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雄激素在前列腺增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念[1](2021)在《有氧运动调节雄激素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程度加重,其患病率也随之升高。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发生良性前列腺增生,主要研究androgen/AR信号通路中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BPH小鼠前列腺组织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相关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高脂饮食诱导BPH小鼠前列腺组织中的变化及下游相关蛋白Janus激酶1(janus kinase 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以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表达变化。采用8周的跑台运动干预方式,观察Androgen/AR/IL-6/STAT3信号通路在有氧运动改善肥胖BPH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动物采用SPF级4周龄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普食对照组(Control,C组,n=15)喂养普通饲料和高脂饮食组(High fat diet,HFD组,n=25)喂养高脂饲料。经过12周的饮食干预后,称量小鼠体重后,每组随机各取5只小鼠麻醉处死后取小鼠前列腺组织,进行组织包埋和切片制作并进行HE染色,来观察两组小鼠前列腺的腺腔面积变化以及体重改变以判断肥胖BPH小鼠模型成功建立。之后进行为期8周的跑台运动干预,C组小鼠(n=10)继续喂养普通饲料为普通饮食组,HFD组(n=20)小鼠继续喂养高脂饲料,并且随机将HFD组小鼠分为前列腺增生组(H组,n=10)和运动组(HE组,n=10)。H组小鼠只进行高脂饲料喂养,HE组小鼠喂养高脂饲料同时进行跑台运动干预。HE组小鼠运动干预方案为:14m/min的跑台运动,每天下午7:00-8:00进行1h,每周干预5天,共持续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采集血液后将小鼠麻醉后处死,取前列腺组织称量小鼠前列腺质量(prostate weight,PW),利用水取代法测量小鼠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并计算小鼠前列腺指数(prostate index,PI);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前列腺病理改变,测量腺腔面积;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雌二醇(estradiol,E2)和IL-6,并计算E2/T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AR;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组织中AR、白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实验结果采用(M±SD)表示,建模期两组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干预期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显着性。研究结果:1.12周饮食诱导后,HFD组小鼠体重显着高于C组(P<0.01)且达到肥胖标准。与C组小鼠前列腺的腺腔面积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腺腔面积增加,且这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1);8周有氧运动干预结束后H组小鼠前列腺腺腔面积与C组相比,显着增大(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腺腔面积显着减小(P<0.01)2.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C组小鼠PW(0.08±0.02)g、PV(0.09±0.03)ml相比,H组小鼠PW(0.11±0.03)g、PV(0.13±0.04)ml的数值显着性增大(PW:P<0.01,PV:P<0.05)。HE组小鼠PW(0.09±0.02)g、PV(0.12±0.06)ml与H组小鼠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C组小鼠PI(0.24±0.04)mg/g、H组小鼠PI(0.23±0.07)mg/g和HE组小鼠PI(0.21±0.04)mg/g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3.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与C组小鼠血清T和DHT水平相比,H组血清T和DHT水平明显降低,且具有显着性(P<0.05);HE组血清T和血清DHT与H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E2水平C组、H组和HE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根据计算得到血清中E2/T结果:与C组相比,H组小鼠血清中E2/T比值显着性升高(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E2/T比值显着性降低(P<0.05)。与C组相比,H组血清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H组相比,HE组血清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4.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C组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中AR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平均值显着降低(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中AR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平均值显着增加(P<0.01)。5.8周有氧运动干预结束后,与C组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AR总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AR总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6.实验结束后,与C组小鼠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中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H组小鼠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1)。研究结论:1.12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BPH小鼠前列腺腺腔的面积增大。androgen/AR信号通路受到明显抑制,可能进一步激活IL-6/IL-6R/JAK1/STAT3炎症信号通路进而促进BPH。2.8周有氧运动可能通过降低E2/T比值,上调AR表达,抑制IL-6/IL-6R/JAK1/STAT3炎症通路,进而改善高脂饮食诱导小鼠的BPH。
柴栋[2](2021)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非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体积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治疗中,现有的观点及指南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s,PV)来进行相关的个体化治疗,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前列腺增生的进展与前列腺体积有显着的相关性,并且PV对于BPH的手术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研究证实前列腺体积的增大与多种因素相关,目前国内对于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FPSA)与前列腺体积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的PV与年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fPSA/tPSA比值的关系,来寻找预测前列腺体积更加简便有效的方式,对于初步指导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在2017年1月-2020年9月期间于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因PSA异常或下尿路症状而就诊的患者,选取经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Transrectal ultrasound-guided Prostate Biopsy TPB)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最终共有427名有年龄、tPSA和fPSA水平以及超声计算的PV数据的患者纳入了这项研究。除了前列腺增生症外,还纳入了病理结果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症的患者,并根据患者病理有无前列腺慢性炎症诊断分为单纯前列腺增生组及伴有慢性前列腺炎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组进行评估,运用pearson及多元回归分析PV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然后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不同分组的曲线下面积及寻找最佳截断值,所有统计结果均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的结果。结果:在总体中,PV与年龄、tPSA、fPSA、fPSA/tPSA比值呈显着正相关(r=0.211,r=0.347,r=0.561,r=0.372)。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各分组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在总体队列中,与年龄(p=0.103)、总 PSA(p=0.965)和游离 PSA/总 PSA 比值(p=0.404)相比,游离PSA是PV的唯一预测因子(p<0.001)。在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中,FPSA与PV无显着的相关性,而单纯BPH组与总体队列相同,即fPSA是唯一的预测因素(p<0.001)。构建ROC曲线评估游离PSA预测PV是否大于40ml,在总体,单纯BPH组、年龄>60岁、60-70岁、年龄>70岁、PSA<10ng/ml、psa为10-30ng/ml分组的结果分别为0.773、0.750、0.781、0.736、0.845、0.744、0.853。结论:1.前列腺患者的PV与TPSA,FPSA、F/T均有显着的正相关性。2.虽然tPSA与PV显着相关,但fPSA与PV的相关性更强,且在不同年龄分组、不同PSA段均有更强的相关性。3.在伴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中,考虑到游离PSA与PV仅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关系,因此游离PSA在这类患者中的预测价值可能是有限的。
