一、秋水仙碱及硫酸锌对阻断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梦旦[1](2017)在《抗肝纤维药物-茋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纤维化是由于急慢性肝损伤如急性肝炎、酒精肝等一些病因会导致的修复过程中发生不良的人体内代偿反应,恶化后会导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发生。目前在临床上治疗肝纤维化尚无明确药物,因此我们在研究中以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为出发点,可以寻找可能治疗的相关靶点。近年来,许多化学药物因为疗效不够稳定,对肝脏细胞损伤较大,副作用大,所以应用于临床非常少,而天然产物在治疗肝纤维化中应用较多。课题组前期一直从事从天然产物柴胡、百样解中分离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的相关研究。在大鼠肝星形细胞HSC-T6实验中证明,从百样解中分离出茋类化合物对肝星形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由于从百样解中分离得到茋类化合物操作复杂且含量少,不能进行基团的修饰和改造,所以本次课题以这10个茋类化合物为基础,以菲类化合物为母核设计了一系列化合物。随后利用Discovery Studio平台进行化合物的虚拟筛选,将编号4KV5的TGF-β1蛋白、编号1FT4的TNF-α蛋白、编号2OW2的MMP-9蛋白这三种与肝纤维化过程相关蛋白分别于配体化合物分子进行对接,综合比较得分得到了10个目标化合物分子可能具有抑制肝纤维化活性。通过所设计了两条合成路线成功的合成了这10个目标化合物,并通过核磁、质谱的手段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在活性实验中,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所合成的10种化合物抗肝纤维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除化合物10外,其余化合物均可以抑制大鼠肝星形细胞HSC-T6的增殖,随着化合物的浓度增大抑制增殖的活性随之增强,可能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相同的给药浓度下化合物9对大鼠肝星形细胞HSC-T6的增殖抑制活性最好(IC50=52.72μg/m L)。随后对大鼠肝星形细胞HSC-T6中的TFG-β1蛋白分泌的影响的研究显示,9个化合物对均可抑制TFG-β1蛋白的分泌,且化合物1、化合物9抑制分泌最为明显。由构效关系分析发现,化合物苯环上的羟基及甲氧基的数量和位置对化合物抑制肝星形HSC-T6增殖的活性有显着影响。
王金光[2](2017)在《大黄(?)虫丸加味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PDGF及ERKs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大黄(?)虫丸配伍黄芪、水红花子水煎液对IHF(Immune Hepatic Fibrosis,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PDGF(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血小板衍生因子)及ERKs(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表达调控的影响,为中医益气化瘀通络法拮抗肝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猪血清诱导的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12周,在造模开始6周后进行大黄(?)虫丸配伍黄芪、水红花子水煎液灌胃干预治疗,选用西药秋水仙碱灌胃对照,灌胃时间为6周,设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秋水仙碱组。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HE(hematoxylin-eosin,苏木精-伊红)染色;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碱水解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HYP(hydroxy proline,羟脯氨酸)含量;WB(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观察肝组织PDGF-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血小板衍生因子-BB)、PDGFR(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及ERK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1/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蛋白的表达;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反转录PCR)观察大鼠肝组织ERKs的m RNA(Messenger RNA,信使RNA)的转录表达。【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从毛色、大便、行为上看,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毛色较黄略蓬乱;大便颜色较浅,质地较松散;动作迟缓,个别性情凶狠,攻击性较强。与模型组比,中药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的毛色、大便和行为均有所好转。2、大鼠肝脏HE染色正常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无变性、坏死,由中央静脉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未见胶原纤维增生;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排列紊乱,汇管区扩大伴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明显增粗增厚;中药组与秋水仙碱组肝细胞排列较为整齐,汇管区有少量胶原纤维沉积。3、大鼠血清肝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谷丙转氨酶)、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谷草转氨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碱性磷酸酶)、r-GGT(r-glutamine transferase,r-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秋水仙碱组的ALT、AST、ALP、r-GGT均有降低,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中药组与秋水仙碱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G(albumin/globulin,白球比)有所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秋水仙碱组均有升高趋势,但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水仙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P(total protein,总蛋白)、Tbil有(total bilirubin,总胆红素)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秋水仙碱组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西药组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减少(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5、大鼠肝组织PDGF、PDGFR及ERK1/2蛋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DGF-BB、PDGFR及ERK1/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肝组织PDGF-BB、PDGFR及ERK1/2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6、大鼠肝组织ERKs m RNA的转录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ERKs m RNA的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西药组肝组织ERKs蛋白及ERKs m RNA的表达减少(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黄(?)虫丸加味能改善肝纤维化病理,保护肝功能,降低肝组织PDGF-BB、PDGFR及ERKs蛋白的表达,提示大黄(?)虫丸加味黄芪、水红花子抗肝纤维化作用与其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本实验为阐释大黄(?)虫丸配伍黄芪、水红花子对免疫性肝纤维化的拮抗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数据支持,为中医临床合理应用大黄(?)