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推行股票期权制的难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斌[1](2012)在《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委托—代理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委托人如何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使代理人在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努力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股票期权制度经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年实践,被认为是解决经理人长期激励问题,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随着我国中小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及《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从而使我国中小企业股票期权制度的宏观环境得到了一些改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更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及指导方针。然而,纵观近年来美国中小企业爆发的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我们逐渐意识到这项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应该理性地对股票期权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改进,重点研究导致其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内在缺陷,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便更深入地掌握股票期权制度的精髓,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股票期权制度,因此,研究股票期权制度无论是在时效性上、还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极富意义的选题。本文主体分为六个部分:首先,介绍了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其次介绍了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以及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然后介绍了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接下来探讨了国外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对我国的启示:之后是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模型体系的建立,包括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模型指标选取和建立模型,再对模型进行修正和案例分析;同时探讨了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方案的设计;最后是完善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建设的建议。主要包括:增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业绩评价体系和加强信息披露等主要内容。
王连忠[2](2008)在《我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正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各方面的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年薪制”作为一种薪酬分配模式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运用大量资料具体描述了“年薪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明确指出“年薪制”的发展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年薪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西方国家主要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我国主要有“武汉模式”、“杭州模式”、“辽宁模式”等近十种“年薪制”模式,这些模式的存在大大丰富了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实践的内容。当然,在“年薪制”的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对此,我们要统一认识,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问题,加强“年薪制”的制度体系建设,使它的实施更具有规范性。另外,还要注意加强监管,使“年薪制”的发展能够步入正确轨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发展前景是十分美好的。
刘宏[3](2008)在《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的不一致大大增加了代理成本,而这一点在我国的企业中尤其突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效的企业经营激励机制,尤其是长期机制的缺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直接表现为企业经营效率的低下以及引发经营者的道德风险。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EsO)作为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中行之有效的一种企业激励机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三十多年的实践都己证明经营者股票期权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在我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为我国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构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经营者股票期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介绍经营者股票期权在美国的应用状况和在我国香港特区的应用状况。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分析经营者股票期权引入我国的时代背景,接着分析经营者股票期权在我国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出现的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几点建议,最后对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进行详细具体的设计。旨在为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在我国的设计应用提供一种思路和建议。
杨珊[4](2008)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及其会计处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s) ,指给予高级管理人员未来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当其等待期满日后,在可以行权期内行权,即按照授予日约定的价格购入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当公司股价是上涨时,行权日的市价与行权价的差额即构成了高管人员的行权收入。当员工转让这笔股票时,如果股价依然上涨,员工又可获得一笔股票转让收入。可见,当公司股价保持上涨趋势时,员工就能获得一笔收入,涨幅越大,收益越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公司高管人员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的矛盾,进而发挥良好的激励作用。目前,股票期权的实施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的热点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票期权计划也面临着如何确定股票期权会计标准这一难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合理的股票期权会计标准是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重要步骤。