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肩臂综合征54例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宁飞宏,和滢,朱丽丽,褚立君,范海鸥[1](2021)在《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颈肩综合征主要是指患者颈胸椎关节骨质增生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等多种因素所致的颈椎急慢性损伤与颈椎周围肌肉韧带劳损,继而造成的颈肩部不适,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而该疾病以老年人群为主要病发人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且多媒体、电脑与手机等设备越来越普及,临床颈肩综合征的发病人群越来越低龄化,因此针对该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目前关注的重点。本文针对颈肩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治疗与预防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综述,旨在为颈肩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王纳[2](2021)在《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基于穴位神经解剖针刺,可针到病所缓解患者身体的病痛,联合调神针刺能缓解患者因病痛导致的情绪问题。并与常规针刺进行对比,以期为颈源性头痛提供一种取穴精准、安全有效的针刺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取穴,主穴:患侧玉枕、风池、天柱、完骨、翳明、天牖及百会、双侧内关、神门,配穴:头顶和前额牵涉痛配前顶,耳周牵涉痛配率谷,眼区牵涉痛配攒竹。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少阳头痛者取穴:丝竹空透率谷、太阳、风池、阿是穴、外关、侠溪,太阳头痛者取穴:天柱、风池、后顶、阿是穴、后溪、申脉。疗程:隔日1次,周3次,2周为一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4周、治疗后2个月随访时的有效率、VAS、ROM及HIT-6评分,并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ROM及HIT-6评分方面均衡可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及随访时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患者3个时间节点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ROM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ROM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与随访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在3个时间节点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2周RO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与随访时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HIT-6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周及治疗后2个月随访时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2周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及随访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5.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有效率分别为90.00%、73.33%,治疗4周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随访时有效率分别为96.67%、7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VAS、ROM及HIT-6评分。2.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在改善VAS、ROM及HIT-6评分方面优于常规针刺,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及颈椎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取穴精准、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
马亚平[3](2021)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刺络拔罐疗法相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效果。(2)评价本治疗方案在缓解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疼痛及水肿、恢复肩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从2019年6月-2020年12月时间段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针灸临床部13病区病房就诊的患者,且其临床诊断满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中挑选符合严格的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人。入组患者均在进行西医内科常规疾病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再予以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组则予以石学敏院士所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疗法。两组患者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刺络拔罐隔日进行治疗一次,每周3次,周末休息。两组均连续接受相关治疗4周后,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指数评分)及手掌肿胀程度进行对比,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通过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及其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4周后,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组与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及手掌水肿程度均明显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治疗4周后,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组与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对照组的VAS评分、FMA评分、BI指数评分、手掌水肿程度进行组间比较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两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试验过程中无入组患者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无病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脱落。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以及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两种方案在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均有效,且安全性均较高。2、与常规针刺组相比,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组可更有效的缓解患肢疼痛、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水肿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超志[4](2021)在《电针“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观察“天柱Ⅱ穴”在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CEH提供一定的思路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CEH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联合电针治疗,并配合按揉风池穴疗法。治疗组选穴:百会、太阳(双)、风池(双)、合谷(双)、天柱Ⅱ穴,对照组选穴:百会、太阳(双)、风池(双)、合谷(双)、天柱;电针穴位:治疗组:天柱Ⅱ穴(重侧)—百会,对照组:天柱(重侧)—百会。两组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分钟,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5天一疗程,休息2天后进入下一疗程,共治疗2疗程,于治疗后4周随访。通过观察两组各时间节点的每周头痛指数、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总积分、睡眠质量评分的改善程度,进行科学的统计学分析,评估电针“天柱Ⅱ穴”治疗CEH的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组内评价指标得分比较:治疗后,除2个疗程时和4周随访对比外,两组各评价指标得分在各观察时点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在治疗后,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睡眠质量均较前有明显好转。