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6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段慧杰,刘承梅[1](2021)在《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神经源性膀胱病位在膀胱,与肾、三焦的功能失职有关,故治疗应调节脏腑阴阳,温通经气,扶正祛邪。灸法可助膀胱发挥气化功能,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排尿或储尿障碍。单一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包括艾灸、隔物灸、益元灸、任脉灸、脐灸、热敏灸、温针灸等;灸法联合其他疗法包括灸法联合针刺、灸法联合中药热敷、灸法结合揿针、灸法联合中药治疗等。目前,缺少随机、多中心、大样本的灸法随机对照实验,样本量小;灸法的时间和疗程长短不一,灸感的标准有所不同,选取的穴位缺少辨证,未与疾病证型相结合;规范操作和评价指标也未形成统一标准。今后可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并依据疾病的证型科学选穴,灸法灸量应科学考量,按灸法操作规范严格执行,保证治疗效果。
代彩伶[2](2021)在《加味右归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
王苑璇[3](2021)在《刘志顺主任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病例分析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神经源性排尿困难是人体排尿机制的神经受损造成下尿路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以排尿困难甚则尿潴留或伴有急迫性尿失禁为主的一类疾病,属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一类。中医属于“癃闭”的范畴。由于现代医学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首要治疗目标是保护肾功能,防治长期排尿困难引发的上尿路受损、合并肾积水、尿毒症等并发症。临床中普遍选择“导尿法”保护患者肾功能,但是导尿并不能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长期导尿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自尊,反复下尿路感染是不可避免的。新疗法如骶神经电刺激,疗效优于较保守治疗,但是毕竟属于外科手术,有创性和不良反应不可避免,高昂的价格也是多数患者难以接受的。中医治疗癃闭历史久远,用于治疗神经源性排尿困难方法多种多样,无论内服、外用、针灸、或其他外治法,在各项研究中均有明确疗效,其中以电针疗法疗效显着且应用较广。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探索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的疗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刘志顺主任医师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的诊疗思路和经验。研究方法观察并记录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刘志顺主任于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门诊就诊的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患者64例。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就诊4周、8周、12周的诊疗情况,包含症状、体征、自主排尿情况、残余尿量、排尿困难程度的评价以及患者主观疗效评价等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患者恢复完全自主排尿,且残余尿量<100ml,并且无反复下尿路感染,作为电针治疗有效的判定标准,即本实验的主要临床有效率,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疗效分析。同时记录导师针灸诊疗处方、取穴特点、临证配穴、施针手法及电针参数等信息,总结导师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的疗效、临床诊疗思路和经验。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64例患者均完成4周治疗,52例患者完成8周治疗,37例患者完成12周治疗。基线时,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无法自主排尿。治疗4周时,18例患者恢复自主排尿(28.1%)、排尿不能由12例减少至5例(7.8%)、患者主观评价好转有46例(71.9%)。治疗8周时,恢复自主排尿患者有21例(38.4%),排尿有点困难从基线1例增至21例(40.4%),平均排尿后残余尿量减少约100ml,患者主观评价有效占8成以上。第12周治疗结束时,有28例/64例完全恢复自主排尿,占43.7%,排尿后残余尿量较基线平均减少200ml,仅1例患者表示排尿不能,排尿无困难和有点困难患者占约60%,患者主观评价有效占约90%。在12周诊疗观察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针刺不良事件,针刺局部皮下淤血发生率约6.2%。综合上述结果说明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可能疗效较好且安全。2.导师诊疗经验导师认为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针灸诊疗应中西结合辨病、辨证综合诊断,即“病—症—位”结合辨治思路,包含西医诊断、中医辨主症和辨病位、辨证归经、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等综合辨治思路。依据“病-症-位”辨证,制定针灸处方,指导临证选穴治疗。治疗时,刘志顺主任强调穴位深刺,并接电针治疗,以强化经气传导,促进气至病所;中髎、次髎深刺也能刺激穴位深处的骶神经前支,产生与骶神经刺激时相似反应,接电针治疗30分钟以上更有助于恢复神经传导通路,减轻患者排尿困难。3.导师诊疗方案根据病-症-位综合辨证,导师选取膀胱经之中髎、次髎、膀胱经和督脉交会之会阳穴、肾经背俞穴肾俞作为主穴,三阴交远端配穴,进行针刺治疗,局部不适疼痛加取阿是穴。治疗时多选芒针进行深刺,次髎与中髎在第2和第3骶后孔外上约1cm处进针,斜向内下约70度角刺向第二、第三骶后孔,进针深度约70~95mm,至针尖出现突破感停止。会阳穴斜向外上方向刺入60~70mm,患者自觉局部酸胀为度。肾俞穴、三阴交穴直刺入25~30mm,患者自觉局部酸胀为度。主穴针刺后接电针,强度3-6.5mA,刺激量达患者大腿双侧内旋,双足跖曲或以患者耐受为度。双侧三阴交接一组电极,强度1-2mA,以患者耐受为度。电针频率为10Hz,连续波,留针30分钟。治疗频次一般在3次/周,共治疗12周。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电针疗法可促进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治疗4周约30%患者见效,治疗12周疗效显着,40%以上患者恢复完全自主排尿、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减少二分之一、90%患者主观评价电针治疗有效。电针疗效随治疗时增长而显着,且对于病程1年以上患者仍有效。其中以盆腔疾患术后、马尾神经损伤及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疗效较明显。说明电针治疗可促进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及减轻排尿困难程度;且治疗过程无严重针刺不良事件发生,患者不良反应少,疗效满意度高,电针治疗有效且安全。2刘志顺主任临床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患者多年,以恢复膀胱自主排尿功能为目的,治疗以“病-症-位”结合辨证准则,归经肾与膀胱;取穴以中髎、次髎、会阳、肾俞和三阴交为主,随症加减;中髎、次髎和会阳采用芒针深刺,并接电针治疗;疗程应达3个月。
