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自助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军[1](2020)在《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IC卡的普及,金融IC卡在社保、交通、医疗、旅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金融IC卡多应用推广还存在行业应用共享度不高、缺乏跨行业技术平台支撑应用共享等缺点,“一事一卡”现象仍然存在,“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局面还未形成,既带来资源的浪费,也不方便群众携带使用。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二维码、手机APP等无卡支付方式安全性不够高的隐患也逐步凸显。因此,进一步推进金融IC卡一卡多用,推动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推广具有安全芯片、支持硬件数字证书、采用国密算法的移动智能终端,为群众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和民生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落实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相关要求、四川省政府金融IC卡一卡多应用相关规划为背景,通过对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形成了相关应用技术标准,设计建设了一个“业务安全、应用共享、设备共用、一卡通用、成本分摊、系统互联”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跨行业互联互通平台,研发了一批基于金融IC卡、移动智能终端的创新金融应用和行业应用,打造了“安全可信、联网通用”的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并为未来数字货币落地应用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针对缺乏全省统一的行业应用技术规划,各行业、各市州、各商业银行各自独立地在金融IC卡上加载行业应用,带来卡片文件结构、行业应用密钥、POS终端不兼容、不利于行业应用联网通用等问题,在深入研究金融IC卡、金融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基础上进行创新扩展、细化,统筹规划设计了四川省行业应用卡片规范、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公交行业POS终端规范,解决了行业应用标准统一、行业应用信息在卡片内安全存储、在机构间和终端与后台间安全可靠传输等问题,为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奠定了技术基础。2.深入研究IC卡多应用管理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解决了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上行业应用的加载和管理、行业应用的接入和共享、行业自定密钥的交换、接入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等问题,研发设计了符合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准的架构开放、互联互通、安全可信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平台接入了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并将研发的全国通用应用和本地特色应用共享到国家平台供全国使用;平台将各个单位不同架构、模式的平台、应用互联,支持多种创新金融应用、行业应用和业务模式。该平台是国内首个建成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互联互通平台,通过了国家专业机构的检测认证,并投入实际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针对中小规模城市和县级城市公交行业缺少金融IC卡行业应用管理系统,现有金融POS终端规范缺少黑名单和优惠促销活动支持等问题,研究了金融终端安全交互技术,研发设计、建设了全省统一的金融IC卡公共交通行业平台,支持普通卡、老年卡、学生卡等多种支付模式和灵活多样的优惠模式,支持各城市、各运营公司等多种规模机构的接入和管理,为金融IC卡在公交领域快速推广奠定了基础。4.研究了金融IC卡扩展应用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结合自研的行业应用卡片规范和密钥管理规范,解决了金融IC卡行业信息安全存储、传递和在地铁刷卡速度问题,国内首个实现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手机SD卡)在地铁应用,解决了驾驶员、行驶证信息安全存储和传输问题,国内首创面向所有银行开放的基于普通金融IC卡的交通违法处理应用。
刘梦霄[2](2020)在《服务型银行终端产品的系统设计 ——以虚拟柜员机VTM产品为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不断的更新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银行服务有了新的需求,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于用户的期望,这将促使银行以提高用户体验为中心设计创新更智能、便捷的服务方式。虚拟柜员机(Virtual Teller Machine,VTM)的出现,使银行在保证用户优质体验的同时还响应了信息化和可持续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以VTM设备为例,在此基础上根据银行发展趋势、服务型银行扩充服务场景、用户需求等方面,得出未来服务型银行终端产品发展的可能性,从而进行未来VTM设备概念创新设计。本文从用户需求出发,探索了服务型银行的机遇点,为用户提供了更智能化、便捷化的银行服务模式。分析过程是通过对用户潜在的需求挖掘,对现有智能VTM设备的分析,发现可创新的接触点,将个体银行整合在统一于银联的系统下,应用在银行革新终端产品VTM设备上,从而解决一人多行多卡需要去多家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问题。设备可组合不同造型状态根据服务型银行不同场景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而通过服务设计方法,重新规划一个具有集合共享的VTM系统服务流程,设计全新VTM系统界面让用户更快捷高效的来进行银行业务的办理,最终为用户打造流畅的友好的金融服务体验。
刘冠锋[3](2020)在《H公司新一代交通管理综合业务自助服务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机动车驾驶人数量逐年上升,公安交管部门的业务量与日俱增,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也日益增大。为缓解当前交通管理业务日益增长和警力配备不足之间的矛盾,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部署,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提便捷、高效的业务办理渠道。在政府部门大刀阔斧改革的背景下,第一代交通管理综合业务自助服务机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功能上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形势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亟需开发适应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需要的新一代产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阐释H公司新一代交通管理综合业务自助服务项目的内外部环境基础上,对H公司发展该项目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项目未来经营发展思路和具体发展方案,并对方案的财务指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模拟估算;对项目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应对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分析表明,项目面临的政策、社会、技术三大环境都有助于项目的发展,竞争环境利大于弊,机会大威胁小,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空间。