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的方法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何旭辉,郑潮顺,郭跃跃,张隆盛,邢泽华,林本丹[1](2022)在《21例颈椎前路手术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加速康复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我科收治的42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加速康复组和传统组各2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放置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吞咽功能。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资料方面,加速康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传统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组短(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术后1天、1月、6月VAS评分及术后1月、6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天VAS评分优于传统组(P<0.05),其余时点及VAS评分、JOA评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吞咽功能评分方面,加速康复组在术后1天、术后1月轻度及以下吞咽困难比例较传统组高,中度吞咽困难患者比例较低(P<0.05),而术后6月两组吞咽困难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加速康复组出现1例皮肤浅层感染,2例尿潴留,传统组出现1例肺部感染,经过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再次手术患者,无其他重大并发症。结论加速康复理念运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中,可改善围手术期疗效,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手术体验。
张立杰,关敏霞,唐玲娟,吴巧红[2](2021)在《术前气管推移训练联合术后徒手呼吸功能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和肺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术前气管推移训练联合术后徒手呼吸功能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进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术前气管推移训练联合术后常规呼吸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应用术前气管推移训练联合术后徒手呼吸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秒最大呼气量(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训练效果。结果术后训练7 d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优于对照组,训练效果亦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训练后5 d、7 d时,观察组的FVC、FEV1及MVV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相较于术前气管推移训练联合术后常规呼吸吞咽功能训练,术前气管推移训练联合术后徒手呼吸功能训练更能显着地改善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与肺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侯可可,刘洁珍,董婉华,杨英,郭东明[3](2021)在《术前适应性功能训练对颈椎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术前适应性功能训练对颈椎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72例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根据术前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术前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术前适应性功能训练。比较两组的颈椎功能和疼痛程度,术中心率、血压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NDI评分、 VA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术中-术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差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3.33%(P <0.05)。结论术前适应性功能训练能提高颈椎手术患者术中适应性,减轻术后疼痛,加快颈椎功能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宋佳伟[4](2021)在《颈椎椎板间距离与棘突间距离融合标准评价的一致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随访接受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患者,收集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各项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影像学资料,并将术前与随访各时段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棘突间距离在确定ACDF术后融合状态的效果,分析椎板间距离与棘突间距离在ACDF融合术后融合状态的一致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行颈椎ACDF手术(颈椎融合器采用法国LDR公司的ROI-C(?)颈椎融合器)的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大于2年以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计71例,男性40例,女性31例,年龄为40-73岁,平均年龄57.32岁,随访时间31-60月,平均44.27月。颈椎融合节段中:C3/4节段9例,C4/5节段64例,C5/6节段76例,C6/7节段32例。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资料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等临床资料。前瞻性纳入21例于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行颈椎ACDF手术的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21例,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为54-72岁,平均年龄59.81岁,随访时间12-27月,平均16.4月。21例颈椎融合术中:单节段5例,双节段8例,三节段8例。C3/4节段1例,C4/5节段16例,C5/6节段20例,C6/7节段8例。收集患者术前及多个随访时间点的影像资料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等临床资料。应用JOA评分、NDI评分、颈肩及双上肢VAS评分、Odom’s分级、吞咽困难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测量颈椎活动度、棘突间距离、椎板间距离,观察邻近节段退变程度、融合器塌陷等并发症。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经过随访,患者JOA评分由术前的(12.31±0.75)增长为末次随访时的(15.78±1.07);颈肩部VAS评分由术前的(5.33±1.71)降至末次随访的(0.81 ± 0.75);NDI评分由术前的(16.24±3.63)降至末次随访的(2.14±1.59)。JOA评分、颈肩部及双上肢VAS评分、NDI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Odom’s分级优良率为95.2%;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减小(P<0.05),手术节段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ISM和椎板间相对位移之间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08(P<0.05),一致性较好。末次随访发现42个相邻节段出现退变或退变加重的节段有4个,分属4例患者,2例为轻度退变,1例为中度退变,1例重度退变。结论:颈椎ISM和椎板间相对位移之间的一致性较好。棘突根部的椎板间相对距离的测量利用先前棘突间运动距离的核心理念,避免了因各节段旋转中心不一致导致测量时无法确定精确而一致的影像学参数;同时解决了在颈椎棘突因骨质疏松或退行性病变导致棘突上无法选取测量数据的起止点,棘突根部的椎板间相对距离可作为诊断颈椎融合术后假关节的方式之一。
