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军人心理障碍与预防

伤残军人心理障碍与预防

一、伤残军人心理障碍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认为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雍娴婷[2](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王津[3](2019)在《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601年英国颁布的首个关于济贫的法律《伊丽莎白济贫法》开始算起,社会救助的发展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国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充分表明,社会救助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不可或缺,其对于调节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并最终实现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体现着人在社会属性支配下群体间的人文关怀。然而应当看到,社会救助的内涵并非已被全尽阐述,社会救助是一个已历经数百年发展、并不算新鲜的事物,但同时也是一个内涵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不断变革的事物。诚如有学者所说:人类的社会救助活动始终是以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明程度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救助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因此,社会救助这一概念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催生新的内涵,这种内涵的丰富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强加与附庸,反而恰恰是基于痛彻与紧迫的现实需求而产生。本文所要研究与论述的精神性救助即是这样一种时代发展赋予社会救助的新内容。目前,人们还未真正意识到精神性救助的必要性与其重要现实意义,即便是在学术界,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也少之又少。从法学角度而言,精神性救助指向的是人格权利益的保护,基于对其必要性和现实需求的分析,应当将精神性救助以一项法律制度予以呈现,然而该项法律制度应当以怎样的制度面貌呈现于我国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之中、其具体制度内容又当如何,都还有待研究与明确。因此,本文尝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尝试论述何谓精神性救助,并对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建构的必要性作出尽可能充分的阐释;(2)从未成年人及成年在校学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社会事件主体、刑事案件主体、失独家庭、经济弱势群体以及不具有特殊身份特征之人这六类救助对象入手,分析当下我国社会对精神性救助的现实需求,并着重研究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中针对这六类救助对象的精神性救助制度现状;(3)论述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在我国的构建与完善,探索其立法模式的选择及制度内容的设计。以社会热点事件作为切入点,以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文本分析手段为主要研究方式,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明确何谓精神性救助:精神性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以解决被救助者当前紧迫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促使其恢复至参与日常社会生活的正常心理状态为目标的救助,其救助方式体现为一种专业的心理状态调节行为,目的是解决那些妨碍救助对象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2)对构建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予以阐释:人类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基本精神需求,这种基本精神需求不等于精神追求,并且其也应属于人基本生活保障的范围,从法益的角度而言,其属于对人格权相关权益的保护,因而有必要构建起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另外,针对六类主体的现实情况考察也表明了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精神救助的现实需要,然而我国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对这种现实需要却缺乏关注与回应,在当下我国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中,对精神性救助的关注寥寥无几。(3)对我国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作出构想:立法模式以采用分散式立法为宜,并尝试对救助主体、救助对象、救助途径等内容予以探究。

王晓霞[4](2018)在《抑郁症快感缺失的奖赏缺陷模型及计算神经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抑郁障碍是以抑郁心境和快感缺失为核心症状的高发功能致残性精神疾病,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负担疾病。伴有严重快感缺失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往往病程更长、自杀风险更高、社会功能缺损更严重。目前一线抗抑郁药物治疗快感缺失效果不佳,而阐明快感缺失的神经机制是明确治疗靶点、提高治疗反应性的关键。关于快感缺失症状和抑郁症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取向:(1)特质取向;(2)状态取向。特质性快感缺失被视为抑郁症的易感因素,而状态性快感缺失被视为抑郁症的前驱或者早期症状。快感缺失和多巴胺(DA)奖赏系统功能缺陷密切相关。基于奖赏成分模型,快感缺失可以分为体验(“喜好”)、动机(“想要”)和学习缺陷三个成分,相应地操作化定义为“追求、体验和/或习得愉悦感的能力缺陷”。快感缺失的传统测量主要关注奖赏体验,而不是奖赏动机和学习成分。以往行为学和神经科学证据提示了抑郁症的奖赏体验、动机和学习缺陷,然而尚存在以下问题:(1)在奖赏缺陷测量方面,主要是对诊断类别(抑郁症)进行症状测量,而不是对维度构念(奖赏加工)进行成分测量,且主要反映奖赏体验缺陷,因此对于奖赏成分缺陷的测量敏感性不足,未能明确奖赏缺陷成分和快感缺失症状之间的关系。基于研究领域准则(RDoC),可以将快感缺失看作由不同层次分析单元(如神经元及其通路、生理学、行为和自我报告等)的测量指标所体现的潜变量,因此可以对奖赏测量指标进行因素分析,提取奖赏成分,并建立机器学习分类模型筛选能够预测抑郁和快感缺失症状的奖赏测量指标,从而提高对快感缺失测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在奖赏缺陷的神经机制方面,以往分别用快感假说、诱因显着性假说和奖赏估计误差解释奖赏体验、动机和学习的计算神经机制,最有解释深度的是针对多巴胺神经元相位(phasic)信号提出的奖赏估计误差假说。