同时,H公司丰富的行业经验,技术创新能力,优秀的项目团队,以及财务能力也将为项目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根据项目发展方案测算,项目的动态回收期为1.74年,为期5年的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为7529.69万元,远远大于项目的初始投资及项目预计总投资,内部收益率远比比预期的收益率高,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总体而言,本项目面临的风险较小,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张强[4](2020)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智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契合的新形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与模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呼应着场馆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国家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如何在政府财力有限和现有设施工艺薄弱的状态下,构建新时代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机制,提升其建设标准化、运营数字化、应用人本化水平,实现人与运动、场馆智慧互连。本研究不仅能加深社会各界对智慧体育场馆治理的理解,对于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场馆运营的根本性痛点,满足消费受众的体验新需求和辅助智慧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了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分析,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三层系统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内容,提出了五种实现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模式,设计了四类场景营销的类型,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场馆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6个省份部分体育场馆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协同体。从体育场馆发展历程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设施的应用形成的先进发展理念,是体育场馆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较之互联网+场馆、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场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其鲜明的特征。智慧体育场馆利用新技术实现人与场馆的感知互联,通过具有认知、判断、应对的智能方式深度整合资源和促进公众运动参与,在体育场馆各个环节实现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优化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智慧体育场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其服务体验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在场馆情境中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推动场馆全面升级服务形态。从协同管理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智慧体育场馆是以新技术为基础,以追求服务、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典型特征,通过整合体育场馆及相关资源推进服务应用创新,从而实现场馆服务功能的升级优化。(2)研究构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拓展和完善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价值探索。本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智慧体育场馆的关联,辨析了智慧体育场馆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定义,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目标和关键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架构,具体由技术层、资源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其中技术层位于系统的底层,包括作为场地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智能硬件和数据库等;资源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包括智慧运营、资源集成和智慧社会等;应用层处于系统的最顶层,包括新型营销系统、智慧服务和统一应有等。(3)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设计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根据场馆的规模、区位条件和运营特点有所不同,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城市“地标性”休闲娱乐中心;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区域性”全民健身热力区;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节点式”运动健康服务点。从错位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导向、加强合作以及治理转变等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可持续健康发展。(4)智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多样,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场馆公共服务能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认为智慧体育场馆在提高运营能力,优化人力资本、降低能耗成本、实现快速复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包括政府投资运营、企业投资运营、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和场馆协会纽带模式五种模式。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正确认识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分析挖掘场馆数据价值、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等问题。提出政府加强财政投入、转变观念推动场馆智慧运营、尽快酝酿场馆智慧运营方案、合理选择智慧场馆运营模式、妥善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发展策略。(5)根据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为尽快摆脱体育场馆收入渠道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的局面,场馆运营机构需要主动求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跨界思维进行场景营销互换和体育消费链接。研究根据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寻求深度变革的发展目标、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炼出注重情绪释放的娱乐型场景、强调寓教于乐的教育型场景、倡导空间差异化的审美型场景和满足精神调剂的移情型场景四类智慧营销的体验场景,以推动体育场馆智慧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提档升级。(6)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诉求。本文通过初步构建指标结构,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咨询,形成了 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设计了“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调查”问卷,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江西6个省份60座体育场馆作为调查对象,从供给侧了解体育场馆的建设期望和诉求,通过IPA分析明确智慧体育场馆应优先改进的项目,提出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规划。(2)强化政策引领,形成政策体系,研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制定奖励、补贴和扶持政策。(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市场合作,建议将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分期、分段进行分解,适当让渡部分经营权益吸引企业参与场馆智慧化改造与运营。(4)研制相关标准,针对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科学编制建设指南以及数据接口标准等规范。(5)因地制宜建设,促进长效运营,划分智慧体育场馆功能版块,有规划、有重点、有策略的确保建设体系、步骤的完整性。(6)盘活人力资源,“引智借脑”从创意、营销等行业选聘人才,“自我造血”对场馆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与轮训。
