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癫痫的中医药治疗纂要(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1](2021)在《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底野迦真方》写本初探——兼论底野迦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使用》文中研究表明底野迦(Theriaca)是源自古代希腊、罗马的一种着名解毒剂,从中古到近代,该药遍传古波斯、阿拉伯、欧洲,以及南亚、东南亚、中国和江户时期的日本,体现了长时段、跨区域交流的典型特点。以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底野迦真方》写本为例,梳理相关的其他写本,探析江户时期日本所使用的底野迦的知识来源,旨在进一步认识近现代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的复杂关系。
王翠[2](2021)在《癫痫的证治规律文献研究及息风化痰法的临证探微》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整理、归纳、分析近十年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类相关文献,探讨中医药治疗癫痫的辨证用药规律,同时总结吾师以“息风化痰”法治疗本病的临证应用,以期为临床上癫痫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材料与方法: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QVIP)四大数据库所有关于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文献,经过初次筛选后,再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后确定纳入研究的文献,用EXCEL软件对所纳入文献中涉及的证型、方药等进行归纳统计,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关联分析算法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再运用SPSS 26.0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中药治疗癫痫的规律及特点,同时探讨吾师“息风化痰”法的临证应用。结果:1.纳入文献数量:自2010起至2020年,所纳入文献数量分别为6篇、5篇、6篇、7篇、9篇、13篇、23篇、17篇、34篇、31篇、18篇。2.频数统计分析:本文共纳入文献169篇,涉及7207例病例,共涉及18种证型、167味中药,总药味频次达2054次。(1)证型:频次居前五名依次为风痰闭阻证49次、痰瘀阻窍证48次、痰火扰神证22次、痰气郁结证21次、痰浊阻窍证17次,占全部证型的92.90%。(2)治法:以息风化痰、化痰开窍、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化痰为主要治法,其频次均大于30次。(3)方剂:以自拟方居多,其次为涤痰汤、柴桂温胆定志汤、定痫丸、桃红四物汤,其出现频次均大于5次。(4)中药:用药频次>30次的药味共22种,石菖蒲、半夏、茯苓、天南星、甘草、陈皮、天麻、全蝎、川芎、僵蚕、地龙为治疗本病的核心用药,其出现频次均大于50次。中药功效类别以平肝息风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三大类为主。药性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寒、温、平、凉、热。其药味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甘、苦、辛、咸、酸、淡、涩。其归经频次排序依次为肝经、肺经、心经、脾经、大肠经、胆经、膀胱经、小肠经。3.用药关联分析:共得出10个核心药对配伍组合,共含7种中药单味药,频数最高的组合为“石菖蒲-半夏”(87次),频次最高的单味药为“石菖蒲”。4.因子分析:共提取8对公因子,F1:枳实、竹茹、陈皮、茯苓、半夏;F2:全蝎、天南星、僵蚕、蜈蚣;F3:柴胡、龙骨、牡蛎;F4:当归、川芎;F5:甘草、白芍;F6:地龙、石菖蒲、远志;F7:钩藤、天麻;F8:白术。5.系统聚类分析:频次>30次的22味高频药物可聚为5类:(1)石菖蒲(2)甘草、半夏、陈皮、茯苓(3)川芎、天南星、僵蚕、蜈蚣、全蝎(4)地龙、钩藤、天麻(5)柴胡、龙骨、牡蛎、当归、白术、白芍、远志、枳实、竹茹。结论:1.证治规律:风痰闭阻证为癫痫的最常见证型,痰瘀阻窍证、痰火扰神证、痰气郁结证、痰浊阻窍证也较为多发,本病治疗时多以息风化痰、化痰开窍、活血化瘀为主。本病的常用药类有平肝息风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本病的常用中药为石菖蒲、半夏、茯苓、天南星、甘草。治疗本病的常用药对为“石菖蒲-半夏”、“半夏-茯苓”、“半夏-陈皮”。2.“息风化痰”法的临证探微:吾师认为风、痰为癫痫的主要致病因素,提出虫类药与介类药合用以息风止痉,化痰药与开窍药合用以化痰开窍,主张运用“息风化痰”法治疗癫痫,进一步印证了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了“息风化痰”在癫痫的治疗上具有指导意义。
郭锦晨[3](2021)在《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总结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处方用药规律,以期传承新安医学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新安名方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临证用药规律,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究其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汪机、孙一奎、余淙、叶桂、汪文绮、程国彭、程文囿、方肇权、程有功等治疗眩晕的经验,总结归纳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2.5)等对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聚类、熵层次聚类新方及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等对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医案症状、用药进行频次统计、主成分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通过TCMSP、TCMID、SEA等筛选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有效成分及靶蛋白,通过Genecards、OMIM、Drug Bank、TTD等筛选出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利用Venn在线软件获取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用Cyto NCA进行筛选,用MCODE进行PPI网络聚类。利用DAVID数据库和和R语言3.6.3中cluster Profiler包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采用Auto Dock Vina进行配体和受体的半柔性分子对接,最后运用Py MOL、Lig Plot+、MOE软件进行三维和二维可视化分析。