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热线强化安全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傅子烨[1](2021)在《D市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管理改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警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主要力量,在执勤执法、服务群众过程中,往往以强制性手段维护社会安定。因此,公安机关有着权力大、业务范围广等特点。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民警在执法办案、为民服务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时有发生。公安部于1997年成立警务督察部门,旨在对公安机关内部存在的涉警投诉问题进行处理。为此,各地公安警务督察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监督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本文以D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支队的涉警投诉处理业务为对象,对此业务管理的改善问题开展研究。首先,以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采用服务补救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基于数据的业务绩效管理、信息管理等相关理论方法,分析D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支队受理涉警投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D市在涉警投诉处理业务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确定应对措施的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利用服务补救等管理理论基础及方法,通过参考国内外涉警投诉处理业务措施的研究成果,结合D市实际情况,提出D市公安局涉警投诉处理业务措施的改善方案,包括提高涉警投诉的应对服务质量、优化涉警投诉管理流程、改善业务绩效考评机制和完善警务督察信息系统等改善措施。最后,提出改善方案实施中在政策、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实施保障措施。本研究旨在优化涉警投诉处理业务机制,改善警媒关系及警民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警察队伍形象、优化执勤执法环境,对扞卫警察执法威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李延艳[2](2021)在《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关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的老龄化将会进入中度阶段,人口老龄化影响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将会使我国的老龄化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老龄化从静态角度来看,目前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未康先老”等特殊现状。这些现状及影响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老龄化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十九大相继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深刻表明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人口老龄化发展战略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是由其老龄化影响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这也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所强调的发展主题。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势必需要融入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创新、需要协调、需要共享;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养老服务的创新和探索,既满足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符合老龄化战略的发展方向。本文依据外部性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我国老龄化大背景下,以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以洛阳市为例,梳理出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并归纳出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政府引导力量不足,制度保障有限;市场资源供给不足,供给服务有限;社会投入力度不足,服务规模有限;老年人认知度不足,数字鸿沟显着等问题。分析其主要有政府顶层政策设计不健全、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社会养老氛围不充分、老年人思想认识存在障碍等原因。并在其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健全制度保障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养老市场活力;发挥社会参与力量,营造智慧养老氛围;完善养老服务平台,激发老年人参与意愿等完善措施。旨在能够为洛阳市以及我国其他同类型的中、小城市发展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为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促进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添砖加瓦。
张璟[3](2020)在《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轨道交通为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陆续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人们对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乘车环境、出行情况、设备设施、线上平台等服务能力均对公共服务满意度有着重要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调研于当下而言,成本高、人力耗费大,然则对挖掘轨道交通服务质量问题又十分重要。因此,构建科学客观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及优化策略,于稳定客流、提高轨道交通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层次分析法等专业手段对苏州市轨道交通服务满意度进行研究,由浅至深地阐述了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相关概念及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现状。针对目前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测评细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建议。研究主要结论:通过对比苏州市轨道交通服务满意度测评体系和实地调研结果,两者所存在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服务满意度测评主要存在着测评与实际不符、缺乏公众参与机制、测评内容不全面、缺乏标准化测评流程等原因,种种原因暴露出了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价方法缺乏客观性、测评人员专业性不足、测评监管意识不强等问题。可从优化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建立满意度客观测评模型、着重测评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服务满意度测评监管这四个方面定向解决。研究设计的新测评模型包含7个一级指标(进出站服务、列车运行、乘车环境、设备设施、乘客投诉、票务情况、苏e行)与43个二级指标,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新测评模型对苏州市轨道交通服务满意度的测评结果与实地调研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新模型对苏州市轨道交通服务满意度测评具有较好的实践性,能够真实反映服务满意度情况。
高辛瑶[4](2020)在《公共治理视域下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问题与重构 ——基于双案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养老问题成为我国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亟待解决。大力加强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是缓解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的有效措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目前智慧养老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政府搭台,以社区为基本依托,强化市场参与,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和研究应用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公共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法,以苏州市W区和上海市D区作为研究案例,分析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其养老服务功能、架构、运行机制的实际状况,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两个案例中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及不足,并进行成因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协同度不足、缺乏有效监管、平台终端信息不对称、政策可操作性不强、现有功能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等。因此本文在公共治理视域下,对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架构进行重构。在技术层面,引入区块链技术,进行平台的重构和功能的完善;在理论层面,分析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者间的关系,构建“新”治理网络,政府的角色从“主导”走向“指导”。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本质是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最大化供给的目标。同时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去中心化、交易透明、供需对等、信息安全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为国内社区养老领域注入新的理念和技术,实现社区养老信息化新模式,推动智慧养老高效发展。