虫丸配伍芪红水煎液抗肝纤维化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苗小玲[3](2013)在《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s通路及P-STAT3、P38MAPK、a-SMA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研究四逆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秋水仙碱组、预防组、四逆散组对肝纤维化大鼠smads,P-STAT3,P38MAPK,a-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影响效果,从而探讨该方抗肝纤维化的机理和合适用量,及其抗肝纤维化的预防性。【方法】8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8组:空白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秋水仙碱治疗组,四逆散治疗对照组,四逆散加味预防组,四逆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都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诱导肝纤维化,0.5ml/只,2次/周,持续时间10周,5周以后就可形成肝纤维化。其中预防组于造模的同时给药(以四逆散加味0.7g/100g),其他各组于造模的第6周给药,四逆散组(0.4g/100g),四逆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1.4g/100g,0.7g/100g,0.35g/100g),秋水仙碱治疗组给药量0.2mg/kg,肝纤维化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至第10周结束。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记的方法来测定血清的肝纤维化指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四逆散加味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SMAD2、SMAD3、P-STAT3、p38MAPK和a-SMA的表达,与肝纤维化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四逆散加味中剂量和高剂量影响效果均好于低剂量,中剂量与低剂量、高剂量与低剂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然而中剂量和高剂量相比无显着性的差异(P﹥0.05)。四逆散加味预防组疗效优于中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预防组和中剂量组,预防组和秋水仙碱组相比统计学有显着性的差别(P<0.05);四逆散加味中剂量组和四逆散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组肝组织中SMAD7的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模型组相比均显着增高。【结论】四逆散加味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中、高剂量疗效较好,预防组疗效最好。
吴咖[4](2012)在《玉郎伞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玉郎伞水提物及多糖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高度白酒长期灌胃制备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于造模同期给予粗多糖和水提物进行干预,每日给酒、给药各1次,连续24周。24周后处死大鼠,并进行如下处理:(1)采集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ALT、AST、OD、MDA、GSH、GSH-PX、ADH和ALDH等生化指标的活力或含量。(2)分别取每只大鼠的肝组织约3cm×3cm×5cm大小,用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24小时后常规石蜡包埋,用于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β-Catenin、 mTOR、p70S6K、C-myc、CyclinD、Col-I、GSK-3β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血清、组织中MDA含量显着降低(P<0.01);GSH含量显着升高(P<0.01);ALT、AST的活性显着降低(P<0.01); SOD、GSH-PX、ADH和ALDH等的活力明显提高(P<0.05);组织切片损伤程度也有所减轻;β-Catenin、C-myc、CyclinD、Col-I, GSK-3β mRN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β-Catenin蛋白表达也较模型组有所减少(P<0.05)。结论:YLS水提物和多糖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等有关。
李慧[5](2011)在《活血片抗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的增生及降解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也是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中间环节。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主要包括:1)正常和纤维化肝脏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特点;2)认定肝星形细胞是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来源;3)阐明肝纤维化中关键细胞因子的细胞来源、调节模式及其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4)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基因调控;5)关键基质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的特征;6)凋亡对星形细胞数量调节作用的认定及肝星形细胞凋亡对肝纤维化逆转作用的揭示。目的:回顾和总结当前中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治疗方法,探讨猪血清诱导的免疫性肝纤维化形成中抗肝纤维化中药一活血片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Vister雌性大鼠10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20只)、模型组(20只)、秋水仙碱片治疗组(20只)、活血片治疗组(40只),其中组活血片治疗组又分为应用活血片10周组(20只)和应用活血片20周组(20只)。腹腔注射猪血清(0.5ml/只,每周2次)复制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活血片药物治疗组自造模之日起以活血片灌胃,药物浓度为成人35倍剂量,正常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只,每周2次)。实验结束后颈动脉取血,测定AST、ALT、TBA及α-SMA、TGF-β1值,取肝脾并称重,取肝组织标本,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结束,各组大鼠均未见腹水;实验10周和20周各组大鼠体重、肝重、脾重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10周,模型组AST、ALT、TBA、TGF-β1、α-SMA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活血片治疗组和正常组无差异(P>0.05),并且显着低于秋水仙碱片组(P<0.01);实验20周,模型组、活血片用药10周组AST、ALT、TBA、TGF-β1、α-SMA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活血片用药10周组和秋水仙碱组无差异(P>0.05),活血片用药20周组AST、TGF-β1、α-SMA低于秋水仙碱组(P<0.05);实验20周和实验10周,活血片用药10周组同组之间AST、ALT、TBA、TGF-β1、α-SMA无差异(P>0.05),活血片用药20周组同组之间ALT、α-SMA降低无差异(P>0.05),AST.TBA.TGF-β1降低有差异(P<0.05)。实验10周,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紊乱,汇管区扩大明显,纤维间隔较宽,胶原致密,部分可见小叶结构紊乱及假小叶形成;活血片治疗组及秋水仙碱组肝组织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但程度较模型组轻,纤维间隔较少、较细;实验20周,模型组肝组织病理变化较10周时无明显变化,活血片用药20周组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10周均明显减轻,部分病理基本正常。根据慢性肝炎诊断标准(见附表一),活血片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三组间纤维化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10周P=0.00,20周P=0.02)。且活血片20周组和10周组纤维化评分相比较在实验20周和实验10周均有显着差异(P<0.01)。活血片20周组、秋水仙碱组实验20周和实验10周同组之间纤维化评分有差异(P<0.05)。结论:活血片能抑制猪血清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其疗效与治疗时间有相关性。活血片能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GF-β1与α-SMA的表达,该作用为活血片抗肝纤维化机制之一