结果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之症有内外虚实不同,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孙一奎、孙文胤、方广、余午亭、徐春甫、洪参岐、程国彭、汪文绮、汪昂、吴迈、汪启贤等认为尤以痰为重,常有上焦有痰、痰浊中阻、痰热上扰、肝火挟痰、风痰上扰、肝阳上亢、痰瘀互阻等;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汪机、吴正伦、程敬通、汪宦、吴楚、吴洋、罗周彦、吴崐、方肇权、郑重光等尤为重视气血不足致眩,气虚包括中气(脾胃之气)虚、元气虚、肾间动气不足等,血虚包括肝血虚、营血虚等,孙一奎、程国彭、汪文绮、罗周彦、汪汝麟、郑重光等重视肾阳不足致眩,阳虚包括脾阳虚、肾阳虚等。以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证。外风内风皆可感,叶天士、程杏轩、程有功、洪桂、王仲奇等认为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阴虚包括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等。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位在于脑(心神),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胆)、脾(胃)、肾,与心、肺因五行相互关系也具有一定联系。辨证治疗方面,气血不足者,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阴虚阳亢者,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痰浊中阻者,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下元虚惫者,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坎离失交者,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病关情志者,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用药方面,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如改正四君子汤、改正四物汤、湿痰汤、血虚眩晕汤、气虚眩晕汤、清上丸、壮元汤、香砂六君子汤、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擅用药对配伍,如人参、黄芪,龟甲、牡蛎,半夏、陈皮,半夏、天麻,白芍、生地黄,珍珠母、牡蛎,苦丁茶、夏枯草等。203例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涉及239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2120次,平均频次9次,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137味(470次),占比为22.17%,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66味(1650次),占比为77.83%。中药共归18大类,主要为10类,其中补虚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位居前5位。四气方面,寒性药、温性药出现和使用最为频繁;五味方面,味甘药、味苦药、味辛药运用最为频繁;归经方面,归肝经药、肺经药、脾经药、肾经药和胃经药出现最为频繁,归肝经药、肺经药和脾经药使用最为频繁。共涉及7个病位证素和12个病性证素,频次较高的病位证素为肝、脾、肾,频次较高的病性证素为痰(湿)、动风、阳亢、火(热)、阴虚。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31组,三项关联药物组合32组,四项关联药物组合29组。核心处方组成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人参、天麻、白芍。得到19组药物聚类组合,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眩晕的15个新方,共提取出22个中药公因子。180例医案包括1673条症状记录,2527条中药记录,对应144种症状,187味中药,症状前六位是眩晕、恶心、食少、乏力、呕吐、苔白腻,中药前六位是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5个症状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004%,系统聚类共得到11组中药聚类组合,关联规则得到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32项,症状和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28项。共筛选出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193个化合物,整理得到330个靶点,与眩晕相关疾病有149个共同靶点。PPI网络发现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JUN、AKT1、MAPK8、CCND1等可能是关键治疗靶点,GO分析共包含2827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2480条,分子功能203条,细胞组成14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176个条目,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豆甾醇、槲皮素、β胡萝卜素、山奈酚、天麻素、谷固醇。结论1.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因病机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2.辨证治疗方面,别具特色,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擅用药对配伍,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与传承。3.数据挖掘方法对新安医家眩晕医案处方从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印证了理论研究的结果,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广度深度,弥补了文献理论研究的局限。4.新安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8味药方简力宏,紧扣脾虚生痰、肝风内作、风痰上扰之病机,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现代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眩晕的病因常有风痰、肝风、肝火、痰浊、脾虚、瘀血等,以本方合用可兼治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瘀血阻窍等眩晕的不同证候和阶段。5.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推测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β-谷甾醇、天麻素、β-胡萝卜素等潜在药效成分协同作用于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AKT1等多个靶点,通过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参与管径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管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等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机制。
