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起高校学生食物中毒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慧[1](2016)在《湖南省2004-2014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况研究与应对策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发生趋势、报告及时性、应对措施与控制效果,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现状,探讨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有关部门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湖南省2004-2014年发生并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运用Excel 2007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使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2004-2014年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分布、地点分布和人群分布,使用直线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等对资料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结果1.2004-2014年湖南省共报告882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波及1115335人,发病38627人,发病率为3.46%,死亡8例,病死率为0.02%。2004-2014年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04年报告事件数(6起,占0.68%)和发病人数(762人,占1.97%)最少,2009年报告事件数(205起,占23.24%)和发病人数最多(11366人,占29.43%);2010年平均发病率最高(5.51%),2004年最低(0.97%),11年的平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4.156,p=0.000)。每年3-6月和9-11月为事件发生的高峰,分别占49.55%和39.34%,1-2月和7-8月事件报告数较少;事件报告数最多的是长沙市(20.75%),最少的为张家界市(1.93%)。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疫情暴发为主(808起,占91.61%),波及950094人,发病34588人,发病率为3.66%,死亡7例,病死率为0.02%。其中报告疫情最多的是呼吸道传染病(612起,占69.39%),25076人发病,发病率为3.50%。高发学校为乡村中小学(49.61%),高发人群为中小学生(87.59%)。2.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飞沫传播,部分事件是通过接触传播;肠道传染病疫情发生原因主要是水源受到污染(43.13%),其次是密切接触传播(32.50%);食物中毒高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受到细菌(59.09%)和农药(9.09%)的污染而引起。3.2004-2014年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单位主要是乡镇卫生院(367起,41.61%),其次是学校(170起,19.27%)。502起事件(56.92%)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以肠道传染病事件的检测率最高(88.13%),其次是食物中毒(83.33%),呼吸道传染病事件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明确诊断,检测率略低(49.02%);事件控制效果与报告的及时性呈正相关(r=0.577,p=0.000)。结论1.2004-2014年间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为乡村中小学,高发人群为中小学生。2.传染病疫情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3.2004-2014年间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月均有发生,每年3-6月和9-11月为事件报告数高峰,提示在这两个高峰期之前学校及卫生、教育等机构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4.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不够完善;学校防控意识薄弱,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差,卫生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对学校的监管不到位。5.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
彭祥[2](2013)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国,要想将雄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的人力资本,教育必须放在第一位。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的载体,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高等院校担负起了为社会不断培养输出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尤其是近几年来,各高校的大势扩招,其肩负的责任更大了。可是高校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些年来,高校内部发生了譬如学生死亡、校园暴力、动乱等对高校稳定构成威胁和损害的突发事件,校园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不仅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运行,破坏学校在大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和声誉,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保证高校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是进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的最终目标,这对高校甚至整个社会对于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作用。自国内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管理也问题不断,学生突发事件频发,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研究和完善迫在眉睫。因此,本文运用相关的危机管理理论,结合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具体阐述了高校突发事件相关概念及其应急机制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具体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忧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缺乏、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保证、组织机构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不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为不规范、突发性事件应对教育缺失,预警机制不受重视、以预防为主的突发事件预防组织体系和制度缺失”等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当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论文的第四部分,加强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出本人对于建立完善该应急机制的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从“增引入政府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加强社会各界的联动、冲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培养学生危机意识,提高学生危机处置能力、重视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应急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刘德存,周宝,张东山[3](2011)在《大同市2004—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文中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为了解大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类型、事件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影响因素和发生规律,为防控对策提供
陈慧萍,蒋庭魁,刘碧瑶[4](2010)在《浙江省2004-2009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分析》文中提出
冯素娥,王冯彬,陈家福,余凤珠[5](2005)在《2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2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病原。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第1起食物中毒是肠炎沙门菌所致;第2起食物中毒为伤寒沙门菌所致。结论 2次集体食物中毒是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导致的沙门菌食物中毒。
