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潭市档案信息网站开通(论文文献综述)
毛勤勤[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开始对其馆藏的红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开发,公布了大批红色档案内容,形成了众多优质的红色档案开发成果,促进国内学者对红色档案内容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红色档案与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并对研究范畴、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从开发主体、开发客体和开发方式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举办展览、开展教育活动、编研工作、影视化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深入探析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因素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山西省档案馆的实际情况,提出遵循开发原则、丰富馆藏资源、优化开发主体、多措并举推进红色档案资源合理开发等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为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提供借鉴之处;同时,对于传承山西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李诗语[2](2020)在《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如何在构建社会记忆的过程中发挥档案的“记忆属性”已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作为传承中华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数字载体,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着一种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在社会记忆视角下开发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对于构筑真实、完整的社会记忆,传承中华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记忆对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开发提出了特定要求,意味着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开发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从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现状的调研来看,目前已逐渐增强了开发意识、纳入了日常工作日程、取得了初步开发产品。然而,通过对其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成果的审视,由于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主体比较单一、资源分散且难以收集、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开发思维比较固化等种种原因,常常导致在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出现地域性不强、行业特色不分明、数字化程度不高、交互性差、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不利等问题,给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和挑战。为此,文章基于社会记忆的视角,结合湖南省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践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对策:一是加强LAM机构、跨领域机构间的合作,以及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开发,引导全民共建社会记忆;二是深挖既有记忆资源、依法接收与联合征集并重、扩大征集范围,维护社会记忆完整性;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动地方特色精品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建立相关的记忆数据库并运用新兴技术营造记忆情景化,推进社会记忆传承;四是增进社会记忆再生产,包括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记忆观念、创新记忆资源的展演形式和适度引入商业化开发模式。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社会记忆为视角研究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并基于社会记忆提出了开发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建议和对策,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探讨并重视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价值,落实其有效的开发工作,以肩负起构筑完整社会记忆的神圣使命。
张文磊[3](2020)在《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与实效,强调通过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数量,优化政府信息资源质量,加大信息资源公开力度,改进政务服务水平,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是机关信息资源中心,加大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政府政务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政府机关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的持续推进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迫在眉睫,而政府政策支持、机关数字档案室工作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等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二部分在对调研情况进行概括说明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山市档案局、湖南省林业局和湘潭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第三部分分析了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有:在电子档案收集与归档方面存在收集格式不规范、收集内容不完整或冗余、责任主体不明确、移交存在差异的问题;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存在要求高,难度大,整合方式单一、共享动力不足、共享范围不广和共享效果不佳等问题;在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方面存在法律法规缺乏、技术欠发达与人才稀缺的问题。第四部分则针对机关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明确归档文件管理职责、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培训;提高档案信息整合意识、完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机制、建立专题档案信息资源库;建立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绩效考核体系、强化政务平台的档案信息服务功能;以及通过引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助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等对策建议。
