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斩波内馈调速技术在聊城热电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照彦[1](2017)在《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暂态过程分析及控制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定子侧变频调速和转子侧串级调速均属于现代交流调速技术,变频调速从电机定子侧接入,电机输出的功率需要全部流过变频器,称为全功率控制;由于高压大功率电机的电流或电压很高,所以需要很好的解决电力电子元件并联技术或串联技术。串级调速设备从电机转子侧接入,其控制的功率为电机转差功率,最大仅为电机额定功率的14.815%,电机在50%额定转速时,转子电压仅为转子开路电压的50%,并且随着转速的升高,转子电压降低,通常转子电压低于1k V,相比于变频器的6kV或10k V电压等级,则属于低压范畴,设备费用低廉,自身损耗小于电机额定功率的1%,对运行环境要求较低,只需放置在普通厂房即可。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结构简单、安全稳定、可靠性高,即使串级调速设备调速过程中出现故障,异步电机可以完全脱离斩波串级调速装置转换到转子短接全速运行,因而,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原理性理论研究和仿真建模研究并与工程应用结合很少。由于缺乏系统性的静态、动态和暂态特性研究,系统的设计、控制保护系统设计缺乏基础,造成长期以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论文首次针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动态和暂态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并给出结果,研究和设计了可靠地控制保护系统,结合工程实践确认了上述研究和设计结果的正确性,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系统全面的分析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启动和正常调速时的动态过程。由于绕线式异步电机启动特性与转子回路串接电阻阻值有直接关系,根据简化的电机机械特性公式,绘制出不同阻值对应的电机转矩-转速曲线;针对风机、泵类平方转矩负载,提出了较精确的绕线式异步电机启动电阻阻值和电机启动时间的计算方法。基于暂态分析,计算出了斩波串级调速主回路各主要电参数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对电感电流和电容电压的纹波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计算。2、根据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参数折算以及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分析,建立了等效的直流电路;根据建立的等效直流电路建立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动态关系的双输入双输出三阶变参数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根据状态方程,建立系统的暂态特性结构框图。分析了负载扰动时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转速和电流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幅度和恢复时间等抗扰动性能,并进行仿真验证,对比了不同稳定工况下负载扰动前后的动态变化峰值、恢复时间以及稳定后的数据;分析了轻载和过载工况时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运行特点,以及对设备内器件的影响。进行了网压跌落瞬间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暂态分析,并提出了网压跌落的应对措施。3、全面系统分析了调速设备内部多种电力电子器件不同故障时斩波串级调速的暂态特性。首先分析了整流桥故障,根据二极管烧断的情况,分别分析了单管烧断、同侧两只二极管烧断以及不同侧不同桥臂的两只二极管烧断的多种情况;分别分析了IGBT和逆阻二极管断路和短路的故障情况和故障后的暂态波形,以及故障后对其他器件的影响;分析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逆变桥内晶闸管故障,单只晶闸管断路和短路两种故障下的暂态波形分析。针对高压停电现象,分析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暂态过程,并进行了理论计算。4、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内关键器件快恢复二极管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快恢复二极管建模方法,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模型。对IGBT器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精确的IGBT开通关断过程数学模型;建立的IGBT器件模型可以完全表征实际器件开关暂态时电压、电流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器件的工作特性,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器件的开关特性对系统的影响。5、分析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与水阻启动单元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的优缺点;针对并联方式和串联方式分别设计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启动控制逻辑。在串联方式的基础上设计了启动直接进调速的控制及故障控制逻辑,解决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不能启动直接进调速的问题。基于暂态特性分析,首次提出了基于毫秒级分辨率合理的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状态投切控制逻辑,主要包括:全速转调速控制逻辑、调速转全速控制逻辑、调速停车控制逻辑,该逻辑经试验样机波形测试,并得以工程应用验证了其正确性。基于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调速故障下的暂态特性分析,提出毫秒级分辨的接触器动作保护逻辑和快切保护逻辑。基于有源逆变器颠覆故障、高压失电、瞬时停电和供电线路快切的暂态特性分析,提出了接触器动作保护与电子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法,并给出了电子保护电路器件的选型依据。最后根据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情况下的主回路动态特性与系统调速特性、机械特性建立其状态平均方法下的微分方程,并推出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转速特性,在此基础上应用二阶、三阶工程最佳法,给出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转速双闭环控制以及控制器参数的工程计算方法。
