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地方电视台新闻深度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皎[1](2021)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调查》媒体品牌的存续之道》文中指出
李想[2](2021)在《日本箱根驿传赛事的电视报道研究》文中指出电视媒体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现如今体育赛事传播最重要的媒介。为使国内电视媒体报道赛事符合当前电视发展趋势,为体育受众细分群体建立更多优质且专业性强的节目,对国外一些重大体育赛事电视报道的研究和借鉴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箱根驿传作为日本拥有百年历史的公路接力赛事,每年的实况直播长达八小时以上。如何在长时间的电视直播中通过画面及解说实现竞技性与观赏性的融合,吸引受众观看对我国一些大型赛事电视直播具有充分借鉴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内容分析法,以箱根驿传赛事的电视直播及相关报道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从赛前赛后报道、赛时直播及其摄像、画面、镜头、字幕、解说等方面分析目前箱根驿传电视报道的具体情况。论文第一部分对箱根驿传的办赛历史及电视报道历史进行回顾。第二部分对电视报道的策划从主题安排、频道安排、人员安排和时间安排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则是对赛事电视报道方式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具体讲赛前,赛时以及赛后内容进行归类与汇总,提炼出报道特点。最后则对报道优势进行总结,分析目前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得出结论如下:箱根驿赛事的电视报道规模不断升级,技术逐渐完善;报道策划清晰,主题明确;报道方式多样,个性与深度并存;报道内容及镜头语言丰富,节目包装效果出色;报道优势显着,故事性及悬念感强,解说语言清晰流畅,专业性强且围绕竞赛核心展开较为吸引受众。由于驿传赛事电视报道本土化程度较高,和马拉松及传统长跑赛事有一定区别,因此我国赛事在电视报道借鉴经验时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具体情况分析。最后本文针对我国马拉松赛事电视报道可以借鉴箱根驿传赛事的部分提出建议,包括提升电视报道的专业性;打造个性化和差异化报道内容和方式以及完善节目包装和制作。而我国马拉松也不能一味效仿箱根驿传的解说方式即以竞赛内容为核心,需要在充分考虑受众水平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报道方式与解说风格。
王丽华[3](2021)在《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现策略及生成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的电视媒体,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迎来了新媒体的发展冲击。在新环境、新格局的当前,电视媒体依托专业、权威的媒体优势,在植根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了具有电视自身特色的媒体传播力。本文立足电视媒体,从新媒体视角,探究了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构建新闻报道新平台、深挖新闻要素和创新节目形式等方面,具体论述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现策略,以提高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生成效果。
潘力[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媒介写作技法的演变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大众媒介的代表作品和内容现象,分析了近四十二年来中国大众媒介写作技法的演变历程。大众媒介也称大众传媒,指向大量受众广播之传播媒体。以往,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是四大传统大众媒介,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大众媒介中不可或缺甚至最为重要的一元,人们阅读、观看大众媒介,通过内容获取信息和得到娱乐消遣。大众媒介内容是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展现媒介内容的写作技法包含了文章体裁选择、主题确定、题材挑选、叙事角度、表达方式、文字风格、篇幅长短、修辞手法等等。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生产实践活动,写作以技法为手段,通过文章和作品形成交流、传达、沟通,影响社会生活。不同的写作技法受写作主体(作者)的文化认知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发展水准影响,呈现出复杂缤纷的面目,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发展情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众媒介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写作技法,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状况,成为历史的记录,许多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宝贵的史料。