周欢[3](2021)在《基于COX-2/PGE2及相关通路探究益肾通癃胶囊治疗BPH的作用和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雌/雄激素协同诱导制备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目的:采用雌/雄激素协同造模方法,复制BPH大鼠模型,研究不同造模方法对BPH大鼠的前列腺组织形态,前列腺体重、前列腺湿重、前列腺指数,b FGF及TGF-β1的表达影响,以分析其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是空白组、假手术组、非去势T组、非去势T+E组、去势T组、去势T+E组,每组均为5只。其中空白组、非去势T组及T+E组均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游离但不摘除双侧睾丸,去势T组及T+E组均进行双侧睾丸切除术。术后一周给予药物行背腰部皮下注射,其中空白组、假手术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5 mg·kg-1),非去势T组及去势T组予丙酸睾丸酮注射液(5 mg·kg-1),非去势T+E组及去势T+E组予丙酸睾丸酮溶液(5mg·kg-1)联合β-雌二醇溶液(0.05mg·kg-1),连续给药4周。完成上述操作后,通过颈椎脱臼法处死全部大鼠,取大鼠前列腺组织,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体积、湿重及前列腺指数的变化,以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前列腺增生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b FGF、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的大鼠前列腺体积、湿重、前列腺指数、b FGF及TGF-β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4组大鼠的前列腺体积、湿重、前列腺指数及b FGF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即去势T+E组>去势T组>非去势T组=非去势T+E组>假手术组=空白组,以去势T+E组升高最显着;TGF-β1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即去势T+E组<去势T组<非去势T组=非去势T+E组<假手术组=空白组,以去势T+E组降低最显着。结论:去势和非去势造模方法均可诱导大鼠成功复制BPH动物模型,尤以去势T+E组大鼠最符合BPH大鼠的病理特征,且在此过程中伴随前列腺组织血管异常新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据此可推测b FGF和TGF-β1调控失衡是引起前列腺增生的发病机制之一。第二部分:益肾通癃胶囊对BPH大鼠COX-2/PGE2及相关通路的影响目的:以去势T+E协同造模法,构建良性前列腺增生大鼠模型,观察益肾通癃胶囊对BPH大鼠的体重、前列腺体积、前列腺湿重、前列腺指数及前列腺组织形态,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VEGF、MVD、细胞增殖(Ki67)、环氧合酶-2(COX-2)及前列腺素E2(PGE2)受体的表达,以探究益肾通癃胶囊干预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模型组、癃闭舒组、塞来昔布组、益肾通癃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游离但不摘除双侧睾丸,其余各组采用双侧睾丸切除术联合经背腰部皮下注射丙酸睾酮及β-雌二醇复制BPH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ml/Kg/d灌胃,癃闭舒组予癃闭舒溶液0.24g/Kg/d灌胃,塞来昔布组予塞来昔布溶液0.02g/Kg/d灌胃,益肾通癃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益肾通癃溶液0.24、0.48、0.96g/Kg/d灌胃。各组大鼠连续给药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前列腺体积、湿重及前列腺指数的变化,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及VEGF、Ki67的表达情况,Weindner法计算前列腺组织石蜡切片中微血管密度(MVD),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前列腺组织COX-2及PGE2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组织中COX-2及PGE2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益肾通癃低、中、高剂量组、癃闭舒组、塞来昔布组均能明显降低大鼠前列腺体积、湿重及前列腺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显着改善BPH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病理性增生。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VEGF、MVD、Ki67、COX-2、PGE2m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VEGF、MVD、Ki67、COX-2、PGE2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COX-2、PGE2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尤以塞来昔布组及益肾通癃中剂量组降低最显着(P<0.05),疗效最优;各药物治疗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内VEGF、MVD、Ki67均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尤以癃闭舒组及益肾通癃中剂量组降低最显着(P<0.05),疗效最优。结论:1.前列腺增生症大鼠动物模型复制成功。2.益肾通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癃闭舒组、塞来昔布组均可降低BPH大鼠的前列腺体积、湿重、前列腺指数,改善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其疗效排序为中药中剂量组=塞来昔布组>中药高剂量组=癃闭舒组>中药低剂量组,以益肾通癃中剂量组及塞来昔布组疗效最优。3.益肾通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癃闭舒组、塞来昔布组均可降低BPH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O、COX-2和PGE2的mRNA及蛋白表达,其疗效排序为中药中剂量组=塞来昔布组>中药高剂量组=癃闭舒组>中药低剂量组,以益肾通癃中剂量组及塞来昔布组疗效最优,表明益肾通癃胶囊及塞来昔布胶囊均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治疗BPH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炎症细胞及COX-2和PGE2的表达。4.益肾通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癃闭舒组均可降低BPH大鼠前列腺组织内MVD、VEGF、Ki76的表达,塞来昔布对此暂无明显改善作用,其疗效排序为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癃闭舒组>中药低剂量组>塞来昔布组,以中药中剂量组疗效最佳,表明益肾通癃胶囊及癃闭舒胶囊均有较好的抑制血管新生及组织增殖的作用。
武俊生[4](2021)在《牡丹花粉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和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效评价》文中指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男性多于40岁开始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高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时期,预测未来BPH人数会持续性增长。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BPH药物具有靶点明确,疗效单一的特点;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如阳痿、性欲下降、逆行射精等。因此,从中药中找寻具有高效低毒治疗BPH的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牡丹花作为我国的国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牡丹的根皮“丹皮”就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近年来牡丹籽、牡丹花瓣也被开发应用于食品和药品中,而牡丹花粉却鲜见研究。我国牡丹种植已超过300万亩,牡丹花粉的资源多,但实际开发利用很少,大量资源被废弃。本文对牡丹花粉中化合物进行初步提取、分离、纯化、分析,采用睾酮诱导的去势前列腺增生大鼠模型评价了牡丹花粉对BPH的抑制作用,旨在为牡丹花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1.提取分离出牡丹花粉中含量较高的3个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LC-MS和NMR,对牡丹花粉中3个高含量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1的分子量为670,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357nm,根据1H-NMR和13C-NMR数据对比分析,确定化合物1为柠檬黄素-3-O-槐糖苷。化合物2的分子量为599,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97nm,13C-NMR分析显示其核磁C信号成组出现,推测该化合物可能为对映异构体,结构未知,暂且将其命名为MTP-1。化合物3的分子量为583,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95nm,NMR分析显示其核磁C谱信号同样成组出现,推测该化合物可能也为对映异构体,结构未知,暂且将其命名为MTP-2。2.牡丹花粉中含有11种主要化学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牡丹花粉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牡丹花粉中11种化合物和含量分别为:即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0.366mg/g)、没食子酸(0.656mg/g)、氧化芍药苷(4.051mg/g)、芍药苷(5.962mg/g)、野漆树苷(0.28mg/g)、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0.795mg/g)、木樨草苷(0.369mg/g)、芦丁(0.53mg/g)、柠檬黄素-3-O-槐糖苷(18.987mg/g)、MTP-1(9.347mg/g)、MTP-2(35.588mg/g)。