2个疗程时和4周随访对比各项评价指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在改善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睡眠质量方面均有较好的远期疗效。3.组间评价指标得分比较:(1)每周头痛指数:两组1个疗程(P<0.01)、2个疗程(P<0.05)及4周后随访(P<0.05)的每周头痛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颈椎活动度:两组1个疗程(P<0.05)、2个疗程(P<0.01)及4周后随访(P<0.01)的RO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伴随症状总积分:两组2个疗程(P<0.05)及4周后随访(P<0.01)的伴随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睡眠质量评分:两组2个疗程及4周后随访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各个观察时点,治疗组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睡眠质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4.天柱Ⅱ穴处有激活扳机点特性者统计:(1)组内对比:治疗组除2个疗程时和4周随访的对比外,治疗组各观察时点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各观察时点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天柱Ⅱ穴对此处扳机点灭活效果明显,且有较为理想的远期疗效;但电针天柱穴对天柱Ⅱ穴处的扳机点灭活效果不明显。(2)组间对比:2个疗程治疗结束时和4周随访的扳机点统计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天柱Ⅱ穴处有扳机点特性者明显减少。说明与电针天柱穴相比,电针天柱Ⅱ穴能更精准地对天柱Ⅱ穴处的扳机点进行灭活。5.综合疗效评定及安全性评价:(1)综合疗效评定:两组综合疗效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有效率均较高(治疗组100%,对照组96.77%),但两组愈显率相比,治疗组(53.13%)明显高于对照组(12.90%)。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治疗CEH,但治疗组能在2周的治疗周期内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2)安全性评价:两组出现不良情况后,经妥善处理均可继续治疗,组间安全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较安全,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别。结论1.两组均能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但治疗组近期及稍远期(4周)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电针天柱Ⅱ穴对此处的扳机点有明显且精准的灭活作用。3.两组治疗方法均较安全,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别,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张曦[5](2021)在《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导师贾海忠教授通过其三十余年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发现,使用白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颈源性胸痛症状。本文旨在总结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颈源性胸痛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对现代文献检索,总结和整理了传统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名、病因病机、多种治疗方法的认识与在现代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认识。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跟随导师门诊、聆听讲授及整理病案,总结导师对此病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即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展开阐释,并进行病案分析、记录典型案例以供学习与讨论。结果:1.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颈源性胸痛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已形成初步认识。2.导师贾海忠教授认为,颈源性胸痛的临床首要诊断特点是表现出疼痛性质多样的胸痛,包括刺痛、胀痛、隐痛、窜痛,持续时间大于10分钟,且与颈部姿势有关,常因某一姿势或长时间固定某一动作而诱发,可伴睡眠易醒或睡中易惊醒其次可以找到颈部疾病的证据,包括颈椎椎体、小关节、椎间盘病变,或颈部软组织病变,等等。颈源性胸痛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治疗原则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基础。3.《奇经八脉考·带脉篇》提到:“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带脉约束着纵行的各条经脉。贾海忠教授认为,人体中各纵向经脉理应在不同维度上得到约束,以保证机体协调活动,也就是说在非带脉区经脉也应有相应的脉约束着。通过长期对胚胎学的研究,创立了独特的“纬脉理论”体系。纬脉的数目共有43对,包括12对脑纬脉、8对颈纬脉、12对胸纬脉、5对腰纬脉、5对骶纬脉、1对尾纬脉。4.同一纬脉的层次按照胚胎发育来源可分为三层,即外层(肤层)、中层(筋膜、肌肉、骨骼、血脉、血液)、里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上皮层),按照形态解剖可分为皮肤层、筋膜层、肌肉层、骨骼层、脏器层五层,任何一层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同纬脉水平的反应,正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成分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类,即纬毗连脉、纬卫脉与纬血脉。5.贾海忠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治疗颈源性胸痛效果显着,治疗体系完整,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导师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患者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后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显着。通过“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患者就诊时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配合颈部太极操可巩固疗效,加之中药颈舒六味汤加减,起到全身调节的作用。
亚妮[6](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李之恺[7](2021)在《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以风池为主穴,以颈夹脊、肩井穴为配穴,并采用辨证论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课题病例选取自2019年01月至2021年01月于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颈性眩晕患者,予风池穴为主穴,以颈夹脊、肩井穴位配穴,并采用辨证取穴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三次,两周为一疗程,治疗共一疗程。以眩晕中医症候量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头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DHI)作为观察指标,对颈性眩晕进行疗效评估。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每位患者在疗程开始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中医症候量表、ESCV量表及DHI量表评分。结果:病人一般资料:患者性别分布,男性患者9名(33.3%),女性患者18名(66.7%)。患者年龄中位数49岁,平均年龄48.85±12.56。病程中位数3个月,平均值13.5±4.48(月)。最短病程0.1个月,最大病程52.13个月,平均病程7.87±12.15个月,中位数3个月。患者证型分布风阳上扰6例(22.2%),痰浊上蒙5例(18.5%),气血亏虚1 1 例(40.7%),肝肾亏虚 5 例(18.5%)。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中医症候量表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中医证后量表评分(7.33±4.261)优于疗程前的中医症候量表评分(17.26±6.