当代中国大众媒介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后,此前受“左”的思潮影响,传媒几近毁灭,报纸、电视台和电台失去了大众传媒的性质,在写作技法上单调雷同,除了社论及大批判文章外,没有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但近四十二年来,大众媒介却以异常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也通过这些媒介的作品,感受着写作技法的不断变化成长。简而言之,中国大众媒介写作技法在这四十二年来经历了从单调到多元、从精英化到草根化的演变历程。通过参考大量的相关传播学和写作学的论着以及经过分析大量大众媒介的写作样本,本文将其划分为四个大致阶段,分别为1978—1992年的媒体复苏阶段、1992-2001年的媒体市场化阶段、2002年至2010年的互联网媒体兴起阶段、2010年至今的手机互联网时代。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也只能是大致概念,边界难免有重叠和模糊之处,比如提到的第一篇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改革开放之前,但因其对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也列进了研究作品之中,研究文本的截止时间在2019年末。对于互联网发展时代与手机互联网时代的交叉部分,本文以大众普及度或者是以标志性媒介诞生作为该阶段的划分。在这四个阶段里,大众媒介写作技法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演变趋势:以政治宣传为目标的写作技法从权威到柔化:因为国情,“喉舌功能”始终是中国媒介的第一个标签,而中国政治生态的变化,伴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影响着媒体写作方式的改变。从重大事件的“传声筒”到九十年代中期的“舆论监督”到如今官媒的互联网化表达方式,面对同样的宣传职责,大众媒体写作技法比以往都更灵活、更具人情味。受众推动写作技法不断走向通俗与成熟:“受众”在这四十多年间指读者、观众、听众与网民,这一概念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技术的产物,同一个受众往往兼具多种身份,既是读者也是听众,甚至可能也是作者。作者的受众意识是直接影响写作技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中国媒体的受众经历了被忽视到被重视的过程。中国的大众媒介曾经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声,而在后来的发展中,为了争取受众的认可,故事化和娱乐化成为最显着的媒介写作趋势。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作者与受众的边界已经开始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受众成为了作者。技术革新推动写作技法的创新:四十二年来,技术的革新进步使中国大众媒介不断创新成为可能。大众迎接了电视机的普及、电脑普及、智能手机普及和互联网技术对生活的彻底改变,不同的技术带来了不同的媒体表现形式,也和不同的写作技法紧密联系。技术的进步让阅读与写作都更加便捷,曾经风光无量的平台不再高不可攀,“写作”可以容纳的手段越来越多,媒介写作的门槛越来越低,去精英化和多元化是技术革新为媒介写作技法带来的显着变化。本文试图在三万余字的篇幅内对四十二年来中国大众媒介的代表性作品的写作技法做一次全景式浏览,因时间、篇幅和水平所限,难免有所遗漏,期待专家和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孔天骄[5](2020)在《融媒体时代《冰点》周刊文本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青年报》于1951年4月27日创刊,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9年,在中国报纸上的影响力都不可忽视,《中国青年报》属于全国重要的一家中央级媒体,产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编辑记者,如李大同、吴湘韩、赵涵漠等。《冰点》周刊是《中国青年报》的代表性栏目,从创刊到现在,已经出现很多优秀文章。本文通过选取1995—2020年间《冰点》周刊的代表作品,以《冰点》周刊三个阶段的文本形态发展继承与创新点背景,对《冰点》周刊文本形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融媒体时代《冰点》文本形态产生的原因,分析《冰点》周刊文本形态面临的困境,进而作出相应的几点思考。绪论部分,重点论述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及方法。第一章为《冰点》周刊文本形态主要阶段划分,分析三个阶段的文本形态的变化及继承之处,其中第三阶段继承了前两个阶段优秀的文本形态。第二章对融媒体时代《冰点》周刊文本形态进行分析,从栏目理念、选题原则、文本结构、叙述方式、话语风格、叙述视角展开,同时,辅助以表格,分析《冰点》的文本形态。第三章解释融媒体时代《冰点》文本形成的原因,分别从文本转型、融媒时代、模式传承、传播语境三个方面分析文本形态形成的原因。第四章融媒体时代《冰点》周刊文本存在的问题,从思维框架、选题局限、互动诉求三个方面探究其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提出改进策略,主要从文本主体、内容生产、叙述方式、传播效果。《冰点》周刊对社会热点的报道并不多,《冰点》周刊一直以来主要是关注一些普通群体,把目光转向不起眼的底层群众,让他们的人或事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社会中普遍存在但是却不起眼的人物。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情感成为《冰点》报道的焦点。《冰点》根据社会发展的不断转型,文本形态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冰点》周刊敢于揭露社会发展中的敏感问题,及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有着成熟稳重的写作手法,从受众视角出发操作,以平淡朴实的话语表述文本形态,用多种叙述视角揭开事实真相。同时,《冰点》周刊以设置“悬念”为核心的文本表现形式,非常具有特色,一直沿袭革新。且文本对“讲故事”手法的不断传承,值得我们共同借鉴和研究。诚然,《冰点》周刊文本形态也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也应引起重视与思考。《冰点》周刊文本形态的成功,给我国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运用与借鉴。本文通过对融媒体下《冰点》周刊文本形态研究,希望让一些新闻媒体行业,在文本实际应用中,吸取积极的经验。