张雨晴[4](2020)在《全地区样本的综合档案馆网上公共服务能力实证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法》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背景下,本文着眼于如何提升档案网站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地对我国大陆地级市及以上综合档案馆官方网站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网站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建议。本文根据公共服务供给理论、档案利用理论、电子政务网站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以及有关政策文件,运用德尔菲法和BP神经网络法构建了包含需求识别、资源开放和服务保障三个维度的评价模型,并对229个样本档案网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陆综合档案馆网站的建设普及率较低,在所调研的438个对象中,网站总体建设比例为55.83%,其中省级档案网站建设比例为100%,市级档案网站建设比例为48.16%。根据本文模型,我国中央级综合档案馆的网站总评分数平均为58.88分(满分为100分),省级综合档案馆的网站总评分数平均为58.05分(满分为100分),市级综合档案馆的网站总评分数平均为47.42分(满分为100分),说明已建成的网站公共服务能力水平较低,公共服务供给情况不好,市级网站与省级网站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网站的公共需求回应能力较差,在移动端建设、政策法规多形式解读、在线留言答复和网上调查等方面表现欠佳;资源开放程度很低,公开数据量需要进一步扩大,省级网站开放目录平均比例为5.62%,市级网站仅为1.35%,在原文、音频和视频档案资源中,几乎全部网站未开放音频档案资源;服务保障仍存在不足,在线查档、网上预约查档和异地查档功能满足情况较差。另外,市级网站公共服务能力存在区域、省份差异。对此,本文提出的建议有:加强网站整体建设规划,对部分网站进行整合;提升网站需求识别能力,丰富公众交互渠道;加大资源开放力度,强化网站档案资源建设;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网站基础功能。
何长英[5](2019)在《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研究 ——以XT市为例》文中指出不动产登记档案是不动产登记机构或部门在土地、房屋、林木、草原、海域等权属统一登记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性凭证和材料,包括不动产登记簿和原始材料,全面记录了登记的过程和结果,真实反映了各类不动产权属登记的工作全貌。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是相对静态的,直接从不动产登记档案中提取的数据和信息,可作用于档案实体管理和不动产登记数据管理的研究对象。当前学术界对不动产登记档案和不动产登记数据的研究是比较割裂的,较少从档案和档案人员的视角来分析、探讨自身在全盘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中的价值和功效。本文基于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提出了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相关概念和内涵,分析了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组成和特点。在某省14个地州市进行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现状调查,选取了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模式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列举了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中的工作内容,梳理了整合技术流程和关联整合流程,分析了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成果的稳定、安全的可行性,探讨了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的优化策略,提出了强化组织机构职能、完善数据平台建设、树立前瞻性思维、提高人才专业素养的策略设想。
张慧[6](2019)在《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档案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和人民群众各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新形势下,各级地方档案馆具有的不仅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保存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档案资料的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档案“为民服务”的功能与社会需求日益突出,档案馆向公众提供档案公共服务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公共服务工作对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弘扬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索档案服务社会的新格局,八年前,隶属于常州市档案局的特色档案新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应运而生,积极创建涵盖全市企业档案资源保管利用、档案陈列展示和文化旅游开发等功能的新平台。几年来,中心从萌芽到壮大,保护国有资源,服务民生查档,陈列历代档案,弘扬城市精神,不断尝试向“五位一体”新型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迈进。但是,作为一家成立时间不久的新兴档案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虽然在公共服务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与尝试,由于起步晚、经验少、经费缺等各种因素,中心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还存在诸多缺陷,发挥的作用尚不够充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和完善。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档案利用意识,不断扩大的感受档案文化魅力的需求,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急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推动新常态下常州市档案事业发展助力。基于此,本文以公共服务为视角,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结合档案公共服务于档案双重价值理论,就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提供公共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改进措施展开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与第二章阐述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背景。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笔者就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在提供档案公共服务上的有益探索作出总结,并对尚存在的问题作出具体分析,指出了档案馆在公共服务保障、方式、内容以及人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系统论述,参考借鉴,具有针对性的指明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应努力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是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多角度挖掘档案文化价值、提升档案馆现代化服务水平、优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等。