陆商羽[5](2020)在《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肇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超越了传统服务业的范畴,正在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升级。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旅游业已经进入到智慧旅游时代。与此同时,我国旅游管理也由传统的单一管理转型为“管理+服务”新模式,因此,旅游公共服务成为地方政府行政主体的核心职能之一,是衡量旅游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种背景下,实现智慧旅游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和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实用的双重价值。肇庆旅游经过多年发展,来肇游客旅游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旅游行业深层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游客由参团旅游为主逐步转变为团散结合的旅游方式,游客散客化、自驾(助)游等成为旅游发展新趋势,行业监管对于游客、景区、旅游市场主体等数据分析的需求也要求越来越精细,这就对城市旅游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构建设计科学、功能全面、运行高效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整合全市旅游业各方资源、实现旅游信息服务资源共享、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优化各项服务和政府管理职能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探讨智慧旅游、旅游公共服务、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智慧旅游评价体系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梳理了不同研究视角下现有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及经验启示,提出了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体系总体设计思路、指标遴选依据和体系构建方法;其次,运用隶属度分析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再次,结合肇庆市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运用政府职能理论,分析肇庆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以及贯穿其中的政府职能作用,并对肇庆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其发展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的相关对策建议。最后,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成果和局限性进行总结,进而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韩飞[6](2020)在《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客群体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是衡量该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海南省省会的海口市,该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是反映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名片。基于海口市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一手调查数据,借鉴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结合海口市实际,使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行了测评,利用IPA分析法对影响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变量要素进行重要程度和满意程度分析,最后提出提升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建议。结论表明:(1)影响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旅游者满意度的3个公因子,按照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旅游信息及便民惠民服务因子、旅游安全及投诉服务因子、旅游厕所及交通服务因子。(2)旅游者对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分值为3.443,处于“一般”等级。旅游者对海口市旅游信息及便民惠民服务、海口市旅游安全及投诉服务、海口市旅游厕所及交通服务的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3.465、3.450、3.409,均处于“一般”等级。外地游客对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略高于本地居民。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均对海口市旅游信息及便民惠民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最高,而对海口市旅游厕所及交通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最低。(3)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在旅游景区内的娱乐设施安全性、旅游景区内安全标识牌设置、灾害天气游玩安全预警服务、旅游厕所指引标识牌设置、通往旅游景区的公共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有优势,而在旅游景区内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性、政府部门对旅游景区安全的监管、旅游厕所环境卫生、旅游厕所的数量和布局、针对特殊对象入厕不便问题的第三卫生间建设、旅游投诉渠道畅通性、通往旅游景区的公共交通舒适程度、旅游景区停车便利程度等方面存在不足。(4)除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供的旅游信息服务、市民游客中心提供的旅游信息服务、政府官方网站提供的旅游信息服务等3个评价指标因子外,其余26个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因子在基于不同客源地的旅游者视角的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重要性——满意度象限图中所处的区域大体一致。(5)提升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建议:加强旅游信息服务,提升信息服务水平;聚焦旅游者需求,深化便民惠民服务;强化旅游安全服务,防范旅游安全事故;完善旅游投诉机制,提升旅游者满意度;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市民游客如厕体验;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打造便利舒适交通环境。
张弛[7](2020)在《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业务、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满足用户多层次、多方面的业务需求,向用户提供诸如电子商务、教育、娱乐等领域的新兴业务成为关键。IDC是提供承载业务的服务器机房,是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基础,其业务收入是未来通信运营商的重要利润增长点。IDC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联通实施移动互联网战略、全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联通面向未来,拓展新领域、探索新模式必须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青岛联通公司是中国联通市级分公司,其IDC业务发展已有十几年历史,目前业务发展面临产品单一、市场开拓困难等困境,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行业竞争等方面分析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资源状况、盈利能力等方面分析其优劣态势,明晰青岛联通公司IDC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针对问题和困难,制定符合青岛联通公司自身特点的IDC业务发展战略,包括竞争战略、投资战略、组织战略、营销战略等,并提出战略实施保障,以期指导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的基础资源建设投入、业务发展及营销策略等,拓展市场份额,促进青岛联通公司全面竞争力的提升。
郜清攀[8](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而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却愈益无法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使人们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认识水平上升至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农村社会交互作用的关键节点,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中枢和纽带。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践行者,不仅负责各项具体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阶段,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服务供需脱节以及服务效能滞后,成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的制约因素。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出发,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能力不足表现的考察,从不同视角探析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加强基层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详细考察了政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概念。