肖隆辉[6](2020)在《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回归后的20年里,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稳定,经济腾飞。国内外各媒体都对澳门回归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形成了人们对澳门回归的集体记忆,也建构起了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本文将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家传统纸质媒体的澳门回归相关报道作为切入点,对过去20年两份报纸对澳门回归的报道进行研究,试图寻找两者具体建构了怎么样的媒介记忆,以及其建构的策略和特点。在媒介呈现方面,笔者发现《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份报纸的报道大体上是遵循着“一国两制”和不断发展的主线。两份报纸在具体的数据也有着各自的特点,相较时政性较强的《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在进行时政报道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澳门与内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记忆的内容虽然繁杂,但两份报纸所建构的媒介记忆大致可分为人物、政治、经济、文化几个具体部分。媒体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澳门回归历史见证者、受益者的个人回忆等方面的发展与古今对比来建构起了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密切的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在叙事话语方面,两份报纸的样本报道都以全知视角全面叙事,以正面褒义词为主。在句式选择上,两份报纸以行动型句式为主并对其他句式进行了综合运用。在语境层面,二者亦巧用了象征手法将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符号化虚为实,使用“电影式的剪切手法”对媒介记忆进行了拼接。通过对两份报纸样本报道的分析,本文进一步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媒介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的因素,还指出了媒介记忆建构过程中还存在着新闻趋于同质化、记忆视角较单一、可读性欠佳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发掘细节记忆、增进个体记忆比重、硬新闻“软化”等建议。
赵智豪[7](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广东卫视《晚间新闻》的创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本人的毕业设计,广东卫视《晚间新闻》栏目于2019年7月正式开播。虽然广东卫视《晚间新闻》栏目的开播是我们整个团队共同协作的成果,但本人作为栏目的主创人员之一,参与了整个栏目的策划、设计以及执行。《晚间新闻》是广东卫视推出一档全新的新闻节目,它的创办有两个主要背景:首先,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受到极大冲击,为缓解广东卫视《广东新闻联播》的压力,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宣传好省委省政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1+1+9”等工作部署,节目需要以更鲜活的形式和语态,服务好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市各部门的重点工作。其次,为紧跟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工作大局,详细记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政企动态和基层实践,立体鲜活展现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的火热场景、奋进姿态和时代气息,广东卫视《晚间新闻》栏目里设置了“直播大湾区”版块。基于以上背景,本人作为主编,以该节目设计为例,运用媒介融合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节目的竞争内外部优势进行全面透视,并根据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从节目的制作理念、内容风格、传播模式、受众互动等方面作出具有融媒体特征的方案设计与策划,分析讨论融媒时代电视晚间类新闻节目的创新机制与发展策略。试为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策划,提供参考依据。