李成林[5](2020)在《商业银行网点资源分类、整合与核心竞争力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为主线,大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从服务业各子行业的资产规模和利润来看,金融业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是国家的重要核心竞争力”,这是2019年2月2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新的明确定位。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是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国家战略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而银行网点作为商业银行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贴近资源市场环境、参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阵地,在国家改革和战略推动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是,在金融科技深度应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改变,这既有来自客户与银行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权利地位被深刻重构,也有客户群体属性化更加聚焦带来对富有个性化、高附加值、互动性的金融服务更为迫切的需求。有数据表明,2019年某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网点全年接待5.4亿客户,业务量占比该行全渠道业务量仅为6%,涉及全行个人客户数达到38.6%,但综合贡献度超过80%。因此,商业银行网点在诸多涉及深度互动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预示着商业银行网点在培育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层动态关系:一是客户交易渠道偏好差异化和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之间动态关系,二是到店客户日渐减少和科技赋能金融服务能力的关系。面对上述现状,本文提出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以下简称:S-D逻辑)思想来重塑商业银行网点的价值主张路径,以期更好地适应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进而实现培育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围绕S-D逻辑的三大核心思想,即资源分类、资源整合和价值共创,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第一,借助鱼骨图分析工具和NLP(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方法,识别出银行网点资源分类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出与S-D逻辑相悖的内在原因(第三章);第二,根据SD逻辑的资源分类思想,从客户的渠道偏好进行客户细分和客户画像识别(第四章);第三,根据S-D逻辑的资源整合思想,分别从到店客户视角(第五章)和非到店客户视角(第六章)研究商业银行网点的资源整合路径;第四,基于不同渠道的资源整合路径以及S-D逻辑的价值共创思想,识别出银行网点核心培育过程中驱动层、支持层和表现层的资源要素,构建了核心竞争力D-SP评价体系,对价值共创效果提供检验回路(第七章);第五,结合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第八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当前商业银行网点的价值主张侧重于客户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的感知,缺少对客户关系/支持价值的关注,比如缺少对操作性资源互动的认识和细分;其次,不同交易渠道偏好的客户,在职务与职业、收入来源、合作银行、产品渗透、金融资产配置偏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为银行网点提出差异化价值主张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持;再次,银行网点的资源整合应该以不同交易渠道偏好的客户为主导,强调操作性资源间的深度互动和服务交换是提升资源整合的核心内容,针对到店客户需要从厅堂服务、岗位协同和服务生态三个维度来实施整合,针对非到店客户需要从客户识别、客户开发和服务生态三个维度来实施整合,不同视角的整合模式都以银行网点与客户实现价值共创为最终归宿;最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导力量来自于驱动层的操作性资源,操作性资源的耦合效应好、到店客户量偏高的网点核心竞争力更强,此外不同业态网点的核心竞争力呈现梯度特征。总之,本文基于S-D逻辑思想的资源分类与竞争优势、资源整合与服务生态、价值共创与核心竞争力为研究主线,基于大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培育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整个研究思路综合了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符合长期以来资源整合研究和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也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期待本研究能够有效弥补现有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为我国银行业金融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支撑。
赵媛[6](2019)在《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医院自助服务终端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就医时间,提高了人们的就医体验。然而在实际就医过程中,由于信息承载过多、交互操作不便、用户体验差等原因,自助服务终端不能完全满足用户自助就医的需求。因此,探索用户就医过程中的深层次需求,优化医院自助服务终端设计,提升用户就医满意度成为本文研究重点。本文以服务设计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挖掘典型用户就医过程中的潜在需求,并运用Kano模型进行用户需求项重要度分析,确定用户需求层次和需求优先级,以此作为医院自助终端设计的设计基础。其次,对用户的就医流程、关键接触点和医院自助服务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典型用户的就医流程,发现用户就医过程中的痛点和机会点,通过优化界面交互逻辑、整理信息承载内容和完善就医流程,设计出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的服务蓝图,提出了服务流程的便利化、完整化策略,服务信息的合理化、精简化策略和服务系统的可视化、强交互策略,为后面的医院自助服务终端设计奠定基础。最后,结合之前的分析结果进行医院自助终端设计实践,详细做出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的硬件模型和软件界面原型,从服务设计的角度为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的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沈淼淼[7](2020)在《基于HIS接口的一站式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从当前国内外较大型医院的就医现状来看,患者就医时长的70%以上的时间都花在了排队挂号、缴费、候诊、等候检查及取检查检验结果等琐碎事情上。就医过程中的费用不透明性,报告发错、拿错、漏发,就医流程排队时间长问诊时间短等问题频发导致医患矛盾频发,医院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反映出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普遍较低。而且,目前医疗行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接口服务和一站式服务模式。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1.提升病人的就医体验满意度、就医全流程舒适度、提升医院的就医管理质量。2.响应国家“最多跑一次”的政策号召,使医院各个科室的独立系统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实现有基于HIS接口的一站式服务系统。3.一站式服务系统专门针对医疗机构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系统。在成功解决各个医技系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对接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医院发放就诊卡、精准预约、挂号、问诊、缴费、医技检查、取报告单等需求。