汪敬富[6](2009)在《活血利湿补益肝肾法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为主,西医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是在肝脏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cytokine,CK)参与下,引起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即合成大于降解,导致ECM过度沉积所致。现已证实,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脏产生ECM的主要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各种损肝因素导致肝损伤,继而引起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刺激,相关细胞分泌多种CK激活HSC,产生大量的ECM。1995年,Sekelsky等在果蝇体内首先发现了Smads蛋白,随后的大量研究证实,Smads蛋白可将TGF-β信号直接由细胞膜激酶受体转导入细胞核内,是目前已知唯一的TGF-β受体(TβR)胞内激酶底物。现已证实,TGFβ-Smad信号转导过程可直接刺激HSC表型转化,诱导HSC凋亡,诱导基质基因表达,抑制基质降解,并且间接影响肝细胞、库普弗细胞、窦内皮细胞多项正常功能的发挥,起到促进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作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率为59.36%,有25%~40%的肝纤维化患者发展成肝硬化,我国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多见。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抗肝硬化的药物,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历史悠久,作用明显。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医文献中有关“胁痛”“黄疸”“症积”“臌胀”等的论述,认为肝硬化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古代医家提出“阳虚易治,阴虚难调”,说明肝肾阴虚既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一个重要病机,亦是常见而难治的证型。且该证型较其它证型更易引起肝昏迷和大出血等变证。结合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和临床实践体会,病机主要是湿热瘀毒互结,肝肾亏虚所致,确立活血利湿、补益肝肾的治疗大法,治疗采用的药物兰豆护肝颗粒是根据名老中医邹良材教授经验方兰豆枫楮汤研制而成,经临床多年应用观察,疗效确切。本课题临床研究部分方探讨了该方治疗肝硬化的疗效机理。实验研究部分探讨了兰豆护肝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病理形态学影响,从而为防治肝纤维化的中药新药研究打下基础,并为临床早期诊治肝纤维化提供了依据。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本临床研究观察了18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保肝降酶、利尿、退黄、补充白蛋白等基础措施;治疗组在西医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兰豆护肝颗粒,主要组成药物有泽兰10g、路路通10g、黑料豆15g、楮实子20g、茵陈15g、牛膝10g、陈葫芦30g,每日3次,每次1包冲服,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指标等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形态学改变。实验研究运用现代实验技术方法,使用纯中药制剂兰豆护肝颗粒对实验性肝纤维化SD大鼠140只进行干预,方剂由泽兰10g、黑料豆10g、楮实子10g、路路通10g、川牛膝10g、茵陈10g、陈葫芦20g组成,制剂浓度为2.64g/ml。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兰豆护肝颗粒的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选用秋水仙碱作为对照,应用血清生化学检查、常规病理学及免疫病理学检测等技术,观察了兰豆护肝颗粒预防、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临床研究表明,兰豆护肝颗粒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清转氨酶活性,显着降低γ球蛋白,改善白/球比值,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指标等血清学检查及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基本治愈24例(27%),好转49例(54%),无效17例(19%),总有效率81.1%。对照组基本治愈19例(21%),好转34例(38%),无效37例(41%),总有效率58.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兰豆护肝颗粒还可降低患者升高的HA、LN、Ⅳ型胶原,与治疗前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预防高剂量组、预防中剂量组、预防低剂量组、预防秋水仙碱组与模型Ⅰ组相比,ALT、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兰豆护肝颗粒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并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关系。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预防高剂量组、预防中剂量组、预防秋水仙碱组与正常组相比,除LN外,余无显着性差异,预防中剂量组、预防低剂量组纤维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预防高剂量组、预防中剂量组、预防秋水仙碱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HA(P<0.01),PⅢNP(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N无明显差异;预防低剂量组HA(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防低剂量组LN、PⅢNP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用药实验部分,治疗高剂量组、治疗中剂量组、治疗低剂量组、治疗秋水仙碱组各组肝功能均有恢复,与模型Ⅱ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Cl4所致实验性大鼠肝损伤模型,停止CCl4诱导后,肝功能可自我恢复,ALT、AST恢复较快,ALB、TP恢复较慢,大鼠肝脏修复功能比较强大,故各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纤维化指标比较时,HA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模型Ⅰ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LN、PⅢNP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Ⅰ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提示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停止造模用药后有自我恢复状况,实验中模型Ⅱ组较模型Ⅰ组纤维化指标虽有所好转,但总体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各组纤维化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模型Ⅱ组相比,治疗高剂量组、治疗中剂量组、治疗低剂量组、治疗秋水仙碱组各组纤维化指标均有改善,HA(P<0.01),治疗高剂量组、治疗中剂量组、治疗秋水仙碱组各组LN(P<0.05),治疗高剂量组、治疗秋水仙碱组PⅢNP(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兰豆护肝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存在着量效关系。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兰豆护肝颗粒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有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能抑制Smad4的表达,减少ECM的沉积。结论:兰豆护肝颗粒能缓解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保护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指标,实验研究表明兰豆护肝颗粒能显着改善大鼠CCl4造模肝纤维化模型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可能与兰豆护肝颗粒能抑制Smad4的表达,减少ECM的沉积有关。