刘凡[4](2020)在《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与间歇性导尿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寻求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更优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刺配合雷火灸)与对照组(间歇性导尿),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口服弥可保片为基础治疗,同时每日饮水量也做具体规定。试验组:治疗穴位分为两组,每位患者分别针刺A、B两组穴位。A组: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双),同时配合雷火灸关元、气海两穴;B组:次髎、膀胱俞、肾俞、气海俞、委中(均双侧),同时配合雷火灸命门、腰阳关两穴。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雷火灸治疗为每穴各10min,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1周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具体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来决定实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生活舒适度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对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及生活舒适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膀胱残余尿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较前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残余尿量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膀胱残余尿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最大尿流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最大尿流率较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最大尿流率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最大尿流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舒适度评分: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舒适度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生活舒适度评分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生活舒适度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有效率为6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配合雷火灸能有效改善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能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舒适度评分。2.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优于间歇性导尿术。
罗进[5](2020)在《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情况,旨在寻找治疗SCI后尿潴留的更好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SCI后尿潴留的受试患者4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生物反馈电刺激加常规膀胱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电针加常规膀胱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按各组方案进行4周的干预,试验期间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及截瘫的针刺康复治疗。4周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尿潴留情况的变化。结果:本试验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40例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收纳20例,其中中止1例、脱落1例,最终共完成18例;治疗组收纳20例,其中脱落1例,最终共完成19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基线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前残余尿量等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可得出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接受4周的干预后,将其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残余尿量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P<0.05);再进行两组组间比较分析,可得出治疗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减少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接受4周的干预后,两组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治疗组膀胱压力减少,容积增大(P>0.05);对两组尿潴留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天数做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结果提示: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提高。结论: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残余尿量及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的改善,与单纯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比,其改善效果更明显。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也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因此,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改善SCI后尿潴留。
张伟[6](2020)在《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符合条件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探讨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在24h排尿日记、膀胱残余尿量及国际下尿路症状(International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 Score,LUTS)和泌尿症状困扰(Urinary symptoms distress score,USDS)评分等方面改善是否优于采用单一的膀胱功能训练的治疗,为临床工作开阔一种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安徽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5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取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符合中西医诊断的全部病例分为2组,每组25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通督调神针刺,两组疗程均为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休息2天,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排尿日记指标、膀胱残余尿量、LUTS和USDS评分及临床疗效,运用SPSS21.0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处理,进一步比较两种治疗方式优劣。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经检验,纳入病例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2)24h排尿日记比较: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在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尿量有改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P<0.001,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较,排尿次数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单次尿量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漏尿次数降低有差异(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3)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膀胱残余尿量提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较,膀胱残余尿量有提升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4)LUTS和USD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LUTS和USDS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较,LUTS和USDS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P<0.001),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5)临床疗效评价:经检验,两组患者总痊愈率分别为:观察组12%,对照组4%;两组患者去除无效病例后,其总有效率为分别为:观察组92%,对照组72%,经检验,两组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且观察组在痊愈率和总体有效率方面均好于对照组。