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沁园春·迎新年(论文文献综述)
罗曼[1](2021)在《《人民日报》1949-1966年副刊文学写作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彭金[2](2021)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元素及其价值实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尊[3](2021)在《青岛合唱艺术生存现状及本土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张艳林[4](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周怡帆[5](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本刊讯[6](2019)在《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以经典诵读点亮2019》文中提出本刊讯: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让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国家基本方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全力打造经典诵读品牌校,大力开展"书香进校园"经典诵读活动,让琅琅书声成为校园最美的声音,让书香飘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2019元旦,肥乡区第一中学隆重举办"诗意话别2018,激情点亮2019——迎新年经典诵读"活动,总结展
习近平[7](2019)在《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二〇一九年二月三日)》文中研究说明同志们,朋友们:我们即将迎来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叙友情、话国是,辞旧岁、迎新春,感到格外高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祝大家新春愉快!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前进路上奋力奔跑,跨过许多沟沟坎坎,越过不少激流险滩,很辛
马翔[8](2017)在《针对蒙古国留学生的书法教学研究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提高,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书法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书法与汉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教学与汉字教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书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是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蒙古国作为我国的重要邻国,汉语教学事业日新月异,而且由于地缘关系,每年有大批蒙古国留学生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学习交流,但是针对蒙古国留学生的书法教学研究十分稀少,因此以蒙古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也有其必要性。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日常观察等方式获取了蒙古国留学生书法学习的第一手资料。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当前对外书法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如开设专门的书法课程,课外组织兴趣班或兴趣小组,丰富留学生书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结合书法课教学内容适时回顾汉字本体知识,举办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创新教学手段等等,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的感知与审美能力,更好地支撑汉字教学效果,提高汉语能力。
张洋洋[9](2017)在《比较视域下的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尽管目前语文教材版本众多,各地区可自由选择,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教材的适用性。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这就使得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具有差异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因此,教材编写的合理与否会对他们的学习成效产生重大影响。自2005年起,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地方性教材一直服务于河北地区农村语文教学,尽管已经使用了十年有余,也得到了很多师生的认可,但教材在编写和使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地方性教材,需要在符合农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展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在这方面,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还有待加强,从而使其效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本文以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教材编写理念及教材结构体系两方面对教材概况进行介绍,并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乡镇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农村中学师生的教材使用情况。然后从教材的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几个方面,将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苏教版教材进行比较,找寻冀教版教材的优势与不足。经研究,冀教版教材体系结构简约、内容有所创新,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但是存在部分选文难度大、助读资料欠缺等问题。因此笔者针对教材存在的问题,从教材的编排,包括提高教材范文适切性、突出教材区域特色、借鉴其他版本优势,以及教材的使用方面,对教材的适用性提出优化建议,力求编写出一套既适合农村学情,又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教材。
王愈[10](2017)在《民国武进“兰社”研究》文中认为在清代,常州有“诗国”之称,涌现出赵翼、黄景仁等许多着名诗人和“南华九老会”、毗陵诗派等社团与流派,同时还产生过常州词派、阳湖文派、今文经学派等文学与学术的流派。民国时期,常州延续其“诗国”传统,结社之风不断。当年,常州地区的诗人结社“兰社”曾享誉一时,很有影响。其社员之多、社事之盛,时人常将其与清中叶袁枚的随园弟子群进行类比,甚至可以说是继随园女弟子群之后影响最大的、兼有男女弟子的旧体诗词社团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还原“兰社”的历史面貌,考察“兰社”成员的生平事迹,结合诗社作品分析作家创作心理及其艺术水平,来展现“兰社”在民国诗坛上的清雅风韵。正文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就“兰社”的兴起背景、社名含义、教学活动及社集详情进行考察,以期再现“兰社”这段江左的风华历史。第二章对“兰社”成员生平进行考述,并重点探讨成员间的各类关系。第三章对诗社的诗艺进行分析,分别论述“兰社”诗歌的内容、理论和风格,展现“兰社”的艺术魅力。余论部分重点探讨“兰社”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正文之后,还有附录两种。其一为《“兰社”成员录》,将“兰社”可考的成员姓名、字号、籍贯、着作等基本信息制成表格,以供读者参考;其二为《周葆贻交往名流录》,列出所有目前可考的、与“兰社”社长周葆贻有过交往的各界名流,作为正文第二章第四节中外部交往的补充照应。
二、沁园春·迎新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沁园春·迎新年(论文提纲范文)
