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与海南工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恩霞[1](2021)在《世贸规则重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单边主义盛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世贸规则无法适应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绝大部分国家都希望在世贸规则中获得更多利益,所以都要求对世贸规则进行重构,实现经济和贸易平衡发展,这使得世贸规则面临重构的巨大挑战。随着区域性贸易和投资协定的不断涌现,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方面制定了很多超出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能力范围之外的高标准经贸规则,变相的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排除在贸易范围之外,而这些高标准的世贸规则却恰恰逐渐成为当前主导国际经贸谈判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对世贸规则的新变化给予了重视,那便是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自贸区,努力向高标准的世贸规则靠拢,与大多数的友好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议,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海南全岛建设自贸港也是我国在符合国情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海南成为对标高标准的世贸规则、打造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致力于发挥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效应。目前关于世贸规则重构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研究都有很多,但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并从制度创新方面着手的基本没有,所以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制度创新这一层面,基于世界贸易规则重构这一现存事实,对海南自贸港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探究,提出在营商环境、服务贸易、税收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领域的相关路径选择,选题比较新颖。本文主要采用了归纳演绎法、比较法和案例法。首先,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了世贸规则现存的不足点,进而去了解了当前世贸规则重构的背景、特点,总结出了重构趋势对海南自贸港带来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在对标高标准的世贸规则之后取得的一些成效,论述了其发展现状,同时,分析出海南自贸港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与世贸新规则进行匹配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通过借鉴新加坡和迪拜自由贸易港在金融、税收等制度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现状相结合后,针对海南自贸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得出了结论。通过对世贸规则重构下海南自贸港的制度创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世贸规则向更高标准迈进,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自贸港创造后发优势,海南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程度较好,在海南进行自贸港的建设无疑是国家着眼于国内外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作出的重大决策,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因此海南自贸港在发展过程中,要在制度创新上多借鉴世界优秀自贸港的先进经验,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逐渐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由贸易港,推动我国形成有利于自身经贸发展的世贸规则,提高国际话语权。
宋丽,翁国民[2](2021)在《数字服务贸易规则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因应之策——以海南自贸港为视角》文中提出在新兴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数字服务贸易在全球实现大发展。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世界经济形势持续走低,数字服务贸易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而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数字服务贸易发展遭遇诸多贸易壁垒,各国有关数字服务税、数据跨境流动、数字服务市场准入等问题分歧较大,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统一规则尚未形成。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发展虽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国内数量巨大的市场用户与广阔的应用场景为数字服务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国应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优先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优势,将数字服务贸易有关规则在自贸港内先试先行,力图打造海南数字港,助力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实现大发展。
曾杰[3](2020)在《零关税趋势与中国关税法因应》文中指出随着TPP、CPTPP、USMCA、EPA等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零关税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国际经贸规则构建的重要趋势。我国已经认识到零关税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关税法,对零关税的规定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的关税法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发展国际经济和建设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需要。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在现有关税法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统一的关税法,并对零关税进行详细规定,给零关税政策提供法律支撑和保护。
