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龙[1](2021)在《河北省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与耐药性检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分析河北省鸡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毒力以及耐药情况,本试验对采集样品进行常规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和PCR方法进行鉴定,采用玻板凝集试验鉴定菌株的血清型,用PCR方法进行分离株的毒力、耐药基因的检测,用K-B药敏纸片法进行分离株抗生素的检测。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菌株的分离鉴定:本试验对2019~2020年河北省采集的225份病死鸡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181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80.44%(181/225),其中2019年的135份样品共分离出105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77.78%(105/135),2020年90份样品共分离出76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84.44%(76/90)。采用玻板凝集试验对2018年实验室保存的105株大肠杆菌及2019~2020年分离鉴定的181株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2018年菌株以O1、O2、O78、O142血清型为主,分别占比20.95%、15.24%、13.33%、11.43%;2019年菌株以O26、O1、O18、O78血清型为主,分别占比18.10%、14.29%、12.38%、9.52%;2020年菌株以O78、O2、O1血清型为主,分别占比22.37%、17.11%、14.47%。三年以O1、O78、O2血清型为主,总检出率分别为16.78%、14.34%、12.94%。2.毒力基因及致病性检测:对2018~2020年的286株大肠杆菌采用PCR方法进行20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共检测到16种毒力基因,总检出率为80%,其中2018年以iut A、Iss、fim C、omp T、hly F毒力基因为主,检出率为71.43%~92.38%,而iut B、ast A、Vat、tsh的检出率较低,在29.52%~47.62%;2019年以iut A、iro N、hly F、omp T、Iss、fim C、Ecs3703毒力基因为主,检出率为83.81%~96.19%,而Vat、colv、iut B、fyu A的检出率较低,在7.62%~48.57%;2020年以hly F、iuc D、Iss、omp T、fim C、iut A、Ecs3737毒力基因为主,检出率为77.63%~100%,而Vat、iut B、colv的检出率较低,在2.63%~42.11%。三年以hly F、omp T、fim C、Iss、iut A为主,检出率为86.36%~89.86%。而pap C、sfa、Ler、eae A毒力基因连续三年未检出。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攻毒组的雏鸡发病率为100%,不同组的雏鸡死亡率为60%~100%,总死亡率高达91.82%。3.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耐药表型检测结果表明,2018~2020年的286株大肠杆菌对24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具有严重的多重交叉耐药情况。其中2018年的大肠杆菌对复方新诺明、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土霉素、多西环素、头孢拉啶、阿莫西林、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为72.38%~98.10%,而对头孢噻呋、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大观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为15.24%~39.05%;2019年的大肠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多西环素、土霉素、磺胺二甲氧嘧啶、林可霉素、替米考星、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为70.48%~99.05%,而对庆大霉素、大观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为24.76%~38.10%;2020年的大肠杆菌对林可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替米考星、磺胺二甲氧嘧啶、青霉素、土霉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的耐药率为84.21%~98.68%,而对大观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为9.21%~36.84%。而头孢曲松、替米考星、磺胺二甲氧嘧啶、林可霉素这四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增长,变化最明显的是替米考星,耐药率直线上升,从2018年的38.10%增加到2020年的98.68%。庆大霉素、大观霉素、阿米卡星连续三年的耐药率均低于40%。对2018~2020年的286株大肠杆菌的40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发现2018年以CTX-M、sul-2、aad A1、gyr B、Tet(C)耐药基因为主,检出率为75.24%~87.62%;2019年以sul-2、aad A1、gyr B、gyr A、par C耐药基因为主,检出率在75.24%~96.19%;2020年的oqx A、gyr A、par C检出率高达100%,Oxa-5、Str B、gyr B、sul-2、aad A1检出率在78.95%以上。其中gyr B、aad A1、gyr A、par C、sul-2三年的总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5.66%、85.31%、84.62%、81.12%、79.37%。
崔玉梅[2](2021)在《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感染后一般表现出发病快和病程短等急性感染症状。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其已对临床上常见的抗生素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程度更深和范围更广。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在畜禽体内及其相关环境中较高,如在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和泌尿系统相关致病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针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在防控细菌感染过程中,掌握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同样至关重要。