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阳[1](2021)在《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学生的学习成果取决于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合力作用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因而想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教师在教育中就要把重视非智力因素放到和智力因素一样重要的位置上。然而非智力因素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影响?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如此丰富,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如何确定学生所需培养的非智力因素,最大程度上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其物理学业学习的有益影响?这些问题仍然值得研究。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先依据非智力因素的测评原理并结合调查班级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一份信效度合适的调查问卷,然后借助这一工具分别在国际高中的VCE课程班(简称澳洲班)和上海地区的公办高中(简称上海班)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并分析其与学生的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成绩的学生群体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确定对学生物理学习起主导作用的非智力因素,以明确班级学生的培养方向,具体调查结果如下:(1)澳洲班和上海班两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平均得分总体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在学习兴趣、人际关系、自信心、自尊心、注意稳定性、学习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上上海班学生平均得分略高于澳洲班,而在学习毅力、学习动机和独立性这三项上则反之。此外,澳洲班学生在人际关系得分最高,均分达7.30分,在情绪稳定性上得分最低,只有0.95分;上海班学生也在人际关系有8.63的最高均分,在学习动机上只有0.69分。(2)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其物理学业成绩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澳洲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学习毅力、学习责任心、情绪稳定性、自信心、学习动机、独立性与物理学业成绩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0.316、0.384、0.334、0.363、0.548、0.807、0.753,即澳洲班学生除去自尊心和注意稳定性两项非智力因素外,其他的非智力因素都与物理学业成绩表现出显着或极其显着的相关性。而上海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学习毅力、情绪稳定性、学习动机、独立性与物理学业成绩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0.362、0.394、0.368、0.357、0.400,即上海班学生的在以上六项非智力因素上确实与其物理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对澳洲班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集中于激励系统维度,而对上海班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则集中于动力系统维度。澳洲班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兴趣、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毅力这几个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基本满足高分组非智力因素得分高,中分组其次,低分组最低的规律,满足一定的线性关系。上海班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这几个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除学习动机以外基本满足高分组非智力因素得分高,中分组其次,低分组最低的规律,满足一定的线性关系。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注意稳定性、学习责任心、独立性这些个性品质系统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对物理学业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澳洲班还是上海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其物理学业成绩间多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性,因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影响。此外,我们发现对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物理学习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有一定差异,对澳洲班学生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属于激励系统维度,而对上海班学生则属于动力系统维度,因而针对各学校的不同情况,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的重心也应有不同。总的来说,对两校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都属于较低维度,个性品质系统维度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越高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越稳定、越持久,因而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培养的。
李佳楠[2](2020)在《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大部分物理学史教育研究都是集中于开发优质的物理学史教学设计、课例、活动等,很多研究的主体均是指向学生,鲜有研究指向教师,对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评更是少之又少。测评的价值不仅在于可以对教师的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现实情况有所了解,还可以通过测评的结果对教师群体提出有效的优化建议。除此之外,鉴于目前关于高中物理教师的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评工具较为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对物理学史教育观念测评工具的开发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梳理国内外有关教育观念的现状,结合物理学史及物理学史教育的基本特点,归纳出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内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挖掘出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组成要素:物理学史知识观、物理学史教育价值观、物理学史教育融入观以及物理学史教育效果观,并基于罗凯奇的“中心-边缘”观念结构,进一步提出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作用机制。综合考虑国内外物理学史教育的情况,建构出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开发出一套信度和效度都较好的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量工具。其次,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测查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现状。测查发现:教师对教科书中物理学史知识的批判意识薄弱;教师缺乏对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全面了解;少部分教师对物理学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物理学史教育融入观良好;教师肯定了物理学史在学生学习方面的效果;教师认同物理学史有提高自身教研水平的效果。进而针对测查结论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四条优化建议:扬长避短,批判使用物理教科书;纵横贯通,兼顾物理学史的反辉格解释;尊重史实,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转变观念,成为物理学史研究型教师。
刘攀[3](2020)在《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国家脱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教育——尤其是乡镇高中教育面对着一系列的巨大挑战,如何培养符合时代标准、走向未来的人才,是横在乡镇高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随着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和个体成长的因素,不仅仅体现在记忆、观察、想象和思考等智力因素上,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逐渐显现。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主要指的是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这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和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日后并没有取得相应的高成就,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够健全,这样往往会呈现出所谓的“高分低能”。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三者对于个体的成才同等重要,甚至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格外重要。在新课改面前,尤其在条件艰苦的乡镇高中里,更应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通过培养非智力因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水平还可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多正向的影响,例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等,帮助学生从学校到生活全面发展。