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治疗尿频108例

补中益气汤治疗尿频108例

一、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尿频108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赞[1](2021)在《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命名、病因病机、辨证思路、治则治法及中医调护,并通过数据挖掘,深入探求该病的中医证型、证候特点以及用药遣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工具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以“多发性硬化症+中医”、“痿证+中医”、“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药”、“痿证+中医药”、“多发性硬化症+中西医”、“痿证+中西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对每篇文章内容进行仔细阅读,依据条件纳入,二次筛选,搜集到所需文献进行处理。将文献中含有的中医症状、证型以及中药,录入EXCEL中进行统计,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和SPSS Modeler 18.0对EXCEL中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证治规律表现有:1.多发性硬化症属中医“痿证”居多,其病因复杂,病机核心在于本虚标实,治则以虚实分治和分期治疗为主,并积极提倡运用“治未病”思想进行日常调养和护理。2.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17篇,共记录证型63种。研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种证型从高到低分别是:肝肾亏损证(75次)、脾胃虚弱证(53次)、脾肾两虚证(52次)、湿热浸淫证(32次)、瘀血阻络证(27次)。3.症状表现:纳入文献中记载详细症状65篇,纳入症状65种,共计频次1789次。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十种症状依次为:肢体痿软无力、肢体麻木、视力障碍、肢体瘫痪、筋脉拘急或肢体拘挛僵硬、大便异常、视物模糊、肢体疼痛或刺痛、感觉障碍、言语不利或失语。4.常用中药及药组:本文纳入中药306种,共计频次4276次,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位药物从高到低分别为黄芪、当归、白术、淫羊藿、山萸肉;通过对频次≥20的核心中药进行药物归类,共21种,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三种分别是补气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对频次≥20的核心药物进行网络图及Apriori分析,符合条件的一共有44组,常见药组分别是黄芪-川芎、淫羊藿-山药-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黄芪-当归-茯苓、淫羊藿-山药等。5.方剂应用情况:本次文献研究中,共涉及68种成方,不同时期使用的方剂频次不同。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五位方剂从高到低分别为补中益气汤、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二妙散加味。分属在疾病的急性期或复发期、缓解期或恢复期。结论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证治规律表现有:1.病名以“痿证”居多,病机为本虚标实,治则以扶正祛邪为主,注重日常调护。2.常见证型有肝肾亏虚证、脾胃亏虚证和脾肾两虚证;主要症状见肢体痿软无力、运动障碍、常见舌红、苔白或薄白、脉细。3.常用中药类别、药味:常用补气药、补阳药及活血化瘀药。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白术、甘草、党参、山药;常用的补阳药有: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杜仲;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牛膝、鸡血藤、川芎、红花、丹参。4.常用方剂:急性期及复发期常用方剂为:二妙散加味、黄连解毒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缓解期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味、补阳还五汤及温胆汤;恢复期常用方剂为: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及地黄饮子。不同时期方剂应用不同,急性期及缓解复发期治疗多选用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类方;缓解期治疗多选用补脾益气、活血、化痰类方;恢复期治疗多选用补益肾阳、滋补肾阴及阴阳双补类方。

章凯文[2](2020)在《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方证关联的原理,在全面收集中医药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文献的基础上,引入数据挖掘的方法,从中医辨病与辨证及中西医结合等不同维度上,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思路、组方用药及方证对应的规律,以为基于文本数据的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一种新的思路,为提高中医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水平及新药创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中药”、“中医药”,“2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T2DM”为主题词,全面收集中国知网(CNKI)从建库至2019年10月有关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的文献。将信息提取到Excel表中,包括文献编号、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证型、对照组干预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方剂名称、方药组成、剂型、剂量等,对中药名、西药名、证型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之成为结构化数据。将规范以后的结构化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使用软件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76篇文献,涉及10种并发症,18种合并症,5种伴随主症;所用中药剂型涉及9利种,其中较多使川的有汤剂、颗粒剂、丸剂及胶囊。在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二种模式中,辨证论治文献占比超过四分之三。2.总体用药规律:用药谱涉及344味药,使用频数较高的前30位药的配伍涉及传统方剂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黄连等。3.因病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当归、川芎、丹参、赤芍、葛根、天花粉、炙甘草等。4.辨证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炒白术、当归、川芎、葛根、黄连等。5.本病的中医辨证涉及证型共有89种,较多见的证型有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阴虚热盛、湿热困脾、痰瘀互结、肾虚血瘀。其中气阴两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太子参、丹参、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等;气阴两虚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玄参、五味子、丹参、茯苓等;气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补阳还五汤、桂枝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地龙、川牛膝等;气阴两虚痰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二陈汤、泽泻汤、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黄精、清半夏、茯苓、丹参等;阴虚热盛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麦冬、山药、知母、黄连、天花粉、丹皮等;湿热困脾证高频用药涉及三仁汤、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五苓散、泽泻汤、平胃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茯苓、炒白术、葛根、黄芩、黄连、清半夏、陈皮、丹参等;痰瘀互结证高频用药涉及平胃散、泽泻汤、二陈汤、小陷胸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清半夏、陈皮、竹茹、茯苓、丹参、赤芍等;肾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炙黄芪、丹参、川牛膝、红花、川芎等。6.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理中丸、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苍术、茯苓、黄连、丹参、葛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等。7.