石文林[4](2021)在《民国以前岭南中医养生文献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岭南指五岭以南,岭南医学在吸收中原医学以及海外医学的同时,结合岭南地域气候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岭南医学文化。岭南中医养生文化作为岭南医学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其内容丰富,别有特色。目前关于民国以前岭南中医养生文献的整理研究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本研究对岭南民国以前的养生文献进行搜寻、收集与整理,以探究岭南养生的源流与发展脉络,并将所得资料按照内外妇儿等学科,以及饮食、情志、传统运动、房室、金丹等方法,分类述评,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岭南中医的养生特色,分析岭南养生文献所产生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期为岭南养生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提供借鉴。方法:1.文献调研法1.1目录调查根据《岭南医籍考》调查岭南民国以前医籍目录;1.2实地调研逐一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省中图)、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广中图)、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研室(以下简称系藏书)查阅以上目录中符合养生定义的医籍,其中养生定义采取教材《中医养生学》中的界说,指“采取措施保养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行为,使未病之人不病或少病得以健康长寿,使有病之人提高生存质量以防变防复甚或带病长寿”,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抄写、拍照、扫描、打印等,并结合互联网电子资料。2.归纳分析法将搜集到的岭南民国以前养生文献,按照学科(内外妇儿等)、方法(饮食、情志、传统运动等)分类述评。3.田野调查法前往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调研“新冠”期间当地的防疫手段和方法。4.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综合运用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知识,对搜集到的岭南民国以前养生文献,进行分析提炼,探讨岭南养生学术源流,总结岭南人民的养生特色,阐述岭南养生文献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结果:根据《岭南医籍考》提供的岭南医籍目录等信息,共搜阅到111本古籍,纳入73本。远古至秦汉时期岭南人民源自生存压力,不得不用火、干栏式建筑、舞蹈等防治肠胃病、风湿痹病等,提高生存率,大量地下文物的出土向我们昭示岭南人民已有药饵、熏香防疫、服食金丹等养生形式,此时尚无养生文献出现,属于萌芽期;晋唐时期岭南出现第一本养生专着《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与《申苏方》针对岭南的瘴疟、蛊虫等常见多发病提出防治,第一本岭南地方植物学着作《南方草木状》和记录岭南与海外药材的《海药本草》,里面均涉有养生延年作用的岭南地方物产,唐朝官员南下仕宦带来众多中原方书,以上均为岭南养生文化奠定基础,为奠基期;宋元时期国家级医家陈昭遇与其他医家合着《太平圣惠方》,涉及岭南脚气病、金丹相关内容,刘昉的《幼幼新书》使岭南养生已不限于常见多发病的防治,开始关注儿科,《岭南卫生方》是第一本冠以“岭南”的卫生方书,此为发展期;明清时期岭南养生内容向内外妇儿眼喉等全方面展开,影响较大者有《广嗣金丹》等,《生草药性备要》全面总结明代以前岭南人民用生草药防治疾病,《增补食物本草备考》首次系统归纳岭南地区食疗经验,并诞生第一本鼠疫防治专着《鼠疫汇编》等大量防治瘟疫的着作,又岭南近海,晚清时西医院、西医士率先经澳门登陆进入岭南,中西医养生始有汇通,现存由岭南人所着的富有中西结合特点的又一养生专着《中外卫生要旨》应运而生,此时期是岭南养生的繁荣及嬗变期。民国以前岭南古籍养生文献,涉及临床各科应用,其中既有借鉴中原的断脐、绷裹、调经、种子、临盆须知等养生调护内容,更有岭南地方的蛊虫、瘴疟、暑毒、脚气病、湿热等病候防治,养生方法包括煲汤、药膳、药茶、香薰、艾灸、传统运动等多种形式,总结岭南养生特色,发现岭南人民多食药膳,饮食清淡,喜泡药酒、喝药茶,尤其是煲粥汤;岭南自古瘴疠滋生,明清时期瘟疫流行,岭南医家对其提出诸多防治方法,重视瘟疫防治;岭南人民包容开放,融合中原养生文化,汲取海药,汇通中西,吸收养生新知。结论:岭南民国以前养生文献,向我们揭示,岭南人民注重养生,早已蔚然成风,自古至民国,岭南养生源流可分为“萌芽期”、“奠基期”、“发展期”、“繁荣及嬗变期”。岭南养生具有以下特色:1.崇尚膳食颐养;2.重视疫病防治;3.积极吸收养生新知。这些养生文献内容,不仅为保障岭南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卓越贡献,并且记载、开拓了岭南地方本草的挖掘与使用,为岭南药食同源提供可靠依据,为岭南药膳的制作、开发提供具体思路,岭南养生文献所承载的岭南中医药养生文化,大大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时至今日,伴随岭南凉茶、汤澧饮誉海内外,以及岭南在防治“非典”、“新冠”中的突出表现,岭南养生文化正迅速发展,引起国人关注,这也进一步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播。
肖雄[5](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廖佳慧[6](2021)在《使君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使君子(Quisqualis Fructus)是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为中医儿科之要药。目前使君子药材存在入药部位不统一,生、制不分,质控指标不合理等问题,现行质量标准已不能满足行业使用需求。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使君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旨在完善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1)对历代医药典籍中使君子的传统用法进行梳理与分析。(2)优化使君子薄层色谱条件,比较使君子不同药用部位及炮制品的异同。(3)将驱虫活性成分使君子氨酸确定为质量标志物,采用HPLC法对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中使君子氨酸的含量进行比较。(4)选择与使君子益脾胃、除疳疾、消虚肿等功效有关的氨基酸类成分为研究对象,比较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中此类成分的HPLC图谱。(5)使君子中含有大量水溶性物质,比较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中极性物质的HPLC图谱。结果:(1)古代医药典籍记载的使君子传统用法中,果实及种仁皆能入药,但以种仁居多;炮制及生用皆可,但多加热后再用,尤以煨法与炒法居多。(2)优化了使君子TLC色谱条件,以脯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甲硫氨酸等8种氨基酸为对照,对薄层色谱结果进行了化学归属。不同用药部位及炮制品的TLC结果显示,果壳与种仁、生品与炮制品的色谱结果有较明显的区别。