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宁波港锚地选择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徐蕴卓,王文渊,彭云,郭子坚[1](2018)在《港口锚地选址海域适用性评价及优化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合理的锚地选址可以保障船舶锚泊安全性,同时可以优化港口的平面布置,提高港口运营效率。总结解决锚地选址问题的现有方法,分析GIS技术在选址问题中的运用,明确锚地选址影响因素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确定各指标权重值,通过海域适用性评价模型对所有栅格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海洋功能区划等约束条件,获得锚地选址的可行方案集,优化比选出最优方案。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模型合理、可行,可作为锚地选址优化的一种方法。
王俊[2](2018)在《G公司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油过驳是港口重要的原油中转方式之一,但也存在安全事故风险。提升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确保海洋环境安全、作业人员安全、船舶设备安全,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于以往侧重原油过驳安全技术和现场操作研究,本文以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和系统安全理论为指导思想,指出所有操作和技术层面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中蕴含的管理原因,运用逻辑树分析法,从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原油过驳作业中的危险因素。通过对G公司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评价得出主要危险因素的管理原因有许多契合之处,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从而提升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原油过驳作业的安全。本文运用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结合G公司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情况和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进行评价,提出改进G公司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和建议,这些措施和建议也可作为其他原油过驳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刘刚[3](2018)在《原油过驳安全评价研究及计算机辅助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进步,我国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原油的港内过驳受到了港口码头数量的限制,采用船对船原油过驳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与船岸原油过驳相比,船对船原油过驳所面临的船舶溢油风险、火灾爆炸风险、海洋环境污染等事故的风险也更高。通过提前辨识过驳作业中的风险因素和风险源,做好作业风险评估,提高船员的安全意识并并采取有针对性防控措施来控制风险,可以有效降低过驳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保证原油过驳的安全性。本文在综合分析原油过驳方式及过驳中存在风险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原油过驳安全的风险源,建立了量化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判的方法构建原油过驳安全评估系统,并编制了原油过驳安全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首先结合国际、国内规则要求,对原油过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原油过驳过程的安全评判。其次,原油过驳安全评估属于航次有效,为了使船舶过驳人员以及海事局管理人员能够快速评判原油过驳的过程。本文编制了原油过驳安全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方便原油过驳风险评价,可以使船舶过驳人员以及海事局管理人员快速评判原油过驳安全程度。论文研究结果对原油安全过驳,防止环境污染,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毁损事故,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王领元,王晓燕[4](2016)在《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在锚地优选方案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水运经济迅猛发展,水上运输量逐年增加,到港作业和过境的船舶日益增多,原有锚地设施及其容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安全隐患问题日渐突出。需开辟新的锚地,解决水运经济发展与锚地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运用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实施方法,对新增锚地方案进行了优选,得到了合理性的方案,供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胡颖[5](2016)在《基于层次—熵权法的低碳港口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量飞速增长,港口的集装箱运输业也以其高效率、高协作的特点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港口现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是国际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也成为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枢纽。因此,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能源消耗大户,导致港口环境污染严重。