基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与基本要求,全面考察了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依据、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并从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治理和善治理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第二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基于“要素构成—内部结构—外显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素条件的检视,深入透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目标和理念为指导,从静态(结果)和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用以测量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满意度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三个方面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不同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实证分析的成果,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当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从政府职能定位、财权与事权关系、考评机制、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阐释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对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的分析。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实践,详细探讨了国内一些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集约化、市场化、民主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从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之间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权化、社会化改革等领域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述实践在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间权责划分以及社会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现阶段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启示。第五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而从乡镇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供给机制、服务供给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针对性措施。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况、总结及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内部结构是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本身所凭借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外显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服务结果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文化教育服务能力、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公共安全服务能力。从服务过程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民意聚合与甄别能力、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公共决策和执行能力、监督问责与评估能力、民意诉求回应能力。第二,影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包括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策略性要素四个方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形成就是通过乡镇政府的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以及策略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将政府潜在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转化为政府各种外显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第三,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的分析可知:从服务内容来看,首先,医疗卫生条件、养老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污水治理属于基层群众最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的领域;其次,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合作医疗保险属于基层群众比较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强的领域;再次,在水电气供给、社会治安、生产安全、贫困救助、农田水利、垃圾处理、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良好;最后,在法律援助、失业救济、公共文化、环境绿化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同时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从服务过程来看,乡镇政府在民意聚合与甄别、公共决策与执行、监督问责与评估、对民意诉求的回应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尽管较为平衡,但普遍偏低,在资源获取与配置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第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规模不足,二是服务内容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三是乡镇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模糊清晰,四是服务供给脱离农村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五是乡镇政府应对基层群众服务需求升级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制约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体制性因素包括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健全;主体性因素主要是指乡镇政府服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欠缺;策略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第五,针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应当以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目标要求,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逐步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五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供给模式。
夏禹桨[9](2019)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对于匡正政府的决策导向,坚持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共性和促进公平性,改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水平,以及有效治理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排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者关于公众参与政策和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已经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但对不同事务领域公众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仍然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在我国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常态化、规范化和有效性比较强,对改进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代表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优化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类型化考察,探究经济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方式、路径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进公众政策参与的质量提供建议和对策。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制度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当前时代场景下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动力、形式、路径和成效进行探究,明确公众参与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体制障碍、制约因素,以及破解这些阻力的对策。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厘清和界定核心概念基础上,运用公民参与阶梯理念、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从“公共产品供给”和“公众参与”两个维度对主题进行聚焦,提出选择分析的视角、建立分析的路径,初步构建了一个解释公众参与行为选择的学理框架,力争体现本研究的特殊性。其次,对公众参与的利益相关者及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进行类型化考察。