张桐,王凯,徐成阳,杨光,高延征,段红艳[5](2021)在《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拟行颈椎前路手术的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4组患者均给予术前常规管理,观察组于手术前3天指导其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后次日给予超短波治疗;气管推移组于手术前3天指导其进行气管推移训练;超短波组于术后次日给予超短波治疗。4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团队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于术前、术后第3天时准确测量各组患者颈椎侧位片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术前、术后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差值。结果手术前4组患者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时各组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术后观察组、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并且观察组椎前软组织厚度亦较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明显减少(P<0.05);气管推移组椎前软组织厚度与超短波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能显着缓解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椎前软组织肿胀,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罗舒镡,陈洁[6](2021)在《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122例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固定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实施颈椎前路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给予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比较2组手术中出血量、术中心率与血压波动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吞咽困难程度(water swallow test,WST)评分、咽喉疼痛程度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r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中心率及血压波动幅度均少于对照组(t=6.423,P<0.001;t=8.453,P<0.001;t=9.228,P<0.001)、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t=4.328,P<0.001),术后咽喉部疼痛评分、WST评分、JOA评分及OD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可增加患者术中牵拉耐受,提高手术效率。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可减少术后咽喉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蒋晶,彭玉慧,李雪阳,李劼,张雪莲,杨奕[7](2020)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前气管推移训练对术后吞咽困难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前气管推移训练对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准备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干预组38例,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前4 d行气管推移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5 d吞咽疼痛评分、吞咽困难分级、是否伴有声音嘶哑等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1、3、5 d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分别为15、18、20例,干预组分别为5、4、7例,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发生吞咽困难人数少、程度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间术后发生声音嘶哑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牵拉时间,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高瑞,何丽,甘雪梅,代丽[8](2020)在《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后咽喉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BM、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查找报道颈前路手术后合并气管推移训练的全部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4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分别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估文献,采用Prism 8及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共1 582例患者。结果分析表明,气管推移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例数组成(P=0.5156)、性别组成(P=0.299 0)、年龄组成(P=0.310 5)、文献质量评分(P=0.122 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 3); 2组患者吞咽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 4);但吞咽困难、咽喉部异物感、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能缓解颈椎前路手术后吞咽疼痛,但是对咽喉部并发症发生率、吞咽困难、咽喉部异物感、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无明显影响。
李朋飞[9](2020)在《双节段颈前路钛板内固定中间椎体置钉是否有必要?》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处理双节段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式。但是,目前对于双节段颈前路钛板采用6钉固定还是4钉固定(手术节段中间椎体不置钉)没有统一标准,文献复习,缺乏两种置钉方式的对比研究和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比较双节段ACDF手术节段中间椎体置钉与否的临床疗效、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不同置钉方式下内置物费用,为临床处理置钉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双节段ACDF的15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的置钉方式,将患者分为:中间椎体置钉组、中间椎体无置钉组。评价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临床疗效、并发症、影像学结果及内置物费用。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计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计数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所有检验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着升高(*P<0.05,**P<0.05);两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较术前均显着降低(*P<0.05,**P<0.05;φP<0.05,φφP<0.05);两组在术前和术后随访期间JOA、VAS、NDI评分、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维持颈椎前凸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间椎体置钉组和中间椎体无置钉组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87.8%、90.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椎体置钉组和中间椎体无置钉组的置钉时间和内置物费用分别为(16.55±2.28)、(12.83±2.87)min和(4.17±0.05)、(3.85±0.02)万元,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双节段ACDF,手术节段中间椎体置钉与否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两种置钉方式在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改善颈椎前凸、维持椎体高度、手术节段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均无显着差异。但是,中间椎体无置钉术式置钉时间更短,内置物花费更少,医疗成本更低。