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层次、分系统介绍了基于HIS接口的一站式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1.从一站式服务系统设计理论出发,分析了系统所需涉及的相关技术、系统架构、多种接口。针对不同技术、框架和接口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合目前现有的.NET项目,提出了利用WebService,采用基于服务的“N”层架构。2.设计与实现了基于VMware虚拟机技术的WebService接口请求交互功能。针对WebService的请求原理和特点,设计了采用WebServiceStudio工具实现的接口应用。通过调用相应的接口服务,返回XML结果集。3.设计与实现了人脸识别自助发卡、精准挂号预约、精准医技预约、自助挂号缴费、人脸识别就诊、人脸识别检查登记、自助查询、自助检查、自助打印、后台及远程管理等功能模块。4.编写需要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吴若苇[8](2019)在《M银行厦门分行A支行排队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经济进入“新常态”,各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想要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比拼的将是银行的服务。以M银行厦门A支行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针对A支行的排队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 A支行存在着业务操作系统复杂及流程繁琐、客流高峰频现、自助设备安排不合理及功能缺失、柜员配置不合理、大堂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淡薄,以及等待过程中的配套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其次,论文应用排队模型、问卷调查、排队心理学等理论方法,对A支行排队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设计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包括业务系统及流程的优化、有效分流机制、自助设备的全方位调整、科学管理培训柜员和大堂人员以及提升等待过程的配套服务等。最后,论文对所提出的优化方案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一方面,通过排队模型针对经济最优窗口数量进行了评估;另一方面,从不同的业务场景入手,评估实施优化方案之后的业务场景排队情况。整体上看,优化方案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客户体验,降低其排队等待时长和员工劳动强度,进一步提升A支行的服务运作管理能力。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同业的商业银行排队管理,提升营业厅的服务能力,从而提高客户体验感及提升网点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王祉瓒[9](2019)在《基于峰终定律的智慧银行服务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环境的快速变迁,银行业战略转型迫切,银行滞后的服务模式与服务设计兴起相矛盾,缓慢的创新速度也与金融科技趋势格格不入,面临着各种挑战的银行业亟需进行服务模式升级和智慧化转型,以满足客户新的金融需求。目前学术界及业界的解决方案多集中在上述两个独立的方向上,缺少两者结合的思考。课题组受建行广州开发中心所托,在现有应用基础上探索银行服务模式升级和智慧化转型的结合思路。文章对金融业智慧转型案例进行分析,梳理和综述智慧银行的相关知识,总结归纳出智慧银行的发展趋势;对服务设计及峰终定律进行研究,阐述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价值,并在现有“发现、定位、建立、产出”的流程上,提出基于峰终定律的具体研究流程和方法;在该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定性研究发现问题,确定年轻人群为目标客户,零售业务为目标业务,并生成目标用户画像;对传统银行办理理财业务的客户旅程进行可视化展示及触点评分,分析各阶段及细分接触点,确认咨询、办理阶段为“峰值”阶段、增加后续阶段为“终值”阶段;根据峰终阶段中得到的具体设计机会,结合发展趋势和用户画像,最终定义智能助手平台为课题设计方向。基于设计定位提出智慧银行服务设计的四点策略,构建一个智能助手为主体的虚拟服务系统及其技术架构,以年轻客户第一次办理理财业务的场景为例,重新设计符合峰终定律的客户旅程,对助手形象、实体网点分区、金融机器人、数字银行原型和会员制度等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并以手机办理理财业务为任务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和验证基于峰终定律的设计方案效果。评估结果显示,所提出优化峰终阶段的智慧转型方案可有效提升客户体验,初步验证了峰终定律与服务设计结合的可行性和价值。
黄鑫[10](2019)在《新疆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是新疆公路建设大发展时期,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将形成7000多公里的贯穿新疆东西南北的高速公路网。2012年4月,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下发了《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速公路收费方案规划研究报告的批复》,要求自治区高速公路实施以封闭式为主的联网收费,并将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作为联网收费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这一规划,自治区目前正在实施计重收费推广工作。可以预计,实施封闭式联网收费和计重收费后,从事长途运输的货运车辆在出口一次缴纳通行费费额较高,点钞和找零时间较长,导致收费站出口通行能力显着降低。为此,亟需采用先进的非现金支付方式来提高高速公路出口通行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本文在深入分析了现有新疆高速公路收费支付系统的功能和需求基础上,对非现金支付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并分析了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工作包括:(1)总结了非现金支付系统在收费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详细描述了新疆非现金支付系统的层次结构、网络拓扑和数据传输,从而明确了非现金支付系统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分析了非现金支付系统的硬件组成,并阐述非现金支付与外围设备的连接以及非现金支付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功能与作用。(2)对非现金支付的系统设计进行剖析,详细介绍了非现金支付的实现及关键技术,包括软件中应用软件及平台软件的实现、数据传输的设计与实现、对硬件平台及支撑系统的关键技术、非现金支付系统特殊事件的处理、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保护措施、非现金支付中的票据和税务处理等技术。(3)拟定测试计划,对整个非现金支付系统进行相关测试,并给出相应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完成整个非现金支付系统的开发。(4)分析了非现金支付在运营管理中的难点,共享了一些经验及做法,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提供参考。
二、银行自助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自助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GlobalPlatform规范 |
2.3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 |
2.3.1 金融IC卡规范体系结构 |
2.3.2 与国外标准的关系 |
2.3.3 多应用要点分析 |
2.4 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 |
2.4.1 移动支付标准体系结构 |
2.4.2 与国内外标准的关系 |
2.4.3 多应用要点分析 |
2.5 TSM技术 |
2.5.1 TSM作用 |
2.5.2 TSM分类 |
2.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规范 |
3.1 引言 |
3.2 四川省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结构规范设计 |
3.2.1 公共交通应用 |
3.2.2 公用事业应用 |
3.3 加载居民健康应用的金融IC卡卡片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和POS终端对接规范 |
4.1 引言 |
4.2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设计 |
4.2.1 行业应用开通密钥 |
4.2.2 行业应用管理密钥 |