当今世界各国中,美国的股票期权会计制度最为完善。美国股票期权的会计准则包括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25号意见书和FASB第123号公告以及2000年3月3 1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44号解释意见。本文通过对我国股票期权实施情况与西方国家的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分析了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环境,继而提出实行股票期权制所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保障措施。并且在充分借鉴美国上述三个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及具体国情,探讨我国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杨柏[5](2007)在《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实施难点及政策建议》文中指出本文对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与传统报酬激励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股票期权制能使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结合紧密,且有助于解决企业长期发展问题。接着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缺陷及实施难点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相关政策建议。
杨柏[6](2007)在《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实施难点及政策建议》文中提出本文对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与传统报酬激励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股票期权制能使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结合紧密,且有助于解决企业长期发展问题。接着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缺陷及实施难点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相关政策建议。
汪芳[7](2006)在《经营管理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博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经营发展的实践证明:经营管理成为决定因素,而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人;人有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又在管理;管理能否搞上去,关键在经营管理层的选择和激励—约束机制。在好的企业治理结构中,必然有精心设计的薪酬激励机制,用以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使二者利益趋向一致,达成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现在正是中国企业和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将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挂钩,同时也要解决我国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方面的问题,创业型企业初期直接薪酬成本负担力低的问题。将股票期权作为经营管理者长期激励的基本方式之一,引入我国企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经理股票期权,是授予经理人员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以一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它是国外大公司在“两权分离”情况下激励经营者及员工为公司长期发展努力工作的一种薪酬制度。 本项研究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先对重要概念进行定,再对股票期权的激励机理和效应进行分析。再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委托-代理博弈分析方法建立最优股权激励模型,并对最优股权激励的解的区间进行探讨,为我国企业中的委托者对代理者——资产所有者对管理者的报酬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参考。最后分析股票期权在我国实施的方式,并提出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存在的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的建议等。
肖峰[8](2006)在《国有企业高管产权激励的法律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治理问题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心问题,而国有企业治理的关键则取决于国有企业高管的约束与激励。为应对市场压力,以往对国企高管的约束已逐渐淡化。为避免其道德风险,必须加强对其的激励。传统激励机制的弊端严重阻碍了高管经营效率的提高,为此必须拓展产权激励模式,并对其加以法律规范。
李秋[9](2006)在《股票期权制度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对股票期权制度的效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中心,通过对股票期权制度效率评价标准的分析及界定,本文找出了影响股票期权制度效率的因素,并对影响股票期权制度的各内在可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文对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企业经营业绩衡量体系不健全、股票期权行权价格及股票授予数量不合理是导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数学原理,本文提出了健全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合理确定行权价格、授予数量及收益人的措施,进而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率的股票期权制度模型。总之,对如何最大可能的发挥股票期权的效率,本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对我国企业股票期权的实施和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卢振,吴寂琼[10](2005)在《我国国有企业股票期权问题剖析》文中研究说明股票期权制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的一种报酬制度。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来说,利用股票期权制可以将经营者和国家的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但在短期内,股票期权制的推行还是有一定障碍的。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对症下药,使股票期权制趋于完善,从而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推行股票期权制的难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推行股票期权制的难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2 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相关理论综述 |
2.1 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小企业的定义 |
2.1.2 股票期权的定义 |
2.1.3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含义 |
2.2 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管理激励理论 |
2.3 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2.3.1 股票期权的正效应 |
2.3.2 股票期权的负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现状分析 |