谭文雯[4](2020)在《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立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由贸易港是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中国特殊经济区最自由最开放之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正式宣布在海南建设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同意采纳海南代表团建议,开展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立法调研与起草相关工作。有据于此,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立法正式提上国家议程。新近出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两次提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这意味着中国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迫在眉睫,立法先行,其法治建设更是成为当务之急。立法模式作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开展法治化的重要前提,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立法模式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五章对其展开研究。第一章从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立法模式基本概念辨析入手,对自由贸易港的相关概念、立法模式以及自由贸易港立法模式的定义与分类、中国自由贸易港立法模式的定义等进行辨识,搭建中国自由贸易港立法模式的概念体系;第二章围绕混合式立法模式不适用于中国自由贸易港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中国自由贸易港的混合式立法模式现状,并对该模式下的授权立法展开研究,最终归纳出混合式立法模式的问题所在;第三章围绕自由贸易港的统一式立法模式展开考察,包括对统一式立法的国际法渊源,以及以美、韩两国为代表的域外自由贸易港的统一式立法模式进行考察,分析得出统一式立法模式并不适于中国自由贸易港;第四章分析分立式立法模式为何成为中国自由贸易港的最优选择,对以台湾地区和俄罗斯为代表的自由贸易港分立式立法模式进行考察,归纳出分立式立法模式的优势所在;第五章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立法模式选择建议,包括摒弃混合式立法模式而采取分立式立法模式,制定“中国自由贸易港法”,明确分立式立法所应调整的立法内容,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所在地方立法的优势,以及中国自贸试验区向自由贸易港过渡时期应适当运用授权立法的建议。
Girolamo Battaglia[5](2020)在《中国与美国汽车产业贸易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工业一直是中美之间贸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向美国市场出口汽车和汽车零件。而美国在中国市场上出口更多的汽车。近年来,汽车工业面临许多挑战。对生态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感兴趣的全球客户的变化正在重塑全球汽车行业,也为新公司进入市场提供了机会。生态挑战不仅将重塑汽车生产,而且还将影响汽车工业的全球供应链。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是贸易战的原因之一,是两国最近的贸易冲突具有重要因素。贸易战也影响了两个主要的汽车产品进出口商之间的贸易关系,造成了工作机会的流失,主要是对美国方面造成较大的影响。多年来,福特和通用汽车等公司都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贸易战对许多依赖美中贸易关系的公司的生产力和销售产生了负面影响。生态挑战和贸易战只是最近影响汽车行业的众多挑战中的一小部分。这项研究表明了中美之间的汽车贸易规模及其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该研究还研究了过去十年中美之间的汽车贸易关系,重点关注变化和挑战,这些变化和挑战对两国之间进出口的改善或下降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不仅强调了影响汽车行业近几年的问题和挑战,而且强调了可以采取的改善两国汽车贸易关系并允许两国经济繁荣的措施。
刘锐金[6](2020)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价格支持、农业补贴和专项支持为主体的农业支持体系,对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农业支持政策进行一系列改革,先后取消了棉花、油菜籽、玉米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逐步降低了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了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但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WTO的适宜性,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对进口的依赖。继续完善改革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已经成为共识,但具体怎么改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为了更好理清改革思路,本研究评估了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农户的产品产值、物质投入的影响,探索了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不同退出方式对生产的冲击及其收储价格设定的合理性,探讨了农业直接补贴对农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家庭收入及其收入流动的作用,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政策在WTO规则下的争议焦点,识别了农民对农业支持政策选项的偏好,最后提出未来政策改革方向和一些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urvey,CFPS)4期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稻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发现:当收购价格下跌并触发最低收购价政策时,较好地稳定了政策执行区水稻和小麦种植户的产品产值,但对种子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弱,即政策的要素投入扭曲小;随政策收购量增加,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曾对稳定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户的产品产值、增加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具有显着的作用,当2015/2016年度价格大幅度下跌时,虽然政策性收储量大幅度增加,但政策效应是负面的,无法实现政策目标。(2)运用省级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断点回归分析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发现:临时收储政策对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产量和化肥投入的影响差异大,由强到弱依次是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对油菜籽的负面影响最大,主要源于政策改革沟通不畅、配套政策不到位;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设置不如玉米和棉花有效,棉花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附近,种植户化肥投入明显提高。(3)运用CFPS的3期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和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业直接补贴发现:政府对农户家庭的直接补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但品种之间有差异,水稻种植户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弹性较小;大多数农村家庭获得了农业补贴,政府直接补贴金额增加、对补贴的依赖程度提高不利于低收入农户家庭向上流动,也不利于较高收入组稳定在原收入组,而户主的健康水平则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直接补贴对中西部农村家庭的负影响较弱,非农就业能有效促进家庭收入向上流动,但无法改善政府补贴的负影响。