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降低高校教育成本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孟丽洁[1](2021)在《作业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以X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范娜娜[2](2021)在《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研究 ——以X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去,由于高校非营利的社会性质以及成本由政府分担的特性使得高校缺乏成本控制的动力。事实上,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整个社会来说,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如果把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那么就浪费了资源存在的真正价值。而高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聚焦问题,加强成本控制,合理利用资源。唯有如此,才能促进高校的进步与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然而,事实上我国高校在教育成本控制方面尚存在着诸多问题。面向新发展格局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高校已进入再突破、再出发的新阶段。但仍需要始终围绕影响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去思考、去推动。本文在分析了相关的概念与理论之后,紧接着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典型问题:成本控制动力不足;成本信息缺乏有效的披露机制;预算管理缺乏硬性约束和成本控制基础不牢等问题,最后在发展现状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在对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以X高校为例进行具体分析,首先通过对该高校多次的调研与走访,分析高校存在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善、人工成本不科学和管理成本控制力度不够等具体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X高校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提高全体人员成本控制意识;优化人员配置;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完善成本控制流程;加强成本制度管理和核算管理等。最后以小见大,以众多普通高校成本控制现状为出发点对整体高校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策略分析: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有关的制度建设;完善高校信息披露机制;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硬性约束;筑牢教育成本控制的根基等。总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高校的教育成本控制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指导规范作用。
许斌[3](2020)在《普通高等院校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大,高等学校规模及招生人数都在迅速扩大,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财政压力也随之快速增大,但是,有大量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生均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教育资源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且较为突出。本文主要依据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作业成本法理论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充分借鉴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中的应用研究,和教育成本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等院校作业活动与资源消耗方式的特点,针对性的设计了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方案,希望能够为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教育成本信息不准确、无法提供教育成本管理的相关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低以及教育成本补偿不足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参考,以达到优化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成本管理,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目标。具体研究成果包括:开创性的构建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以H高校为例,结合普通高等院校作业活动与资源消耗方式的特点,对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环节做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开创性的提出了在资源成本归集时就局部运用作业成本法,以及分步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思路,提高了费用分配和相关资产使用成本的准确性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动因的使用难度,为后续教育成本管理打好地基。针对性的设计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方案。在对H高校采用上述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不仅计算出了各学院的生均培养成本,还在核算过程中得到了各项资产的使用率、闲置率、使用成本、闲置成本以及各类作业动因的单位成本,为高校提高内部成本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持。提供了学费差异化定价决策的数据支持。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下,部分培养成本较高的专业被隐藏在全校的平均成本之中,由于教育部对收费标准有不得高于成本的25%的限制,高校无法通过学费获得补偿,这就导致了该类专业的成本压力转移到了其他专业,使得本就有限的教育资源越发失衡。本文的核算方案不但揭示了这类问题,还为具体的定价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何楚瑶[4](2020)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研究 ——以A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担当着对国家组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职责。在维护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导致部分单位出现了工作效率低下、成本过高、滥用社会公共资源等问题。随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与《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以及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公开披露的财务支出信息与财务管理相关决策提出了异议与质疑。为了推动我国社会治理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信力,必须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科学合理性,也必须将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等成本管理提上日程。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与绩效管理理论等成本会计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必要性。从中发现单位对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够高、成本核算路径有待完善、成本核算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从对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和账户设置、归集与分配、周期以及成本会计报告等方面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主要路径,并将研究途径应用于A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案例研究,分析其具体问题及对策措施,同时提出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保障配套措施。本文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研究得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是国家提升治理体系与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单位管理水平的有力支撑。