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期或其进入生长后期主要表达如成孔毒素、超抗原外毒素和细胞毒性酶等破坏宿主细胞获取营养物质或干扰宿主免疫细胞功能的分泌型毒力因子。针对细菌主要毒力因子Hla进行有效抑制可有效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机体组织细胞造成损伤。这一抗毒力策略已得到科研人员广泛认可和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筛选发现丹参提取物可有效提高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同时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Hla的生物学活性。因此,本研究首先针对丹参进行提取工艺研究,通过超声提取法、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法优选了最佳提取工艺,即用20倍量80%乙醇提取3次,每次1.5 h。通过对丹参中隐丹参酮提取工艺的摸索和优化,初步得到了丹参提取物,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为0.33%、0.05%、0.44%和9.02%。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等确定了丹参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等多种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丹参提取物与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吩钠和硫酸多黏菌素B等联合对典型MRSA菌株USA300的协同指数FIC均小于0.5,表明丹参提取物与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具有广谱性。进一步研究确定隐丹参酮或丹酚酸B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具有显着的协同抗菌作用(FIC<0.5),丹参酮Ⅰ或丹参酮ⅡA与硫酸庆大霉素仅有相加作用或无效。丹参提取物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生长无显着影响,与单独药物处理相比,1/4×MIC的硫酸庆大霉素和丹参提取物联合后10 h之内可将处理孔中的受试菌全部杀死。通过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细胞毒性检测等试验确定了丹参提取物可有效抑制Hla的溶血活性和保护细胞损伤作用。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浓度为8μg/m L及以上时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上清中Hla和原核表达的重组Hla的溶血活性作用。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浓度在2μg/m L时可显着抑制Hla的溶血活性。活死细胞染色试验和LDH试验结果显示当丹参提取物浓度达到128μg/m 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介导的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在对丹参提取物有效成分全面分析和对主要辅料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参考上市的类似产品的处方组成制备了丹参提取物注射液,最终确定以丹参提取物为主成分,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苯甲醇为抑菌剂,聚山梨酯-80为增溶剂,成功制成了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并对丹参提取物注射液进行了初步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考察。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后治疗效果更佳,可显着缓解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肺组织中的菌落定殖以及改善肺组织的炎症程度。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注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5400 mg/kg仍未出现任何动物死亡,处死小鼠并解剖未发现明显的眼观病理变化,说明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进一步通过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蛋雏鸡人工感染模型,对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中剂量(0.4 m L/kg)和高剂量(0.8 m L/kg)可显着提高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蛋雏鸡的治疗效果。为后续开展扩大临床试验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奠定前期试验基础。综上所述,丹参提取物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显着提高主要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同时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初步获得的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且毒性低。
高丽[3](2021)在《黑龙江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MLST分型》文中认为鹅大肠杆菌病(Goose 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俗称“蛋子瘟”。2周龄以内的雏鹅多发,引起败血症、肠炎和脐炎等多种病型;成鹅引起卵黄性腹膜炎,使母鹅产蛋率明显下降。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造成鹅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养鹅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鹅源大肠杆菌血清型多,基因型也具有多样性,不同分离株携带的黏附素、摄铁系统、毒力岛、溶血素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种类和数量不一,这些因素为本病的防治带来了困难。为了确定本地区鹅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黑龙江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耐药性及基因分型,为本地区鹅大肠杆菌病的防控奠定基础。鹅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对黑龙江大庆周边地区(大庆、安达、齐齐哈尔、黑河、讷河、绥化、青冈、泰康)的鹅养殖场发病鹅采集肠道和肝脏等病料,进行细菌分离、生化试验和16S r RNA等鉴定。结果从178份发病鹅分离鉴定出148株大肠杆菌,检出率为83%。