郭键[6](2020)在《金都臻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高校团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餐饮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至今,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且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特别是涉及高校的食品安全问题;当前的行业环境对于高校团餐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高校团餐企业具备先进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同时,建立起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口碑和品牌效应。本文以金都臻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J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公司人员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结合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与参阅,本文围绕“人”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对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分析研究,将HSE管理体系融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实现HSE管理体系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并注重管理过程的变化,注重管理体系的时效性,使其管理方式由“经验式监管”转变为“参与式监管”。通过对J公司员工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充分了解J公司的现状和J公司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导致员工缺乏安全责任意识;第二,岗位分工和职责模糊,导致员工服务意识淡薄;第三,工作交流缺乏广度,难以形成广泛共识等问题。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办法。优化措施包括:优化组织结构;优化沟通渠道;优化与完善制度规章;优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护层次;优化人事管理,强化员工执行力。并针对J公司消费群体制作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及分析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优化过程的工作案例,验证出通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提高了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丁玲,朱姝,雷世光,蒋维佳,宋沈超,于传宁,周亚娟[7](2019)在《贵州省2011—2018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贵州省2011—2018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规律及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防控依据。方法收集贵州省2011—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资料,对食物中毒暴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8年贵州省学校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78起,中毒1 506人,住院869人,死亡1人;5月是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峰期,分别占学校事件总数和中毒人数的20.51%(16/78),27.36%(412/1 506);中小学食堂是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场所,占学校总事件的83.33%(65/78)。中毒食品最多的是植物类及其制品,占50.00%(39/78),其中变质或受污染大米引发的食物中毒居于首位,占总事件的16.67%(13/78)。结论中小学生是学生食物中毒高发群体。应加强学校食堂及周边学生集中进餐场所的监督和管理,提高食品加工人员及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
吴发强[8](2019)在《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以海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食品安全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是政府职责所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各项指标稳居世界前列,各级政府为保障食品安全做了大量工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稳中向好。但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发,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伤害,同时也暴露出政府在应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内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理论进行初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经验总结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使其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指导我国政府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工作,提高政府应对危机能力。全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全文研究的主体框架。第二部分是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概况--以海南为例,主要对危机、危机管理和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内涵、特征进行概括,同时介绍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成效,为全文撰写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国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经验及启示,介绍了美国、日本及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和特点,研究提出国外先进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给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是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重点对食品安全危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机构建设、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善后管理和评估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途径和内容。
郭莹莹[9](2018)在《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文中认为食源性疾病中的食物中毒泛指所有因为进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细菌、病毒,又或被寄生虫、化学品或天然毒素感染了的食物。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少数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动植物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民族饮食习惯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因误食有毒动植物中毒和食用因加工工艺不科学产生的有毒副产物的食物或是自行发酵中产生的有毒霉菌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启用了三套食源性疾病网络监测上报系统,分别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由于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测报告网络的哨点医院覆盖不全面,到2018年为止,整个普洱市9县1区、32个镇、71个乡、1035个行政村只扩大到了49家哨点医院。普洱市在2004-2015年十年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起数只有67起,这个数据远远低于实际发生的起数。