4.3 POS终端对接规范设计 |
4.3.1 黑名单下载 |
4.3.2 平台参数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金融IC卡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平台建设需求 |
5.3 平台规划设计 |
5.3.1 系统总体架构 |
5.3.2 系统功能 |
5.4 金融IC卡多应用业务流程 |
5.4.1 管理类业务流程 |
5.4.2 行业注册 |
5.4.3 客户端应用下载 |
5.4.4 密钥交换申请 |
5.4.5 IC卡应用服务 |
5.5 移动金融SPTSM |
5.5.1 系统功能架构 |
5.5.2 应用管理 |
5.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
5.5.4 应用提供商管理 |
5.5.5 客户端插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典型行业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地铁应用 |
6.2.1 技术体系 |
6.2.2 业务流程 |
6.3 公共交通行业子平台 |
6.4 交警罚缴应用子平台 |
6.5 基于SE的手机银行 |
6.6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服务型银行终端产品的系统设计 ——以虚拟柜员机VTM产品为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1、课题意义 |
2、理论意义 |
3、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 |
第六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服务型银行及VTM设备研究 |
第一节 服务型银行概述 |
1、服务型银行的概念 |
2、服务型银行的背景 |
3、服务型银行的发展分析 |
第二节 VTM概述 |
1、VTM的概念 |
2、VTM的优势 |
3、VTM的发展前景 |
第三节 银行业务架构分析 |
1、传统银行业务模式 |
2、VTM的业务模式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服务接触点与需求研究 |
第一节 服务接触点 |
1、服务接触点概述 |
2、现有接触点分析 |
第二节 用户需求研究 |
1、用户群体调查 |
2、确立目标用户 |
3、目标用户需求 |
第三节 VTM模块需求分析 |
1、钱柜空间模块 |
2、身份识别区模块 |
3、单据打印区模块 |
4、远程视频区模块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与实地研究 |
第一节 优秀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国内案例实地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助终端VTM设计实践 |
第一节 设计思考与定位 |
第二节 外观设计方案研究 |
1、前期设计方案 |
2、设计方案对比分析 |
第三节 设计方案整合深化 |
第四节 外观造型最终设计方案 |
1、设计方案效果展示 |
2、设计方案说明 |
3、技术参数 |
4、实践制作 |
第五节 系统设计分析 |
1、定义VTM服务系统的设计策略 |
2、VTM服务系统概念设计 |
3、VTM界面设计 |
第六节 设计方案评估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3)H公司新一代交通管理综合业务自助服务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项目投资概况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框架 |
第2章 项目环境分析 |
2.1 政治环境 |
2.2 经济环境 |
2.3 社会环境 |
2.4 技术环境 |
2.5 行业发展状况 |
2.6 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项目发展条件分析 |
3.1 项目公司发展概况 |
3.2 项目公司核心竞争力 |
3.3 项目体系结构与功能 |
3.4 项目发展阶段 |
3.5 项目商业模式 |
3.6 项目运营管理 |
3.6.1 项目组织架构 |
3.6.2 项目团队 |
3.6.3 项目人员配置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项目市场分析与发展方案 |
4.1 项目市场STP分析 |
4.1.1 市场细分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市场定位 |
4.2 项目市场需求预测 |
4.3 项目产品营销策略 |
4.3.1 产品策略 |
4.3.2 产品定价 |
4.3.3 推广渠道 |
4.3.4 售后服务 |
4.4 项目运营目标与计划 |
4.4.1 短期目标 |
4.4.2 中期目标 |
4.4.3 长期目标 |
4.4.4 总体销售目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项目财务分析 |
5.1 财务基本假设与费用估算原则 |
5.1.1 财务基本假设 |
5.1.2 费用估算原则 |
5.2 项目投资计划 |
5.2.1 总投资计划 |
5.2.2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
5.2.3 流动资金投资计划 |
5.3 项目资金预测 |
5.3.1 项目收入预测 |
5.3.2 项目成本预测 |
5.3.3 项目利润预测 |
5.3.4 项目现金流预测 |
5.4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5.4.1 现金流量分析 |
5.4.2 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项目风险分析 |
6.1 风险分析 |
6.2 风险对策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框架结构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场馆相关概念 |
2.1.2 体育场馆信息化 |
2.1.3 互联网+场馆 |
2.1.4 智能体育场馆 |
2.1.5 智慧体育场馆 |
2.1.6 场景营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3 体验经济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
3.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
3.1.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总体情况 |
3.1.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实困境 |
3.1.3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
3.3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经验借鉴 |
3.3.1 美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2 英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3 荷兰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4 日本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4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比较分析 |
3.4.1 智慧体育场馆的主导方式比较 |
3.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对象比较 |
3.4.3 智慧体育场馆的设施改造比较 |
3.4.4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比较 |
3.4.5 智慧体育场馆的验收评估比较 |
3.5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启示 |
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构建研究 |
4.1 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 |
4.1.1 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 |
4.1.2 智慧体育场馆的功能与价值 |
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 |
4.3 智慧体育场馆的关键要素 |
4.3.1 服务主体要素 |
4.3.2 服务本体要素 |
4.3.3 服务客体要素 |
4.3.4 信息空间要素 |
4.3.5 技术应用要素 |
4.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
4.4.1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理论机理 |
4.4.2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
4.5 智慧体育场馆的动力机制 |
4.5.1 内部动力 |
4.5.2 外部动力 |
4.5.3 动力机制 |
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研究 |
5.1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1.1 建设目标 |
5.1.2 建设思路 |
5.1.3 关注重点 |
5.1.4 建设内容 |
