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扎压迫后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环扎压迫后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一、环扎加压术后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珂[1](2020)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19年10月期间,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于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眼别、病程、眼压、眼轴、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ive visual 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网膜初次手术复位率为93.17%。本临床试验共计21个患者21例眼纳入研究,另有正常眼对照组9人17眼。其中玻璃体切除术组(PPV组)11眼(男女比例为7:4;右眼5例,左眼6例;平均年龄55.45±6.85岁;术前病程32.36±32.04天),巩膜环扎外垫压组(SB组)10眼(男女比例为7:3;右眼6例,左眼4例;平均年龄34.40±13.02岁;术前病程28.60±34.30天)。SB组年龄显着小于PPV组(P<0.01),而术后6个月的BCVA(0.15±0.10 log MAR)好于PPV组(0.27±0.12 log MAR,P<0.05)。PPV组术后内层视网膜厚度较对侧眼及正常眼显着降低(P<0.01),外层视网膜厚度3个月时显着降低(P<0.01),6个月时增加至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SB组仅外层视网膜厚度出现降低(P<0.05)。两个手术组术后均出现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的降低(P<0.05),且PPV组术后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较同期SB组更低(P<0.05),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两手术组的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改变与内层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r>0.5,P<0.01)。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显示PPV组术前病程、术前BCVA与术后BCVA呈正相关(r>0.6,P<0.05),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改变也是术后BCVA的影响因素之一(P<0.05)。术后6个月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面积仅与其在术后3个月时的大小呈正相关(r>0.7,P<0.01)。结论:手术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治疗方法。巩膜环扎手术组的患者年龄层比起玻璃体切除术要小,术后视力也好于玻切注油组。视网膜复位术后均会出现外层视网膜厚度变薄和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降低,且玻璃体切除伴硅油填充术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更大。术前病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改变是术后最终视力的影响因素。

段冰芬[2](2020)在《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眼科收治入院的青年视网膜脱离(10岁-30岁)的患者46例,均为PVR D级[1]患者,术前均予矫正视力、眼压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检查。根据青年患者具体意愿,将其分为注药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注药组行地塞米松缓释剂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其中注药组占21人、对照组占25人。随访时间为6个月,对比分析该两组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PVR发生率、ME程度、视力改善情况以及前房炎症、高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研究的两组青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 D级患者,其术前矫正视力、眼压以及对侧正常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该两组可以进行对比分析。1、最佳矫正视力(BCVA):注药组和对照组术后1月时矫正视力较之术前均有改善;而注药组与对照组术后1月矫正视力对比分析后,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治疗效果:术后6月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达到解剖复位率)分别占85.7%和56.0%,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3、PVR发生率:注药组PVR发生率为9.5%,对照组PVR发生率为36.0%,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3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黄斑水肿(ME)程度:注药组对比对照组患者的黄斑水肿(ME)程度在术后1mo、术后3mo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8,P<0.05;P<0.01),而在术后1wME厚度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419,P>0.05);注药组及对照组术后3月黄斑水肿厚度均呈下降趋势。5、并发症(前房炎症、高眼压):(1)前房炎症反应:注药组的前房炎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具有优势,分别为23.8%、52.0%,组间的差异有显着性(P=0.031,<0.05);(2)高眼压:注药组对比对照组在高眼压的发生率上有显着性的差异(P=0.021,<0.05),注药组高眼压发生率为61.9%,而对照组为28.0%。结论:对于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而言,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效果上总体优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