木斯达帕·艾依沙[8](2020)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开始出现,它以客观、深入、调查、解释,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逻辑的获知和把握等特征而备受欢迎。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以及数字化不断普及,传媒行业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媒体融合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媒体的生存环境、社会层面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快速的转变,促使电视深度报道的传播的模式迎接新的挑战。电视新闻类的节目需要亟需彰显自身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对媒体融合时代下,电视深度报道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所以,本文的创新点和重点在于研究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思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将对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媒体融合,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及电视深度报道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并且对媒介融合的概念、特征与现状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是媒体融合及对新闻报道和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梳理了媒体融合对新闻报道和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其中,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方面在于报道时间、报道体制、报道形式和报道手段;对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在于新闻来源的宽泛化、生产内容的丰富化、报道呈现方式灵活化、传受关系的多元化四个层面;并且以:“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技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从技术化和智能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多维度和共享化发展趋势,从多维度和共享化两大趋势进行总结;第六部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分众化与互动化发展趋势,从分众化和互动化两大角度进行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利用文献研究法及案例研究法的应用形成了对于“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深度报道的趋势”的系统化认知,并得出如下结论:电视深度报道的技术智能化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外在大数据的广泛使用和内在生产技术的升级,二是人与人工智能结合写作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电视深度报道的多维度与共享化主要体现为报道内容的多维度、内容层次多维度、记者职业共同体和新闻资源的共享化;电视深度报道的分众化与互动化则主要体现为新闻生产分众化与传输手段互动化。
闫德发,邵文良[9](2019)在《地方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如何与新媒体相融》文中指出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地方电视台也不例外。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地方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挑战,而且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本文就新媒体对电视台采编工作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地方电视台新闻采编与新媒体的融合,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王志新[10](2019)在《某电视台融媒时代新闻深度报道的分析》文中提出融媒时代需要将各类媒体资源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媒体能够对新闻进行更好的传播。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电视台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融媒时代促进电视台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谈地方电视台新闻深度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地方电视台新闻深度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2)日本箱根驿传赛事的电视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理论基础 |
1.4.2 关于电视体育报道的研究 |
1.4.3 驿传赛事概况 |
1.4.4 关于箱根驿传的赛事研究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案例分析法 |