沿着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分析和公共产品供给的事务领域分析两条路径,在阐释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并对公众参与三种类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策略、方式和路径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再次,探讨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转换和体制机制。从分析政府决策模式变迁的视角,结合互联网时代公众政策参与的基本特点,从探讨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组织机制、政策辩论和协商机制,以及保障条件等维度,对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微观实践进行透视。最后,在典型案例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思路和对策。通过对温州市公众参与的实践考察和历史分析,进一步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实践形式、制度路径、绩效产出等,在分析制约因素和具体问题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公众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受到特定制度环境的影响,参与成本、预期概率、制度供给、政府行为规范程度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将公众参与的行为置于多元利益相关者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中进行考察和分析。(2)公共产品供给的行动者网络(利益相关者关系)类型、公共产品的事务类型与公众参与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一方面,公众参与程度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类型直接相关,在强利益-强责任、弱利益-强责任的关系类型下,公众参与的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程度还与公共产品供给的事务领域具有正相关性。在基本公共权利保障类的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呈匀态分布而且参与度较高。(3)对典型个案考察发现,地方政府通过“两代表一委员”工作机制、民间智库与民意调查等途径,增强了主动吸纳民意的能力,通过市长热线和市民监督团、电视问政和网络问政等方式,提升了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效能。但是,公众参与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这也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纪铃捷[10](2019)在《联合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新框架 ——以福州市H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促进了大规模城镇化,其中外向型经济对沿海地区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巨大。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通过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逐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我国当前城市公共消防安全领域的政府“单一指令式”供给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公共服务供给复杂性和人民需求多样性,必须逐步向“多元开放式”社会联合供给模式转变。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必须联动起来,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形成三方联合供给机制,共同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三者之间在资源、人力上的互联互通,以及各主体在政策、制度上的合作与互动,能够切实提高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效益性。本文试图通过对福州市H社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西方先进国家的改革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针对现阶段公共消防安全服务的不足,基于公共管理、社区治理、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新框架,为我国公共消防安全机构改革提出有益参考。本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并重,理论结合实际,提炼出更加完善、可行的对策或建议。
二、上海热线强化安全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热线强化安全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D市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管理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 相关管理理论方法概述 |
2.1 涉警投诉处理业务概述 |
2.1.1 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的地位 |
2.1.2 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的特点 |
2.2 相关管理理论方法概述 |
2.2.1 服务补救理论 |
2.2.2 业务流程管理理论 |
2.2.3 绩效管理理论 |
2.2.4 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 |
3 D市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D市公安局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简介 |
3.1.1 D市公安局简介 |
3.1.2 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相关职能部门简介 |
3.2 D市公安局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的现状 |
3.2.1 涉警投诉工作内容 |
3.2.2 D市公安局涉警投诉处理业务流程 |
3.2.3 D市公安局警务工作量描述 |
3.2.4 涉警投诉处理业务考评现状 |
3.2.5 投诉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
3.3 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管理的现存问题 |
3.3.1 群众满意度调查 |
3.3.2 现存问题 |
3.4 问题成因分析 |
3.4.1 业务能力及编制受限 |
3.4.2 涉警投诉处理流程不合理 |
3.4.3 业务绩效评定不够全面 |
3.4.4 投诉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不尽合理 |
4 D市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管理改善方案 |
4.1 改善目标与思路 |
4.1.1 改善目标 |
4.1.2 改善的思路 |
4.2 提高涉警投诉的应对服务质量 |
4.2.1 完善服务平台建设 |
4.2.2 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
4.2.3 制定涉警突发重大事件投诉的快速响应预案 |
4.2.4 网上督察系统建设 |
4.3 优化涉警投诉管理流程 |
4.3.1 扩大涉警投诉的信息收集渠道 |
4.3.2 警务督察系统审批简化 |
4.3.3 督察支队进行结果反馈 |
4.3.4 涉警投诉处置结果满意度调查 |
4.4 改善业务绩效考评机制 |
4.4.1 内部互评 |
4.4.2 社会考核 |
4.4.3 业务绩效评价方法的改进 |
4.5 警务督察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
4.5.1 功能增加 |
4.5.2 数据调整 |
4.5.3 基于数据分析的业务研判及预警机制 |
5 保障措施 |
5.1 政策保障 |
5.2 技术保障 |
5.3 环境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D市公安局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2)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可能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养老服务 |
二、居家养老服务 |
三、智慧居家养老服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外部性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二章 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洛阳市老龄化趋势 |
第二节 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一、洛阳市发展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 |
二、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 |
三、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模式 |
第三章 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实证调研 |
第一节 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方法及目的 |
第二节 调研结果及分析 |
一、样本基本情况 |
二、老年人参与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意愿分析 |
三、老年人对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
四、老年人对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
五、子女对老年人参与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情况 |
第四章 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引导力量不足,制度保障有限 |
二、市场资源供给不足,供给服务有限 |
三、社会投入力度不足,服务规模有限 |
四、老年人认知度不足,数字鸿沟显着 |
第二节 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顶层政策设计不健全 |
二、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 |
三、社会智慧养老氛围未形成 |
四、老年人存在思想认识障碍 |
第五章 加快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 |
第一节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
一、构建系统化的保障体系 |
二、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 |
三、扩大财政支持优惠范围 |
第二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养老市场活力 |
一、着力提升政务服务的效能 |
