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减肥保健食品不准售卖

八种减肥保健食品不准售卖

一、八种减肥保健食品不准销售(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潼[1](2021)在《雅安市南路边茶企业所有制转型研究》文中指出

祖述冲[2](2020)在《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针对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林区6个不同产地采集的红松籽开展了红松籽资源评价研究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在红松籽的资源属性特征评价方面:其资源形态特征,红松籽的平均籽长、籽宽、籽厚、长宽比、长厚比、籽壳厚是确定红松籽筛分、脱壳的技术参数,平均千粒重干重、平均含水率是确定红松籽运输和储存的技术参数,平均出仁率可评估红松籽原料的优劣和预期产量;其资源化学特征,红松籽仁的平均含油率为63.71%,是目前已知含油量较高的油料之一;红松籽仁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91.94%,皮诺敛酸的平均含量为14.98%;其资源禀赋特征,营造25年结籽的人工红松林,不仅比需80年结籽的天然红松林结籽周期短,而且单产产量高、千粒重重,嫁接苗植苗培育人工红松林6年结实,超过野生红松籽千粒重,皮诺敛酸含量优于野生红松籽;说明人工红松籽的资源禀赋优势可充分满足红松籽油精深加工对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的需求。2、在红松籽油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方面: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提取率最高,过氧化值最低。与野生红松籽仁相比,人工红松籽仁出油率升高、皮诺敛酸含量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油渣中的残油率降低。工艺放大实验,出油率为60.80%,是目前出油率最高的红松籽油提取工艺;不同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迷迭香提取物能够有效提高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抗氧化性结果显示,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自由基能力以及Fe2+还原力,酶解红松籽油均比传统加工红松籽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单因素法优化得到红松籽油包合物的最优制备工艺,红松籽油固化率为70.95%,含油率为26.88%,激光粒度仪、FTIR、1H-NMR、DSC、TGA、XRD、SEM检测结果表明:与β-环糊精晶体结构相比包合物呈低结晶态,热稳定性与β-环糊精相似;工艺放大实验,所得红松籽油固化率为69%、含油率为27%;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包合物组与红松籽油相比,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皮诺敛酸脂肪酶浓缩法和尿素包合的最优纯化工艺结果显示,皮诺敛酸的纯度为93.51%,得率为13.56%。3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有:(1)应用资源属性特征理论和方法对人工红松籽和野生红松籽进行资源评价研究,说明人工红松籽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可满足红松籽精深加工对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的需求;(2)应用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并工艺放大实验,人工红松籽仁与野生红松籽仁相比,出油率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皮诺敛酸含量高,油渣残油率低,证明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是先进的制油工艺;(3)应用β-环糊精法固体包合红松籽油并进行工艺放大实验,固化率和含油率均为最高,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也明显提高;(4)应用脂肪酶浓缩和尿素络合纯化综合法纯化红松籽油中的皮诺敛酸,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皮诺敛酸的纯度和得率均为最高。本论文研究开展的红松籽资源属性特征方面的资源评价为红松籽精深加工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研制出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红松籽油中高纯度皮诺敛酸纯化工艺,为我国红松籽精深加工提供了先进技术。