杨从意[7](2008)在《扯根草抗肝纤维化疗效及对TGF-β1信号传导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扯根草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对TGFβ1肝星状细胞胞内外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一、临床研究:206例患者随机分2组,分别为对照组(100例)用常规治疗:第1个月用甘利欣(甘草酸二胺)30ml+凯西莱(硫普罗宁)0.3g,1次/天;第2、3个月,单用五酯胶囊2片/次,3次/天;治疗组(10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苏颗粒口服1包/次,3次/日。两组患者均90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肝纤三项,血液动力学检测,及PGA参数改变。二、实验研究:HSC-T6常规培养后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药物组,用含0.5%NBS的DMEM培养,模型组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加入TGF-β1刺激,药物组分别用不同浓度药物培养液加TGF-β1刺激,采用AlamarBlue法检测细胞活力,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药物细胞毒性;根据Alamar-Blue法及MTT的结果,药物组用含2mg/ml药物的0.5%FBS培养液加上TGF-β1刺激,24h后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细胞Ⅰ型胶原,α-肌动蛋白,ERK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Smads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一、临床研究:1、在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症状消失者82例(77.4%),而对照组为40例(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2、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治疗3月后,两组的ALT、AST、γ-GGT、TB比较,差异皆有显着性(p<0.01)。3、在改善肝纤指标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HA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而LN,IV-C无显着性差异;治疗3月后,两组的HA比较,差异皆有显着性(p<0.01)。两组的LN、IV-C比较,差异皆有显着性(p<0.05)。4、在改善门、脾静脉D、Q值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D、Q值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门、脾Vp均无差异(p>0.05)。5、在改善PGA参数方面,治疗组治疗后PGA指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而对照组PGA指数虽有下降,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二、实验研究:不同浓度扯根草均能抑制细胞增殖,在24h增殖抑制明显,以2mg/ml浓度最明显;MTT结果示2mg/ml药物组对细胞无明显的毒性,而10mg/ml、50mg/ml药物组对细胞有明显的毒性;扯根草对Ⅰ型胶原及α-肌动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1;对ERK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5;但扯根草对磷酸化ERK水平及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1;对Smad2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5;但扯根草对磷酸化Smad2水平及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扯根草具有较好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症状,降酶、退黄、促进肝功能恢复作用,且对阻断及逆转肝纤维化进程有一定疗效,对改善门、脾静脉内径则不明显,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控制肝脏炎症,减少TGFβ1的产生,进而抑制HSC的激活和持久活化,减少胶原的产生和沉积;提高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从而达到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扯根草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分泌Ⅰ型胶原及α-肌动蛋白,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的胞内ERK信号及Smad信号转导有关。综合述之,扯根草抗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沈雁冰,郑纯梅[8](2008)在《早期肝纤维化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
田力[9](2007)在《超声造影剂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小干扰RNA阻逆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重要酶类,几乎能降解ECM的所有成分,已发现26种,按作用底物不同分为胶原酶、明胶酶、基质溶素、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metalloproteinase,TIMP)是近年发现的MMPs的天然抑制剂,迄今发现有4种,TIMP-1、2、4为可溶性分泌蛋白,TIMP-3是一种结合ECM的非可溶性蛋白。TIMP主要功能是通过对MMPs的抑制作用,调节ECM代谢,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阻碍MMPs介导的内皮细胞移动,抑制基质中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防止ECM降解,在ECM改建和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持续性损伤的一种“愈合反应”,是纤维增生和降解不平衡的结果。其中心环节是使胶原纤维沉积增多、降解减少,而决定纤维合成—降解平衡的关键又在于MMPs与TIMP之间的调节失衡。肝脏在各种损伤性因素的始动作用下激活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使HSC由静息细胞转变为移行细胞,然后转分化为肌成纤维样细胞,转化后其重要功能之一是使TIMP合成及分泌增加。TIMP-1从2个方面抑制MMPs活性:1)在酶原活化阶段,TIMP与MMPs可形成稳定复合体,阻碍MMP的酶原自我激活:2)在活化的酶原阶段,TIMP可直接与活化的MMPs形成1:1复合体,抑制其活性。肝组织中主要来源于HSC的TIMP-1,能结合除MMP-14、19以外的所有MMPs而减低其表达活性,特别是与能特异性分解Ⅰ、Ⅲ型胶原的间质胶原酶MMP-1的结合,使大量间质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FN)取代Disse氏腔内Ⅴ、Ⅳ、Ⅵ、ⅩⅣ胶原成分,在基质重构形成Disse氏腔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抗肝纤维化研究,一方面积极抑制胶原过度产生,另一方面应设法促进肝窦周过度沉积ECM胶原纤维的降解,抑制TIMP-1的表达可释放MMPs对ECM胶原纤维的降解,改善肝纤维化结构,为阻止甚或逆转肝纤维化提供条件。比较现代基因抑制研究中反义寡聚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ODNs)技术、核酶(ribozymes)技术、DNA酶(DNAzymes)技术、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以RNAi技术设计构建目的基因的小干扰RNA(smoll interference RNA,siRNA)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对应的单链反义RNA和反义DNA,抑制效果高出上百倍,并且siRNA在很低浓度即显示较高活性而没有毒性;剂量反应曲线显示siRNA的IC50值比同一靶序列的反义寡核苷酸低100倍;RNAi高度特异性,siRNA中间位置单个碱基改变就可使RNAi失效,而针对同源基因共有序列的siRNA则导致同源基因共同失活:具有高度稳定性,siRNA在胎牛血清中的半衰期大约为24h,而反义寡核苷酸仅仅几分钟内就被降解。本课题利用RNAi技术设计TIMP-1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以降解TIMP-1的mRNA,使TIMP-1在翻译过程中断,阻止其蛋白表达,解除对MMPs抑制。然而如何将所构建的TIMP-1 siRNA表达载体高效、安全转达肝组织并能在相应细胞中持续表达其抑制效果仍是所有基因治疗得以实现的关键问题。细胞膜是治疗基因进入细胞需要克服的屏障,其通透性改变是基因转染的前提。超声造影剂微泡技术研究并应用于临床,起初仅适用于超声诊断。新近研究发现,超声微泡表面所带负电荷能结合药物及基因大分子形成微泡—基因复合体。超声照射可使组织和体液内存在的微泡-基因复合体发生空化效应,使微泡破裂并释放所携基因药物。微泡破裂所形成的休克波使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细胞膜产生声孔(当声强为0.8W/cm-1.0W/cm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内皮细胞膜出现缝隙),利于药物进入细胞间隙及细胞,实现目的基因在靶组织及细胞中的转染和表达。