光遗传学结合神经成像等证据表明,mPFC-VTA-纹状体通路参与快感缺失行为表型的形成机制,对人类被试的影像学研究也发现该通路的模型无关估计误差信号异常,并提出多巴胺接收端(纹状体)缺陷假说,然而该假说没有考虑纹状体不同亚区的功能分离,即尾状核和壳核分别参与目标指向性和习惯性行动,且编码不同类型的RPE信号;同时行为学证据提示抑郁症状个体存在目标指向性行动缺陷,二者共同提示mPFC-VTA-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神经元可能存在模型无关和基于模型RPE信号的异常,有必要考察不同亚区的奖赏估计误差异常模式,从而揭示快感缺失奖赏学习缺陷的计算神经机制。为了明确奖赏测量,考察抑郁症快感缺失的奖赏缺陷行为学特点和神经机制,开展如下研究:(1)在测量方面,基于RDoC维度(dimensional)研究取向,对奖赏测量指标进行因素分析,提取其共同成分,从而证实奖赏成分模型,通过考察不同奖赏成分对于抑郁和快感缺失症状的分类和预测作用,筛选能够区分抑郁症和高快感缺失症状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奖赏测量指标。(2)在机制方面,基于传统的诊断类别(diagnostic categorical)研究取向,采用计算建模结合脑功能成像技术,考察抑郁症快感缺失的奖赏缺陷计算神经机制。本研究对阐明抑郁症快感缺失奖赏缺陷的行为学特点和脑机制具有科学意义,对抑郁症快感缺失的早期识别和寻找有效干预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研究一:随机选取224例健康被试和49例抑郁症组被试,其中41例健康被试作为和抑郁症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采用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TEPS)、贝克抑郁量表(BDI)、心境和焦虑症状问卷快感缺失抑郁分量表(MASQ_AD)、应激感受量表(PSS)测量个体的奖赏体验缺陷、抑郁和快感缺失症状以及应激程度,采用两阶段马尔科夫奖赏决策任务测量个体的奖赏学习缺陷。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出奖赏测量成分,证实奖赏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通过聚合效度和构念效度分析,明确不同奖赏测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奖赏成分模型的因素构成;(2)通过区分效度分析,明确奖赏测量是否能够有效区分抑郁症或高快感缺失症状的正常个体;(3)通过预测效度分析,明确奖赏测量能否预测一年后的抑郁症状;(4)通过重测信度分析,明确奖赏测量(奖赏学习)是否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5)选取奖赏成分测量作为训练特征,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筛选能够准确区分抑郁症和高快感缺失症状正常个体的单一最优奖赏特征和最优奖赏特征组合;(6)对奖赏体验、动机和学习成分进行中介效应分析,考察不同奖赏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二:随机选取41例健康对照组和49例抑郁症组被试,两组被试性别和年龄匹配。采用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TEPS)、贝克抑郁量表(BDI)、心境和焦虑症状问卷快感缺失抑郁分量表(MASQ_AD)、应激感受量表(PSS)测量个体的奖赏体验缺陷、抑郁和快感缺失症状以及应激程度,采用两阶段马尔科夫奖赏决策任务测量抑郁症患者的奖赏学习缺陷,考察应激是否通过奖赏学习缺陷影响抑郁和快感缺失症状,从而证实抑郁症的应激-奖赏学习缺陷模型。研究三:随机选取21例健康对照组和19例抑郁症组被试,两组被试性别和年龄匹配。采用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TEPS)、贝克抑郁量表(BDI)、心境和焦虑症状问卷快感缺失抑郁分量表(MASQ_AD)、应激感受量表(PSS)测量个体的奖赏体验缺陷、抑郁和快感缺失症状以及应激程度,采用两阶段马尔科夫奖赏决策任务结合计算建模考察抑郁症患者奖赏学习缺陷的计算机制,采用基于模型的脑功能成像方法,考察抑郁症奖赏学习缺陷的计算神经机制,证实mPFC-VTA-纹状体通路估计误差信号异常在奖赏学习缺陷中的作用。结果:1.奖赏成分的测量学特征分析(1)在重测信度方面,(1)基于模型的奖赏学习成分两次测量的相关性显着(r=0.263,P=0.046),(2)模型无关的奖赏学习成分两次测量的相关性不显着(r=0.112,P=0.240)。(2)在聚合效度方面,奖赏体验和模型无关的奖赏学习(r=0.124,P=0.034)、行为激活(r=0.595,P<0.001)指标呈现显着正相关;基于模型和模型无关的奖赏学习指标呈现显着正相关(r=0.417,P<0.001)。(3)在构念效度方面,奖赏的测量指标可以提取为奖赏体验、奖赏学习和奖赏动机三个成分,累积可解释的变异量为66.781%。将行为抑制纳入主成分分析,奖赏的测量指标可以提取为奖赏体验、奖赏动机、奖赏学习和行为抑制四个成分,累积可解释的变异量为71.245%,证实了行为抑制独立于奖赏系统。(4)将基于模型和模型无关的损失学习纳入主成分分析,奖赏的测量指标可以提取为奖赏体验、损失学习、奖赏学习和行为抑制四个成分,累积可解释的变异量为81.176%,证实了损失学习和行为抑制独立于奖赏系统。(4)在区分效度方面,(1)正常组和抑郁症组的期待性快感(AP)、消费性快感(CP)、行为激活(BAS)和基于模型的奖赏学习(MB-RL)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2)不同快感缺失症状个体的期待性快感(AP)、消费性快感(CP)、行为激活(BAS)和行为抑制(BIS)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外显诱因显着性(t=-1.652,P=0.105)和内隐诱因显着性(t=-0.193,P=0.84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有抑郁症状(BDI得分>4)和无抑郁症状(BDI得分≤4)个体的奖赏测量包括期待性快感(AP)、消费性快感(CP)和行为激活(BAS)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5)在预测效度方面,(1)基于模型的奖赏学习能够正向预测当时的抑郁症状(r=0.149,n=202,P=0.017)以及一年后的抑郁人格(r=0.236,n=202,P=0.032);(2)模型无关的奖赏学习能够反向预测当时的快感缺失症状(r=-0.126,n=202,P=0.037)。2.基于奖赏成分特征和机器学习的抑郁症分类模型基于奖赏成分模型和区分效度,奖赏体验、动机和学习测量被纳入奖赏成分特征,结合逻辑斯蒂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决策树(DT)、二次判别分析(QDA)和自适应增强(Adaboost)等7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被试的上述特征进行分类,最终确定能有效识别抑郁症的单一最优特征及特征组合,并和全特征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1)基于奖赏成分特征和机器学习的抑郁症分类模型。从单一最优特征来看,转换类型(基于模型奖赏学习的成分之一)对抑郁症和健康对照组具有最优的分类识别效果,逻辑斯蒂回归(LR)作为预测抑郁症的最优模型(SN=0.907,SP=0.951)。从最优特征组合来看,期待性快感(AP)、和基于模型的奖赏学习(MB-RL)对抑郁症和健康对照组具有最优的分类识别效果,朴素贝叶斯(NB)作为预测抑郁症的最优模型(SN=0.930,SP=1)。(2)基于奖赏成分特征和机器学习的快感缺失症状分类模型。从单一最优特征来看,期待性快感(AP)对高低快感缺失个体具有最优的分类识别效果,逻辑斯蒂回归(LR)作为预测快感缺失症状的最优模型(SN=0.897,SP=0.542)。从最优特征组合来看,抑郁症状(BDI)、期待性快感(AP)和行为驱力(Drive)对高低快感缺失个体具有最优的分类识别效果,决策树(DT)作为预测快感缺失症状的最优模型(SN=0.832,SP=0.860)。3.奖赏动机-学习-体验中介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显示,奖赏动机(内隐动机和外显动机)通过奖赏学习(基于模型和模型无关学习)影响奖赏体验(行为激活、期待性快感和消费性快感)(χ2=10.664,df=11,P=0.472,RMSEA=0)。