2.2.3 内容分析法 |
3.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箱根驿传赛事概况 |
3.1.1 日本学生体育赛事发展历程 |
3.1.2 箱根驿传的发展及历程 |
3.1.3 箱根驿传历届冠军成绩 |
3.2 箱根驿传的电视报道历程 |
3.2.1 初始阶段:赛时直播在摸索中前进(1979 年-2000 年) |
3.2.2 发展阶段:赛事进入高清化时代(2000 年-2013 年) |
3.2.3 成熟阶段:顶级直播规模与解说团队(2013 年-至今) |
3.3 箱根驿传的电视报道策划 |
3.3.1 主题策划:正月的风物诗,打造高水平与高对抗性赛事 |
3.3.2 频道安排:日本电视台信号制作,电视联播网传播 |
3.3.3 人员安排:解说员配置稳定,嘉宾为原选手专业性强 |
3.3.4 时间安排:8 小时以上全程直播,赛前预热赛后分析 |
3.4 箱根驿传的电视报道方式 |
3.4.1 主持人报道形式 |
3.4.2 现场直播形式 |
3.4.3 深度报道形式 |
3.5 箱根驿传的报道内容 |
3.5.1 赛前报道内容 |
3.5.2 赛时报道内容 |
3.5.3 赛后报道内容 |
3.5.4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画面与摄像 |
3.5.5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节目包装 |
3.6 箱根驿传的电视报道优势分析 |
3.6.1 转播方赛事资源丰富 |
3.6.2 转播方运营资金雄厚 |
3.6.3 转播方技术部门完善 |
3.6.4 直播中融入综艺元素 |
3.6.5 赛事由报社主办新闻报道更加灵活 |
3.6.6 赛事的国际传播 |
3.7 箱根驿传为我国马拉松电视报道带来的启示 |
3.7.1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借鉴基础 |
3.7.2 我国赛事电视报道的启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箱根驿传赛事历史悠久,参赛运动员水平较高 |
4.1.2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规模不断升级,技术逐渐完善 |
4.1.3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策划清晰,主题明确 |
4.1.4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方式多样,个性与深度并存 |
4.1.5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内容丰富,摄像与节目包装出色 |
4.1.6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优势显着,综艺感强 |
4.2 研究建议 |
4.2.1 减少对拍摄主体及字幕的遮挡 |
4.2.2 减少广告数量 |
4.2.3 加强媒介融合,促进赛事发展 |
4.2.4 对我国马拉松赛事电视报道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箱根驿传赛事转播频道 |
附录二 第96届箱根驿传第一区间赛事报道情况 |
附录三 第96届箱根驿传第五区间赛事报道情况 |
附录四 第96届箱根驿传第九区间赛事报道情况 |
(3)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现策略及生成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意义 |
1.1 立足电视媒体优势,构建电视媒体传播力 |
1.2 促进媒体融合发展,优化电视新闻内容 |
1.3 坚持以“民”为本,以深度报道还原本质 |
2 当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所面临的问题 |
2.1 媒体优势不充分,与媒体融合不足 |
2.2 报道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
2.3 深度报道不足,缺乏新闻要素挖掘 |
3 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现策略 |
3.1 融合:融合报道,构建新闻报道新平台 |
3.2 创建:深挖新闻要素,创建传播效能 |
3.3 创新:创新节目形式,拓展新闻报道面 |
4 结语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媒介写作技法的演变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关键词的界定及研究方法 |
(一)改革开放 |
(二)大众媒介 |
(三)写作技法 |
(四)演变历程 |
(五)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
1.文献综述 |
2.研究方法 |
二、1978-1992年:大众媒介复苏阶段 |
(一)权威严肃的“新华体”和社论仍是绝对主流的大众媒介写作技法 |
1.通行多年的“新华体” |
2.担当社会转型风向标的社论 |
(二)新体裁、新题材、新形式发轫 |
1.经济类新闻题材遍地开花 |
2.深度报道体裁萌芽 |
3.电视专题片与直播的叙事方式兴起 |
三、1992-2002年:大众媒介发展阶段 |
(一)大众媒介写作技法的娱乐化 |
1.纸媒娱乐与体育题材兴盛 |
2.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 |
3.大众媒介叙事方式的通俗化 |
(二)大众媒介的写作技法走向成熟:特稿与《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 |
1.《中国青年报》冰点专刊和《华西都市报》的特稿 |
2.《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电视新闻杂志”与“舆论监督” |
四、2002-2010年:大众媒介蓬勃阶段 |
(一)大众媒介写作技法的成熟与多元 |
1.《北京:非典阻击战》的公众传播使命 |
2.特稿《举重冠军之死》的文学写作技巧 |