赵维印[2](2016)在《调速技术与设备节能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备实行调速运转带来的节能与安全效果,5种常用调速技术与装置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同时以实例说明调速技术在不同企业设备改造中的效益。
詹辉铭[3](2012)在《恒运热电厂电气节能减排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电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截止2011年年底,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6亿千瓦,其中火电比例高达72.5%,是名符其实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发电企业作为该工作的重点领域,提高发电厂的能源效率,是应尽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同时,通过节能减耗,降低发电成本也能提高上网电价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研究了火电厂的电厂节能情况,重点分析了电厂耗能量和节能空间较大的风机和泵类等大容量辅机的结构特征和运行特性。通过介绍高压变频技术和斩波内馈技术等交流调速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恒运电厂的实际,对恒运电厂的凝结水泵、一次风机等大容量辅机进行了节能改造。通过恒运电厂的节能改造实例,验证了节能效果,厂用风机和泵类采用了调速调节后,节能效果在30%以上,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陈章伟[4](2011)在《火电厂高压电机调速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火电厂系统容量的增大,在实行“厂网分家、竞价上网”后,对发电厂的经济运行和可靠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要的辅机一般都是耗能大户,而其挖掘节能潜能的空间很大,因此对辅机能耗的优化也是实现电厂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大容量的风机、水泵等辅机的高压电动机的耗电量能占到电厂厂用电的80%左右。由于国内的锅炉风机、汽机水泵大多采用电动机来拖动,而其中的95%为交流电动机直接拖动,因此电动机的调速性能如何对提高产出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节省电能有着直接而决定性的影响,故选择一种高效的调速技术有利于降低发电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在现阶段能源价格日益高企的情况下,节能已经成为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发电公司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因此应用何种调速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能耗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火电厂高压电机调速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着重分析了变频器、永磁、水电阻、内反馈这四种调速技术,详细阐述了上述四种调速技术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制约其推广和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浙江北仑、嘉兴等火电厂的高压电机调速技术使用情况为例,对应用这四种调速方式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调速方式运用前后的情况,并从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上对这四种调速方式进行详细的总结;此外,还研究了上述四种调速技术产生的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最后,研究了在何种工况下选择何种调速技术能使火电厂最大程度上节约发电运行成本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李会容,张雪峰[5](2011)在《某热电厂风机电机节能技术改造》文中研究说明以某钢铁企业热电厂为例,分析其风机电机系统的现状及风挡板节流调节存在的问题,结合系统实测数据、风机串并联及变频调速的原理,提出变速调节节能改造方案,并测算节能改造方案的效果。
黄国军[6](2011)在《斩波内馈调速技术在电厂一次风机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力工业中的节能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为了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的号召,在能源站电厂也开展了节能降耗的工作。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火电装机容量占74%,发电量占80%;水电装机容量占25%,发电量占19%;核电仅占l%左右。因此火电机组及其辅机设备的节能改造非常重要。随着电力行业改革不断深化,厂网分家,竞价上网政策逐步实施,降低厂用电率、降低发电成本,提高上网电价的竞争力,已成为各电厂努力的经济目标。风机作为电厂主要的辅机之一,其节能效果直接影响到电厂的发电效率。大部分电厂的风机由于调峰需要,其驱动电机的设计功率都要大于实际需要,不同程度上存在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具有较大的节能空间。对一次风机进行节能改造,节电效果一般在30%~40%以上。本文主要介绍了斩波内馈调速技术在电厂一次风机中的研究与应用,首先分析了风机的特性及其节能策略,然后,研究了斩波内馈调速方式功率控制方式,调速原理,并通过在本公司#9机组锅炉一次风机中的应用情况验证其经济效益。