二、构建老年人购买服务体系 |
三、制定服务质量和价格标准 |
第三节 发挥社会参与力量,营造智慧养老氛围 |
一、明确社会主体参与职责 |
二、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
三、宣传智慧养老的新观念 |
第四节 完善养老服务平台,激发老人参与意愿 |
一、逐步完善智慧养老信息平台 |
二、重视和挖掘老年人自身优势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调查问卷 |
附录B:访谈提纲 |
致谢 |
(3)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城市轨道交通 |
二、公共服务及满意度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公共物品理论 |
三、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 |
四、激励理论 |
第二章 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调查 |
第一节 苏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情况 |
一、城市概况 |
二、轨道交通客流情况 |
三、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情况 |
四、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规划 |
第二节 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满意度现行测评实践 |
一、评价指标 |
二、现有评价方法 |
三、评价指标及方法实施效果 |
第三节 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 |
一、问卷调查过程 |
二、数据处理方法 |
三、调查结果评价 |
第四节 调查结果与原有评价结果差异分析 |
第三章 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满意度测评结果与实际不符 |
二、测评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
三、满意度测评内容不全面 |
四、缺乏标准化测评流程 |
第二节 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
二、评价方法缺乏客观性 |
三、测评主体缺乏多样性 |
四、测评监管意识不强 |
第四章 完善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优化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 |
一、测评指标选择经验借鉴 |
二、明确指标体系优化原则 |
三、指标体系优化结果 |
第二节 建立满意度客观测评模型 |
一、引入层次分析方法设计指标权重 |
二、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设计结果 |
三、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 |
第三节 注重测评人员专业能力培养 |
一、制定服务满意度测评培训机制 |
二、引入专业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人才 |
三、丰富满意度智能测评辅助工具 |
第四节 优化服务满意度测评监管 |
一、明确满意度测评监管责任部门 |
二、引入满意度测评监管长效机制 |
三、拓展市民参与满意度测评监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公共治理视域下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问题与重构 ——基于双案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质性分析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 研究创新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区养老 |
2.1.2 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 |
2.1.3 公共治理 |
2.1.4 区块链 |
2.2 理论基础——公共治理理论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对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的适用性 |
第3章 苏州市W区和上海市D区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实证分析 |
3.1 苏州市W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的现状分析 |
3.1.1 研究过程及基本概况 |
3.1.2 苏州市W区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现状及特点 |
3.2 上海市D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的现状分析 |
3.2.1 研究过程及基本概况 |
3.2.2 上海市D区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现状及特点 |
3.3 苏州市W区与上海市D区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的比较 |
3.3.1 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特点及功能的比较 |
3.3.2 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监管的比较 |
3.3.3 研究启示与小结 |
第4章 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运行困境及成因 |
4.1 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的困境 |
4.1.1 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协同度不够 |
4.1.2 缺乏有效监管 |
4.1.3 平台终端信息不对称 |
4.1.4 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
4.1.5 功能无法满足需求 |
4.2 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困境成因 |
4.2.1 政府内部机构责任划分不清 |
4.2.2 监管制度薄弱、监管能力不足 |
4.2.3 服务信息平台数据采集面临技术瓶颈 |
4.2.4 政策制度、行业标准不完善 |
第5章 公共治理视域下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的重构 |
5.1 基于公共治理理论重构平台框架 |
5.2 基于区块链技术完善平台功能 |
5.2.1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养老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
5.2.2 基于区块链技术重构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 |
5.3 新理念新技术支撑下的治理主体关系分析 |
5.3.1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
5.3.2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
5.3.3 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
5.3.4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治理网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肇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 |
1.3.2 国内相关文献 |
1.3.3 简要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线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线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智慧旅游 |
2.1.2 旅游公共服务 |
2.1.3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 |
2.1.4 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旅游公共服务理论框架 |
2.2.3 政府职能基本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智慧旅游评价体系研究设计 |
3.1 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的原则 |
3.1.1 体系构建原则 |
3.1.2 指标选取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3.2.1 不同研究视角下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 |
3.2.2 现有评价体系不足之处及经验启示 |
3.2.3 评价指标遴选依据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智慧旅游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的确定 |
4.1.2 评价指标赋权 |
4.2 评价体系测评模型 |
4.2.1 评价体系测评模型及分级标准 |
4.2.2 评价指标测评标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肇庆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5.1 现状与政府职能作用分析 |
5.1.1 现状分析 |
5.1.2 政府职能作用 |
5.2 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5.2.1 测评结果 |
5.2.2 测评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肇庆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
6.1 存在问题 |
6.1.1 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低 |
6.1.2 智慧化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
6.1.3 旅游公共安全智慧化管理不完善 |
6.1.4 智慧旅游行政服务能力薄弱 |
6.2 原因分析 |
6.2.1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6.2.2 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
6.2.3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缺失 |
6.2.4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领域专业人才缺乏 |
6.3 对策建议 |
6.3.1 推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 |
6.3.2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
6.3.3 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配套设施建设 |
6.3.4 优化智慧旅游公共交通服务 |
6.3.5 完善旅游公共环境智慧化建设 |
6.3.6 建立智慧型旅游公共安全体系 |