当今世界环境成本日益高昂,资源日渐稀缺,各个国家与地区都提倡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港口将是未来港口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首先对低碳港口的相关概念、影响港口低碳发展的因素以及低碳港口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分析,为后文低碳港口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文的低碳港口评价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解释。然后,对常见系统评价方法的概述,并综合各方法的优缺点后选取层次-熵权法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之后以宁波-舟山港和盐田港两个港口为例,运用所选取的方法对其7年的低碳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低碳港口建设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建议。综上,本文的评价体系和方法科学合理、简单易行,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程慧中[6](2016)在《闽江口水域船舶定线制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闽江口水域其扼台湾海峡,是进出福州港船舶和中小型船舶避开外海恶劣天气而航行的南北主要通道。近些年,福州港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导致水域内船舶通航密度逐渐增大,出现了船舶航路纵横交错的现象,而现有管理手段的滞后,通航环境逐渐恶化,致使该水域船舶碰撞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改善闽江口水域的船舶通航环境,理顺和简化闽江口水域船舶交通形势,有必要对闽江口水域的水上交通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并对水域内船舶的航路进行规范和优化。本文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闽江口水域的通航环境包括水文气象、航路、碍航物和导助航设施等和船舶交通特征包括交通流量、航迹分布等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了深入地了解闽江口水域的交通形势和通航风险特征,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ArcGIS网格化和可视化的功能结合,对通航风险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交通流对遇和会遇局面、碍航物的影响是威胁闽江口船舶通航安全的主要因素,而闽江口船舶航行风险则主要存在于洋屿至马祖道水域以及七星礁附近水域。在交通特征和通航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闽江口水域船舶定线制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说明;之后,根据研究水域的船舶交通特征确定了定线制主要形式为分道通航制和警戒区;结合IMO规定、标准分隔理论和定位精度等确定了通航分道的相关参数尺度,运用电子海图设备分别对洋屿和七星礁水域进行了分道通航制的设计,并对各备选方案的优劣性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闽江口水域通航特征的船舶定线制方案,采用专家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有的备选方案进行了比选。并在专家意见征集和交通组织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所优选方案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运用交通冲突的理论,对优选方案中的不足采用警戒区渠化的设计进行了优化,从而得出了闽江口水域船舶定线制的最终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确保定线制方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改善交通流的作用。
周瑞赛[7](2014)在《层次分析法在海上工程选址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由于深海资源勘探、深海环境调查等活动的需要,我国拟建设某工程。但在基地选址问题上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文章用层次分析法,定量的计算出基地的合理选择方案。
臧继明[8](2014)在《FSA应用于宁波港引航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巨大的运输需求,海上交通越来越繁忙。航运增长的同时,也造成船舶航行环境的日益恶化,尤其是在沿海港口水域。而船舶的引航工作又主要是以港口、航道等狭窄水域为工作环境的。通航环境的恶化对船舶引航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引航环境进行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IMO采纳英国海事安全局的建议,将规范化安全评估的方法和概念应用于海运界,并要求会员国积极开展船舶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其他一些风险评估方法相比,FSA的方法所采用的评估步骤具有更加规范、合理的特点。与其他同类方法相比,它不但适用于事后分析,也能在事故发生前就发现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是一种既具有事后性又具有预判性的规范化安全评估方法。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按照FSA的模式,以宁波引航水域的通航环境作为评价对象,对宁波港船舶引航环境安全进行一系列应用研究。在综合分析宁波港引航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确定评价因素体系:包括能见度、风、流、航道宽度、航道弯曲度、碍航物距离、通航密度、助航条件。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宁波港引航员以及有关专家对宁波港水域环境的客观评价,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再应用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建立宁波港引航环境的评价模型。以此实现对引航环境的安全状况评价,并从中找出宁波港引航环境中还存在的薄弱环节。最后提出改善通航环境,降低引航工作风险的决策建议。