3.1 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的总体状况分析 |
3.2 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
3.2.1 没有明确股票期权激励的受益对象 |
3.2.2 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
3.2.3 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 |
3.2.4 经营者的业绩评价体系不健全 |
3.3 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 |
3.3.2 市场方面的障碍 |
3.3.3 思想认识方面的障碍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外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经验借鉴 |
4.1 美国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先进经验 |
4.1.1 具体内容 |
4.1.2 效果分析 |
4.2 日本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先进经验 |
4.3 国外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4.3.1 应该先从高科技公司入手逐步推行 |
4.3.2 选择合理的考核指标 |
4.3.3 不断完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实践中的实施 |
4.4 本章小结 |
5 建立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模型体系 |
5.1 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 |
5.2 模型指标选取 |
5.2.1 层次分析法 |
5.2.2 股权激励"9D"模型 |
5.2.3 指标选取 |
5.3 模型建立 |
5.3.1 专家小组建立 |
5.3.2 指标权重判定 |
5.4 模型修正 |
5.4.1 动态股权激励模式 |
5.4.2 动态股权激励应用 |
5.5 模型应用 |
5.5.1 应用公司基本情况 |
5.5.2 模型判定 |
5.6 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方案的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6 完善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建设的建议 |
6.1 增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
6.2 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 |
6.3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
6.4 完善业绩评价体系 |
6.5 加强信息披露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我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论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年薪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年薪制”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公平理论 |
三、双因素理论 |
四、期望理论 |
五、人力资本理论 |
六、企业家市场竞争论 |
七、效率报酬论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年薪制”理论 |
一、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 |
第二章 “年薪制”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年薪制”理论基础的研究 |
二、关于“年薪制”的实施范围、标准及构成的研究 |
三、关于考核主体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考核期限方面的研究 |
五、关于考核指标与薪酬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 |
六、关于经营者应承担风险方面的研究 |
七、关于经营者股票期权制问题的研究 |
八、关于监管与约束机制方面的研究 |
九、关于“年薪制”的地位、作用与影响的研究 |
第三章 国内外实行“年薪制”的情况及模式 |
第一节 国外实行“年薪制”的情况及模式 |
一、国外实行“年薪制”的情况 |
二、国外“年薪制”的模式 |
第二节 我国实行“年薪制”的情况及模式 |
一、我国实行“年薪制”的情况 |
二、我国“年薪制”的模式 |
第四章 我国实行“年薪制”的必要性、前提条件及难点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实行“年薪制”的必要性与前提条件分析 |
一、我国实行“年薪制”的必要性分析 |
二、我国实行“年薪制”的前提条件分析 |
第二节 我国“年薪制”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分析 |
一、我国“年薪制”中薪资确定的依据分析 |
二、我国“年薪制”的适用范围分析 |
三、我国“年薪制”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分析 |
四、我国“年薪制”的风险抵押问题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年薪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年薪制”基本框架的构成 |
一、基本收入 |
二、奖励收入 |
三、风险收入 |
四、股票期权 |
第二节 我国“年薪制”框架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分析 |
一、基本收入的确定 |
二、奖励收入的确定 |
三、风险收入的确定 |
四、股票期权的确定 |
第六章 我国“年薪制”运行中的特点、问题、原因及经验教训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年薪制”的特点、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我国“年薪制”的特点 |
二、我国“年薪制”运行中的问题分析 |
三、我国“年薪制”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我国“年薪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分析 |
一、“年薪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分析 |
二、“年薪制”实施过程中的教训分析 |
第七章 具有中国特色“年薪制”模式的探讨 |
第一节 我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方案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
一、我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方案设计的思路 |
二、我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方案设计的原则 |
第二节 我国实行“年薪制”的有关对策 |
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步伐 |
二、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
四、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
五、建立规范的企业经理人市场 |
六、大力培育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
第三节 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年薪制”监管体系建设 |
一、加强政府宏观监管系统建设 |
二、加强企业微观监管系统建设 |
三、加强社会监管系统建设 |
四、处理好内外监管系统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我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展望 |
一、“年薪制”的实施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
二、“年薪制”的实施标准会更加明确 |
三、“年薪制”的考评系统会更加完善 |
四、“年薪制”模式将进一步走向标准化 |
五、长期激励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
六、“年薪制”将在制度创新中加速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3)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诸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决定了公司的成败 |
1.1.2 新型的激励机制有待替换传统的薪酬体制 |