3.牡丹花粉能够对睾酮诱导的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发挥显着的抑制效果。睾酮诱导去势大鼠造成前列腺增生模型,在诱导的同时给予牡丹花粉低剂量(0.5g/kg)、中剂量(1g/kg)和高剂量(2g/kg)进行治疗,前列康(QLK)和保列治(BLZ)作为阳性药,各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的前列腺指数和前列腺体积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从前列腺病理切片可见,模型组大鼠前列腺上皮有明显的增厚,上皮细胞多层排列,表面粗糙。牡丹花粉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前列腺体积、前列腺指数和前列腺上皮厚度均显着减小;其中牡丹花粉高剂量组病理改善最为明显,前列腺上皮几乎恢复到正常状态;牡丹花粉高剂量和中剂量均可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性激素的含量。4.牡丹花粉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了大鼠前列腺中AR、PCNA、p-PI3K、PI3K、p-AKT和AKT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在用雄激素诱导的BPH大鼠前列腺中AR和PCNA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高、中、低剂量牡丹花粉组、前列康和保列治治疗后,均降低了前列腺中AR和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此外,牡丹花粉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了p-PI3K/PI3K和p-AKT/AKT的比值。说明,牡丹花粉可明显抑制激活的PI3K/AKT信号通路。5.存在于牡丹花粉中的MTP-2以及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可能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抑制的关键活性成分。采用WPMY-1和RWPE-1两种细胞系评价了花粉中11种化合物的活性。证实MTP-2对WPMY-1细胞活力的抑制最强;而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对RWPE-1细胞活力的抑制最强;它们的IC50值分别为1.955μg/m L和3.554μg/m L。2μg/m L的MTP-2对由丙酸睾酮诱导的WPMY-1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抑制活性;使用低剂量即0.5μg/m L的MTP-2可使丙酸睾酮诱导的WPMY-1细胞活力基本恢复到正常程度。结论:牡丹花粉化学成分复杂,目前仅明确其中11种化学成分;牡丹花粉对睾酮诱导的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激素水平,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李乾斌[5](2021)在《黑番茄浓缩浆对不同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治疗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对黑番茄浓缩浆治疗不同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特点以及安全性分进行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其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可能作用靶点,探讨黑番茄浓缩浆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科学阐述黑番茄浓缩浆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分子机制,研究黑番茄浓缩浆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实验,采用三臂,平行组设计;以安慰剂和阳性药物作为对照,纳入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门诊且符合入排标准的BPH患者180名,将患者随机分配到黑番茄浓缩浆组(70例,服用黑番茄浓缩浆)、安慰剂组(55例,服用和黑番茄浓缩浆性状、包装相同的安慰剂)和阳性药物组(55例,前列腺体积<30ml者服用盐酸坦索罗辛,前列腺体积≥30ml者,联用盐酸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三组患者均服药3个月,然后将3组病人按前列腺体积分为前列腺体积≥40ml组(60例)和前列腺体积<40ml组(120例)两个大组,分别观察前列腺体积≥40ml患者中黑番茄浓缩浆组、安慰剂组、阳性药物组这三组患者服药前和服药3月后IPSS、Qo L评分、前列腺体积、残余尿、尿流率、t PSA值、睾酮的变化,同样分析前列腺体积<40ml病人中黑番茄浓缩浆组、安慰剂组、阳性药物组这三组患者服药前和服药后各指标变化,然后分别对比黑番茄浓缩浆和阳性药物对前列腺体积<40ml患者和前列腺体积≥40ml患者疗效的不同之处。以评价黑番茄浓缩浆对不同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不同前列腺体积之间的疗效特点,并观察其安全性。然后使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通过文献获取黑番茄主要有效成分9种,通过Pub Chem、Pharm Mapper、TCMSP、Uni Prot、Gene Cards等数据库,采用网络药理学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对黑番茄浓缩浆作用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最后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黑番茄浓缩浆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结果:前列腺体积≥40ml大组中,黑番茄浓缩浆组IPSS治疗前后分别为18.70±6.75和9.25±4.48,(P<0.05);阳性药物组治疗前后IPSS分别为17.38±5.66和9.50±4.86,(P<0.05);黑番茄浓缩浆组Qo L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00(3.25,5.00)和2.00(2.00,3.00),(P<0.05);阳性药物组Qo L评分治疗前后分为3.00(3.00,4.00)和2.00(1.25,3.00),(P<0.05);黑番茄浓缩浆组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分别为7.54±3.00ml/s和11.12±4.59ml/s,(P<0.05);阳性药物组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分别为65.30(54.40,74.68)ml和49.80(43.95,66.90)ml,(P<0.05)。IPSS变化值Δ三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然后进行两两比较,黑番茄浓缩浆组和阳性药物组对比安慰剂组IPSS变化值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Qo L评分变化值Δ三组间比较均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然后进行两两比较,黑番茄浓缩浆组和阳性药物组对比安慰剂组Qo L评分变化值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前列腺体积<40ml大组中,黑番茄浓缩浆组IPSS治疗前后分别为15.00(11.50,21.50)和7.00(4.00,15.00),(P<0.05);阳性药物组IPSS治疗前后分别为18.00(15.00,23.00)和11.00(7.00,15.00),(P<0.05);黑番茄浓缩浆组治疗前后Qo L评分分别为4.00(3.00,4.00)和2.00(1.50,3.00),(P<0.05);阳性药物组治疗前后Qo L评分分别为4.00(3.00,5.00)和2.00(2.00,3.00),(P<0.05);黑番茄浓缩浆组最大尿流率治疗前后分别为8.91±2.81ml/s和12.00±5.44ml/s,(P<0.05);阳性药物组最大尿流率治疗前后分别为8.90±3.26ml/s和10.67±3.51ml/s,(P<0.05);安慰剂组前列腺体积治疗前后分别为26.75(23.18,33.03)ml和32.15(23.85,38.02)ml,(P<0.05)。组间分析,IPSS变化值Δ三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然后进行两两比较,黑番茄浓缩浆组和阳性药物组对比安慰剂组IPSS变化值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Qo L评分变化值Δ三组间比较均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然后进行两两比较,黑番茄浓缩浆组和阳性药物组对比安慰剂组Qo L评分变化值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黑番茄浓缩浆组患者中前列腺体积<40ml患者治疗前后IPSS变化值Δ为—7.24±4.34,体积≥40ml患者IPSS评分变化值Δ为—9.85±5.34,两组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查询得到黑番茄浓缩浆主要有效成分9种,共得到药物靶点488个,获得良性前列腺增生靶点3762个,得到黑番茄浓缩浆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靶点177个,得到黑番茄浓缩浆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关键靶点EGF、CCND1、IL10、AR、CAT等,通过富集分析得到可能通路为Fox O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结论:(1)黑番茄浓缩浆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在前列腺体积≥40ml组和前列腺体积<40ml组中都有明显效果,能够显着降低IPSS和Qo L评分,增加最大尿流率,但对前列腺体积无明显改善。前列腺体积≥40ml的患者服用黑番茄浓缩浆在下尿路症状的改善方面获益更多。(2)网络药理学分析可得出EGF、CCND1、IL10、AR、CAT等靶点是黑番茄浓缩浆治疗BPH的关键靶点,黑番茄浓缩浆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腺体发育、生长调控、细胞分化负调控、对生长因子反应等多方面的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作用,可能通过Fox O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来调控前列腺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达到治疗效果。