结论(1)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降低患者排尿次数、漏尿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并且提高单次排尿量,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满意度,降低临床症状,从而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2)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对比单一膀胱功能训练更佳,并且操作简便、成本低、患者满意度高,易于接受,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何彩红,朱水染[7](2019)在《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与硫辛酸单用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比较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与单用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就医的98例糖尿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016年1月~2018年7月)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单用α-硫辛酸治疗,观察组给予α-硫辛酸+依帕司他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膀胱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2)两组治疗后的残余尿量、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的残余尿量、逼尿肌压力均小于对照组(P<0.05),其最大尿流率大于对照组(P <0.05)。(3)两组治疗后的SOD、MDA、AOPP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的SOD高于对照组(P <0.05),其MDA、AOPP均低于对照组(P <0.05)。(4)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 <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5)观察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12%、2.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α-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合用于糖尿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抑制其氧化应激反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使其生活质量改善,且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徐佳艺[8](2019)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与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与骶神经调节疗法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客观地评价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优越性,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在针灸经络研究所、岳阳医院及仁济医院南院就诊的符合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纳入标准的患者70人,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就诊地点,于针灸经络研究所、岳阳医院就诊的35例患者纳入电针阴部神经电刺激组(electro-acupuncture pudendal nerve stimulation,简称EPNS组),采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进行治疗,每次60 min,每周3次,共12次(四周);于仁济南院就诊的35例患者纳入骶神经调节组(sacral neuromodulation,简称SNM组),采用骶神经调节疗法治疗,共4周;将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各量表积分和疗效进行比较,利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ml),EPNS组分别为200.00(150.00-400.00)、66.50(15.00-126.00),SNM组分别为260.00(181.00-332.00)、100.00(66.85-180.5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存在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后ICIQ-LUTS评分,EPNS组男性(15例)分别为32.87±7.38、19.07±11.32,女性(20例)分别为17.50(13.00-23.50)、9.50(7.00-12.50);SNM组男性(17例)分别为30.65±8.61、26.59±8.45,女性(18例)分别为16.50(14.00-19.00)、12.50(10.00-15.00)。两组组间比较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ICIQ-LUTS评分均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降低。3.两组治疗前后ICIQ-LUTSqol评分,EPNS组为49.49±11.13、31.29±10.16;SNM组为50.86±6.59、41.74±9.47。治疗后两组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对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的改善率进行比较,EPNS组有效29例,无效6例,改善率82.85%;SNM组有效23例,无效12例,改善率65.71%。两组治疗4周后减少程度的改善率存在差异,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的改善率进行比较,EPNS组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改善率60.00%。SNM组显效0例,有效11例,无效24例,改善率31.42%。两组改善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对综合积分减少率的改善率进行比较,EPNS组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8例,改善率为77.14%。SNM组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22例,改善率为37.14%。两组改善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与骶神经调节疗法均能降低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ICIQ-LUTS评分与ICIQ-LUTSqol评分,且各指标评分的降低均与治疗时间有关,分值4周<2周<治疗前;2.治疗4周后,EPNS组的膀胱残余尿量、ICIQ-LUTS总评分与ICIQ-LUTSqol总评分减少程度均大于SNM组;3.治疗4周后,EPNS组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与综合积分减少率的改善率均高于SNM组。4.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的疗效总体优于骶神经调节疗法的疗效;