(3)建立了使君子氨酸含量测定的HPLC法,对15批使君子不同用药部位及炮制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使君子氨酸含量在不同样品间有较明显的差异,种仁中的含量高于果实,加热后含量呈下降趋势。(4)确定了分离、分析使君子中氨基酸类成分的HPLC色谱条件,对15批使君子不同用药部位及炮制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氨基酸类成分的含量在不同药用部位中基本为种仁高于果实,加热后含量下降。(5)确定了分离、分析使君子中极性物质的HPLC色谱条件,对15批使君子不同用药部位及炮制品样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种仁中的极性物质含量高于果实,部分样品中炮制后极性物质含量增加。(6)建立使君子质量标准提升草案。结论:本论文以使君子杀诸虫、益脾胃、除疳疾、消虚肿等功效为引导,结合其传统药用方法,确定了相关的质量考察指标。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客观地对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进行了比较,建立了使君子质量标准提升草案,为指导临床用药及中成药生产提供依据。
杜丽[7](2020)在《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厘清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及毒、效特点,搜集历代乌头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对炮制、用量、用法、剂型、配伍药物、主治病证等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乌头增效减毒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梳理中医历代文献方药资料,探讨乌头的毒效特征及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考辨川、草乌分化应用的由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乌头的增效减毒方法及其与主治病证相关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至少在唐朝后期,已早于宋代本草记述而先于临床应用。2.川、草乌的毒效特点为疏利迅速、开通关腠,大辛大热、祛风逐寒,毒紧性烈、善起沉疴,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剂型、炮制、用法、用量、病证、配伍、体质等。3.通过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常用方法有:配伍辛味之品以祛邪,诸辛并用,祛风湿邪,辛温同用,祛瘀止痛;配伍辛香之品以行气活血;配伍苦咸寒之品以疗痈疡;配伍息风止痉药以疏风;配伍温里之品以温脏祛寒;配伍有毒药物以毒攻毒。配伍甘味之品以缓毒;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扶正克毒;配伍酸敛药物以制辛烈;配伍滋阴之品以防伤阴;配伍寒凉药以制热毒。4.川乌最常配伍温里、祛风寒湿、补虚、息风止痉、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如肉桂、防风、当归、天麻、天南星、川芎等,主要治疗痹证、中风、痛症、疮疡病类、头痛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虚寒证、风寒湿证、痰瘀互结证、寒凝气滞证等。草乌最常配伍祛风湿、祛痰、活血化瘀、息风止痉、补虚、温里等药物,如羌活、半夏、乳香、天麻、甘草、干姜等,主要治疗疮疡病类、痹证、痛症、骨伤科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风寒湿证、热毒证、风寒冷毒证等。结论:1.乌头毒效一体,其祛风逐寒、温经止痛之效与辛烈温燥之毒,皆源于其味之辛、性之热。2.川乌、草乌二者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逐寒,通痹止痛,其主要中毒机制为倾损中和、泄人真元、燥热耗阴、损伤胎元,草乌的药力更强、毒性更大,川乌毒性稍缓、兼有温补之功。3.古代乌头多以炮制品入药。川乌、草乌多配伍辛、温,归肝经、脾经的药物。4.性味既是乌头毒、效之源,亦是影响毒效发挥的关键。合理调整乌头剂量,可控毒减毒,结合给药途径、剂型、主治病证、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施药,是保证乌头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方法。
刘书宁[8](2020)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学和脑内AMPA受体GluR2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戊四氮诱导癫痫模型大鼠海马CA1和CA3区AMPA受体GluR2表达及癫痫发作等级、癫痫发作潜伏期、Morri水迷宫和Y-迷宫的影响,探讨中药化浊解毒疏肝方抗癫痫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选用SPF级SD(Sprague Dawley,SD)大鼠60只,雄性。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出20只作为非模型组,其余40只使用戊四氮(Pentetrazol,PTZ)化学点燃法建立癫痫模型,最后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盐水组、空白中药(高剂量)组、模型组、化浊解毒疏肝方低剂量组、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丙戊酸钠组。根据Lado分级方法判定模型状况。通过给予化浊解毒疏肝方不同浓度剂量治疗21d,观察各阶段大鼠癫痫发作等级、癫痫发作潜伏期及两种行为学差异。迷宫实验包括Y-迷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海马CA1区和CA3区的AMPA受体GluR2的阳性细胞表达。结果1癫痫发作等级观察:实验过程中空白盐水组、空白中药组大鼠没有痫性发作。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和丙戊酸钠组大鼠的癫痫发作等级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癫痫发作潜伏期观察:实验过程中空白盐水组、空白中药组大鼠没有痫性发作。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和丙戊酸钠组大鼠的癫痫潜伏期明显高于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 Y-迷宫实验:治疗后测得两天回避错误次数数据,第一天各组错误回避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天错误回避次数:丙戊酸钠组、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大鼠的错误回避次数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 Morris水迷宫实验:第一次和第二次各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长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长比较:丙戊酸钠组、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长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穿越平台次数:丙戊酸钠组、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大鼠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高于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免疫荧光结果:治疗后各组大鼠脑内AMPA受体GluR2阳性细胞数比较,海马CA1和CA3区: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丙戊酸钠组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化浊解毒疏肝方能够明显降低PTZ诱导癫痫模型大鼠的癫痫发作等级、延长癫痫发作潜伏期。