孟庆蛟[5](2020)在《影子教育产品的经济分析》文中认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代影子教育现象开始形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影子教育开始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当前,影子教育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已经具有了较大的经济规模和社会影响,家庭购买影子教育产品的比重和支出都在不断提升。中国教育学会调研发现:2016年,中国影子教育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学生规模超1.37亿人次。因此,对作为市场行为的影子教育进行经济分析存在必要性。当前鲜有基于经济学范式的影子教育分析,学术界对影子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和社会学视角:前者多集中于分析教育效果,后者多集中于分析教育公平,且双方均关注影子教育规范。但是,宏观层面的影子教育规范需要对等的宏观层面的影子教育产生条件,但既有的从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角度研究影子教育产生条件的理论却集中于微观层面,而根据微观条件分析提出宏观政策规范会产生视角上的错配。分析影子教育产生的宏观条件需要基于经济学范式的影子教育概念界定。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包括两类:一是提高人力资本,二是获得受教育证明以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以此为基础,构建影子教育的私有性、补充性和证明性特征,并据此构建三组分析维度:①公共性和营利性,②主体性和补充性,③同质性证明性、异质性证明性和无证明性。进而将教育内容分为四个二级分类十二个三级分类,将影子教育归于一个二级分类,分成三个三级分类。此外,根据形式的不同,将影子教育产品划分为线上影子教育产品和线下影子教育产品两类。在界定影子教育边界的前提下,根据补充性和证明性特征发现:影子教育产生的宏观条件包括主流教育赠与性和通过考核的不确定性两类。这不仅为影子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对等的宏观视角,而且为影子教育产品的经济分析构建了根本前提。据此,分别从四个角度对影子教育产品进行经济分析:第一,影子教育产品消费者选择的一般分析。研究发现,家庭对主流教育的预期收入越高、接受即期主流教育的成本越低、所处教育环境的均衡度越高,消费者在即期购买影子教育产品的概率会越高,从而在理论上发展了MMI理论和EMI理论;第二,影子教育产品生产者选择的一般分析。影子教育企业天然具有轻资产性和服务滞后性的特征,构建信任度模型后发现,这种特征会使消费者产生企业会“跑路”的担忧,也会使生产者对自身企业中的教师产生“自立门户”的担忧。于是,生产者开始选择企业上市以发出“正规”的信号。对新三板上市影子教育企业分析后发现,上市作为品牌可以促进影子教育企业的财务绩效提升,且轻资产性特征越明显,这一作用越强。而排除掉这一作用后发现,上市行为仍然会导致业绩“变脸”,从而发展了基于盈余管理的IPO效应理论。第三,影子教育产品消费者选择的异质性分析。将影子教育产品分为形式异质而内容同质的线上和线下影子教育产品,分析消费者选择成本更高的线下影子教育产品的条件。将社交影响消费区分为消费者内部和外部视角,提出了社交指数的概念。构建社交强度和社交距离两个一级指标,前者包括被认同和炫耀,后者包括权威度和亲密度。研究发现:社交指数及下属指标对消费者购买线下影子教育产品在统计上显着,而对线上影子教育产品的购买在统计上不显着。表明在消费者面对异质性选择时,线下影子教育通过社交显着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第四,影子教育产品生产者生产的异质性分析。线上影子教育企业促成了线下影子教育企业的转型:从“大班+名师”到“小班+普通教师”。线上影子教育提升了新兴线下影子教育的劳动力数量和教育经验。因此,由于高资本产出弹性和正的人力资本外部性,新兴线下影子教育企业相比于传统线下影子教育企业对潜在劳动力和行业内劳动力更具吸引力。四个角度的分析分别阐明了在什么条件下消费者选择购买影子教育产品、什么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让消费者选择购买自己的影子教育产品、消费者在什么条件下会购买相对于线上影子教育产品质同价高的线下影子教育产品、生产者在线上影子教育的影响下如何转型才能让消费者选择购买自己的影子教育产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刘婷[6](2020)在《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研究》文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连续出台了各种资助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渐建立起政府投入、高校落实、社会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基本上实现了不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广州公办高职院校执行学生资助政策过程中存在认定偏差、方法偏差、力度偏差、效果偏差。这些问题是全国很多高职院校共同存在的,不是孤立的个案,所以,研究广州公办高职院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将给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设计针对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情况的调查问卷,深入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并分别对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公办高职院校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以及贫困生代表进行访谈,全面分析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存在的偏差,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如何纠正偏差的手段和方法。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和支撑理论,对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政策执行偏差、公共政策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论述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支撑理论。第三章是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现状分析。在全面分析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以广州公办高职院校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作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资助政策执行情况、满意程度、满意度与个人信息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线性回归情况,结合访谈结果,得知目前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主要存在认定偏差、方法偏差、力度偏差、效果偏差。第四章是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剖析出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主体责任不清晰,具体表现为政府履职不到位、高校履职不到位、学生义务不清晰;二是资助资源统筹不力,具体表现为国家资助资源分配不合理、高校资助资源统筹不力;三是执行监督力度不足,具体表现为法律监督存在空白、主管部门监督不力、社会监督缺位。第五章是纠正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建议。针对调查反映的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以及造成偏差的原因,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带来的启示,提出完善认定标准、健全管理体系、加强法治保障、落实资助育人的对策。