5.2 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2.1 建设目标 |
5.2.2 建设思路 |
5.2.3 关注重点 |
5.2.4 建设内容 |
5.3 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3.1 建设目标 |
5.3.2 建设思路 |
5.3.3 关注重点 |
5.3.4 建设内容 |
5.4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策略 |
6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分析研究 |
6.1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本质 |
6.2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 |
6.3 智慧体育场馆的运营实现路径 |
6.3.1 政府投资运营模式 |
6.3.2 企业投资运营模式 |
6.3.3 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模式 |
6.3.4 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模式 |
6.3.5 场馆协会纽带模式 |
6.4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应注意的问题 |
6.4.1 正确认识体育场馆信息化 |
6.4.2 场馆智慧运营需在规划阶段考虑 |
6.4.3 注意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 |
6.4.4 充分挖掘和分析场馆数据价值 |
6.4.5 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保障 |
6.4.6 加强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引进及培养 |
6.5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例 |
6.5.1 黄龙体育中心的基本情况 |
6.5.2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化改革的背景 |
6.5.3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特点 |
6.5.4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启示 |
6.6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策略 |
7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分析研究 |
7.1 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现状 |
7.1.1 场馆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
7.1.2 用户营销需求把握不准 |
7.1.3 场馆营销模式较为单一 |
7.1.4 服务营销品牌特色不强 |
7.1.5 市场营销保障机制不足 |
7.2 信息技术对场馆营销的影响 |
7.2.1 智能终端改变体育消费习惯 |
7.2.2 移动网络改善场馆交易方式 |
7.2.3 在线推送延伸刺激多元消费 |
7.3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的作用 |
7.3.1 场景营销连接用户消费轨迹 |
7.3.2 信息技术助力识别潜在市场 |
7.3.3 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效果 |
7.3.4 实现多维度场景消费创新 |
7.4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路径 |
7.4.1 注重场景营销体验的本质 |
7.4.2 跨界思维的创新模式选择 |
7.4.3 场馆场景营销的主要类型 |
7.5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策略 |
8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研究 |
8.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 |
8.1.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
8.1.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8.1.3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8.1.4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
8.1.5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8.1.6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确立 |
8.2 智慧体育场馆评价分析研究 |
8.2.1 “重要性”评价结果 |
8.2.2 “表现性”评价结果 |
8.2.3 IPA分析评价结果与讨论 |
8.2.4 总结 |
8.3 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 |
9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9.3.1 研究的局限 |
9.3.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智慧体育场馆初选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 |
附录3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6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场馆—运营机构访谈提纲 |
附录7 访谈人员名录 |
附录8 专家成员构成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商业银行网点资源分类、整合与核心竞争力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资源分类研究 |
1.2.2 商业银行资源整合研究 |
1.2.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2.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逻辑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客户细分理论 |
2.1.2 资源整合理论 |
2.1.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 服务主导逻辑 |
2.2.1 服务主导逻辑的命题及演进 |
2.2.2 服务主导逻辑的三维度拓展 |
2.2.3 服务主导逻辑内涵的新诠释 |
2.2.4 对银行网点服务的适应性解释 |
2.3 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基于服务主导逻辑 |
2.3.1 银行网点资源分类、整合与核心竞争力评价 |
2.3.2 本文理论逻辑框架图 |
2.4 本章小结 |
3.商业银行网点价值主张的现状分析 |
3.1 银行网点的价值主张 |
3.1.1 银行网点转型 |
3.1.2 银行网点业态分类 |
3.2 网点价值主张的定性分析 |
3.2.1 客户体验的“五大”痛点 |
3.2.2 痛点成因——网点资源分类再思考 |
3.3 网点价值主张的定量分析 |
3.3.1 研究设计 |
3.3.2 基于客户体验的NLP情感分析 |
3.3.3 不同渠道偏好客户体验的词频云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不同渠道偏好下的客户细分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2 确定客户特征 |
4.2.1 变量选择及解释 |
4.2.2 客户特征选择 |
4.3 交易渠道偏好的客户细分研究 |
4.3.1 到店客户与非到店客户的初步画像 |
4.3.2 到店客户与非到店客户的深度画像 |
4.3.3 到店客户与非到店客户的金融交易逻辑 |
4.4 本章小结 |
5.网点资源整合分析——到店客户视角 |
5.1 研究设计 |
5.2 研究过程 |
5.2.1 提炼场景 |
5.2.2 提炼核心范畴 |
5.2.3 数据检验 |
5.3 针对到店客户的资源整合新逻辑 |
5.3.1 操作性资源的主体参与角色 |
5.3.2 构建服务生态系统是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 |
5.3.3 操作性资源互动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
5.4 资源整合模型 |
5.4.1 “核心范畴”构建“SPS”模型 |
5.4.2 厅堂服务——驱动层角色 |
5.4.3 岗位协同——支持层角色 |
5.4.4 价值共创——表现层角色 |
5.5 本章小结 |
6.网点资源整合分析——非到店客户视角 |
6.1 研究样本 |
6.2 扎根理论分析 |
6.3 针对非到店客户的资源整合新逻辑 |
6.3.1 操作性资源主导资源整合的全过程 |
6.3.2 全渠道协同是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保障 |
6.3.3 价值共创——网点核心竞争力的新来源 |
6.4 资源整合模型 |
6.4.1 “核心范畴”构建“IEEC”模型 |
6.4.2 操作性资源驱动着价值共创的实现过程 |
6.4.3 对象性资源对价值共创具有支撑作用 |
6.4.4 价值共创是各资源整合阶段的动态耦合 |