6.3.7 加强智慧旅游行政管理服务 |
6.3.8 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
6.3.9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2: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3: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4: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5:访谈提纲及访谈情况 |
附录6: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指标解释 |
附录7: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指标测评赋分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内容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研究法 |
1.7.2 问卷调查法 |
1.7.3 统计分析法 |
1.8 技术路线 |
1.9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旅游公共服务 |
2.1.2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设计 |
3.1 海口市概况 |
3.1.1 海口市基本概况 |
3.1.2 海口市旅游发展概况 |
3.2 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现状 |
3.2.1 旅游便民惠民服务 |
3.2.2 旅游信息服务 |
3.2.3 旅游安全服务 |
3.2.4 旅游厕所服务 |
3.2.5 旅游投诉处理服务 |
3.2.6 旅游交通服务 |
3.3 评价指标设计 |
3.4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3.4.1 问卷设计 |
3.4.2 问卷调查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3.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5.3 因子分析法 |
3.5.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5.5 IPA分析法 |
4 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
4.1 受访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 |
4.3 因子分析结果 |
4.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1 旅游者对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模糊评价 |
4.4.2 不同客源地的旅游者对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模糊评价 |
4.5 IPA分析法分析结果 |
4.5.1 旅游者对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的IP分析 |
4.5.2 不同客源地的旅游者对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的IP分析 |
5 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5.1 加强旅游信息服务,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
5.2 聚焦旅游者需求,深化便民惠民服务 |
5.3 强化旅游安全服务,防范旅游安全事故 |
5.4 完善旅游投诉机制,提升旅游者满意度 |
5.5 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市民游客如厕体验 |
5.6 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打造便利舒适交通环境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分析 |
3.1 公司及其IDC业务介绍 |
3.2 公司IDC业务内部环境 |
3.3 公司IDC业务外部环境 |
3.4 公司IDC业务发展优劣态势 |
3.5 公司1DC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 |
3.6 本章小结 |
4 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 |
4.1 公司IDC业务发展原则 |
4.2 公司IDC业务发展目标 |
4.3 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1 优化组织结构 |
5.2 转变营销策略 |
5.3 建立过程评价监控体系 |
5.4 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乡镇政府、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 |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三)乡村振兴战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
(二)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四)治理和善治理论 |
三、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
(一)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
(二)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
(三)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依据 |
(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部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外显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形成的要素条件 |
(一)体制性要素 |
(二)制度性要素 |
(三)主体性要素 |
(四)策略性要素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基于结果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二)基于过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调查数据和资料的来源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三)实地调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现状的考察 |
(一)对农民群体公共服务需求的考察 |
(二)基于满意度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基于供给过程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综合表现 |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二)服务供给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
(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知模糊 |
(四)脱离农村基层社会实际需要 |
(五)应对服务需求升级能力不足 |
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
(一)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 |
(二)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
(三)人才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 |
(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 |
(五)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科学 |
第四章 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 |
一、国内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政务中心”:公共服务集约化改革 |
(二)“以钱养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三)“民主恳谈”:公共服务民主化改革 |
(四)“互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 |
二、国外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二)地方政府分权化改革 |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 |
三、国内外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经验启示 |
(一)优化乡镇政府的组织结构 |
(二)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
(三)合理划分政府间权责关系 |
(四)积极培育服务类社会组织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 |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 |
(一)加快推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
(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利益诉求 |
(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 |
(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 |
(三)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准则 |
(四)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宗旨 |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
(一)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
(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
(三)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四)革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五)探索多元服务供给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经济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说明 |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3 制度-过程分析框架 |
3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3.1 利益相关者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影响 |
3.2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类型 |
