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眼看2001年(论文文献综述)
曾沁涵[1](2017)在《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语和俗语是汉语和越南语中典型的语言单位,它们不仅是研究两种语言的重要材料,也是分析两国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汉、越成语和俗语中包含着丰富的动物词汇,充分展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反映出动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与动物有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研究主要是从动物整体着手,对单一动物的研究很少。本文针对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狗”进行研究,收集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对语言现象进行对比,并挖掘语言现象异同反映的文化成因。通过运用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对所搜集汉、越语料的数量、字格数、语义、动物搭配和隐喻方式进行对比,得出汉、越语料在这些方面大同中包含着小异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语言学理论对汉、越语料异同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出中越两国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认知方式方面同样以同为主,以异为辅。具体而言,越南和中国地理位置相邻,又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越文化展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但两国毕竟在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历史发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两国文化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蔡萌[2](2011)在《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文中提出众所周知,1976年以来的中国的社会、文化、艺术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始终扮演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进,摄影在深度参与中不断塑造与建构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回顾过去的一个多世纪,摄影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传统视觉经验的改造。但是,由于我们一直对摄影所起到的作用视而不见,从而构成了美术史研究的盲点。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不仅已经融入到中国当代文化叙事的总体语境当中,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品种”。从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摄影家和摄影作品,已经引起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的高度关注。今天,随着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进一步普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大型的艺术博览会或者是双(三)年展中没有摄影作品的存在。当然,我们也可以断言,未来,缺少摄影研究视角的当代艺术史将会是一部有问题的艺术史。本文主要是对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进行再解读,其中,以“纪实摄影”、“观念摄影”和发生在近几年的“摄影复古运动”表现得最为活跃,也最具学术价值。从摄影与社会现实、摄影与艺术两个角度上展开观察,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特殊时空背景下,通过叙述和概括出摄影如何作广泛介入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如何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化叙事和社会建构的整体语境当中;中国人如何通过摄影重建与现实和自我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来反思“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这两场运动的成就得失,进一步指出“摄影复古运动”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人对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所发展出的独特认识过程,建构出一种作为美术学研究对象的摄影的理论框架与写作模式,进而能够为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正文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关注的重点放在1976—1989年,着重分析摄影如何从一种宏大的国家意识形态叙事转变为到底层的民间叙事;第二部分将目光转移到上世纪90年代,力求对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这两场文化运动的始末做深入的描述与评析;第三部分主要对新世纪以来的头十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对中国当代摄影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整理与思考。最后为结语。
刘莉[3](2011)在《冯巩相声的语言艺术特色》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冯巩相声语言为研究对象,在参考中国传统修辞理论的同时,利用西方的语用学理论,对冯巩相声语料进行了描述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包袱”形成的几个主要手段,也从修辞和语用角度解释了冯巩语言“包袱”产生和让人发笑的原因,总结其所具有的特点。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概述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价值、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包袱特色。列举冯巩相声语言“包袱”的主要构成手段:同话异境、自相矛盾、故意曲解、先伏后揭、将错“纠”错等。第三章:辞格的运用。以夸张、比喻、仿拟、返射、双关、析字、反语为例,从修辞角度对冯巩相声语言的修辞特色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解释了其“包袱”形成的内在原因。第四章:会话合作原则的超常运用。运用西方语用学理论---会话含义中的合作原则,分析了冯巩相声语言在此方面的超常运用,从语用学角度解释了其“包袱”的形成原因。结语:指出冯巩相声语言利用多种语言手段组织“包袱”,并形成的具有冯巩特色的语言风格。
张鑫[4](2010)在《涉“牛”文化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牛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牛”文化词语作为汉民族畜牧农耕文化的记录,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与文化关联的一个重要词群。本文以汉语中以“牛”作为部首构成的字群及以“牛”作为语素构成的词语结构和熟语作为考察对象,运用语言的文化阐释法,即通过文化符号解析、文化思维认同、文化背景考察和文化心理揭示等方法,分析其词义、熟语义及相互之间的语义关联,描写并解释这些语言材料中包含的意义体系,分析涉“牛”文化词语的主要类型、文化背景、文化价值、表义作用、形成原因。同时,运用文化符号解析法、文化思维认同法、文化心理揭示法等文化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对产生这些词语的文化缘由进行挖掘,力求揭示其中包含的社会文化特征。
鲁兆[5](2009)在《周期篇之大限之数 3160点附近方向选择很关键》文中研究说明股市遵循宇宙的四大规律——太极中心律、螺旋律、对偶律和周期律。此四律涵盖宇宙万物。作为人类群体行为的金融股市活动,当然地也受到宇宙四律的制约和支配。太极中心律是第一大律。由太极
张雪,朱绍勇[6](2009)在《牛眼看市》文中认为“站在未来看现在,纸币走的是长长的熊市;站在历史看现在,人类走的是长长的牛市。牛眼看市,是我投资亦是我处世的法宝,牛眼是用放大镜来看世界的,不仅可以让自己谦卑,更可以把世界看得更清楚。另一方面,从历史的长河去审视投资和人生,才能抓住事情的本质,获得真正的?