2化浊解毒疏肝方能够明显改善PTZ诱导癫痫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改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3化浊解毒疏肝方能够明显增加癫痫大鼠海马内GluR2阳性表达,提示化浊解毒疏肝方可能通过上调GluR2的表达而发挥改善癫痫发作和学习记忆的作用。4通过行为学和免疫荧光观察,空白中药组与空白盐水组表达相似,提示化浊解毒疏肝方不会对大鼠造成学习记忆或认知障碍。图4幅;表8个;参136篇。
杨健[9](2020)在《《黄帝内经》肝藏魂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搜索及阅读文献发现,《内经》肝藏魂理论被临床上应用在睡眠和精神情志类疾病较多,但是一般都是个案总结,临床上用的方除了自拟方以外,多如酸枣仁汤之类成方,尚缺少对古代文献的挖掘。本文的撰写目的,即基于临床对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古文献整理的需要,最重要是为临床提供理论支撑。基于社会变革,人们身心压力普遍增加,若这些压力不能很好释放,进而导致患精神情志类疾病与日俱增。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志与五神关系密切,尤其《内经》中睡眠与梦境与五神之魂最为密切;此外肝藏魂理论始于《内经》,历代均有对此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综上,有必要深入研究肝藏魂理论,并总结基于该理论历代医家的应用。研究方法与内容:采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内容是:1.系统研究魂的生理,包括魂的内涵和功能。2.阐释魂的病理,即与梦疾和情志心理疾病的关系。3.系统总结历代医家基于魂理论治疗疾病的方药。4.举例说明历代基于肝魂理论的应用医案。5.总结与归纳魂相关疾病的预防和调护。研究的结论如下:1.肝藏血,血舍魂肇始于《内经》,《内经》把魂与梦境联系起来,这也是后世医家通过调魂治不寐的典范,此外历代医家又把这一理论应用到精神情志心理等疾病中。2.魂的内涵应是阳神、主外、主动,是精神活动的核心。魂具有体现人的生命活动、主宰人的睡眠与梦境、调节人的情志等功能。3.经过考察古代文献发现,历代典籍中记载很多与魂有关的方、药及医案,再一次证明魂与精神情志类疾病的密切关系,如不寐、梦魇、梦遗、梦遗、惊、恐惧等。
蔡超产[10](2020)在《加味慈桃丸辅助治疗颅内肿瘤临床回顾性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s,ICT)是指原发或继发于颅腔内的肿瘤,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根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脑瘤发病与死亡分析》研究数据显示,颅内肿瘤居恶性肿瘤发病顺位的第9位,死亡顺位的第8位,已逐渐成为危害中国人群健康与造成死亡的重要肿瘤疾病之一。颅内肿瘤因其部位性,容积有限,在疾病早期会出现一系列肿瘤压迫性的局灶性症状,如头痛、头晕、视物不清等。若脑瘤侵犯血管或继续增大,进一步产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对脑组织的压迫进一步加重,导致压迫部位神经功能损害,出现诸如呕吐,肢体抽搐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目前,针对颅内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等。西医在清除、缩小脑瘤局部病灶方面体现其独特的优势,但在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生活质量的提高,症状、体征的改善,以及防止复发、延长预后等方面,治疗方法尚显不足。中医药是颅内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在对颅内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概括来讲,其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痰、瘀、毒、火、虚,病机属本虚标实,其中尤以痰、瘀为重,聚于脑日久而成肿块,因此,中医药在祛邪的基础上辅以扶正是治疗颅内肿瘤的基本大法。综合来讲,中医药在协助西医抑瘤、消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体征及预后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整体调节,不受剂量、频次限制,可贯穿于颅内肿瘤治疗全过程的特点。基于此,特设计本临床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加味慈桃丸治疗颅内肿瘤的疗效进行分析与评价.目的:观察加味慈桃丸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与特点;传承发展中医对颅内肿瘤的诊疗学术思想。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病房及门诊,符合本研究诊断、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且资料相对完整者39例。通过查询病例信息及电话随访,完善治疗前后的实体瘤、脑水肿影像学信息,症状体征的头痛、头晕症候量表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生活质量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及预后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治疗前后各项数据的改善程度及控制率,得出结果,分析讨论。结果:以下研究指标结果均为实际数值,以SPSS 22.0处理数据,进行统计。①实体瘤、脑水肿疗效评价:实体瘤方面,颅内肿瘤的总控制率达到83.33%,治疗前均值:6.40±8.29,治疗后均值:5.43±7.00,P>0.05,在统计学上无差异,说明加味慈桃丸在治疗前后对实体瘤的改善效果不明显;脑水肿方面,脑水肿的总控制率达到83.33%,治疗前均值:91.49±115.47,治疗后均值:46.45±63.92,P<0.05,在统计学上有差异,说明加味慈桃丸对缓解颅内肿瘤相关性脑水肿确有效果。②症状、体征疗效评价:头晕症候方面,头晕症候的总控制率达到83.33%,治疗前均值:7.28±3.88,治疗后均值:4.33±3.96,P<0.05,在统计学上有差异,说明加味慈桃丸对改善头晕症候确有效果;头痛症候方面,头痛症候的总控制率达到78.57%,治疗前均值:11.93±4.03,治疗后均值:7.07±4.80,P<0.05,在统计学上有差异,说明加味慈桃丸对改善头痛症候确有效果;NIHSS方面,NIHSS量表的总控制率达到95.84%,治疗前均值:2.05±3.17,治疗后均值:1.35±1.55,P<0.05,在统计学上有差异,说明加味慈桃丸对改善神经功能确有效果。③在生活质量及预后方面:生活质量方面,KPS的总控制率达到83.78%,治疗前均值:75.68±16.25,治疗后均值:78.65±16.70,P>0.05,在统计学上无差异,说明加味慈桃丸改生活质量的效果不明显;预后方面,37例患者中,死亡16人,健在23人,自发病至死亡存活不足1年者12人(32.43%),1-3年者13人(35.14%),3年以上者12人(32.43%),与既往文献比对,优于既往数据。④在安全性评价方面:治疗前后钠离子、钾离子数值经统计分析,P>0.05,在统计学上无差异,说明加味慈桃丸在治疗前后对电解质无影响;治疗前后肌酐数据经统计分析,治疗前:74.64±41.95,治疗后:66.96±34.06,均值呈降低趋势,且P<0.05,说明加味慈桃丸不仅具有安全性,而且在改善肌酐方面,亦有一定的作用。结论:①加味慈桃丸能有效消减颅内肿瘤相关性脑水肿,对缩减脑瘤体现出其有效趋势;②加味慈桃丸能有效缓解颅内肿瘤患者的症状、体征,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优势;③加味慈桃丸在用药方面未对电解质造成影响,且对改善肌酐有一定的作用,说明加味慈桃丸用药具有安全性。