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的组方规律:(1)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并发肾病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等;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鸡血藤等;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山药、枸杞子、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丹参、三七、葛根等;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地龙、水蛭、川牛膝、桂枝等。(2)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合并高脂血症的高频用药涉及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丹参、清半夏、炒白术、茯苓、山楂、黄连、葛根等;合并抑郁症的高频用药涉及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酸枣仁、郁金等;合并高血压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玉液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清半夏、陈皮、茯苓、炒白术、丹参、川芎、钩藤等。结论:1.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主要涉及益气健脾、滋养肝肾、补肾温阳、养阴生津、祛湿利水、清热泻火、祛浊化痰、活血散瘀、理气升阳、温里祛寒等多类药的配伍,与该病的中医证型及其所涉病机要素(气阴二虚、血瘀、痰瘀、脾虚/气虚、湿热、肾虚、阴虚、热盛、肝郁、痰湿)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性。2.因病与因证不同辨治思路组方中的核心药味趋同,反映了整体用药的稳定性。辨证论治中不同证型涉及配伍药类及其药味基本类同,但各证型的组方在主体用药配伍的药味多寡及主次轻重上有所不同,表明辨证论治中病证-方药之间的关联性。3.2型糖尿病的四种并发症均以黄芪补气为核心,但各症的核心配伍有所不同,表现为重视脏腑经脉定位及对某些专属方/药的选择。三种不同合并症的组方在主体结构和核心药味选配方面各有侧重,其中合并高血脂和高血压都涉及健脾祛湿化痰,高血脂兼行滋养肝肾、清热泻火及祛瘀活血,高血压则侧重于平肝祛风活血,抑郁症则主要定位于养血疏肝,健脾调神。4.本次考察将重点聚焦于药组或药群及核心药味的配伍关系上,同时与着名成方联系起来分析,有利于发现此类方剂的配伍规律。2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方药的总体用药谱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着名成方主要有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玉液汤、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表明经典古方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适价值。5.一定文本数量基础上的药谱及药用频数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总体用药的范围和趋于集中的核心药味。不同支持度条件下的核心药味配伍关系总体上与对药对、药组及药群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提示本次数据分析具有良好的效度及稳定性。6.辨证论治条件下,基于核心药味的功效所蕴含的治法,可以推测此类方剂中进退变化可能涉及到的药对或药组及药群,而同类治方中核心药味对于专病治疗具有潜在价值。基于中医病证/病机-治法-方药的关系,参考药味性能,从本次所获得的核心方药及其药法中可以预测到2型糖尿病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石维娟[3](2020)在《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数据挖掘与理论研究结合研究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规律,以期指导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1)数据挖掘,搜集古今医案,将搜集的医案资料统一规范后录入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Python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疾病、症状、治法、用方和用药规律。(2)理论研究,人工检索与电子检索相结合,梳理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阅读、整理、分析。梳理营卫理论;研究营卫失和的历史源流、概念和分类;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与其他治法的关系、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与数据挖掘结果相结合分析仲景的调和营卫方;探析营卫辨证的概念和内容。成果:(1)数据挖掘成果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古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5种常见病、4个常用方和42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做了进一步统计。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现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症状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4种常见病、27个核心症状、5个常用方和33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症状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症状、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了做了进一步统计。(2)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梳理了古今营卫失和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探讨了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并结合了仲景有关的调和营卫方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具体应用。在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方法,并从“表”和“里”两个方面探讨了调和营卫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将数据挖掘与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紧密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为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数据挖掘和理论研究结合能更科学的导调和营卫法的临床应用。

郭小乐[4](2020)在《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课题借助张磊名医工作室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肺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领域内其学术特点、临证经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客观公正的总结张老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张磊先生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张磊教授的学术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年的门诊病例以及历代医家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着作和论文,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数据挖掘,力求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结果:病因病机方面,总结出风、痰浊、热三个特点;诊断辨证方面,首先重视脏腑关系,其次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治法治则方面,总结出张老治肺十法,分别是:宣肺去壅、清肺泻热、涤肺祛浊、降肺下气、补肺益气、滋阴润肺、清肝肃肺、肺胃同治、肺肠同治、解毒通络;用药特点方面,总结出用药轻灵、量小力专,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亦润亦燥、相济相随,加减用药,随症而转四个特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张磊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浅到深,从纵向方面,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凝练了张磊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理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展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