最后概括和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庞泽华[7](2020)在《AGD高校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教育事业在我国的重要性也在逐年提升,其中高等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我国,高等学校主要由国家教育部门管理,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预算管理不断发展、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高等学校的财务制度也在不断获得创新与突破。尤其是在时间来到21世纪后,高校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了许多不足之处。此次对高校会计制度的修订,是在我国财政部门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后,以满足财政预算改革、促进高校经济业务发展为目标开展的。本论文在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部分概述了高校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论文主要部分通过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相对于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核算内容及报告体系的变化进行对比,并通过对AGD高校的具体会计工作进行实地调查,发现AGD高校会计核算尚未达到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且对新的平行记账模式掌握不足。AGD高校应按照新制度要求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等,并要求会计人员充分了解平行记账的触发规则,以便于更好的完成会计记账工作。AGD高校目前成本核算方法过于简单,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充分考虑高校支出的性质,对教育支出及非教育支出进行区分,提高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准确性。AGD高校目前资产管理体系中,财务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应在资产的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强化财务部门的作用,使资产的使用与管理同步。最后,论文对AGD高校施行新政府会计制度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总结出其他高校的可借鉴之处。
杨广锐[8](2020)在《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进实现教育公平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与发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和实践经验相比,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借款学生违约现象和风险管理始终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这个基础理论出发,以S大学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情况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情况进行局部考察和研究。根据S大学2010-201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数据,结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调整情况,识别并归纳出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在风险分析环节,从政府、高校、银行、学生四个行为主体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探索风险问题的成因,并对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两种贷款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贷款方式操作流程中风险产生机理的异同点。最后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政府方面,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助学贷款代偿制度的资助效果,在教育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上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银行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借款学生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完善贷款偿还机制,降低违约风险。高校方面,加强贷款工作的资源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教育,加强贷款毕业生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和贷款偿还能力,化解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学生方面,应提高个人金融知识水平,增强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锻炼自身综合实力,提高个人偿还能力,从主观因素方面降低违约风险。
刘欣[9](2020)在《高校融资总量、结构及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博弈也越来越激烈。在全球范围内的博弈,不仅仅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的博弈,其实就其本身来讲,实质上是各国之间人才的博弈。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为本国源源不断的输送了优秀的人才,由此看来,各个国家想赢得大国间的博弈,高等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领域资源的投入,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2015年开始实施“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战略,不断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模式,并即将进入“普及教育”模式。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1)。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与所需资源的供给能力形成了矛盾,学校必须通过建设足够的教学科研设施和保障性配套设施、自我培养或引进优秀师资等才能更好的满足受教育群体的需求,保证教育产出的质量。只有充足的教育办学经费才能够满足高校稳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对经费的需求,这就对高校进一步增加融资总量、优化融资结构不断提出新要求。我国高校融资仍主要依托传统的财政拨款,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逐渐拓宽高校自身资源和社会力量办学的融资方式或渠道,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且融资的规模有限,相对教育需求的快速发展而言还难以满足其现实需求。可见,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渠道的拓展及选择进而实现融资结构的优化尤为重要。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融资规模、结构及模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经济转型的需求。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下,高校多元化融资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考虑到数据来源的可得性、代表的普遍性和可比性,本文选择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外公开的融资数据为样本,通过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办学经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比较分析,构建了高校融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高校融资水平进行了评价。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高校经费融资结构和融资绩效表现进行了回归分析,进而剖析了其对高校融资绩效的影响和成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及结构优化思路,以期提高高校经费融资绩效,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据此,本文中所提及的高校均指代教育部直属高校。