于娣[7](2011)在《变频调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大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为目的,主要对泵与风机类负载的调速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泵和风机类电动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耗电量较大且运行效率低下,蕴藏着巨大的节能空间。采用变频调速后,不仅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运行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面对世界能源短缺的现状,变频调速技术的研究应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论文回顾了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详细介绍了变频调速的基本理论,并针对泵与风机类负载的机械特性进行了节能分析。对内反馈调速、水电阻调速、永磁调速和液力耦合器调速的原理和性能进行了简单介绍。根据使用各种调速方法的相应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包括对应用不同调速方法的电机的运行工况的记录和对相应单位实施不同调速方法的改造或筹建资料的搜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筛选、分析,总结了各种调速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实际应用效果,最终得出变频调速技术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综合性指标中占据相当大的优势。变频调速在安全性和经济效益方面效果最为突出。变频技术发展比较成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容易解决,直接节电率可达10%-50%,投资回收周期短,一般两年就能收回投资成本,日常维护费用低,技术发展较快,为降低高昂的初始投资提供了可能。其可靠性相对来说也是非常高的。另外,变频调速适用范围最广,笼型和绕线型电机均能使用,而且对电机容量大小、电压高低没有限制,这也非常有利于变频调速的推广。本文最后对变频调速技术产生的谐波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主要包括谐波产生机理分析、谐波带来的多方面的危害以及谐波抑制的方法。
姜萍[8](2011)在《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自抗扰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斩波串级调速技术在高压大容量电机的节能运行中有广泛应用前景,但由于异步电动机和电力电子的调速装置都存在对象模型非线性特性和模型参数时变的问题,造成常规控制器适应性较差,当运行时出现转速需求变化、负载扰动、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于冲击性负载扰动的情况,控制品质难以满足工业生产在调速、稳速等方面的性能要求。自抗扰控制技术是近年来引起工程界关注的一种新型控制方法,继承并发扬了PID调节器基于误差进行控制的机理,通过安排过渡过程、微分信号的合理提取、对不确定总和扰动量的实时估计及动态线性补偿,以及构成非线性反馈控制律,有效解决了超调量和快速性的矛盾,提高了复杂系统的控制品质。由此,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了自抗扰控制技术对转速闭环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以状态空间表达式形式建立了斩波串级调速控制系统的变参数动态数学模型及其仿真模型,反映了参数随电机转速和转子整流电流而变化的特性,能够在整个调速范围内描述系统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可应用于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2、以创建模块库的形式,开发了自抗扰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MATLAB/SIMULINK为实验平台,设计了自抗扰控制技术中常用的非线性函数、特殊动态系统算法,建立了自抗扰控制技术自定义模块库,以模块化形式实现了自抗扰控制器的仿真建模,为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手段。3、对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斩波串级调速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和仿真研究。首次提出了将自抗扰控制技术应用于斩波串级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采用自抗扰控制器(ADRC)作为转速调节器,PI控制器作为电流调节器,构成了斩波串级调速的ADRCPI双闭环控制系统,完成了算法设计,对冲击性负载和平方转矩负载的各种扰动进行了仿真实验,达到了改善系统动态品质的目的。4、采用免疫遗传算法对自抗扰控制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应用于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中,进行了仿真研究。
张军伟[9](2011)在《异步电动机高频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模型及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调速技术,斩波串级调速技术因其节能效率高、控制功率小、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高压大容量异步电动机调速方面,展现出良好的节能前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多种工业现场。目前,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结构和控制设计方面多从经验出发,缺乏深入、详尽的理论分析依据。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从稳态、动态回路特性,机械特性,控制方法,系统功率因数计算、无功补偿、谐波分析以及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对其逆变部分的改造等多方面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做以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如下所述:深入分析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主回路各主要电量之间的输入输出稳态关系,借助各主要电量在一个斩波周期平均以及纹波特性,给出系统主电路参数选择的原则和工程计算方法;参照传统串级调速方法给出了两种计算、绘制系统机械特性的工程实用方法,说明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优于传统串级调速系统机械特性的原因。建立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一个斩波周期平均条件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平波电感、电容、转差率等回路结构参量对母线直流脉动和电容电压波动的影响;给出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双闭环控制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加以验证。利用Graham-Schonholzer和Dobinson方法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定、转子电流,逆变侧电流的谐波特性加以分析计算,总结了定、转子电流、逆变侧电流的谐波特点、变化趋势,给出了各次谐波的估算公式;解释了入网电流振荡的原因。