4.抑郁症的应激-奖赏学习缺陷模型(1)对被试分组、奖赏结果和转换类型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被试分组的主效应,以及被试分组和转换类型的交互作用具有显着性(Ps<0.05)。提示抑郁症患者存在奖赏学习缺陷。(2)以应激作为自变量,抑郁症状作为因变量,基于模型/模型无关的强化学习作为中介变量,发现:(1)对于正常被试而言,应激可以通过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β=19.15,SE=8.94,P=0.03,95%CI=1.54~36.76)影响抑郁症状;(2)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应激可以通过基于模型(β=-211.56,SE=91.85,P=0.03,95%CI=-397.34~-25.77)和模型无关(β=-37.73,SE=16.64,P=0.03,95%CI=-71.38~-4.08)的强化学习影响快感缺失症状。5.抑郁症奖赏学习缺陷的计算神经机制(1)抑郁症组第二阶段的学习速率(α2)、强化资格迹(λ)、强化学习权重(ω)以及坚持参数(p)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onferronis<0.007)。混合模型可以最佳拟合健康对照组的行为数据,模型无关模型可以最佳拟合抑郁症患者的行为数据。(2)健康对照组腹侧纹状体(NAc)、背侧纹状体(壳核)、外侧和内侧眶额叶(l/m OFC)存在模型无关奖赏估计误差的脑功能激活信号,外侧前额叶(l PFC)存在基于模型奖赏估计误差的脑功能激活信号。(3)对于抑郁症组的模型无关奖赏估计误差BOLD信号,本研究发现:(1)中脑/VTA和外侧眶额叶(l OFC)信号降低,(2)中脑/VTA-NAc存在正向功能连接(r=0.941,P<0.001),(3)中脑/VTA信号在模型无关奖赏学习和快感缺失症状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基于模型奖赏估计误差信号,本研究发现:(1)右内侧前额叶(mPFC)信号升高;(2)中脑/VTA、背侧纹状体(壳核、尾状核)信号降低;(3)外侧和内侧眶额叶(l/m OFC)信号降低。(4)对于感兴趣区模型无关估计误差BOLD信号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发现:(1)抑郁症组内侧眶额叶(m OFC)激活越弱,抑郁症状越严重(r=-0.597,P=0.019),(2)抑郁症组伏隔核(NAc)激活越弱,抑郁症状越严重(r=-0.551,P=0.033),(3)健康对照组外侧眶额叶激活越强,抑郁症状越严重(r=-0.473,P=0.035)。(5)对于感兴趣区模型无关估计误差BOLD信号在奖赏学习和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发现:(1)对于健康对照组而言,基于模型的奖赏学习通过外侧眶额叶(β=0.026,SE=0.011,P=0.032,95%CI=0.003~-0.048)基于模型估计误差功能激活影响抑郁症状;(2)对于两组被试而言,模型无关的奖赏学习通过VTA(β=-0.284,SE=0.118,P=0.024,95%CI=-0.528~-0.041)、尾状核(β=0.235,SE=0.104,P=0.032,95%CI=0.022~0.449)的模型无关RPE信号影响快感缺失症状。结论:(1)快感缺失可以概念化为奖赏缺陷,包括奖赏动机、学习和体验缺陷。其中奖赏动机缺陷表现为行为激活下降,奖赏体验缺陷表现为期待性和消费性快感体验下降,奖赏学习缺陷表现为基于模型和模型无关的奖赏学习缺陷。(2)奖赏体验(期待性快感)和动机(驱力)对快感缺失症状的分类效果最佳,模型无关的奖赏学习主要预测当时的快感缺失症状(相关分析)以及对高低快感缺失个体具有一定的识别作用(机器学习分类);奖赏学习(基于模型的奖赏学习)对抑郁症的分类效果最佳。(3)奖赏学习在应激和快感缺失(或抑郁)症状之间起到中介作用。(4)抑郁症患者在行为学方面表现出基于模型和模型无关奖赏学习缺陷。(5)抑郁症患者存在mPFC-VTA-纹状体环路估计误差相关编码异常:(1)VTA的RPEMF信号降低,未发现NAc出现模型无关的估计误差功能激活,不支持接收端缺陷假说;(2)抑郁症患者VTA激活程度降低,可能导致VTA-NAc功能连接代偿性地增加,将模型无关估计误差信号从VTA传递到NAc;(3)VTA激活程度降低,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不能根据VTA的RPEMF信号更新对奖赏结果的价值估计,从而导致NAc的激活减弱,VTA向NAc,以及NAc向m OFC的RPEMF信号输出代偿性增加,同时伴随模型无关奖赏学习下降;(4)在编码模型无关估计误差时,抑郁症患者可能对目标和结果的表征和维持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基于模型奖赏学习能力下降。(5)内侧眶额叶和伏隔核的RPE信号异常可以预测抑郁症状,中脑/VTA和尾状核激活异常在奖赏学习缺陷和快感缺失症状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以上提示mPFC-VTA-纹状体通路在奖赏学习缺陷介导快感缺失中的重要作用。

吴晓蕾[5](2018)在《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希望水平及社会参与水平纵向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烧伤患者出院时、出院一个月、出院三个月、出院半年伤残接受度、希望水平、社会参与水平、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2.描绘烧伤患者出院半年内伤残接受度、希望水平、社会参与水平及生活质量变化趋势。方法:1.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在福建省烧伤中心住院治疗的216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出院前1-2天进行访视,解释本研究的目的,获得患者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院内资料收集,在患者出院当天配合责任护士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出院一个月回院复诊。采用电话、网络(QQ或微信)及门诊复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在患者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进行随访。2.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功能分类》(ICF)的理论模式为理论框架,采用自制烧伤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伤残接受度量表修订版(ADS)、希望因子量表(HHI)、参与和自主影响量表(IPA)、精简烧伤健康量表(BSHS-B)、改良Barthel指数测量量表(MBI)、五级瘙痒评分法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调查烧伤患者的一般资料、伤残接受度、希望水平、社会参与水平、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瘙痒状况、疼痛状况及康复信心。3.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对烧伤患者一般资料、伤残接受度、希望水平、社会参与水平、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瘙痒状况、疼痛状况及康复信心进行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多元回归分析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伤残接受度、希望水平、社会参与水平及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结果:1.