1.1.3 股票期权制度使得长期激励得到保障 |
1.1.4 现行经营者激励体制的两个偏离也要求股票期权制度的引入 |
1.1.5 入世和国际竞争加剧敦促我们加快股票期权制度的建设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产生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
2.1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 |
2.1.1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出现与背景 |
2.1.2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发展与背景 |
2.1.3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超常规发展(1990年至今) |
2.2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理论基础 |
2.2.1 以代理理论为前提 |
2.2.2 以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为核心 |
2.2.3 以分配理论和风险理论为基础 |
第三章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国外的应用 |
3.1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美国的应用 |
3.2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其他地区的应用 |
第四章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
4.1 我国引入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时代背景 |
4.1.1 企业改革的内在性需求与股票期权 |
4.1.2 全球化竞争的外生性因素与股票期权 |
4.1.3 我国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模式 |
4.2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
4.2.1 股票期权实施中不规范 |
4.2.2 经营者股票期权与现行法律、法规、制度相矛盾 |
4.2.3 公司治理不完善导致经营者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 |
4.2.4 资本市场不健全导致黑箱操作、幕后交易 |
4.2.5 人事任免与薪酬的自主权问题 |
4.3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失效的原因 |
4.3.1 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 |
4.3.2 市场方面的障碍 |
4.3.3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障碍 |
4.3.4 思想认识方面的障碍 |
4.4 解决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失效的对策 |
4.4.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和完善相关的约束机制 |
4.4.2 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
4.4.3 进一步完善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相关内容 |
4.4.4 确保企业业绩与经理努力程度正相关 |
4.4.5 考虑企业的行业特性和被激励对象创新风险与收益平衡的问题 |
4.5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设计 |
4.5.1 定量化要素 |
4.5.2 定性化要素 |
结束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4)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及其会计处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股票期权概述 |
1. 股票期权的定义 |
2 股票期权的属性 |
2.1 股票期权的经济属性 |
2.2 股票期权的法律属性 |
3 股票期权实践的理论来源 |
3.1 人力资本理论 |
3.2 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 |
4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作用 |
4.1 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避传统薪酬分配形式的不足 |
4.2 将管理者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
4.3 对公司业绩有巨大推动作用 |
4.4 激励幅度大而无须大量现金支出 |
4.5 行权时间灵活性的选择机制 |
4.6 有利于更好地吸引核心雇员并发挥其创造力 |
第三章 国内外股票期权的发展状况 |
1 西方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股票期权的发展状况 |
1.1 美国 |
1.1.1 股票期权的用途得到广泛认识 |
1.1.2 运用股票期权的行业与地区更为广泛 |
1.1.3 管理人员收入迅速增长 |
1.1.4 激励对象更加趋于全员化 |
1.1.5 股票期权形式多样化 |
1.2 欧洲及日本的实践 |
1.3 香港特区的实践 |
1.4 国外实施股票期权的评价 |
1.4.1 股票期权激励效果与企业经营绩效并非完全正相关 |
1.4.2 不可避免地带来经营者的道德风险 |
1.4.3 股票期权使收入差距急剧加大 |
1.4.4 会计造假的收益上升 |
2 我国股票期权的发展状况 |
2.1 我国股票期权的地方模式 |
2.2 股票期权的具体实践 |
2.2.1 国内上市公司试行的“股票期权” |
2.2.2 “三资”企业实行的股票期权 |
2.2.3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评价 |
第四章 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
1 美国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
1.1 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 |
1.2 股票期权的会计计量 |
2 我国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
2.1 会计确认 |
2.2 会计计量 |
3 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探索与突破 |
3.1 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探索 |
3.1.1 或有事项处理法 |
3.1.2 三阶段处理法 |
3.1.3 模仿的内在价值法 |
3.2 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突破 |
4 新准则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评价 |
4.1 我国新准则对股份支付定义 |
4.2 我国新准则股份支付的分析 |
第五章 关于会计报告与信息披露 |
1 美国关于会计报告与信息披露 |
2 我国关于会计报告与信息披露的建议 |
2.1 表内揭示 |
2.2 表外披露 |
第六章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法律制度环境及保障措施 |
1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有利环境条件 |
1.1 相应的法律框架及规范意见体系初步建立 |
1.1.1 《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办法》 |
1.1.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
1.1.3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 |
1.2 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
1.3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明确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
2 股票期权计划在我国顺利实施的建议 |
2.1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为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做好制度准备 |
2.2 加快建立竞争的职业经理市场 |
2.3 不断完善股票市场 |
2.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督机制 |
2.5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经理股票期权 |