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5,P<0.05)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指数(32.22±5.41)优于疗程前的ESCV指数(22.13±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6,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眩晕症状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眩晕症状指数(10.57±2.42)优于疗程前的ESCV眩晕症状指数(6.87±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3,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颈肩痛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评分(1.44±0.289)优于疗程前的ESCV评分(0.98±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0,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头痛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评分(1.81±0.25)优于疗程前的ESCV评分(1.31±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5,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日常生活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日常生活指数(3.44±0.61)优于疗程前的日常生活指数(2.43±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3,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心理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心理指数(15.74±4.29)优于疗程前的指数(10.30±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1,P<0.01)。患者疗程前DHI总分与疗程后DHI总分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DHI总评分(20.96 ± 17.76)优于疗程前总分(45.33±24.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Z=-4.54,P<0.01)。表明经过针刺风池后,有效改善患者颈性眩晕对患者的整体影响。患者疗程前DHI量表功能指数与疗程后DHI量表功能指数前后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功能指数(8.30±8.09)优于疗程前功能指数(17.70±10.03),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t=-4.47,P<0.01)。结果表明患者针刺风池后,有效帮助颈性眩晕患者对于社会功能的恢复。患者疗程前DHI量表心理指数与疗程后DHI量表心理指数前后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疗程后心理指数(4.31±8.94)优于疗程前心理指数(5.38±9.47),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Z=-4.01,P<0.01)。结果显示患者经过针刺风池后,有效改善因颈性眩晕引起的心理功能障碍。患者疗程前DHI量表躯体指数与疗程后DHI量表躯体指数前后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疗程后躯体指数(7.85±4.76)优于疗程前躯体指数(14.69±6.42),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Z=-4.30,P<0.01)。结果显示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引起的躯体症状。经过治疗后,临床痊愈0例(0%),显着疗效7例(26.9%),有效15例(57.6%),无效5例(15.3%),总有效率为81.5%。结论:1.针刺风池穴为主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的眩晕症状,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生活功能及生活质量。2.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着,操作安全,且无明显副作用。
方雨心[8](2021)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在行胃肠道手术患者的围术期,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以及术中探查牵拉胃肠道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从而影响心肌功能,增加麻醉和手术的风险,这一点在老年患者中尤为明显。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对麻醉药物敏感性增加,并且存在器官储备能力及代偿能力的下降,因此,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特别是在气管插管和术中探查牵拉胃肠道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临床上有几种方法用于减少胃肠道手术患者麻醉及手术操作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如通过艾司洛尔、拉贝洛尔、硝酸甘油、可乐定等药物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此外,利多卡因用于咽喉部表面麻醉同样可以降低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而在手术操作如术中探查牵拉胃肠道时,增加麻醉药物剂量来抑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是较常见的做法。然而,这些技术的结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星状神经节由颈下神经节和第一个胸神经节融合或毗邻而成。其节后纤维广泛分布于头部、颈部、面部、上肢、肺、气管、心脏及血管的腺体中。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已被用于控制疼痛和治疗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各种疾病,还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此外,作为交感神经阻滞术,手术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会抑制副交感神经,从而抑制胃肠道功能,SGB可能改善术后胃肠道功能,促进其恢复。因此,本研究探讨SGB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麻醉及术中心血管应激反应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别设定SGB麻醉组(SGB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监测分析心血管反应相关的参数,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肠梗阻发生率等指标。方法选取择期行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一名没有参与后续研究的麻醉助理使用计算机生成的表格进行了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2组(n=40):SGB组于麻醉前以0.25%罗哌卡因行右侧第六颈椎水平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照组(Control组,C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检查信息、术中记录患者T0(入室)、T1(插管前)、T2(插管后)、T3(切皮时)、T4(探查牵拉胃肠道)时刻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 values,RPPs)变化,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及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随访患者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驻留时间、PACU舒芬太尼用量、镇痛补救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首次排气时间、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肠梗阻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选择择期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86例,排除中途退出及不符合病例后,共纳入80例患者进行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VAS评分、PONV发生率、镇痛补救发生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刻,C组患者RPPs>12000,与基线值和SGB组相比,C组患者在T2、T4时刻RPPs显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SGB组患者PACU驻留时间、术后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显着低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降低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麻醉及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抑制心血管应激反应,并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是一种较好的麻醉辅助方式。