松芳[3](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廖强[4](2019)在《UPLC-Q-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在复方扶芳藤合剂中定性与定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阐明复方扶芳藤合剂中的化学成分组成,建立一种对中成药复杂成分可实现快速鉴定并准确定量分析的高效分析方法。方法:1.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PLC-Q-Orbitrap HRMS)的高分辨率筛查方法,采用Thermo Gold C18色谱柱(2.1mm×100mm,1.9μm)分离,以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质谱采用正负离子同时采集模式、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模式,对复方扶芳藤合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通过UPLC-Q-Orbitrap HRMS扫描提供的化合物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多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相关文献及利用Compound Discoverer和Trace Finder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实现对中成药中复杂且未知化合物的快速、准确定性。2.建立采用UPLC-Q-Exactive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复方扶芳藤合剂中多组分含量测定的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Thermo Gold C18色谱柱(2.1mm×100mm,1.9μm)分离,以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质谱采用HESI离子源,利用其高分辨率,使用一级Full mass并打开特定离子模式,通过正负离子同时扫描的方式进行定量。3.通过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与常见的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QQQ)和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Q-TOF)进行对比,从线性、定量限、样品测定结果多方面进行对比。结果:1.通过高分辨数据从复方扶芳藤合剂中共鉴定出38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11个、萜类10个、有机酸类8个、酚类2个、糖及糖醇类3个、氨基酸及核苷类4个。2.定量的13个组分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葛根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阿魏酸、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o、黄芪甲苷、芒柄花素分别在10.13~1013、13.41~1341、16.62~1662、1.28~128、12.20~1220、12.21~1221、15.73~1573、12.01~1201、11.08~1108、13.15~1315、10.93~1093、9.68~968、11.94~1194 n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1);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良好(RSD<3.0%);加样回收率在95.1~101.2%之间,RSD均小于3.0%;本研究所测成分在10批次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依次为没食子酸6.999~14.018μg/mL、焦性没食子酸2.197~3.305μg/mL、原儿茶酸11.279~17.209μg/mL、葛根素0.101~1.009μg/mL、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7.449~16.821μg/mL、阿魏酸4.067~12.200μg/mL、人参皂苷Re 9.836~16.306μg/mL、人参皂苷Rg1 13.977~29.039μg/mL、人参皂苷Rb1 24.297~43.452μg/mL、人参皂苷RF 6.073~8.201μg/mL、人参皂苷Ro 19.157~29.791μg/mL、黄芪甲苷57.632~92.299μg/mL、芒柄花素7.512~10.081μg/mL。3.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的线性范围适用性最好;灵敏度比Q-TOF要好,稍差于QQQ;含量结果对比中明显优于Q-TOF。结论:建立的定性方法可快速、准确、系统的识别出复方扶芳藤合剂中多种化学成分,建立的定量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要求,可用于复方扶芳藤合剂中多种组分进行系统的快速测定,为该制剂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并为其整体药物质量评价的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及参考。

张露[5](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张庆[6](2012)在《减肥药市场不再苗条》文中指出两款新药的获批,预示着减肥市场即将发生新的变化:减肥药很有可能再次火起来随着合格减肥药队伍的扩容,胖子们似乎看起来有福了。2012年6月27日,负责美国药品管理工作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以下简称FDA)13年来首次批准了一种新的减肥药——Belviq,它能模拟大脑中血清素的一种功能——让神经细胞传递出"我已经吃得非常饱了"的信息,尽管其实根本没吃两口。