陈春丽[3](2020)在《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并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多样性特点。FEVR的临床表现、病变过程及遗传方式均呈多样性,且表现出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检测中国FEVR人群中FZD4、LRP5、NDP、TSPAN12、ZNF408和KIF11基因的潜在致病变异。通过更全面认识FEVR的不同临床表现及多样遗传方式,为FEVR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好地指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及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科就诊诊断的976例FEVR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病例研究,其中722例患者同意行家系基因检测,对先证者基因组DNA进行FEVR相关的6个基因靶向测序及分子遗传学分析筛选疑似致病性变异位点,并通过Sanger测序对疑似致病性变异进行家系验证。采用ACMG指南及家系共分离进一步分析变异位点的潜在致病性。每个先证者和父母/亲属接受了适合其年龄的综合眼科检查,收集患者的主诉、性别、孕周、眼别、视力、眼压、眼部检查、影像学检查、家族史、治疗史等,以及对FEVR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期,排除可能存在相似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同时选取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1)对比观察不同基因的临床多样性;(2)对比观察不同基因的遗传多样性;(3)对FEVR家系队列与对照队列进行LRP5,FZD4,ZNF408,NDP,TSPAN12和KIF11基因人群突变频率分析;(4)对比不同基因型的临床预后。结果:(1)通过回顾976例FEVR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共发现43例伴有多种临床表现的FEVR患者(4.4%,43/976),其中伴有早产史患者17例,视网膜色素变性3例,牵牛花综合征3例,反向Drag-disc病变4例,黄斑前膜2例,脉络膜新生血管2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1例,脉络膜缺损1例,小视盘1例,视盘血管炎1例,外伤性玻璃体积血1例,Coats-like 2例,上睑下垂3例,类眼眶蜂窝织炎表现1例及葡萄膜炎表现1例。(2)通过回顾722例FEVR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结果,其中基因检测阳性或疑似阳性的患者共计366例(50.7%,366/722),206例(56.28%,206/366)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其中单基因阳性335例(46.4%,335/722),共检测到269种罕见变异,包括134种潜在致病性变异(PPVs),135种临床意义未明确的变异(VUS),其中有77个新发现的PPVs和131个新发现的VUS。LRP5、FZD4、TSPAN12、NDP、ZNF408和KIF11的PPVs分别占队列的15.58%,22.01%,29.87%,14.29%,16.89%及1.3%,且以错义变异、移码变异、终止变异为主。鉴定了34个父母基因均阳性的FEVR家系(4.71%,34/722),共检测到65种突变,以LRP5基因错义突变最为常见。其中22个父母均携带LRP5基因突变的FEVR家系(3.05%,22/722)与65个父母一方携带LRP5基因突变的FEVR家系(9%,65/722)相比较,父母均携带LRP5基因突变的FEVR患者双眼病变重的比例明显要高于父母一方携带LRP5基因突变组。335名单基因阳性或疑似阳性FEVR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48:1。临床表型与突变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恶性变异患者较错义变异患者的临床表型更重,主要以双眼重为主,较少为单眼发病。其中LRP5所占比例最高,NDP变异患者的临床表型最为严重,对称性最高,主要以双眼重为主,占比79.2%;KIF11自发突变占多数,伴有小头和脉络膜萎缩灶;ZNF408变异患者的临床表型最轻,主要以双眼轻为主,占比50%,其次是LRP5;TSPAN12的家族遗传性比率最高,对称性次之;约71.96%的患者小于3岁,FEVR患者大多数受影响眼的严重程度超过3期,而携带FEVR致病基因变异的患儿父母临床症状大多数无表现或仅为轻度表现。(3)不同基因不同分期的不同治疗方案,所有基因患者1岁以内手术占多数,5期患者平均达70.95%,3岁以内严重患儿均采取经角膜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或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除术;大龄严重患者多采用常规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或C3F8注入术,巩膜外加压或巩膜环扎术;1-3期进展期患者多采用玻璃体腔注药术和或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情预后分视网膜漏斗样展开、视网膜后极部展开、前房积血、瞳孔膜闭、角膜变性、继发性青光眼、胆固醇结晶、眼球萎缩等,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病情稳定。结论:(1)这是第一个报告伴有多种眼部异常的FVER患者的研究,FEVR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具有多样性。(2)我们的研究扩展了FEVR的PPVs谱的范围。其中LRP5所占比例最高,KIF11自发突变占多数,伴有小头和脉络膜萎缩灶。临床表型与突变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携带恶性突变的患者较携带错义突变的患者临床表现更重;临床表型与突变基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携带NDP和KIF11基因变异的先证者有更严重的FEVR表现,LRP5和FZD4的表现型的差异要比TSPAN12和NDP的多。大多数FEVR患者严重程度超过3期,而携带FEVR致病基因变异的患儿父母临床症状大多数无表现或仅为轻度表现。(3)本研究为首次针对父母基因均阳性的FVER家系患者进行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的研究。FEVR家系突变基因主要以LRP5最为多见,基因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最为常见。父母LRP5基因均阳性的FEVR双眼重的比例明显要高于父母一方LRP5基因突变的双眼重的患者;87位患者群LRP5基因突变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通过对不同人群进行FEVR已知致病基因人群突变率统计,统计结果表明FEVR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可能与其FEVR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数存在正相关。(4)不同基因突变致病的FEVR患者,根据FEVR分期的严重程度、累及范围及形态,有针对性的选择经角膜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或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FEVR,可取得一定治疗效果。所有基因患者1岁以内手术占多数,5期患者平均达70.95%,说明FEVR发病越早越重的患儿预后越差。