阐释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低的原因,画出了两类负载情况下的系统矢量变化示意图;借助大容量、高压异步电动机一般使用Γ型电路等效的特点,给出了另一计算系统功率因数的思路,最后参照计算结果完成了系统无功补偿的工程设计算例,并通过仿真试验加以验证,也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说明了电压型SPWM三相VSR变流设备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其在三相静态坐标和两相动态d-q坐标时的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总结了SPWM电压型三相VSR变流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方法;给出了三相VSR在四象限工况下的重要参数的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加以验证。将三相VSR变流器技术应用在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逆变部分,使其工作在容性逆变工况,产生容性无功功率补偿系统无功,从而提升系统的功率因数,同时利用三相VSR输出电流近似正弦波的特点改善系统谐波,达到了提升系统特性的目的,并给出了仿真验证,该方法的验证成功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技术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黄宝静[10](2008)在《液力耦合器故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液力耦合器故障的种类及预防措施,并用典型事例作了具体分析,为提高液力耦合器运行的可靠性提供了借鉴经验。
二、高压斩波内馈调速技术在聊城热电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斩波内馈调速技术在聊城热电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暂态过程分析及控制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点 |
第2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运行过程的电路分析 |
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启动过程的分析 |
2.2.1 绕线式异步电机基本方程和等效电路 |
2.2.2 绕线式异步电机电磁转矩和机械特性 |
2.2.3 异步电机参数计算 |
2.2.4 异步电动机串水阻启动的特性分析 |
2.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调速过程的动态分析 |
2.3.1 调速状态动态分析 |
2.3.2 调速状态下参数的纹波分析 |
2.3.3 仿真与计算数据验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调速过程暂态分析 |
3.1 暂态的概念 |
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升降速暂态分析 |
3.2.1 调速正常升降速分析 |
3.2.2 仿真验证及分析 |
3.3 负载波动对调速系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3.3.1 负载波动时调速系统暂态分析 |
3.3.2 负载波动的应对措施 |
3.3.3 轻载和过载特性 |
3.4 网压扰动对调速系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3.4.1 网压波动时调速系统暂态分析 |
3.4.2 长时低网压对调速系统的影响 |
3.4.3 网压波动的应对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故障过程暂态分析 |
4.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整流桥器件故障分析 |
4.1.1 整流桥正常运行时电路分析 |
4.1.2 整流桥单只二极管烧断故障分析 |
4.1.3 整流桥同侧两只二极管烧断故障分析 |
4.1.4 整流桥不同侧不同桥臂两只二极管烧断故障分析 |
4.1.5 整流桥同桥臂两只二极管烧断故障分析 |
4.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斩波器故障分析 |
4.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斩波器逆阻二极管故障分析 |
4.2.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斩波器IGBT故障分析 |
4.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逆变桥器件故障分析 |
4.3.1 逆变桥晶闸管断路故障分析 |
4.3.2 逆变桥晶闸管短路故障分析 |
4.4 高压停电故障暂态分析 |
4.4.1 高压停电理论计算 |
4.4.2 高压失电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键器件特性分析和模型研究 |
5.1 快恢复二极管特性及模型 |
5.1.1 快恢复二极管开关特性 |
5.1.2 快恢复二极管模型 |
5.1.3 仿真及实测验证 |
5.2 IGBT特性及模型 |
5.2.1 IGBT开关特性 |
5.2.2 IGBT模型 |
5.2.3 仿真及实测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控制和保护设计 |
6.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启动控制设计 |
6.1.1 并联水阻启动 |
6.1.2 串联水阻启动 |
6.1.3 启动过程中进调速 |
6.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运行控制 |
6.2.1 正常启停控制逻辑的正确设计原则 |
6.2.2 全速转调速控制逻辑设计 |
6.2.3 调速转全速控制逻辑设计 |
6.2.4 调速停车控制逻辑设计 |
6.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故障下的保护控制及问题 |
6.3.1 原有接触器动作保护设计及问题 |
6.3.2 快切保护设计及问题 |
6.4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电子保护电路 |
6.4.1 电子保护电路原理及设计 |
6.4.2 停电和瞬时停电时电子保护电路投切暂态分析 |
6.4.3 电子保护电路仿真验证 |
6.4.4 电子保护电路工程验证 |
6.5 转速动态特性及转速控制 |
6.5.1 转速动态特性 |
6.5.2 转速双闭环控制 |
6.5.3 实验分析及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调速技术与设备节能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常用的设备调速方式 |
1.1 液力耦合调速装置 |
1.1.1 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1.1.2 性能特点与应用 |
1.2 串级调速技术 |
1.2.1 工作原理 |
1.2.2 性能特点与应用 |
1.3 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 |