随访完成情况:根据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216例烧伤患者,经过半年的随访,失访9人,失访率为4.2%。2.烧伤出院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得分为(80.38±17.80)分,出院一个月ADL得分为(88.24±15.96)分,出院三个月ADL得分为(91.46±14.16)分,出院半年ADL得分为(93.14±13.04)分。烧伤患者出院半年四个时间点的ADL均分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ADL均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患者出院半年四个时间点的瘙痒均分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瘙痒均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患者出院半年四个时间点的疼痛均分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疼痛均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患者出院半年康复信心均分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出院时至出院一个月康复信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一个月至出院三个月,出院三个月至出院半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烧伤患者出院时伤残接受度总均分为(70.37±19.04)分,出院一个月伤残接受度总均分为(72.44±19.87)分,出院三个月伤残接受度总均分为(75.83±20.02)分,出院半年伤残接受度总均分为(77.36±20.33)分。四个时间点的伤残接受度均分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伤残接受度均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状况、职业、烧伤严重程度、烧伤后遗症、ADL水平及疼痛程度是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主要影响因素,可解释其57.9%的总变异。4.烧伤患者出院时希望水平总均分为(31.25±7.76)分,烧伤患者出院一个月希望水平总均分为(31.57±7.45)分,烧伤患者出院三个月希望水平总均分为(32.77±7.42)分,烧伤患者出院半年希望水平总均分为(33.34±7.58)分,四个时间点的希望水平均分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出院时至出院一个月患者希望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阶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总分及各维度与希望水平总分及各维度均成显着正相关(r=0.50.8,P<0.0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状况、目前工作状况、ADL水平、瘙痒程度、康复信心是烧伤患者希望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五个因素可解释希望水平得分总变异的64.2%。5.烧伤患者出院一个月社会参与水平总均分为(53.26±18.44)分,出院三个月社会参与水平总均分为(50.77±18.02)分,出院半年社会参与水平总均分为(43.88±19.21)分。三个时间点的社会参与水平均分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社会参与水平均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状况、烧伤严重程度、ADL水平、疼痛程度、伤残接受度及亲密关系是烧伤患者社会参与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解释其73.0%的总变异。6.烧伤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总均分为(102.27±36.25)分,出院一个月生活质量总均分(110.83±35.96)分,出院三个月生活质量总均分(118.49±37.01)分,出院半年生活质量总均分为(121.93±36.87)分。四个时间点的生活质量均分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生活质量均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入性损伤、瘙痒程度、ADL水平、康复信心、伤残接受度及社会参与水平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解释其79.2%的总变异。结论:1.烧伤患者出院时、出院一个月、出院三个月、出院半年四个时间点ADL水平、康复信心有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提升的趋势,瘙痒与疼痛状况有随病程延长逐渐缓解的趋势,提示医务人员应在敏感时间点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ADL水平与康复信心,改善瘙痒、疼痛状况。2.烧伤患者出院时、出院一个月、出院三个月、出院半年四个时间点伤残接受度均处于中度偏低水平。随着病程延长,患者伤残接受度逐渐提升,呈“急-缓-缓”增长趋势。医护人员应关注烧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伤残接受的心理变化过程,重视重度及特重度烧伤、存在烧伤后遗症、瘙痒反应剧烈、从事体力劳动、经济困难的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并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缓解瘙痒反应、促进积极应对方式等方面为切入点实施针对性的干预项目,促进患者身心康复。3.烧伤患者出院时、出院一个月、出院三个月、出院半年四个时间点希望水平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患者希望水平有随时间逐渐提高的趋势,呈现“缓-急-缓”增长趋势。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处于失业状态、瘙痒反应剧烈的患者,并以改善其躯体症状、提高日常活动能力以及提升其对康复治疗的信心等为切入点,结合烧伤患者希望水平的变化趋势,在适当时间点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项目,提升其希望水平。4.烧伤患者出院一个月、出院三个月社会参与水平处于差-一般之间,出院半年社会参与水平处于一般-好之间。社会参与水平随病程延长逐渐升高,呈“缓-急”增长趋势,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严重烧伤、经济状况较差患者的社会参与水平,早期实施康复护理介入,以提升患者康复信心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伤残接受水平、促进患者与病友以及家人的亲密关系等为切入点制定并实施相关干预项目,以促进其社会参与水平的提升。5.烧伤患者出院时、出院一个月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出院三个月、出院半年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生活质量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改善,呈“急-缓-缓”增长趋势,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烧伤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密切关注吸入性损伤、瘙痒反应剧烈、对康复持有消极态度的烧伤患者生活质量,并以提升其康复信心,提高其对自身伤残现状的接受度、促使患者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实施针对性的健康管理项目,促进患者综合健康状况的改善。