任新军[4](2019)在《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巩膜外垫压原理和微创观念,本研究采用特制微导管系统将Healaflow作为一种新型内垫压材料注射于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观察研究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操作的可重复性,为推广临床采用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提供依据;以此为契机,基于Healaflow特性,将其应用于其他眼科疾病,开发新的、更符合临床述求的粘滞性材料,尤其是玻璃体腔填充物,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经验,拓展其眼科应用。方法:(1)体外实验:空气状态下,将0.05ml的Healaflow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爱尔康,美国)分别注射于培养瓶内的上壁、侧壁和下壁,遂将培养瓶内充满平衡液,置于37℃温箱中,定期观察和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粘弹剂溶解和移位情况。(2)设计前瞻性研究,收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A、B级)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无菌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等。(3)收集就诊于我院并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 C1级以下)纳入第二部分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裂隙灯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眼B超检查等。患眼行27G套管穿刺巩膜制作光纤切口,全视网膜镜下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冷冻裂孔和变性区,必要时引流视网膜下液。角膜缘后3.5-4.0mm制作平行角膜缘长度约2mm全层巩膜切口,用15度刀平行于角膜缘垂直切开全层巩膜,暴露睫状体平坦部。将特制钝性针头经巩膜切口插入脉络膜上腔,全视网膜镜下于靶点位置注射0.1-0.4ml Healaflow。拔出导管,缝合巩膜和结膜切口。术中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常规光谱抗生素点眼,详细记录术后1周、1月、3月、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情进展情况。(4)Healaflow用于其他眼部疾病:1)Healaflow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气液交换,彻底吸除视网膜下液后Healaflow覆盖黄斑裂孔,术毕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2)Healaflow用于治疗严重PDR,气液交换后将Healaflow覆盖于视网膜裂孔上,空气填充,术后自由体位;3)前房注入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结果:(1)体外实验:不同时间点(包括1天、3天、1周和2周),Healaflow组始终保持贴壁黏附无溶解,直径和大小无改变。然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3天后全部溶于平衡液中。(2)37例38眼入组患者中,女性16例(43.2%),男性21例(56.8%),平均年龄为59.5±9.5岁,平均随访时间8.9±3.8个月,单一视网膜裂孔患者21例(55.3%),介于2-5个视网膜裂孔患者17例(44.8%),黄斑受累及患者25眼(65.8%),13眼(34.2)黄斑未受累及。37眼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97.4%),最终复位率为100%。仅一例首次视网膜未复位,与术前接受大量视网膜光凝后,裂孔周围视网膜僵硬、瘢痕形成有关,二次手术时,将裂孔周围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后仍使用Healaflow覆盖裂孔,最终成功复位视网膜。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02±0.82和0.23±0.17(LogMAR视力),一过性眼压升高28眼(73.7%),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7例7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入组,男性3人(42.9%),女性4人(57.1%),右眼3眼(42.9%),左眼4眼(57.1%),平均年龄33.7±10.0岁(19-43岁),平均随访时间7.6±3.4个月,黄斑受累及患者5眼(71.4%),2眼(28.6%)黄斑未受累及。7例入组患者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100%),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5和0.1±0.1(LogMAR视力,P=0.093),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4.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4)Healaflow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应用:成功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和严重PDR各一例,术后空气填充,无体位限制,裂孔闭合良好,术后视功能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3例,眼压维持在6-11mmHg之间。维持时间6个月以上,减少了重复注射次数。结论:(1)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Healaflow在培养瓶中不同位置贴壁后,水浴下持续存留时间至少两周。(2)27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术后不需限制体位,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持久的手术方式。(3)Healaflow半衰期长,粘滞性和内聚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脉络膜上腔内填充材料,在保障视网膜复位高成功率和微创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间。特制脉络膜上腔导管系统为微创手术治疗其他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提供了入路和可行性,为开发新的脉络膜上腔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积累。(4)基于Healaflow特性,拓展其应用于眼科其他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低眼压综合征等。