所以,建立以乡、村级卫生院为哨点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管理体系,扩大乡、村级卫生院和卫生室的哨点医院,对于普洱市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及归纳分析法等四种方法,叙述了当前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管体系的优缺点,比较了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方面的监管模式和政策措施与我国的差异,通过比较,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测网络体系。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了2004-2015年普洱市暴发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的统计数据及2004-2015年普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报告的统计数据,论证了当前普洱市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上报系统的现状及可以完善的部分。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在以扩大乡、村级哨点医院对策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乡、村级卫生院为哨点医院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张也夫,林茜,刘富强,岳文芳[10](2017)在《2006-2016年湖南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湖南省2006-2016年学校食物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预防学校食物中毒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湖南省2006-2016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湖南省2006-2016年共报告学校食物中毒事件70起,累计报告病例2 722例,死亡1例。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多发生在5月和9月。农村学校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1.4%和55.1%。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发生事件37起,中毒人数1 676人,分别占总数的52.9%和61.6%。结论 2006-2016年湖南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报告逐年减少,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居多,应把农村中小学校作为防控重点。
二、1起高校学生食物中毒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起高校学生食物中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2004-2014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况研究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目标 |
2.3 资料来源 |
2.4 分析内容与方法 |
2.5 事件判定标准 |
第3章 结果 |
3.1 湖南省 2004-2014 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事件类别 |
3.1.3 事件分布特征 |
3.1.4 实验室检测情况 |
3.1.5 不同类型事件的主要发生原因 |
3.2 湖南省 2004-2014 年学校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 |
3.2.1 呼吸道传染病 |
3.2.2 肠道传染病 |
3.2.3 食物中毒 |
3.3 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现状与控制效果评价 |
3.3.1 事件的报告单位 |
3.3.2 事件的报告及时性 |
3.3.3 事件处置情况 |
3.3.4 事件控制效果评价 |
3.4 湖南省 2004-2014 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
3.4.1 学校概况 |
3.4.2 学校医务室拥有现状 |
3.4.3 学校食堂 |
3.4.4 学生宿舍 |
3.4.5 学校饮用水情况 |
3.4.6 疫情发生后学校领导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程度 |
3.4.7 事件的报告情况 |
3.4.8 湖南省 2004-2014 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 |
3.4.9 湖南省 2004-2014 年学校呼吸道传染病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 |
3.4.10 湖南省 2004-2014 年 学校肠道传染病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 |
3.4.11 湖南省 2004-2014 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4章 讨论 |
4.1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意义 |
4.2 2004-2014 年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与防控现状 |
4.3 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 |
4.3.1 建立并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
4.3.2 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交流平台 |
4.3.3 学校、卫生机构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掌握本地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针对不同时间段内多发病做好防控预案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的事件防控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研究背景 |
1.1.2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2 高校突发事件与应急机制 |
2.1 高校突发事件 |
2.1.1 突发事件 |
2.1.2 高校突发事件 |
2.2 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
2.2.1 按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划分 |
2.2.2 按高校突发事件产生的诱因划分 |
2.2.3 按高校突发事件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划分 |
2.2.4 按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划分 |
2.2.5 其他分类形式 |
2.3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
2.4 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理论 |
2.4.1 系统论 |
2.4.2 危机管理 4R 模式 |
2.4.3 危机管理 6C 理念与危机应对 5S 原则 |
2.4.4 “社会燃烧”理论 |
2.4.5 心理教育理论 |
2.5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
2.5.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功能 |
2.5.2 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基本原则 |
3 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研究综述 |
3.1 国外的研究 |
3.2 国内的研究 |
3.2.1 港台研究 |
3.2.2 内地研究 |
4 个案分析 |
4.1 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
4.2 高校大学生集会游行事件 |
4.3 马加爵杀人事件 |
4.4 大学生自杀事件 |
5 现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 |
5.1 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缺乏 |
5.2 应急管理缺乏确实可行的制度保证 |
5.3 组织机构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
5.3.1 组织机构不健全 |
5.3.2 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
5.4 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不受重视 |
6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完善 |
6.1 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 |
6.1.1 加强学生防范意识的培养和学校的预防工作 |
6.1.2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
6.2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
6.2.1 校园安全保卫制度 |
6.2.2 校园网络管理制度 |
6.2.3 校园信息通报和信息沟通制度 |
6.2.4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相应的法规制度 |
6.3 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组织机构 |