赵欣,董均杰,刘雁冰,杨和平[6](2017)在《军队医院在战场紧急救治卫勤支援力量建设中构建心理救治模块的探讨》文中认为分析现代战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合我军医学心理学现状,提出在军队医院加强部队卫生机构战场紧急救治卫勤支援力量中构建心理救治模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具体方案,提高基层救护所综合救治能力。

李长芹[7](2017)在《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围绕新的战略空间展开的综合国力竞赛愈发激烈,其竞争范畴已远远超过了国土疆域限制、地理空间限制,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和宇宙空间展开,人类所面对的环境将不再是以前简单的单一环境,而是涵盖了海洋、极地、极高海拔地区、外层空间等超越主权边界,甚至超越生理和物理范畴的新疆界、新环境。随着人类活动的环境范围不断扩大,接触到的环境因素势必更加复杂,其对人的工作能力、装备的环境适应性以及人机整体作业效能将会产生严重影响。我军虽然开展特殊环境医学研究多年,但至今仍不能很好的解决高原环境带来的呼吸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难适应问题;面对海上作战的现实威胁,渡海作战急需提升作战人员的抗晕抗呕吐能力,解决长远航心理焦虑问题;面对未来激烈的太空竞争,在缺氧、加速度、微重力和辐射的宇宙环境条件下,如何提升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功能和机体抗辐射能力,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日常训练和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的时候,如何提高耐力和体能,依旧没有简单有效的办法;现代高科技战争中,由于精神、心理、认知等方面对遭遇环境的强烈不适应,我军也没有理想的应对手段,总体而言,科研基础和实力比较薄弱,尚不能满足军事医学向―能力医学‖拓展的需求,离打赢未来战争、适应新战争形态还有一段距离。同时,对于军事作业医学本身,还缺乏系统研究,其概念内涵、研究范畴、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发展规律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围绕这些问题,利用文献调研、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专家咨询、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系统解决军事作业医学领域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是解决边界问题,研究确定军事作业医学的内容范畴;二是解决逻辑问题,论证军事作业医学与军事预防医学、特殊环境军事医学、劳动卫生学、军事医学应激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逻辑关系;三是解决规律问题,系统梳理军事作业医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综合分析其发展规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四是解决借鉴问题,美军由于一直遵从“从科学到士兵”的原则,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研究分析美军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可以解决我军的具体问题;五就是解决瓶颈问题,通过借鉴美军的做法和经验,遵循军事作业医学的发展规律,提出适合我军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分为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研究、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借鉴研究、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军事作业医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论证提出了―军事作业环境‖―健康和效能问题‖―医学措施‖三个维度,分析了军事作业医学关注的时间域与空间域、军事作业医学的关注对象和研究目的,提出了军事作业医学的军事、医学和社会功能。围绕―成熟学科‖的条件,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军事作业医学尚不能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它是一个大的研究领域,论述了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围绕军事作业医学三个维度,将军事作业医学涉及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划分,提出将其分为军事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评估研究、健康和效能威胁评估与预测研究,以及军事作业医学措施研究三个大的研究领域,一方面解决了军事作业医学研究的边界问题,另一方面捋顺了军事作业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逻辑关系,为后续系统跟踪和深入研究提供框架基础。第二部分是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脉络,提出军事作业医学并非军事医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而是始于军事史,发端于军事的需求、战争的推动,成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于军事医学研究的高级阶段,是一部围绕―人‖应对各种极端环境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建设的发展史。利用系统分析的手段和自组织他组织演化思维,论证了军事作业医学成长的规律和深层次逻辑,提出了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螺旋式发展模型,其中战争地域性和武器装备发展决定军事作业环境范畴、战争形态变化使人效能提升凸显为军事作业医学优势领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是推动军事作业医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为后续开展军事作业医学理论研究和科研布局提供决策参考。同时,综合分析了因军事作业医学的自身特殊性,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例如,药物在军事作业医学提升面前发挥作用有限,伦理学的监控使得药物应用和人效能极限研究受到严格限制。第三部分是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借鉴研究。系统分析了美军重视开展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背景和环境,以及当前科研重点与发展趋势,综合分析了其主要做法和启示。提出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研究思路从―各方击破‖到趋向于将―人‖作为整体和核心,其发展趋势围绕人行为学研究、能力增强研究和人与系统的集成研究等展开;提出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特点是:重视顶层设计对军事作业医学研究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科研规划系统全面;根据发展需求设立相关组织机构,科研制度严谨灵活;科研机构定位明确,科研布局科学系统;科研体系军民融合,机构之间合作紧密;科研机制运行科学,科研力量和投入经费充足。