(二)激烈竞争带来写作技法的媚俗与失范 |
1.《走近科学》:在“故事性”和“故弄玄虚”之间 |
2.“纸包子”事件:谣言的泛滥与反省 |
(三)网络社区和自媒体的崛起孕育了新的写作技法 |
1.网络社区的写作:在虚拟世界狂欢 |
2.博客时代:人人拥有自己的写作平台 |
3.网络写作技法反哺传统大众媒介 |
(四)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大众媒介写作 |
五、2010年至今:大众媒介转型阶段 |
(一)技术进步推动写作潮流:从碎片化、精准推送到视频表达 |
1.从微博开始的碎片化阅读与写作 |
2.甬温线动车事故与微博写作 |
3.垂直细分、信息推送的写作方式 |
(二)“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写作技法改变 |
1.宣传主管部门从“三贴近”到“强四力”的要求 |
2.传统媒体更紧密地追随新媒体的写作技法 |
(三)与年轻受众的广泛共情: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中的大众媒介写作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融媒体时代《冰点》周刊文本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冰点》周刊文本形态主要阶段划分 |
第一节 第一阶段(1995-2006):以调查分析为核心 |
一、针对社会体制的问题 |
二、以调查性报道为主 |
三、大胆放言,夹叙夹议 |
第二节 第二阶段(2006-2010):以意见取向为导向 |
一、针对青年的焦点话题 |
二、以解释性报道为主 |
三、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
第三节 第三阶段(2010-2020):以深度挖掘为诉求 |
一、针对普通人生活状态 |
二、多以特稿调查为主 |
三、语言朴实,贴近生活 |
第二章 融媒体时代《冰点》周刊文本形态分析 |
第一节 栏目理念:从受众视角出发操作 |
第二节 选题原则:关注普通人生活状态 |
第三节 文本结构:凸显悬念设计的诉求 |
一、建构悬念,形成焦点 |
二、设置分题,增强节奏 |
三、结尾点睛,深化主题 |
第四节 叙述方式:兼并细节与场景刻画 |
一、注重细节刻画,突出形象感 |
二、注重现场情景,增强画面感 |
三、注重心理描写,制造共鸣感 |
第五节 叙述视角:尝试写作技法的创新 |
一、“拉家常式”的写作风格 |
二、运用第一人称方式写作 |
第六节 话语风格:平实质朴的叙述方式 |
第三章 融媒体时代《冰点》周刊文本形态形成的原因 |
第一节 文本转型: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 |
第二节 融媒时代:多元媒介环境的冲击 |
第三节 传播语境:受众阅读兴趣的拓展 |
第四节 模式传承:后期发展的风格诉求 |
第四章 融媒体时代《冰点》周刊文本形态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思维框架制约文本形式创新 |
第二节 选题面局限阻碍新媒体运用 |
第三节 叙述方式导致文本的同质化 |
第五章 关于《冰点》周刊文本形态发展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文本建构:提升融媒体的意识 |
第二节 内容生产:强化内容深度意识 |
第三节 传播方式:探索受众需求意识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媒介记忆研究现状 |
1.2.2 新闻叙事学研究现状 |
1.2.3 “澳门回归”相关报道研究 |
1.2.4 小结 |
1.3 媒介记忆理论及媒介呈现概述 |
1.3.1 媒介记忆理论概述 |
1.3.2 媒介呈现概述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设计 |
1.5.1 样本选择 |
1.5.2 类目与编码 |
1.5.3 信度检测 |
第2章 澳门回归的媒介呈现——基于《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的内容分析 |
2.1 “澳门回归”的媒介呈现 |
2.1.1 报道数量:聚焦特殊节点 |
2.1.2 报道主题:时政类报道主导媒介记忆 |
2.1.3 报道版面:要闻版与国内新闻版为主 |
2.1.4 报道体裁:消息为主,通讯深度次之 |
2.1.5 报道篇幅:以中短篇报道为主 |
2.1.6 报道涉及人物身份:政府官员占首位 |
2.1.7 报道标题:关键词重复提及 |
2.2 《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媒介呈现的异同 |
2.2.1 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媒介呈现总体相似 |
2.2.2 媒介功能定位不同,新闻选择存异 |
2.2.3 受众范围不同,媒介呈现区域性特征明显 |
第3章 《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建构的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及其影响因素. |
3.1 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 |
3.1.1 见证历史的人物记忆 |
3.1.2 “一国两制”的政治记忆 |
3.1.3 经济快速增长记忆 |
3.1.4 交融的社会文化记忆 |
3.1.5 血浓于水的民族记忆 |
3.2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的影响因素 |
3.2.1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影响深远 |
3.2.2 社会趋稳与经济交流密切 |
3.2.3 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 |
3.2.4 媒介自身定位及功能差异 |
第4章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叙事话语特征及建构方式 |
4.1 “澳门回归”报道的微观文本叙事分析 |