钟岢屹[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魏仁贤[6](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马丹[7](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月经不调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极大地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如若迁延治疗,或失治误治,可致闭经、崩漏、贫血、不孕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医家和学者从自身的诊疗经验出发,对月经不调某一类证候的辨治及见解较丰富,但尚缺乏系统的梳理。且近年来专家与学者发现对于月经不调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疗效显着。故本文针对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框架,为指导月经不调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明确文献资料的选择原则与方法,选取先秦两汉至清末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病理论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四大经典、官修医籍、历代妇产科专着,以及综合性医书,确定入选古籍书目59部。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综合运用文献学、术语学和框架研究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其次,确定核心概念、各家专论的选择原则,明确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第二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以时间维度为主轴,纵向梳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理论。以疾病为主线,横向研究月经不调总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名、因机证治等发展概况。第三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以国家973项目确定的研究方法为依托,系统梳理并确定月经不调总论及各病的病名、因机证治等核心概念,共计179个,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对月经不调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按照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出月经不调因机证治诊疗理论层次清楚的核心概念体系。第四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选取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原创性的月经不调专论,深入挖掘其中内涵,阐释其学术渊源及价值。第五部分对历代月经不调及各病诊疗理论的既有框架进行研究整理,完成以病机为中心,因、机、证、治齐备的月经不调及其各病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搭建。综合以上研究总述如下:1.月经不调病名的演变“月经不调”的病名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此时已经认识到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的异常和经量的异常。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月水不调”“月候不调”“经候不调”等相关病名,但并不规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前代病名,较少出现新的名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逐渐将月经不调的各病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提出单独的病名,对各病的命名贡献极大。“月经先期”之名首见于《校注妇人良方》。此外还有“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经早”等名称。“月经后期”之名始见于《女科秘要》。医家多称之为“过期”与“后期”。《圣济总录》最早将其称为“月水过期”“后期而至”。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有“或前或后”“经乱”“愆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等不同。孙思邈最早使用“月水或前或后”之名来描述月经先后无定期。此后医家大多沿袭“或前或后”之说。“经乱”之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经水先后无定期”最早见于《傅青主女科》。“愆期”之名,最早见于《产育宝庆集》,在《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着作中均有“愆期”之称,却并非专指月经先后无定期。宋以前“愆期”之名,多指月经后期。《济阴纲目》将“愆期”之名作为月经先期与月经后期两病的统称。《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经行或前或后,无定期之证为“愆期”。后世多沿用“愆期”指月经先后无定期。故“愆期”之名应予明确区分。“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圣济总录》,但只是作为一类证候。至刘完素最早将月经过多作为独立的疾病,首次提出“经水过多”之病名。月经过少的病名出现较早,《脉经》中最早提出“经水少”。后世也均以“少、涩少、微少”指代月经过少。2.月经不调的病因先秦两汉时期,主张人体经脉与天地相应,外感寒暑之邪可致月经不调。晋唐时期开始注重外感、内伤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最早明确提出月经不调的病因在于劳伤气血兼外感风冷之邪。宋金元时期大多沿袭此说。《圣济总录》则补充了情志致病的因素,指出月经不调可因心气抑滞,情志不畅,血气郁结而致。明代以后,对月经不调病因的认识有了极大的突破。《女科撮要》首次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四方面论述了月经不调的病因。《景岳全书》将月经不调的病因归结为情志、劳倦、冲任不守、外感、误治、先天禀弱、纵情亏损等七个方面,且以情志致病为首。《医宗金鉴》以三因致病说为基础,认为外因经病多因于寒、热、风邪所致,内因经病主要在于七情所伤,不内外因经病则包括脾胃损伤、房劳损伤和产子过多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因独立成为专病较晚,因此病因的认识以明清为主,基本与月经不调总的病因认识相近,各病略有侧重。3.月经不调的病机有关月经不调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因虚、寒、结气所伤,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的观点。《圣济总录》最早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理论,认为月经不调总的病机在于气血失调,损伤冲任。《普济本事方》认为阴阳的偏胜偏衰是导致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均被后世广泛遵循。朱震亨从体质方面强调病机在于痰湿。薛己最早提出“心脾平和,经候如常”的观点。此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广泛沿用。万全将病机概括为脾虚、冲任损伤、脂痰凝塞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月经不调的病机认识。对于月经不调各病的病机认识,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更加准确而丰富。有关月经先期的病机认识,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热、气血俱热而致月经先期,后世医家多沿袭“先期属血热”之说。《万氏女科》提出血热又分血盛有热和血虚有热。《苍生司命》又补充了气虚病机。至《景岳全书》则全面概括月经先期病机在于血热和气虚,血热又分虚热和实热,气虚又分心脾气虚、脾肾气虚。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命门学说的影响,一些医家开始从肾论治。如《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月经先期为肾阴虚,不能镇守。《傅青主女科》指出病机在于肾中水火太旺,或肾中火旺水亏而致。对于月经后期的病机认识,亦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虚、血热、痰湿和气血虚均可致病。《苍生司命》又提出病机为气寒、血少和气逆。《景岳全书》提出血寒又有外感寒邪和阳虚内寒之分。《傅青主女科》根据月经量多少来辨别实寒、虚寒。指出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者,为血寒而不足;月经后期而至量多者,为血寒而有余。总体来说,对月经后期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血虚、气血虚、阳虚、血寒、血热、气滞和痰湿。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认识较晚,大致可以概括为血虚、肾虚、脾虚和肝郁。《万氏女科》提出月经先后无定期因虚所致。《景岳全书》认为病机可分血虚和肾虚,肾虚又有肾阳虚、肾阴虚之分。《傅青主女科》有创见性地提出病机在于肝肾之郁。《叶氏女科证治》《竹林寺女科证治》等书认为病机在于脾胃虚弱。《顾松园医镜》认为病机在于气乱。对月经过多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血热、虚热、气虚、血虚和痰多。《丹溪心法》指出痰多壅滞,血不循经而致经水过多。《万氏女科》提出血热之病机。《医学纲目》提出病机在于虚热和气虚。《傅青主女科》提出血虚而不归经致月经过多。对于月经过少的病机认识较早,《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月事衰少”,指出其病机为气竭肝伤。《脉经》指出月经过少由“亡其津液”而致。此后医家大多以血虚、痰凝和寒滞为其病机。总体上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包含肾水不足、血虚、中气虚、气血虚、阴虚和阳虚,实者包含痰凝、气郁肝伤、气滞血瘀、火烁津液和血寒壅滞。4.