1.3.1 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1.3.2 性能特点与应用 |
1.4 变频调速装置 |
1.4.1 工作原理 |
1.4.2 性能特点与应用 |
1.5 永磁磁力耦合调速装置 |
1.5.1 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1.5.2 性能特点与应用 |
2 调速技术在设备配置与改造中的应用实例 |
2.1 液力耦合调速装置应用案例 |
2.2 串级调速技术应用案例 |
2.3 开关磁阻电机调速装置应用案例 |
2.4 变频调速装置应用案例 |
2.5 永磁磁力耦合调速装置应用案例 |
(3)恒运热电厂电气节能减排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电厂电气节能现状研究 |
1.2.1 国内外电厂厂用电比较 |
1.2.2 电厂电气节能主要技术手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厂主要耗能设备节能分析 |
2.1 火电厂厂用电分析 |
2.2 风机和水泵的工作原理 |
2.2.1 风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2 水泵的结构工作原理 |
2.3 风机和水泵运行特性分析 |
2.3.1 风机的性能参数 |
2.3.2 风机的节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各种调速方式的原理和性能 |
3.1 调速技术的发展概况 |
3.2 各种调速方式的原理和特点 |
3.2.1 变极调速 |
3.2.2 交流调压调速 |
3.2.3 转子串电阻调速 |
3.2.4 交流串级调速 |
3.2.5 变频调速 |
3.2.6 斩波内馈调速 |
3.3 风机水泵的调速选择 |
3.3.1 风机的调速选择 |
3.3.2 水泵的调速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恒运电厂的节能改造 |
4.1 降低厂用电的措施 |
4.2 高压变频技术在恒运电厂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
4.2.1 恒运 D 厂#8 机组凝结水泵变频改造实例 |
4.2.2 恒运 C 厂#6、#7 机组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实例 |
4.3 斩波内馈技术在恒运电厂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恒运电厂节能改造效果分析 |
5.1 恒运 D 厂#8 机组凝结水泵变频改造节能效果分析 |
5.2 恒运 C 厂机组一次风机变频改造节能效果分析 |
5.3 恒运 D 厂的#8 和#9 机组一次风机斩波内馈调速改造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火电厂高压电机调速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工作 |
2 变频调速技术应用分析 |
2.1 变频调速技术原理简介 |
2.2 应用实例 |
2.2.1 浙江电厂 |
2.2.2 河北电厂 |
3 内反馈调速技术应用分析 |
3.1 内反馈调速技术原理简介 |
3.2 应用实例 |
3.2.1 秦皇岛电厂 |
3.2.2 内蒙古电厂 |
4 水电阻调速技术应用分析 |
4.1 水电阻调速技术原理简介 |
4.2 应用实例 |
4.2.1 长兴电厂 |
4.2.2 大同二电厂 |
5 永磁调速技术应用分析 |
5.1 永磁调速技术原理简介 |
5.2 应用实例 |
6 高压电机调速技术性能与经济性分析 |
6.1 性能比较 |
6.2 经济性比较 |
6.3 性能与经济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长兴电厂#2机增压风机改造前后日电量统计比较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某热电厂风机电机节能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造背景 |
2 高压内反馈斩波调速系统节电原理 |
2.1 系统简介 |
2.2 变阀调节与变速调节的比较 |
2.2.1 挡板调节 |
2.2.2 变速调节 |
3 攀钢热电厂引风机参数 (见表1) |
4 引风机电机节能可行性分析 |
4.1 所需参数和计算过程 |
4.1.1 已知参数 |
4.1.2 计算过程 |
4.2 节能分析与经济效益估算 |
5 改造实施与节能效益 |
6 结论 |
(6)斩波内馈调速技术在电厂一次风机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厂一次风机 |
2.1 目前火电厂风机使用情况 |
2.2 一次风机在电厂中的作用 |
2.3 离心式风机的工作原理 |
2.4 风机特性及其节能分析 |
2.4.1 风机的参数与特征 |
2.4.2 风机节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流调速的比较 |
3.1 交流调压调速 |
3.2 转子串电阻调速 |
3.3 交流串级调速 |
3.4 变极调速 |
3.5 变频调速 |
3.6 斩波内馈调速 |
3.6.1 内馈调速 |
3.6.2 斩波控制技术特点 |
3.6.3 斩波内馈调速系统技术特点 |
3.6.4 斩波内馈调速与其它调速方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斩波内馈电机调速原理 |
4.1 串级调速的原理 |
4.2 转子电磁功率控制调速原理 |
4.3 内馈调速 |
4.4 内馈调速的斩波控制 |
4.4.1 移相控制的缺点 |
4.4.2 斩波的原理作用与意义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斩波内反馈调速系统的构成及特性 |
5.1 斩波内反馈调速系统构成 |
5.2 斩波内反馈调速系统基本功能 |
5.3 斩波内反馈调速主要技术特征 |
第六章 斩波内馈调速系统在应用中的故障处理 |
6.1 逆变故障 |
6.2 逆变晶闸管故障 |
6.3 逆变交流电源故障 |
6.4 斩波故障 |
6.5 控制部分故障 |
6.6 改进措施 |
6.7 滑环维护注意事项 |
第七章 一次风机斩波内馈调速的应用及经济分析 |
7.1 一次风机系统介绍 |
7.2 一次风机斩波内馈调速技术 |
7.3 斩波内馈调速系统的控制及运行方式 |
7.4 斩波调速控制系统操作规程 |
7.5 斩波控制系统注意事项 |
7.6 节能效果分析 |
7.7 斩波调速技术应用后的优缺点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市场前景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变频调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调速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变频调速技术概述 |
2.1 变频器概述 |
2.1.1 变频器的基本概念 |
2.1.2 变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1.3 变频器的分类 |
2.2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概况 |
2.3 变频调速技术的现状 |
2.3.1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2.3.2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频调速节能原理 |