第四部分是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对策建议研究。围绕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规律,系统分析了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需求、存在问题与发展机遇,研究提出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需要在七个方面有所作为和突破:(1)我军需要首先重视军事作业医学学科建设,构建较为全面系统的学科领域,改变以往―单科独斗‖的局面,打通学科领域内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科学认识,合并同类项,在学科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壮大;(2)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全面系统的科研规划;(3)在充分论证基础上进行技术评估,开展技术预测和规划研究,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凝练研究思路;(4)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以军改为契机,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对科研机构从顶层进行整合、重组、再定位,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能任务和科研方向,系统规划,加大投入;(5)充分贯彻―军民融合‖的战略,在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任务申请和承担,以及科研资源共享领域,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以研究任务和方向牵引,形成成系统、成片区、成气候的科研体系,促进军地研发力量的融合协作,培养创新型、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方阵;(6)优化现有科研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有效的监督制度,灵活的用人机制,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对有潜质的研究领域进行持续性投入;(7)在现有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基础上,健全科研大设施,形成科学合理的大设施共享机制,构建人-机-环综合实验虚拟系统、我军虚拟军人生理数据库系统,以及覆盖全军的、动态军人体能和健康监测系统和军人作业能力综合数据库系统。

张珺[8](2015)在《某地区部队官兵训练致残情况分析及预防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合某部队特殊环境与部队自身的任务特点,通过对训练致残官兵的数据分析,及对基层官兵的问卷调查,找出训练致残致伤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从源头减少训练致残致伤率。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某地区部队20092013年伤病残数据,通过回顾性调查与现况调查对训练伤致残致伤官兵进行研究,了解官兵致残情况、性别、致残部位、致残诊断、兵龄、年龄等情况,以及卫勤保障状况,以此来分析训练致残致伤的原因和规律,从而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回顾性调查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一、通过对某地区部队20092013年全部评残的官兵(xxxx人)进行统计分析,伤残占评残总人数的75.7%;病残占18.0%;战残占0.8%。职级为团以上占7.8%;团及团以下占26.6%;士官占42.1%;义务兵占22.9%。原因由军事训练致残占39.4%;训练致残情况与伤残情况一致,诊断以骨创伤比例最高,致残部位以下肢为主。且每年的致残比例均逐年上升。二、在对1854名基层官兵问卷调查中,发现因训练致伤的为140人,占受伤总人数的28%。官兵训练伤的受伤部位最严重的为下肢伤,共81人,占训练伤总人数的57.9%。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与训练伤发生有关的四个因素按照重要程度的高低依次排序为:训练任务程度、平时工作压力、海拔高度、文化程度四个因素。对高原地区官兵数据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得出训练伤的发生与训练程度有直接关系。在调查预防训练伤措施的落实情况中发现,对场地进行危险排查、训练前热身活动、训练前带训干部标准示范等都占到90%以上,但每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只占到76.4%,落实情况最差。三、通过对2014年36月份60名基层卫生保障人员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单位部分医疗保障情况较差。如:以前参加过卫生培训的占20.0%。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及时有效的处理训练伤的占15.0%;除此次培训外是否参加过其他卫生培训的占20%等。建议(一)合理安排训练科目、时间、强度(二)增强官兵自我保护意识及着重加强对下肢的防护(三)严格落实训前热身运动与训后放松活动制度(四)考核测试前注意事项及发生意外时初步救治原则(五)加强对带训干部的教育工作(六)抓好基层官兵的健康教育活动(七)提高官兵的医疗保障(八)各级领导应加强重视程度(九)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十)高原官兵训练时的注意事项(十一)提高官兵的饮食保障。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9](2012)在《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文中提出根据《关于开展康复医疗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中社康字【2011】第07号)、《关于举办"第八次全国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的通知》(中社康工委字【2012】第08号)文件精神,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领导同意,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会和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决定在举

彭星星,黄雄[10](2008)在《民政优抚精神病医院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文中提出目前我国优抚医院共有三种类型:一是供特、一等伤残军人治疗、康复和休养的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简称"荣康医院气二是收治在乡的复员军人和伤残军人中以慢性病为主的荣誉复员军人医院,简称"荣军

二、伤残军人心理障碍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伤残军人心理障碍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生理健康检查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计算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1.4 干预方法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研究现状
第1章 何谓精神性救助
    1.1 社会救助发展概述
    1.2 社会救助的定义