金玺,汪司右,丰晓溟[9](2018)在《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近5年来国内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NB)的文献报道进行收集整理,包括针刺、电针、艾灸、动物实验研究等方面。分析讨论了针刺、电针、艾灸等针灸疗法治疗NB的疗效等,并提出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张毅飞[10](2017)在《针灸理疗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针灸理疗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108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依帕司他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理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控制10例(18.5%),显效28例(51.9%),有效15例(27.8%),无效1例(1.9%),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临床控制7例(13.0%),显效25例(46.3%),有效15例(27.8%),无效7例(13.0%),总有效率为87.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5)。结论针灸理疗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着,可以有效的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并改善尿频等症状,值得推广。
二、46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6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 |
2 灸法的介绍 |
3 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
3.1 单一灸法 |
3.1.1 艾灸 |
3.1.2 隔物灸 |
3.1.3 益元灸 |
3.1.4 任脉灸 |
3.1.5 脐灸 |
3.1.6 热敏灸 |
3.1.7 温针灸 |
3.1.8 其他灸法 |
3.2 灸法联合疗法 |
3.2.1 灸法联合针刺 |
3.2.2 灸法联合中药热敷 |
3.2.3 灸法结合揿针 |
3.2.4 灸法联合中药治疗 |
4 结语 |
(3)刘志顺主任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病例分析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病理生理机制 |
3 分型 |
4 诊断 |
5 治疗 |
6 小结 |
综述二 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的认识 |
2 古籍针药证治方法 |
3 中医现代治疗进展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刘志顺主任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的病例分析 |
前言 |
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的观察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方案 |
5 统计学分析 |
6 研究结果 |
7 讨论 |
8 小结 |
第三部分 刘志顺主任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的经验总结 |
前言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刘志顺主任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经验总结 |
1 “病—症—位”的中西结合诊疗思路 |
2 深刺配合电针的诊疗方案 |
3 同质性研究疗效分析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课题器械与药品 |
2.3 治疗方法 |
3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
4 观察指标 |
4.1 中医症状积分 |
4.2 膀胱残余尿量 |
4.3 最大尿流率 |
4.4 生活舒适度评分 |
5 疗程观测时间 |
6 疗效评定标准 |
7 统计学数据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研究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观察指标比较 |
3.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2 残余尿量比较 |
3.3 最大尿流率比较 |
3.4 生活舒适度评分比较 |
4 临床疗效比较 |
5 不良反应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认识 |
1.1 NB的定义 |
1.2 病理机制 |
1.3 NB的病因 |
1.4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2 传统医学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方法 |
3 针刺疗法选择依据 |
4 雷火灸疗法选择依据 |
5 证型选择依据 |
6 穴位选择依据 |
6.1 文献记载的选穴规律 |
6.2 本课题选穴 |
6.3 穴位属性 |
7 基础药物选择依据 |
8 间歇性导尿选择依据 |
9 研究结果分析 |
9.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分析 |
9.2 中医症状积分结果分析 |
9.3 膀胱残余尿量分析 |
9.4 最大尿流率分析 |
9.5 生活舒适度评分分析 |
9.6 临床疗效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传统医学对NB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样本量估算 |
1.5 中止试验病例标准 |
1.6 病例脱落的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试验前评估 |
2.3 治疗方法 |
2.4 检测指标 |
2.5 疗效标准 |
3 实验仪器 |
4 统计分析 |
5 不良事件处理 |
6 技术路线图 |
7 研究结果 |
7.1 研究具体完成情况 |
7.2 一般基线情况 |
7.3 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 |
7.4 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比较 |
7.5 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压力和容积比较 |
7.6 临床疗效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尿潴留的相关研究 |
1.1 传统医学中尿潴留的病名认识 |
1.2 传统医学中尿潴留的病因病机 |
1.3 现代医学中尿潴留的诊断标准和类型分类 |
1.4 现代医学中尿潴留的发病机制 |
1.5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中西医治疗方法 |
1.6 生物反馈电刺激的认识 |
1.7 八髎穴的认识及选穴依据 |
1.8 针刺治疗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 |
1.9 针刺治疗能调节膀胱功能 |
2 总结 |
3 临床结果分析 |
3.1 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 |
3.2 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压力和容积比较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展望与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文献研究 |
2.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2.2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
2.3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2.4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3 临床研究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病例选择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通督调神针刺 |
4.2 膀胱功能训练 |
4.3 评定量表的选择 |
4.4 疗效评价及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与硫辛酸单用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膀胱功能比较 |
2.3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8)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与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与中止标准 |
