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藤逐瘀汤治疗红斑性狼疮24例(论文文献综述)
尤雯丽[1](2017)在《两种中医疗法结合西药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患者血浆microRNA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微小RNA(microRNA)基因芯片技术,客观评价以健脾滋肾法及滋肾法结合西药常规治疗分别对急性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microRNA的调控,通过分析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血浆microRNA表达谱变化,探讨两种中医治法结合西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四君子汤合知柏地黄丸+泼尼松片+硫酸羟氯喹,对照组予知柏地黄丸+泼尼松片+硫酸羟氯喹治疗9个月,观察疗效指标包括:(1)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判断指标(SLEDAI)、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分级量化表;(2)补体、ds-DNA、24小时尿蛋白。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2.选取健康志愿者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3.抽取健康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5ml,提取血浆总RNA,进行microRNA基因芯片检测,对差异microRNA进行生物学分析及靶基因预测。4.选择TargetScan、miRTarBase预测靶基因。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n<40,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都采用Kolmogorov-Smirnov的正态性检验,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SLEDAI评分治疗组治疗后显着下降(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均显着下降(P<0.05)。2.补体、24小时尿蛋白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按照疾病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5例,显效3例,有效2例;对照组3例,显效1例,有效2例。5.治疗组治疗前(G2)与健康志愿者(G1)相比,得到显着差异的microRNA 58个,其中上调10个,下调48个,经9个月治疗,治疗组治疗后(G4)与治疗前(G2)相比,上述58个miRNA中有1个miRNA上调,为miR-22-3p,3个miRNA下调,分别为miR-1246、miR-4644、miR-6739-5p;对照组经检验无与治疗相关显着差异的microRNA。6.通过对差异micro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基因本体功能(GO)和蛋白信号通路(KEGG)富集分析,得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依次是泛素蛋白酶系统、TGF-β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物质代谢相关的生物过程有黏多糖生物合成、脂肪酸延长、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矿物质吸收、内分泌及其它因素调节的钙吸收。7.对健康组(G1)-治疗组治疗前(G2)-治疗组治疗3月(G3)-治疗组治疗9月(G4)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到具有核心调控价值的microRNA15个,按Degree值从高到低分别为miR-4516、miR-486-5p、miR-642a-3p、6749-5p、miR-4281、miR-6088、miR-6869-5p、miR-6087、miR-6090、miR-3162-3p、miR-6800-5p、miR-4763-3p、miR-3960、miR-451a、miR-6821-5p。结论:1.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较滋肾法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期系统性红斑狼疮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对改善SLEDAI评分更显着。2.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影响相关microRNA的表达调控某些与细胞凋亡、细胞因子、物质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达到调节免疫、改善体质的作用。3.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的健脾滋肾法结合西药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有重要意义。
秦万章[2](2015)在《血热证理论在皮肤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血热泛指人体中津血、营血之血分之热。血热证是津液气血和卫气营血辨证《新血证论》中与血瘀证、血虚证、血燥证等同一范畴独立的证。其具有津血、营血之血热的功能紊乱,亦有津血、营血之血热的物质基础改变。其病因以"外邪"和"内伤"为主。外邪有风、热、湿、毒、燥等邪;内伤主要为气虚、血虚、阴虚及血瘀致病。血热证的辨证论治有其特定的理法方药。血热证的诊断指征主要根据临床皮肤、黏膜之红、肿、热、痛,红色的炎性斑疹、丘疹、结节及肿块为其诊断要点,全身五脏六腑之血热表现亦有一定特色。实验室有各种炎性细胞升高、浸润以及炎性因子异常等。血热证常见于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药疹、血管炎、丹毒、痈疽、光感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红皮病等多种炎症性皮肤病。血热证的本质研究,根据血热证贯穿着红斑狼疮及银屑病的全过程,对其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探讨以示血热证全貌。研究提示除了两者临床上具有明显的炎症表现外,一般血象、病理、免疫测定及相关炎性因子检查,包括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黏附分子均呈现异常的炎性反应,提示血热证与现代医学之免疫学炎症、变态反应炎症,生物源性炎症(如细菌性炎症、病毒性炎症等)和理化刺激性炎症等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前述血热证指标异常的患者经凉血清热法和凉血解毒法等凉血法治疗后均获得明显改善,也说明血热证的本质与炎症异常相关。凉血法有改善血热证上述异常的作用。可以这样论定中医之血热证即是皮肤病领域现代医学之炎症。
丛珊珊[3](2014)在《燥毒汤对干燥综合征大鼠唾液腺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润燥功效的燥毒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大鼠,通过检测免疫功能及观察大鼠颌下腺病理形态改变,从多层次多靶点探求具有解毒活血润燥功效的燥毒汤治疗SS的药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完全佛氏佐剂加大鼠颌下腺匀浆进行免疫大鼠,建立干燥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参与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模型组、中药对照组、燥毒汤中剂量组,燥毒汤高剂量组,中药对照组各8只。中药对照组予帕夫林,中药治疗组予燥毒汤中、高剂量灌胃。正常组8只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剂量为10ml/kg,隔天1次,21天后40只大鼠全部处死。观察大鼠进食量和饮水量、唾液流量的变化,检测免疫功能IgG及C-反应蛋白。。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燥毒汤治疗大鼠进食量有所增加(p<0.05),饮水量明显减少(p<0.01),唾液流量增加(p<0.05)。检测免疫功能IgG有明显变化(p<0.05),C-反应蛋白有明显变化(p<0.05)。2.与帕夫林组比较,燥毒汤治疗大鼠进食量、饮水量、唾液流量、免疫功能IgG及C-反应蛋白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燥毒汤能够显着改善干燥综合征大鼠进食及饮水量、唾液流量。2.燥毒汤能抑制免疫球蛋白IgG、C-反应蛋白表达,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干燥综合征的治疗。