综上所述,研究非智力因素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整理国内外相关非智力因素的文献资料可知,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和内涵,国内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学者认为,非智力因素泛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包含的内容有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国外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学者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包含于智力因素之中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的气质和人格因素等。因为国内外专家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和内涵不同,因此对于非智力因素而言,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次研究将在综合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国家非智力因素研究会会长——燕国材先生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方式。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第一中学和第五中学的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物理非智力因素调查时得出:(1)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整体良好。男生物理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女生;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最高、高二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物理学习兴趣略高于普通班。(2)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不明确。男生的物理学习动机明显高于女生;高二学生物理学习动机得分最高、高一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在物理学习动机上没有明显差异,重点班学生学习兴趣略高于普通班。(3)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习惯不佳。男生的物理学习习惯略好于女生,但是差异性不明显;高一学生物理学习习惯最好、高二次之、高三最差;普通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反而好于重点班,但是并没有明显差异。(4)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意志良好。男生的物理学习意志好于女生,且差异性明显;高一学生物理学习意志最好、高二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学生的学习意志好于普通班,但是并没有明显差异。(5)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情感价值观整体上表现优秀。女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性不明显;高一表现最好、高二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的学习情感价值观明显高于普通班。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乡镇高中的教学特点,本次研究将从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中生物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和策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流程大致如下:首先是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有:重视课堂导入、理论联系实践、活跃课堂氛围等;接着是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可以从树立合理学习目标开始,进行合理归因,鼓励并关注学生等;接下来是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提醒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家校合作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等;然后是学习意志的提升,包括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制力等;最后是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包括心理健康咨询和竖立远大理想等。本文的主要结论:(1)在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一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除了物理学习情感价值观,其他的非智力因素的维度,在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过程中表现不佳,亟待提高。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两点:(1)丰富了非智力因素与具体学科结合的研究理论,包括编撰出了物理非智力因素测量量表等;(2)给乡镇高中非智力因素的提升与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许博[4](2020)在《探究中职物理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探究中职物理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状为主要依据,从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物理教学提高学生意志力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水平,为中职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周伯生[5](2019)在《注重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文中认为在中等专业学校物理教学中,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殷发金[6](2019)在《关注非智力因素影响 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文中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需要教师高度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培养学生强烈学习动机,锤炼学生意志,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大学习动力,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
袁媛[7](2017)在《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及其培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科学教育是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西方各国将科学教育培养的关注点从“科学探究”能力转向“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实践成为实现“学生学习真正科学”的关键。美国《K-12框架》将科学实践分为包括科学建模在内的八项实践活动,但这八项科学实践的地位并不相同,其中科学建模是贯穿其他科学实践的核心,是最重要的科学实践。科学建模是自然科学各学科基体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元素,它既具有跨学科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学科领域的独特性。而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其他子学科的基础,物理建模是科学建模中最重要、最能彰显科学建模特征的部分。物理建模能力已经被纳入我国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成为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建模之于科学及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的认同,但建模能力的重要性与目前学生建模能力的发展水平并不匹配。大量研究发现,中学生不具备对模型和建模本质的深层次的认知,更缺少用模和建模的能力,我国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水平亟待提高。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就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然而,我国教育界对物理建模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物理建模能力的内涵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解,尚未明晰物理建模能力的结构,对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缺乏深入的思考。总之,无论是从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外在环境驱动,还是科学教育范式转换的内在需要都要求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明晰物理建模能力的结构。因此,本研究选定在物理学的特定学科视角下,考察建模能力的结构和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问题,该选题的研究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围绕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及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对策展开研究,主要聚焦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通过分析和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界定物理建模能力的概念,并探寻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二是构建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其三是调查分析我国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其四是在揭示物理建模能力培养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实践对策。本研究对物理建模能力概念的界定是个体具备一定的物理建模意识,能从实际物理问题中抽取出描述问题本质的核心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进而构建物理模型来解释和预测现象的能力。根据Spearman智力二因素论和Wechsler的“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理论,我们认为物理建模能力是一个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统一的智能系统,它既包括非认知能力中能发挥原动力和惯性作用的因素,还包括个体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所要求具备的共同的基础能力,以及指向物理建模实践活动的特殊能力。物理建模能力最终体现为个体建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水平。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内容、方法、设计等,确定了在物理学的特定学科视角下,考察建模能力结构和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的问题。