鹅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PCR方法对148株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对检出毒力基因的菌株进行小鼠攻毒试验,观察致病情况,对发病死亡小鼠进行病理剖检及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检出9种毒力基因组合,主要的毒力基因为iuc D、Pap A、Omp A、Tsh检出率分别为91%、90%、89%、86%,Ler、ibe A、iro N未检出。对检测出毒力因子菌株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确定80个分离株引起小鼠死亡,具有较强致病性。采用K-B纸片法对致病菌株进行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鹅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较严重,多重耐药菌株占85%,对庆大霉素、左氧沙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57%、71.5%。耐药程度最高为四环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85%、86%、83%。多序列位点分型:通过PCR扩增多个管家基因(din B、put P、pol B、trp B、pab B、icd A、uid A.、trp A),对致病菌株进行多序列位点分型(MLST)鉴定,结果显示:鹅源大肠杆菌致病菌株中分为54个ST型,呈现多样性。ST131、ST208、ST178为本地区主要流行的ST型,检出率分别为15%、14%和5%。综上所述,黑龙江大庆周边地区鹅源大肠杆菌分离率较高,大部分菌株携带毒力基因且具有致病性,分离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严重,多序列位点分型呈现多样性。本研究为本地区鹅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周瑶[4](2021)在《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索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分析影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耐药谱,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发生感染提供早诊早治思路,从而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肝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收治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1.ESLD的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在疾病的病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ESLD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提示:ESLD的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MELD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相关指标明显高于无感染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是终末期肝病发生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36,1.02,1.03,1.02,8.42,1.01)。3.在终末期肝病感染组的患者中,有149例(68.04%)为单部位感染的患者,有70例(31.96%)为双部位感染的患者。在单部位感染中以SBP最常见(125,83.89%),双部位感染中SBP并发肺部感染最常见(58,82.86%),发现3例是SBP合并真菌感染。219名终末期肝病感染组的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31.96%,培养出的病原菌中杆菌有39株(55.71%),球菌有19株(27.14%),真菌有12株(17.14%)。杆菌中大肠埃希菌有14例(35.90%),是最为常见的种类,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12,30.77%)。球菌中以屎肠球菌最常见(9,47.37%),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2,10.5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10.52%),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鹑鸡肠球菌(D群)、粘质沙雷菌、粪肠球菌各培养出1株。真菌中最常见的是念珠菌属,其中白色念珠菌(8,52.19%)最常见,也可见曲霉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感染菌株。4.终末期肝病合并杆菌感染时,对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头孢类的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利奈唑胺耐药率较低。终末期肝病合并球菌感染对青霉素、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低。结论:1.终末期肝病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MELD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终末期肝病的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国际标准化比值、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总胆红素是ESLD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国际标准化比值与感染发生与否呈现高度相关(OR=8.42)。2.终末期肝病发生感染的的患者中,单部位及双部位感染均可见,单部位感染最常见,以SBP占比最多,双部位感染中SBP并发肺部感染最常见。3.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时杆菌感染多于球菌感染。杆菌中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球菌中屎肠球菌最常见。也可见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真菌中最常见类型。4.终末期肝病合并杆菌感染的患者对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头孢呋辛等二代头孢、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利奈唑胺较敏感。终末期肝病合并球菌感染对青霉素、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敏感。