刘金成[10](2020)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手术与常规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常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81例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13例;神经根型44例,脊髓型37例;单节段46例,双节段35例;年龄28-80岁(51.59±12.08);按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和显微镜组,常规组采取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显微镜组采取显微镜辅助ACDF手术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和相关评分,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分型、节段;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上肢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C2-C7Cobb角以及融合椎间高度,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对比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3月的相关观察指标,主要包括: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C2-C7Cobb角度融合椎间高度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以及是否发生并发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评价。结果:常规组术前与术后3日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术后3日与术后3月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而在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术前与术后3日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术后3日与术后3月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而在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后3天微镜组与常规组,在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在术后3月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O5)。常规组与显微镜组患者神经根或脊髓损伤、食管损伤、脑脊液漏、吞咽困难、喉返神经刺激症状、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显微镜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引流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颈椎病的治疗都具有显着疗效,而显微镜组在术后即时疗效要优于传统组,而在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并且显微镜组具有操作精细,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等显着优势。
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的方法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的方法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21例颈椎前路手术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治疗过程 |
1.4 疗效评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术前气管推移训练联合术后徒手呼吸功能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和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训练效果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肺功能的比较 |
3 讨 论 |
(3)术前适应性功能训练对颈椎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干预前后的颈椎功能及疼痛评分 |
2.2 术中-术前心率、血压差值 |
2.3 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4)颈椎椎板间距离与棘突间距离融合标准评价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下颈椎椎间融合术后的影像学评价方式 |
1. 主观因素容易产生偏差 |
2. 基于X线片评估术后融合状态 |
3. 基于CT评估术后融合状态 |
4. 其他影像学评估术后融合状态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颈椎术后吞咽困难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的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吞咽困难的认识 |
2 中医对吞咽困难的认识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手术所用内置物 |
1.4 手术相关内容 |
1.5 观察、评估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后一般情况 |
2.2 临床疗效 |
2.3 影像学分析 |
2.4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颈椎前路融合的临床疗效分析 |
3.2 颈椎前路融合效果的影像学分析 |
3.3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并发症 |
4 设计局限与不足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术中出血量、心率及血压波动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
2.2 2组术后情况比较 |
2.3 2组术后功能障碍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前气管推移训练对术后吞咽困难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随机分配方案隐藏 |
1.2.2 偏倚控制 |
1.2.3 实施过程 |
1.3 资料收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3 讨论 |
(8)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文献选评及数据提取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系统分析结果 |
3 讨论 |
(9)双节段颈前路钛板内固定中间椎体置钉是否有必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椎前路内置物的研究进展及手术发展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手术与常规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手术操作 |
1.3.1 显微镜组 |
1.3.2 常规组 |
1.4 术后处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2.2 各观察指标对比 |
第三章 讨论 |
3.1 颈椎病的概述 |
3.1.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3.1.2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3.1.3 颈椎病的症状 |
3.1.4 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 |
3.2 治疗 |
3.2.1 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
3.2.2 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
3.3 并发症 |
3.3.1 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
3.3.2 食管损伤 |
3.3.3 脑脊液漏 |
3.3.4 吞咽困难 |
3.3.5 喉返神经损伤 |
3.3.6 切口感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四、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的方法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21例颈椎前路手术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体会[J]. 何旭辉,郑潮顺,郭跃跃,张隆盛,邢泽华,林本丹.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2(01)
- [2]术前气管推移训练联合术后徒手呼吸功能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和肺功能的影响[J]. 张立杰,关敏霞,唐玲娟,吴巧红. 广西医学, 2021(23)
- [3]术前适应性功能训练对颈椎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 侯可可,刘洁珍,董婉华,杨英,郭东明. 临床医学工程, 2021(08)
- [4]颈椎椎板间距离与棘突间距离融合标准评价的一致性研究[D]. 宋佳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的影响[J]. 张桐,王凯,徐成阳,杨光,高延征,段红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02)
- [6]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的影响[J]. 罗舒镡,陈洁. 中国临床护理, 2021(01)
- [7]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前气管推移训练对术后吞咽困难的干预效果研究[J]. 蒋晶,彭玉慧,李雪阳,李劼,张雪莲,杨奕. 现代医学, 2020(12)
- [8]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J]. 高瑞,何丽,甘雪梅,代丽.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08)
- [9]双节段颈前路钛板内固定中间椎体置钉是否有必要?[D]. 李朋飞.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手术与常规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的对比分析[D]. 刘金成. 延安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