第一部分:理论观照,由第二和第三章组成。第二章,从智力结构研究、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研究、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研究、建模能力评价研究四个相关领域进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界定了本论文的四个核心概念:模型、建模、物理建模、物理建模能力。明确了以Spearman智力二因素论和Wechsler的“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理论、Schwarz的科学建模能力结构理论、Hestenes的物理建模循环教学理论、Halloun建模过程模式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实证研究,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本部分将既有理论与事实材料相结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并基于该框架设计问卷,调查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四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检验该框架的信度。具体做法,在遵守卡麦兹提出了四点扎根理论分析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获取了 35位物理或科学建模能力表现突出的专家(包括科研人员和物理教师)的建模经历和建模过程中的身心特征的原始资料,将这些原始资料转录为三十余万字的访谈文本。对这些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第一步,通过初始编码进行概念汇总,采取“逐行编码”策略,对转录的访谈文本每一行数据进行命名,仔细阅读并研究访谈原始资料的每个数据片段(词、句子、段落等)。本研究秉承对数据保持开放的“共鸣”原则,共寻找到能体现个体物理建模能力的3663条数据片段。第二步,进入“精准选择”的聚焦编码阶段,对已有的初级代码进行判断,有些代码或概念在原始数据中反复出现,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些代码往往是最重要的,且最能敏锐和充分地分析数据的概念,我们将其纳入聚焦编码的范畴。通过不断地进行数据间的比较,把3663个初级代码聚焦为11个上位的代码,它们分别是:成就动机、专业兴趣、性格特征、分析力、迁移应用、自我发展、交流与合作、专业知识、专项经验、模型思维、元建模知识。第三步,通过轴心编码实现对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的类属的具体化。从11个聚焦代码中只提取出“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三个能力类属,围绕这三个类属建立关系网络,将零散的、不同等级和类型的代码组合为具有统领性的、能够将代码意义全部囊括其中的连贯统一体。第四步,逐一剖析“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下的各要素指标。本研究最终构建出由三个类属及其下的11个要素指标共同构成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这三个类属分别是:“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其中,“非认知因素”又包含成就动机、专业兴趣和性格特征3个要素;“基础能力因素”包括分析力、迁移应用、自我发展、沟通交流与合作4个要素;“专项能力因素”包括专业知识、专项经验、模型思维和元建模知识4个要素。第五步,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探寻我国教育研究者在研究学生物理或科学建模能力培养问题时所关注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中的部分高频、强中心性和高突现词能反映研究者所聚焦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再结合对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合并考察两部分量化分析的结果,实现对质性分析结论的检验。第五章,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的三个类属为维度设计“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物理教师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情况。同时,基于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分析我国现行科学课标和物理课标,揭示国家政策性文本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影响和制约情况。第三部分,对策和建议,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依照第二部分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对策。第六章,在参阅高中生智力发展特征和物理建模教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问卷调查和课标分析的结果,剖析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对策。第七章,对本论文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包括研究结论、论文创新点和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王海英[8](2015)在《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研究 ——基于陕西省横山县城区中学》文中提出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论述在我国已经非常丰富,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铺天盖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大量涌现出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优化用以促进课堂教学的策略也随之更加丰富。笔者在陕西省横山县城区对所有中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这个城区的中学的教育实践和新课程教育理论之间有一定的脱钩。为了理论和实践实践相结合以提高该城区中学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从横山县城区几个中学入手开始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寻找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城区中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其该有的效用,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困境,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困境,学生学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主要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及学习热情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没有充分发挥,对非智力因素理论分析觉得用非智力因素培养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是可取的方法,而且高中物理教学迫切需要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支持。学生一直处于单纯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过程单一,身心健康不能保证,通过分析学生每天所处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以及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师生关系的变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可行的,有其新课程理念的指向和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培养基础,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的培养和影响辅助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确定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方案是可行的。基于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展和优化,在横山县城区的六所中学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从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教师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及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学生现有非智力水平进行分类调查研究,编制调查问卷,以及对六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掌握这六所中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和培养现状。从调查研究的结果发现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是学生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随后在其中的一所中学进行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的影响教学实践研究,利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堂教学对比和物理测评成绩分析及学生个案跟踪调查研究,将优化非智力因素和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观察和总结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主要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为重点,进而让学生懂得非智力因素是什么,其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有何作用,明白智力因素要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快乐生活。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都有显着发展,学生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确实有非常显着的作用。
田学强[9](2014)在《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文中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初中物理新课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早已这样明确定位.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而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品德、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初中物理教材在选材、构建教材体系、形成教材风格方面都为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供了条件.现就初中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谈点自己的看法.