黄程平[7](2019)在《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地方特色档案承载着地方文化的记忆基因,不仅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本地区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而且还反映了本地区的各种独特风格,具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然而档案馆对于地方特色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陷入“样板化”模式,找不到新的出口。另一方面,品牌理论作为一种适应当今社会的竞争优势理论,已经延伸至诸多公共服务领域,品牌策略得到了认同并被广泛运用。本文从地方特色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和品牌发展视角出发,分析作为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开发主体--地方档案馆在特色档案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中面临一些问题以及它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构建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相关策略与有效途径。这些对今后地方档案馆开发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有借鉴意义,也能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李斌[8](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公共服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信息社会,档案公共服务深受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当前,随着“互联网+”深入发展,档案公共服务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关系着档案机构服务能力的培育与提升。面对“互联网+”,把握发展契机,规避冲击风险,推进档案公共服务优化,对提高档案服务能力,增强公众幸福感以及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等大有裨益。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服务机构面临着用户群体构成更加复杂、信息安全保障更加困难、内容创新方式发生改变等冲击。但是对于档案公共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契机,既可以削减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能,也可以提升档案价值,拓宽服务领域,还可以加强服务效果,强化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及时洞悉“互联网+”发展形势,举措有力,取得了档案公共服务的管理规范更加健全、数字化建设更加深入、信息研发利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等成效。但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档案公共服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远程利用服务实用性不足、档案智能化服务功能欠缺、网络开放共享服务不畅通以及档案交互服务设计较滞后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源于互联网思维较缺乏、数据化建设不充分,也由于网络工具应用单一、信息孤岛难消除等因素影响。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优化档案公共服务:美国通过优化信息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英国通过提升服务体验来树立用户口碑;加拿大通过加强风险防控来保障数字档案安全;澳大利亚通过完善标准管理来保障档案资源的持续性。结合这些国家的典型经验,着眼于“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反思自身的问题与成因,我国亟需加快建设互融互通的服务平台,优化档案数据资源挖掘与利用,提升档案机构的共建共享能力,提高档案公共服务风险的防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建设。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基于调查、数据统计和文献研阅,从远程服务、智能服务、共享服务以及交互服务等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对“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档案公共服务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问题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另一方面是从信息技术、用户思维、风险防控以及标准管理等四个角度,选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四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发达国家,通过对这些国家相关经验的提炼、分析、总结,得出“互联网+”背景下美英加澳档案公共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唐敏[9](2015)在《长株潭三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状况及改进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的主要途径是政府门户网站,对政府门户网站中《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状况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对长株潭三市政府门户网站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从文献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政府信息公开与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地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情况及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的技术问题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基于《条例》研究政府门户网站中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的成果相对较少。文章运用比较研究法,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依据,以长株潭政府门户网站的调研数据为基础,从长株潭政府信息公开组织、公开制度、公开范围及公开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长株潭三市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及策略,指出长株潭三市可以从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定工作计划等方面,健全组织机构;通过提升《条例》的法律阶位、细化制度内容、加强监督保障三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要切实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包括增强主动公开内容的协调性、突出与档案馆图书馆合作性、重视应急信息的公开、健全依申请公开版块四个方面;要进一步扩充公开方式,在充分利用现有公开方式的基础上,利用论坛微博微信、扩宽信息公开渠道,还应根据不同的信息类别、选择合适的公开途径;最后还应该重视媒体和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