(4)运用WTO和OECD的报告数据,比较分析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量及其关键参数发现:同一作物不同国家用于计算市场支持量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不同,选择有资格接受管理价格的收购量也有不同的考量;若按照美国提交WTO的计算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稻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都会超出限额,除非取消。(5)运用Best-Worst Scaling问卷设计获得的农户调查数据,使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户政策偏好发现:农户对无需付费的市场支持政策或目标价格补贴最为期待,对各类保险保费补贴的政策选项偏好程度低;拥有非农兼业就业机会、生活态度乐观、种植规模大的农户更加关注农业生产性投入支持,对农业收入依赖程度更高的农户则更希望直接获得货币补贴。(6)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在生产促进、农户政策偏好和WTO规则之间有难以协调的矛盾,建议继续保留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现有农业支持总量稳定,研究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地方适应性和透明度,更好落实“米袋子”省长制;大幅度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农村婴幼儿、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营养保障水平,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加突出农户的企业属性。
陈浩[7](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刘登攀[8](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欧阳慧[9](2019)在《“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机理与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这两个问题并非孤立,恰是统一的,两者互根互用,相辅相成。不平衡会引发不充分,不充分也会导致不平衡。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理论上是将不平衡不充分两个问题统筹在同一框架下分析,在实践上也可以成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全新方案。本课题源于对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对珠三角地区在纵深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对矛盾产生了关注:珠三角地区集聚效应的强大与辐射效应的弱小的矛盾;泛珠合作战略的积极推动与泛珠合作发展的尴尬困境的矛盾;珠三角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获得经济收益的丰厚与知识溢出的不足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意味着市场、政府和全球化三种力量均未能很好解决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辐射效应要依托分工体系,区域合作的内容为分工体系,知识溢出要基于分工体系,而分工体系正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探讨,既有助于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乃至中国转型升级的实践,又有助于指导欠发达地区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本文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总体主要采用“何为协同”—“为何协同”—“什么条件会协同”—“如何调控协同”的逻辑主线,遵循“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概念”—“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测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触发机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运动机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调控原理”的研究思路,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以“岭南—北部湾”地区为切入点,探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理论研究部分采用“概念辨析和量化探讨”—“机理建模与验证”—“调控原理阐释”的逻辑主线。包括:(1)明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厘清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并探索定量方法。在把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训诂学和逻辑学的方法,深度挖掘区域协同、区域协调、区域一体化、区域趋同、区域合作等语境的侧重点,并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剖析,以对比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旨在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再从空间经济自组织原理出发阐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力模式,继而基于哈肯模型构建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测度方法。(2)建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模型并验证。基于空间经济自组织理论,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和超边际分析方法进行建模,从影响机理、触发机理和运动机理的视角说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效应、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特征,并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针对省际数据探讨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交易效率、产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新常态诸多经济结构问题的关联,以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所面临的路径依赖的不利影响。(3)探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调控原理,阐述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行为空间,分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并论证调控模式和调控对象。应用研究部分采用“现状分析”—“问题探索”—“政策研究”的逻辑主线。包括:(1)梳理岭南—北部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界定岭南—北部湾地区的概念和区位特点,描述其发展基础与现状,总结其经济协同发展在静态分布、动态蔓延和所有制差异上的特点,并对区域中政府合作的最优圈层进行研判。(2)剖析岭南—北部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所在。阐述岭南—北部湾地区协同效应的失败与其发展瓶颈的关系,分析地区内出现的分工体系失衡及国内外双重协同效应失败的特点,并阐释协同发展的困境的本质在于当前分工体系序参量的支配原理和“锁定”效应,同时对失衡的分工体系战略是否产生了协同效应进行实证检验。