钱小亮[5](2020)在《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猫下泌尿道疾病是猫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引起该病的病因较多,包括饮食及饮水不当、应激、肿瘤、医源性因素、遗传、病原菌感染等,其中猫下泌尿道细菌感染较为常见,有着较高的复发率。国内对猫下泌尿道疾病的研究较少,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比较单一,尤其是对猫下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相关数据极为匮乏。本研究对无锡地区(市)近2年来猫下泌尿道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同时对引起猫下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为小动物临床疾病的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一: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无锡地区5家连锁医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84例猫下泌尿道疾病,统计患猫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时间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与影像诊断的结果、不同治疗方案与疗效等资料。结果显示,临床确诊病例数逐年上升;公猫占90.48%(76/84),母猫占9.52%(8/84);0~4岁段猫发病数占61.90%(52/84),4~8岁段发病数占30.95%(26/84),8岁以上段发病数占7.14%(6/84);该病全年发生,其中11~12月份的发病数最多,27.38%(23/84);主要临床症状统计发现,28.57%(24/84)表现尿频,54.76%(46/84)表现排尿困难,64.59%(54/84)表现有血尿。40%(34/84)表现有血液白细胞数升高;95%(19/20)的梗阻型下泌尿道疾病有急性肾功能衰竭;25%(21/84))为细菌性下泌尿道炎,23.81%(20/84)为自发性膀胱炎,44.05%(37/84)为下泌尿道结石,7.14%(6/84)为下泌尿道结石和细菌性下泌尿道炎混合感染。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保守治疗61例,首次治愈率为44.26%(27/61),但一年内复发率为55.74%(34/61);手术治疗23例,一年内治愈率为95.65%(22/23)。下泌尿道结石病例中,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为100%(20/20),手术治疗的治愈率显着高于保守治疗。研究二:无锡地区猫尿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对27例下泌尿道细菌感染的患猫尿液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大肠杆菌居多,占22.22%(6/27),其次为葡萄球菌,占14.81%(4/27);粪肠球菌、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细菌的分离率较低。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病原菌对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重耐药严重,其中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新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83.33%;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75%;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新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100%;病原菌对环丙沙星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高达77.78%(21/27),但对头孢噻肟较为敏感,敏感率为81.48%(22/27),这为猫感染性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用药提供了参考。
陈虹彤,李国庆,游雪甫,杨信怡[6](2020)在《Plazomicin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Plazomicin是美国Achaogen公司开发的新一代氨基糖苷类药物,商品名Zemdri?,近期在美国经FDA批准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引起,且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尿路感染及急性肾盂肾炎成人患者的治疗。研究显示,plazomicin抗菌谱广,对多数病原菌中携带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有良好稳定性,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与人体主要肝药酶无相互作用。治疗剂量下,plazomicin对受治感染病例的临床疗效不劣于美罗培南、黏菌素。常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恶心、呕吐、头晕、腹泻,停药后可恢复。
王文俊[7](2019)在《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Upper urinary tract calculi,UUTC)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并根据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术后感染的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UUT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梗阻类型、术前感染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尿道感染患者取清洁中段尿行细菌培养,病原菌检测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后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常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UUTC内镜术后尿路感染放入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计算OR。Nomogram模型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和R版3.5.2中的rms软件包绘制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2500例UUTC内镜治疗患者中,146例术后出现尿路感染,感染发生率为5.84%。病原菌194株中革兰阴性菌113株,占58.25%;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例最高为28.87%,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为13.92%,最低比例为不动杆菌属,为2.06%。革兰阳性菌58株,占29.90%;其中,粪肠球菌比例最高,为17.52%,其次为屎肠球菌,比例为6.19%,最低比例为表皮葡萄球菌,为2.58%。真菌23株,占11.85%。65株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耐药比例最高,为89.38%,其次为氨苄西林,比例为87.61%,最低耐药性为亚胺培南,比例为2.65%。耐药比例超过50%的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呋辛、氨苄西林、诺氟沙星、环丙沙星。