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数据来源、研究内容与结构、创新和有待研究的问题进行总体阐述,为论文谋篇布局并提出研究方向和思路。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融资、内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人力资本理论、成本分担理论、融资优序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等理论进行具体分析。第三章,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分析。本章主要对高校经费融资总量、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发现我国高校融资的特点、融资主要渠道及存在问题。第四章,基于区域分布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比较分析。将我国高校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区域布局,对其办学经费融资的总量、结构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研究了差异性产生的原因。第五章,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本章提出了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并据此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对熵值法、变异系数法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比较和适应性选择。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全国层面、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融资水平进行了评价。第六章,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根据第五章得出的结论,对高校经费融资结构和融资绩效表现进行了回归分析,分别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层面出发,得出融资结构对高校融资绩效的客观影响,包括影响方向及影响显着程度,进而分析造成该种影响的原因。第七章,高校多元化拓展办学经费,提升融资绩效的路径。本章根据前文对我国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分析、空间比较和研究以及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提出了从政府维度,探索加大高校财政拨款力度,改善拨款方式;从高校的维度,拓宽办学经费融资渠道,完善内部配套机制;从社会维度,积极培养社会共同办教育的理念。第八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性概述。
李俊梅[10](2020)在《Y大学教育成本预测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随着高校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学校资金来源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与高校相关的主体对高校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成本管理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已经逐渐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可以促进学校自身发展、节约资源、有利于实现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首先,本文系统阐述了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预测和控制研究目前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的对相关学者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作出了评述,并对教育成本的概念、分类方法及教育成本控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目前三种与教育成本控制相关的理论。其次,阐述了Y大学学生构成、教职工组成、收入、教育成本及教育成本控制方面的现状,从教育成本总额和各项教育成本明细金额及其所占比例几个方面运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法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使读者对Y大学教育成本情况有了明晰的了解,并且分析了Y大学在教育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再次,分析了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用水用电量、学校面积、设备数量等因素与学校教育成本的相关性。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这些变量对教育成本的影响程度,得出结论: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用水用电量、学校面积、设备数量在统计上显着,说明这些因素对学校教育成本有较大影响,若要对Y大学教育成本实施控制,这些因素的控制不容忽视。最后,基于全文分析,提出了Y大学教育成本控制的建议,有利于完善高校的财务制度与成本管理制度,使得高校在制定相关费用标准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经营决策的过程当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使得高校在制定中长期规划及编制财务预算的过程当中有理可依;使得财政部门在编制高等教育经费预算时有据可循。
二、试论降低高校教育成本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降低高校教育成本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研究 ——以X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研究 |
1.3.2 国内文献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6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相关的概念与理论 |
2.1 教育成本定义 |
2.2 高校教育成本相关概念 |
2.2.1 高校教育成本定义 |
2.2.2 高校教育成本分类 |
2.2.3 高校教育成本相关的特性 |
2.3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相关概念 |
2.3.1 成本控制的概念 |
2.3.2 成本控制的分类 |
2.3.3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概念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2 变动成本理论 |
2.4.3 成本管理理论 |
3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
3.1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
3.1.1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动力不足 |
3.1.2 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缺乏有效的披露机制 |
3.1.3 高校预算管理缺乏硬性约束 |
3.1.4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基础不牢 |
3.2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
3.2.1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
3.2.2 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 |
3.2.3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剂 |
4 X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分析 |
4.1 X高校财务概况 |
4.1.1 X高校收入分类概况 |
4.1.2 X高校支出分类概况 |
4.2 X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
4.2.1 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 |
4.2.2 规范成本管理办法 |
4.2.3 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
4.3 X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 |
4.3.1 固定资产管理不善 |
4.3.2 人工成本不科学 |
4.3.3 管理成本控制力度不够 |