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1 一般资料 |
2.2 样本量 |
2.3 病例分组 |
3 研究方法 |
3.1 使用仪器及设备 |
3.2 治疗方法 |
3.2.1 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 |
3.2.1.1 “骶四穴”取穴 |
3.2.1.2 电针治疗 |
3.2.2 骶神经调节疗法 |
3.3 意外预防与处理 |
3.3.1 治疗意外的预防 |
3.3.2 治疗意外的处理 |
3.4 疗效评价指标及方法 |
3.4.1 主要结局指标 |
3.4.2 次要结局指标 |
3.4.3 评定标准 |
3.5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
3.6 统计分析 |
3.7 伦理审批 |
4 结果 |
4.1 EPNS组与SNM组基线特征比较 |
4.1.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4.1.2 两组患者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受损比较 |
4.1.2.1 两组患者的原发神经系统疾病比较 |
4.1.2.2 两组患者的神经受损部位比较 |
4.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比较 |
4.2 EPNS组与SNM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
4.2.1 不同时间点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
4.2.2 不同时间点两组椎管内因素受损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
4.2.3 不同时间点两组椎管外因素受损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
4.3 EPNS组与SNM组ICIQ-LUTS评分比较 |
4.3.1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总评分比较 |
4.3.1.1 不同时间点两组男性ICIQ-LUTS评分比较 |
4.3.1.2 不同时间点两组女性ICIQ-LUTS评分比较 |
4.3.2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排尿期(V值)评分比较 |
4.3.2.1 不同时间点两组男性V值评分比较 |
4.3.2.2 不同时间点两组女性V值评分比较 |
4.3.3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有效率比较 |
4.4 EPNS组与SNM组ICIQ-LUTSqol评分比较 |
4.4.1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总评分比较 |
4.4.2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日常制约因素评分比较 |
4.4.3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心理因素评分比较 |
4.4.4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生活制约因素评分比较 |
4.5 EPNS组与SNM组临床疗效比较 |
4.5.1 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的改善率比较 |
4.5.2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比较 |
4.5.3 综合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比较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临床指标分析 |
1.1 膀胱残余尿量改变的分析 |
1.2 ICIQ-LUTS评分改变的分析 |
1.3 ICIQ-LUTSqol评分改变的分析 |
1.4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1.4.1 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的改善率分析 |
1.4.2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分析 |
1.4.3 综合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分析 |
1.4.4 各改善程度间的差异分析 |
2 现代医学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认识 |
2.2 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分类及并发症 |
2.3 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治疗 |
2.3.1 药物治疗 |
2.3.2 膀胱辅助排尿 |
2.3.3 电刺激治疗 |
2.3.3.1 经肛门或阴道电刺激 |
2.3.3.2 胫神经刺激 |
2.3.3.3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 |
2.3.3.4 骶神经刺激 |
3 中医学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
3.1 中医学理论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认识 |
3.2 中医学理论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针灸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方法 |
4 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
5 神经电刺激对于促进排尿的作用机理研究 |
5.1 盆腔神经的解剖分布 |
5.2 排尿活动神经的机制研究 |
5.3 神经电刺激的作用机理探讨 |
5.3.1 骶神经调节机制 |
5.3.2 阴部神经调节机制 |
6 针刺对于排尿的调节作用 |
6.1 针刺对于中枢神经的调节 |
6.2 针刺对于外周神经的调节 |
6.3 电针刺激频率与双向调节作用 |
7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7.1 本研究的优势 |
7.2 本研究的不足 |
8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已发表论文 针灸防治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研究进展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表一 :《国际尿失禁协会下尿路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男性病人用表》 |
附表二:《国际尿失禁协会下尿路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女性病人用表》 |
附表三 |
(9)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针灸临床研究 |
2.1 针刺疗法 |
2.2 电针疗法 |
2.3 艾灸疗法 |
2.4 针灸并用 |
3 针灸实验研究 |
4 不足与展望 |
(10)针灸理疗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46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J]. 段慧杰,刘承梅. 河南中医, 2021(09)
- [2]加味右归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的临床观察[D]. 代彩伶.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3]刘志顺主任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排尿困难病例分析及经验总结[D]. 王苑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凡.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与硫辛酸单用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 何彩红,朱水染. 中国医药科学, 2019(14)
- [8]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与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D]. 徐佳艺.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J]. 金玺,汪司右,丰晓溟. 河北中医, 2018(03)
- [10]针灸理疗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J]. 张毅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