34株革兰阳性菌中的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比例最高,为94.12%,其次为青霉素G,比例为73.53%,最低耐药性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比例均为0.00%。耐药比例超过50%的为庆大霉素、青霉素G、红霉素。年龄≥60岁(HR:11.415,95%CI:2.714-12.684)、女性(HR:4.726,95%CI:1.167-5.824)、合并糖尿病(HR:9.328,95%CI:2.413-10.152)、结石>5cm(HR:6.413,95%CI:1.748-8.503)、急性梗阻(HR:6.349,95%CI:1.692-8.419)、输尿管镜手术(HR:5.743,95%CI:1.387-7.042)、手术时间>2h(HR:10.275,95%CI:2.416-10.923)是UUTC内镜术后尿路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而经皮肾镜手术(HR:0.869,95%CI:0.658-0.987)是UUTC内镜术后尿路感染保护因素。本研究中构建的预测UUTC内镜术后尿路感染Nomogram模型效应度较高,其C-index分别为0.729(95%CI:0.648-0.841)。结论:UUTC患者经内镜治疗后感染症状发生率较高,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感染发生的主要革兰阴性致病菌,粪肠球菌是主要革兰阳性菌致病菌,临床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综合制定用药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根据本研究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以有效地进行术前筛查高危患者,从而完善手术计划及术后治疗方案。
王鹏勇[8](2019)在《犬猫源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是宠物下泌尿道综合征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中,尿路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是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coli,UPEC)。宠物源UPEC不仅对宠物危害巨大,同时还存在通过宠物感染人的可能。我国对于UPEC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源UPEC上,而对宠物源UPEC的研究仍比较匮乏,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完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台湾和江苏两个地区犬猫源UPEC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生物被膜表型、种系发生分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比较两地区间的差异,为深入研究UPEC的致病机理、耐药机制及防治措施奠定基础。对76株分离自台湾(n=59)和江苏(n=17)的UPEC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对大部分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80.26%的菌株对阿莫西林耐受,72.37%的菌株对美洛西林耐受,且多重耐药率高达75%(57/76),而最敏感的药物为头孢哌酮,敏感率为98.68%。其中台湾地区UPEC分离株,最多对13种抗生素耐受,对阿莫西林耐药率高达81.36%,而对头孢哌酮全部敏感;江苏地区UPEC分离株最多对12种抗生素耐受,对美洛西林、阿莫西林的耐药率高达76.47%,而对头孢哌酮的敏感率约为94.12%。数据分析表明两地区菌株对妥布霉素、丁胺卡那、新霉素、头孢曲松、多西环素、多黏菌素的耐药率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通过96孔板半定量测定和显微镜观察来测定76株UPEC菌株的生物被膜表型,结果显示:UPEC菌株的成膜率约76.32%(58/76),以强成膜能力为主,占36.84%。其中台湾地区UPEC分离株的成膜率为71.19%(42/59),且以强成膜能力为主,占33.90%,江苏地区UPEC分离株的成膜率为94.12%(16/17),且以强成膜能力为主,占36.84%。利用PCR方法对来自我国台湾和江苏地区76株犬猫源UPEC菌株的种系发生分型、18种毒力基因、15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种系发生分型结果显示,UPEC分离株的种系发生分型以B2型(30.26%)和D型(27.63%)居多。其中台湾地区分离株以D型(32.20%)和B2型(27.12%)居多,江苏地区分离株以B2型(41.18%)和A型(35.29%)居多。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受检的18种毒力基因中,UPEC菌株fimH携带率为98.68%(75/76),P菌毛相关基因携带率为31.58%(24/76),papC基因的携带率为25%(19/76),不携带papG alleleI、papG alleleI’及cdtI基因。其中台湾地区UPEC分离菌fim H基因的携带率为98.31%(58/59),其余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均低于48%;江苏地区UPEC分离株fim H基因携带率为100%(17/17),其余毒力基因携带率在5%~42%之间。两地区UPEC菌株在毒力基因iut携带率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受检的15种耐药基因中,UPEC菌株sull基因携带率为90.79%(69/76),TEM携带率为69.74%(53/76),不携带CTX-M-2。其中台湾地区菌株sul1基因携带率为93.22%(55/59),不携带CTX-M-2、SHV和armA基因,其余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在3%~70%之间;江苏地区sull基因携带率为82.35%(14/17),不携带CTX-M-2,其余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在5%~71%之间。两地区UPEC菌株在耐药基因CTX-M-1、SHV和sul3的携带率上存在差异(P<0.05)。统计分析表明:在毒力基因上,B2型UPEC携带毒力基因数量高于A、B1、D型。在种系发生型上,不同种系发生型菌株对papA、papC、papG allele Ⅲ、focA、focG、sfaS、sat、cnfI、hlyD、ieA和iroN基因的携带率不同(P<0.05)。在耐药基因上,B1型UPEC携带耐药基因数量高于A、B2、D型;不同种系发生型菌株对基因SHV、aac3’-Ⅱ和qnrD的携带率不同(P<0.05)。生物被膜表型和耐药基因(aac6’-IB、qnrD、sutetc)存在相关性(P<0.05)。此外台湾地区的生物被膜表型和UPEC菌株对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多黏菌素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P<0.05);江苏地区的生物被膜表型和UPEC菌株卡那霉素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P<0.05)。