李梦皎[6](2020)在《基于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的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B 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进行研究,筛选差异表达蛋白,探索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取8只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 p,NC),另外24只进行造模。造模采用大鼠去势后连续21天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4mg·(kg·d)的方法,1次/d。NC组不行去势手术,仅行阴囊皮肤切开缝合术,术后连续21天皮下注射相等容量的无菌橄榄油液体,1次/d。造模21天后24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 group,M)、当归贝母苦参丸组(Dang gui-beimu-kushen Pill group,DBK)和阳性对照组(positive control group,PC),每组8只。NC组、M组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DBK组和PC组分别给予当归贝母苦参丸水煎液、保列治混悬液1ml/100g灌胃,1次/d。给药第21天处死,取大鼠前列组织及血清,观察前列腺湿重及前列腺指数(Prostatic index,PI)的变化,HE染色法镜下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改变,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雌二醇(Estradiol,E2)及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表达。采用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蛋白表达谱的变化并按差异倍数>1.2(<0.83)且P<0.05筛选前列腺增生和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 tology,GO)注释和富集、京东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KEGG)注释和富集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 n interaction,PPI)分析。结果:①与NC组相比,M组大鼠前列腺湿重以及PI均显着增大(P<0.05)。与M组相比,DBK组和PC组大鼠前列腺湿重以及PI均显着缩小(P<0.05)。②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增生改变。与M组比较,DBK组和PC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的增生改变明显减轻或恢复正常。③大鼠血清中的性激素检测结果表示,与NC组相比,M组大鼠血清T、DH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E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DBK组和PC组的大鼠血清T、DHT水平显着降低(P<0.05)。④筛选出前列腺增生的差异表达蛋白1334个(上调567个,下调767个),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的差异表达蛋白159个(上调116个,下调43个)。韦恩图分析表明有88个差异表达蛋白为前列腺增生和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共同差异蛋白,经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后有7个蛋白呈现回调趋势,即:G clm、Kng1、Ap3m1、Nrd1、Pitpnb、Atp5d 和 Tapbp。GO 富集分析表明前列腺增生和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前列腺增生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功能体现在结合活性和酶活性方面,主要参与各种代谢和合成过程。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的差异表达蛋白分子功能主要体现在结合活性方面,主要参与各种代谢过程。通过对比分析KEGG富集到的前列腺增生和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的差异表达蛋白参与的靶标路径,表明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BPH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对黏着斑通路的调节实现的。差异表达蛋白的PPI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和通路与GO注释K EGG注释结果相一致。结论:①当归贝母苦参丸具有抑制大鼠BPH的作用,可显着降低BPH大鼠前列腺湿重和PI,有效改善BPH大鼠前列腺的组织形态,降低BPH大鼠体内T和DHT水平。②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大鼠BPH的机制可能与黏着斑通路和Gcl m、Kng1、Ap3m1、Nrd1、Pitpnb、Atp5d 和 Tapbp 等蛋白有关。
贵树康[7](2020)在《IGF-1R在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小鼠为基础,通过8周跑台运动干预,主要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其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在胰岛素抵抗小鼠血清和前列腺中的变化以及相关下游通路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和AKT的蛋白表达。从而探讨胰岛素抵抗小鼠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机制以及有氧运动对其改善作用。研究方法:SPF级4-8周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ontrol,C组,n=10)进行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High fat diet,HFD组,n=20)小鼠喂食高脂饲料。经过12周饮食干预后,进行胰岛素耐量测试和葡萄糖耐量测试,两组小鼠血糖水平曲线下面积出现显着性差异则判定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成功。建立成功后进行运动干预,C组小鼠继续喂食普通饲料,HFD组继续喂食高脂饲料,随机分为高脂组(H组,n=10)、运动组(E组,n=10),E组运动方案为小鼠跑台运动,14m/min,60min/次/天,每周5天,共8周。8周有氧运动干预结束后,进行胰岛素耐量测试和葡萄糖耐量测试。采集血液,进行小鼠安乐死,剥离前列腺组织称量(Prostate weight,PW),并计算前列腺指数(Prostate index,PI)、用水取代法测量各组小鼠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HE染色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用ELISA检测血清中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列腺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组织中IGF-1R、AKT和ERK等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实验结果以均值加减标准差(M±SD)表示,统计方法两组间差异性检验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差异性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着性用p<0.05表示。研究结果:(1)12周饮食诱导后,与C组相比较,HFD组的胰岛素耐量测试和葡萄糖耐量测试曲线下面积明显升高,两组数据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HFD组小鼠出现胰岛素抵抗;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H组相比较,E组的胰岛素耐量测试和葡萄糖耐量测试曲线下面积明显降低,两组数据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C组比较,H组小鼠血清中IGF-1和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H组比较,E组小鼠血清中IGF-1和胰岛素含量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H组小鼠PV(0.13±0.044)ml、PW(0.11±0.03)g与C组小鼠PV(0.08±0.03)ml、PW(0.07±0.02)g相比,具有显着性升高(p<0.05)。H组小鼠PI(2.34±0.68)与C组小鼠(2.59±0.78)相比,无统计学意义;8周有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合并前列腺增生小鼠PW、PV、PI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均无显着性差异;(3)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对各组小鼠前列腺组织进行HE染色发现,C组小鼠前列腺腺腔正常,前列腺细胞形态正常规则分布;与C组小鼠比较,H组小鼠前列腺腺腔增大,不规则的上皮结构存在;与H组小鼠比较,E组小鼠前列腺腺腔变小,不规则的上皮结构较少;(4)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C组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组织IGF-1R阳性表达具有显着性升高,与H组相比,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IGF-1R阳性表达出现显着性降低;(5)20周后,与C组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组织IGF-1R、AKT、ERK总蛋白显着升高(p<0.05)。与H组相比,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IGF-1R总蛋白降低,但是两组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AKT、ERK总蛋白明显升高,两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12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出现胰岛素抵抗,并且在本实验研究中发现,胰岛素抵抗小鼠出现BPH,成功建立了IR小鼠BPH模型。(2)8周有氧运动干预能够降低血清中胰岛素和IGF-1的浓度,显着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可能通过下调前列腺组织中IGF-1R及其相关的蛋白表达,降低前列腺腺腔面积抑制BPH的进展,进而改善BPH;8周有氧运动对PV、PW和PI均无显着性影响。