易旭明[7](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提出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刘博[8](2011)在《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民事责任分析》文中认为当前,明星代言虚假广告事件已屡见不鲜,虚假广告严重侵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其形象代言人在虚假广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我国现行法律在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制度上却缺乏相关规定。从民事法律上来看,明星代言人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在主观上具有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的故意,因此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消费者受到损害后,据此起诉的,往往因缺少相关的法律支持而败诉。因此,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责任的立法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我国虚假广告规制的疲弱以及明星虚假广告法律责任的空白,凸显立法的疏漏、缺失以及执法不严、查处不力的广告监管现状。理论界和一些实务部门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在不断地致力于此进行研究。但在许多具体问题的态度上分歧比较大,比如广告代言人责任性质的认定、规则原则的确立等等。因此有关明星虚假广告民事责任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而国外广告制度比较发达,在对广告代言人的规制方面有着完善的制度和丰富的经验,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有用的部分来完善我国广告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宋怡璇[9](2011)在《论规制商业性言论之界限》文中研究指明言论自由作为民主进步国家的标志,被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所保护。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突显出言论自由在商业领域的重要地位。但是商业性言论应属何种宪法地位的问题上仍存争议。由于各国对商业性言论的限度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因此在实际案例中,法院有很大的自主空间。然而从各国的判例看来,商业性言论经历了“被排除在宪法之外——被宪法承认——宪法有条件地保护”的过程。随着商业市场的发展,商业信息成为公民知情权必不可少的环节,并在民主社会的维持和司法制度的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商业性言论强烈的营利趋势,使其受到比政治性表达更多的限制。但是,商业性言论本身并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在实际操作中,商业性言论的被规制力度是随其表达内容中商业性虚假内容增多而逐步增大的。尽管不规范的广告形式容易造成市场的混乱和对消费者的蒙骗、打破市场的公平秩序,但是商业性言论的规制应符合我国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商业性言论的宪法保障为基础,结合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沿革,来探讨商业性言论在我国的合理地位及保障限度。文章采用交叉研究法,将文献、个案分析等法学研究方法与传播学研究方法相融合。全文贯穿以比较研究法,横向对中外商业性言论保护和限制思维、制度及措施进行对比,纵向梳理不同时期商业性言论的活跃程度、社会功能及保障限度,以明晰其发展轨迹。除此外,本文还采用了功能分析法与经验总结法,通过商业性言论对社会系统的功能探讨,尝试为当今略显空白的商业性言论规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商业性言论的宪法基础,随后探讨商业性言论的宪法地位,主要介绍以下三种主流观点:即商业性言论非属宪法之表达自由、商业性言论属于宪法之表达自由以及商业性言论属于宪法的低层次保障之理论基础。通过第一部分理论知识的介绍,提出商业性言论的保护底线至今难以划定这一问题,为下文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外国宪法对商业性言论自由的保障。本文通过文献与个案对比分析及横向与纵向对比发现各国对商业性言论的态度中各有不同。笔者试图从整理的各国案例中的审判逻辑轨迹中对商业性言论宪法地位的三种主流观点提出一些浅见。第三部分首先通过对我国商业性言论现状的介绍,并结合案例,承接前章“商业性言论的保护底线”论点的探讨中国规制商业性自由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试图在前三章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认识我国商业性言论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在分析结果上提出商业性言论宪法保障的模式建构。本文认为,中国之所以缺乏对商业性言论自由的认识和对法律的寄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治社会生存土壤的不足以及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中国内地学界对言论自由的研究日益深刻,但是商业性表达研究领域却是一片空白。这也彰显出该议题的研究价值。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本文对商业性表达自由的限度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分析宪法意义的商业性言论自由,阐释了商业性言论对市场经济及法治进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本文认为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但愿本文在理论和经典案例交叉分析后能留下些许价值,以不负抛砖引玉之初衷。

杨萍芳[10](2007)在《苹果醋及醋蛋液生产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醋蛋作为中国传统保健食品,因其取材方便,制作简易,服用安全,疗效显着而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在国内外流传甚广。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醋蛋液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保健功能,动物实验结果未发现醋蛋液有任何不良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以浓缩苹果汁为原料生产苹果醋的工艺条件、醋蛋液的浸泡条件及营养成分分析、醋蛋口服液的配方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结果表明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影响醋酸发酵过程的重要因素——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做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测定了醋酸发酵过程中总酸及总酯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糖度为12°Bx的苹果汁进行酒精发酵,酒精含量高,风味好,成本低;醋酸发酵条件为醋酸菌接种量10%,发酵温度33~34℃、发酵时间72h。发酵后采用12个月陈酿,所得产品的有机酸含量为5.2%,风味好。2、对醋蛋浸泡工艺流程和影响浸泡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醋蛋浸泡的工艺流程,采用二次浸泡法得到的醋蛋液比较均匀,无结块,无没溶解的蛋壳。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建立了醋蛋浸泡过程中关键因素对蛋白质水解度影响的数学模型,并经SAS岭分析最终确定了醋蛋浸泡的条件为:醋蛋比3.2,浸泡时间64h,浸泡温度24℃。验证实验测得的蛋白质水解度为37.19%,与理论预测值基本吻合。3、对醋蛋液的一般营养成分、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无机质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醋蛋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为3.17g/100mL;脂肪含量较低;游离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谷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最高,分别占到总量的13.55%和10.27%;无机质含量丰富,尤其是常量元素钙(180.8 mg/100mL)。4、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低聚木糖、蜂蜜、醋蛋液和浓缩苹果汁的添加量对产品风味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产品的配方。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四个因素中,醋蛋液和蜂蜜对产品风味有显着影响,低聚木糖和浓缩苹果汁对产品风味影响不显着。醋蛋口服液的优化配方为:低聚木糖0.8g/100mL、蜂蜜10%、醋蛋液19%、浓缩苹果汁3.5%。

