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桥梁工程对混凝土材料施工及使用性能的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刘纹衡,姜磊,田雪飞[1](2021)在《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好坏与人民人身安全密不可分,随着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不断发展和推进,道路桥梁在施工质量上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施工体系,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施工,提高施工工作的准确性,引用先进施工技术施工,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和监理体系,在当下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并分析研究。
王利强[2](2021)在《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运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就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在对该项技术应用特点及优势加以了解的同时,明确其在道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问题,并对实现该项技术有效应用的方法进行探讨和描述,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道桥工程的施工质量,使其综合效用的发挥得到相应的保障。
代腾飞[3](2021)在《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及层间粘结性能提升研究》文中认为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间脱粘和早期裂缝十分普遍,已影响到公路桥梁的正常使用。已有研究和实践主要将裂缝成因归结为干缩裂缝,对极早龄期的收缩裂缝及由此造成的层间脱粘重视不够。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以及实例应用等方法,研究了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与层间粘结性能提升措施。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裂缝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极早龄期的收缩和层间脱粘是桥面铺装层开裂的主要成因。(2)研究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收缩的来源构成,提出基于孔隙水饱和度的塑性收缩裂缝控制方法、基于水化反应程度的混凝土收缩预测方法和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温度梯度确定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裂缝成因进行分析,供决策参考。(3)通过切槽方法控制结合界面粗糙度,采用沿结合面劈裂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切槽参数对层间粘结性能的影响,确认界面粗糙度是影响层间结合的主要因素,层间结合强度远低于完整混凝土的强度。建立主要切槽参数下粘结劈拉强度预测模型,供工程切槽处理效果评价参考。
张秋实[4](2021)在《装配式下穿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大力修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浪潮。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技术具有高效、经济和环保的显着优点,因此与政府所倡导的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战略十分契合。然而,该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房建和桥梁工程中,而在地下工程方面,特别是在明挖大断面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更是寥寥无几。我国在地下工程预制化技术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有诸多关键技术亟待解决,如:预制构件型式的选择、接头设计与接缝防水、预制结构抗震性能等。鉴于此,开展明挖装配式下穿隧道力学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成都市一环路磨子桥装配式下穿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浅埋大跨明挖装配式下穿隧道结构受力复杂的特点,采用数值计算、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建立装配式下穿隧道整体力学模型,分析了结构在运营阶段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特征;并与整体现浇结构对比,得到了结构的最不利截面和接头刚度折减系数。(2)建立内置抗剪钢箱的装配式隧道结构模型,通过改变相关参数(钢箱数量、钢箱厚度、材料等级),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差异;并与现浇结构对比分析,得出了合理的装配式隧道结构组合方案。(3)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螺栓+抗剪钢箱”混合连接局部接头模型,计算低周往复动荷载作用下接头的力学特征;通过改变相关参数,分析接头的应力分布、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和耗能性,并与整体现浇接头模型对比,评估依托工程采用接头的抗震性能。(4)开展了高温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温度传播规律室内试验研究。探明了单面受火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梁内部温度传播规律;运用有限元手段对试验过程进行了再现,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基于室内试验成果,对混凝土热传导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实际工程装配式下穿隧道进行瞬态热-应力耦合分析,提出了结构在火灾工况下的最不利截面。