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对于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分为气血辨治和脏腑辨治两方面。历代医家多重视“养血调气”,并以此发展出多种治则治法。如《普济本事方》指出调其气血,以平为福。《济生方》指出气血同治,但调气重于调血。《济阴纲目》指出调经当抑气。《孕育玄机》指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女科经纶》概括前人医论,提出“调经养血,莫先以顺气为主”“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脏腑辨治方面,分为心脾辨治、从肾辨治和从肝辨治。《万氏女科》指出“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医宗粹言》强调调经不可独耗其气,应养心实脾的观点。《女科经纶》指出调经以补养脾胃为大法。张介宾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赵献可提出“调经必须滋水为主”“滋水更当养火”,发展了以补肾来论治月经不调的理论。明确从肝辨治月经不调,则见于《傅青主女科》。5.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对月经不调因、机、证、治共性诊疗理论框架结构进行梳理,形成以“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血海空虚”“冲任阻滞”“封藏疏泄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冲任紊乱”为核心病机,以“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肝郁证”为核心病证,以“清热凉血”“温经养血”“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滋阴清热”“补脾益肾”“疏肝解郁”为核心治法的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月经不调的系统梳理,理清了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的源流、核心概念与核心专论与共性诊疗理论,对于现代月经不调疾病的诊治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刘鑫婕妤[8](2018)在《宣肺通淋汤治疗小儿尿频(湿热下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宣肺通淋汤治疗小儿尿频(湿热下注证)的临床疗效。通过对症状、体征及相关理化检查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整理,归纳探寻小儿尿频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作用机理。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尿频的疗效及优势,为儿科临床提供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在临床中随机筛选符合中、西医临床诊断的60例小儿尿频(湿热下注证)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方宣肺通淋汤;对照组,给予中成药银花泌炎灵片。疗效观察期为2个疗程,1个疗程为7d,最后将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经过各自治疗方案治疗后,结果如下:治疗组共30例,其中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4例,临床总有效率示86.67%;对照组共30例,其中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6例,临床总有效率示80.0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表示两组试验结果存在显着差异。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课题的临床研究表明宣肺通淋汤治疗小儿尿频湿热下注证疗效确切。对于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改善明显,提示宣肺通淋汤治疗小儿尿频湿热下注证值得临床推广。为小儿尿频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也为中医药防治本病及减少本病的复发率提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申尧[9](2017)在《补中益气汤的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补中益气汤是着名补土派医学家李东垣的代表方,此方由八味药物组成,分别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主治饮食不佳,疲乏,脾胃运化不利,阴火发热,气虚下陷诸证。功用补气行脾,升阳举陷。本文通过研究古今大量文献资料,并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全面阐述本方方证规律,以及探求补中益气汤新的理解和运用。方法文章首先对李东垣所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了解他立论思想的历史渊源,再对其主要着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条文进行研究,归结出本方如何创立,补土派的立论思想及本方的方义,方解,整合出李东垣对本方的运用范围;其次归纳古代其它医者的文献资料,对本方运用,对应症状等进行探究;再次研究现代文献资料,对本方现代临床方证运用进行归纳,并通过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总结出本方的方证规律;最后,由于现代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设施持续改善,医疗保健意识持续加强,而反观李东垣所处的战乱和流离失所的年代,当时的情况和我们现今的条件相差巨大,所以现代本方所治疾病和古代相比就会出现差异,因此我们就需要深挖理论,从认识上扩大本方所治证的范畴,于是进而探讨了补中益气汤在肾阴虚、肾阳虚证候中的运用以及在情志病方面的运用。希望能更好地帮助补中益气汤在临床的运用。本文收集了2000年至2016年补中益气汤临床可用病案300例,对这些病案中的症状体征、药物使用频率及用量等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并继续采用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法、关联规则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本方方证规律。结果根据频次统计,结果显示,补中益气汤的核心脉症为饮食不佳、疲乏、面色无华、舌淡白、苔薄白、脉细;主要脉症为气不足、不愿说话、腰部和腹部以下有下坠感、大便溏、头晕,所以本方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弱,兼具气虚下陷。本方的原八味药均入选为核心药物。聚类分析,表明补中益气汤中补气药的剂量最大,表明本方主要功用是益气健脾,兼具提升阳气。文章分别对第l类群和第4类群进行了分析,两者的核心脉症都是全身症状,表明本方病机是脾胃气虚为主;主要脉症稍有一些小的变化,由脾胃不足,气运不畅所引起,所以第1类群和第4类群的药物剂量也有变化。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本方核心脉症和核心药物关联置信度均超过61.8%,可推断分析的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有关联性。结论本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补中益气汤方证规律进行探查,让本方方证规律变得准确,为下一步规范化工作提供一些资料,以期可以在临床遣方用药中发挥作用。

张新东,金保方[10](2014)在《尿频辨治八法》文中指出尿频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单独或伴随其它下尿路症状出现。若排除泌尿生殖道感染因素,现代医学对尿频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传统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可致尿频,临诊时应不泥于旧说,详察症情,思维开阔,同病异治,审因求本,以病机确定治则。总之,中医辩证治疗尿频具有较大优势,现总结以飨各位。

二、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尿频10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尿频108例(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多发性硬化症的现代研究和中医因机证治研究概述
    1.1 多发性硬化症的现代研究
    1.2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因机证治研究概述
        1.2.1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病名多变
        1.2.2 多发性硬化症中的病因病位分析
        1.2.3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核心病机
        1.2.4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治则
        1.2.5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调养与护理
2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证治规律研究
    2.1 文献资料来源
    2.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3 术语规范
        2.3.1 证型术语规范
        2.3.2 症状术语规范
        2.3.3 中药药名术语规范
    2.4 统计方法
    2.5 研究结果
        2.5.1 文献纳入结果
        2.5.2 证型频次结果
        2.5.3 症状频次结果