4.1.1 词语的选择:正面褒义词烘托喜庆氛围 |
4.1.2 句式选择:综合运用暗表立场 |
4.1.3 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全面叙事 |
4.2 “澳门回归”报道的叙事辞格分析 |
4.2.1 巧用象征手法化虚为实 |
4.2.2 “电影式”蒙太奇拼接媒介记忆 |
4.3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建构方式与特点 |
4.3.1 态度鲜明:时政类报道主导回归记忆 |
4.3.2 媒介仪式:重视纪念仪式和庆祝活动 |
4.3.3 潜移默化:议程设置巩固记忆 |
4.3.4 建构新记忆:历史对比凸显发展 |
第5章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5.1 媒体在建构澳门回归媒介记忆中存在的不足 |
5.1.1 新闻报道趋于同质化,不利于媒介记忆传播 |
5.1.2 新闻报道视角较单一,难以形成完整记忆 |
5.1.3 报道可读性欠佳 |
5.1.4 以传者为主的单方面记忆不利于形成内外互动 |
5.2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
5.2.1 发掘细节记忆,以斑窥豹 |
5.2.2 提高普通个体记忆比重,关注民生 |
5.2.3 硬新闻“软化”,增加亲和力 |
5.2.4 以我为主,从全球角度进行记忆建构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媒体融合背景下广东卫视《晚间新闻》的创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设计背景与设计意义 |
1.1.1 设计背景 |
1.1.2 设计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电视新闻 |
1.2.2 电视晚间新闻 |
1.2.3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研究 |
1.3 设计思路、方法与框架 |
1.3.1 设计思路 |
1.3.2 设计方法 |
1.3.3 设计框架 |
第2章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的创设缘起与竞争态势分析 |
2.1 晚间新闻概述 |
2.1.1 国内《晚间新闻》 |
2.1.2 国外《晚间新闻》 |
2.2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创新设计竞争环境的SWOT分析 |
2.2.1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创新设计的竞争优势 |
2.2.2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创新设计的竞争劣势 |
2.2.3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创新设计的机会 |
2.2.4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创新设计的威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的创新设计与执行 |
3.1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的定位与设计 |
3.1.1 受众定位 |
3.1.2 内容定位 |
3.1.3 风格定位 |
3.2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的内容安排与结构设计 |
3.2.1 .选题安排 |
3.2.2 版面设置 |
3.2.3 编排策划 |
3.3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节目方案的具体实施 |
3.3.1 节目的团队成员 |
3.3.2 节目的呈现形态 |
3.3.3 节目的播报形式 |
3.3.4 节目的传播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创新设计的效果分析 |
4.1 收视率数据分析 |
4.2 受众问卷调查评价 |
4.3 专家节目效果评价 |
4.3.1 节目定位精确 |
4.3.2 节目内容全面但缺乏特色 |
4.3.3 节目形式新颖但语态呈现过硬 |
4.4 宣传部门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融合背景下广东卫视《晚间新闻》创新带来的思考 |
5.1.1 电视新闻节目应坚持“内容为王” |
5.1.2 电视新闻节目应强化用户理念 |
5.2 媒介融合下广东卫视《晚间新闻》创新策略 |
5.2.1 电视新闻生产者:树立全媒体意识,提高融媒生产能力 |
5.2.2 电视新闻内容:突出湾区特色,聚焦民生话题 |
5.2.3 电视新闻形式:加强技术融合,转变新闻语态 |
5.3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3.1 研究总结 |
5.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广东卫视《晚间新闻》栏目融合创新的受众调查问卷 |
附录2:广东卫视《晚间新闻》栏目评价访谈记录 |
(8)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电视深度报道研究 |
1.2.2 媒体融合时代深度报道的创新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3.3 定性分析法 |
第2章 电视深度报道和媒体融合 |
2.1 电视深度报道的产生和特征 |
2.1.1 电视深度报道的概念 |
2.1.2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征 |
2.1.3 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
2.2 媒体融合的概述 |
2.2.1 媒体融合的概念 |
2.2.2 媒体融合的特征 |
2.2.3 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