丁茂[8](2020)在《SIRT7对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SIRT7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期以及总体生存期的关系,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下调SIRT7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研究SIRT7对前列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自噬、化疗和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分析Oncomine数据库中前列腺癌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免疫组化结果,明确SIRT7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SIRT7表达与前列腺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和前列腺癌细胞系中m RNA和蛋白水平;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工具(GEPIA)分析SIRT7表达对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影响。2、体外实验构建敲低和过表达SIRT7的前列腺癌细胞稳转株模型,利用CCK8实验、Ed U实验、细胞集落成形实验检测SIRT7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表型影响;利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SIRT7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表型影响;利用透射电镜、RFP-GFP-LC3双标腺病毒感染、Western blot检测SIRT7对雄激素诱导的前列腺癌细胞自噬表型影响;利用流式细胞学凋亡检测、CCK8毒性实验检测SIRT7对前列腺癌细胞耐受多西他赛和放射治疗的影响。3、体内实验方面,通过皮下成瘤实验检测SIRT7在体内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自噬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增殖及自噬标志物;尾静脉注射转移实验检测SIRT7在体内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研究前列腺癌中SIRT7与AR的m RNA表达水平,组织芯片检测SIRT7与AR的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敲低SIRT7后AR表达的改变,明确SIRT7与AR之间的关系;通过抑制AR活性及回复实验,验证AR在SIRT7调控前列腺癌增殖和自噬之间的作用。5、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SIRT7与AR、SMAD4之间的互作关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IRT7下调的前列腺癌细胞中SMAD4蛋白水平变化,明确SIRT7通过转录后调控SMAD4进而调控AR的机制。结果:1、生物信息分析、组织芯片染色和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SIRT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肿瘤临床分期更高、Gleason评分更高的前列腺癌中SIRT7蛋白表达水平更高;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IRT7高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2、成功构建了敲低SIRT7的前列腺癌细胞稳定株模型;敲低SIRT7后LNCap、22Rv1的增殖能力和雄激素诱导的自噬水平下降;Transwell实验中,敲低SIRT7的前列腺癌细胞具有更低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经多西他赛治疗或放疗后,敲低SIRT7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3、体内实验显示,敲低SIRT7后前列腺癌移植瘤体积显着下降,移植瘤质量显着减少,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显示Luciferase转移信号显着减少;敲低SIRT7后移植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Ki-67、LC3II表达减少。4.生物信息分析、组织芯片和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SIRT7与AR之间表达呈现正相关性,在AR被抑制的时SIRT7对22RV1细胞的增殖和自噬的影响可以被消除。5.免疫共沉淀结果提示SIRT7与AR的负调节因子SMAD4可以相互作用;敲低SIRT7后,前列腺癌细胞中SMAD4的乙酰化水平升高,SMAD4蛋白降解减少。结论:1、SIRT7高表达与前列腺癌进展紧密相关,提示SIRT7是前列腺癌预后判断的潜在标志物;2、下调SIRT7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自噬能力,并增加前列腺癌细胞对多西他赛和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提示SIRT7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3、AR在SIRT7调节前列腺癌的增殖和自噬中起到重要作用,下调SIRT7后可以抑制AR的表达与活性;4、下调SIRT7可以增加SMAD4乙酰化水平并降低SMAD4蛋白降解,进而下调AR的表达。
罗伟[9](2020)在《回顾性分析CRP与IL-6在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在前列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探讨CRP及IL-6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患者,共计139例,其中前列腺癌患者89例,前列腺增生患者50例。收集患者年龄,BMI,前列腺癌家族史,吸烟史,前列腺Gleason评分等一般数据。同时,收集患者术前未经治疗前的循环PSA、CRP与IL-6水平,并对所有患者前列腺穿刺或手术后石蜡包埋标本进行CRP与IL-6免疫组化染色,利用IPP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CRP与IL-6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在年龄,BMI,家族史,吸烟史等一般情况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循环CRP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前列腺增生组:2.61±0.99,前列腺癌组:7.23±13.48,P=0.02);两组患者循环IL-6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前列腺增生组:2.79±3.46,前列腺癌组:5.05±7.14,P=0.014)。进一步应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循环CRP曲线下面积为0.683,95%置信区间为0.597-0.770(P<0.001);循环IL-6曲线下面积为0.667,95%置信区间为0.575-0.758(P=0.001);循环PSA曲线下面积为0.788,95%置信区间为0.714-0.862(P<0.001),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对CRP及PSA联合指标的概率进行预测并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18,95%置信区间为0.746-0.889(P<0.001),预测方程为(-0.317)*CRP+(-0.078)*PSA。特殊PSA区间(4-10ng/ml)内循环CRP与IL-6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CRP:P=0.168,IL-6:P=0.651)。两组患者CRP在组织表达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在前列腺癌组中,Gleason评分分级分组1组与2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组与3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组与4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组与5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8,P=0.032,P=0.01,P=0.373);中分化与低分化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患者IL-6在组织表达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在前列腺癌组中,Gleason评分分级分组4组与5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中分化与低分化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4),其余组间表达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炎症反应,特别是亚临床炎症反应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到促进作用。2、循环CRP与IL-6水平可以辅助进行前列腺癌的诊断,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前列腺穿刺,CRP与PSA联合使用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3、CRP、IL-6在前列腺癌组织标本中高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4、CRP与IL-6在低分化癌组织中表达较中分化癌组织高,尤其是CRP与Gleason评分高度相关,检测组织CRP与IL-6表达水平有助于帮助判断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