        2.5.4 舌脉统计结果
        2.5.5 中药频次统计结果
        2.5.6 方剂频次统计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现代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表一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1.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
    2. 2型糖尿病原发病的中医药治疗
    3.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3.1 治疗微血管并发症
        3.2 治疗大血管并发症
        3.3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
        3.4 治疗糖尿病足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检索策略及结果
    1.5 资料提取及数据规范化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2.1.1 一般信息
        2.1.2 涉及的并发症、合并症、伴随主症
        2.1.3 西药使用类别
        2.1.4 文献所涉及的中药剂型及其分布
        2.1.5 中医药治疗的不同模式(因病/辨证论治)
        2.1.6 其他中医疗法
    2.2 总体用药分析
        2.2.1 中成药的使用
        2.2.2 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的总体用药分析
    2.3 2型糖尿病中医不同辨治形式的组方用药分析
        2.3.1 因病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2.3.2 辨证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2.4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方-证关联的分析
        2.4.1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证型分布
        2.4.2 2型糖尿病中医主要证型的组方用药分析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分析
        2.5.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2.5.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2.6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2.6.1 2型糖尿病肾病的组方用药
        2.6.2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
        2.6.3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组方用药
        2.6.4 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组方用药
    2.7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2.7.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组方用药
        2.7.2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组方用药
        2.7.3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组方用药
3. 讨论
    3.1 一般信息分析
    3.2 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3.3 2型糖尿病因病与因证论治的组方用药比较
    3.4 2型糖尿病组方所涉主要药味的用量考察
    3.5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组方用药规律
        3.5.1 证型与病机
        3.5.2 主要证型的方药配伍规律
    3.6 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及其比较
        3.6.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
        3.6.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
        3.6.3 二种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比较
    3.7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3.8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3.9 对本次研究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案研究
    第一章 调和营卫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1 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
        1.1 唐代及以前
        1.2 金元时期
        1.3 明清时期
        2 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章 调和营卫法的数据挖掘准备
        1 采用的软件
        2 医案研究的数据挖掘常用方法
        2.1 频数分析
        2.2 图表分析
        2.3 关联分析
        2.4 黄金分割法
    第三章 古代医案的数据挖掘
        1 建立数据库
        1.1 古代医案来源
        1.2 纳入原则
        1.3 排除原则
        1.4 数据规范化
        2 医案统计结果
        2.1 疾病结果
        2.2 治法结果
        2.3 用方结果
        2.4 用药结果
        2.5 常见疾病用方、用方及用药规律
    第四章 现代医案数据挖掘
        1 建立数据库
        1.1 现代医案来源
        1.2 纳入原则
        1.3 排除原则
        1.4 数据规范化
        2 医案统计结果
        2.1 疾病结果
        2.2 症状结果
        2.3 治法结果
        2.4 用方结果
        2.5 用药结果
        2.6 常见病症状、用方和用药规律
第二部分 仲景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第一章 营卫理论概论
        1 营卫的功能
        2 营卫的关系
        3 营卫的运行
        4 营卫与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的关系
        4.1 营卫和气血的关系
        4.2 营卫和津液的关系
        4.3 营卫和六经的关系
        4.4 营卫和脏腑的关系
    第二章 营卫的病理
        1 营卫和谐的要素
        2 营卫的病理
        3 营卫失和的历史的研究概况
        3.1 唐代以前的研究概况
        3.2 三纲鼎立学说
        3.3 营卫失和卫气为主导
        3.4 营卫失和与气血阴阳津液的关系
        3.5 营卫失和与脏腑关系
        3.6 营卫失和的分类
        3.7 《伤寒论》之营卫失和
        3.8 《金匮要略》之营卫失和
        4 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章 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1 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
        2 仲景调和营卫方分析
        2.1 桂枝汤
        2.2 桂枝汤相关方
        2.3 小建中汤及相关方
        2.4 麻黄汤及相关方
        2.5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
        3 小结
    第四章 营卫辨证论治初探
        1 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
        2 营卫辨证方法分析
        2.1 营卫辨证之病位辨证
        2.2 营卫辨证之病因病机辨证
        2.3 营卫辨证之体质辨证
        2.4 营卫辨证之综合辨证
        3 营卫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3.1 “表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3.2 五脏系统疾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4 小结
结语
    1 数据挖掘用于古今医案研究十分有效
    2 总结了营卫失和的定义和分类
    3 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定义分类及治法特点
    4 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
    论文创新点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古代医案来源
    附录二 古代医案用方
    附录三 现代医案中医疾病
    附录四 现代医案西医疾病
    附录五 现代医案用方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张磊教授生平与治学
    1 简介
    2 学医经历与治学思想