陈栋栋[5](2021)在《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预应力技术应用》文中认为重点针对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技术的具体应用展开全面分析,结合我国某地区一处桥梁工程建设施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预应力技术在多跨型桥梁和受弯构件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相关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全面提高公路桥梁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和效率,提高桥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海航[6](2021)在《UHPC-RC箱型组合梁结构抗弯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在桥梁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如果桥梁结构全部采用UHPC材料则工程造价过高,为了充分发挥UHPC材料的优异性能、提高经济效益,研究能够同时使用UHPC材料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新型UHPC-RC组合梁是推广UHPC材料在桥梁工程中实际应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安徽省某高速公路跨线人行天桥所采用的一种全装配式UHPC-RC箱型组合梁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缩尺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该类UHPC-RC箱型组合梁的抗弯性能进行研究,并对关键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为结构设计优化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UHPC-RC箱型组合梁人行天桥设计方案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均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且承载能力富裕度和安全储备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无筋UHPC“U型梁”的UHPC-RC箱型组合梁人行天桥设计方案,通过有限元分析可知,该方案的抗弯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但由于未配置预应力及普通钢筋,且UHPC“U型梁”的截面尺寸轻薄,使其截面抗弯刚度较小,会导致较大的挠度;(2)制作了采用无筋UHPC“U型梁”的UHPC-RC箱型组合梁缩尺模型,进行了材料性能试验和抗弯性能试验,明确了试验梁从弹性状态到结构破坏的整个过程:线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裂缝发展阶段和破坏阶段。虽然UHPC“U型梁”中未配置钢筋,但最终破坏状态仍具有较好的延性,没有发生类似素混凝土的脆性破坏,充分说明加入钢纤维能够有效提高UHPC-RC箱型组合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和延性能力;(3)试验梁的主裂缝出现在跨中,但梁体也出现了一些细小的斜裂缝。在裂缝发展和破坏过程中,能够观察到主裂缝处有钢纤维不断被拔出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在裂缝处钢纤维起到了有效的连接作用,限制了裂缝发展;(4)针对采用无筋UHPC“U型梁”的UHPC-RC箱型组合梁在结构及材料方面的特点,参考材料性能试验,基于ABAQUS软件平台,建立了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的UHPC-RC箱型组合(试验)梁非线性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对抗弯性能试验进行了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一方面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验证了该类UHPC-RC箱型组合梁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机理;(5)提高桥面板的钢筋直径或配筋率以及UHPC材料的抗拉强度,能够有效提高UHPC-RC箱型组合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其中,钢筋的影响大于抗拉强度。但改变UHPC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桥面板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对UHPC-RC箱型组合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影响甚微。
彭健秋[7](2021)在《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文中提出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具备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施工简便、经济效益显着等优点,在复杂山区桥梁建设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钢管混凝土良好力学性能的关键在于钢管与管内混凝土紧密结合,由于管内混凝土的收缩特性以及现有灌注工艺原因,管内混凝土与钢管之间难免存在脱粘甚至脱空。预填骨料混凝土是现在模板内预置粗集料,再灌注高流动性浆体而形成的混凝土,粗集料体积含量高、骨料相互嵌锁,可充分发挥粗集料的骨架作用,且胶材用量少,体积稳定性能较常规混凝土有显着改善。将预填集料混凝土用作钢管管内混凝土,形成钢管预填集料混凝土,增加管内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保障钢管与管内混凝土共同工作,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与预填集料混凝土的优势,促进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与应用。目前工程应用的预填集料混凝土的强度普遍较低,其与钢管结合不能较好发挥钢管混凝土高承载的力学性能优势,需要开发高强预填集料混凝土。本文重点探讨了粗集料组成与灌浆料特性对预填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粗集料级配组成、空隙率要求,以及高强高流态低收缩灌浆料制备方法,并成功制备出超高强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具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如下:(1)预填粗集料组成与特性要求:研究了预填粗集料的组成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提出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用粗集料的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级配类型越连续、粒级范围10~25mm、空隙率越低的粗集料,制备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越高;考虑到空隙率对灌注难度和强度的影响,空隙率宜控制在34.7%~40.7%。级配设计为10~16mm:16~25mm=3:7、空隙率为34.7%时,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可达到较高水平。