6.5 本章小结 |
7.银行网点核心竞争力评价 |
7.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基于S-D逻辑 |
7.2 D-S-P评价体系构建 |
7.2.1 评价体系的“三层次九要素” |
7.2.2 评价指标细化 |
7.2.3 评价方法及权重设定 |
7.3 银行网点核心竞争力评价 |
7.3.1 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
7.3.2 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
7.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强化银行网点功能定位和价值主张的适应性 |
8.2.2 健全操作性资源互动的长效机制 |
8.2.3 加快对象性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
8.2.4 配套网点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制度环境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范例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医院自助服务终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医院自助服务的兴起与发展 |
1.1.2 服务设计介入公共自助服务领域 |
1.2 医院自助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服务设计理论与医院自助服务终端概述 |
2.1 服务设计理论相关概述 |
2.1.1 服务设计概念 |
2.1.2 服务设计要素 |
2.1.3 服务设计的方法与流程 |
2.2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概述 |
2.2.1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概述 |
2.2.2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种类和用途 |
2.2.3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市场发展前景 |
2.2.4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结构组成 |
2.3 服务设计在医院自助服务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户自助就医过程中的需求研究与分析 |
3.1 目标用户自助就医调研分析 |
3.1.1 目标用户问卷调研 |
3.1.2 目标用户访谈分析 |
3.1.3 典型用户就医流程行为分析 |
3.1.4 目标用户需求总结 |
3.2 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调研分析 |
3.3 基于Kano模型的医院自助服务系统需求重要度分析 |
3.3.1 Kano模型分析方法概述 |
3.3.2 用户需求归纳 |
3.3.3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医院自助服务终端应用分析 |
4.1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4.2 目标用户自助就医体验地图构建 |
4.2.1 用户体验地图构建方法 |
4.2.2 目标用户自助就医体验地图 |
4.2.3 自助就医体验地图中机会点分析 |
4.3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的服务设计原则 |
4.3.1 以患者就医体验为核心的设计原则 |
4.3.2 整合就医服务系统的设计原则 |
4.3.3 软硬件的易操作性与易用性原则 |
4.4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的服务蓝图规划设计 |
4.5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的服务设计策略定位 |
4.5.1 服务流程的便利化、完整化策略 |
4.5.2 服务信息的合理化、精简化策略 |
4.5.3 服务系统的可视化、强交互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方案服务设计实践 |
5.1 现有产品调研分析 |
5.1.1 服务功能和产品造型分析 |
5.1.2 调研总结及现有问题分析 |
5.2 华山医院自助服务终端设计定位 |
5.2.1 用户需求项与设计关键点对应关系分析 |
5.2.2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功能定位 |
5.3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硬件设计与研究 |
5.3.1 使用场景分析 |
5.3.2 产品设计原则 |
5.3.3 产品设计方案 |
5.3.4 产品色彩和材质 |
5.3.5 产品人机尺寸 |
5.4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界面设计与研究 |
5.4.1 界面设计原则 |
5.4.2 医院自助服务终端页面原型设计 |
5.4.3 视觉稿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7)基于HIS接口的一站式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一站式服务系统相关理论和技术概述 |
2.1 WEB SERVICE技术 |
2.2 NET框架 |
2.3 ACTIVEX控件 |
2.4 Redis缓存 |
2.5 XML技术 |
2.6 rabbitMQ消息队列代理(Message Broker) |
2.7 ZOOKEEPER服务治理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站式服务系统分析 |
3.1 系统总体流程 |
3.1.1 就医流程分析 |
3.1.2 就医流程改造需求 |
3.2 一站式服务系统的具体功能 |
3.3 一站式系统架构分析 |
3.3.1 开发语言 |
3.3.2 开发工具 |
3.3.3 一站式服务系统使用的数据库 |
3.4 一站式服务系统数据流程 |
3.4.1 总体数据流图 |
3.4.2 一站式服务系统子项流程图 |
3.5 一站式服务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3.5.1 发卡业务流程 |
3.5.2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
3.5.3 门诊挂号预约流程 |
3.5.4 门诊缴费流程 |
3.5.5 住院预交款充值流程 |
3.5.6 检验/检查结果打印/配送流程 |
3.5.7 医技预约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站式服务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 一站式服务系统模块总体设计 |
4.3 一站式服务系统与HIS接口的设计背景 |
4.4 HIS接口设计 |
4.4.1 门诊挂号业务HIS接口设计 |
4.4.2 门诊结算业务HIS接口设计 |
4.4.3 住院结算业务HIS接口设计 |
4.4.4 药品配送业务HIS接口设计 |
4.5 HIS与医技系统接口设计 |
4.5.1 HIS与PACS系统接口设计 |
4.5.2 HIS与LIS接口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站式服务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整体数据交互的实现 |
5.2 接口请求与系统应用模块交互的实现 |
5.2.1 请求协议的描述和规范 |
5.3 患者多途径身份识别共通的实现 |
5.4 一站式服务系统业务的实现 |
5.4.1 前台发卡流程实现 |
5.4.2 一站式服务后台管理实现 |
5.4.3 一站式服务终端挂号缴费功能实现 |
5.4.4 一站式服务住院预交款和住院结算的实现 |
5.4.5 一站式服务系统一站式医技预约的实现 |
5.4.6 三网通短信发送实现 |
5.4.7 一站式服务终端打印工作的实现 |
5.5 凭条通用打印模板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硬件测试 |
6.2 软件测试 |
6.2.1 单元测试 |
6.2.2 一站式服务系统集成测试 |
6.2.3 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 |
(8)M银行厦门分行A支行排队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结构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概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服务管理 |
一、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服务的内涵 |
二、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服务的特点 |
第三节 排队管理理论 |
一、排队系统 |
二、排队模型 |
三、排队等待心理学 |
四、“非暴力沟通”法则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银行厦门分行A支行排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M银行A支行营业网点概况 |
一、M银行背景及A支行网点概况 |
二、A支行网点服务流程及排队流程概况 |
第二节 A支行营业厅现状的排队模型分析 |
一、客流量统计分析 |
二、业务受理时长统计分析 |
三、客户平均到达率、平均服务率及服务强度的确定 |
四、多服务台多队排队方式 |