        2.1 基牢根深,取法有源
        2.2 入学深造,初露峥嵘
        2.3 以人为本,仁心济世
        2.4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2.5 苍生大医,医德至上
        2.6 慈心不尽,心系中医
第二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第一章 数据挖掘步骤
        1 研究目的
        2 技术类型
        3 技术路线
        4 资料和方法
    第二章 张磊教授治疗感冒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三章 张磊教授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四章 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五章 张磊教授治疗哮病和喘证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六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七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1 中药频次统计
        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4 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第八章 张磊教授临床常用对药及角药分析
        1 麻黄与杏仁
        2 桑叶与杏仁
        3 麻黄与苏子
        4 苏子与当归
        5 半夏与陈皮
        6 白前与前胡
        7 沙参与麦冬
        8 桑白皮与地骨皮
        9 白僵蚕与蝉蜕
        10 苍耳子与辛夷
        11 党参与黄芪
        12 桔梗与木蝴蝶
        13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
        14 桑叶、竹茹与丝瓜络
第三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1 病因病机学思想
        1.1 六淫邪气为患,风邪为首
        1.2 肺病多痰浊
        1.3 肺病多热
    2 诊断辨证学思想
        2.1 重视脏腑关系
        2.2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2.3 注重辨主症与次症
    3 治疗学思想
        3.1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3.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3 十法灵动,法随证施
        3.4 组方用药特点
        3.4.1 用药轻灵,量小力专
        3.4.2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3.4.3 亦润亦燥,相济相随
        3.4.4 加减变化,药随症转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5)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6)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7)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月经不调文献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2 古籍书目选择结果
    3 核心概念的确定与概念体系的建立
        3.1 核心概念收集与确定的方法
        3.2 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
    4 核心专论的选择与撰写
        4.1 核心专论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4.2 核心专论的撰写要求与方法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
    1 历代医籍有关月经不调理论的梳理
        1.1 先秦两汉
        1.1.1《黄帝内经》
        1.1.2《金匮要略》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1《脉经》
        1.2.2《褚氏遗书》
        1.2.3《诸病源候论》
        1.2.4《备急千金要方》
        1.3 宋金元时期
        1.3.1《太平圣惠方》
        1.3.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3《圣济总录》
        1.3.4《普济本事方》
        1.3.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3.6《女科百问》
        1.3.7《仁斋直指方论》
        1.3.8《妇人大全良方》
        1.3.9《济生方》
        1.3.10《格致余论》
        1.3.11《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
        1.4 明清时期
        1.4.1《奇效良方》
        1.4.2《苍生司命》
        1.4.3《校注妇人良方》
        1.4.4《丹溪心法附余》
        1.4.5《女科撮要》
        1.4.6《万氏女科》
        1.4.7《古今医统大全》
        1.4.8《医学纲目》
        1.4.9《医学入门》
        1.4.10《古今医鉴》
        1.4.11《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1.4.12《女科证治准绳》
        1.4.13《医宗粹言》
        1.4.1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1.4.15《济阴纲目》
        1.4.16《景岳全书·妇人规》
        1.4.17《邯郸遗稿》
        1.4.18《薛氏济阴万金书》
        1.4.19《陈素庵妇科补解》
        1.4.20《女科经纶》
        1.4.21《傅青主女科》
        1.4.22《顾松园医镜》
        1.4.2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1.4.24《叶氏女科证治》
        1.4.25《沈氏女科辑要》
        1.4.26《女科切要》
        1.4.27《妇科玉尺》
        1.4.28《竹林寺女科》
        1.4.29《古今医彻》
        1.4.30《女科要旨》
        1.4.31《医法圆通》
    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演变
        2.1 月经不调
        2.1.1 月经不调的病名演变
        2.1.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
        2.2 月经先期
        2.2.1 月经先期的病名演变
        2.2.2 月经先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3 月经后期
        2.3.1 月经后期的病名演变
        2.3.2 月经后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4 月经先后无定期
        2.4.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演变
        2.4.2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5 月经过多
        2.5.1 月经过多的病名演变
        2.5.2 月经过多诊疗理论的发展
        2.6 月经过少
        2.6.1 月经过少的病名演变
        2.6.2 月经过少诊疗理论的发展
第三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
    1 月经不调
        1.1 病名
        1.1.1 月经先期
        1.1.2 月经后期
        1.1.3 经水先后无定期
        1.1.4 月经过多
        1.1.5 月经过少
        1.2 病因
        1.2.1 六淫
        1.2.1.1 火
        1.2.1.2 风寒
        1.2.1.3 寒热
        1.2.2 七情
        1.2.2.1 性急多怒
        1.2.2.2 忧愁思虑
        1.2.2.3 情志抑郁
        1.2.3 劳伤
        1.2.3.1 房劳过度
        1.2.3.2 劳力损伤
        1.2.4 体质
        1.2.4.1 形瘦体虚
        1.2.4.2 形肥多痰
        1.3 病机
        1.3.1 气血失调
        1.3.1.1 血热
        1.3.1.2 血寒
        1.3.1.3 血虚
        1.3.1.4 血瘀
        1.3.1.5 气虚
        1.3.1.6 气血虚
        1.3.1.7 气滞血瘀
        1.3.2 津液失常
        1.3.2.1 痰阻血海
        1.3.3 脏腑病机
        1.3.3.1 肾气虚
        1.3.3.2 肾精不足
        1.3.3.3 肾阴虚
        1.3.3.4 脾胃虚弱
        1.3.3.5 肝气郁结
        1.3.3.6 脾肾两虚
        1.3.4 冲任不调
        1.4 证候
        1.4.1 血热证
        1.4.2 血寒证