刘青[5](2019)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黄斑OCT结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e,SB)后,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黄斑区网膜下积液(submacular fluid,SMF)、光感受器等结构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RRD,采用巩膜扣带术成功复位网膜的29例30眼病例资料,收集RRD患者详细的临床、手术以及随访资料(术后第1周,2周,1月和3月进行OCT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观察行巩膜扣带术患者的年龄、眼别、视网膜脱离持续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裂孔数量、手术前后视力、术后OCT中黄斑结构等情况。选择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进行分析视网膜脱离持续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对患者术后随访中OCT中黄斑区结构变化情况的影响,黄斑区椭圆体带受损患者与未受损患者视力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在采用巩膜扣带术修复RRD的29例30眼患者中,未出现SMF的有18眼(60.0%),存在SMF的有12眼(40.0%),其中SMF在2周内吸收的有5眼(16.7%),2周至1个月内吸收的有3眼(10.0%),1个月至3个月内吸收的有4眼(13.3%)。整理手术后,各组OCT报告及验光结果资料,经统计学分析,SMF的延迟吸收与视网膜脱离范围(P<0.05)及视网膜脱离时间(P<0.05)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黄斑区椭圆体带受损患者与未受损患者视力变化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在成功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原发性RRD后,影响SMF延迟吸收的相关因素有视网膜脱离范围及视网膜脱离持续时间,黄斑区椭圆体带的损伤可能与持续存在的SMF有关,同时也是术后视功能恢复不佳的原因之一。

闫洁[6](2019)在《巩膜扣带术中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巩膜扣带术中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中使用25G针头于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将2013年6月至2018年11月首次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并行巩膜扣带术的183例18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7例97只眼,女性86例89只眼。所有患者SB术中均使用25G针头于角膜缘后11mm处、内外直肌上下缘或上下直肌下方垂直于巩膜表面进行穿刺排出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收集患者术中穿刺放液的相关数据,随访观察术后情况,分析该种穿刺放液方法的成功率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83例186只眼巩膜扣带术中使用25G针头于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术中186例(100%)均成功引流出视网膜下液,182只眼(97.85%)一次性放出视网膜下液,4只眼(2.15%)两次穿刺后成功放出视网膜下液,1例(0.54%)发生视网膜下出血,无其他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103例(106只眼),随访期限术后3个月至5年,平均(30.84±18.01)个月。106只眼中,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00只眼,占94.3%,未复位6只眼(5.7%)行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均视网膜复位成功。术后发生内斜视1例(0.94%)、加压块突出者1例(0.94%)。结论:巩膜扣带术中沿内外直肌上下缘、上下直肌下方用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放液方法。第二部分巩膜扣带术后产生持续性视网膜下液相关因素的分析目的:观察并分析巩膜扣带术后产生持续性视网膜下液(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PSF)的相关因素,为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下液的预后情况提供评估依据。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首次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77例80只眼纳入研究,术后1个月行术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图35),依据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术后无PSF组和有PSF组。并统计患者术前的基本资料及随访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病程、视网膜裂孔的个数及位置、视网膜脱离的位置及象限范围、眼轴长度、屈光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分级、黄斑区视网膜是否脱离、手术方式、手术时长。对这些数据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为了避免遗漏一些相关的因素将P<0.15的因素认定为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的变量并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年龄、病程、视网膜裂孔的个数及位置等因素与巩膜扣带术后产生PSF的相关性。结果:80只眼中无PSF组有35只眼,占43.8%,有PSF组45只眼,占56.3%;单因素分析中年龄(t=3.048,(49)<0.01)、病程(t=-3.676,(49)<0.01)、裂孔位置(c2=9.830,(49)<0.01)、视网膜脱离的位置(c2=9.125,(49)=0.028)、视网膜脱离的范围(Z=-3.250,(49)<0.01)、PVR分期(Z=-3.247,(49)<0.01)、黄斑区视网膜是否脱离(c2=11.987,(49)=<0.01)、手术方式(c2=6.237,(49)=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病程这两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后PSF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患者的年龄、病程的长短与PSF的产生有关,年轻患者、有较长的病程的人群SB术后更容易产生PSF。