第三节 A支行营业厅排队客户的等待心理分析 |
第四节 A支行营业厅排队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一、业务系统及相关流程设计存在缺陷 |
二、排队高峰频现,自助设备分流效果不佳 |
三、员工管理不到位,排队等候过程服务不足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银行厦门A支行排队管理优化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优化方案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一、优化目标 |
二、优化原则 |
第二节 优化方案的设计 |
一、业务在线填单预审,集中处理优化流程 |
二、分流机制缓解高峰客流,自助设备全方位优化 |
三、建立员工科学化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等待过程配套服务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支行营业厅排队问题解决方案的效果检验 |
第一节 优化方案的综合评估 |
一、经济最优模型评估 |
二、优化方案的整体评价 |
第二节 不同场景的优化效果分析 |
一、整体业务耗时缩短,流程简化效果明显 |
二、“线上预约”机制缓解高峰客流、自助设备专区优化效果显着 |
三、员工职业素养逐日提高、营业厅配套服务改善客户体验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峰终定律的智慧银行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现存问题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二章 智慧银行概述与趋势研究 |
2.1 金融业智慧转型案例分析 |
2.2 智慧银行定义及特征 |
2.3 智慧银行整体架构 |
2.3.1 基础层 |
2.3.2 技术层 |
2.3.3 应用层 |
2.4 智慧银行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银行服务设计的理论研究 |
3.1 服务设计 |
3.1.1 服务设计的内涵 |
3.1.2 服务设计的原则 |
3.1.3 服务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
3.1.4 服务设计在银行领域的应用价值 |
3.2 峰终定律 |
3.2.1 峰终定律的提出 |
3.2.2 峰终定律的意义 |
3.2.3 峰终定律的应用方法 |
3.2.4 峰终定律对于智慧银行服务设计的价值 |
3.3 基于峰终定律的服务设计研究流程和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银行服务系统调研与用户研究 |
4.1 调研介绍 |
4.2 银行现有服务系统预调研 |
4.2.1 银行网点实地调研体验 |
4.2.2 银行其他业务渠道体验 |
4.2.3 与银行开发部门交流 |
4.2.4 预调研总结 |
4.3 用户研究 |
4.3.1 目标用户界定 |
4.3.2 影子练习 |
4.3.3 情景交流 |
4.3.4 用户画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峰终定律的目标客户旅程分析 |
5.1 基于峰终定律的客户旅程 |
5.2 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 |
5.2.1 问卷设计及制作 |
5.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5.3 接触点分析 |
5.3.1 需求感知阶段 |
5.3.2 咨询及决策阶段 |
5.3.3 办理阶段 |
5.3.4 后续需求阶段 |
5.3.5 分享及评价阶段 |
5.3.6 调整及更新阶段 |
5.3.7 峰终阶段确认 |
5.4 设计定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银行服务系统设计实践 |
6.1 智慧银行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
6.1.1 面向年轻客户,重点发展零售业务和建设线上渠道 |
6.1.2 应用峰终定律,优化咨询办理及后续阶段 |
6.1.3 重建交互介质,推出智能助手优化交互关系 |
6.1.4 连接各渠道系统,实现多轮交互打造无缝体验 |
6.2 智慧银行服务系统整体设计 |
6.2.1 服务系统构建 |
6.2.2 技术框架构建 |
6.2.3 服务系统客户旅程说明 |
6.2.4 服务系统客户旅程对比 |
6.3 智慧银行服务系统详细设计 |
6.3.1 产品功能规划 |
6.3.2 助手形象设计 |
6.3.3 实体网点改造 |
6.3.4 数字银行原型设计 |
6.3.5 会员制度设计 |
6.4 智慧银行服务系统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银行服务流程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传统银行中目标客户的客户旅程图 |
附录三 智慧银行下目标客户的客户旅程图 |
附录四 智慧银行服务系统评分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新疆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国收费公路路网非现金支付总体建设情况 |
1.2.2 其他省市主要非现金支付实施方案和建设内容 |
1.2.3 新疆收费公路路网建设情况 |
1.2.4 新疆非现金支付实施情况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疆非现金支付总体设计 |
2.1 非现金支付总体框架体系和总体建设思路 |
2.1.1 非现金支付框架体系 |
2.1.2 新疆实施非现金收费支付的基本情况和条件 |
2.1.3 非现金支付总体建设思路 |
2.2 发行服务系统 |
2.2.1 自治区发行服务中心系统 |
2.2.2 地方(州、市)发行服务分中心系统 |
2.2.3 发行服务网点系统 |
2.2.4 非现金支付卡的种类 |
2.2.5 非现金支付卡及电子标签的发行 |
2.3 联网收费系统 |
2.3.1 收费车道系统 |
2.3.2 收费站级系统 |
2.3.3 地(州、市)联网收费分中心系统 |
2.3.4 自治区联网收费、电子收费管理中心系统 |
2.4 用户推广 |
2.4.1 用户分类 |
2.4.2 用户推广方案 |
2.4.3 其他推广措施 |
2.5 合作/代理机构的发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现金支付系统的技术要求及实现 |
3.1 系统总体目标和要求 |
3.2 非现金支付系统软件平台技术设计 |
3.2.1 应用软件 |
3.2.2 平台软件 |
3.3 非现金支付系统数据传输 |
3.3.1 数据传输内容及结构 |
3.3.2 数据存储 |
3.3.3 数据格式 |
3.4 对硬件平台及支撑系统的关键技术 |
3.4.1 联网收费系统 |
3.4.2 发行服务系统 |
3.5 特殊事件的处理 |
3.6 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保护措施 |
3.7 非现金支付中的票据和税务处理 |
3.8 系统测试与分析 |
3.8.1 系统测试计划 |
3.8.2 系统单元测试 |
3.8.3 系统强度测试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营管理分析 |
4.1 ETC合作发行 |
4.1.1 引入ETC合作发行机构的必要性 |
4.1.2 国内ETC卡片绑定形式简介 |
4.1.3 合作发行协议应明确的内容 |
4.1.4 合作发行ETC关键环节 |
4.2 ETC货车推广 |
4.3 ETC停车场应用 |
4.3.1 ETC系统实施方案 |
4.3.2 ETC机场合作协议关键点 |
4.4 移动支付与ETC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四、银行自助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文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服务型银行终端产品的系统设计 ——以虚拟柜员机VTM产品为例的研究[D]. 刘梦霄.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H公司新一代交通管理综合业务自助服务项目商业计划书[D]. 刘冠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 张强. 苏州大学, 2020(06)
- [5]商业银行网点资源分类、整合与核心竞争力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D]. 李成林.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6]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医院自助服务终端设计研究[D]. 赵媛.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于HIS接口的一站式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沈淼淼.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3)
- [8]M银行厦门分行A支行排队管理优化研究[D]. 吴若苇. 厦门大学, 2019(12)
- [9]基于峰终定律的智慧银行服务设计研究[D]. 王祉瓒.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新疆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的设计与实现[D]. 黄鑫. 长安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