肖敏[10](2015)在《大数据环境下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档案利用服务体系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数据环境下更应表现其便于服务特色,利用优势。积极建立完善大数据环境下科学性、系统性、人性化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对于实现档案价值、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从现状分析、问题分析及对策分析三个角度展开:首先,文章分析了档案利用服务体系的六大构成要素,即:档案利用服务理念、档案信息资源、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档案信息利用者、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及档案服务人员等,并对当前我国现存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大数据的特点,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五大挑战,即大数据前沿性对社会档案意识的挑战,大数据的技术性对档案服务人员素质的挑战,大数据的冗杂性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挑战,大数据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对利用服务平台的挑战及大数据环境的复杂性对档案信息安全的挑战。最后,针对大数据环境对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带来的挑战进行了策略探析,主要从加强意识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加强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建设及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等五个角度出发构建和完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
二、湘潭市档案信息网站开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潭市档案信息网站开通(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 |
0.1.1 相关概念 |
0.1.2 研究范畴 |
0.2 选题研究现状 |
0.3 选题理论及现实意义 |
0.3.1 理论意义 |
0.3.2 现实意义 |
0.4 创新和不足 |
0.4.1 创新之处 |
0.4.2 不足之处 |
1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基本情况 |
1.1 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体基本情况 |
1.1.1 部门设置 |
1.1.2 人员设置 |
1.2 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客体基本情况 |
1.2.1 纸质类档案 |
1.2.2 馆藏文献资料 |
1.2.3 其他类型档案 |
1.3 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 |
1.3.1 宣传展览 |
1.3.2 编研开发 |
1.3.3 网站开发 |
1.3.4 影视化开发 |
2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取得的成效 |
2.1 搭建数字信息平台,整合红色档案资源 |
2.1.1 红色档案数字化建设 |
2.1.2 红色档案检索体系建设 |
2.2 举办红色档案展览,开展党史宣传教育 |
2.2.1 线下展览与线上展览相辅相成 |
2.2.2 档案展览政治性与教育性兼具 |
2.3 红色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
2.3.1 举办专题讲座,发掘革命历史的生动典型 |
2.3.2 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
2.3.3 开辟红色教育课堂,开展党性、党风和党史教育 |
2.4 编研成果独具特色,深层次开发红色档案 |
2.4.1 档案编研社会化,贴近社会热点 |
2.4.2 档案编研学术化,服务学术研究 |
2.4.3 依托档案资源,创办红色期刊 |
2.5 探求档案影视化新渠道,打造红色档案开发新高地 |
2.5.1 汇聚开发合力,合作拍摄影视片 |
2.5.2 反映历史事件,弘扬红色精神 |
3 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分析 |
3.1 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3.1.1 开发成果未能全面反映馆藏红色档案资源 |
3.1.2 档案开发工作较为被动,需要政策方针引导 |
3.1.3 档案宣传渠道以网站为主,未利用新型社交媒体 |
3.1.4 档案宣传内容较为简单,红色氛围不浓厚 |
3.2 影响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分析 |
3.2.1 主观因素 |
3.2.2 客观因素 |
4 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优化策略 |
4.1 遵循开发原则,不忘开发使命 |
4.1.1 凸显独特价值,巩固主流思想舆论 |
4.1.2 突出“山西”特色,奠定文化基石 |
4.2 丰富馆藏资源,汇聚馆藏精品 |
4.2.1 扩大收集范围及种类 |
4.2.2 线上线下收集相结合 |
4.2.3 建立“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 |
4.3 建强开发团队,合作打造精品 |
4.3.1 突破传统开发观念,提高档案开发意识 |
4.3.2 加强馆内合作,建立良好合作机制 |
4.3.3 加强馆外开发,推动跨界协作开发 |
4.4 多措并举,推进红色档案资源合理开发 |
4.4.1 举办档案精品展览,打造高品质红色展览区 |
4.4.2 丰富档案编研供给,推动跨区域协作开发 |
4.4.3 推动红色影视创作生产,大力弘扬红色精神 |
4.4.4 借助新媒体新渠道,做好红色宣传推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社会记忆与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理论分析 |
2.1 社会记忆与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逻辑关联 |
2.1.1 社会记忆的内涵 |
2.1.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的界定 |
2.1.3 社会记忆对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特定要求 |
2.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特性 |
2.2.1 地域性 |
2.2.2 行业性 |
2.2.3 标志性 |
2.2.4 数字性 |
2.2.5 文化传承性 |
2.3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要素构成 |
2.3.1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主体 |
2.3.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客体 |
2.3.3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平台 |
2.4 社会记忆视角下加强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 |
2.4.1 有助于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
2.4.2 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广泛传播 |
2.4.3 有助于档案资源的备份保存 |
2.4.4 有助于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
第3章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