肖峰[10](2020)在《基于GEO数据挖掘及纳米基因传递技术的前列腺癌靶向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列腺癌是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130万,死亡人数约为35万,是继肺癌之后全球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大病因,是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第五大病因。它早期可以表现为无症状,只有在组织学检查时才能诊断。在美国,30%的50岁以上以及60-70%的80岁以上男性可能检测出前列腺癌灶。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约为1/10万。此外,由于大约80%的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后叶(70-75%的外周带,5-10%的中央带),直肠膀胱陷凹的结构异常常与前列腺癌的局部浸润有关。当肿瘤累及和压迫输精管时,会导致同侧腹股沟和睾丸疼痛和射精痛;当肿瘤累及直肠上段时,输尿管、精囊和输精管壶腹可能会受压,可能导致输尿管受累和随后的上尿路症状;同样,当肿瘤累及膀胱三角区时,也可能导致输尿管口和上尿路交感神经受压;勃起功能障碍提示神经血管束下外侧可能受到侵犯。这些都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前列腺癌的治疗分为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主要为根治性切除及根治性放疗,但对于中晚期前列腺癌并不适用。全身治疗主要包括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这些治疗方法都会存在较多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急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生物信息学为我们寻找可靠的治疗靶点提供了希望。生物信息学可以利用的肿瘤信息,并对其分析,并筛选出最佳的差异化表达基因。以筛选出的差异化表达基因作为靶点设计出该靶点的基因干扰质粒,利用构建的质粒对前列腺癌进行靶向基因治疗。肿瘤的发生需要三种基因的调控,即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及稳定基因。哺乳动物细胞有许多防御措施来防止基因突变而导致的肿瘤的发生,除非当多个基因同时发生缺陷时,肿瘤才会发生。因此,更为恰当的说法是某一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了某种作用,而不是导致肿瘤的发生。原癌基因在结构改变或在某种特定的野生型不存在的条件下被激活。原癌基因的激活可以由染色体易位、或在基因扩增或时基因内部调节基因产物活性的关键残基的突变引起,可以促进肿瘤生长,例细胞增殖、粘附、迁移、分化、血管生成、凋亡和防御逃逸等。抑癌基因的作用方式与原癌基因相反,它可以降低突变基因产物的活性。这种对原癌基因的失活作用是对维持其活性所必需的残基的错位配对而产生,错配的结果是其编码的蛋白产生变异。基因治疗在过去近30年已经发展,并且临床专家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获得了许多经验,但仍然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基因的如何传递至靶细胞也是一个重要挑战。由于基因分子量大子和亲水性质,它们不能通过被动扩散机制进入细胞。此外,由于存在于血浆和肾脏中的各种快速酶促消化、基因对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的有限穿透能力以及组织细胞的对基因的低效摄取率等,使得将裸基因体内传递至疾病部位存在相当大的挑战。理想的基因载体应具有靶向特异性、容易入胞、携带的基因可以在细胞内持续大量表达;此外,基因载体必须安全,没有任何副作用,并能够大规模生产。为了增加基因治疗的效果,我们构建了表面带有正电荷的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磁性纳米粒子由于其纳米尺度、较大的比表面积、超顺磁性等忧点,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纳米治疗研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我们检测了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的靶点基因在前列腺癌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利用构建的质粒对靶点基因进行沉默及过表达,并利用SLC4A4-Sh RNA、流式细胞仪、平板克隆等实验对前列腺癌的增殖、凋亡、克隆能力等进行验证,证明该靶点的效性。利用构建的磁性纳米粒子与质粒结合后对前列腺癌细胞进行治疗,并验证该纳米粒子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较高的基因携载能力;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的靶点基因对前列腺细胞的增殖、凋亡、克隆能力等具有强大的作用效果;利用磁性纳米粒子载基因质粒对前列腺癌进行靶向治疗在体内外对前列腺癌细胞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前列腺癌潜在的治疗方式。
二、雄激素在前列腺增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雄激素在前列腺增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有氧运动调节雄激素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肥胖与BPH |
2.2 雄激素及受体与BPH关系 |
2.2.1 雄激素及性激素比例在BPH中的调控作用 |
2.2.2 雄激素受体(AR)的功能 |
2.3 androgen/AR信号通路与肥胖诱导BPH之间密切相关 |
2.4 炎症与BPH |
2.4.1 炎症伴随BPH发生,并加重BPH程度 |
2.4.2 BPH中AR信号通路受抑与炎症互为因果 |
2.4.3 IL-6/STAT3信号通路在BPH中的作用 |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
3.1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3.2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3.3 实验流程图 |
3.4 运动干预方法 |
3.5 组织包埋及切片制作及HE染色观察前列腺病理变化 |
3.6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前列腺组织中AR阳性表达 |
3.7 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双氢睾酮、白介素6、睾酮和雌二醇的水平 |
3.8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AR、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 |
3.9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BPH小鼠建模结果 |
4.2 8 周跑台有氧运动对小鼠体重和前列腺腺腔面积的影响 |
4.3 各组小鼠前列腺重量、前列腺体积、前列腺指数的变化 |
4.4 小鼠血清睾酮、双氢睾酮、雌二醇以及白介素6 检测结果 |
4.4.1 睾酮与双氢睾酮检测结果 |
4.4.2 小鼠血清中雌二醇结果 |
4.4.3 小鼠血清中E_2/T值得结果 |
4.4.4 白细胞介素6 的检测结果 |
4.5 小鼠前列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4.6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结果 |
4.6.1 运动干预对androgen/AR信号通路中AR总蛋白结果 |
4.6.2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IL-6R总蛋白结果 |
4.6.3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JAK1 总蛋白结果 |
4.6.4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STAT3 总蛋白结果 |
4.6.5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p STAT3 蛋白结果 |
4.6.6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NF-κB蛋白结果 |
5 分析讨论 |
5.1 12 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 BPH出现,有氧运动改善肥胖小鼠 BPH |
5.2 有氧运动通过调节AR信号来改善BPH |
5.3 有氧运动通过调节雌雄激素比例改善BPH |
5.4 有氧运动调节IL-6/JAK1/STAT3/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BPH |
5.5 androgen/AR信号通路与IL-6/STAT3 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附录 |
(2)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非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体积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前列腺体积与年龄、TPSA/FPSA、F/T之间的相关性 |
3.3 对前列腺体积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 不同年龄分组与不同PSA水平FPSA与PV之间的相关性 |
3.5 FPSA预测PV是否超过40ml的ROC曲线 |
3.6 随访结果及TURP手术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进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微创治疗新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COX-2/PGE2及相关通路探究益肾通癃胶囊治疗BPH的作用和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雌/雄激素协同诱导制备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分组及造模方法 |
1.4 标本采集 |
1.5 指标观测 |
1.6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
2.3 各组大鼠前列腺体积、湿重及前列腺指数 |
2.4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内bFGF表达 |
2.5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内TGF-β1表达 |
3.讨论 |
第二部分 益肾通癃胶囊对BPH大鼠COX-2/PGE_2及相关通路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模型建立及分组给药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观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各组大鼠的表观学改变 |
3.2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
3.3 各组大鼠的体重、前列腺体积、湿重及前列腺指数比较 |
3.4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 表达 |
3.5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MVD及VEGF值 |
3.6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增殖Ki67表达 |
3.7 各组RT-PCR测定COX2-mRNA、PEG_2mRNA基因表达 |
3.8 各组Western blot测定COX-2、PFG_2的蛋白表达 |
4.讨论 |
4.1 炎症是BPH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
4.2 血管新生及细胞增殖是BPH的主要病理表现 |
4.3 COX-2/PGE_2及相关通路在BPH发病中的作用 |
综合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4)牡丹花粉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和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前列腺增生背景 |
1.3 前列腺增生的发病机制 |
1.3.1 性激素 |
1.3.2 生长因子 |
1.3.3 炎症 |
1.3.4 代谢综合征 |
1.4 药物治疗 |
1.4.1 西药治疗 |
1.4.2 中药治疗 |
1.4.3 天然药物治疗 |
1.5 花粉治疗BPH的研究进展 |
1.5.1 花粉治疗BPH的临床研究 |
1.5.2 花粉治疗BPH的机制研究 |
1.6 立体依据及意义 |