本课题应用RNAi技术构建抑制TIMP-1的真核表达载体TIMP-1 pRNAT-U6.2siRNA(TIMP-1 siRNA),并应用超声造影剂微泡技术携带TIMP-1 siRNA转染肝纤维化大鼠,观察其对大鼠血清学、肝组织结构形态学的影响,为肝纤维化基因治疗提供高效、特异基因及安全、有效基因转载途径。本实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 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方法1.根据siRNA设计原则,在TIMP-1 mRNA序列中选择2个特异性靶序列(447-465nt、552-540nt)及1条无关对照序列。2.体外合成对应发卡样DNA片段,将其克隆入pGEM-T连接载体,BamH I和Xho I分别双酶切pGEM-T及表达载体pRNAT-U6.2,胶回收粘末端将特异序列定向亚克隆构建TIMP-1 pRNAT-U6.2/siRNA真核表达质粒并测序3.Lentivirus病毒包装构建TIMP-1 pRNAT-U6.2/Lenti 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4.用脂质体包裹TIMP-1 siRNA质粒、单纯慢病毒表达载体分别转染T6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TIMP-1 pRNAT-U6.2 siRNA质粒及病毒载体在T6中表达,RT-PCR及FQ-PCR检测T6细胞TIMP-1 mRNA在TIMP-1 siRNA干扰下的表达水平。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经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S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t-test);两组以上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ANVOA)。结果1.所构建的TIMP-1 pRNAT-U6.2/siRNA表达质粒,经酶切鉴定与测序,结果显示特定位点靶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一致。2.Lentiverus病毒包装的TIMP-1 pRNAT-U6.2/Lenti siRNA病毒表达载体滴度1.2~2.8x06-7IU/ml。3.慢病毒载体转染T6细胞较脂质体包裹质粒效率高,si-447序列较si-552序列沉默效应高,P<0.05。4.转染T6细胞后,细胞TIMP-1 mRNA表达显着降低,si-447质粒沉默效率(78±8.72)%,si-552沉默效率(54.3±5.51)%;病毒表达载体si-447的沉默效率(81.3±7.61)%,si-552(66.3±8.37)%;si-C与T6细胞内TIMP-1 mRNA无显着差异,P>0.05。第二部分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方法1.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150±10)g,1%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按10 mg/kg,腹腔内注射,第1周连续3次,第2、3、4、5、6周各连续2次;对照组同时间、同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第1次注药后第1、2、4、6、8各周随机取5只大鼠,取血及肝组织,Elisa方法测血清TIMP-1、MMP-1、HA、LN、CP-Ⅰ、CP-Ⅲ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按1995年肝纤维化分类标准鉴定;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内TIMP-1蛋白表达,原位杂交鉴定在肝组织内TIMP-1 mRNA表达。3.统计学处理:图像分析方法均采用病理分析仪高清晰图像处理系统,每张切片取四周及中央5个区域,每个区域均取阳性反应最多的视野,测定阳性反应面积百分比(阳性面积/肝组织面积x 100%),取平均值。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数值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数值差异显着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状况:模型组大鼠于注射DMN 16天后开始出现尿黄,进食和饮水减少;第32天始大鼠陆续出现目黄,好斗,皮毛皱而不洁,渐嗜睡;第45天始4只大鼠出现腹水,第8周时,均见臌胀腹水,2只死亡。2.造模大鼠血清TIMP-1、MMP-1、HA、LN、CP-Ⅰ、CP-Ⅲ动态变化:注药一周,TIMP-1即开始升高,后持续增强,4周后维持高值;MMP-1含量2周处高峰,随后缓慢降低,8周时含量最低,然而仍高出正常对照组;HA含量注药后一周升幅达2倍,后持续增高,至6周时处高峰;LN注药后小幅增长至6周达高峰;CP-Ⅰ含量注药后1周始较对照组升高,6周处高峰;CP-Ⅲ含量用药后小幅升高,6周处于高峰。3.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评价肝组织内TIMP-1 mRNA及TIMP-1蛋白表达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胶原纤维含量:TIMP-1 mRNA及蛋白在肝纤维化造模早期1周时表达均增高,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1;随用药次数及时间表达持续增高,6周、8周TIMP-1 mRNA呈高表达,但其两者差异不明显;肝胶原纤维百分含量4周前表达量较对照组虽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增幅不大;4周后,肝胶原纤维显着持续增高,8周时达:17.3±1.95。4.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模型组大鼠用药后1周即可见肝细胞变性及小点状坏死灶,汇管区炎症,窦周及小叶内少量纤维沉积;2w时,部分小叶内点片状坏死灶,部分大鼠肝组织汇管区周围纤维沉积,纤维间隔形成;4 w时,大部分大鼠肝组织见肝细胞变性及融合坏死灶,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符合肝纤维化3级,至6 w后停用DMN时,大鼠肝纤维化达到2~3级,大部分在3级,偶有4级片子;至8 w,所有大鼠肝纤维化达到3~4级,大部分4级。第三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 si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肝纤维化大鼠对大鼠血清学、肝形态学的影响方法1.分组:造模成功大鼠分为TIMP-1 siRNA病毒载体组(T-si组:24只肝纤维化大鼠,20μl病毒载体+200μl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对照组:24只肝纤维化大鼠,220μl生理盐水),正常组(24只未经特殊处理Wister大鼠220μl生理盐水,以上药物均经大鼠阴茎静脉快速注射。注药后分别在2d、1w及2w处死,取血及肝组织(一部分4%多聚甲醛处理石蜡包埋,另部分-80℃冷冻切片y荧光纤维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等)。2.标本处理: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TIMP-1、MMP-1、HA、LN、CP-Ⅰ、CP-Ⅲ含量(浓度:ng/ml);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及损伤分级;Masson染色测定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法观察肝内TIMP-1 mRNA及蛋白分布;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内TIMP-1 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肝组织内转染效率。3.统计学处理:图像分析方法均采用病理分析仪高清晰图像处理系统,每张切片取四周及中央5个区域,每个区域均取阳性反应最多的视野,测定阳性反应面积百分比(阳性面积/肝组织面积×100%),取平均值。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数值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数值差异显着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88 nm激发光荧光显微镜观察,507 nm的荧光照像,软件分析视野中绿色荧光强度值。2 d后,T-si组肝、肾、心肌组织切片中均有散在TIMP-1 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的绿色荧光表达,2.肝组织内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Masson染色显示:2 d处死的大鼠肝组织胶原纤维、TIMP-1 mRNA及TIMP-1蛋白表达均较造模组百分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1 w后,肝组织TIMP-1 mRNA及TIMP-1蛋白表达、胶原纤维含量均较造模组减低,P<0.05;2 w后,肝组织TIMP-1 mRNA及TIMP-1蛋白表达均较造模组减低,P<0.05,肝组织内胶原纤维含量较第1 w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较造模组差异显着,P<0.001。