此外采用母岩强度较高的粗集料,成型方式采用分层、振动灌浆,有利于提高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2)高性能灌浆料性能要求与制备方法:研究了矿物掺合料体系、配合比参数、膨胀剂掺量、水泥强度等级对灌浆料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用高性能灌浆料的制备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选取粒级范围10~25mm的破碎卵石、空隙率34.7%的粗集料,采用高性能砂浆作为灌浆料,一次免振成型可制得28d抗压强度115.9MPa、90d干燥收缩率165×10-6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单方原材料成本较常规C100混凝土约减少46.4%。在同样粗集料组成条件下,采用高性能净浆作为浆体材料,一次免振成型可制得28d抗压强度114.2MPa、90d干燥收缩率264×10-6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单方原材料成本较常规C100混凝土约减少25.7%,灌注难度小,且无需机制砂,可有效缓解砂石资源短缺问题,两者均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协调性。
邓满春[8](2021)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文中提出交通运输行业是保障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要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保障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重中之重。所以,要高度重视道路桥梁施工中裂缝问题的分析及控制,为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在确保交通运输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延长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使用期限。为此,充分结合道路桥梁施工裂缝问题的具体引发原因,详细分析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期提升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效率与质量,增强道路桥梁工程的综合效益,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9](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李松林[10](2020)在《基于ABAQUS对后张法预应力箱梁存放期作用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依托于实际工程部件,通过实际数据与有限元模拟数据对比,对模型进行反复修正后完成模型的建立,得出了模型应用于实际建模时的误差调整方法,确定科学检测及评估存梁期及存梁后预制箱梁性能的技术手段,并获得箱梁的使用参数。参考国内外学者针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利用ABAQUS建立了合理的预应力箱梁模型,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和钢筋应力松弛,分析张拉预应力、自然存放、铺装通车阶段下预应力箱梁受力及变形。通过分析各阶段下箱梁内力分布及变化、挠度变化,得到以下结论:(1)目前已有的修正有效模量计算模型、creep模型的计算可很好的应用于实际桥梁构件进行模拟,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与钢束蠕变共同作用的计算公式可用于定义有限元中混凝土徐变产生应力损失,利用以对数函数为基础的级数函数可拟合现行规范中的钢束松弛理论值。(2)调整钢筋骨架结构可很好的对钢束存放期挠度和受力变形的误差进行校对,通过对模型钢筋骨架进行调整,将模型误差从初始的8.5%降至1.2%。(3)若箱梁存放期超过106天,需对其挠度进行控制,而每抵消1mm跨中挠度,需在跨中施加25000N的集中力。且随着存放期延长,箱梁挠度上涨速度由快至慢,在存放期达300天后挠度趋于稳定不再增加。(4)箱梁模型随着模拟使用期的增长,混凝土徐变和钢束应力损失将达到极限,动态荷载的波动对于箱梁挠度造成的波动幅度随之减小,在吊装使用560天后,行车挠度波动的最小值将稳定在10.5mm,由于车轮与桥面的接触,弯矩和剪力分布曲线在车轮作用处均会出现明显弯折。
二、谈桥梁工程对混凝土材料施工及使用性能的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桥梁工程对混凝土材料施工及使用性能的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施工所用混凝土不稳定 |
(二)道路桥梁钢筋易锈蚀 |
(三)施工过程管理制度不完善 |
(四)工程施工队伍专业素质不强 |
(五)缺少有效的施工监理体系 |
(六)施工理念不够清晰 |
二、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管理的改善措施 |
(一)优化改进混凝土施工技术 |
(二)运用现代技术加强对钢筋的防护 |
(三)完善施工过程管理制度,规范施工人员素质行为 |
(四)加强工程施工队伍业务能力,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
(五)实行实效化监察管理体系 |
(六)加强对施工理念的理解 |
三、结语 |
(2)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运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特点及优势 |
2 将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在道桥工程施工中的相关问题 |
2.1 材料方面 |
2.2 荷载方面 |
2.3 温度方面 |
3 有效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道桥工程施工的方法 |
3.1 在混凝土配置过程中的技术应用 |
3.1.1 材料应用及控制 |
3.1.2 混凝土配比 |
3.2 在混凝土拌合期间的技术应用 |
3.3 在混凝土施工中的技术应用 |
3.4 在混凝土养护期间的技术应用 |
4 结语 |
(3)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及层间粘结性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面铺装层相关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研究现状 |
1.2.3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层间粘结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损伤调查及病害分析 |
2.1 主要桥面铺装形式 |
2.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病害调查 |
2.2.1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典型病害 |
2.2.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病害及使用寿命统计 |