6.4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 |
6.4.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6.4.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大同市2004—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方法 |
3 统计分析 |
结 果 |
1 一般情况 |
2 报告来源 |
3 事件类型 |
3.1 传染病暴发疫情 |
3.2 食物中毒 |
3.3 环境因素事件 |
3.4 分类未明事件 (流感样病例暴发) |
4 流行特征 |
4.1 时间分布 |
4.2 人群分布 |
4.3 地区分布 |
4.4 场所分布 |
5 事件报告的及时性 |
6 事件持续时间 |
7 免疫针对性传染病免疫史 |
讨 论 |
(4)浙江省2004-2009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判断标准 |
3 方法 |
4 统计分析 |
结 果 |
1 基本情况 |
2 时间分布 |
3 学校分布 |
4 致病原因 |
5 致病食物及来源 |
6 引起食物中毒原因 |
讨 论 |
(5)2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资料 |
2.2 临床特点 |
2.3 实验室资料 |
2.3.1 血象、血及大便培养结果 |
2.3.2 血清肥达反应 |
3 讨论 |
(6)金都臻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高校团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1 .团餐行业背景 |
1.1.2 .食品安全背景 |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 |
1.3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7.1 .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 |
1.7.2 .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 |
第二章 食品安全相关概念阐释 |
2.1 .高校团餐的概念 |
2.2 .高校团餐企业的概念 |
2.2.1 .公益性 |
2.2.2 .维稳职能 |
2.2.3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
2.3 .食品安全的概念 |
2.4 .食品安全管理的概念 |
2.5 .HSE管理体系的理论阐释 |
2.6 .PDCA循环的应用阐释 |
第三章 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剖析 |
3.1 .J公司现状与调查 |
3.1.1 .J 公司简介 |
3.1.2 .样本选取与组织结构 |
3.1.3 .管理概况与实际调查 |
3.2 .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剖析 |
3.2.1 .缺乏有效的培训,导致员工缺乏安全意识 |
3.2.2 .岗位分工、工作职责模糊,导致员工服务意识淡薄 |
3.2.3 .工作交流缺乏广度,导致难以形成广泛共识 |
第四章 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优化 |
4.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的思路 |
4.1.1 .组织结构与制度建设优化的思路 |
4.1.2 .管理内容与过程优化的思路 |
4.2 .优化组织结构 |
4.2.1 .优化机构设置 |
4.2.2 .优化食品安全监督层职责 |
4.2.3 .优化食品安全管理层效用 |
4.2.4 .细化安全专员和各班组组长职责 |
4.3 .优化沟通渠道 |
4.3.1 .优化J公司内部沟通 |
4.3.2 .优化校企联系,使J公司积极融入高校后勤管理当中 |
4.4 .优化与完善制度规章 |
4.4.1 .明确并公示领导承诺 |
4.4.2 .制度规章及时更新完善 |
4.5 .优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护层次 |
4.5.1 .宏观方向的风险防护 |
4.5.2 .微观方向的风险防护 |
4.6 .优化人事管理,强化员工执行力 |
4.6.1 .加强对人员的职业培训 |
4.6.2 .侧重吸纳专科食品卫生专业人才 |
4.6.3 .留住合适的人才,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
第五章 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的实例分析 |
5.1 .以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体系优化的效果 |
5.2 .以案例分析体系优化的效果 |
5.2.1 .关于日常管理优化的案例分析 |
5.2.2 .关于食品留样问题的案例分析 |
5.2.3 .关于出入库管理优化的案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与回顾 |
6.2 .分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7)贵州省2011—2018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学校食物中毒发生报告总体情况 |
2.2 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相关特征 |
2.2.1 不同时间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
2.2.2 不同地区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
2.2.3 不同城乡、学校类别食物中毒事件 |
2.2.4 不同原因食品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
2.2.5 不同引发环节学校食物中毒事件 |
2.2.6 不同致病因素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
3 讨论 |
(8)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以海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主要创新 |
2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概况-以海南为例 |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特征 |
2.1.1 危机的概念 |
2.1.2 危机的特征与分类 |
2.1.3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概念 |
2.1.4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特征与分类 |
2.1.5 食品安全危机的分类 |
2.2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成效 |
2.2.1 危机管理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
2.2.2 危机管理机构初步设立 |
2.2.3 危机预警机制逐渐发挥作用 |
2.2.4 危机的应对流程日趋合理 |
2.2.5 危机善后处置工作逐步完善 |
2.2.6 危机的评估机制基本形成 |
3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
3.1.1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设置和规定不合理 |
3.1.2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
3.1.3 相关食品安全模块缺乏法定性 |
3.2 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2.1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缺陷 |
3.2.2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偏差 |
3.2.3 食品安全监管意识不足 |
3.3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
3.3.1 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有待完善 |
3.3.2 食品安全预警数据库不完备 |
3.3.3 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
3.4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 |
3.4.1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有待完善 |
3.4.2 舆论引导有待加强 |
3.4.3 食品安全危机应急保障不到位 |
3.5 食品危机善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
3.5.1 缺乏独立的善后综合协调机构 |
3.5.2 缺乏对受害者心理引导 |
3.5.3 善后管理对产业扶持不足 |
3.6 食品安全危机评估存在的问题 |
3.6.1 评估对象单一 |
3.6.2 食品安全危机评估指标不规范 |
3.6.3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评估监督不到位 |
4 国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4.1 美国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制及特点 |
4.1.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
4.1.2 美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 |
4.1.3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
4.2 日本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模式及特点 |