二、八种减肥保健食品不准销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种减肥保健食品不准销售(论文提纲范文)

(2)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松籽资源评价与红松籽精深加工对我国红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
        1.1.1 我国红松籽资源的加工利用正在向由以原料粗加工为主向以原料精深加工为主的的战略方向转变
        1.1.2 红松籽精深加工将有利促进我国红松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红松籽的资源属性特征
        1.2.1 红松籽的资源形态特征
        1.2.2 红松籽的资源化学特征
        1.2.3 红松籽的资源禀赋特征
    1.3 红松籽油是我国食用植物油中的一个新油种
        1.3.1 食用植物油概述
        1.3.2 红松籽油概述
    1.4 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工艺研究
    1.5 红松籽油包合物工艺研究
        1.5.1 喷雾干燥法
        1.5.2 物理吸附法
        1.5.3 复合凝聚法
        1.5.4 乳液聚合法
        1.5.5 分子包埋法
    1.6 皮诺敛酸的纯化工艺研究
        1.6.1 低温结晶法
        1.6.2 分子蒸馏法
        1.6.3 精馏分离法
        1.6.4 吸附分离法
        1.6.5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1.6.6 脂肪酶浓缩法
        1.6.7 尿素络合法
    1.7 课题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7.1 解决的问题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红松籽资源属性特征的资源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红松籽的采集
        2.3.2 红松籽资源形态特征测定
        2.3.3 红松籽资源化学特征测定
        2.3.4 红松籽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2.4 结果和分析
        2.4.1 红松籽的资源形态特征
        2.4.2 红松籽的资源化学特征
        2.4.3 红松籽的资源禀赋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与理化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红松籽的预处理
        3.3.2 红松籽仁含油量计算
        3.3.3 红松籽油提取率计算
        3.3.4 红松籽粕残油率计算
        3.3.5 不同工艺对红松籽油提取率影响
        3.3.6 固体酶制剂的筛选
        3.3.7 红松籽油提工艺单因素优化
        3.3.8 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检测
        3.3.9 红松籽油脂肪酸成分检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红松籽仁的含油量
        3.4.2 不同红松籽油提取工艺的出油率、提取率及籽粕残油率
        3.4.3 提取酶的选择结果
        3.4.4 松籽油的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单因素优化
        3.4.5 松籽油提取最优工艺验证
        3.4.6 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检测(脂肪酸成分分析)
        3.4.7 红松籽油的脂肪酸成分检测
    3.5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实验技术方案
        3.5.1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实验
        3.5.2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流程图
    3.6 本章小结
4 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过氧化值及丙二醛检测方法
        4.3.2 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影响
        4.3.3 红松籽油贮藏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氧化稳定性影响结果
        4.4.2 温度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4.3 光照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4.4 空气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红松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清除DPPH自由基
        5.3.2 清除ABTS自由基
        5.3.3 Fe~(2+)还原能力
        5.3.4 清除羟(~-OH)自由基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5.4.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5.4.3 Fe~(2+)还原力分析
        5.4.4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
    5.5 本章小结
6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与表征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制备及检测方法
        6.3.2 单因素优化实验方法
        6.3.3 红松籽油包合物表征
        6.3.4 红松籽油包合物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
        6.4.2 红松籽油包合物最优工艺验证
        6.4.3 红松籽油包合物表征结果
        6.4.4 生物利用度检测结果
    6.5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技术方案
        6.5.1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实验
        6.5.2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流程图
    6.6 本章小结
7 红松籽油中皮诺敛酸(PLA)纯化制备工艺与结果验证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和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红松籽油游脂肪酸的制备
        7.3.2 PLA脂肪酶浓缩法制备
        7.3.3 PLA含量测定
        7.3.4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制备
        7.3.5 PLA脂肪酶浓缩法单因素优化