2.3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病害成因分析 |
2.3.1 桥梁结构形式 |
2.3.2 铺装层结构设计 |
2.3.3 铺装层早期裂缝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措施研究 |
3.1 塑性收缩变形及开裂控制 |
3.1.1 塑性收缩变形预估 |
3.1.2 塑性收缩开裂评价 |
3.2 温度收缩变形及开裂控制 |
3.3 干缩和化学减缩变形及开裂控制 |
3.4 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措施 |
3.4.1 防止塑性收缩开裂措施 |
3.4.2 防止温度收缩变形开裂措施 |
3.4.3 防止化学减缩变形开裂技术措施 |
3.5 桥面铺装层裂缝实例分析 |
3.5.1 工程概况 |
3.5.2 裂缝调查与检测 |
3.5.3 裂缝的类型 |
3.5.4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判断 |
3.5.5 裂缝的影响程度 |
3.5.6 裂缝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面铺装混凝土层间粘结性能提升措施研究 |
4.1 粘结性能提升措施分析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思路 |
4.2.2 试验原材料 |
4.2.3 试件制作 |
4.2.4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后浇混凝土强度影响 |
4.3.2 切槽法构造粗糙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4.3.3 切槽法构造粗糙度效果评价 |
4.3.4 主要切槽参数对粘结劈拉强度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4.4 主要切槽参数下劈拉性能数值模拟 |
4.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4.2 材料参数与本构关系 |
4.4.3 粘结面界面处理 |
4.4.4 边界约束条件建立与网格划分 |
4.4.5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 切槽参数对粘结面劈拉强度影响预测模型 |
4.5.1 粘结劈拉强度神经网络模型 |
4.5.2 粘结劈拉强度多项式拟合模型 |
4.5.3 两种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装配式下穿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装配式地下结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装配式地下结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依托工程概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下建筑预制结构的计算方法与接缝设计 |
2.1 地下建筑结构的计算方法 |
2.1.1 地下建筑结构计算的理论依据 |
2.1.2 地下建筑结构数值计算法原理 |
2.2 地下建筑预制结构的接缝设计 |
2.2.1 地下建筑预制结构接缝设计的原则 |
2.2.2 地下建筑预制结构接缝型式的选则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下穿隧道结构整体受力分析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装配式下穿隧道数值模型的建立 |
3.2.1 隧道模型建立 |
3.2.2 本构关系选取 |
3.2.3 模型网格划分 |
3.2.4 边界条件与计算工况 |
3.3 装配式下穿隧道接头刚度折减分析 |
3.3.1 下穿隧道整体受力特征分析 |
3.3.2 下穿隧道接头刚度折减系数研究 |
3.4 装配式下穿隧道不同参数下节点的静力分析 |
3.4.1 不同钢箱数量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钢箱厚度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3 不同混凝土强度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下穿隧道接头抗震性能分析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螺栓混合连接接头模型的建立 |
4.3 螺栓混合连接对接头抗震性能的影响 |
4.3.1 接头应力与破坏形态分析 |
4.3.2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分析 |
4.3.3 接头延性与耗能分析 |
4.4 内置抗剪钢箱长度对接头抗震性能的影响 |
4.4.1 接头应力与破坏形态分析 |
4.4.2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分析 |
4.4.3 接头延性与耗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温环境对装配式下穿隧道衬砌受力的影响分析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装配式下穿隧道室内足尺试验研究 |
5.2.1 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制作 |
5.2.2 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加热 |
5.2.3 试验现象与分析 |
5.3 装配式下穿隧道温度-应力耦合数值分析 |
5.3.1 温度场分析基本原理 |
5.3.2 钢筋混凝土结构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
5.3.3 钢筋混凝土梁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5.3.4 优化后装配式隧道热应力与变形分析 |
5.4 装配式下穿隧道焊接连接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
5.4.1 节点焊接室内模型试验 |
5.4.2 节点焊接数值计算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预应力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环节 |
2.1 在多跨型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2.2 在受弯构件中的应用 |
3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技术应用重点分析 |
3.1 模板施工要点分析 |
3.2 钢筋施工要点 |
3.3 预应力孔道施工要点分析 |
3.4 张拉施工和灌浆施工控制要点 |
3.4.1 智能张拉系统工作分析 |
3.4.2 智能压浆技术工作原理分析 |
3.5 混凝土施工要点 |
3.5.1 混凝土材料搅拌质量控制 |
3.5.2 混凝土浇筑施工控制要点 |
4 结束语 |
(6)UHPC-RC箱型组合梁结构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UHPC材料研究现状 |
1.2.1 UHPC材料的定义 |
1.2.2 力学性能研究 |
1.2.3 耐久性能研究 |
1.2.4 收缩与徐变研究 |