4.2.1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
4.2.2 日本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 |
4.2.3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
4.3 欧盟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模式及特点 |
4.3.1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
4.3.2 欧盟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 |
4.3.3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
4.4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4.4.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
4.4.2 建立精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4.4.3 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 |
4.4.4 完善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
4.4.5 完善善后处置机制建设 |
4.4.6 完善危机评估管理建设 |
5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5.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5.1.1 构建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
5.1.2 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相当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5.1.3 推动食品相关模块法制化建设 |
5.2 完善机构体系,建立高效迅速的协调机制 |
5.2.1 建成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5.2.2 加强执法,落实监管职责 |
5.2.3 提高监管人员食品安全意识 |
5.3 完善危机预警机制 |
5.3.1 完善基础检验检测体系 |
5.3.2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预警体系 |
5.3.3 提高信息共享和互动性 |
5.4 完善食品安全应对机制 |
5.4.1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
5.4.2 加强舆论引导 |
5.4.3 加强食品安全应急保障 |
5.5 完善食品安全善后管理机制 |
5.5.1 建立独立善后管理机构 |
5.5.2 注重危机心理干预 |
5.5.3 加强产业扶持力度 |
5.6 完善食品安全评估管理机制 |
5.6.1 丰富食品安全评估对象 |
5.6.2 合理制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评估指标 |
5.6.3 加强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评估监督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现状 |
1.2.1 国外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技术发展 |
1.2.2 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网络特点 |
1.2.3 国内食源性疾病监管发展与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和分布情况分析 |
2.1 概述 |
2.2 普洱市辖区内的民俗饮食习惯 |
2.2.1 佤族的饮食习惯 |
2.2.2 拉祜族的饮食习惯 |
2.2.3 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
2.2.4 彝族的饮食习惯 |
2.2.5 傣族的饮食习惯 |
2.3 普洱市食物中毒上报的哨点医院情况 |
2.4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报告事件的分析 |
2.4.1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概况 |
2.4.2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年份分析 |
2.4.3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发生的季度比例分析 |
2.4.4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暴发的起数与发生时间分析 |
2.4.5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场所分析 |
2.4.6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原因食品的统计分析 |
2.4.7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统计分析 |
2.4.8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情况分析 |
第三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的监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食源性疾病的特征引起的问题 |
3.2 食源性疾病技术和工作实际引起的问题 |
3.3 食源性疾病监管引起的问题 |
3.4 食源性疾病在农村监管问题 |
3.4.1 农村人口居住点分散 |
3.4.2 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 |
3.4.3 农药管理不严 |
3.4.4 粮食存储方式 |
3.4.5 就医理念不强 |
3.4.6 传统饮食习惯不改变 |
3.4.7 集中就餐场所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带菌作业 |
第四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的监管的对策研究 |
4.1 加大食源性疾病的宣传力度 |
4.2 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标准 |
4.3 开展食源性疾病的专项监管工作 |
4.3.1 加强对食源性疾病重点人群的监管 |
4.3.2 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 |
4.3.3 加强对食品加工部门的食品安全体系管理 |
4.3.4 强化食源性疾病参与人员的业务提升 |
4.4 推行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加强哨点医院的作用 |
4.4.1 采取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 |
4.4.2 构建联动机制,实施好哨点监测工作 |
4.5 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点发展到乡村级卫生院 |
4.5.1 普洱市哨点医院的分布 |
4.5.2 哨点监测点发展到乡村级卫生院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2006-2016年湖南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概况 |
2.2 时间分布 |
2.3 学校类型分布 |
2.4 致病因素及变化情况 |
2.5 中毒原因及变化情况 |
3 讨论 |
四、1起高校学生食物中毒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2004-2014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况研究与应对策略[D]. 陈晓慧. 南华大学, 2016(03)
-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D]. 彭祥. 贵州财经大学, 2013(S2)
- [3]大同市2004—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J]. 刘德存,周宝,张东山. 浙江预防医学, 2011(07)
- [4]浙江省2004-2009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 陈慧萍,蒋庭魁,刘碧瑶. 浙江预防医学, 2010(12)
- [5]2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分析[J]. 冯素娥,王冯彬,陈家福,余凤珠.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03)
- [6]金都臻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高校团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D]. 郭键. 山西大学, 2020(01)
- [7]贵州省2011—2018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J]. 丁玲,朱姝,雷世光,蒋维佳,宋沈超,于传宁,周亚娟. 中国学校卫生, 2019(12)
- [8]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以海南为例[D]. 吴发强. 海南大学, 2019(06)
- [9]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 郭莹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10]2006-2016年湖南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监测结果分析[J]. 张也夫,林茜,刘富强,岳文芳. 现代预防医学, 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