为海事管理部门提高通航控制能力,改善水域通航环境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朱俊凤[9](2014)在《三峡大坝至庙河河段待闸锚地建设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175m蓄水后,库区河段通航环境和通航条件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三峡航运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过坝货运量及过坝各类运输船舶数量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三峡库区河段大风大雾阴霾等恶劣天气频繁发生,同时,当三峡坝区出现船闸超过设计流量、船闸计划性停航检修、重大节日开展反恐安保工作等情况时,三峡坝区也会出现大量船舶积压滞留现象。目前,对三峡大坝至庙河河段内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测算出锚地的实际需求容量及锚地规划等内容尚未做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进行三峡大坝至庙河河段待闸锚地建设规划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为研究河段的锚地建设工程提供基础资料和重要的技术参考,为坝上锚地分期建设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对三峡大坝至庙河河段内的已建锚地的布置现状、容量大小、锚泊方式等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目前本河段内的锚地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锚地可容纳船舶的数量已严重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所以对研究河段进行锚地建设规划已刻不容缓。其次,根据目前本河段内待闸船舶的船型尺度、锚泊方式等分析计算出锚位水深、锚位面积等船舶所需的锚泊参数,并首次利用基于经验公式的静态方法和基于排队论的动态方法分别对三峡坝上待闸锚地所需的锚位数进行了计算分析,同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分析讨论。最后,根据研究河段内合适的可利用的岸线(或水域),分别提出了锚地近期与远期的总体建设规划方案;并建议近期锚地工程合理的建设时机为2015年前建设完工,拟建锚地投入使用,远期锚地工程合理的建设时机为2020年前建设完工,拟建锚地投入使用。
焦玉会[10](2013)在《天津港三港池泊位码头改造工程通航安全研究》文中指出天津港三港池泊位码头改造后,泊位所停靠船舶尺度将加大,同时也增加了三港池海域的通航风险,对附近海域通航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为避免通航环境恶化,保障船舶航行安全,防止海域污染,系统科学地对三港池泊位码头改造工程通航安全研究非常重要和必要。论文结论不仅能为制定工程的安全生产提供对策,为海上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还能够保障和促进通航水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天津港三港池泊位码头改造工程概况,分析总结了码头改造所在海域的分析气象、水文等自然环境;分析总结港口、航道等港口基础设施情况;选取了海域的三种代表船型,统计了船舶交通流特征和航迹分布特点;分类统计了该海域近十年的交通事故;分析了通航安全监管机构和救助力量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域通航的自然环境较为简单。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合理性、码头改造设计要素规范性、码头靠泊能力适应性和船型发展一致性等方面研究了天津港三港池泊位码头改造的可行性,计算了港池宽度、码头前沿高程、泊位长度、前沿停泊水域宽度和水深、港池及回旋水域水深和直径、制动水域的长度、船舶系缆力和码头防撞力等要素,结果表明海域实际情况满足设计要求分析了天津港三港池泊位码头改造对通航环境的影响。论文研究了码头改造与自然环境影响的相互影响,分析了码头改造后船舶进出港、靠离泊方式及其对附近船舶交通流、航道通过能力的相互影响,分析被改造泊位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对附近泊位影响分析,并给出了相关建议。论文结合专家指导和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识别了改造工程影响通航安全的风险因子,建立了通航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风险因子对通航安全的影响程度。利用综合安全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三港池的通航安全等级,结果为较低危险,并提出了控制风险的缓解措施。本文的研究为科学评价天津港三港池泊位码头改造对通航安全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宁波港锚地选择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宁波港锚地选择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港口锚地选址海域适用性评价及优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与方法 |
1.1 海域适用性评价模型 |
1.2 锚地选址方案生成方法 |
1.2.1 方案生成原则的约束 |
1.2.2 生成可行方案 |
1.3 锚地选址优化模型 |
2 算例分析 |
3 结论 |
(2)G公司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安全生产管理相关概念 |
2.1.1 安全生产管理 |
2.1.2 安全生产事故与事故隐患 |
2.1.3 危险与危险源 |
2.1.4 本质安全 |
2.1.5 安全评价 |
2.2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
2.2.1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 |
2.2.2 事故致因理论 |
2.3 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 |
2.3.1 安全生产管理组织 |
2.3.2 主要危险和影响因素 |
2.3.3 常见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
第3章 G公司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3.1 公司概况 |
3.1.1 主营业务 |
3.1.2 组织机构 |
3.1.3 规章制度 |
3.1.4 主要设备设施 |
3.2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
3.2.1 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
3.2.2 作业程序 |
3.2.3 操作规程 |
3.2.4 应急预案 |
3.3 安全生产管理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
3.3.2 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不健全 |
3.3.3 安全教育培训不全面 |