1.3 UHPC材料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现状 |
1.3.1 UHPC材料在国外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3.2 UHPC材料在国内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3.3 制约UHPC材料广泛应用的因素 |
1.4 全装配式UHPC-RC箱型组合梁结构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UHPC-RC箱型组合梁极限状态分析 |
2.1 概述 |
2.2 UHPC-RC箱型组合梁方案 |
2.2.1 工程项目背景 |
2.2.2 结构设计 |
2.2.3 预应力体系 |
2.2.4 施工工序 |
2.3 UHPC-RC箱型组合梁有限元模型 |
2.3.1 基本假定 |
2.3.2 材料本构关系 |
2.3.3 荷载作用组合 |
2.3.4 施工过程模拟 |
2.4 UHPC-RC箱型组合梁极限状态分析 |
2.4.1 正截面承载能力 |
2.4.2 斜截面承载能力 |
2.4.3 抗裂能力 |
2.4.4 构件应力 |
2.4.5 挠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HPC-RC箱型组合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与概述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验梁设计 |
3.2.2 试验梁制作 |
3.2.3 试验测试内容 |
3.2.4 试验加载装置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材料性能试验 |
3.3.2 跨中荷载—位移曲线 |
3.3.3 跨中截面荷载—应变曲线 |
3.3.4 裂缝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HPC-RC箱型组合梁抗弯性能参数敏感性研究 |
4.1 概述 |
4.2 试验梁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混凝土模型 |
4.2.2 单元类型 |
4.2.3 相互作用模拟 |
4.2.4 材料本构关系 |
4.2.5 模型建立 |
4.3 试验梁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4.3.1 跨中荷载—位移曲线 |
4.3.2 跨中截面荷载—应变曲线 |
4.4 关键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4.4.1 UHPC材料抗压强度 |
4.4.2 UHPC材料抗拉强度 |
4.4.3 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 |
4.4.4 钢筋直径 |
4.5 UHPC-RC箱型组合梁人行天桥抗弯性能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
1.3.1 预填集料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
1.3.2 钢管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
1.4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
1.4.1 灌浆料研究现状 |
1.4.2 预填粗集料研究现状 |
1.4.3 小结 |
1.5 主要存在问题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参数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参数 |
2.2 试验方法 |
3 预填粗集料组成研究 |
3.1 粗集料级配类型研究 |
3.2 粗集料粒级范围研究 |
3.3 粗集料空隙率研究 |
3.3.1 空隙率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3.3.2 空隙率对灌浆料流动度要求的影响 |
3.4 粗集料种类研究 |
3.5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成型方式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4 高性能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
4.1 复合砂浆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影响 |
4.1.1 复合砂浆工作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4.1.2 复合砂浆力学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4.1.3 复合砂浆体积稳定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4.2 高性能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
4.2.1 单掺粉煤灰体系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
4.2.2 双掺微珠、硅灰体系对水泥砂浆性能影响 |
4.2.3 胶砂比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
4.2.4 低水胶比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
4.2.5 水泥强度等级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
4.2.6 膨胀剂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
4.3 C100 超高强复合砂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性能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
5.1 复合净浆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影响 |
5.1.1 复合净浆工作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5.1.2 复合净浆力学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5.1.3 复合净浆体积稳定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5.2 高性能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
5.2.1 单掺粉煤灰体系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
5.2.2 双掺粉煤灰、硅灰体系对水泥净浆性能影响 |
5.2.3 低水胶比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
5.2.4 水泥强度等级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
5.2.5 膨胀剂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
5.3 C100 超高强复合净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裂缝的危害性 |