王俊志[4](2009)在《祛毒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的理论与实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前期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完成相关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对自行研制的中药复方祛毒胶囊,用动物实验方法进行药理学、免疫药效学研究,探讨该方的作用机理。方法:系统整理中西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其因、机、证、治提出个人见解。并将75只小鼠随机分为A、B、C、D、E5组,参照WHO免疫研究教学中心报道的方法,选取近交系BALB/C雌性小鼠造模,运用双抗体夹心的方法观察祛毒胶囊对狼疮小鼠外周血IL-6、IL-10、IFN-r、抗ds-DNA抗体水平的影响。取出其肝肾组织做病理切片,以观察其病理改变,并通过上述各组的细胞因子和抗体水平以及肝肾组织学的变化情况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中药复方祛毒胶囊通过抑制狼疮样小鼠血清IL-6,IL-10,IFN-r,和抗ds-DNA抗体的表达,来调解TH1/TH2细胞间的平衡,纠正偏移的细胞因子谱,纠正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失衡状态,改善机体的免疫环境,纠正狼疮鼠异常的免疫功能状态。由此推论,本方能够抑制免疫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可能是祛毒胶囊治疗SLE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中药复方祛毒胶囊显着降低狼疮样小鼠血清IL-6.IL-10,IFN-r,抗ds-DNA抗体水平,其疗效与强的松及中西医联合用药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能够显着改善狼疮样小鼠肝脏和肾脏的病理状态,使狼疮小鼠的肝肾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祛毒胶囊通过抑制狼疮样小鼠血清IL-6,IL-10,IFN-r,抗ds-DNA抗体的表达,来调解TH1/TH2细胞间的平衡,纠正偏移的细胞因子谱,纠正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失衡状态,改善机体的免疫环境,纠正狼疮鼠异常的免疫功能状态。并且在其治疗中,发挥了抗炎,增强非特异免疫功能、抑制过亢的体液免疫和调节免疫功能的功效,因而可提供新的相对毒副作用小,具有一定免疫干预作用的中药复方,为SLE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洪志豪,陈国勇[5](2002)在《红藤逐瘀汤治疗红斑性狼疮24例》文中研究指明红斑性狼疮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累及多脏器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男女之比约 1∶9。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变化多端 ,治疗原则为消除变应性炎症。本文根据中医辨证 ,以红藤逐瘀汤为基本方进行分型施治 ,治疗红斑性狼疮 2 4例 ,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赵润芝[6](1982)在《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与临床》文中提出 在中西医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实验方法进行祖国医学遗产深入研究与提高的指导思想下,近若干年来我国基础医学与广大的临床工作者,中医与西医共同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活血化瘀药,瘀症及活血化瘀治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活血化瘀药的药理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对许多不治之症或难治之症提出可喜的线索与疗法、更有意义的是从这
张瑞祥[7](1978)在《瘀血与活血化瘀研究的进展(二)》文中指出 (六)活血化瘀方药的药理作用一、对心血管的作用 1.改善冠脉循环广州部队总医院(57)采用心宁注射液对家犬冠状动脉循环影响的初步实验,证明心宁注射液(毛冬青根、川红花、元胡、豨莶草)能增加麻醉家犬的冠脉流量,平均增加量等于注射前冠脉流量的57.4%,流量增加持续时间平均41.2分
二、红藤逐瘀汤治疗红斑性狼疮2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藤逐瘀汤治疗红斑性狼疮24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中医疗法结合西药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患者血浆microRN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词表 |
研究背景一 |
第一部分 两种中医疗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试验设计 |
2.3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4 治疗方法 |
4.1 西药服用方法 |
4.2 中药 |
4.3 调护 |
5 观察指标 |
5.1 SLEDAI |
5.2 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分级量化表 |
5.3 临床实验室检查 |
5.4 临床疗效判定 |
6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
7 统计学方法 |
8 研究结果 |
8.1 病例概况 |
8.1.1 病例完成情况 |
8.1.2 性别、年龄、体重比较 |
8.1.3 临床资料 |
8.1.4 两组起始用药情况(/天) |
8.2 临床疗效 |
8.2.1 两组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 |
8.2.2 两组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比较 |
8.2.3 两组治疗前后重要实验室指标比较 |
8.2.4 两组治疗前后糖皮质激素减量情况 |
8.3 疗效判定 |
8.4 安全性评价 |
8.5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
研究背景二 |
第二部分 健脾滋肾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SLE患者microRNA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检测差异microRNA |
2.2 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 |
2.3 高级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研究方法 |
4 分组说明 |
5 实验室技术 |
5.1 样本采集、提取及质检 |
5.2 AgilentmiR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 |
6 仪器、芯片及试剂 |
7 技术路线 |
8 实验操作流程 |
8.1 样品标记 |
8.2 芯片杂交操作流程 |
8.3 芯片洗涤操作流程 |
8.4 芯片扫描流程 |
8.5 芯片数据提取 |