5 X高校教育成本控制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
5.1 X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1 成本控制意识弱 |
5.1.2 人工成本配置不合理 |
5.1.3 制度执行不到位 |
5.2 X高校教育成本控制问题的对策分析 |
5.2.1 提高全体人员成本控制的意识 |
5.2.2 优化人员配置 |
5.2.3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
5.2.4 完善成本控制流程 |
5.2.5 加强成本制度管理 |
5.2.6 加强成本核算管理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高校对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现实需求 |
6.1.2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具有正面影响 |
6.2 建议 |
6.2.1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关的制度建设 |
6.2.2 完善高校成本信息披露机制 |
6.2.3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硬性约束 |
6.2.4 夯实教育成本控制的基础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普通高等院校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教育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2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教育成本的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
2.1.1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内容 |
2.1.2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主要模式 |
2.2 作业成本管理理论 |
2.2.1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
2.2.2 作业成本法相关概念 |
第三章 H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H大学简介 |
3.2 H大学教育成本管理现状 |
3.2.1 在教育成本核算方面 |
3.2.2 在教育成本管控方面 |
3.3 H大学教育成本管理问题 |
第四章 H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方案设计 |
4.1 教育成本管理方案设计原则 |
4.2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
4.2.1 教育成本核算特点与作业成本管理 |
4.2.2 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作业成本管理 |
4.2.3 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与作业成本管理 |
4.3 作业成本法下教育成本核算方案设计 |
4.3.1 资源消耗方式和主要作业活动的分析 |
4.3.2 确定资源及资源动因 |
4.3.3 确定作业及作业动因 |
4.3.4 计算学院生均成本 |
4.4 作业成本法下教育成本管理设计 |
4.4.1 成本分析与控制 |
4.4.2 资源利用率和闲置成本 |
4.4.3 学费差异化定价决策支持 |
第五章 H大学基于作业成本法应用及效果分析 |
5.1 作业成本法下教育成本的核算 |
5.1.1 资源及资源动因 |
5.1.2 作业及作业动因 |
5.1.3 学院生均成本 |
5.2 作业成本法下教育成本的分析控制 |
5.2.1 成本对比分析 |
5.2.2 成本差异分析与管控 |
5.2.3 资源利用率和闲置成本的定量分析 |
5.3 作业成本法下教育成本管理决策应用 |
5.3.1 确定成本绩效的关键指标 |
5.3.2 学费差异化定价决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研究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概述 |
2.1.1 行政事业单位概述 |
2.1.2 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概念 |
2.1.3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成本核算的区别 |
2.1.4 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作用 |
2.2 成本会计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绩效管理理论 |
2.2.4 交易成本理论 |
3 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路径 |
3.1 设计原则 |
3.2 成本核算主要步骤 |
3.2.1 明确成本核算对象 |
3.2.2 设置成本项目和账户 |
3.2.3 确定成本核算的周期 |
3.2.4 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
3.2.5 编制成本会计报告 |
3.3 成本核算结果分析与应用 |
3.3.1 成本核算结果分析 |
3.3.2 分析结果应用 |
4 A大学成本核算实例 |
4.1 基本情况 |
4.1.1 A大学概况 |
4.1.2 A大学的成本核算现状 |
4.1.3 A大学的财务状况 |
4.2 完善 A 大学成本核算路径 |
4.2.1 确定核算对象 |
4.2.2 设置成本核算科目 |
4.2.3 确定核算周期 |
4.3 教育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
4.3.1 教育成本的归集 |
4.3.2 间接教育成本的分配 |
4.4 教育成本核算 |
4.4.1 剔除不计入本期的教育成本 |
4.4.2 核算计入本期的教育成本 |
4.5 A大学教育成本核算结果分析 |
4.5.1 成本构成分析 |
4.5.2 成本趋势分析 |
4.6 A大学成本核算研究应对措施及启示 |
4.6.1 应对措施 |
4.6.2 成本核算启示 |
5 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保障配套措施 |
5.1 完善基础性工作 |
5.1.1 做好初始记录工作 |
5.1.2 及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
5.2 推动成本会计信息化建设 |
5.2.1 推动成本会计软件发展 |
5.2.2 建立电子政务系统 |
5.3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
5.3.1 内部监督机制 |
5.3.2 社会监督体系 |
6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影子教育产品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经济行为分析的研究方法 |
1.3.2 品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影子教育实践的沿革 |
2.2 教育学视阈下的影子教育 |
2.2.1 影子教育的作用对象 |
2.2.2 影子教育对成绩的影响 |
2.3 社会学视阈下的影子教育 |
2.3.1 主流教育和影子教育之间的关系 |
2.3.2 影子教育与教育公平 |
2.3.3 影子教育的规范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影子教育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
3.1 引言 |
3.2 教育和影子教育的概念界定 |
3.2.1 教育的概念和目的 |
3.2.2 影子教育的概念 |
3.3 教育和影子教育的分类 |
3.3.1 基于私有性和补充性特征的教育分类 |
3.3.2 基于私有性、补充性和证明性特征的教育和影子教育分类 |
3.3.3 影子教育产品的分类 |
第4章 影子教育产生的条件分析 |
4.1 引言 |
4.2 影子教育的产生条件:微观家庭视角和其他因素 |
4.2.1 微观家庭视角: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 |
4.2.2 微观家庭视角:社会资本 |
4.2.3 儒家文化传统和其他因素 |
4.2.4 既有理论对现实解释的不足 |
4.3 主流教育的产生条件 |
4.4 影子教育产生的宏观条件:主流教育赠与 |
4.4.1 主流教育赠与和影子教育的产生 |
4.4.2 代际内影子教育的选择机制 |
4.4.3 代际间影子教育的选择机制 |
4.5 影子教育产生的宏观条件:通过考核的不确定性 |
4.5.1 理论假设 |
4.5.2 主流教育即期投入和远期产出分析 |
4.5.3 主流教育投入的期望效用 |
4.5.4 影子教育投入的期望效用 |
4.5.5 影子教育投入的数量 |
第5章 影子教育产品消费者选择的一般分析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2.1 预期教育收入与影子教育产品选择 |
5.2.2 即期教育成本与影子教育产品选择 |
5.2.3 所处教育环境的均衡化与影子教育产品选择 |
5.3 研究设计 |
5.3.1 研究对象和模型设定 |
5.3.2 描述性统计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预期教育收入与影子教育产品选择的实证检验 |