张菁,吕媛,于凯江,管向东,黄英姿,康焰,崔俊昌,梁蓓蓓,杨毅,严静,赵铁梅,苏欣,孙文逵,杨启文,倪文涛,王韧韬,王常松,黎丽芬,虞意华,刘松桥,肖军,刘漪,陈碧琳[9](2018)在《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关注。2016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协会(IDSA/ATS)联合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HAP/VAP)指南中,在学术界首次强调
张汉明[10](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联合治疗。疗程完毕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和记录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较短(P<0.05)。结论对急性肾盂肾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二、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与耐药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鸡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
1.1.1 形态特征 |
1.1.2 培养条件 |
1.1.3 生化特性 |
1.2 流行病学 |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4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 |
1.5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机制 |
1.5.1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1.5.2 大肠杆菌对不同种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河北省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2.2 细菌的鉴定 |
2.2.3 E.coli分离菌株的血清型鉴定 |
2.3 结果 |
2.3.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2.3.2 细菌的生化鉴定结果 |
2.3.3 分离菌株的16SrRNA鉴定结果 |
2.3.4 分离菌株血清型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河北省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及致病性检测 |
3.1 试验材料 |
3.1.1 主要菌株 |
3.1.2 试验动物 |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株复苏 |
3.2.2 E.coli分离菌株毒力基因的检测 |
3.2.3 E.coli优势血清型代表株的致病性试验 |
3.3 结果 |
3.3.1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3.2 多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 |
3.3.3 致病性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河北省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菌株 |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3 药敏纸片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液复苏 |
4.2.2 菌液制备 |
4.2.3 药物敏感试验 |
4.2.4 耐药基因检测 |
4.3 结果 |
4.3.1 河北省E.coli分离株的耐药情况 |
4.3.2 不同年份大肠杆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携带情况 |
4.3.3 河北省E.coli分离株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 |
4.3.4 河北省E.coli分离株多重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
4.3.5 河北省E.coli分离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相关性 |
4.4 讨论 |
4.4.1 耐药性检测分析 |
4.4.2 耐药基因检测分析 |
4.4.3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相关性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论文受资助情况 |
致谢 |
(2)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研究概况 |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毒素研究概况 |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级抗原外毒素 |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乙酰基转移酶A(Oat A) |
第3章 丹参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
3.1 丹参提取物主要脂溶性丹参酮类化合物 |
3.2 丹参提取物主要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合物 |
3.3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丹参的提取工艺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丹参提取物与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丹参提取物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的作用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制备工艺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联用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对雏鸡人工感染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试验研究 |
6.1 材料 |
6.2 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3)黑龙江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MLST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1 文献综述 |
1.1 禽大肠杆菌概述 |
1.2 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
1.2.1 大肠杆菌病原 |
1.2.2 流行病学 |
1.2.3 临床症状 |
1.2.4 病理变化 |
1.2.5 诊断方法 |
1.2.6 预防和治疗 |
1.3 禽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及致病性 |
1.3.1 黏附素 |
1.3.2 铁获取系统 |
1.3.3 HPI耶尔森氏毒力岛 |
1.3.4 血凝素 |
1.3.5 外膜蛋白 |
1.3.6 毒素 |
1.4 禽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