3.1 变频调速的基本理论 |
3.2 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
3.3 变频调速的节能原理 |
3.3.1 水泵类 |
3.3.2 风机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几种调速方法的应用研究 |
4.1 变极对数调速 |
4.2 变转差率调速 |
4.3 变频调速 |
4.3.1 变频调速的技术特点 |
4.3.2 变频调速的应用 |
4.4 永磁调速 |
4.4.1 永磁调速的基本理论 |
4.4.2 永磁调速的应用 |
4.5 液力耦合器 |
4.6 各种调速方法的技术性能比较 |
4.7 各种调速方法的经济性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频调速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
5.1 变频器谐波产生的原因 |
5.1.1 变频器输入侧产生谐波的机理 |
5.1.2 变频器输出侧产生谐波的机理 |
5.2 变频器谐波的危害 |
5.3 变频器谐波的抑制 |
5.3.1 安装适当的电抗器 |
5.3.2 装设有源电力滤波器 |
5.3.3 采用多相脉冲整流 |
5.3.4 使用滤波模块组件 |
5.3.5 PWM 变频器 |
5.3.6 采用三相驱动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自抗扰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异步电机的调速类型分析 |
1.1.2 串级调速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 串级调速系统的转速控制及研究现状 |
1.2.1 串级调速系统的转速控制 |
1.2.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转速控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仿真研究 |
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等效电路 |
2.2.1 折算到转子侧的异步电动机等效电路 |
2.2.2 转子侧等效直流电路的建立及简化 |
2.3 变参数动态模型的建立 |
2.3.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平均值等效电路 |
2.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
2.3.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静态特性分析 |
2.4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变参数动态模型的仿真研究 |
2.4.1 非线性变参数动态环节的建模 |
2.4.2 开环系统仿真模型及实验分析 |
2.4.2.1 拖动平方转矩负载的研究 |
2.4.2.2 拖动恒转矩负载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动态校正 |
3.1 转速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开环性能分析 |
3.2.1 拖动泵与风机类平方转矩负载的抗扰动性能分析 |
3.2.2 拖动恒转矩冲击性负载的抗扰动性能分析 |
3.3 斩波串级调速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
3.3.1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
3.3.2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
3.4 斩波串级调速双闭环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3.4.1 拖动平方转矩特性负载 |
3.4.2 拖动恒转矩冲击性负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抗扰控制技术及其仿真研究 |
4.1 PID 控制器的剖析 |
4.2 自抗扰控制技术 |
4.2.1 跟踪微分器(Tracking Differentiator, TD) |
4.2.2 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 |
4.2.2.1 从状态观测器到扩张状态观测器 |
4.2.2.2 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类型及参数选择 |
4.2.3 动态补偿线性化 |
4.2.4 非光滑反馈与控制律的形成 |
4.2.5 自抗扰控制器 |
4.3 自抗扰控制器仿真技术研究——自定义模块库的建立 |
4.3.1 特殊非线性函数模块的实现 |
4.3.2 新型动态结构模块的实现 |
4.3.3 子系统的封装 |
4.3.4 创建自定义模块库 |
4.3.5 自定义模块库的仿真验证 |
4.4 二阶自抗扰控制器与系统的阶次 |
4.4.1 当被控对象为一阶系统时的分析 |
4.4.2 当被控对象为三阶系统时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斩波串级调速自抗扰控制系统及其优化设计 |
5.1 自抗扰调速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5.1.1 PI_ADRC 结构(ADRC 用于电流环的控制) |
5.1.2 ADRC_ADRC 结构(电流环和转速环都采用ADRC 控制) |
5.1.3 ADRC_PI 结构(ADRC 应用于转速环控制) |
5.2 双闭环自抗扰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仿真研究 |
5.2.1 转速环控制器ADRC 的设计及参数整定 |
5.2.2 拖动平方转矩特性负载的仿真研究 |
5.2.3 拖动恒转矩冲击负载的仿真研究 |
5.3 基于免疫遗传算法进行自抗扰控制器参数优化 |
5.3.1 自抗扰控制器的分离性设计 |
5.3.2 免疫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5.3.3 综合性的优化目标函数 |
5.3.4 斩波串级调速自抗扰控制系统优化设计及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详细摘要 |
(9)异步电动机高频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模型及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串级调速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2.1 传统串级调速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
1.2.2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的产生及应用 |
1.3 斩波串级调速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机械特性 |
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稳态时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主回路分析与调速特性 |