5.4.2 即期教育成本与影子教育产品选择的实证检验 |
5.4.3 教育的均衡化与影子教育产品选择的实证检验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小结 |
第6章 影子教育产品生产者生产的一般分析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 |
6.2.1 一般的生产者的违约利润模型 |
6.2.2 信任度模型 |
6.2.3 信任度视角下个别影子教育生产者的违约利润模型 |
6.2.4 信任度视角下影子教育企业的违约利润模型 |
6.2.5 IPO效应视角下影子教育企业上市动机分析 |
6.3 研究假设 |
6.4 研究设计 |
6.4.1 模型设定 |
6.4.2 研究对象和描述性统计 |
6.5 实证结果分析 |
6.5.1 上市行为和财务绩效的实证检验 |
6.5.2 作为广告的上市行为宣传与财务绩效的实证检验 |
6.5.3 影子教育企业的特质强度与财务绩效的实证检验 |
6.6 稳健性检验 |
6.7 小结 |
第7章 影子教育产品消费者选择的异质性分析 |
7.1 引言 |
7.2 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者选择影子教育产品的矛盾 |
7.2.1 线上和线下影子教育 |
7.2.2 线上和线下影子教育产品的选择 |
7.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7.3.1 社交强度:消费者自身视角 |
7.3.2 社交距离:消费者外部视角 |
7.3.3 社交指数 |
7.4 研究设计 |
7.4.1 研究对象设定 |
7.4.2 模型设定 |
7.4.3 描述性统计 |
7.5 实证结果分析 |
7.5.1 社交强度对影子教育产品选择的实证检验 |
7.5.2 社交距离对影子教育产品选择的实证检验 |
7.5.3 社交指数对影子教育产品选择的实证检验 |
7.6 小结 |
第8章 影子教育产品生产者生产的异质性分析 |
8.1 引言 |
8.2 理论分析 |
8.2.1 线上影子教育企业的发展和线下影子教育企业的转型 |
8.2.2 线下影子教育企业转型中劳动力发展的矛盾 |
8.3 研究假设 |
8.3.1 产值视角下线下影子教育企业的转型 |
8.3.2 新兴线下影子教育企业的人力资本深化机制 |
8.3.3 潜在劳动力的选择:有效劳动视角的转型机制 |
8.3.4 劳动力的内部流动:人力资源外部性视角的转型机制 |
8.4 研究设计 |
8.4.1 研究对象设定 |
8.4.2 模型设定 |
8.4.3 描述性统计 |
8.5 实证结果分析 |
8.5.1 新兴线下影子教育企业人力资本深化机制的实证检验 |
8.5.2 有效劳动视角下线下影子教育企业转型机制的实证检验 |
8.5.3 人力资源外部性视角下线下影子教育企业转型机制的实证检验 |
8.6 稳健性检验 |
8.7 小结 |
第9章 结论、建议和展望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2.1 正视影子教育存在的宏观条件 |
9.2.2 高中入学增加跨区域招生比重 |
9.2.3 影子教育生产者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
9.2.4 杜绝主流教育师资参与影子教育 |
9.2.5 传统线下影子教育企业应加快结构转型 |
9.3 展望 |
9.3.1 家庭教育和影子教育的关系 |
9.3.2 线上影子教育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情况调查:本科三年级学生问卷 |
附录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情况调查:线下考研辅导机构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3 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主要支撑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 |
2.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2.1.3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 |
2.1.4 政策执行偏差 |
2.1.5 公共政策 |
2.2 主要支撑理论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2.3 人力资源成本理论 |
2.2.4 社会救助理论:发展型救助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现状分析 |
3.1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目标与要求分析 |
3.1.1 学生资助政策的目标 |
3.1.2 学生资助政策的要求 |
3.2 调查研究分析 |
3.2.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选择 |
3.2.2 问卷设计及信效度检验 |
3.2.3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
3.2.4 资助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
3.2.5 满意度情况分析 |
3.2.6 满意度与个人信息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线性回归分析 |
3.2.7 满意度与执行情况方差分析 |
3.3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的深度访谈 |
3.3.1 访谈提纲 |
3.3.2 访谈结果分析 |
3.4 执行偏差分析 |
3.4.1 认定偏差 |
3.4.2 方法偏差 |
3.4.3 力度偏差 |
3.4.4 效果偏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 |
4.1 主体责任不清晰 |
4.1.1 政府履职不到位 |
4.1.2 高校履职不到位 |
4.1.3 学生义务不清晰 |
4.2 资助资源统筹不力 |
4.2.1 国家资源分配不合理 |
4.2.2 高校资源统筹不科学 |
4.3 执行监督力度不足 |
4.3.1 法律监督存在空白 |
4.3.2 主管部门监督不力 |
4.3.3 社会监督缺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纠正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认定标准 |
5.1.1 坚持困难认定标准科学 |
5.1.2 保证困难认定程序公平 |
5.2 健全管理体系 |
5.2.1 建立动态学生资助管理体系 |
5.2.2 完善学生资助监测机制 |
5.2.3 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 |
5.3 加强法治保障 |
5.3.1 完善资助制度立法 |
5.3.2 推进行政程序制度化 |
5.3.3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
5.4 落实资助育人 |
5.4.1 优化勤工助学模式 |
5.4.2 创新创业就业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AGD高校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高校会计制度及其发展历程 |
2.1.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概述 |
2.1.2 高校会计制度概述 |
2.1.3 高校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
2.2 政府会计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3章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
3.1 会计核算基础的变化 |
3.2 会计核算内容的变化 |
3.2.1 新旧制度对资产类科目的变化 |
3.2.2 新旧制度对负债类科目的变化 |
3.2.3 新制度下费用类科目的核算变化 |
3.2.4 新制度对成本核算要求的变化 |
3.3 会计报告体系的变化 |
第4章 AGD高校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4.1 AGD高校简介 |
4.2 AGD高校实施新制度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1 固定资产核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2 应收款项核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3 长期投资核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4 AGD高校会计记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 AGD高校成本核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1 AGD高校成本核算的现状 |
4.3.2 AGD高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
4.4 AGD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4.1 AGD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 |
4.4.2 AGD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的问题 |