3.1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调研—基于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的调研 |
3.1.1 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概况 |
3.1.2 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现状 |
3.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基本成效 |
3.2.1 逐渐增强了开发意识 |
3.2.2 纳入了具体工作日程 |
3.2.3 取得了初步开发产品 |
3.3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3.3.1 地域性不强 |
3.3.2 数字化程度不高 |
3.3.3 行业特色不分明 |
3.3.4 交互性差 |
3.3.5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不利 |
3.4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开发主体比较单一 |
3.4.2 资源分散且难以收集 |
3.4.3 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 |
3.4.4 开发思维比较固化 |
第4章 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对策 |
4.1 创建多样开发方式,引导全民共建社会记忆 |
4.1.1 加强LAM机构间的合作开发 |
4.1.2 促进跨领域机构的合作与参与 |
4.1.3 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开发 |
4.2 扩展资源采集面,维护社会记忆完整性 |
4.2.1 深挖既有记忆资源 |
4.2.2 依法接收与联合征集并重 |
4.2.3 扩大征集范围 |
4.3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记忆深度传承 |
4.3.1 全面推动地方特色精品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 |
4.3.2 建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记忆数据库 |
4.3.3 运用新兴技术营造记忆情景化 |
4.4 更新开发理念,增进社会记忆再生产 |
4.4.1 增强档案工作者记忆观念 |
4.4.2 创新记忆资源的展演形式 |
4.4.3 适度引入商业化开发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小结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预期创新点 |
第2章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1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
2.1.1 机关数字档案室工作推进的必然要求 |
2.1.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要求 |
2.1.3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
2.2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 |
2.2.1 国家相关政策的发布提供了制度支持 |
2.2.2 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的推进提供了物质基础 |
2.2.3 信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技术保障 |
第3章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成绩 |
3.1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调研说明 |
3.2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
3.2.1 制订详细的规范性文件 |
3.2.2 建立健全高效的档案管理系统 |
3.2.3 有序开展存量档案数字化 |
3.2.4 持续推进增量档案电子化 |
第4章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 |
4.1 档案信息资源收集与归档问题 |
4.1.1 收集问题 |
4.1.2 归档问题 |
4.2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 |
4.2.1 整合问题 |
4.2.2 共享问题 |
4.3 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问题 |
第5章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
5.1 着手电子档案收集,规范档案信息资源归档 |
5.1.1 健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 |
5.1.2 明确归档文件管理职责 |
5.1.3 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培训 |
5.2 立足机关数字档案室,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
5.2.1 提高档案信息整合意识 |
5.2.2 完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机制 |
5.2.3 建立专题档案信息资源库 |
5.3 树立政务服务观念,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
5.3.1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
5.3.2 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绩效考核体系 |
5.3.3 强化政务平台的档案信息服务功能 |
5.4 引进新兴技术,助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
5.4.1 云计算技术 |
5.4.2 大数据技术 |
5.4.3 区块链技术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研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全地区样本的综合档案馆网上公共服务能力实证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2 研究重点、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调查法 |
1.5.2 网站调查法 |
1.5.3 德尔菲法 |
1.5.4 BP神经网络法 |
1.5.5 统计分析法 |
1.5.6 案例分析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评价模型初步构建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
2.1.2 档案开放利用理论 |
2.1.3 电子政务网站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 |
2.2 相关概念及我国档案网站发展历程概述 |
2.2.1 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 |
2.2.2 档案利用与档案馆公共服务 |
2.2.3 我国档案网站建设及发展 |
2.3 档案网站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模型初步构建 |
2.3.1 构建原则 |
2.3.2 构建依据 |
2.3.3 档案网站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模型基本维度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德尔菲法的评价模型优化 |
3.1 评价模型初步描述 |
3.2 基于德尔菲法的评价模型优化 |
3.2.1 德尔菲法原理 |
3.2.2 问卷设计 |
3.2.3 数据处理和指标筛选分析 |
3.2.4 问卷结果分析 |
3.3 档案网站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模型描述 |
3.4 模型科学性分析 |
3.4.1 专家组成情况分析 |
3.4.2 专家权威程度分析 |
3.4.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标准档案网站模型构建 |