3.3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影响因素 |
4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行动类型及动力机制 |
4.1 基于利益和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与事务领域类型 |
4.2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行动者网络 |
4.3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动力机制 |
5 异质性事务领域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
5.1 重点民生工程类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公众参与 |
5.2 基本权利保障型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公众参与 |
5.4 权利发展型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公众参与 |
6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路径的转换 |
6.1 传统决策模式下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路径 |
6.2 网络时代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路径分析 |
6.3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融合模式” |
7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协调机制 |
7.1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组织机制 |
7.2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协商机制 |
7.3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保障机制 |
8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温州市案例分析 |
8.1 温州市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状况 |
8.2 温州市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主要模式 |
8.3 公众参与现有实践模式的效能考察 |
8.4 温州市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趋势分析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联合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新框架 ——以福州市H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一)选题的理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评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综合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一)研究方法包括: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包括:基本概念和特点 |
四、本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工作的局限性 |
第一章 “指令式任务”迈向“联动性合作”: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指令式”迈向“联动性”供给模式的转变逻辑 |
一、现实契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呼唤联动合作供给 |
二、理论逻辑:指令型任务治理向社会多元共同治理转变 |
第二节 “单一指令”:传统政府主导供给模式 |
一、指令式供给模式的历史沿革 |
二、指令式供给模式制约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 |
三、指令式供给模式导致政府和社会之间发生脱节 |
第三节 “联动性合作”: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模式 |
一、联动性合作可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
二、联动性合作能够有效降低政府成本,精简政府机构 |
三、联动性供给构建政府和社会沟通的桥梁 |
第二章 联合供给机制: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新框架 |
第一节 联合供给机制的设计和供给要素的定位分析 |
一、政府掌舵:联合供给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素 |
二、优势互补:其他主体的功能定位 |
第二节 联合供给机制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 |
一、“依赖—合作”关系 |
二、“协商—共治”关系 |
第三章 案例分析:福州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概况 |
第一节 福州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现状 |
一、福州市H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
二、福州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现状 |
三、F市H社区公共消防服务供给内容 |
四、F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综合性评价 |
第二节 F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一、现有编制内消防力量不足 |
二、公共消防安全配置滞后 |
三、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 |
四、消防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 |
第三节 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的构建 |
一、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运行流程 |
二、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具备的优势 |
三、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的可行性 |
第四节 公共消防安全服务政府主导供给到联合供给的转型障碍 |
一、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理念困境 |
二、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联动型”供给中的成本负荷 |
三、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联动型”供给中的职责边界 |
四、社区公共消防安全“联动型”供给的法律缺位 |
第四章 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机制国外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公众参与式”模式 |
一、非政府消防组织:公共消防安全服务的主要力量 |
二、资金转移支付制度:中央与地方公共消防安全的经费保障 |
三、志愿消防队:职业消防队并肩的力量补充 |
第二节 英国:“安全教育”模式 |
一、灵活多样的消防安全教育模式 |
二、充足的消防税收 |
三、专业的消防培训 |
第三节 日本:“自治体”模式 |
一、纯职业化的地方自治消防体制 |
二、日本消防设备士制度 |
三、日本特色的消防团 |
第四节 西方国家在公共消防安全供给模式中的借鉴意义 |
一、提高居民在公共消防中的自治水平 |
二、相对充足的公共消防财政供给 |
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 |
第五章 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联合供给模式的转变探索 |
第一节 加强政府的对消防安全服务的“掌舵” |
一、积极引导公共消防服务购买 |
二、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
三、多渠道引进消防专项资金 |
第二节 推动建立和完善消防中介力量 |
一、明确消防中介组织的职能与范围 |
二、提升消防中介组织的话语权 |
三、建立行业协会自律机制 |
第三节 提升社区居民的消防自治能力 |
一、改进消防教育宣传的方式和方法 |
二、采用多样化的消防安全教育 |
第四节 建立配套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
一、完善消防中介组织准入制度 |
二、规范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购买程序 |
三、建立信息化与第三方评估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上海热线强化安全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D市涉警投诉处理业务管理改善研究[D]. 傅子烨.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洛阳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D]. 李延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研究[D]. 张璟.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4]公共治理视域下社区养老信息化平台问题与重构 ——基于双案例的比较研究[D]. 高辛瑶.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5]公共服务视域下城市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肇庆市为例[D]. 陆商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海口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韩飞. 海南大学, 2020(12)
- [7]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张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郜清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经济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 夏禹桨.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联合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新框架 ——以福州市H社区为例[D]. 纪铃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公众参与论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社区养老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公共产品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