(3)思考促进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分析岭南—北部湾地区协同发展的路径,继而提出“梯度对接”的战略及其任务和侧重点,并在初始条件他组织更改、路径依赖破除和序参量重构等方面提出对策思考。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有产权比重、有利于生产函数中技术要素的高投入、有利于产能过剩的化解、有利于降低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新常态下的各类结构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协同效应的失败。由于内分工体系未能建立,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因难以发挥价值而外流,地方政府官员在政治晋升与经济发展挂钩的考核制度下,只能鼓励国有企业投资行业以刺激经济;而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外分工体系性质较差,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并不自由,导致专业化、竞争、知识溢出三大机制失效,最终表现在进化功能不足上。这两方面导致了所有制结构、要素配置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结构等多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解决新常态结构性问题的重要途径。(2)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初始条件是足够高的交易效率和耦合的产业竞争优势。只有足够高的交易效率,才能保证分工和专业化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才能实现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生。此外,各区域的产业竞争优势还要相互耦合,这意味不同区域的产业能够形成广泛而紧密的优势互补格局。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在无其他序参量的环境下,覆盖整个区域的分工体系才能建立起来,由此形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3)区域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子系统(子区域)一旦被分工体系所排斥,以后将很难融入其中。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高度自相关性,下期的发展在本期的基础上开展。就分工体系而言,一旦分工体系被构建起来,该分工体系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历史基准,不断地被强化。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初始条件发挥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而要重新构建新的分工体系,没有政府力量的介入是难以实现的。(4)岭南—北部湾地区的协同发展必须要有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调控。一方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处于双重区域协同困境中,仅靠市场的力量难以自发调节,这是政府参与调控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岭南—北部湾地区面临着低附加值分工陷阱和廉价劳动力资源诅咒,这种特殊性加重了分工体系的重构成本,更需要政府的介入。(5)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是要更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初始条件,包括提升交易效率和培育耦合的产业竞争优势,使内分工体系得以构建起来;外部是要调整对外开放格局,破除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维护好内部分工体系,保证新的分工体系序参量得以形成。内外兼修,为岭南—北部湾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建构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模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理的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是现有研究中的空白地带和薄弱环节,本文基于空间经济自组织理论,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和超边际分析方法,剖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触发机理、运动机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这一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成熟和规范。(2)创新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测度方法。基于协同学理论,将Haken模型表达方式、零常数项设定、阻尼系数符号和大小、运动方程结构进行调整和修改,使模型从适应热力学系统向适应区域经济系统发展,同时进行指数构建,分别能从协同规模、协同比例、协同强度、协同质量、协同密度五个维度识别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领域的实证分析多元化和后续研究。(3)丰富了研究视角。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不平衡不充分两个问题统筹于一个框架内研究,通过剖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及传导路径,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脉络。既有利于提高理论界和实践主体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视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科领域,有利于丰富学科的理论工具和内容。(4)补充了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国内协同通常与对外开放有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一般不会将二者结合起来讨论,本文则基于分工体系失衡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国内协同与对外开放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一个补充。(5)发展了梯度理论。传统的梯度理论强调了市场运行和要素的单方向流动,本文积极探索了“梯度对接”战略,在肯定市场自组织力量的同时发挥政府他组织力量的作用,在正视要素从高梯度向低梯度推移的同时提倡要素的双向交融,这可能是对梯度理论的一个发展。(6)辨析了相关概念。探索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综合运用训诂学和逻辑学方法,试图厘清其与区域协调、区域趋同、区域合作、区域一体化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尽绵薄之力抛砖引玉,有利于更多学者加入并开展对区域经济协同的研究,有利于该研究领域的繁荣。