        7.3.6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单因素优化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PLA标准曲线
        7.4.2 PLA脂肪酶浓缩法单因素优化结果
        7.4.3 PLA脂肪酶浓缩法结果验证
        7.4.4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单因素优化结果
        7.4.5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结果验证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田野调查
        (二)民族志书写
        (三)文献研究
        (四)创新点
        (五)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一 青稞(???)之名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一 青作农耕
        二 秋收与储藏
        三 青作农耕工具
        四 青作农耕仪式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一 “硪塔”(?)——炒与磨
        二 糌粑种类
        三 糌粑的食用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第二节 糌粑“伴侣”
        一 酥油奶渣酸奶
        二 茶与酒
        三 蕨麻与糖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第三节 共食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好吃”还是“好想”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一 器具分类
        二 象征特点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一 饮食与礼仪
        二 饮食禁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三 祭品及其象征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一 “桑什糌”(?)
        二 “切”(?)
        三 “朵玛”(?)
        四 “协玛”(?)
        五“夏卓”(?)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一 “苏”(?)
        二 “栗”(?)
        三 “朵”(?)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一“鲁卓”(?)
        二 “鲁朵”(?)
        三 “塔鲁”(?)
    第五节 加持食物
        一 尼其(?)
        二 “撮则”(?)
        三 “希喇”(?)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一 饮食行为
        二 饮食观念
        三 烹饪方式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一 主食变辅食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UPLC-Q-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在复方扶芳藤合剂中定性与定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UPLC-Q-OrbitrapHRMS技术的复方扶芳藤合剂成分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色谱及质谱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化合物结构分析与数据处理
    3 分析结果
        3.1 黄酮类物质检测结果
        3.2 萜类物质检测结果
        3.3 有机酸类物质检测结果
        3.4 其他类物质筛查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UPLC-Q-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在复方扶芳藤合剂中多种成分定量测定的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及质谱条件
    3 结果
        3.1 线性关系考察
        3.2 重复性试验
        3.3 精密度试验
        3.4 稳定性试验
        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3.6 十批样品的测定
    4 讨论和小结
第三部分 UPLC-Q-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在复方扶芳藤合剂中多组分定量检测与其他常见的质谱技术对比
    1 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与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的对比
        1.1 仪器
        1.2 色谱及质谱条件
        1.3 线性关系结果对比
        1.4 定量限结果对比
        1.5 十批样品含量结果对比
    2 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与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的对比
        2.1 仪器
        2.2 色谱及质谱条件
        2.3 线性关系结果对比
        2.4 定量限结果对比
        2.5 十批样品含量结果对比
    3 讨论和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民事责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概述)
    1.1 我国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现状
    1.2 虚假广告的定义及明星代言人在虚假广告关系中的法律地位
        1.2.1 代言明星在广告法律关系中的身份
        1.2.2 代言明星与广告主之间的关系
        1.2.3 代言明星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2 我国以及国外关于明星代言民事责任的立法现状
    2.1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2.1.1 《广告法》中关于虚假广告的责任追究机制
        2.1.2 《食品安全法》中关于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责任追究机制
        2.1.3 《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2.1.4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
    2.2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于虚假广告及虚假广告代言人的规制
        2.2.1 美国对于虚假广告及虚假广告代言人的规制
        2.2.2 加拿大对于虚假广告及虚假广告代言人的规制