4.1 BP神经网络原理 |
4.2 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模型 |
4.2.1 标准档案网站模型构建流程 |
4.2.2 训练样本网站选取 |
4.2.3 数据获取及评分细则 |
4.2.4 模型训练 |
4.3 模型分析与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全地区样本的综合档案馆网上公共服务能力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梳理与情况说明 |
5.1.1 研究对象梳理 |
5.1.2 情况说明 |
5.2 数据采集与过程说明 |
5.3 数据分析结果 |
5.3.1 我国档案网站总评分数分析 |
5.3.2 我国档案网站需求识别情况统计分析 |
5.3.3 我国档案网站资源开放情况统计分析 |
5.3.4 我国档案网站服务保障情况统计分析 |
5.3.5 我国档案网站公共服务能力基本结论 |
5.4 案例分析 |
5.4.1 山东省档案信息网 |
5.4.2 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网站 |
5.5 本章小结 |
6 结及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我国档案网站建设对策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评价模型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研究对象统计表 |
附录三 各综合档案馆网站指标数据表 |
(5)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研究 ——以XT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研究法 |
1.3.3 实地访谈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整合的必要性 |
2.1 不动产登记档案的概念和类型 |
2.1.1 不动产登记档案的概念 |
2.1.2 不动产登记档案的类型 |
2.2 不动产登记数据的内涵及与不动产登记档案的关系 |
2.2.1 不动产登记数据的内涵 |
2.2.2 不动产登记数据和不动产登记档案的关系 |
2.3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组成和特点 |
2.3.1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组成 |
2.3.2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特点 |
2.4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的必要性 |
第3章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现状调查 |
3.1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调查设计 |
3.2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调查结果及其简要分析 |
3.2.1 调查结果基本情况 |
3.2.2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现状 |
3.3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的难点 |
第4章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对象的选择及说明 |
4.1.1 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代表性和先进性 |
4.1.2 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的组成 |
4.1.3 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分类体系 |
4.2 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整合模式 |
4.2.1 XT市不动产数据整合总体建设思路和建库流程 |
4.2.2 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资料的收集 |
4.2.3 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迁移 |
4.2.4 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关联整合 |
4.3 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成果的质量控制 |
4.3.1 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的整合成果检查 |
4.3.2 XT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成果的稳定与安全 |
第5章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的优化策略 |
5.1 强化组织机构职能 |
5.1.1 完善顶层设计,职责整合到位 |
5.1.2 制定业务标准,统一规范管理 |
5.2 树立前瞻性思维 |
5.2.1 重视异地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
5.2.2 拓展特色增值服务,用服务促建设 |
5.3 完善数据平台建设 |
5.3.1 加强集约化进程,整合碎片化信息 |
5.3.2 克服技术难题,探索信息化管理模式 |
5.3.3 注重共建共享,构建档案数据整合平台 |
5.4 提高人才专业素养 |
5.4.1 打造优质服务队伍,保证基层部门间的沟通顺畅 |
5.4.2 明确人员职责,监管与激励机制并行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分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1.1 档案馆 |
2.1.2 公共服务 |
2.1.3 档案馆公共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档案双重价值理论 |
3 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
3.1 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所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 |
3.1.1 所采取的主要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
3.2.1 公共服务方式传统 |
3.2.2 公共服务内容单一 |
3.2.3 公共服务保障落后 |
3.2.4 公共服务人才不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 |
3.3.2 档案馆内外部关注度不够 |
3.3.3 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
4 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举措 |
4.1.1 英国:打造公众休闲的便民服务环境 |
4.1.2 澳大利亚:建立丰富的档案服务网站 |
4.1.3 美国:培育高度开放的档案服务理念 |
4.2 国内其他地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举措 |
4.2.1 上海:完善档案馆大楼的主体服务功能 |
4.2.2 武汉:开展“档案城市记忆”工程工作 |
4.2.3 湘潭:构建“三位一体”档案资源体系 |
4.2.4 海宁:创建地方特色档案开发利用体系 |
4.3 经验借鉴 |
4.3.1 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 |
4.3.2 挖掘地方特色档案体系 |
4.3.3 更新档案公共服务理念 |
5 进一步提升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的对策 |
5.1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
5.1.1 加快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进程 |
5.1.2 优化档案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建设 |
5.2 多角度挖掘档案文化价值 |