严传帝[10](2019)在《PPM环境贸易措施在WTO框架下的合法性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贸易壁垒太过明显易于被贸易伙伴所察觉和引起报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又想不被贸易伙伴发觉,此时利用国际规则的漏洞制定相关PPM环境贸易措施来制造新的贸易壁垒成为新的选择。以往受到贸易制裁的贸易方的观点认为PPM环境贸易措施是完全不合法的,但近年来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国对PPM环境贸易措施的立场从以前的坚决反对到现在的可接受,充分说明PPM环境贸易措施有其合法之处,基于此,本文通过PPM环境贸易措施中存在的问题为角度,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论证分析,提出了关于PPM环境贸易措施具有一定合法性的观点,即PPM环境贸易措施在WTO规则限度内是合法的,而在WTO规则限度外是不合法的,这也是WTO争端解决机制所要纠正或制裁的对象。本文由五部分组成,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先对PPM环境贸易措施基本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再根据PPM环境贸易措施存在的问题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即PPM环境贸易措施在WTO规则限度内是合法的,而在WTO规则限度外是不合法的观点。第二部分开始针对PPM环境贸易措施存在的问题与争议进行分析,这部分针对的是PPM环境贸易措施的制定是否合法的法理基础评析,从有关合法性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形式合法性角度对PPM环境贸易措施的制定是否合法进行论证。第三部分是对PPM环境贸易措施的价值目标是否合法的评析,主要通过PPM环境贸易措施在制定时其依据的价值目标是否符合当下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那些社会政治理念以及一定价值观念。因为价值是决定和评估法律规则与原则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有必要对PPM环境贸易措施制定时的价值目标是否符合当下社会价值观念进行评析。第四部分WTO/GATT体系下的《GATT协定》,《TBT协定》以及《SPS协定》等都规定了与PPM环境贸易措施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通过上述相关国际条约的基本原则与相关争端案例对PPM环境贸易措施与WTO/GATT的基本原则合法性与否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关于我国对PPM环境贸易体系的完善及对国际上PPM环境贸易措施的应对策略。我国应该根据所缔结的国际公约中的相关原则并结合我国的法律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PPM环境贸易措施。对于PPM环境贸易措施的应对策略分为两种。对其合法的一面要积极遵守与借鉴经验来完善我国的相关体系。对其不合法的一面要及时开展磋商和谈判并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扞卫自身利益。
二、WTO与海南工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海南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世贸规则重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理论 |
1.3.1 包容性制度理论 |
1.3.2 交易成本理论 |
1.4 研究综述 |
1.4.1 有关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研究综述 |
1.4.2 有关自由贸易港的研究综述 |
1.4.3 有关国际经贸规则的研究综述 |
1.4.4 有关制度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二章 世贸规则重构的相关分析 |
2.1 世贸规则重构的概念界定 |
2.2 世贸规则走向重构的原因 |
2.2.1 传统的世贸规则存在诸多不足 |
2.2.2 世贸规则重构产生的外部原因 |
2.3 世贸规则重构的趋势 |
2.3.1 趋向区域化和多元化 |
2.3.2 设定标准更高 |
2.3.3 公平意识更突出 |
2.4 世贸新规则的特点 |
2.4.1 覆盖范围更广 |
2.4.2 涉及的领域非常广 |
2.4.3 规则趋向于高标准 |
第三章 世贸规则重构对海南自贸港产生的影响 |
3.1 积极影响 |
3.1.1 世贸规则多元化趋势为自贸港域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提供途径 |
3.1.2 世贸规则重构为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指明方向 |
3.2 面临的挑战 |
3.2.1 重构涉及范围之广挤压发展空间 |
3.2.2 重构后的高标准规则会产生投资贸易的转移效应 |
3.2.3 重构新规则挑战国有企业的向好发展 |
第四章 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相关情况分析 |
4.1 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其他自贸区的优势比较 |
4.1.1 海南自贸港与其余自贸区相比政策优势明显 |
4.1.2 海南自贸港与其余自贸区相比区位优势突出 |
4.1.3 海南自贸港与其余自贸区相比资源优势显着 |
4.2 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现状分析 |
4.2.1 数字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
4.2.2 服务贸易发展有所进步 |
4.2.3 营商环境取得一定成效 |
4.2.4 人才引进政策有所进展 |
4.2.5 离岛免税政策不断优化 |
4.3 对标世贸新规则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存在的差距 |
4.3.1 营商环境仍有待完善 |
4.3.2 服务贸易规模小且产业滞后 |
4.3.3 数字经济缺乏国际竞争力 |
4.3.4 税收服务化和法治化欠缺,退税机制较差 |
4.3.5 金融业短板突出、开放度低 |
第五章 新加坡、迪拜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的成功经验 |
5.1 借鉴新加坡、迪拜自由贸易港的原因分析 |
5.2 新加坡、迪拜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现状 |
5.2.1 新加坡自由贸易港发展现状 |
5.2.2 迪拜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现状 |
5.3 新加坡、迪拜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成功的共同经验 |
5.3.1 拥有富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 |
5.3.2 实行低廉的税率并提供政策支持 |
5.3.3 融资自由便利且外汇监管宽松 |
5.3.4 善于挖掘和培养人才 |
第六章 促进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
6.1 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 |
6.1.1 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
6.1.2 加强自贸港管理制度创新和法律保障 |
6.1.3 设置多元化优惠政策 |
6.1.4 扩大投资开放程度与贸易便利化水平 |
6.2 加大服务贸易创新规模和领先产业的发展 |
6.2.1 抓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6.2.2 抓新领域新业态发展 |
6.2.3 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
6.2.4 抓龙头企业进而促进服务贸易企业发展 |
6.3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
6.3.1 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6.3.2 积极参与制定数字经济领域的世贸规则 |
6.3.3 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监管体系 |
6.3.4 提高数字经济的竞争力 |
6.3.5 提高数据统计水平和数据信息保护 |
6.4 完善税收工作促进税负环境的优化 |
6.4.1 加大税收部门的服务工作 |
6.4.2 进一步强化税收优惠与退税机制 |
6.4.3 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
6.5 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发展金融新业态 |
6.5.1 进行外汇管理改革 |
6.5.2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
6.5.3 促进形成离岸市场有关的金融法律体系 |
6.5.4 降低金融企业的税负水平 |
6.5.5 打造新的金融交易平台 |
6.6 探索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6.6.1 加快人才流入 |
6.6.2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零关税趋势与中国关税法因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零关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趋势 |