第5章 AGD高校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解决对策 |
5.1 AGD高校资产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1 AGD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解决对策 |
5.1.2 AGD高校应收款项核算的解决对策 |
5.1.3 AGD高校长期投资核算的解决对策 |
5.1.4 AGD高校记账工作的解决对策 |
5.2 AGD高校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
5.3 AGD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
5.4 AGD高校施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保障措施 |
5.4.1 在学校层面上重视财务部门工作 |
5.4.2 组织培训以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
5.4.3 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 |
5.4.4 提高高校财务人员成本核算意识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理论基础与实践 |
2.1 国家助学贷款定义及分类 |
2.2 国家助学贷款行为主体 |
2.3 国家助学贷款基础理论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2.3.2 教育公平理论 |
2.3.3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3.4 风险管理理论 |
2.4 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的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历程 |
2.4.1 试点探索阶段(1999年6月-2000年8月) |
2.4.2 全面推广阶段(2000年8月-2004年6月) |
2.4.3 突破发展阶段(2004年6月-2015年7月) |
2.4.4 成熟完善阶段(2015年7月至今) |
第三章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考察 |
3.1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现状 |
3.1.1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情况 |
3.1.2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情况 |
3.2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典型案例 |
3.2.1 一朝疏忽终后悔-重视程度不够 |
3.2.2 恶意拖欠,自酿苦果-契约精神匮乏 |
3.2.3 就业难引发的失信—偿还能力不足 |
3.3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表现 |
3.3.1 信用风险 |
3.3.2 管理风险 |
3.3.3 社会风险 |
3.3.4 政策风险 |
第四章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析 |
4.1 基于事故树法的风险成因分析 |
4.1.1 学生视角风险成因 |
4.1.2 高校视角风险成因 |
4.1.3 银行视角风险成因 |
4.1.4 政府视角风险成因 |
4.2 基于流程图法的风险产生机理分析 |
4.2.1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操作流程风险分析 |
4.2.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操作流程风险分析 |
4.2.3 两种贷款方式的对比分析 |
4.3 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
第五章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
5.1.1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
5.1.2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
5.1.3 提高助学贷款代偿制度的资助效果 |
5.2 以银行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
5.2.1 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 |
5.2.2 提高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水平 |
5.2.3 完善贷款偿还机制 |
5.3 以高校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
5.3.1 加强贷款工作的资源投入 |
5.3.2 加强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 |
5.3.3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
5.4 以学生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
5.4.1 提高个人金融知识水平 |
5.4.2 提高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 |
5.4.3 提高个人偿还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9)高校融资总量、结构及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校融资的必要性的研究 |
1.3.2 关于高校融资的影响要素的研究 |
1.3.3 关于高校融资的对策建议的研究 |
1.3.4 关于国外高校融资经验借鉴的研究 |
1.3.5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数据来源 |
1.5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6 创新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育部直属高校 |
2.1.2 融资 |
2.1.3 内源性融资 |
2.1.4 外源性融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成本分担理论 |
2.2.3 融资优序理论 |
2.2.4 绩效管理理论 |
第3章 高校办学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分析 |
3.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 |
3.1.1 高校经费融资总量的演进 |
3.1.2 高校经费融资结构的演进 |
3.1.3 高校经费融资模式的演进 |
3.2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特点 |
3.2.1 经费融资总量呈平稳上升态势 |
3.2.2 经费融资结构呈多样性特征 |
3.2.3 经费融资模式呈现经费来源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 |
3.3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主要渠道 |
3.3.1 财政拨款 |
3.3.2 教育事业收入 |
3.3.3 科研事业收入 |
3.3.4 社会捐赠收入 |
3.3.5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
3.3.6 其他收入 |
3.4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问题 |
3.4.1 对国家财政拨款的外源性融资依赖性较强 |
3.4.2 经费融资结构有待改善 |
3.4.3 社会捐赠收入的吸引力不足 |
第4章 基于区域分布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比较分析 |
4.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的比较分析 |
4.1.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5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区域差异性分析 |
4.2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 |
4.2.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5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区域差异性分析 |
4.3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
4.3.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5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5章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