5.2.1 建立特色档案资源库 |
5.2.2 丰富档案文化教育产品 |
5.3 提升档案馆现代化服务水平 |
5.3.1 完善档案馆整体布局 |
5.3.2 夯实软硬件设施建设 |
5.4 优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
5.4.1 健全档案人才选拔机制 |
5.4.2 培养复合型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概述 |
第一节 地方特色档案 |
一、地方特色档案的种类 |
二、地方特色档案的特性 |
第二节 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
一、品牌的概念 |
二、文化品牌 |
三、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构建的现状 |
第一节 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构建概况 |
一、国际级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
二、国家级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
三、市县级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
第二节 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构建的方式 |
一、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
二、建立微信公众平台 |
三、打造报纸副刊 |
四、注册商标 |
五、举办节日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档案馆构建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态势分析 |
第一节 档案馆构建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优势 |
一、馆藏资源丰富 |
二、知识产权保护 |
第二节 档案馆构建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劣势 |
一、品牌建设体系化不足 |
二、同质化竞争严重 |
三、宣传推广力度不强 |
第三节 档案馆构建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机遇 |
一、领导重视 |
二、财政支持 |
第四节 档案馆构建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挑战 |
一、市场化程度不高 |
二、发展政策支撑乏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构建途径与策略 |
第一节 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构建途径 |
一、设立品牌管理机构 |
二、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内容的创意开发 |
三、打造地方特色档案文化产品 |
第二节 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构建策略 |
一、进行品牌定位 |
二、实行品牌规划 |
三、树立品牌形象 |
四、实施品牌推广 |
五、维护品牌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世界记忆名录》中的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公共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互联网+”与档案公共服务的关联性 |
2.1 档案公共服务与“互联网+”的契合性 |
2.1.1 认识档案公共服务 |
2.1.2 认识“互联网+” |
2.1.3 “互联网+”背景下优化档案公共服务的现实性 |
2.2 “互联网+”对档案公共服务形成的冲击 |
2.2.1 用户群体构成更加复杂 |
2.2.2 信息安全保障更加困难 |
2.2.3 内容创新方式发生改变 |
2.3 “互联网+”对档案公共服务带来的契机 |
2.3.1 削减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能 |
2.3.2 提升档案价值,拓宽服务领域 |
2.3.3 加强服务效果,强化服务功能 |
第3章 “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公共服务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公共服务的成效 |
3.1.1 档案公共服务的管理规范更加健全 |
3.1.2 档案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更加深入 |
3.1.3 档案公共服务的信息研发利用稳步提高 |
3.1.4 档案公共服务的科技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
3.2 “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公共服务的问题 |
3.2.1 远程利用服务实用性不足 |
3.2.2 档案智能化服务功能欠缺 |
3.2.3 网络开放共享服务不畅通 |
3.2.4 档案交互服务设计较滞后 |
3.3 “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公共服务问题的成因 |
3.3.1 互联网思维较缺乏 |
3.3.2 数据化建设不充分 |
3.3.3 网络工具应用单一 |
3.3.4 信息孤岛难消除 |
第4章 “互联网+”背景下美英加澳档案公共服务的借鉴 |
4.1 美国: 用优化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
4.1.1 优化档案信息检索技术 |
4.1.2 优化档案社交媒体应用 |
4.1.3 优化数字化档案馆建设 |
4.2 英国: 用提升服务体验树立用户口碑 |
4.2.1 加强综合服务能力 |
4.2.2 促进社会各界参与 |
4.2.3 注重人性化服务 |
4.3 加拿大: 用加强风险防控保证数字档案安全 |
4.3.1 明确数字档案风险防控目标 |
4.3.2 健全数字档案风险管理职责 |
4.3.3 扩展数字档案风险防护范围 |
4.4 澳大利亚: 用完善标准管理保障档案资源持续性 |
4.4.1 完善元数据管理标准 |
4.4.2 完善数字档案检测评估 |
4.4.3 完善档案系统建设标准 |
4.5 “互联网+”背景下美英加澳档案公共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4.5.1 基于原有技术基础的优化创新 |
4.5.2 实体服务和网络服务齐头并进 |
4.5.3 注重档案数据风险管理能力 |
4.5.4 标准管理需要更加全面 |
第5章 “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公共服务优化策略 |
5.1 加快建设互融互通的服务平台 |
5.1.1 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无缝对接 |
5.1.2 档案系统与政务系统的相互推进 |
5.1.3 服务平台与媒体平台的相辅相成 |
5.2 优化档案数据资源挖掘与利用 |
5.2.1 加强档案用户数据分析与应用 |
5.2.2 推进档案数据资源相关性分析 |
5.2.3 完善档案数据成果人性化展示 |
5.3 提升档案机构的共建共享能力 |
5.3.1 构建档案公共服务区域协同网络 |
5.3.2 推进档案服务建设城际对点帮扶 |
5.3.3 拓宽档案公共服务社会参与渠道 |
5.4 提高档案公共服务风险防控力 |
5.4.1 加强档案数据安全流动管理体系 |
5.4.2 加强档案数据权益认证保护体系 |
5.4.3 加强档案数据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
5.5 推进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建设 |
5.5.1 完善档案线上服务标准 |
5.5.2 完善档案系统建设标准 |
5.5.3 完善档案人才评估标准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长株潭三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状况及改进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2.1 数据调研说明 |
1.2.2 主要学术观点梳理 |
1.2.3 研究述评小结 |
1.3 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长株潭三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现状 |