(一)WTO框架下的零关税机制 |
1.WTO《信息技术协定》零关税协定 |
2.WTO电子商务零关税政策 |
(二)FTA推动零关税呈现出新趋势 |
1.TPP到CPTPP的零关税政策 |
2.USMCA中的零关税政策 |
(三)G7会议后,零关税趋势更加明显 |
1.日欧EPA正式生效 |
2.美日达成零关税协议 |
二、中国对于零关税的态度 |
(一)中国目前涉及零关税的自贸协定 |
1.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中的零关税政策 |
2.《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零关税政策 |
(二)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零关税政策 |
1.上海自由贸易区实行的零关税政策 |
2.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即将试行的零关税政策 |
三、中国关税法对于零关税因应 |
(一)中国关税法目前关于零关税规定不完善之处 |
(二)中国关税法关于零关税趋势应做出的应对 |
1.加快制定统一、完善的关税法 |
2.在关税法中对于零关税设置专章进行详细的规定 |
3.加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由贸易区(港)法》等专项配套法规 |
四、结语 |
(4)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立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 选题的背景 |
2. 选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 本文的进一步研究空间 |
(三) 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四) 研究方法 |
一、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立法模式基本概念辨析 |
(一) 自由贸易港的相关概念 |
1. 自由区 |
2. 自由贸易港 |
3. 中国自由贸易港 |
(二) 立法模式的定义与分类 |
(三) 自由贸易港立法模式的定义与分类 |
(四) 中国自由贸易港立法模式的定义 |
二、混合式立法模式不适用于中国自由贸易港的分析 |
(一) 中国自由贸易港的混合式立法模式现状 |
1. 中国自由贸易港混合式立法模式之缘由 |
2. 中国自由贸易港混合式立法模式之现状 |
(二) 中国自由贸易港混合式立法模式下的授权立法考察 |
1. 中国自由贸易港授权立法的法律依据 |
2. 授权立法能否满足中国自由贸易港的法治需求 |
(三) 中国自由贸易港的混合式立法模式存在之问题 |
1. 混合式立法模式立法内容混杂 |
2. 混合式立法模式过度倚重地方立法 |
三、自由贸易港统一式立法模式的考察 |
(一) 自由贸易港统一式立法模式的国际法渊源 |
1. WTO框架下统一式立法之渊源 |
2. WCO框架下统一式立法之渊源 |
3. 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性法下统一式立法之渊源 |
(二) 域外自由贸易港的统一式立法模式考察 |
1. 美国对外贸易区的统一式立法 |
2. 韩国自由贸易区的统一式立法 |
(三) 统一式立法模式能否适用于中国自由贸易港 |
1. 统一式立法模式为何较为通行 |
2. 统一式立法模式难以突显中国自由贸易港的个性 |
3. 在法典化运动影响下具备难以规避的固有缺陷 |
四、分立式立法模式何以成为最优选择 |
(一) 域外自由贸易港的分立式立法模式考察 |
1. 台湾地区自由贸易港区的分立式立法 |
2.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的分立式立法 |
(二) 自由贸易港分立式立法模式的优势 |
1. 分立式立法模式凸显自由贸易港的立法宗旨 |
2. 分立式立法模式契合自由贸易港的立法内容 |
3. 满足法经济学理论追求法律成本与法律效率的平衡统一目标 |
五、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立法模式选择 |
(一) 摒弃混合式立法模式而采取分立式立法模式 |
1. 中央立法机关制定出台“中国自由贸易港法” |
2. 分立式立法所契合的立法内容 |
(二) 在分立式立法模式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之优势 |
(三) 中国自贸试验区向自由贸易港过渡时期适当运用授权立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与美国汽车产业贸易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点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本文不足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关于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关系历史的文献综述 |
2.1.2 关于中美汽车产业经贸关系现状的文献综述 |
2.1.3 关于中美汽车产业贸易战的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关系历史的文献综述 |
2.2.2 关于中美汽车产业经贸关系现状的文献综述 |
2.2.3 关于中美汽车产业贸易战的文献综述 |
3 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关系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关系合作制度和方式 |
3.1.1 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合作制度 |
3.1.2 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合作方式 |
3.2 中美汽车产业经济贸易现状 |
3.2.1 中美商品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 |
3.2.2 中美商品贸易的结构分析 |
3.3 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关系的特征 |
3.3.1 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关系总体上是融合的 |
3.3.2 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关系的复杂性、多元性与战略性 |
4 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中美贸易战对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关系有巨大影响 |
4.1.1 贸易战对中美汽车产业的负面影响 |
4.1.2 贸易战影响汽车产业的进出口量 |
4.2 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压力加剧 |
4.3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大,贸易不平衡 |
4.4 环保和劳工标准增大贸易压力 |
4.4.1 环保标准的升级增加了汽车贸易成本 |
4.4.2 更加严格的劳工标准影响汽车的生产 |
4.5 中美汽车产业贸易竞争激烈 |
5 中美汽车产业贸易关系发展与改进的建议 |
5.1 主动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
5.1.1 降低汽车生产成本并促进汽车销售 |
5.1.2 应用生产外包策略 |
5.2 充分利用WTO贸易规则缓解贸易战 |
5.2.1 加快有关不断升级的贸易战的决策过程 |
5.2.2 遵守WTO法规以减少对全球经济的损害 |
5.3 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
5.3.1 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 |
5.3.2 制定有效的的产业政策 |
5.4 完善中外合作企业的法律监管 |
5.5 完善法律监管 |
5.5.1 实施统一的制度来处理进出口报关单 |
5.5.2 交流科学知识和经验,在法律监督下发展全球物流结构 |
5.6 完善中美汽车产业贸易政策,推进环保政策 |
5.6.1 汽车行业投资促进的重点应转移到新兴的汽车零部件领域 |
5.6.2 支持智能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
5.6.3 实施刺激汽车市场发展的政策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现行的农业支持政策框架 |