    1.3 精神性救助的界定
        1.3.1 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与精神追求
        1.3.2 精神性救助与精神类疾病的医疗诊治
第2章 完善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2.1 从中国精神性救助的现实需求出发
        2.1.1 未成年人及成年在校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2.1.2 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社会事件遭遇主体受到的心理创伤
        2.1.3 刑事案件主体受到的心理创伤
        2.1.4 失独家庭的精神孤独困境
        2.1.5 经济弱势群体的精神贫困
        2.1.6 不具有特殊身份特征之人遭受的抑郁症困扰
    2.2 从保障人格权的角度出发
        2.2.1 人格权的本质
        2.2.2 精神性救助指向的是对人格权的保护
第3章 我国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之现状
    3.1 我国社会救助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简述
    3.2 我国社会救助法律法规政策中精神性救助内容的考察
        3.2.1 根本法《宪法》与《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3.2.2 与未成年人、成年在校学生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3.2.3 与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社会事件救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3.2.4 与刑事案件主体救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3.2.5 与失独家庭救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3.2.6 与经济弱势群体救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3.2.7 与不具有特殊身份特征之人救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3.3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精神性救助制度的不足
        3.3.1 从社会救助领域统领性质的法律来看
        3.3.2 从以救助对象划分的其他具体社会救助法律法规政策来看
第4章 我国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
    4.1 立法模式的选择
        4.1.1 适宜单独立法的制度特征
        4.1.2 适宜分散立法的制度特征
        4.1.3 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4.2 制度内容的完善
        4.2.1 救助理念
        4.2.2 救助主体
        4.2.3 救助对象
        4.2.4 救助内容与方式
        4.2.5 其他制度设计要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抑郁症快感缺失的奖赏缺陷模型及计算神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快感缺失的概念
    1.2 快感缺失奖赏缺陷的测量
    1.3 快感缺失奖赏缺陷的多巴胺计算神经机制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快感缺失的奖赏缺陷测量及其对抑郁症的分类效果
    2.1 研究对象
    2.2 测量工具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抑郁症的奖赏学习缺陷行为学特点
    3.1 研究对象
    3.2 测量工具
    3.3 实验程序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
    3.6 讨论
第四章 抑郁症奖赏学习缺陷的计算神经机制
    4.1 研究对象
    4.2 测量工具
    4.3 实验程序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
    4.6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抑郁症行为激活疗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希望水平及社会参与水平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 理论框架与操作性定义
    4 伦理学问题
    5 技术路线图
1 研究设计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资料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随访完成情况
    3.2 烧伤患者一般资料
    3.3 烧伤患者T_1、T_2、T_3、T_4四个时间点ADL水平、瘙痒、疼痛、康复信心及工作状况分析
    3.4 烧伤患者T_1、T_2、T_3、T_4四个时间点伤残接受度现状、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分析
    3.5 烧伤患者T_1、T_2、T_3、T_4四个时间点希望水平现状、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分析
    3.6 烧伤患者T_2、T_3、T_4三个时间点社会参与水平现状、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分析
    3.7 烧伤患者T_1、T_2、T_3、T_4四个时间点生活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分析
4 讨论
    4.1 随访完成情况
    4.2 烧伤患者人口学特征及疾病相关资料
    4.3 烧伤患者ADL水平、瘙痒状况、疼痛状况、康复信心及工作状况
    4.4 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现状、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
    4.5 烧伤患者希望水平现状、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
    4.6 烧伤患者社会参与水平现状、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
    4.7 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军队医院在战场紧急救治卫勤支援力量建设中构建心理救治模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依据
    1.1 现代战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1.2 我军医学心理学现状
    1.3 卫勤支援力量中构建心理救治模块的必要性
2 心理模块具体方案
    2.1 人员组成
    2.2 仪器、药物配备
    2.3 诊室设置
    2.4治疗原则
    2.5 主要任务
3 救治步骤
    3.1 接诊
    3.2 诊治流程
        3.2.1就地诊治流程
    3.3 标记原则

(7)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一)打赢未来战争亟需解决新的军事作业医学问题