徐马丽[9](2020)在《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的临床疗效,探讨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罗氏勾点法治疗;两组均1天1次,5天为1疗程,结束1疗程后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ESCV)、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治疗结束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ESCV积分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患者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颈椎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但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在总有效率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3.在疗效的稳定性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夏艳茹[10](2020)在《“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解结培元”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案之间的差异,同时探究“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作用机理,对该针法做出客观性的评价,从而找出对颈性眩晕更为安全、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共有64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先于局部结节或者压痛点处,行解结针法,继刺四白、膻中、中脘、关元等培补元气的穴位;对照组先刺颈夹脊,继刺百会、风池、头维、内关、足三里等穴,两组患者的针刺治疗时间均为2周,每周一至周六针刺,1次/日,每次留针30分钟,均接受针刺治疗12次。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valuate Scale Cervical Vertigo,ESCV)、中医证候量表、眩晕程度分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进行症状评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加以比较分析,所得结果均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ESCV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眩晕程度分级评分、SCL-90评分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2 ESCV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SCV各项评分资料均显示较治疗前有所升高(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总评分较高,其中在改善眩晕和日常生活工作方面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而在改善颈肩痛、头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总分比较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P>0.05)。3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显示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低,其中在改善患者脉象状况上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在总分、舌象、面色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P>0.05)。4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均显示较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即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程度均得到一定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眩晕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 SCL-90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L-90所得评分资料均显示较前有所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抑郁、焦虑、精神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理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治疗组在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稍逊色于对照组。6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愈10人,显效15人,有效4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治愈4人,显效17人,有效5人,无效6人,总有效率81.25%。两组临床疗效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后,得出Z=-1.789,P=0.07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情况,提高生活质量;2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脉象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稍逊色于对照组;4本次临床观察的两种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相当,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择优使用。
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肩臂综合征54例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肩臂综合征54例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肩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2 颈肩综合征保守治疗 |
2.1 颈部牵引治疗 |
2.2 推拿手法治疗 |
2.3 物理治疗 |
3 颈肩综合征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 |
3.1 星状神经节治疗 |
3.2 神经阻滞治疗 |
3.3 联合治疗 |
4 颈肩综合征的预防 |
5 小结 |
(2)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器材 |
2.3 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ROM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HIT-6评分比较 |
3.5 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有效率比较 |
3.6 安全性分析 |
4.讨论 |
4.1 西医学对CEH的认识 |
4.2 中医学对CEH的认识 |
4.3 针刺方案的确立依据 |
4.4 结果分析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综述 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 |
2.4 拔罐的异常情况处理方法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退出研究者处理办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评价标准 |
3.2 肩手综合征症状改善疗效评价 |
4 统计学处理 |
5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
2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机理 |
3 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机理 |
4 取穴的理论依据 |
5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中药治疗 |
1.1 中药内服 |
1.2 中药外用 |
2.针刺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电针“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估算样本量 |
2.2 随机对照 |
2.3 盲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对比 |
3.2 治疗前后两组各量表评分对比 |
讨论 |
1 祖国医学认识CEH的病名、病因、病机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认识CEH的病机 |
2.1 解剖学基础 |
2.2 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 |
3 诊断标准选取依据 |
3.1 中医诊断标准 |
3.2 西医诊断标准 |
4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4.1 每周头痛指数 |
4.2 颈椎活动度(ROM) |
4.3 伴随症状总积分 |
4.4 睡眠质量评分 |
5 结果分析 |
5.1 每周头痛指数、ROM、伴随症状总积分 |
5.2 睡眠质量评分 |
5.3 综合疗效评定 |
5.4 安全性评价 |
6 相关治疗方法选用依据 |
6.1 按揉风池穴依据 |
6.2 电针相关依据 |
7 扳机点 |
7.1 扳机点与CEH |
7.2 扳机点与阿是穴 |
7.3 “天柱Ⅱ穴”与扳机点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近3年中西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颈源性胸痛的中医药治疗源流及进展 |
1 概述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
综述二 颈源性胸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颈椎的解剖结构 |
1.1 颈椎的椎骨 |
1.2 颈椎的关节 |
1.3 颈部的韧带组成 |
2 支配心脏与心脏的神经解剖结构 |
2.1 心脏的运动神经 |
2.2 心脏的感觉神经 |
3 颈源性胸痛的发病机制 |
3.1 脊神经根受压学说 |
3.2 交感神经紊乱学说 |
3.3 交感反射学说 |
3.4 椎动脉-延髓-交感神经学说 |
3.5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 |