3.ELISA方法检测血清:2 d,TIMP-1、MMP-1及LN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HA、CP-Ⅰ、CP-Ⅲ含量较造模组差异不明显,P>0.05;2 w,TIMP-1、HA、LN、CP-Ⅰ、CP-Ⅲ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着降低,P<0.001,MMP-1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高,P<0.001;2 w后各参数改变较1w后有显着差异(P<0.05),但幅度减缓。第四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 siRNA在超声造影剂及超声辐照干预下对纤维化大鼠的影响方法1.超声造影剂及基因载体混合:SonoVue是单分子层磷脂外壳的六氟化硫粉末,额定生理盐水注入后形成亲水端朝外、疏水链在内的六面体结构微泡,平均直径2.5μm,浓度(1~5)×108/ml。TIMP-1 siRNA及造影剂以1:10混匀,置4℃冰箱30 min,使2者混合充分。2.分组:TIMP-1 siRNA病毒组(Ⅴ组):TIMP-1 siRNA 20μl+200μl生理盐水:TIMP-1 siRNA病毒混合超声微泡组(V+B组):TIMP-1 siRNA 20μl+200μl造影剂;TIMP-1 siRNA病毒混合超声微泡+肝区超声辐照组(V+B+U组):TIMP-1 siRNA 20μl+200μl造影剂,同时机械指数(MI) 1.0超声辐照肝区5 min;造模对照组(C组):220μl生理盐水,以上药物均经大鼠阴茎静脉快速注射。分别于2 d、1 w及2w后各组随机处理8只:取血、无菌取肝肾及心肌组织,两份保存,一份入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5μm切片,另一份迅速冻存。3.标本处理:ELISA方法测TIMP-1、MMP-1、HA、LN、CP-Ⅰ、CP-Ⅲ含量;各组织快冷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组织内TIMP-1 siRNA的荧光表达;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及胶原含量;提取肝组织总RNA,逆转录做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内TIMP-1 mRNA表达量。4.统计学处理:图像分析方法均采用病理分析仪高清晰图像处理系统,每张切片取四周及中央5个区域,每个区域均取阳性反应最多的视野,测定阳性反应面积百分比(阳性面积/肝组织面积x 100%),取平均值。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数值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数值差异显着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转染2 d后,V+B+U组肝组织内TIMP-1 siRNA绿色荧光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01),V组、V+B组各组织见散在绿色TIMP-1 siRNA表达,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V+B+U组可见荧光表达呈树枝状强化。2.肝组织内胶原纤维含量:用药后2d,V+B+U组TIMP-1 mRNA、TIMP-1蛋白及肝内胶原纤维含量均有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V组及V+B组较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1w及2w后,V+B+U组TIMP-1mRNA及蛋白、胶原纤维含量减低,均较对照组及V组、V+B组差异显着(P均<0.001),V组、V+B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3.ELISA方法检测测大鼠血清显示:2d时,V组、V+B组各测值除TIMP-1 MRNA较对照组减低外(P<0.05),其余各测值均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V+B+U组MMP-1较对照组显着增高,余测值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显着(P均<0.05);1w及2w后,V+B+U组各测值均较对照组及V组、V+B组差异显着(P均<0.001),V组、V+B组各测值组间无显着差异(P均>0.05)。4.FQ-PCR检测肝组织内TIMP-1 mRNA表达量:1w后,V+B+U组对TIMP-1mRNA抑制效率为73.1%,V+B组及V组抑制效率分别为47.1%,40.3%;2 w后,V+B+U组抑制效率为85.5%,V组抑制效率为68.4%,V+B组抑制效率为66.4%。结论1.成功筛选构建了TIMP-1 pRNAT-U6.2 siRNA真核表达质粒及Lentivirus病毒包装的TIMP-1 pRNAT-U6.2/Lenti 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2.首次将TIMP-1 pRNAT-U6.2 siRNA质粒及TIMP-1 pRNAT-U6.2 siRNA/Lenti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肝星形细胞(T6),鉴定其对TIMP-1表达的沉默效应,TIMP-1基因447-470bp做为siRNA插入序列的表达载体沉默效应最显着。3.应用肝毒性药物DMN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系统观察造模各时期肝组织结构形态学变化及血清学相关指标的改变,为研究肝纤维化病理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4.首次将TIMP-1 siRNA静脉注射于活体肝纤维化大鼠体内,在体抑制TIMP-1表达显着,血清MMP-1含量增高,TIMP-1及HA、CP-1等相关肝纤维指标降低,纤维化肝组织内胶原纤维含量减少、肝组织结构有一定改善。5.首次应用超声造影剂混合TIMP-1 pRNAT-U6.2/Lenti siRNA共同输注肝纤维化大鼠体内,应用高机械指数超声辐照肝组织,使TIMP-1 pRNAT-U6.2/LentisiRNA表达载体在肝脏高浓度表达,起到将目的基因定位释放于肝组织作用,为安全、靶向基因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有效转载途径。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肝星形细胞(HSC)激活是肝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形成肝纤维化的基础,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的调节失衡是核心,以往研究多在抑制肝星形细胞的激活,而肝星形细胞的激活呈多因素,难以充分抑制。本课题针对核心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应用基因抑制先进的RNA干扰技术及新的pRNAT-U6.2/Lenti表达载体系统,首次将其应用在肝纤维化研究中,为肝纤维化基因治疗提供有效靶基因及工具。(2)首次将TIMP-1小干扰RNA表达载体应用超声造影剂携带,在高机械指数超声辐照条件下探索将目的基因定向释放于靶器官肝组织的的方法,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减低基因对非目的器官干扰,为肝纤维化基因治疗提供高效、安全转运途径。
梁兵,欧阳钦[10](2007)在《肝纤维化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纤维化是由于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大于降解导致过度沉积,是纤维增生与纤维分解不平衡而引起的病理过程.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经阶段,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肝脏的损伤和炎症所共有的病理特征,也是向肝硬化等进一步发展、恶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当今大量研究发现,肝纤维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早期诊断与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减缓或防止发展成为肝硬化.现就肝纤维化的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二、秋水仙碱及硫酸锌对阻断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秋水仙碱及硫酸锌对阻断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抗肝纤维药物-茋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
第1章 绪论 |
1.1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 |
1.2 治疗肝纤维化药物的作用靶点 |
1.2.1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1.2.2 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
1.2.3 Toll样受体4(TLR-4) |
1.2.4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
1.2.5 大麻素受体(CB) |
1.3 治疗肝纤维化药物 |
1.3.1 治疗肝纤维化的化学药物 |
1.3.2 治疗肝纤维化的天然产物 |
1.4 茋类化合物 |
1.4.1 茋类化合物分类 |
1.4.2 茋类化合物的活性 |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结果与讨论 |
2.1 化合物设计与筛选 |
2.1.1 取代基的选择 |
2.1.2 虚拟筛选 |
2.2 化合物合成路线 |
2.2.1 总体合成路线 |
2.2.2 反应机理 |
2.2.3 羟基的保护与脱保护 |