管欢,邹吉新[7](2019)在《巩膜环扎加压不冷凝不放液联合532nm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巩膜环扎加压不冷凝不放液联合532 nm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35例(3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均采取巩膜环扎加压手术,术中不冷凝不放液,术后5~15 d进行视网膜裂孔周围532 nm激光光凝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中,术后24 h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25例(25眼)、占71.4%, 7 d内完全吸收30例(30眼)、占85.7%, 1个月内完全吸收33例(33眼)、占94.3%, 6个月内完全吸收35例(35眼)、占100.0%。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达94.3%。对黄斑区视网膜未脱离,可以取得较可靠的验光结果的病例进行统计,术后1周屈光度增加(2.25±0.25)D,术后3个月屈光度增加趋于稳定于(1.50±0.25)D。其中1例无晶体眼患者屈光状态无明显改变。2例上直肌附近视网膜裂孔的患者,术后短暂复视,均于术后1个月内恢复。全部患者均未发生视网膜出血、脉络膜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结论巩膜环扎加压不冷凝不放液联合532 nm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安全、简便,避免了传统冷凝及放液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可靠。

杨丛丛[8](2018)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状态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后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的变化以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屈光变化的因素。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对30例30眼以确诊为RRD患者进行巩膜扣带术治疗,其中20眼行巩膜外垫压术,10眼行巩膜环扎术。术后每月随访一次,随访期间进行测量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并记录患者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对两种手术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采用方差分析检验进行比较,若两种手术方式存在组间差异,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各时间点存在时间差异,则采用两两比较LSD-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测量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的相关性采用相关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眼均完成随访6-12月,视力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4,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视力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10,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眼轴较术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巩膜外垫压术术后眼轴较术前未明显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环扎术术后眼轴较术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垂直曲率上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4,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角膜垂直曲率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平曲率上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37,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角膜水平曲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巩膜外垫压术术后角膜水平曲率较术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环扎术术后角膜水平曲率较术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4,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厚度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7,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扣带术术后等效球镜较前变大,两种术式后BCVA较前提高、角膜垂直曲率较前变大、前房较前变浅、晶状体较前变厚,但角膜水平曲率无明显变化。巩膜环扎术后眼轴变化明显,巩膜外垫压术后角膜曲率变化明显。巩膜环扎术后变化较巩膜外垫压术后明显。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不良反应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视力提高、前房变浅、晶状体变厚、角膜垂直曲率变大、眼轴变长或者变化不明显。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度负性增加,其中环扎术后以眼轴变化明显,外垫压术后以角膜曲率变化明显,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变化亦参与其中。

林美英,朱小华,周亮,黄玉苗,林水龙[9](2016)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文中认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以玻璃体和视网膜共同参与视网膜裂孔形成为特征,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NSR)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分离的一类视网膜病变,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功能,因此早期的发现预防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韦裕才,孔云雷,田研,张浩,张进军[10](2012)在《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手术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经外路手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8眼PVR分级A级和9眼B级实行了裂孔定位、冷凝和外加压术,9眼C1级行裂孑冷凝、外加压和环扎术,共36例36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疗效。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4眼(94.4%),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5眼(97.2%),1眼失败改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治疗简单性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立体感好、疗效可靠。