2.6 应加强对经理股票期权的披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实施难点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与传统报酬激励机制对比分析 |
1、固定薪酬制 |
2、年薪制 |
3、股票期权制度分析 |
二、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缺陷及实施难点分析 |
1、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缺陷分析 |
2、股票期权实施难点 |
三、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政策建议 |
1、建立完善科学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 |
2、国家政策应该针对股票期权制度实施进行良性引导。 |
3、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4、设立股票期权基金或激励基金,从公司未分配的税后利润中支付,以落实股票期权制的资金来源。 |
5、明确股票期权的执行期和执行条件。 |
6、实行有利于保障股票期权制激励力度和刺激经营效率提高的税收政策。 |
7、加快相关配套的市场体系和法制体系的建设,为股票期权制度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
(7)经营管理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股票期权概述 |
2.1 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
2.1.1 经理人 |
2.1.2 股票期权 |
2.1.3 经理股票期权 |
2.1.4 员工持股制度 |
2.2 股票期权的演进 |
2.2.1 股票期权在美国的演进 |
2.2.2 日本、欧洲股票期权的演进 |
2.2.3 股票期权在我国的演进 |
2.3 股票期权本质 |
2.4 股票期权的分类 |
2.5 股票期权的构成要素 |
2.6 股票期权的具体形式 |
2.7 股票期权的作用 |
2.7.1 积极作用 |
2.7.2 负面作用 |
2.8 股票期权激励的适用前提 |
第三章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分析 |
3.1 激励的理论 |
3.2 多样化的股权激励方式 |
3.3 股票期权的激励机理 |
3.3.1 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依据 |
3.3.2 股票期权激励的机理分析 |
3.4 对经理人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考核 |
3.4.1 决定经理人薪酬结构的原则 |
3.4.2 建立经理人绩效考核体系及考核方法 |
第四章 股票期权激励模型分析 |
4.1 博弈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 |
4.1.1 基本代理模型 |
4.1.2 所有者和经营者基于效用函数的委托代理关系 |
4.2 考虑其它可观测变量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博弈模型 |
4.3 基于委托-代理博弈理论的股权激励模型 |
4.4 应用举例 |
4.5 国内实施股票期权的运作途径与方式 |
4.5.1 股票期权激励的途径 |
4.5.2 股票期权激励的运作方式 |
4.5.3 案例 |
第五章 股票期权激励引进机遇和现实障碍 |
5.1 引进股票期权的有利机遇 |
5.1.1 国资委正在积极研究期权试点工作 |
5.1.2 我国企业迫切要求建立包括股票期权制度在内的长期激励制度 |
5.2 我国实行股票期权的现实技术障碍 |
5.2.1 股票市场障碍:弱有效性 |
5.2.2 股权结构障碍:不合理 |
5.2.3 主体和客体障碍:关系模糊 |
5.2.4 经理人市场机制:不完善 |
5.2.5 实行股票期权在观念上的障碍 |
5.2.6 股票来源障碍 |
5.2.7 股票流通的障碍 |
5.2.8 现有法规缺失的障碍 |
5.2.9 授予数量方面的障碍 |
第六章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一些改进意见 |
6.1 配套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 |
6.2 改革管理机制 |
6.3 发展和规范中介机构 |
6.4 推进公司股票期权实行的路径 |
6.4.1 境内上市公司 |
6.4.2 拟上市公司 |
6.4.3 二板上市公司 |
6.4.4 国外提出的对股票期权的补充 |
6.5 继续推进股票期权激励定量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股票期权制度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1.3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股票期权制度的一般理论 |
2.1 股票期权制度的含义 |
2.2 股票期权制度的运行机理 |
2.3 股票期权制度的内容 |
2.4 股票期权制度功能分析 |
2.5 股票期权制度的发展 |
2.6 股票期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
2.6.1 委托代理理论下的激励约束相容机制 |
2.6.2 企业家人力资本理论 |
2.6.3 剩余索取权理论 |
2.6.4 交易费用理论 |
2.6.5 激励的需求理论 |
3 股票期权制度效率的分析 |
3.1 股票期权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
3.2 股票期权制度效率的标准 |
3.2.1 全面认识股票期权制度的效率 |
3.2.2 股票期权制度效率标准在本文的界定 |
3.3 影响股票期权制度效率的因素分析 |
3.3.1 股票期权制度效率的表达式分析 |
3.3.2 影响股票期权制度效率的因素分析 |
3.4 股票期权制度激励的失效 |
4 我国股票期权制度低效原因分析 |
4.1 业绩考核的不合理性 |
4.1.1 传统业绩考核方法 |
4.1.2 关键业绩指标法 |
4.1.3 财务指标法 |
4.1.4 EVA 评价指标 |
4.2 股票期权行权价格确定的不合性 |
4.3 股票期权授予数量的不合理性 |
4.3.1 授予总量的确定 |
4.3.2 计算个人股票期权数量的方法 |
5 提高股票期权制度效率的措施 |
5.1 重新设计业绩考核体系 |
5.1.1 企业业绩衡量的相关评价指标 |
5.1.2 科学业绩考核模型的建立 |
5.2 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的确定 |
5.2.1 采用指数股票期权 |
5.2.2 采用测定法 |
5.3 最优规模的股票期权数量 |
5.3.1 股票期权计划要发放的股票期权总量确定 |
5.3.2 最优规模的股票期权数量的确定 |
5.3.3 确定每一位受益人所获得的股票期权数量 |
5.4 股票期权的授予对象的确定 |
5.5 有效率的股票期权计划的综合模型的确定 |
5.5.1 模型的设立 |
5.5.2 模型的应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 |
6.2 关于修正股票期权制度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10)我国国有企业股票期权问题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股票期权的理论概述 |
二、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者期权制利弊之分析 |
三、我国当前实施股票期权的难点之所在 |
四、现阶段在国有企业中实施股票期权的对策与建议 |
四、中国推行股票期权制的难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D]. 胡斌. 浙江大学, 2012(07)
- [2]我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问题研究[D]. 王连忠. 吉林大学, 2008(12)
- [3]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D]. 刘宏. 贵州大学, 2008(03)
- [4]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及其会计处理问题研究[D]. 杨珊. 山西财经大学, 2008(09)
- [5]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实施难点及政策建议[J]. 杨柏. 科技管理研究, 2007(07)
- [6]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实施难点及政策建议[J]. 杨柏. 江苏商论, 2007(01)
- [7]经营管理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博弈研究[D]. 汪芳. 成都理工大学, 2006(12)
- [8]国有企业高管产权激励的法律规制[J]. 肖峰.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01)
- [9]股票期权制度效率研究[D]. 李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06)
- [10]我国国有企业股票期权问题剖析[J]. 卢振,吴寂琼. 中国科技信息, 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