2.2.4 合成条件的优化 |
2.3 化合物抗肝纤维化活性 |
2.3.1 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2 对TGF-β1分泌影响 |
2.4 构效关系分析 |
2.4.1 羟基的数目和位置对活性的影响 |
2.4.2 甲氧基的数目和位置对活性的影响 |
第3章 实验部分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软件 |
3.3 分子对接实验 |
3.3.1 准备配体分子库 |
3.3.2 TGF-β1蛋白的处理 |
3.3.3 以目标蛋白为靶蛋白的分子对接 |
3.4 合成实验 |
3.4.1 路线Ⅰ化合物合成 |
3.4.2 路线Ⅱ化合物合成 |
3.5 化合物抗肝纤维化活性检测 |
3.5.1 MTT法检测化合物对大鼠肝星形细胞HSC-T6 的增殖的影响 |
3.5.2 检测化合物对大鼠肝星形细胞HSC-T6的TGF-β1 分泌的影响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2)大黄(?)虫丸加味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PDGF及ERKs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肝纤维化的关键病机为肝络气虚瘀阻 |
2 肝纤维化的治疗关键在通络 |
3 选用大黄(?)虫丸加味黄芪、水红花子的依据 |
4 肝星状细胞活化是肝纤维化的重要发病机理 |
5 PDGF/PDGFR诱导的相关信号通路在HSC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饲养方法 |
1.2 实验用药 |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及分组 |
2.2 给药剂量及方法 |
2.3 标本的采集 |
2.4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3.2 大鼠肝脏病理 |
3.3 大鼠血清肝功能 |
3.4 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 |
3.5 大鼠肝组织PDGF、PDGFR及ERK1/2 蛋白的表达 |
3.6 大鼠肝组织ERKS mRNA的转录表达 |
4 讨论 |
4.1 实验结果小结 |
4.2 大黄(?)虫丸加味芪红水煎液能抑制PDGF及其下游的ERKs信号通路 |
4.3 益气化瘀通络为肝纤维化的基本治法 |
5 实验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课题相关研究 |
文献综述一 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基于HSC大黄(?)虫丸拮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导师学术经验概要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s通路及P-STAT3、P38MAPK、a-SM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 观测指标及方法 |
4 结果判定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1 大鼠一般情况 |
2 四逆散加味对大鼠肝组织 SMAD2 的影响 |
3 四逆散加味对大鼠肝组织 SMAD3 的影响 |
4 四逆散加味对大鼠肝组织 SMAD7 的影响 |
5 四逆散加味对大鼠肝组织 P38MAPK 的影响 |
6 四逆散加味对大鼠肝组织 P-STAT3 的影响 |
7 四逆散加味对大鼠肝组织αSMAmRNA 的影响 |
第三部分 理论探讨 |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3 四逆散加味的组方原理及抗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4 动物模型和检测指标的评价和意义 |
5 检测各项指标的意义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免疫组化 SMAD2 图片 |
附录 2 免疫组化 SMAD3 图片 |
附录 3 免疫组化 SMAD7 图片 |
附录 4 Western blot 图片 |
附录 5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6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4)玉郎伞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玉郎伞多糖的制备 |
2.2 玉郎伞水提物的制备 |
2.3 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制备和药物干预 |
2.4 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病理形态学的观察 |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
2.6 肝脏指数的计算 |
2.7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2.8 肝组织生化指标的测定 |
2.9 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 |
2.10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饲养期间大鼠形态学观察 |
3.2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 |
3.3 YLS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
3.4 玉郎伞对肝损伤大鼠血清中各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 玉郎伞对肝损伤大鼠肝组织匀浆中各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总RNA的纯度和完整性分析 |
3.7 各基因的标准曲线 |
3.8 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法测定肝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
3.9 β-Catenin蛋白在大鼠肝组织的表达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酒精性肝病的产生机制及防治药物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活血片抗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部分 |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和治疗 |
1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1.1 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
1.2 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研究 |
2 肝纤维化的治疗 |
2.1 去除病因 |
2.2 减少炎症或抑制宿主免疫反应 |
2.3 抑制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和增殖 |
2.4 增加细胞外基质(ECM)降解 |
2.5 促进肝细胞再生 |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和治疗 |
1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 |
参考文献一 |
动物实验部分(活血片抗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模型制备 |
1.2.3 动物给药 |
1.2.4 观察内容 |
1.2.5 标本采集 |
1.2.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大鼠一般情况 |
2.2 活血片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体重和肝脾重量的影响 |
2.3 活血片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影响 |
2.4 活血片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TGF-β 1的影响 |
2.5 活血片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α-SMA的影响 |
2.6 活血片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特点 |
3.2 活血片的组方特点 |
3.3 活血片抗肝纤维化疗效及机制 |
参考文献二 |
附照片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活血利湿补益肝肾法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一、肝硬化的概念及沿革 |
二、肝硬化的病因 |
三、肝硬化的病机 |
四、肝硬化的治疗 |
五、兰豆护肝颗粒组方分析 |
六、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
一、肝硬化的病因 |
二、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临床分期分级 |
三、肝硬化的治疗 |
四、肝硬化的预后 |
五、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治疗药物 |
(三) 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剔除标准 |
(七) 随机方法 |
(八) 治疗方法 |