第3章 媒体融合对新闻报道和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 |
3.1 媒体融合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
3.1.1 报道时间:进行时与全天候 |
3.1.2 报道体制:集团化与多功能 |
3.1.3 报道形式:全景式与多角度 |
3.1.4 报道手段:丰富性与直观性 |
3.2 媒体融合对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 |
3.2.1 新闻来源宽泛化 |
3.2.2 生产内容的丰富化 |
3.2.3 报道呈现方式灵活化 |
3.2.4 传受关系的多元化 |
3.3 电视深度报道媒体融合案例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为例 |
3.3.1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分析 |
3.3.2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媒介融合分析 |
第4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深度报道的技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
4.1 技术化发展趋势 |
4.1.1 外在大数据的广泛使用 |
4.1.2 内在生产技术的升级 |
4.2 智能化发展趋势 |
4.2.1 人工智能结合写作 |
4.2.2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
第5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深度报道的多维度与共享化发展趋势 |
5.1 多维度发展趋势 |
5.1.1 报道内容多维度 |
5.1.2 内容层次多维度 |
5.2 共享化发展趋势 |
5.2.1 记者职业共同体 |
5.2.2 媒介融合下新闻资源的共享 |
第6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深度报道的分众化与互动化发展趋势 |
6.1 分众化发展趋势 |
6.1.1 大众话语的登场与精英话语的隐退 |
6.1.2 舆论场域的竞合与新闻叙事的嬗变 |
6.2 互动化发展趋势 |
6.2.1 发布渠道互动化 |
6.2.2 接收渠道互动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地方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如何与新媒体相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新媒体背景下地方电视台采编问题分析 |
1.1 政府报告以及会议新闻内容比重相对较大 |
1.2 对基层问题报道深度和广度不够 |
1.3 新闻资讯的报道模式创新力度不够 |
2. 新媒体时代下地方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创新发展路径 |
2.1 准确定位,增强新闻播报贴近性 |
2.2 优化调整新闻报道类型和创新采访形式与内容 |
2.3 创新新闻播报模式,进行深度采编 |
结语 |
(10)某电视台融媒时代新闻深度报道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阐述 |
(一)融媒时代概述 |
(二)新闻深度报道 |
二、某电视台新闻深度报道现状 |
三、电视台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 |
(一)新闻深度报道有可能被“边缘化” |
(二)在深度报道过程中存在很多制度缺陷 |
(三)缺乏新闻深度报道的专业人才 |
四、融媒时代促进电视台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有效措施 |
(一)应该获得更多用户的支持。 |
(二)创新深度报道生产方式。 |
(三)在播放方式上应该实现创新。 |
(四)让群众参与到深度报道中。 |
五、结束语 |
四、谈地方电视台新闻深度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调查》媒体品牌的存续之道[D]. 徐海皎. 安徽大学, 2021
- [2]日本箱根驿传赛事的电视报道研究[D]. 李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3]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现策略及生成探究[J]. 王丽华. 西部广播电视, 2021(02)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媒介写作技法的演变历程[D]. 潘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融媒体时代《冰点》周刊文本形态研究[D]. 孔天骄. 烟台大学, 2020(06)
- [6]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D]. 肖隆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7]媒体融合背景下广东卫视《晚间新闻》的创新设计[D]. 赵智豪.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8]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D]. 木斯达帕·艾依沙. 新疆大学, 2020(07)
- [9]地方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如何与新媒体相融[J]. 闫德发,邵文良. 中国传媒科技, 2019(11)
- [10]某电视台融媒时代新闻深度报道的分析[J]. 王志新. 传播力研究, 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