第二章 牡丹花粉中三种化学成分的提取、纯化和表征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牡丹花粉提取物的制备 |
2.2.2 牡丹花粉提取液HPLC分析 |
2.2.3 目标化合物的分离 |
2.2.4 化合物纯度及结构鉴定 |
2.3 实验结果 |
2.3.1 提取液目标成分分析 |
2.3.2 化合物的纯度鉴定 |
2.3.3 分离化合物结构鉴定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牡丹花粉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药品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2.1 色谱条件 |
3.2.2 样品的制备 |
3.2.3 系统适用性实验 |
3.2.4 线性关系考察 |
3.2.5 精密度实验 |
3.2.6 稳定性实验 |
3.2.7 重复性实验 |
3.2.8 加样回收实验 |
3.2.9 样品含量的测定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牡丹花粉治疗BPH的药效学评价 |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用药的配制 |
4.2.3 前列腺增生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给药方案 |
4.2.4 血液样本的收集和处理 |
4.2.5 组织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
4.2.6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4.3 实验结果 |
4.3.1 大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结果 |
4.3.2 大鼠前列腺体积和重量测定结果 |
4.3.3 大鼠血清激素含量的测定 |
4.3.4 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学变化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
4.4.2 牡丹花粉对大鼠血清中激素的影响 |
第五章 牡丹花粉治疗BPH的作用机制初探 |
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1.1 实验仪器 |
5.1.2 实验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前列腺蛋白的提取 |
5.2.2 Western Blotting实验步骤 |
5.3 数据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前列腺组织中AR、PCNA蛋白表达情况 |
5.4.2 前列腺组织中PI3K/AKT蛋白表达情况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牡丹花粉中主要的11 种化合物对WPMY-1和RWPE-1 细胞活力的影响 |
6.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6.1.1 实验仪器 |
6.1.2 实验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2.1 去激素胎牛血清的配制 |
6.2.2 细胞毒性实验 |
6.2.3 细胞增殖实验 |
6.3 实验结果 |
6.3.1 牡丹花粉中11 种化合物对WPMY-1和RWPE-1 细胞活力的影响 |
6.3.2 不同浓度化合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6.3.3 药物对WPMY-1和RWPE-1 细胞IC_(50) |
6.3.4 MTP-2对WPMY-1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6.4 讨论与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黑番茄浓缩浆对不同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治疗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黑番茄浓缩浆对不同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疗效观察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1.1 良性前列腺增生概述 |
1.1.2 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 |
1.1.3 黑番茄在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 |
1.1.4 黑番茄浓缩浆对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
1.2 研究内容 |
1.2.1 黑番茄浓缩浆对不同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资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治疗及观察方法 |
2.2.1 随机分组的实施 |
2.2.2 评价指标和观测时间节点 |
2.2.3 治疗方法 |
2.2.4 观测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试验结果 |
3.1 基线资料分析 |
3.1.1 PV≥40ml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40ml 患者疗效分析'>3.2 PV>40ml 患者疗效分析 |
3.2.1 主要评价指标分析 |
3.2.2 次要评价指标分析 |
3.3.1 主要评价指标分析 |
3.3.2 次要评价指标分析 |
3.5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设计讨论 |
4.2 疗效及安全性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探讨黑番茄浓缩浆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机制 |
第一章 前言 |
1.1 网络药理学概述 |
1.2 黑番茄浓缩浆应用网络药理学的合理性 |
第二章 材料料与方法 |
2.1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 |
2.2 药物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
2.3 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靶点的收集 |
2.4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2.5 基因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黑番茄浓缩浆主要活性成分筛选 |
3.2 前列腺增生与黑番茄浓缩浆共同靶点筛选 |
3.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互作网络构建 |
3.4 关键蛋白的蛋白互作网络 |
3.5 GO功能分析 |
3.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伦理审批表 |
附录二 综述良性前列腺增生病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的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前列腺增生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前列腺增生的认识 |
2 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2.1 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古代研究 |
2.2 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现代研究 |
3 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 |
3.1 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 |
3.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大鼠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制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丙酸睾丸酮诱导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建立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式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对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湿重及前列腺指数的影响 |
3.2 对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
3.3 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前列腺增生大鼠动物模型的复制 |
4.2 当归贝母苦参丸对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湿重及前列腺指数的影响 |
4.3 当归贝母苦参丸对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4.4 当归贝母苦参丸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大鼠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制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丙酸睾丸素诱导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建立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式 |
2.3 动物标本取材 |
2.4 基于label free的前列腺组织蛋白质组学分析实验流程 |
3 实验结果 |
3.1 蛋白质及肽段含量分析 |
3.2 蛋白质鉴定 |
3.3 前列腺组织中前列腺增生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4 前列腺组织中前列腺增生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5 前列腺组织中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6 前列腺组织中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7 前列腺增生和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大鼠的前列腺组织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 |
4 讨论 |
4.1 基于label free的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 |
4.2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当归贝母苦参丸对大鼠前列腺增生干预机制 |
5 本章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IGF-1R在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良性前列腺增生概述 |