二、癫痫的中医药治疗纂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癫痫的中医药治疗纂要(论文提纲范文)
(1)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底野迦真方》写本初探——兼论底野迦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现存《新修本草》写本中的底野迦 |
二、《底野迦真方》写本及其内容来源 |
三、江户时期有关底野迦的其他写本 |
(一)三种《底野迦方》(《的里亚迦考》)写本 |
(二)《齐家纂要底野加方译稿》 |
(三)《脚气方论》与《蛮方录》 |
(四)《底野迦问答》与《底野迦经验记》 |
(五)《诸家的里亚加译稿》 |
(六)其他写本中有关“底野迦”或“的里亚加”的条目 |
1.《兰畹摘芳》抄本中的“的里亚加”条目 |
2.《万国新话》中的“的里亚加” |
3.《兰药手引草》中的テイアカ |
4.三枚底野迦的广告 |
(2)癫痫的证治规律文献研究及息风化痰法的临证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癫痫的证治规律文献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息风化痰法的临证探微 |
1.“息风化痰”法的理论基础 |
2.“息风化痰”法的辨证特色 |
3.“息风化痰”法的治疗特色 |
4.验案举隅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
1 古代医家及着作对眩晕的认识 |
1.1 眩晕的病名溯源 |
1.2 眩晕的病因病机 |
1.3 眩晕的辨证治疗 |
2 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
2.1 邓铁涛 |
2.2 路志正 |
2.3 颜德馨 |
2.4 颜正华 |
2.5 方和谦 |
2.6 李振华 |
2.7 刘志明 |
2.8 段富津 |
2.9 张学文 |
2.10 李士懋 |
2.11 熊继柏 |
2.12 王乐匋 |
第二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研究 |
1 代表性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 |
1.1 汪机 |
1.2 孙一奎 |
1.3 余淙 |
1.4 叶桂 |
1.5 汪文绮 |
1.6 程国彭 |
1.7 程文囿 |
1.8 方肇权 |
1.9 程有功 |
2 总体诊治眩晕经验 |
2.1 病因病机方面 |
2.1.1 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
2.1.2 外风内风皆可感,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 |
2.1.3 实者,病理因素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 |
2.1.4 虚者,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四端 |
2.2 病位在脑(心神),发病与脏腑密切相关 |
2.3 辨证治疗方面 |
2.3.1 气血不足,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 |
2.3.2 阴虚阳亢,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 |
2.3.3 痰浊中阻,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 |
2.3.4 下元虚惫,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 |
2.3.5 坎离失交,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 |
2.3.6 病关情志,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 |
2.4 灵活用药,擅用药对 |
第三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录入 |
1.4 数据规范化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
2.2 中药的类别分析 |
2.3 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分析 |
2.4 证素频次、频率分析 |
2.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2.6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
2.7 中药系统聚类分析 |
2.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 |
2.9 中药主成分因子分析 |
3 讨论 |
3.1 中药频次、频率 |
3.2 中药类别 |
3.3 中药性味归经 |
3.4 证素频次、频率 |
3.5 中药关联规则 |
3.6 中药复杂网络 |
3.7 中药系统聚类 |
3.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 |
3.9 中药主成分公因子 |
第四部分 新安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及疾病频数分析 |
2.2 症状、药物频数分析 |
2.3 症状因子分析 |
2.4 中药聚类分析 |
2.5 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主要软件和数据库 |
1.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预测 |
1.3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靶点预测 |
1.4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预测 |
1.5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1.6 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
1.7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 |
1.8 PPI网络聚类 |
1.9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 |
1.10 分子对接 |
2 结果 |
2.1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 |
2.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靶点 |
2.3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 |