        (二)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尚不能满足向“能力医学”拓展的需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
    一、概念与内涵
        (一)国内对军事作业医学阐述
        (二)国外对军事作业医学的阐述
        (三)内涵与功能界定
        (四)军事作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军事作业医学主要研究范畴与方法手段
        (一)军事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评估研究
        (二)健康和效能危害评估与预测研究
        (三)军事作业医学措施研究
    三、小结
第二部分 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
    一、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一战到二战前,1914 年-1938 年)
        (二)快速发展阶段(二战到现代局部战争前(1939-1949 年))
        (三)全面发展阶段(现代局部战争至今(1950 年-))
    二、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影响因素与演化规律
        (一)战争地域性和武器装备发展决定军事作业环境范畴
        (二)战争形态变化使人效能提升凸显为军事作业医学优势领域
        (三)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是推动军事作业医学进步的直接动力
    三、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军事作业医学领域存在科学难题
        (二)伦理学问题限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
    四、小结
第三部分 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情况研究
    一、发展背景
        (一)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的迫切需求
        (二)实现未来发展愿景的战略需求
        (三)信息化战争形态对人效能的需求
        (四)面临预算与人力资源不足的现实需求
    二、科研重点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自然作业环境生理建模和监测研究
        (二)特殊人工作业环境生理学研究
        (三)人体生理预测与仿真数据库构建研究
        (四)人效能优化研究
        (五)未来发展方向
    三、主要做法与启示
        (一)顶层设计重点部署,科研规划系统全面
        (二)组织机构按需设立,科研制度严谨灵活
        (三)科研机构定位明确,科研布局科学系统
        (四)科研体系军民融合,相关机构合作密切
        (五)科研机制运行科学,科研力量经费充足
        (六)科研设施先进可靠,科研数据完善有效
    四、小结
第四部分 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现实需求
        (一)我国军事战略部署向多维环境拓展
        (二)战争形态变化迫切需要开展人效能优化研究
        (三)新型武器操作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二、存在问题与发展机遇
        (一)多维极端环境将带来的健康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二)武器装备智能化发展带来的医学问题亟需突破
        (三)社会科技发展为人效能优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领域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论证学科范畴,构建系统全面的学科体系
        (二)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全面系统的科研规划
        (三)开展技术评估,确定科研重点发展方向
        (四)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科研机构使命任务
        (五)加强军民融合,形成合作密切的科研体系
        (六)优化科研机制,加大科研力量经费投入
        (七)健全科研大设施,构建共享综合数据库系统
    四、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
    一、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某地区部队官兵训练致残情况分析及预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第二部分 某地区部队官兵2009~2013 年训练致残情况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二、伤残情况分析
    三、训练致残情况分析
    四、训练致残与伤残情况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某地区部队官兵2014 年训练伤和卫生医疗保障调查情况
    一、官兵训练伤情况调查
    二、针对训练伤的医疗保障情况调查
第四部分 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二、建议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伤残军人心理障碍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精神性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 王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抑郁症快感缺失的奖赏缺陷模型及计算神经机制[D]. 王晓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1)
  • [5]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希望水平及社会参与水平纵向研究[D]. 吴晓蕾.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6]军队医院在战场紧急救治卫勤支援力量建设中构建心理救治模块的探讨[J]. 赵欣,董均杰,刘雁冰,杨和平.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7(11)
  • [7]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D]. 李长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12)
  • [8]某地区部队官兵训练致残情况分析及预防策略研究[D]. 张珺.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1)
  • [9]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A].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 《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5周年庆典及表彰活动纪念文集, 2012
  • [10]民政优抚精神病医院存在的问题与思考[A]. 彭星星,黄雄. 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 2008

标签:;  ;  ;  ;  

伤残军人心理障碍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