3.3.4 班组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 |
3.3.5 企业安全文化尚未形成 |
第4章 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评价 |
4.1 主要危险因素辨识 |
4.1.1 火灾爆炸 |
4.1.2 原油泄漏 |
4.1.3 船舶碰撞 |
4.1.4 中毒 |
4.1.5 淹溺 |
4.2 G公司原油过驳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
4.2.1 事故背景 |
4.2.2 逻辑树分析法 |
4.2.3 事故分析 |
4.3 安全生产管理评价 |
4.3.1 危险因素逻辑树分析 |
4.3.2 安全生产管理原因评价 |
第5章 G公司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
5.1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
5.1.1 安全生产责任制 |
5.1.2 安全标准化 |
5.1.3 安全检查制度 |
5.1.4 劳动保护制度 |
5.1.5 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
5.2 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组织 |
5.2.1 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 |
5.2.2 安全监督管理职能部门 |
5.2.3 安全生产委员会 |
5.3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
5.3.1 认识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
5.3.2 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
5.3.3 落实人员培训要求 |
5.4 提升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
5.4.1 充分发挥班组长的作用 |
5.4.2 提升班组整体安全素养 |
5.4.3 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 |
5.5 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5.5.1 机构与制度保障 |
5.5.2 宣传教育 |
5.5.3 全面建设 |
5.5.4 全员参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原油过驳安全评价研究及计算机辅助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案 |
第2章 原油过驳工艺操作及风险源辨析 |
2.1 原油过驳条件 |
2.1.1 原油过驳作业气象条件限制 |
2.1.2 原油过驳作业船舶兼容性限制 |
2.1.3 原油过驳总负责人 |
2.1.4 原油过驳主管机关审批 |
2.1.5 原油过驳计划 |
2.2 原油过驳风险源识别 |
2.2.1 原油过驳火灾风险 |
2.2.2 原油过驳溢油风险 |
2.2.3 原油过驳船舶稳性风险 |
2.2.4 原油过驳船舶强度风险 |
2.3 原油过驳操作过程 |
2.3.1 靠泊操作 |
2.3.2 过驳操作 |
2.3.3 离泊操作 |
2.3.4 应急操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油过驳风险评价模型建立 |
3.1 原油过驳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1.1 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
3.2 安全指标的选取 |
3.2.1 环境因素 |
3.2.2 人员因素 |
3.2.3 船舶因素 |
3.2.4 设备因素 |
3.2.5 管理因素 |
3.2.6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2.7 评价指标量化分析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准则层权重计算 |
3.3.3 指标层层次计算 |
3.4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3.5 评价模型的建立 |
3.5.1 模型的确立 |
3.5.2 模糊综合评价 |
3.5.3 模糊算子 |
3.5.4 多层次综合评价 |
3.5.5 原油过驳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实现 |
4.1 计算机技术与安全综合评价 |
4.2 原油过驳安全评价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实现 |
4.2.1 计算中运用的数据与函数 |
4.2.2 编程工具 |
4.2.3 系统结构及其实现 |
4.2.4 运行界面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验证 |
5.1 实例计算 |
5.1.1 详细信息 |
5.1.2 原油过驳模糊评价模型 |
5.1.3 评价结果 |
5.2 保障原油过驳安全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层次—熵权法的低碳港口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低碳港口相关理论 |
2.1 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 |
2.2 低碳港口的定义 |
2.3 影响港口低碳发展的因素 |
2.3.1 内在因素 |
2.3.2 外在因素 |
2.4 建设低碳港口的目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碳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概述 |
3.1 低碳港口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2 低碳港口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
3.3 低碳港口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3.1 评价体系的确定 |
3.3.2 评价指标的解释 |
3.4 常见的评价方法的选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碳港口评价模型介绍 |
4.1 本文评价方法简介 |
4.2 层次分析法简介 |
4.2.1 层次分析法思想 |
4.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4.3 熵权法模型介绍 |
4.3.1 熵权法概述 |
4.3.2 熵权值的计算步骤 |
4.4 层次-熵权法确立复合权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样本港口的概述 |
5.1.1 宁波-舟山港现状 |
5.1.2 盐田港现状 |
5.1.3 港口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 |