王晓莉[10](2013)在《浅谈新课改下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新课改后,高中物理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认识非智力因素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积极探索加强其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仍是当前和今后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和功能 |
2.2 理论讨论 |
2.2.1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 |
2.2.2 非智力因素与学科知识教育 |
2.2.3 非智力因素与学科核心素养 |
第3章 问卷设计 |
3.1 测评原理和方法 |
3.1.1 测评原理 |
3.1.2 测评方法 |
3.2 问卷编制 |
3.2.1 已有问卷的分析 |
3.2.2 初测问卷的设计 |
3.2.3 正式问卷的形成 |
3.3 质量分析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第4章 调查研究 |
4.1 调查背景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过程 |
4.2 澳洲班调查分析 |
4.2.1 非智力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2.3 物理学业成绩高、中、低分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4.3 上海班调查分析 |
4.3.1 非智力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3.3 物理学业成绩高、中、低分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4.4 对比分析 |
4.5 教学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2)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目标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理论探讨 |
(一)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内涵 |
(二)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特点 |
(三)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构成要素 |
(四)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史教育观念的作用机制 |
(五)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史教育观念的价值 |
四、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测量工具的开发 |
(一)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测量问卷的设计 |
(二)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访谈提纲设计 |
(三)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测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四)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史教育观念测量问卷的修订与完善 |
五、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量与评价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结论 |
(四)优化建议 |
六、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非智力因素概述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的组成 |
2.1.3 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
2.1.4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学基础 |
2.2.2 教育学基础 |
2.3 国内外非智力因素研究现状及趋势 |
2.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2.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2.3.3 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习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乡镇高中生物理非智力因素现状 |
3.1 黄梅一中和黄梅五中基本情况介绍 |
3.2 测量工具的编制和实施 |
3.2.1 国内非智力因素测量工具的发展 |
3.2.2 测量工具的编制 |
3.3 数据统计 |
3.3.1 样本的选取 |
3.3.2 信效度检验 |
3.4 结果分析 |
3.4.1 非智力因素总体情况及分析 |
3.4.2 各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均值情况及分析 |
3.4.3 不同性别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4 不同年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5 不同班别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6 访谈结果 |
3.5 结论 |
3.5.1 问卷调查结论 |
3.5.2 访谈结论 |
第4章 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对策 |
4.1 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
4.1.1 重视课堂导入,整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4.1.2 理论联系实际,减少性别影响 |
4.1.3 活跃课堂氛围,改善年级影响 |
4.2 物理学习动机的培养 |
4.2.1 明确学习目标,形成正确学习动机 |
4.2.2 进行合理归因,消除性别影响 |
4.2.3 鼓励并关注学生,保持学习动机 |
4.3 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
4.3.1 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习惯的开始 |
4.3.2 家校结合,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
4.3.3 改善教学模式,产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
4.4 物理学习意志的培养 |
4.4.1 端正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意志 |
4.4.2 培养学生自制力,提升意志品质 |
4.4.3 克服困难情境,磨练意志品质 |
4.5 物理学习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
4.5.1 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
4.5.2 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访谈设计 |
致谢 |
(4)探究中职物理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中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状 |
2. 中职物理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 |
2.1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
2.2 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 |
2.3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
2.4 结合物理教学提高学生意志力。 |
结束语 |
(5)注重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发学习动机 |
二、培养学习兴趣 |
三、注重情感教育 |
四、培养坚强意志 |
五、培养健全性格 |
(6)关注非智力因素影响 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物理学习的作用 |
二、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
1. 培养物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
2. 锤炼学生学习意志,增强物理学习信心 |
3. 建立融洽人际关系,培养物理学科情感 |
(7)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及其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设计 |
第一部分 理论观照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一) 智力(或能力)结构研究 |
(二) 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
(三)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研究 |
(四) 建模能力的评价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一) 智力(或能力)结构研究 |
(二) 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
(三)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研究 |
(四) 建模能力的评价研究 |
三、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探寻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模型 |
(二) 建模 |
(三) 物理建模 |
(四) 物理建模能力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Spearman和Wechsler智力结构理论 |
(二) Schwarz科学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理论 |
(三) Hestenes物理“建模循环”教学理论 |
(四) Halloun建模过程模式理论 |
(五) 本研究的理论思考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四章 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的建构 |
第一节 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的质性分析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讨论 |