2 裂缝成因 |
2.1 设计方面 |
2.2 超载方面 |
2.3 施工材料的质量方面 |
2.4 温度方面 |
2.5 混凝土材料本身性能方面 |
2.6 地基变形方面 |
2.7 钢筋锈蚀方面 |
2.8 施工工艺方面 |
3 控制与预防措施 |
3.1 重视并强化设计阶段的监管与指导 |
3.2 保障荷载控制的科学合理性 |
3.3 重视施工材料的严格监管与科学控制 |
3.4 重视施工温度的科学控制 |
3.4.1 混凝土温度方面 |
3.4.2 自然温度方面 |
3.5 强化施工过程的监管 |
3.5.1 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与控制 |
3.5.2 落实施工过程的细化研究与控制 |
3.6 对后期养护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 |
3.7 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
4 结束语 |
(9)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
2桥梁结构设计 |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
2.1.1汽车作用 |
2.1.2温度作用 |
2.1.3浪流作用 |
2.1.4分析方法 |
2.1.5展望 |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
2.2.7展望 |
2.3高性能材料 |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2.3.5展望 |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
3桥梁建造新技术 |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
3.1.3施工新技术 |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4桥梁运维 |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
4.1.1监测技术 |
4.1.2模态识别 |
4.1.3模型修正 |
4.1.4损伤识别 |
4.1.5状态评估 |
4.1.6展望 |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2.1智能检测技术 |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
4.2.3展望 |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
4.3.4.1车辆冲击系数 |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
4.3.5研究展望 |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4.4.5组合加固法 |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4.4.7其他加固方法 |
4.4.8发展展望 |
5桥梁防灾减灾 |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
5.2.1桥梁风环境 |
5.2.2静风稳定性 |
5.2.3桥梁颤振 |
5.2.4桥梁驰振 |
5.2.5桥梁抖振 |
5.2.6主梁涡振 |
5.2.7拉索风致振动 |
5.2.8展望 |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
5.3.1材料高温性能 |
5.3.2仿真与测试 |
5.3.3截面升温 |
5.3.4结构响应 |
5.3.5工程应用 |
5.3.6展望 |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4研究展望 |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
5.5.1桥梁冲刷 |
5.5.2桥梁水毁 |
5.5.2.1失效模式 |
5.5.2.2分析方法 |
5.5.3监测与识别 |
5.5.4结论与展望 |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
策划与实施 |
(10)基于ABAQUS对后张法预应力箱梁存放期作用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本章小结 |
2 预应力箱梁有限元模型及本构关系建立 |
2.1 预应力箱梁主要技术指标 |
2.2 箱梁模型结构与边界条件的确定 |
2.2.1 确定主梁模型结构 |
2.2.2 确定主梁模型边界条件 |
2.3 构建材料基本属性 |
2.3.1 混凝土材料基本属性 |
2.3.2 预应力钢束及普通钢筋材料属性 |
2.4 建立材料本构关系并拟合场变量系数 |
2.5 模型调整及分析过程优化 |
2.5.1 设置并优化分析步 |
2.5.2 参数调整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ABAQUS对存放期预应力箱梁的数据提取与分析 |
3.1 张拉后箱梁的内力与变形数据提取及分析 |
3.2 存梁期内箱梁的应力与挠度数据提取及分析 |
3.2.1 存梁期内箱梁挠度变化数据分析 |
3.2.2 对挠度超过限值的预应力箱梁进行挠度控制 |
3.2.3 存梁期内箱梁应力变化数据分析 |
3.2.4 存梁期内箱梁梁长变化数据提取 |
3.3 本章小结 |
4 箱梁正弦波动荷载模拟数据及分析 |
4.1 正弦波动荷载布置 |
4.2 汽车荷载及路面铺装荷载计算 |
4.3 荷载的施加及数据提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四、谈桥梁工程对混凝土材料施工及使用性能的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分析研究[J]. 刘纹衡,姜磊,田雪飞. 冶金管理, 2021(13)
- [2]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运用分析[J]. 王利强. 四川水泥, 2021(07)
- [3]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及层间粘结性能提升研究[D]. 代腾飞. 广西大学, 2021(12)
- [4]装配式下穿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抗震性能研究[D]. 张秋实. 西华大学, 2021(02)
- [5]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预应力技术应用[J]. 陈栋栋. 建筑技术开发, 2021(09)
- [6]UHPC-RC箱型组合梁结构抗弯性能研究[D]. 海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7]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D]. 彭健秋. 西华大学, 2021(02)
- [8]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J]. 邓满春. 建筑技术开发, 2021(05)
- [9]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10]基于ABAQUS对后张法预应力箱梁存放期作用效应的研究[D]. 李松林.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