张仲超[7](2009)在《股市强势逼空 七月打响三千坚守战》文中研究表明7月1日,沪市已突破3000点。从技术上看,大盘有量价背离趋势,投资者还是要根据盘面交易的实际情况操作,不要以为只要股指涨,自己就稳能赚钱。如果不懂得及时追涨热点和调整并且控制仓位,股指即便涨到3000点,你手里的筹码很可能还是不赚钱。 消息面上,国务院决
李动[8](2009)在《“小联合国”秘书长》文中研究指明上海黄浦众鑫城小区东邻中华第一街南京路,南接繁华的城隍庙,北近时尚的新天地,可谓是黄金地段。到上海闯荡的老外们纷纷住进了这块"风水宝地"。目前,居住有境外人员三百多户,占小区总户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注册登记的境外人员有455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46个国家和地区,小区被居委会戏称为"小联合国",而负责小区的社区民警则被居民昵称为"小联合国"秘书长。几年前,这里还是条"穷街",21世纪初动迁了大片简棚陋屋后,没想到一转眼就竖起了几幢高耸入云的居民楼,更没想到来自各国的老外们青睐此处,纷纷入住进来。老外们叽里呱啦比画了半天,社区民警却不知所云,使得走街串巷了几十年的"老法师"一时间找不到北,老民警身怀基础工作一手绝活,突然间被外语废了。好在2001年豫园派出所新分来了一个"80后"大学生,叫陈国梁。分管社区的章副所长见这个小伙子英语基础好,又会电脑,人也蛮机灵,便与王所长商量让小陈出任"小联合国"秘书长。陈国梁就这样被赶着鸭子上架了。
张鹏[9](2007)在《中国当代散文视域内的“动物世界”》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作为人类朋友的动物的生存繁衍引起了作家的极大关注和深切同情。人与动物的关系是散文作家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选择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中国散文创作领域,活跃着一批充满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的散文家,他们悲天悯人,呼吁人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为朋为伴,发掘动物世界的诗意光辉。
易莉莉[10](2007)在《从马克西莫夫的“马训班”和罗工柳的“油研班”的油画教学思想看当今中国高校油画教学》文中指出中国油画的创作与教学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回顾这一百多年来的历程,马克西莫夫的“马训班”和罗工柳的“油研班”在中国百年来油画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油画教育工作者,如今他们已成为中国油画教育事业的核心和中坚力量。马克西莫夫的“马训班”和罗工柳的“油研班”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比较和研究二者的油画教学思想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的特点,对今天的中国高校油画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马训班”和“油研班”的油画教学思想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的东西。区别是罗工柳的“油研班”明确提出向中国优秀传统学习,提倡个性多样化和油画民族化,这是“油研班”区别于“马训班”教学思想中最明显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属于俄苏美术教育体系,重视艺术规律和技法训练,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俄苏美术教育体系对中国的油画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油画艺术的大量引进,一些人开始对俄苏美术教育体系的作用产生了种种怀疑甚至否定,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油画教育的发展是否仍需向俄苏学习的看法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些人对当年学习苏联美术持否定的观点,认为当年学习苏联美术是一种失误,否定契斯恰科夫教学法;有些人认为俄苏的美术教育体系与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相比太保守;有些人认为俄苏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体系落后了等等。文章针对上述种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俄苏美术教育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其思想对今天中国的油画教学和创作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当然,俄苏美术教育体系还是有它的不足的,但是必须抱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去认真思考和分析。中国目前的高校油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很多是我们对俄苏美术教育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不够造成的,不能将其归罪于俄苏美术教育体系,更不能归罪于“马训班”和“油研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国油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提出来要继承“马训班”和“油研班”好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如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培养;常规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重视油画基本功和基本技法的训练以及加强示范性教学手段等;另一方面提出要吸收当今西方油画教育中适合中国国情的优秀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如正确理解生活的概念,拓宽艺术创作的素材领域;重视绘画技法的多样式、油画材料的发现和运用、综合材料的实验与教学等。