        1.4.3 血虚证
        1.4.4 血瘀证
        1.4.5 痰湿证
        1.4.6 气虚证
        1.4.7 脾肾气虚证
        1.4.8 阴虚内热证
        1.4.9 肝气郁结证
        1.5 治法
        1.5.1 清热凉血
        1.5.2 温经养血
        1.5.3 养血调经
        1.5.4 活血化瘀
        1.5.5 健脾祛湿痰
        1.5.6 补气摄血
        1.5.7 补益脾肾
        1.5.8 滋阴清热
        1.5.9 疏肝解郁
    2 月经先期
        2.1 病名
        2.1.1 血热月经先期
        2.2 病因
        2.2.1 六淫
        2.2.1.1 火
        2.2.2 七情
        2.2.2.1 性急多怒
        2.2.2.2 情志抑郁
        2.2.2.3 思虑过度
        2.2.3 劳伤
        2.2.3.1 劳役动火
        2.2.4 体质
        2.2.4.1 形瘦多疾
        2.2.4.2 多痰多郁
        2.2.5 失治误治
        2.2.5.1 误服辛热药
        2.3 病机
        2.3.1 实热
        2.3.1.1 血热
        2.3.1.2 气血俱热
        2.3.2 虚热
        2.3.2.1 血虚有热
        2.3.2.2 阴虚火旺
        2.3.2.3 气虚血热
        2.3.3 气虚
        2.3.3.1 心脾气虚
        2.3.3.2 脾肾气虚
        2.3.3.3 气血俱虚
        2.4 证候
        2.4.1 阳盛血热证
        2.4.2 阴虚血热证
        2.4.3 脾气虚证
        2.4.4 肾气不固证
        2.4.5 肝郁血热证
        2.5 治法
        2.5.1 清法
        2.5.1.1 清热凉血
        2.5.1.2 滋阴清热
        2.5.1.3 补血清热
        2.5.2 补法
        2.5.2.1 补气摄血
        2.5.2.2 补益脾肾
    3 月经后期
        3.1 病名
        3.1.1 月经后期
        3.1.1.1 血寒经迟
        3.1.1.2 血热经迟
        3.1.1.3 肥人过期
        3.1.1.4 形瘦过期
        3.2 病因
        3.2.1 六淫
        3.2.1.1 寒
        3.2.2 七情
        3.2.2.1 忧愁思虑
        3.2.2.2 性躁多怒
        3.2.3 劳伤
        3.2.3.1 素多劳倦
        3.2.4 体质
        3.2.4.1 形瘦食少
        3.2.4.2 形肥食多
        3.3 病机
        3.3.1 血虚
        3.3.1.1 脾经血虚
        3.3.1.2 肝经血少
        3.3.1.3 血虚有热
        3.3.1.4 血虚挟痰
        3.3.1.5 气血虚
        3.3.2 血热
        3.3.3 血寒
        3.3.3.1 血寒而不足
        3.3.3.2 血寒而有余
        3.3.4 气滞血瘀
        3.3.4.1 血虚气滞
        3.3.4.2 气滞
        3.3.5 痰湿
        3.3.5.1 脂痰凝塞
        3.3.5.2 痰多血少
        3.3.5.3 气虚挟痰
        3.3.5.4 湿滞
        3.4 证候
        3.4.1 血虚证
        3.4.2 阴虚证
        3.4.3 血寒证
        3.4.4 气滞血瘀证
        3.4.5 痰阻证
        3.5 治法
        3.5.1 温法
        3.5.1.1 温经养血
        3.5.2 清法
        3.5.2.1 滋阴清热
        3.5.2.2 生血清热
        3.5.3 补法
        3.5.3.1 补脾胃
        3.5.4 攻补兼施
        3.5.4.1 补血行气
        3.5.4.2 调经顺气
        3.5.4.3 活血通经
        3.5.4.4 补血豁痰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 病名
        4.1.1 经水先后无定期
        4.1.1.1 血虚经乱
        4.1.1.2 肾虚经乱
        4.1.1.3 月经愆期
        4.2 病因
        4.2.1 六淫
        4.2.1.1 寒热
        4.2.2 七情
        4.2.2.1 情志抑郁
        4.2.3 劳伤
        4.2.3.1 劳伤
        4.2.3.2 产伤动血气
        4.2.3.3 房劳过度
        4.3 病机
        4.3.1 虚
        4.3.1.1 血虚
        4.3.1.2 肾虚
        4.3.1.3 脾胃虚弱
        4.3.2 实
        4.3.2.1 肝气郁结
        4.4 证候
        4.4.1 血虚证
        4.4.2 肾虚证
        4.4.3 肝郁证
        4.5 治法
        4.5.1 养血调经
        4.5.2 补肾调经
        4.5.3 开郁行气
    5 月经过多
        5.1 病因
        5.1.1 七情
        5.1.1.1 思虑过度
        5.1.1.2 心火炽甚
        5.1.2 劳伤
        5.2 病机
        5.2.1 血热
        5.2.2 虚热
        5.2.3 气虚
        5.2.4 血瘀
        5.2.5 痰多
        5.3 证候
        5.3.1 血热证
        5.3.2 虚热证
        5.3.3 气虚证
        5.3.4 血瘀证
        5.3.5 痰湿证
        5.4 治法
        5.4.1 清热凉血
        5.4.2 滋阴清火
        5.4.3 补气摄血
        5.4.4 行气活血
        5.4.5 健脾养血
    6 月经过少
        6.1 病名
        6.1.1 月经过少
        6.1.1.1 形肥经少
        6.1.1.2 形瘦经少
        6.2 病因
        6.2.1 六淫
        6.2.1.1 风冷
        6.2.2 七情
        6.2.2.1 忧愁思虑
        6.2.2.2 气郁
        6.2.3 劳伤
        6.2.3.1 劳伤阳气
        6.2.4 它病损及
        6.2.4.1 下利汗出亡津液
        6.2.4.2 脱血
        6.3 病机
        6.3.1 虚
        6.3.1.1 肾阴虚
        6.3.1.2 肾阳虚
        6.3.1.3 脾胃虚弱
        6.3.1.4 血虚
        6.3.1.5 气血虚
        6.3.1.6 阴虚血热
        6.3.2 实
        6.3.2.1 气郁肝伤
        6.3.2.2 气滞血瘀
        6.3.2.3 血寒壅滞
        6.3.2.4 痰凝经隧
        6.4 证候
        6.4.1 血虚证
        6.4.2 肾虚证
        6.4.3 血寒证
        6.4.4 气滞血瘀证
        6.4.5 血瘀证
        6.4.6 痰湿证
        6.5 治法
        6.5.1 养血调经
        6.5.2 养血益阴
        6.5.3 温经养血
        6.5.4 活血化瘀
        6.5.5 健脾祛湿
第四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
    1 月经不调
        1.1《素问》:论女子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
        1.2《素问》:经脉应于天地论
        1.3《金匮要略》:论因虚、积冷、结气致病
        1.4《褚氏遗书》:精血论
        1.5《诸病源候论》:月经不调体虚风冷论
        1.6《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别有方论
        1.7《圣济总录》:血气统论
        1.8《圣济总录》:论月经不调的概念及病机
        1.9《妇人大全良方》:总论妇人月经病的立科与辨治
        1.10《济生方》:妇人病血气论治
        1.11《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1.12《苍生司命》:寒湿客于经脉论
        1.13《丹溪心法附余》:经病辨治论
        1.14《丹溪心法附余》:月经病开郁行气论
        1.15《女科撮要》:论月经不调的因机证治
        1.16《医学原理》:论调经之法
        1.17《万氏女科》:论立科与调治大法
        1.18《万氏女科》:济阴通元赋
        1.19《万氏女科》:月经不调病机三论
        1.20《古今医统大全》:辨四物汤论
        1.21《古今医鉴》论调经之法
        1.22《医宗粹言》:调经养心实脾论
        1.23《济阴纲目》月经不调病机论
        1.24《孕育玄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论
        1.25《景岳全书》:论经脉之本
        1.26《景岳全书》:论妇科病的分类与难易
        1.27《景岳全书》:经脉诸脏病因
        1.28《景岳全书》:情志劳倦外感病因论
        1.29《景岳全书》:调经补脾养肾论
        1.30《景岳全书》:经色论
        1.31《邯郸遗稿》:调经总论
        1.32《邯郸遗稿》:调经以滋水为主论