5.2 低碳港口综合评价 |
5.2.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5.2.2 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处理 |
5.2.3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宁波-舟山港 |
5.2.4 综合评价——宁波-舟山港 |
5.2.5 熵权法求权重——盐田港 |
5.2.6 综合评价——盐田港 |
5.3 宁波-舟山港与盐田港的比较分析 |
5.3.1 两港一级指标得分对比 |
5.3.2 两港最终得分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碳港口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6)闽江口水域船舶定线制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定线制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
1.2.2 定线制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1.2.3 定线制实施和优化的研究现状 |
1.2.4 闽江口水域船舶定线制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水域范围的界定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闽江口水域通航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辨识 |
2.1 通航环境基本概况 |
2.1.1 水文气象条件 |
2.1.2 港口航路现状 |
2.1.3 碍航物分布 |
2.1.4 导助航设施现状 |
2.1.5 渔船活动特点 |
2.2 水上交通特征分析 |
2.2.1 交通实测方法说明 |
2.2.2 船舶AIS交通量分布特征 |
2.2.3 船舶AIS航迹分布特征 |
2.2.4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
2.3 基于ARCGIS的通航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2.3.1 基于ArcGIS的闽江口水域网格化 |
2.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通航风险分析 |
2.3.3 通航风险评价结果与ArcGIS可视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闽江口水域船舶定线制设计研究 |
3.1 船舶定线制实施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1.1 定线制实施必要性分析 |
3.1.2 定线制实施可行性分析 |
3.2 船舶定线制设计的基本思路 |
3.2.1 定线制设计的目的与形式 |
3.2.2 定线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
3.3 闽江口船舶定线制的设计 |
3.3.1 定线制尺度参数设计 |
3.3.2 船舶定线制设计方案 |
3.3.3 设计方案优缺点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闽江口水域船舶定线制的优选与优化研究 |
4.1 闽江口船舶定线制方案评价与优选 |
4.1.1 层次分析法(AHP)理论 |
4.1.2 基于AHP的船舶定线制方案评价 |
4.1.3 闽江口水域定线制优选方案确定 |
4.2 定线制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
4.2.1 优选方案与交通组织关系分析 |
4.2.2 定线制优选方案的潜在风险分析 |
4.3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定线制优化研究 |
4.3.1 水上交通冲突概述 |
4.3.2 交通冲突技术在警戒区优化中的应用 |
4.3.3 基于交通渠化的定线制优化方案设计 |
4.3.4 定线制方案实施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7)层次分析法在海上工程选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某工程选址方案情况介绍 |
2.1 鳌山卫选址方案 |
2.2 沙子口选址方案 |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基地选址模型 |
3.1 层次分析法 |
3.2 工程选址的层次分析法应用 |
4 结语 |
(8)FSA应用于宁波港引航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FSA应用的现状和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FSA在国际、国内的应用现状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规范化安全评估(FSA)的模式介绍 |
2.1 FSA的概述 |
2.1.1 规范化安全评估适用的对象 |
2.1.2 规范化安全评估的内容 |
2.2 规范化安全评估的步骤 |
2.2.1 准备工作 |
2.2.2 危险识别 |
2.2.3 风险评估 |
2.2.4 风险控制方案 |
2.2.5 费用与效益评估 |
2.2.6 提供决策建议 |
2.3 应用规范化安全评估应考虑的方面 |
第3章 宁波港引航环境及评价标准的确定 |
3.1 宁波港口水域环境现状 |
3.1.1 宁波港的概况 |
3.1.2 宁波港水文、气象和航道情况介绍 |
3.2 宁波港引航安全工作的现状 |
3.3 引航环境的安全评价指标的选择 |
3.4 各评价指标因素的分析和评价标准的确定 |
3.4.1 能见度的评价标准 |
3.4.2 风的评价标准 |
3.4.3 流的评价标准 |
3.4.4 航道宽度的评价标准 |
3.4.5 航道弯曲度评价标准 |
3.4.6 碍航物的危险度评价标准 |
3.4.7 航道通航量的危险度评价标准 |
3.4.8 助航标志的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4章 引航安全评价模型建立 |
4.1 综合评价模型 |
4.1.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1.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2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4.2.1 评价集的构建 |
4.2.2 比较判断矩阵的建立 |
4.2.3 权重的确定 |
4.2.4 一致性检验 |
4.3 隶属函数(隶属度)的确定 |
4.4 模糊算子的确定 |
4.5 模型的建立 |
4.6 最终评价向量的清晰化 |
第5章 宁波港引航安全评价 |
5.1 各项因素权重的计算 |
5.2 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的确定 |
5.3 宁波港引航环境安全评价指标确定 |
5.4 宁波港引航环境安全评价结论 |
5.5 改善宁波港引航环境安全状况的建议 |