本论文的重点是通过分析“马训班”和“油研班”的教学思想来探讨俄苏油画教学模式的价值并对今天的油画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因此文章第二、三、四、五、六部分都是重点。本论文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对“马训班”和“油研班”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思想进行提炼、总结和比较。在笔者检索的范围内,还未曾见到过有类似的文献。二是论述角度的创新。分析今天中国油画教学中的问题的文章很多,对油画教学改革的论述也不鲜见,但是从探讨“马训班”和“油研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角度来分析今天中国油画教学中的问题,还属首次。三是有一部分人把今天油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归罪于俄苏式油画教学模式,本人通过对“马训班”和“油研班”的教学分析,认为恰恰相反:今天油画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不能归罪于俄苏式教学模式的,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是由于我们未能正确地理解俄苏式教学模式的真谛。同时通过对“马训班”和“油研班”的教学方法和思想的分析、比较,认为俄苏式油画教学模式对当今中国油画教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我们今天在油画教学中务必既要借鉴又要有所发展。
二、牛眼看2001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眼看2001年(论文提纲范文)
(1)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背景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一、国内关于含“狗(犬)”的汉语成语和俗语的研究 |
二、国外关于含“狗(犬)”的汉语成语和俗语的研究 |
三、国内关于含“chó”的越南语成语和俗语的研究 |
四、国外关于含“chó”的越南语成语和俗语的研究 |
五、发展动态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研究方法 |
创新点 |
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定义分析 |
第一节 汉、越成语和俗语的定义分析 |
一、汉语成语和俗语的定义 |
二、越南语成语和俗语的定义 |
三、汉、越成语和俗语的定义对比 |
第二节“狗”、“犬”和“chó”的定义分析 |
一、“狗”和“犬”的定义分析 |
二、“chó”的定义分析 |
三、汉语“狗”、“犬”和越南语“chó”的定义对比 |
小结 |
第二章 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的数量统计对比 |
一、含“狗(犬)”的汉语成语和俗语的数量统计 |
二、含“chó”的越南语成语和俗语的数量统计 |
三、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的数量统计对比 |
第二节 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的基本分类对比 |
一、按字格数分类 |
二、按语义分类 |
三、按与动物的搭配分类 |
小结 |
第三章 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的隐喻对比 |
第一节 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包含的隐喻 |
一、靶域为人物域 |
二、靶域为事物域 |
第二节 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包含隐喻的异同 |
一、靶域的异同 |
二、映射成分的异同 |
三、隐喻结构的异同 |
小结 |
第四章 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的异同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的异同点 |
一、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的相同点 |
二、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的异同原因分析 |
一、地理环境 |
二、生活方式 |
三、思想观念 |
四、认知方式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第一章 从意识形态反拨到视觉主体建构:"新时期"摄影(1976—1989) |
第一节 "新时期"摄影的开端 |
一 青年摄影新浪潮的滥觞 |
二 革命现实主义摄影的终结与画意摄影的兴起 |
第二节 新潮摄影:自我重建与自由表达 |
一 青年摄影新浪潮的兴起 |
二 思想解放思潮激荡 |
第三节 新纪实摄影:底层叙事与社会观察 |
一 社会现实与纪实摄影 |
二 问题意识与群体观看 |
第二章 纪实与观念:摄影的双重演进(1990—2000) |
第一节 作为社会实践的纪实摄影:社会变革的摄影见证 |
一 西方冲击:新观念与新视角 |
二 本土策略:态度与立场选择 |
三 模式拓展:主题与典型要素 |
第二节 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新摄影美学风格的建构 |
一 "观念"之争:"观念摄影"的命名 |
二 摄影的缺失:"观念摄影"的表现主题 |
第三章 生态建构与主体建构: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2001—2010) |
第一节 传统重建与认同的危机 |
一 视觉经验的改造与再造:以庄学本到蓝志贵的西藏摄影话语转换为例 |
二 记忆的追溯:在重拾红色记忆中建构本土摄影传统 |
三 认同的危机:反思作为生态基础的摄影教育 |
第二节 行进中的节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摄影 |
摄影的复古:重建与照片的关系 |
二 溢出的边界:摄影的摄影 |
三 深度的日常:摄影"新势力" |
四 纪实与观念的融合:"景观摄影" |
结语 建构与重构 |
附录1 中国当代摄影年表(1976—2010) |