9 microRNA结果分析 |
9.1 样品质检 |
9.2 两组治疗前后差异miRNA火山图 |
9.3 治疗组单一差异microRNA |
9.4 差异microRNA靶基因预测 |
9.4.1 GO富集分析 |
9.4.2 KEGG富集分析 |
9.4.3 与SLE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 |
9.5 时间序列分析 |
9.5.1 治疗组共表达microRNA |
9.5.2 microRNA变化趋势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2 健脾法纳入治疗急性期SLE的中医理论依据 |
2.1 “治未病”思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 |
2.2 川派文氏皮外科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
2.3 健脾滋肾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的研究 |
2.4 脾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1 心肾枢机与SLE发病的关系 |
3.2 中医对糖皮质激素性味的认识 |
3.3 脾肾同调在SLE急性期的意义 |
4 西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
4.1 发病机制 |
4.2 治疗方法 |
4.2.1 局部治疗 |
4.2.2 系统治疗 |
4.3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地位.. |
4.3.1 T淋巴细胞甲基化 |
4.3.2 T淋巴细胞功能 |
4.3.3 B淋巴细胞功能 |
4.3.4 干扰素信号通路 |
4.3.5 X染色体相关基因 |
4.3.6 狼疮肾炎 |
4.3.7 现代医学治疗对miRNA的影响 |
5 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microRNA的调控 |
5.1 单一差异microRNA功能分析 |
5.1.1 治疗前后显着改善microRNA |
5.1.2 核心调控价值microRNA |
5.2 靶基因功能分析 |
5.2.1 泛素 |
5.2.2 TGF-β信号通路 |
5.2.3 p53蛋白 |
5.2.4 Notch信号通路 |
5.2.5 其他 |
6 四君子汤合知柏地黄丸方义分析 |
7 典型病例 |
8 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
8.1 样本量 |
8.2 24 h尿蛋白测定 |
8.3 验证试验 |
8.4 随访时间 |
8.5 疗效判定 |
9 试验结果 |
10 结论 |
11 展望 |
11.1 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试验 |
11.2 延长随访时间 |
11.3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后代发病的影响 |
11.4 中医药研究方法 |
致谢 |
中医古籍文献参考目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 中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
2 红斑狼疮的辨证论治 |
3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
4 中医药治疗SLE在医界、临床的评估 |
(二)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
1 microRNA对生物过程的影响 |
2 单一microRNA的功能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血热证理论在皮肤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热证的概念 |
2血热证临床表现及诊断指征 |
3血热证的病因病机 |
4血热证的分型论治 |
5血热证的临床研究 |
(3)燥毒汤对干燥综合征大鼠唾液腺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祛毒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的理论与实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概况 |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
1.MHC等位基因与SLE的关联 |
2.非MHC基因 |
3.饮食及药物的影响 |
4.微量元素缺失 |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狠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
二、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进展概况 |
三、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研究进展 |
四、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研究的简要述评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金匮要略》论"阴阳毒" |
一、对阴阳毒病名的认识 |
二、历代医家对阴阳毒的认识 |
三、对阴阳毒治法方药的认识 |
第二节 动物实验看雄黄、蜀椒 |
一、动物实验的初步设想 |
二、动物实验的两次结果 |
第三节 祛毒胶囊立法组方依据 |
一、病因病机 |
二、立法依据 |
三、药物组成与配伍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祛毒胶囊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原理 |
三、实验材料 |
四、实验方法 |
五、实验结果 |
结果 |
第四章 专题讨论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网络失调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
第二节 "毒"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 |
第三节 中药复方祛毒胶囊的基本治法与药理作用 |
第四节 祛毒胶囊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中的免疫调 节作用 |
结论 |
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一、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与论文 |
二、研科成果奖 |
三、在研课题 |
四、红藤逐瘀汤治疗红斑性狼疮2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中医疗法结合西药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患者血浆microRNA的影响[D]. 尤雯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2]血热证理论在皮肤科中的应用研究[J]. 秦万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04)
- [3]燥毒汤对干燥综合征大鼠唾液腺功能影响的研究[D]. 丛珊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12)
- [4]祛毒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的理论与实验机理研究[D]. 王俊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5]红藤逐瘀汤治疗红斑性狼疮24例[J]. 洪志豪,陈国勇. 四川中医, 2002(01)
- [6]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与临床[J]. 赵润芝.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01)
- [7]瘀血与活血化瘀研究的进展(二)[J]. 张瑞祥. 青海卫生, 19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