二、市场价格支持政策 |
(一)最低收购价 |
(二)临时收储政策 |
(三)临时收储政策退出的替代政策 |
三、农业直接补贴 |
(一)补贴政策的生产效应 |
(二)农业补贴与家庭收入及其流动 |
四、WTO规则与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 |
(一)主要争端点 |
(二)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五、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制定 |
六、总结性评价 |
第四节 思路与框架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文献计量分析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分析 |
一、期刊 |
二、作者 |
三、重点方向 |
第三节 被引次数前500位的文献分析 |
一、高引用论文 |
二、期刊 |
三、作者 |
四、关键词 |
第二章 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与农业补贴政策评价 |
第一节 理论模型分析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家庭特征 |
三、耕地与种植结构 |
四、农业投入 |
五、农业收入 |
六、政府补贴 |
第三节 政策实施情况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实证策略与预处理 |
二、最低收购价政策 |
(一)水稻 |
(二)小麦 |
三、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
(一)种子化肥农药投入 |
(二)农户家庭收入 |
(三)农户家庭收入流动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与比较 |
第一节 价格、生产和政策变动情况 |
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 |
二、棉花 |
(一)价格 |
(二)生产 |
(三)化肥投入 |
三、玉米 |
(一)价格 |
(二)生产 |
(三)化肥投入 |
四、油菜籽 |
(一)价格 |
(二)生产 |
(三)化肥投入 |
五、政策实施的比较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第三节 数据来源说明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计量分析策略 |
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
(一)产量 |
(二)化肥投入 |
(三)断点回归结果 |
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
(一)产量 |
(二)化肥投入 |
(三)断点回归 |
四、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
(一)产量 |
(二)化肥投入 |
(三)断点回归结果 |
五、品种间比较分析 |
六、基于CFPS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效应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WTO规则适宜性分析 |
第一节 WTO农业规则体系 |
第二节 中美对重要农产品价格支持量的测算结果 |
第三节 WTO农业协定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 |
第四节 WTO成员国计算MPS的参考价格选择 |
第五节 OECD计算MPS的参考价格 |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农民对支持政策的偏好:以橡胶种植户为例 |
第一节 天然橡胶支持政策实施情况 |
一、良种补贴 |
二、橡胶树保险保费补贴 |
三、天然橡胶造林补贴试点 |
四、非生产期抚育管理补助试点 |
五、价格(收入)保险试点 |
六、国家天然橡胶基地建设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
一、备选政策设计 |
二、Best-Worst Scaling方法 |
三、数据获取 |
第三节 关于多人多项选择的理论分析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政策的偏好情况 |
二、回归策略与描述统计 |
(一)因变量选择 |
(二)描述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未来的改革方向 |
第一节 满足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 |
第二节 关注农村家庭营养改善 |
第三节 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 |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建议 |
一、谨慎推进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 |
二、提高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
三、优化增量和存量涉农财政资金的支持结构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风险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
三、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
一、要素禀赋理论 |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四、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
四、政府规制理论 |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
第一节 主要特点 |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
二、共性特点 |
三、两者的区别 |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
一、保税区 |
二、出口加工区 |
三、保税物流园区 |
四、跨境工业园区 |
五、保税港区 |
六、综合保税区 |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
三、经验启示 |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
一、TPP |
二、CPTPP |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建设意义 |
二、建设特点 |
三、建设路径 |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8)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
二、“一带一路”倡议 |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六、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机理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现实问题 |
1.1.2 理论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图 |
1.3.2 内容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方法论 |
1.4.2 运用方法 |
1.5 边际贡献 |
2 文献综述 |
2.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脉络 |
2.1.1 空间经济自组织 |
2.1.2 协同学 |
2.1.3 分工与专业化 |
2.1.4 梯度理论 |
2.2 区域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2.2.1 其他区域经济关系 |
2.2.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2.3 本章小结 |
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概念辨析与量化探讨 |
3.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
3.1.1 区域经济关系 |
3.1.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定义和特征 |