5.5.1 宁波港引航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5.5.2 为宁波港引航环境安全提供决策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宁波港引航水域航行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三峡大坝至庙河河段待闸锚地建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三峡大坝至庙河河段概况 |
2.1 河道概况 |
2.2 自然条件 |
2.3 船型特征分析 |
2.3.1 船型现状 |
2.3.2 三峡库区货运船舶发展趋势 |
2.3.3 代表船型 |
2.4 三峡过闸运量现状及预测 |
2.4.1 三峡过闸运量现状 |
2.4.2 三峡过坝运量预测 |
2.5 河段水运现状及规划 |
2.5.1 航道等级现状及规划 |
2.5.2 港口码头现状及规划 |
第三章 锚地现状及评价 |
3.1 锚地种类和用途 |
3.2 坝上锚地现状 |
3.3 锚泊方式现状 |
3.3.1 抛锚系泊方式 |
3.3.2 趸船系泊方式 |
3.3.3 顺岸系泊方式 |
3.3.4 丁靠系泊方式 |
3.3.5 各种系泊方式优缺点分析 |
3.4 现有锚地使用调查统计 |
3.5 锚地现状评价 |
第四章 锚地需求分析 |
4.1 锚位水深需求 |
4.2 锚位面积需求 |
4.3 各类船舶所需锚位数的估算 |
4.3.1 基于经验公式的锚位数估算 |
4.3.2 基于排队论理论的锚位数估算 |
4.3.3 两种锚位计算方法的分析讨论 |
第五章 锚地总体规划方案 |
5.1 锚地规划原则 |
5.2 锚地规划总体方案 |
5.2.1 可利用岸线(水域)的研究 |
5.2.2 近期锚地规划方案 |
5.2.3 远期锚地规划方案 |
5.3 分期建设计划 |
5.3.1 近期锚地实施 |
5.3.2 远期锚地实施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天津港三港池泊位码头改造工程通航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改造工程海域的通航环境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三港池泊位现状 |
2.1.3 总平面布置 |
2.2 自然环境分析 |
2.2.1 气象 |
2.2.2 水文 |
2.3 港口环境分析 |
2.3.1 港口 |
2.3.2 航道 |
2.4 交通环境条件 |
2.4.1 代表船型 |
2.4.2 交通流统计分析 |
2.4.3 航迹分布统计 |
2.4.4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2.4.5 事故空间分布分布特征 |
2.5 监管机构和救助力量 |
2.5.1 天津港VTS |
2.5.2 海事巡逻船 |
2.5.3 搜救力量 |
第3章 码头改造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
3.1 码头改造合理性分析 |
3.2 工程设计要素规范性研究 |
3.2.1 港池宽度 |
3.2.2 码头前沿高程 |
3.2.3 泊位长度 |
3.2.4 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宽度 |
3.2.5 码头前沿停泊水域水深 |
3.2.6 港池及回旋水域水深 |
3.2.7 回旋水域直径 |
3.2.8 制动水域 |
3.3 码头靠泊能力的适应性分析 |
3.3.1 船舶系缆力分析 |
3.3.2 码头防撞力分析 |
3.4 船型发展的一致性分析 |
第4章 码头改造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 |
4.1 码头改造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分析 |
4.1.1 码头改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4.1.2 风对船舶停泊及航行安全的影响 |
4.1.3 流对船舶停泊及航行安全的影响 |
4.2 泊位码头改造对交通组织的影响分析 |
4.2.1 码头改造对船舶交通流的影响 |
4.2.2 泊位码头改造对主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 |
4.3 对港口设施、功能的相互影响分析 |
4.3.1 被改造泊位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 |
4.3.2 码头改造对南1#泊位的影响 |
4.3.3 码头改造对5+000以西泊位的影响 |
4.3.4 码头改造对其他泊位的影响 |
第5章 码头改造所在水域通航风险评价 |
5.1 评价指标体系 |
5.1.1 风 |
5.1.2 流 |
5.1.3 能见度 |
5.1.4 冰 |
5.1.5 航道尺度 |
5.1.6 航道弯曲度 |
5.1.7 交通流 |
5.1.8 小结 |
5.2 风险评价模型 |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评价模型 |
5.3 三港池海域通航风险评价 |
5.3.1 自然条件评价 |
5.3.2 交通条件评价 |
5.3.3 航道条件评价 |
5.3.4 码头设计要素评价 |
5.3.5 风险评价等级 |
5.4 风险控制措施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宁波港锚地选择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港口锚地选址海域适用性评价及优化模型[J]. 徐蕴卓,王文渊,彭云,郭子坚. 水运工程, 2018(11)
- [2]G公司原油过驳安全生产管理研究[D]. 王俊.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1)
- [3]原油过驳安全评价研究及计算机辅助实现[D]. 刘刚.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4]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在锚地优选方案中的应用[J]. 王领元,王晓燕.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6(10)
- [5]基于层次—熵权法的低碳港口评价研究[D]. 胡颖. 深圳大学, 2016(02)
- [6]闽江口水域船舶定线制设计与优化研究[D]. 程慧中.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7]层次分析法在海上工程选址中的应用[J]. 周瑞赛. 天津航海, 2014(04)
- [8]FSA应用于宁波港引航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D]. 臧继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9]三峡大坝至庙河河段待闸锚地建设规划研究[D]. 朱俊凤.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4)
- [10]天津港三港池泊位码头改造工程通航安全研究[D]. 焦玉会.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