二、环扎加压术后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扎加压术后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病因
        1.2.2 危险因素
        1.2.3 临床表现
        1.2.4 眼部检查
        1.2.5 治疗
        1.2.6 视功能的影响因素
        1.2.7 总结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基线情况
        2.1.5 实验分组
    2.2 术前检查
    2.3 手术步骤
        2.3.1 术前治疗
        2.3.2 手术治疗
        2.3.3 术后处理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预后评价标准
    3.2 一般资料
    3.3 BCVA变化
    3.4 术后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3.4.1 视网膜全层厚度
        3.4.2 内层视网膜厚度
        3.4.3 外层视网膜厚度
    3.5 术后血管密度的变化
        3.5.1 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
        3.5.2 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
        3.5.3 基于网格线的视网膜血管密度
    3.6 黄斑无血管区变化
    3.7 相关性分析
        3.7.1 PPV组
        3.7.2 SB组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2.2 研究对象及标准
        2.2.1 PVR分级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3 术前检查及管理
        2.3.1 术前全身检查
        2.3.2 术前眼部检查
        2.3.3 临床管理
    2.4 手术方法
        2.4.1 常规的玻璃体切割术
        2.4.2 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术
    2.5 术后处理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对比两组患者的BCVA改善情况
    3.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3.3 对比两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PVR发生率
    3.4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黄斑视网膜水肿程度
    3.5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6 观察注药组患者的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FEVR患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FEVR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
        1.2.2 临床表现与不同基因型的相关性
    1.3 讨论
    1.4 小结
二、FEVR患者基因遗传的多样性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基因的临床统计
        2.2.2 不同基因的遗传特点
        2.2.3 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
        2.2.4 父母双方或单方遗传的患儿的基因突变特点
        2.2.5 单基因、双基因或同一突变基因有多个突变位点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不同基因的不同临床预后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单基因FEVR患者不同基因的不同分期特点
        3.2.2 单基因FEVR患者不同基因的发病年龄及对称性
        3.2.3 单基因FEVR患者不同基因不同分期的眼轴长度
        3.2.4 单基因FEVR患者不同基因不同分期的不同治疗方法
        3.2.5 单基因FEVR患者不同基因的不同临床预后
        3.2.6 不同治疗方式不当所致不同临床预后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多样性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
    1.1.3 手术材料
    1.1.4体外实验
    1.1.5 手术步骤
    1.1.6 研究指标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Healaflow体外实验结果
    1.2.2 患者一般情况
    1.2.3 术中情况
    1.2.4 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
    1.2.5 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
    1.2.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脉络膜上腔填充Healaflow内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1.3 术后观察和随访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眼部情况
    2.2.2 术后主要观察指标
    2.2.3 并发症
2.3 讨论
    2.3.1 评估Healaflow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2.3.2 在巩膜外垫压基础上改进为脉络膜上腔垫压的优势体现
    2.3.3 评估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2.3.4 对比分析本研究与传统外路手术成功率
    2.3.5 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手术时间和术后眼压变化
    2.3.6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2.3.7 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潜在并发症
2.4 小结 三、Healaflow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3.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
    3.1.1 病例基本情况
    3.1.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PDR治疗
    3.2.1 病例基本情况
    3.2.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3 Healaflow应用治疗低眼压
    3.3.1 病例基本情况
    3.3.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4 病例总结与讨论
    3.4.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3 Healaflow应用于低眼压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黄斑OCT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方法
        2.1 术前检查
        2.2 术前处理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巩膜扣带术中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巩膜扣带术中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巩膜扣带术后产生持续性视网膜下液相关因素的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致谢

(7)巩膜环扎加压不冷凝不放液联合532nm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处理
    1.3 手术方法
    1.4 532 nm激光封闭裂孔方法
    1.5 术后处理
2 结果
    2.1 视网膜复位情况
    2.2 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
    2.3 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2.4 术后屈光状态
3 讨论

(8)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状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检查方法
    4.前房深度的测量步骤
    5 晶状体厚度的测量步骤
    6 眼轴的测量步骤
    7 角膜曲率的测量步骤
    8 巩膜扣带术的步骤
    9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术后结果比较
    2 巩膜扣带术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结果比较
    3 巩膜扣带术术后不同时间结果比较
    4 巩膜外垫压术后与术前结果比较
    5 巩膜环扎术后与术前结果比较
    6 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术术后与术前比较
    7 巩膜扣带术等效球镜变化
    8 巩膜外垫压术组等效球镜与参量的相关性
    9 巩膜环扎术组等效球镜与参量的相关性
讨论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巩膜外路手术
二、巩膜冷凝术
三、巩膜电凝术
四、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五、玻璃体腔内气体填充术
六、视网膜下液放液术
七、玻璃体联合视网膜手术
八、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环扎手术
九、药物治疗

四、环扎加压术后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因素分析[D]. 张珂. 吉林大学, 2020(08)
  • [2]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疗效分析[D]. 段冰芬. 南昌大学, 2020(08)
  • [3]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春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D]. 任新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黄斑OCT结构观察[D]. 刘青.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6]巩膜扣带术中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D]. 闫洁.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7]巩膜环扎加压不冷凝不放液联合532nm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J]. 管欢,邹吉新. 中国实用医药, 2019(02)
  • [8]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状态变化[D]. 杨丛丛. 青岛大学, 2018(12)
  • [9]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J]. 林美英,朱小华,周亮,黄玉苗,林水龙. 临床眼科杂志, 2016(04)
  • [10]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手术临床观察[J]. 韦裕才,孔云雷,田研,张浩,张进军.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2(03)

标签:;  ;  ;  ;  ;  

环扎压迫后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