(4)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几对概念 |
四、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
一、产生与确立 |
二、发展与繁盛 |
三、分流与多元 |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
一、积累与沉淀 |
二、传播与推进 |
三、土洋之争 |
四、中西结合 |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
一、歌唱定位 |
二、根植于传统 |
三、军旅实践 |
四、历史贡献 |
小结 |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
第一节 呼吸技法 |
一、“美声”呼吸理论 |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
第二节 共鸣技法 |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
第三节 “哼鸣”训练 |
一、“哼鸣”唱法 |
二、“哼鸣”练习 |
三、“哼鸣”唱高音 |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
一、气与声和 |
二、声与乐和 |
三、乐与意和 |
小结 |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
第一节 语言表达 |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
四、其他方法 |
第二节 韵味呈现 |
一、装饰音润腔 |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
四、特殊的韵味 |
第三节 情感表达 |
一、构建歌唱情境 |
二、提升歌曲内涵 |
三、传达民族情感 |
小结 |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
第一节 感官享受 |
一、动作手势 |
二、身形表演 |
三、歌唱表情 |
四、三位一体 |
五、高音演唱 |
第二节 句法享受 |
一、速度偏离 |
二、力度偏离 |
三、换气与顿挫 |
四、个案分析 |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
一、自由想象 |
二、模拟联想 |
三、通感联想 |
四、情境联想 |
第四节 期待视野 |
一、概念的界定 |
二、合法偏见 |
三、视界融合 |
四、效果历史 |
小结 |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
一、生活体验 |
二、歌唱联想 |
三、审美意象 |
第二节 独创性 |
一、运腔方式 |
二、情感表现 |
三、意象表达 |
第三节 歌唱自由 |
一、真善美 |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
三、文化内涵 |
小结 |
结语 |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5)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方言现状 |
1.1.3 研究思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
1.4.1 研究学术价值 |
1.4.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
附录七 :口述史(一) |
附录八 :口述史(二) |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针对蒙古国留学生的书法教学研究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书法教学的必要性 |
(一)书法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
(二)书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汉字教学 |
二、蒙古国留学生书法学习现状及分析 |
(一)蒙古国留学生书法学习调查问卷 |
(二)蒙古国留学生书法学习现状及分析 |
三、对蒙古国留学生书法教学的实践与对策 |
(一)开设独立的书法课程 |
(二)根据学生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
(三)在对外书法中适时回顾汉字本体知识 |
(四)举办丰富多样的书法活动 |
(五)创新教学手段 |
四、针对蒙古国留学生书法教学实践案例 |
(一)课前准备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比较视域下的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概况及使用情况调查 |
第一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概况 |
一、教材编写理念 |
二、教材体系结构 |
第二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二章 冀教版与人教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系统比较 |
第一节 三版教材范文系统比较 |
一、范文编排方式比较 |
二、古今作品选编比较 |
三、教材中外国范文分析 |
四、三版教材相同篇目比较 |
第二节 三版教材知识系统比较 |
一、听说读写知识 |
二、文体知识 |
三、语言知识 |
四、逻辑知识 |
五、文学知识 |
第三节 三版教材助读系统与作业系统比较 |
一、提示语 |
二、插图 |
三、注释 |
四、课后练习 |
五、附录 |
第四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优势与不足 |
一、冀教版教材的优势 |
二、冀教版教材的不足 |
第三章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适用性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优化建议 |
一、以生为本,提高文章适切性 |
二、热爱家乡,突出区域特色 |
三、取长补短,借鉴其他版本优势 |
第二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使用优化建议 |
一、优化教师专业能力——以《本命年的回想》为例 |
二、优化学生学习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10)民国武进“兰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兰社”概况 |
第一节 “兰社”的兴起与发展 |
第二节 “兰社”释名 |
第三节 “兰社”教学 |
第四节 “兰社”消亡及其余响 |
第五节 “兰社”结集 |
第二章 “兰社”成员 |
第一节 社长周葆贻 |
第二节 骨干成员 |
第三节 其他成员 |
第四节 社友交往 |
第五节 党派分流 |
第三章 “兰社”诗艺 |
第一节 “兰社”诗歌内容 |
第二节 “兰社”诗论及其实践 |
第三节 “兰社”诗歌风格 |
余论 |
附录一 “兰社”成员录 |
附录二 周葆贻交往名流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沁园春·迎新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1949-1966年副刊文学写作与传播研究[D]. 罗曼. 吉林大学, 2021
- [2]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元素及其价值实现研究[D]. 彭金.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青岛合唱艺术生存现状及本土化发展对策研究[D]. 王尊. 青岛大学, 2021
- [4]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5]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6]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以经典诵读点亮2019[J]. 本刊讯. 中国校外教育, 2019(08)
- [7]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二〇一九年二月三日)[J]. 习近平. 中国火炬, 2019(02)
- [8]针对蒙古国留学生的书法教学研究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为例[D]. 马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9]比较视域下的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适用性研究[D]. 张洋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10]民国武进“兰社”研究[D]. 王愈. 浙江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