3.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识别 |
3.2.1 分工体系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物质基础 |
3.2.2 分工体系的序参量地位和支配原理 |
3.2.3 分工体系扩张与升级的自组织原理 |
3.3 基于哈肯模型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测度方法 |
3.3.1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局限性 |
3.3.2 哈肯模型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测度的五个维度 |
3.4 本章小结 |
4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理的建模和检验:效应、条件和特征 |
4.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经济效应 |
4.1.1 理论论述 |
4.1.2 数理模型 |
4.1.3 实证分析 |
4.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触发机理:初始条件 |
4.2.1 理论论述 |
4.2.2 数理模型 |
4.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运动机理:路径依赖特征 |
4.3.1 理论论述 |
4.3.2 数理模型 |
4.3.3 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协同特点及区域合作最优圈层研判 |
5.1 地区总概 |
5.1.1 范围界定与特点 |
5.1.2 发展基础与现状 |
5.2 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特点 |
5.2.1 静态分布 |
5.2.2 动态蔓延 |
5.2.3 所有制差异 |
5.3 实证分析:区域合作的处理效应与最优圈层 |
5.3.1 模型和变量 |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分工体系失衡与双重协同困境 |
6.1 协同效应失败与地区发展瓶颈 |
6.1.1 岭南—北部湾地区在发展中的问题 |
6.1.2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瓶颈在于区域协同 |
6.2 分工体系失衡与双重区域协同困境 |
6.2.1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分工体系失衡 |
6.2.2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双重区域经济协同困境 |
6.3 实证分析:失衡的分工体系战略是否产生了协同效应? |
6.3.1 研究对象与变量选择 |
6.3.2 实证结果显示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调控原理与对策思考 |
7.1 政府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当中的角色 |
7.1.1 区域经济系统的路径依赖特征是政府调控的基本依据 |
7.1.2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特殊性加重了分工体系重构成本 |
7.2 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与相机决策 |
7.2.1 协同路径: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 |
7.2.2 相机决策:不同阶段,不同调控模式 |
7.2.3 “梯度对接”与分工体系重构 |
7.3 岭南—北部湾地区协同发展的对策思考 |
7.3.1 初始条件的他组织更改其一:提升交易效率 |
7.3.2 初始条件的他组织更改其二:培育耦合的产业竞争优势 |
7.3.3 路径依赖的破除与序参量的重构:内外分工体系的再平衡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PPM环境贸易措施在WTO框架下的合法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PPM环境贸易措施的基本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
(一) PPM环境贸易措施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
1. PPM环境贸易措施的概念 |
2. PPM环境贸易措施的产生原因 |
(二) PPM环境贸易措施的特点 |
1. PPM环境贸易措施主要是一种单边行为 |
2. PPM环境贸易措施具有隐蔽性 |
3. PPM环境贸易措施同时具有保护性 |
(三) PPM环境贸易措施的类型及其影响 |
1. 与产品相关的PPM环境贸易措施 |
2. 与产品不相关的PPM环境贸易措施 |
3. PPM环境贸易措施的影响 |
(四) PPM环境贸易措施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
1. PPM环境贸易措施的制定是否合法的问题与争议 |
2. PPM环境贸易措施制定时的价值目标是否合法的问题与争议 |
3. PPM环境贸易措施的实施是否符合相关国际条约规定的问题与争议 |
二、PPM环境贸易措施的制定是否合法的法理基础评析 |
(一) 有关合法性的概述 |
(二) PPM环境贸易措施的形式合法性 |
1. 有关国际条约的授权 |
2. 各成员国自身立法权的授权 |
3. 区域性组织基本法的授权 |
三、PPM环境贸易措施的价值目标是否合法的评析 |
(一) 贸易措施的价值目标 |
(二) PPM环境贸易措施的价值目标 |
(三) PPM环境贸易措施价值目标的合法性评析 |
四、PPM环境贸易措施与相关WTO/GATT体系基本原则的合法性评析 |
(一) GATT第1条和第3条:非歧视性原则 |
(二) GATT第11条:普遍取消数量限制 |
(三) GATT第20条:一般例外 |
(四) TBT与SPS协议相关条款评述 |
(五) PPM环境贸易措施涉及的典型渔业争端案例的评析 |
1. PPM环境贸易措施争端背景中的金枪鱼-海豚案 |
2. PPM环境贸易措施争端背景中的海虾-海龟案 |
五、我国对PPM环境贸易措施体系的完善及应对策略 |
(一) 国际社会对PPM环境贸易措施的相关立场与评析 |
1. 国际社会对PPM环境贸易措施的相关立场 |
2. 对PPM环境贸易措施的评析 |
(二) 完善我国的PPM环境贸易措施体系 |
1. 制定PPM环境贸易措施应遵循国际条约的基本原则 |
2. 建立我国PPM环境贸易措施的立法体系 |
(三) 我国应对PPM环境贸易措施的策略 |
1. 对合法PPM环境贸易措施的策略 |
2. 对不合法环境贸易措施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WTO与海南工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世贸规则重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研究[D]. 王恩霞. 天津商业大学, 2021
- [2]数字服务贸易规则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因应之策——以海南自贸港为视角[J]. 宋丽,翁国民.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1(02)
- [3]零关税趋势与中国关税法因应[J]. 曾杰.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11)
- [4]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立法模式研究[D]. 谭文雯.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中国与美国汽车产业贸易关系研究[D]. Girolamo Battaglia. 海南大学, 2020(07)
- [6]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D]. 刘锐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8]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机理与调控[D]. 欧阳慧. 广西大学, 2019(06)
- [10]PPM环境贸易措施在WTO框架下的合法性研究[D]. 严传帝. 海南大学, 2019(06)
标签:自由贸易论文; 制度创新理论论文;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wto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