2.2.1 稳态时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主回路分析 |
2.2.2 稳态时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转速特性分析 |
2.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机械特性曲线的两种绘制方法 |
2.3.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
2.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相对值机械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斩波串调系统的模型分析与控制 |
3.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建模分析 |
3.1.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主回路数学建模 |
3.1.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系统模型 |
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双闭环控制 |
3.2.1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
3.2.2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谐波等问题的研究 |
4.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谐波问题的研究 |
4.1.1 转子整流侧谐波分析 |
4.1.2 反馈逆变侧谐波分析 |
4.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问题的研究 |
4.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 |
4.2.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补偿 |
4.3 入网电流振荡现象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PWM 有源逆变方法在改善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性能方面的应用 |
5.1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 |
5.1.1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的拓扑结构 |
5.1.2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的基本原理 |
5.1.3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在三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5.1.4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5.2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的控制策略 |
5.2.1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间接电流控制方法概述 |
5.2.2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直接电流控制方法 |
5.2.3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标幺值数学变换 |
5.2.4 三相VSR 整流器调节参数设计算例分析 |
5.3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的结构参数设计准则 |
5.3.1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直流电压给定值、三相变压器容量、调制比范围与载频比的设计分析 |
5.3.2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电感设计方法 |
5.3.3 三相电压型SPWM 整流器电容设计方法 |
5.4 可调无功的三相SPWM VSR 仿真算例分析 |
5.4.1 明确满足已知要求时候的电源电压与电流相位关系 |
5.4.2 设计三相SPWM VSR 结构参数 |
5.4.3 设计三相SPWM VSR 调节控制参数 |
5.4.4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无功补偿的三相SPWM VSR 在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仿真模型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详细摘要 |
(10)液力耦合器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耦合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 液力耦合器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
3.1 限矩型液力耦合器 |
3.2 调速型液力耦合器 |
4 故障分析实例 |
4.1 事故介绍 |
4.2 故障分析 |
4.3 结论 |
5 结束语 |
四、高压斩波内馈调速技术在聊城热电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暂态过程分析及控制与保护研究[D]. 张照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1)
- [2]调速技术与设备节能改造[J]. 赵维印.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6(01)
- [3]恒运热电厂电气节能减排的技术研究[D]. 詹辉铭.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4]火电厂高压电机调速技术的应用研究[D]. 陈章伟. 浙江大学, 2011(07)
- [5]某热电厂风机电机节能技术改造[J]. 李会容,张雪峰. 节能, 2011(10)
- [6]斩波内馈调速技术在电厂一次风机中的研究与应用[D]. 黄国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7]变频调速的应用研究[D]. 于娣.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8]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自抗扰控制策略研究[D]. 姜萍.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3)
- [9]异步电动机高频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模型及特性的研究[D]. 张军伟.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10]液力耦合器故障分析[J]. 黄宝静. 冶金动力,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