2.2 胰岛素抵抗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关系 |
2.3 胰岛素抵抗与BPH的相关机制 |
2.3.1 胰岛素抵抗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
2.3.2 胰岛素抵抗与性激素 |
2.3.3 胰岛素抵抗与血脂代谢异常 |
2.3.4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2.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BPH的关系 |
2.4.1 IGF-1和IGF-Ⅱ与BPH的关系 |
2.4.2 IGF受体与BPH |
2.4.3 IGF-1R与 BPH |
2.4.4 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 |
2.5 小结 |
3.实验对象与方法 |
3.1 实验动物及处理 |
3.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3 技术路线图 |
3.4 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及干预分组 |
3.5 检测指标 |
3.6 实验方法 |
3.6.1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指标 |
3.6.2 HE染色方法 |
3.6.3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3.6.4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3.7 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建立 |
4.2 跑台有氧运动改善小鼠胰岛素抵抗 |
4.3 小鼠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测定结果 |
4.4 各组前列腺体积、重量和指数结果 |
4.4.1 各组小鼠前列腺体积结果 |
4.4.2 各组前列腺重量结果 |
4.4.3 各组前列腺指数结果 |
4.5 小鼠前列腺HE染色结果 |
4.6 小鼠前列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4.7 前列腺组织相关总蛋白结果 |
4.7.1 前列腺组织IGF-1R总蛋白Western Blot结果 |
4.7.2 前列腺组织AKT总蛋白Western Blot结果 |
4.7.3 前列腺组织ERK总蛋白Western Blot结果 |
5.分析与讨论 |
5.1 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胰岛素抵抗BPH小鼠模型 |
5.2 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胰岛素敏感性 |
5.3 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BPH |
5.4 有氧运动通过调节IGF-1R、AKT和 ERK抑制BPH的作用 |
6.结论 |
7.不足与展望 |
8.参考文献 |
9.致谢 |
(8)SIRT7对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绪论 |
第一部分 SIRT7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
1.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人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肿瘤组织 |
1.2 细胞 |
1.3 组织芯片 |
1.4 主要试剂 |
1.5 抗体 |
1.6 主要实验仪器和软件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组织标本石蜡包埋和切片 |
2.3 免疫组化染色 |
2.4 Western blot分析 |
2.5 Real-time PCR检测 |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生信数据分析SIRT7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
3.2 前列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SIRT7的表达 |
3.3 SIRT7对前列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SIRT7对前列腺癌细胞系影响的体内和体外研究 |
1.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动物 |
1.2 细胞 |
1.3 组织芯片 |
1.4 主要试剂 |
1.5 抗体 |
1.6 主要实验仪器和软件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稳转株的构建 |
2.3 Real-time PCR检测 |
2.4 Western blot分析 |
2.5 流式细胞学 |
2.6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2.7 EdU细胞增殖实验 |
2.8 CCK8 细胞实验 |
2.9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2.10 细胞划痕实验 |
2.11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
2.12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
2.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4 免疫组化染色 |
2.15 透射电镜检测 |
2.16 细胞自噬水平检测 |
2.17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
2.18 尾静脉注射肺转移实验 |
2.19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SIRT7对前列腺肿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
3.2 SIRT7对前列腺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3.3 SIRT7对前列腺肿瘤自噬的影响 |
3.4 SIRT7对前列腺癌放疗和化疗的影响 |
3.5 SIRT7对前列腺癌影响的体内研究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SIRT7对前列腺癌AR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细胞 |
1.2 组织芯片 |
1.3 主要试剂 |
1.4 抗体 |
1.5 主要实验仪器和软件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Real-time PCR检测 |
2.3 Western blot分析 |
2.4 EdU细胞增殖实验 |
2.5 CCK8细胞增殖实验 |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 免疫组化染色 |
2.8 透射电镜检测 |
2.9 细胞自噬水平检测 |
2.10 免疫共沉淀实验 |
2.11 慢病毒的感染 |
2.12 前列腺细胞系si RNA的转染 |
2.1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前列腺癌中SIRT7与AR表达的关系 |
3.2 SIRT7通过AR调控前列腺癌细胞增殖。 |
3.3 SIRT7通过AR调控前列腺癌细胞自噬 |
3.4 SIRT7调节AR的的机制研究 |
4.讨论 |
5.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尿路上皮细胞分化研究进展 去乙酰化酶SIRT7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回顾性分析CRP与IL-6在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GEO数据挖掘及纳米基因传递技术的前列腺癌靶向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寻找前列腺癌靶向基因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SLC4A4 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
1 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磁性纳米粒子MNP-APTES的合成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纳米粒子复合物MNP-Sh-SLC4A4 在体内外对前列腺癌的抑制作用 |
1 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雄激素在前列腺增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氧运动调节雄激素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D]. 刘念.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非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体积的预测价值[D]. 柴栋. 山东大学, 2021(09)
- [3]基于COX-2/PGE2及相关通路探究益肾通癃胶囊治疗BPH的作用和机理[D]. 周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牡丹花粉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和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效评价[D]. 武俊生. 西北大学, 2021(12)
- [5]黑番茄浓缩浆对不同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治疗机制探讨[D]. 李乾斌. 兰州大学, 2021(12)
- [6]基于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的当归贝母苦参丸干预前列腺增生机制研究[D]. 李梦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IGF-1R在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D]. 贵树康.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SIRT7对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 丁茂.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回顾性分析CRP与IL-6在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D]. 罗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基于GEO数据挖掘及纳米基因传递技术的前列腺癌靶向抑制作用研究[D]. 肖峰.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前列腺论文; 前列腺增生论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论文; 黑番茄论文; 前列腺肿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