        2.2.3 法国对于虚假广告及虚假广告代言人的规制
        2.2.4 德国对于虚假广告及虚假广告代言人的规制
        2.2.5 韩国对于虚假广告及虚假广告代言人的规制
        2.2.6 日本对于虚假广告及虚假广告代言人的规制
    2.3 我国对于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制约和惩罚机制的缺失
3 明星广告代言人的民事责任分析
    3.1 明星广告代言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性分析
    3.2 理论界对于明星代言人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观点
        3.2.1 否定论
        3.2.2 肯定论
    3.3 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应当承当民事责任
    3.4 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共同侵权责任
4 明星代言广告人民事责任追究制的构建与完善
    4.1 确定代言人民事责任主体地位,明确广告代言人在广告中的注意义务
    4.2 明确代言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4.3 建立广告发布前的审查制度
    4.4 推行公益诉讼制度
5 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论规制商业性言论之界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商业性言论自由的宪法基础
    一、商业性言论的界定及价值
        (一) 商业性言论的含义及特征
        (二) 商业性言论自由之价值
    二、商业性言论自由保障的宽严之辩
        (一) 商业性言论不属宪法保障范畴
        (二) 商业性言论属宪法保障范畴
        (三) 商业性言论保障限度之理论基础
    三、小结
第二章 境外商业性言论自由的发展进程和现状
    一、境外商业性言论自由的发展沿革——以美国为主线
        (一) 宪法保护的排除
        (二) 商业性言论保护的加强
        (三) 商业性言论保护标准的转变
        (四) 具体审查标准的确立
        (五) 保护标准的降低
        (六) 近期的判例
    二、境外及其他地区商业性言论自由规制的现状
        (一) 透视美国的商业性言论
        (二) 德国商业性言论的学说
        (三) 台湾地区之商业性言论的规定
    三、小结
第三章 我国商业性言论自由的现状——以商业广告为中心
    一、传媒学领域内的商业性言论
        (一) 媒体道德监管的缺位
        (二) 整个商业广告运行体系存在弊端
        (三) 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是商业广告的最大弊端
    二、我国商业性言论的法规管理
        (一) 我国广告行政管理体系和广告法律体系
        (二) 我国广告业存在的行政管理问题及法律问题
    三、我国规制商业性言论的必要性
    四、小结
第四章 我国规制商业性言论的选择
    一、商业性言论自由规制的再认识
        (一) 我国商业性言论的生存价值
        (二) 我国商业性言论问题的反思
        (三) 规制商业性言论自由的博弈分析
    二、规制商业性言论自由模式的几点设想
        (一) “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二) “怎么走好路”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苹果醋及醋蛋液生产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1.1 食醋的功能
        1.1.2 果醋的功能
        1.1.3 苹果醋的功能及生产方法
        1.1.4 醋蛋液的营养价值
    1.2 立题背景
    1.3 国内醋蛋研究现状
    1.4 立题的目的、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苹果醋生产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苹果汁糖度的确定
        2.2.2 不同接种量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2.2.3 不同发酵温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2.2.4 醋酸发酵过程中总酸和总酯的变化
        2.2.5 醋酸发酵条件确定
    2.3 小结
        2.3.1 苹果汁糖度的确定
        2.3.2 醋酸发酵主要影响因素范围确定
        2.3.3 醋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第三章 醋蛋液浸泡工艺确定及营养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醋蛋浸泡工艺流程的确定
        3.2.2 中心组合实验分析
        3.2.3 多元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2.4 岭分析
        3.2.5 模型的验证
    3.3 小结
        3.3.1 醋蛋液浸泡工艺流程的确定
        3.3.2 醋蛋液浸泡条件优化
        3.3.3 醋蛋液营养成分含量
第四章 醋蛋口服液配方优化设计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因素实验
        4.2.2 配方优化实验
        4.2.3 质量指标
    4.3 小结
        4.3.1 主要影响因素
        4.3.2 醋蛋口服液优化配方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八种减肥保健食品不准销售(论文参考文献)

  • [1]雅安市南路边茶企业所有制转型研究[D]. 李思潼.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D]. 祖述冲.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3]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4]UPLC-Q-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在复方扶芳藤合剂中定性与定量的应用研究[D]. 廖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5]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6]减肥药市场不再苗条[J]. 张庆. 中国新闻周刊, 2012(32)
  • [7]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8]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民事责任分析[D]. 刘博. 北方工业大学, 2011(08)
  • [9]论规制商业性言论之界限[D]. 宋怡璇.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10]苹果醋及醋蛋液生产工艺的研究[D]. 杨萍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标签:;  ;  ;  ;  

八种减肥保健食品不准售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