        1.33《邯郸遗稿》:调经滋水更当养火论
        1.34《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诸疾由于经水不调论
        1.35《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宜和气论
        1.36《医宗金鉴》:论经病病因
        1.37《医宗金鉴》:经色经质气味论
        1.38《女科经纶》:调经宜补养脾胃为先论
        1.39《医原》:论妇科病辨治
    2 月经先期
        2.1《万氏女科》:论月经先期病机
        2.2《孕育玄机》:论月经先期辨治
        2.3《景岳全书》:血热经早论
        2.4《景岳全书》:先期补脾补肾论
        2.5《邯郸遗稿》:月经先期从热从虚论
        2.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先期方论
        2.7《傅青主女科》:月经先期肾中水火论
        2.8《顾松园医镜》:先期情志所伤论
        2.9《女科切要》:血热气伤血海论
        2.10《医法圆通》:月经先期温固元气论
    3 月经后期
        3.1《丹溪心法》:后期血少血热湿痰论治
        3.2《万氏女科》:论月经后期病因病机
        3.3《万病回春》:后期血虚气郁痰凝论
        3.4《景岳全书》:后期寒热论
        3.5《邯郸遗稿》:后期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论
        3.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方论
        3.7《傅青主女科》:后期血寒论
        3.8《顾松园医镜》:后期情志所伤及湿痰壅滞论
        3.9《医宗金鉴》:过期虚实论
        3.10《女科切要》:后期血虚血寒湿滞论
        3.11《竹林女科证治》:后期气血虚论
        3.12《医法圆通》:月经后期病因论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普济本事方》:阴阳相胜论
        4.2《妇人大全良方》:阴阳盛衰论
        4.3《景岳全书》:经乱论
        4.4《傅青主女科》;肝肾之郁论
        4.5《医宗金鉴》:愆期前后多少论
        4.6《叶氏女科证治》:脾胃虚弱经乱论
    5 月经过多
        5.1《傅青主女科》:经水过多血虚论
        5.2《古今医彻》:月水过多病因论
        5.3《医法圆通》: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论
    6 月经过少
        6.1《脉经》:经水少论
        6.2《诸病源候论》:虚损汗多论
        6.3《女科百问》:虚劳风冷论
        6.4《女科证治准绳》: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论
        6.5《医法圆通》:经少阳衰论
第五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1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2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3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4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查新报告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宣肺通淋汤治疗小儿尿频(湿热下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药关于小儿尿频的研究进展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4 中医药治疗
        1.5 预防与调护
    2 现代医学关于小儿尿频的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致病菌及耐药性
        2.3 易感因素
        2.4 诊断
        2.5 西医治疗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出标准
        2.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3 临床试验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法
        3.4 疗程
    4 观察项目及指标
        4.1 安全性观测
        4.2 安全评价标准
        4.3 疗效性观察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7 分析
    8 安全性评价
    9 小结
讨论
    1 导师经验总结
    2 立法依据与组方分析
        2.1 立法依据
        2.2 组方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9)补中益气汤的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补中益气汤的文献研究
    1.1 补中益气汤创立的历史渊源、条文
    1.2 补中益气汤组成、方解
        1.2.1 本方组成、用量及用法
        1.2.2 使用注意事项
        1.2.3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与主治
        1.2.4 药物分析
        1.2.5 本方病机与治则分析
        1.2.6 方剂配伍意义
        1.2.7 中气、胃气、阴火的概念
    1.3 李东垣对补中益气汤的理解运用
    1.4 古代医家对补中益气汤的运用
        1.4.1 名医名家对本方的理解运用
        1.4.2 古代医家在四大科中对本方的应用实例概述
第二章 现代医家临床运用进展
    2.1 内科
        2.1.1 眩晕
        2.1.2 失眠
        2.1.3 低血压
        2.1.4 发热
        2.1.5 慢性腹泻
        2.1.6 慢性肝炎
        2.1.7 重症肌无力
        2.1.8 胃下垂
        2.1.9 痤疮
    2.2 外科
        2.2.1 肾绞痛
        2.2.2 腹股沟疝
        2.2.3 肛门术后大便难
    2.3 妇科
        2.3.1 子宫脱垂
        2.3.2 产后癃闭
        2.3.3 妊娠高血压
        2.3.4 阴吹症
    2.4 儿科
        2.4.1 小儿神经性尿频
        2.4.2 小儿变异性哮喘
        2.4.3 泄泻后期发热
        2.4.4 反复呼吸道感染
    2.5 五官科
第三章 研究目的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1.1 频次统计
        4.1.2 黄金分割法
        4.1.3 聚类分析
    4.2 技术路线
        4.2.1 资料来源
        4.2.2 检索策略
        4.2.3 纳入标准
第五章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1.1 年龄分布
        5.1.2 性别
        5.1.3 病因和病程
        5.1.4 中医诊断
        5.1.5 西医诊断
    5.2 补中益气汤核心脉症
        5.2.1 症状体征
        5.2.2 舌象
        5.2.3 脉象统计
        5.2.4 核心脉症
    5.3 补中益气汤核心药物
        5.3.1 补中益气汤原方用药频次统计
        5.3.2 补中益气汤中核心药物的配伍关系
    5.4 补中益气汤药物用量分析
    5.5 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5.5.1 第1类群药量与脉症关系
        5.5.2 第4类群药量与脉症关系
        5.5.3 第1类群与第4类群中用药量和脉症的比较
    5.6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第六章 补中益气汤在肾阴虚、肾阳虚证候中及情志病中的运用探讨
    6.1 补中益气汤在肾阴虚、肾阳虚证候中运用
    6.2 补中益气汤在情志病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综述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尿频10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D]. 张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D]. 章凯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D]. 石维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郭小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D]. 马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宣肺通淋汤治疗小儿尿频(湿热下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鑫婕妤.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9]补中益气汤的方证研究[D]. 申尧.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尿频辨治八法[A]. 张新东,金保方.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4

标签:;  ;  ;  ;  ;  

补中益气汤治疗尿频10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