2.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2.5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
2.6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分析 |
2.7 PPI网络聚类分析 |
2.8 药物-疾病-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2.9 分子对接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民国以前岭南中医养生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民国以前岭南养生学术源流探讨 |
第一节 远古到秦汉时期:萌芽(开启药食等养生法) |
第二节 晋唐时期:奠基(首现养生专着) |
第三节 宋元时期:发展(养生始涉多学科) |
第四节 明清时期:繁荣及嬗变(中西交汇) |
第二章 临床各科中的养生应用 |
第一节 内科 |
第二节 外科 |
第三节 妇科 |
第四节 儿科 |
第五节 眼科 |
第六节 喉科 |
第三章 养生方法述要 |
第一节 饮食 |
第二节 情志 |
第三节 传统运动 |
第四节 房室 |
第五节 金丹 |
第四章 民国以前岭南养生特色分析 |
第一节 崇尚药食颐养 |
一、味清淡 |
二、煲粥汤 |
三、喝药酒 |
四、喜药茶 |
第二节 重视瘟疫防治 |
一、瘴病 |
二、天花 |
三、霍乱 |
四、鼠疫 |
五、其他 |
第三节 吸收养生新知 |
一、融合中原 |
二、汲取海药 |
三、汇通中西 |
第五章 岭南中医养生文献的意义与价值 |
第一节 岭南养生文献的历史意义 |
第二节 岭南养生文献的当代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中国“十七年” |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
(三) 运动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材料 |
(一) 材料来源 |
(二) 材料的甄选 |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
(四) 简要评议 |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
一、西医学习针灸 |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使君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选题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使君子传统用法的考证 |
1 使君子的药用部位本草考证 |
2 使君子的炮制加工本草考证 |
3 使君子在方剂中的加工方法考证 |
4 小结 |
第二章 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薄层色谱比较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及标准物质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三章 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中使君子氨酸含量比较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标准物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2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考察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15 批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样品中QA的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中氨基酸类成分的HPLC图谱比较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标准物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2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考察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15 批使君子中氨基酸HPLC图谱的建立 |
2.5 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中8 种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中极性物质的HPLC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标准物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15 批使君子中极性物质HPLC图谱的建立 |
2.5 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及炮制品中极性物质含量的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1 实验设置的考察指标 |
2 使君子的入药部位 |
3 使君子的用法 |
4 使君子质量标准提升的必要性 |
第七章 使君子质量标准提升(草案)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使君子氨酸及其受体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乌头相关文献研究 |
一、乌头名称衍变及川乌、草乌分化考辨 |
二、乌头产地及基原考证 |
(一) 产地考证 |
(二) 基原考证 |
三、乌头之毒 |
(一) 毒性源流 |
(二) 中毒机制 |
(三) 中毒表现 |
(四) 中毒解救 |
(五) 使用禁忌 |
(六) 配伍禁忌 |
(七) 炮制减毒 |
(八) 配伍减毒 |
四、乌头性效 |
(一) 性味归经 |
(二) 功效主治 |
(三) 性效特点 |
五、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 |
(一) 药材品质 |
(二) 用量 |
(三) 用法 |
(四) 剂型 |
(五) 配伍 |
(六) 煎煮时间 |
(七) 病证 |
第二部分 乌头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 数据库选择标准 |
(二) 乌头方信息数据库构建 |
三、研究方法 |
(一) 数据挖掘技术 |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
(三) 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历代含乌头方剂基本情况分析 |
(二) 给药途径分析 |
(三) 炮制分析 |
(四) 剂型分析 |
(五) 其它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
(六) 量效关系研究 |
(七) 乌头方配伍规律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乌头毒效的辩证关系 |
(一) 毒效一体 |
(二) 毒效两面性 |
二、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一) 炮制 |
(二) 剂型 |
(三) 单复方及是否含酒 |
(四) 用量 |
(五) 给药途径 |
(六) 配伍方法 |
三、乌头主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
(一) 痹证 |
(二) 痛症 |
(三) 寒痛证 |