1.5 禽大肠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1.6 目的与意义 |
2 鹅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 |
2.1.1 病料的采集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细菌分离培养 |
2.2.2 分离菌株染色镜检 |
2.2.3 大肠杆菌16Sr DNA鉴定 |
2.2.3.1 16S r DNA引物设计 |
2.2.3.2 分离菌株DNA提取 |
2.2.3.3 16sr DNA目的基因扩增 |
2.2.3.4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胶回收测序 |
2.3 结果 |
2.3.1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
2.3.2 细菌分离镜检结果 |
2.3.3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
2.3.4 16s rDNA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鹅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 |
3.1 材料 |
3.1.1 菌株来源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引物设计 |
3.2 方法 |
3.2.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2 毒力基因PCR检测 |
3.2.3 动物致病性试验 |
3.3 结果 |
3.3.1 鹅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PCR结果 |
3.3.2 鹅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 |
3.3.3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
3.3.4 毒力基因与菌株致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鹅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
4.1 材料 |
4.1.1 菌株 |
4.1.2 主要试剂 |
4.1.3 药敏片 |
4.1.4 仪器设备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3.1 鹅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
4.3.2 鹅源致病性分离菌株耐药结果 |
4.3.3 鹅源致病菌株重耐药谱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鹅源大肠杆菌多序列位点分型 |
5.1 材料 |
5.1.1 菌株来源 |
5.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5.1.3 大肠杆菌MLST引物设计 |
5.2 方法 |
5.2.1 DNA提取 |
5.2.2 PCR扩增体系 |
5.2.3 目的片段的DNA序列测定 |
5.3 结果 |
5.3.1 MLST结果 |
5.3.2 MLST克隆复合体分型结果 |
5.3.3 MLST与毒力基因相关性分析 |
5.3.4 多序列位点同源性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及定义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3.1 研究对象的筛选 |
3.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组及无感染组病因的组成及构成比 |
2 终末期肝病相关因素分析 |
3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 |
4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及分布 |
5 病原菌来源分布情况 |
6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 |
讨论 |
1 ESLD合并感染的病理生理 |
2 ESLD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 |
3 ESLD合并感染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
4 ESLD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 |
5 ESLD病原菌耐药情况 |
6 ESLD合并感染的治疗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特征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猫下泌尿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概述 |
2 下泌尿道感染 |
2.1 病原菌感染机制 |
2.1.1 附着与定植 |
2.1.2 生物被膜和形态改变 |
3 常见尿路致病菌 |
3.1 肺炎克雷伯氏菌 |
3.2 致病性大肠杆菌 |
3.3 奇异变形杆菌 |
3.4 肠球菌 |
3.5 腐生葡萄球菌 |
3.6 铜绿假单胞菌 |
4 其他毒力因子 |
4.1 蛋白酶和毒素 |
4.2 尿素酶 |
4.3 铁的清除 |
5 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 |
第二章 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础信息调查 |
1.3 临床症状调查 |
1.4 临床体格检查 |
1.5 影像学检查 |
1.6 血液学检查 |
1.7 猫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检查 |
1.8 血气及血液离子检查 |
1.9 血液生化检查 |
1.10 尿沉渣检查 |
1.11 尿常规检查 |
1.12 临床诊断 |
1.13 治疗方法 |
1.13.1 保守治疗 |
1.13.2 手术治疗 |
2 结果 |
2.1 临床基础信息分析 |
2.2 临床症状分析 |
2.3 影像学检查结果 |
2.4 血液常规检查结果 |
2.5 SAA检查结果 |
2.6 血气及血液离子分析结果 |
2.7 血液生化检查 |
2.8 尿常规检查结果 |
2.9 尿沉渣检查结果 |
2.10 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
3 讨论 |
第三章 无锡地区猫尿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尿液来源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1.4 尿液培养与细菌鉴定 |
1.4.1 尿液培养 |
1.4.2 细菌纯化 |
1.4.3 菌株16S rDNA测序分析 |
1.4.4 临床分离菌株的冻存 |
1.5 药敏试验 |
1.5.1 药敏纸片信息 |
1.5.2 药敏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尿液培养结果 |
2.2 药敏试验结果 |
2.2.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2 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3 粪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4 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耐药性分析 |