附录2 1986年芜湖会议部分发言录音整理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3)冯巩相声的语言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相声语言研究 |
(二) 冯巩相声的研究现状 |
三、指导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 指导理论 |
(二) 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第二章 包袱特色 |
一、同话异境 |
二、自相矛盾 |
三、故意曲解 |
四、先伏后揭 |
五、将错“纠”错 |
第三章 辞格的运用 |
一、夸张 |
二、比喻 |
三、仿拟 |
四、返射 |
五、双关 |
六、析字 |
七、反语 |
第四章 会话合作原则的超常运用 |
一、对数量准则的超常运用 |
二、对质量准则的超常运用 |
三、对关系准则的超常运用 |
四、对方式准则的超常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涉“牛”文化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起和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
一、"牛"字溯源及牛部诸字 |
(一) "牛"字溯源 |
(二) 牛部诸字 |
二、涉"牛"文化词语及其类型 |
(一) 涉"牛"词语 |
(二) 涉"牛"熟语 |
三、涉"牛"文化词语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特性 |
(一) 畜牧农耕文化心理特征 |
(二) 人生仪礼习俗文化心理特征 |
(三) 涉"牛"文化词语与姻缘婚庆民俗 |
(四) 涉"牛"文化词语与社会文化习俗 |
(五) 涉"牛"文化词语与历史典故 |
四、涉"牛"文化词语与隐喻认知 |
(一)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 |
(二) 涉"牛"文化词语词义的隐喻转义 |
(三) 涉"牛"文化词语成为"源认知域"的必然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从马克西莫夫的“马训班”和罗工柳的“油研班”的油画教学思想看当今中国高校油画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中国油画及油画教学的历史回顾 |
1.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油画及油画教学 |
2.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油画及油画教学 |
二、马克西莫夫的“马训班”的油画教学思想及影响 |
1. 背景简介 |
2. 马克西莫夫的“马训班”的油画教学思想 |
3. 马克西莫夫的“马训班”的油画教学思想的影响 |
三、罗工柳的“油研班”的油画教学思想及影响 |
1. 背景简介 |
2. 罗工柳的“油研班”的油画教学思想 |
3. 罗工柳的“油研班”的油画教学思想的影响 |
四、“马训班”和“油研班”的教学思想比较 |
1. “马训班”和 “油研班”的共性 |
2. “马训班”和 “油研班”的异性 |
五、对“马训班”和“油研班”的俄苏美术教育体系的再思考 |
1. 当年学习苏联美术不是错误,而是历史的选择 |
2. 俄罗斯的美术教育体系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并不“保守” |
3. 俄罗斯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体系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
4. 俄罗斯美术创作依然十分活跃 |
六、中国油画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
1. 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2. 注重油画教学的民族精神,吸收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
3. 尊重学生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培养和引导 |
4. 常规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
5. 注重油画基本功和基础技法的训练 |
6. 加强示范性教学手段 |
7. 正确理解生活的概念,拓宽艺术创作的素材领域 |
8.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
9. 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
10. 重视油画语言多样性,探索个性化的油画语言 |
11. 油画材料的发现和运用、综合材料的实验与教学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牛眼看2001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含“狗(犬)”、“chó”的汉、越成语和俗语对比研究[D]. 曾沁涵.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2]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 蔡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02)
- [3]冯巩相声的语言艺术特色[D]. 刘莉. 河南大学, 2011(08)
- [4]涉“牛”文化词语研究[D]. 张鑫. 内蒙古大学, 2010(01)
- [5]周期篇之大限之数 3160点附近方向选择很关键[J]. 鲁兆. 股市动态分析, 2009(43)
- [6]牛眼看市[N]. 张雪,朱绍勇. 上海证券报, 2009
- [7]股市强势逼空 七月打响三千坚守战[N]. 张仲超. 中国商报, 2009
- [8]“小联合国”秘书长[J]. 李动. 啄木鸟, 2009(01)
- [9]中国当代散文视域内的“动物世界”[J]. 张鹏. 名作欣赏, 2007(22)
- [10]从马克西莫夫的“马训班”和罗工柳的“油研班”的油画教学思想看当今中国高校油画教学[D]. 易莉莉. 广西师范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