(四) 风寒湿证 |
(五) 中风病 |
(六) 疮疡病类 |
(七) 虚寒证 |
(八) 热毒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8)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学和脑内AMPA受体GluR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剂配置 |
1.1.3 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动物分组和模型建立 |
1.2.2 动物行为学观察 |
1.2.3 免疫荧光 |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3 结果 |
1.3.1 发作等级 |
1.3.2 发作潜伏期 |
1.3.3 Morris水迷宫 |
1.3.4 Y-迷宫 |
1.3.5 GluR2阳性细胞表达 |
1.4 讨论 |
1.4.1 癫痫与浊毒 |
1.4.2 癫痫与化浊解毒疏肝方 |
1.4.3 西药对照组药物 |
1.4.4 癫痫模型建立 |
1.4.5 GluR2与学习记忆 |
1.4.6 GluR2与癫痫 |
1.4.7 实验结果分析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癫痫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2.1 癫痫的现代医学研究 |
2.1.1 癫痫的分类 |
2.1.2 癫痫的病因 |
2.1.3 癫痫的发病机制 |
2.1.4 癫痫的治疗 |
2.2 癫痫的中医学研究 |
2.2.1 癫痫的病因 |
2.2.2 癫痫的病机 |
2.2.3 癫痫的治疗 |
2.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黄帝内经》肝藏魂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从肝藏血舍魂论治睡眠障碍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魂的含义、功能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
1.1 魂的含义 |
1.1.1 魂是阳神,主外,主动 |
1.1.2 魂是精神活动的核心 |
1.1.3 魂与五脏精血有关 |
1.2 魂的功能 |
1.2.1 体现人的生命活动 |
1.2.2 主宰人的睡眠梦境 |
1.2.3 影响人的精神情志 |
1.2.4 控制人的形体动作 |
1.3 魂与心、肝的关系 |
1.3.1 魂与心的关系 |
1.3.2 魂与肝的关系 |
1.3.3 心藏神与肝藏魂的区别 |
1.4 魂的病理 |
1.4.1 魂与梦疾 |
1.4.1.1 病因 |
1.4.1.2 病机 |
1.4.2 魂与相关疾病 |
1.4.2.1 病因 |
1.4.2.2 病机 |
2 基于肝藏魂理论论治相关疾病方药总结 |
2.1 升魂 |
2.1.1 升魂药 |
2.1.2 升魂方 |
2.1.2.1 调气郁方 |
2.1.2.2 通血滞方 |
2.2 补魂 |
2.2.1 补魂药 |
2.2.2 补魂(魂气血虚) |
2.2.2.1 补肝气血方 |
2.2.2.2 补心气血方 |
2.2.2.3 补五脏气血方 |
2.2.2.4 补肾方 |
2.3 壮魂 |
2.3.1 壮魂药 |
2.3.2 壮魂方 |
2.3.2.1 外寒内饮 |
2.3.2.2 内寒 |
2.4 定魂 |
2.4.1 定魂药 |
2.4.2 定(镇)魂方 |
2.4.2.1 外热 |
2.4.2.2 内火 |
2.4.2.3 重镇 |
2.4.2.4 潜镇 |
2.4.2.5 外风 |
2.4.2.6 外风内热 |
3 历代与肝藏魂理论相关疾病的医案举例分析 |
3.1 离魂病 |
3.2 客忤 |
3.3 惊悸 |
3.4 恐惧、癫狂、痫 |
3.5 不寐 |
3.6 卑喋 |
3.7 晕厥 |
3.8 梦遗 |
3.9 梦魇 |
3.10 谵语 |
3.11 其他 |
4 养魂方法 |
4.1 运动导引 |
4.2 安寝 |
4.3 心理疗法 |
4.4 针灸 |
4.5 五音疗法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加味慈桃丸辅助治疗颅内肿瘤临床回顾性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颅内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学研究 |
2 颅内肿瘤的分类及症状、体征 |
3 诊断与治疗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颅内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古代文献研究 |
3 病因病机 |
4 辨证分型 |
5 重点研究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方法 |
3.2 评测指标与评价标准 |
3.3 数据分析 |
3.4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4.1 病例纳人数据情况 |
4.2 —般情况分析 |
4.3 疗效分析 |
4.4 安全性分析 |
5 讨论 |
5.1 中医对颅内肿瘤的认识与思考 |
5.2 加味慈桃丸的组成及药物分析 |
5.3 加味慈桃丸对缓解颅内肿瘤实体瘤及脑水肿的疗效分析 |
5.4 加味慈桃丸对缓解颅内肿瘤患者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
5.5 加味慈桃丸对提高颅内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疗效分析 |
5.6 加味慈桃丸对颅内肿瘤患者电解质及肌酐的影响性分析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979年版) |
附录2 脑水肿疗效评价标准 |
附录3 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 |
附录4 头痛症候评测量表 |
附录5 头晕症候评测量表 |
附录6 症候量表评价标准 |
附录7 SKP评分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癫痫的中医药治疗纂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底野迦真方》写本初探——兼论底野迦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使用[J]. 陈明. 中医药文化, 2021(06)
- [2]癫痫的证治规律文献研究及息风化痰法的临证探微[D]. 王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郭锦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民国以前岭南中医养生文献整理研究[D]. 石文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使君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廖佳慧. 成都医学院, 2021(09)
- [7]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D]. 杜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学和脑内AMPA受体GluR2表达的影响[D]. 刘书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黄帝内经》肝藏魂理论研究[D]. 杨健.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加味慈桃丸辅助治疗颅内肿瘤临床回顾性研究与分析[D]. 蔡超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