(九) 观察指标 |
(十) 疗效评定标准 |
(十一) 统计方法 |
二、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病史与病程 |
(三) 临床表现 |
(四) 辨证分型 |
三、研究结果 |
(一) 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
(二) 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变 |
(三)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 |
(四) 疗效分析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内容 |
三、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动物及饲料 |
(二) 药品与试剂 |
(三) 仪器 |
(四) 实验方法 |
(五) 标本采集 |
(六) 观察指标 |
(七) 检测方法 |
(八) 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1.中药复方预防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研究 |
1.1 一般情况 |
1.2 血清肝功能测定 |
1.3 大鼠血清HA、LN、PCⅢ含量的测定血清测定 |
2.中药复方治疗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研究 |
2.1 一般情况 |
2.2 大鼠血清肝功能变化 |
2.3 大鼠血清HA、LN、PCⅢ含量的测定血清测定 |
3.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
4.肝组织Smad4免疫组化 |
五、小结 |
六、讨论 |
七、参考文献 |
致谢 |
(7)扯根草抗肝纤维化疗效及对TGF-β1信号传导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概况 |
一、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研究概况 |
二、肝纤维化发生的分子学机制中的信号传导通路 |
三、抗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
1、抗肝纤维化的西药治疗的研究 |
2、抗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 |
四、扯根草抗肝纤维研究的意义 |
第二部分 扯根草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
一、资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1.1 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 |
2、治疗方法 |
3、疗效观察与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1、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变化 |
2、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变化 |
3、两组治疗前后的肝纤三项变化 |
4、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动力学检测的变化 |
5、两组治疗前后的PGA参数的变化 |
6、两组治疗前后的不良反应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扯根草对TGFβ1促HSC增殖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细胞模型 |
1.2 扯根草及药物浓度的制备 |
1.3 主要试剂 |
2、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TGF-β1与药物温育液添加 |
2.3 扯根草提取物抑制细胞增殖试验 |
2.4 药物细胞毒性测定 |
2.5 Western-blotting法分析细胞Ⅰ型胶原蛋白、α-肌动蛋白、ERK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Smads蛋白及磷酸化水平的表达 |
3、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1、扯根草提取物抑制HSC-T6增殖的影响 |
2、扯根草提取物对HSC-T6的毒性影响 |
3、扯根草对HSC-T6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
4、扯根草提取物对HSC-T6细胞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
5、扯根草对HSC-T6细胞ERK蛋白及磷酸化ERK(P-ERK)表达的影响 |
6、扯根草对HSC-T6细胞Smads蛋白及磷酸化ERK(P-ERK)表达的影响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早期肝纤维化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阻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生物治疗 |
1.1 促进ECM降解的药物: |
1.2 干扰ECM生成的药物: |
1.3 缓解肝脏炎症, 阻止肝细胞坏死, 抑制HSC激活的药物: |
2 阻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基因治疗 |
3 阻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中药治疗 |
(9)超声造影剂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小干扰RNA阻逆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 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沉默效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甲基亚硝胺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 siRNA对肝纤维化大鼠血生化及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 siRNA在超声造影剂及超声辐照干预下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出版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英文缩写词索引 |
英文缩略语注释 |
(10)肝纤维化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去除致肝纤维化的病因 |
2 抑制肝脏炎症, 保护肝细胞 |
3 抑制HSC活化, 促进其凋亡 |
4 抑制ECM合成及分泌 |
5 促进ECM降解 |
6 中药抗纤维化的研究 |
(1) 单味中药治疗: |
(2) 中药复方治疗: |
7 总结 |
四、秋水仙碱及硫酸锌对阻断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肝纤维药物-茋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的研究[D]. 高梦旦.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2]大黄(?)虫丸加味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PDGF及ERKs信号通路的影响[D]. 王金光. 首都医科大学, 2017(01)
- [3]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s通路及P-STAT3、P38MAPK、a-SMA的影响[D].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 2013(06)
- [4]玉郎伞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咖.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1)
- [5]活血片抗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1)
- [6]活血利湿补益肝肾法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汪敬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7]扯根草抗肝纤维化疗效及对TGF-β1信号传导影响的研究[D]. 杨从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8]早期肝纤维化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展望[J]. 沈雁冰,郑纯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01)
- [9]超声造影剂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小干扰RNA阻逆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田力. 郑州大学, 2007(06)
- [10]肝纤维化的治疗进展[J]. 梁兵,欧阳钦.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S1)
标签:秋水仙碱论文; 代偿期肝硬化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硫酸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