5.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5.1.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1.2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
5.1.3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
5.1.4 评价方法与选择 |
5.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分析 |
5.2.1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内源性融资水平分析 |
5.2.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外源性融资水平分析 |
5.2.3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综合融资水平分析 |
5.3 基于区域分布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分析 |
5.3.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5.3.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5.3.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5.3.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第6章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变量界定及模型构建 |
6.1.1 变量界定及选择 |
6.1.2 模型构建 |
6.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2.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3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3.2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4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4.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5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5.2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6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6.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6.2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7章 高校多元化拓展办学经费,提升融资绩效的路径 |
7.1 从政府维度,探索加大高校财政拨款力度,改善拨款方式 |
7.1.1 探索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力度 |
7.1.2 政府拨款以绩效为导向 |
7.1.3 加强对高校办学经费绩效的审计、评估和监督管理 |
7.2 从高校的维度,拓宽办学经费融资渠道,完善内部配套机制 |
7.2.1 充分利用教学、科研资源,拓宽办学经费内源性融资渠道 |
7.2.2 充分发挥融资组织和管理机构的功能,拓宽办学经费外源性融资渠道 |
7.2.3 强化高校内部管理,提升资金配置绩效 |
7.3 从社会维度,积极培养社会共同办教育的理念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Y大学教育成本预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高校教育成本 |
2.1.2 高校教育成本的分类 |
2.1.3 高校教育成本预测 |
2.1.4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 |
2.2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标准成本理论 |
2.2.2 变动成本理论 |
2.2.3 全面成本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Y大学教育成本现状及控制分析 |
3.1 Y大学简介 |
3.2 Y大学学生与教职工现状 |
3.2.1 Y大学学生人数及组成 |
3.2.2 Y大学教职工人数及组成 |
3.3 Y大学收入状况 |
3.4 Y大学教育成本现状 |
3.4.1 Y大学近10年教育成本现状整体分析 |
3.4.2 Y大学近10年教育成本明细分析 |
3.5 Y大学教育成本控制现状 |
3.5.1 Y大学的成本控制制度 |
3.5.2 Y大学教育成本控制的亮点 |
3.6 Y大学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6.1 缺乏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动力 |
3.6.2 成本控制未考虑绩效问题 |
3.6.3 定额预算控制不严格 |
3.6.4 成本核算基础有待完善 |
3.6.5 成本配置情况有待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Y大学教育成本预测实证分析 |
4.1 Y大学教育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学生人数 |
4.1.2 教职工人数 |
4.1.3 用电用水量 |
4.1.4 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 |
4.1.5 设备数量 |
4.2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4.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4.2.2 变量的确定 |
4.3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与分析 |
4.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3.2 回归结果分析 |
4.4 Y大学教育成本预测 |
4.5 模型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强Y大学教育成本控制的对策 |
5.1 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组织体系 |
5.2 建立统一规范的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
5.2.1 全面执行新的会计制度 |
5.2.2 不同类型支出采用不同核算原则 |
5.3 优化成本配置情况 |
5.4 加强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 |
5.4.1 部门精简与编制压缩 |
5.4.2 实行竞争性的用人机制 |
5.5 做好能源节约工作 |
5.5.1 水费控制 |
5.5.2 电费控制 |
5.6 加强物质资源成本控制 |
5.6.1 固定资产控制 |
5.6.2 办公用品控制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试论降低高校教育成本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业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以X高校为例[D]. 孟丽洁. 河南大学, 2021
- [2]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研究 ——以X高校为例[D]. 范娜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1
- [3]普通高等院校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许斌.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4]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研究 ——以A大学为例[D]. 何楚瑶.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5]影子教育产品的经济分析[D]. 孟庆蛟. 山东大学, 2020(08)
- [6]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研究[D]. 刘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AGD高校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问题研究[D]. 庞泽华.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杨广锐.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高校融资总量、结构及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D]. 刘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10]Y大学教育成本预测与控制研究[D]. 李俊梅. 燕山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