2.2.5 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6 阴沟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7 枯草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8 多杀巴斯德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9 路德维希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0 蜡样芽胞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1 嗜血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2 无色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Plazomicin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及潜在耐药机制 |
2 临床前药理学 |
2.1 体外抑菌活性 |
2.1.1 体外抑菌作用 |
2.1.2 体外杀菌作用 |
2.1.3 抗生素后效应(PAE) |
2.2 体内抑菌活性 |
2.3 联合抑菌活性 |
3 药动学 |
3.1 健康受试者 |
3.2 特殊人群 |
3.3 PK/PD研究 |
3.4 药物相互作用 |
4 临床疗效 |
5 不良反应 |
6 结束语 |
(7)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犬猫源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毒力基因 |
2.1 黏附素 |
2.1.1 I型菌毛 |
2.1.2 P型菌毛 |
2.1.3 Dr型黏附素 |
2.1.4 FIC型菌毛和S型菌毛 |
2.2 毒素 |
2.2.1 α-溶血素 |
2.2.2 细胞坏死因子(CNF1) |
2.3 铁摄取系统 |
3 致病机理 |
4 膀胱上皮抵抗细菌入侵的自我防御机制 |
5 生物被膜 |
6 UPEC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 |
6.1 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6.2 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6.3 大肠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6.4 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6.5 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7 最新研究进展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犬猫源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相关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主要配制方法 |
1.4 细菌分离与鉴定 |
1.4.1 细菌分离纯化 |
1.4.2 菌株质谱分析 |
1.4.3 临床分离菌株的冻存 |
1.5 药敏试验 |
1.5.1 药敏纸片信息 |
1.5.2 菌种的复苏与培养 |
1.5.3 药敏试验方法 |
1.6 体外生物被膜试验 |
1.6.1 生物被膜半定量测定 |
1.6.2 生物被膜显微镜观察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细菌分离结果 |
2.2 药敏试验结果 |
2.3 多重耐药性结果 |
2.4 生物被膜测定结果 |
2.5 生物被膜显微镜观察结果 |
2.6 生物被膜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二章 犬猫源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子流行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细菌模板的制备 |
1.3 种系发生分型分析 |
1.4 UPEC相关毒力基因检测 |
1.5 UPEC相关耐药基因检测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UPEC种系发生分型测定结果 |
2.2 UPEC相关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2.3 UPEC毒力基因谱型 |
2.4 UPEC相关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2.5 UPEC耐药基因谱型 |
2.6 UPEC毒力基因和种系发生分型分析 |
2.7 UPEC耐药基因和种系发生分型分析 |
2.8 UPEC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分析 |
2.9 生物被膜与种系发生分型分析 |
2.10 生物被膜与毒力基因分析 |
2.11 生物被膜与耐药基因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疗效对比 |
2.2 两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四、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与耐药性检测[D]. 张海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D]. 崔玉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3]黑龙江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MLST分型[D]. 高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4]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周瑶.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D]. 钱小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6]Plazomicin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 陈虹彤,李国庆,游雪甫,杨信怡.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0(02)
- [7]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D]. 王文俊.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犬猫源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D]. 王鹏勇. 扬州大学, 2019(02)
- [9]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张菁,吕媛,于凯江,管向东,黄英姿,康焰,崔俊昌,梁蓓蓓,杨毅,严静,赵铁梅,苏欣,孙文逵,杨启文,倪文涛,王韧韬,王常松,黎丽芬,虞意华,刘松桥,肖军,刘漪,陈碧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06)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 张汉明. 中国处方药,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