4 临床表现 |
5 诊断 |
6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胸痛的治疗 |
6.1 药物治疗 |
6.2 物理治疗 |
6.3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
6.4 化学疗法 |
6.5 小关节微创介入治疗 |
6.6 手术治疗 |
6.7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诊治思路 |
前言 |
1 颈源性胸痛的诊断思路 |
1.1 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
1.2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
1.3 诊断标准 |
2 “纬脉理论”的阐述 |
2.1 “纬脉理论”的提出 |
2.2 “纬脉”层次与成分特征 |
3 颈源性胸痛的特色疗法详述 |
3.1 遣方用药 |
3.2 “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灸选穴 |
3.3 太极操 |
4 病例分析及典型病案讨论 |
4.1 研究对象 |
4.2 病例分析 |
4.3 典型病案讨论 |
5 调护 |
6 小结 |
7 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
2.1 层次解剖结构 |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调查 |
3 发病机制 |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
3.4 其他致病学说 |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4.1 非手术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二 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中止试验标准 |
8 治疗方案 |
8.1 选穴处方 |
8.2 器械 |
8.3 操作方法 |
9 疗效观察指标 |
10 观察时间 |
11 安全性指标 |
12 统计学方法 |
三 技术路线图 |
四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分布 |
1.2 年龄分布 |
1.3 病程分布 |
1.4 证型分布 |
2 试验结果 |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
五 讨论 |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
2 试验结果讨论 |
3 中医理论探讨 |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颈性眩晕病名的认识 |
2 颈性眩晕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颈性眩晕症中医治疗进展 |
第二节 西医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颈性眩晕症的认识 |
2 颈性眩晕症的病理机制 |
3 颈性眩晕症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方法 |
5 临床研究技术路图 |
6 结果 |
7 脱落情况及安全检查 |
8 讨论 |
9 不足与展望 |
10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症候分类标准:眩晕的辨证分型 |
附表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 |
附表3 头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DHI(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麻醉前评估、准备以及麻醉实施和术中麻醉管理 |
2.3 术前、术中记录资料及术后观察指标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和手术、麻醉相关指标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资料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临床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椎 |
1.7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
1.8 病例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对照方法 |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
3 治疗方法 |
3.1 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
3.2 治疗组(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
3.3 疗程与随访 |
4 观察指标 |
4.1 基线资料 |
4.2 主要指标 |
4.3 次要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安全性评价 |
7 不良反应处理 |
8 依从性评价 |
9 质量控制 |
10 伦理原则 |
11 统计学处理 |
12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基线分析 |
3 主要指标 |
3.1 ESCV评分 |
4 次要指标 |
4.1 DHI评分 |
4.2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 |
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
6 安全性分析 |
7 依从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对CV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病位 |
2 现代医学对CV的认识 |
2.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 |
2.2 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 |
2.3 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 |
2.4 体液因子学说 |
2.5 与偏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 |
3 中、西医治疗概况 |
3.1 中医治疗概况 |
3.2 西医治疗概况 |
4 关于颈椎失稳引起CV的机理探讨 |
4.1 关于对颈椎失稳的认识 |
4.2 颈椎失稳与眩晕的关系 |
5 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
5.1 祖国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
5.2 现代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
6 罗氏勾点法治疗CV的作用机理 |
6.1 罗氏勾点法选择依据 |
6.2 手法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
7 ESCV、DHI量表选择依据 |
7.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
7.2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中文版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基线分析 |
8.2 主要指标、次要指标比较 |
8.3 临床疗效比较 |
8.4 疗效差异性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 |
附录四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满分共30分) |
附录五 眩晕残障量表 |
附录六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 |
附录七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八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试验性观察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1.5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讨论 |
1 颈项部重要性探讨 |
1.1 颈项部生理探讨 |
1.2 颈项部病理探讨 |
2 “解结培元”针法简介 |
3 “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理论依据 |
3.1 解结思想探究 |
3.2 培元思想探究 |
3.3 “解结培元”针法作用机制探讨 |
4 研究的整体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肩臂综合征54例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 宁飞宏,和滢,朱丽丽,褚立君,范海鸥. 中国医药科学, 2021(20)
- [2]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王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D]. 马亚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电针“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 刘超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D]. 张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亚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 李之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D]. 方雨心.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徐马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D]. 夏艳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