2.1 组织机构 |
2.1.1 设置专门机构处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
2.1.2 由政府办公室主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
2.2 公开制度 |
2.2.1 主动公开制度 |
2.2.2 依申请公开制度 |
2.2.3 绩效考核制度 |
2.2.4 社会评议制度 |
2.2.5 责任追究制度 |
2.2.6 年报告制度 |
2.2.7 法律救济制度 |
2.3 公开范围 |
2.3.1 范围界定依据 |
2.3.2 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
2.3.3 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 |
2.4 公开方式 |
2.4.1 政府公报 |
2.4.2 新闻发布 |
2.4.3 在线访谈 |
第3章 长株潭三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改进对策 |
3.1 健全组织机构 |
3.1.1 设置专门机构 |
3.1.2 加强组织管理 |
3.1.3 制定工作计划 |
3.2 加强制度建设 |
3.2.1 提升法律阶位 |
3.2.2 细化制度内容 |
3.2.3 完善监督体系 |
3.3 完善公开范围 |
3.3.1 修订公开目录指南 |
3.3.2 协调主动公开内容 |
3.3.3 联系档案馆图书馆 |
3.3.4 注重应急信息公开 |
3.3.5 健全依申请公开版块 |
3.4 扩展公开方式 |
3.4.1 完善现有公开方式,切实做好网络问政 |
3.4.2 利用论坛微博微信,扩宽信息公开途径 |
3.4.3 根据不同信息类别,选择合适公开渠道 |
3.5 重视媒体公众监督 |
3.5.1 引导媒体监督 |
3.5.2 加强公众参与 |
3.5.3 公开监督结果 |
3.5.4 反馈监督效果 |
第4章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大数据环境下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文献调研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
2.1 档案利用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
2.1.1 档案利用服务理念 |
2.1.2 档案信息资源 |
2.1.3 档案利用服务方式 |
2.1.4 档案信息利用者 |
2.1.5 档案信息服务利用服务平台 |
2.1.6 档案服务人员 |
2.2 档案利用服务体系的现状 |
2.2.1 档案利用服务理念落后 |
2.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
2.2.3 档案利用服务方式落后 |
2.2.4 档案利用者范围狭窄 |
2.2.5 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单一 |
2.2.6 档案服务人员良莠不齐 |
第3章 大数据环境下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
3.1 大数据的前沿性对社会档案意识的挑战 |
3.1.1 档案服务意识的变化 |
3.1.2 档案利用意识的变化 |
3.2 大数据的技术性对档案服务人员素质的挑战 |
3.2.1 对档案服务人员基本理论素养的挑战 |
3.2.2 对档案服务人员信息技术素养的挑战 |
3.3 大数据的冗杂性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挑战 |
3.3.1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采集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 |
3.3.2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供有效的服务 |
3.4 大数据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对利用服务平台的挑战 |
3.4.1 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平台面临的数据类型挑战 |
3.4.2 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平台面临的用户体验挑战 |
3.5 大数据环境的复杂性对档案信息安全的挑战 |
3.5.1 档案数据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 |
3.5.2 档案数据的环境安全问题 |
第4章 大数据环境下加强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
4.1 加强大数据意识建设,主动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
4.1.1 强化大数据、大档案观念 |
4.1.2 强化档案的形成与利用意识 |
4.2 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专业素养 |
4.2.1 注重专业素养,引进专业人才 |
4.2.2 注重职业素养,开展继续教育 |
4.3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充实档案数据资源体系 |
4.3.1 推进传统档案资源建设 |
4.3.2 注重民生档案资源建设 |
4.3.3 加强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
4.4 加强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多元服务 |
4.4.1 档案数据中心建设 |
4.4.2 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推动档案网站建设 |
4.4.3 进行可视知识挖掘,推动新型媒体建设 |
4.4.4 跨领域实现大编研,助推数字编研作品 |
4.5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消除大数据应用的安全顾虑 |
4.5.1 制度层面 |
4.5.2 技术层面 |
4.5.3 人员层面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湘潭市档案信息网站开通(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档案馆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毛勤勤. 辽宁大学, 2021
- [2]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研究[D]. 李诗语. 湘潭大学, 2020(02)
- [3]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 张文磊. 湘潭大学, 2020(02)
- [4]全地区样本的综合档案馆网上公共服务能力实证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法[D]. 张雨晴. 浙江大学, 2020(01)
- [5]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整合研究 ——以XT市为例[D]. 何长英. 湘潭大学, 2019(02)
- [6]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研究[D]. 张慧.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7]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构建研究[D]. 黄程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公共服务优化研究[D]. 李斌. 湘潭大学, 2018(02)
- [9]长株潭三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状况及改进对策[D]. 唐敏. 湘潭大学, 2015(06)
- [10]大数据环境下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肖敏. 湘潭大学, 2015(06)
标签: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论文; 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 档案与民生论文; 公共服务设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