(三) 本研究所遵循的质性分析原则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 建模实践活动领域的划分 |
(二) 物理建模能力的判定标准 |
三、原始数据的收集 |
四、原始数据的编码分析 |
(一) 初始编码阶段的概念汇总 |
(二) 聚焦编码阶段的核心概念提取 |
(三) 轴心编码阶段的类属建立 |
第二节 物理建模能力各要素指标的剖析 |
一、非认知因素 |
(一) 成就动机 |
(二) 专业兴趣 |
(三) 性格特征 |
二、基础能力因素 |
(一) 分析力 |
(二) 迁移应用 |
(三) 自我发展 |
(四) 交流与合作 |
三、专项能力因素 |
(一) 专业知识 |
(二) 专项经验 |
(三) 模型思维 |
(四) 元建模知识 |
四、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 |
(一) “非认知因素”是物理建模能力发展的原动力和惯性 |
(二) “基础能力因素”是个体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基础能力 |
(三) “专项能力因素”是指向物理建模实践活动的特殊能力 |
第三节 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的检验 |
一、基于“建模能力”知识图谱的数据挖掘 |
(一) 数据来源 |
(二) 构造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相关矩阵 |
二、数据的分析 |
(一) 高频、强中心性和高突现关键词分析 |
(二) 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
三、检验的结论 |
(一) 量化和质性研究结果在类属上契合度高 |
(二) 量化和质性研究结果在要素指标上契合度高 |
(三) 量化研究表明研究者们对“专项能力因素”类属的认同度最高 |
(四) 量化研究表明研究者们较认同“基础能力因素”类属 |
(五) 量化研究表明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
第四章 小结 |
第五章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三、调查分析的结论 |
(一) 教师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三个类属都有一定程度的培养 |
(二) 教师最重视“分析力”和“专业知识”要素的培养 |
(三) 不同特征的教师对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有差异 |
第二节 课程标准对模型及建模表述的文本分析 |
一、我国物理课程标准和科学课程标准对模型和建模的要求 |
二、课程标准文本的量化统计结果 |
三、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模型和建模的要求 |
四、国内外课程标准对模型和建模要求的比较结果 |
(一) 对建模能力培养的理念不同 |
(二) 培养目标的衔接程度不同 |
(三) 具体要求的呈现位置不同 |
(四) 具体要求的表述方式不同 |
第五章小结 |
第三部分 对策与建议 |
第六章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一、我国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对学生成就动机和专业兴趣的培养不足 |
(二) 忽视学生性格和意志力的培养 |
(三) 忽视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
(四) 过渡操控的教学抑制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
(五) 对学生模型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 |
二、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问题的成因 |
(一) 课程标准对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存在缺失 |
(二) 教育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偏差 |
(三) 教师缺少有效的教学支持 |
第二节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
一、课程标准中明确建模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
二、投入经费支持建模能力发展规律的认知研究 |
三、注重“非认知因素”培养,提高学生的建模兴趣和动机 |
四、重视表征工具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
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模型思维”培养 |
六、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树立学生的建模意识 |
第六章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研究 ——基于陕西省横山县城区中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非智力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关于非智力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2章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与非智力因素理论分析 |
2.1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概述 |
2.2 高中物理教学的困境 |
2.2.1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困境 |
2.2.2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困境 |
2.3 非智力因素概述 |
2.3.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3.2 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
2.3.3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2.3.4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
2.4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迫切性和重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智力因素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1 广泛的教育空间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3.1.1 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 |
3.1.2 社会生活启示有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 |
3.1.3 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有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 |
3.2 新的师生关系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基础 |
3.3 新的课程理念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指明方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智力因素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 |
4.1 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获得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主动权 |
4.1.1 非智力因素纳入自我教育的目的 |
4.1.2 非智力因素纳入自我教育的方法 |
4.1.3 学生的自我教育推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4.2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策略 |
4.2.1 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 |
4.2.2 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力 |
4.2.3 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 |
4.2.4 巧用物理学之美培养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非智力因素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结果分析 |
5.1 实践目的 |
5.2 实践对象 |
5.3 实践过程 |
5.4 案例列举 |
5.5 实践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师生情感 |
二、注重物理实验 |
三、开辟第二课堂 |
四、指导学习方法 |
四、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D]. 张少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评研究[D]. 李佳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D]. 刘攀. 河南大学, 2020(02)
- [4]探究中职物理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许博. 课程教育研究, 2020(05)
- [5]注重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周伯生. 华夏教师, 2019(30)
- [6]关注非智力因素影响 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J]. 殷发金. 当代教研论丛, 2019(09)
- [7]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及其培养对策研究[D]. 袁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8]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研究 ——基于陕西省横山县城区中学[D]. 王海英.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9]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田学强.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07)
- [10]浅谈新课改下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J]. 王晓莉. 课程教育研究,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