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鼻窦的CT解剖与疾病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尹胜男,迟婧,徐东风,丁宁,沈莉,赵雪文,李曼,计一丁[1](2021)在《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迭代重建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双源CT超低管电压、超低管电流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80例临床怀疑副鼻窦炎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A)、实验组(B)两组,对照组(A) 40例采用内部低剂量扫描方案:管电压80 k V,管电流40 m As,所得数据用滤波方向投影算法(FBP)重建;实验组(B) 40例采用超低剂量扫描方案:管电压70k V,管电流以40 m As为基准的自动补偿扫描,所得数据用迭代算法(SAFIRE)重建。分别比较两种不同扫描方式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B)的背景噪声明显高于对照组(A)(P <0.001);实验组(B)的软组织CT值、软硬组织SN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P <0.001);两组的硬组织CT值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 CTDIvol(m Gy)、DLP(m Gy·cm)、ED(m Sv)较对照组(A)分别降低了91.67%、88.50%、87.18%(P <0.001)。结论利用超低管电压(70 k Vp)、超低管电流(实际平均电流量12.2 m As)联合迭代重建技术获得的CT图像可满足儿童副鼻窦炎患者的影像诊断要求,且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迟婧,徐东风,尹胜男,丁宁,赵雪文,计一丁[2](2021)在《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FLASH技术在儿童鼻旁窦CT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源CT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FLASH的扫描技术在儿童鼻旁窦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80例临床怀疑鼻旁窦炎的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实验组(A组)40例:管电压70 kVp,螺距3.0,所得数据采用迭代算法(SAFIRE)重建;对照组(B组)40例:管电压80 kVp,螺距1.5,所得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分析比较2组不同扫描方式的主、客观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实验组的CTDIvol (mGy)、DLP (mGycm)和ED (mSv)较对照组显着降低(CTDIvol:0.39±0.004 vs 1.57±0.009 mGy,P <0.001;DLP:6.31± 0.52 vs 19.88±2.01 mGycm,P <0.001;ED:0.024±0.005 vs 0.079±0.016 mSv,P<0.001)。较对照组,试验组的图像噪声及SNR硬组织均有所增加,SNR软组织则有所下降。2名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FLASH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儿童鼻旁窦CT扫描剂量,且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
耿雪[3](2021)在《全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女性化疗患者颈胸腹盆CT增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全扫描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化疗女性患者颈、胸、腹、盆CT增强扫描中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综合研究。方法:前瞻性收集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行颈、胸、腹、盆CT增强检查的女性化疗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人。两组患者均行颈胸腹盆动脉期及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A组应用全扫描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Organ Dose Modulation,ODM),B组应用常规扫描模式。两组其它扫描参数相同,如下:管电压120 k Vp;管电流采用3D Smart m A技术,管电流范围200 m A~600 m A;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为基于5mm层厚的基础上设置为7;图像重建采用前置50%和后置70%水平ASi R-V技术(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扫描结束后记录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在甲状腺、乳腺、卵巢层面前、左、后、右方向管电流及平均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radiation Dose,ED)。分别测量并计算两组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甲状腺、乳腺、卵巢层面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对所得图像采用5分值法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年龄、BMI、SNR值、CNR值、管电流均值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A组与B组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甲状腺、乳腺、卵巢层面图像的SNR值、CNR值及主观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在甲状腺、乳腺、卵巢层面前、左、后、右4个方向平均管电流(甲状腺:324.46±53.25、327.97±61.34;乳腺:243.13±50.04、248.32±60.33;卵巢:332.28±71.50、339.78±76.69)均低于B组(甲状腺:407.60±96.81、402.73±90.15;乳腺:313.00±106.68、315.20±106.73;卵巢:457.78±106.56、459.63±106.27),上述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CTDIvol均值及DLP均值较B组分别降低22%和24%,颈部、胸部及腹盆部有效剂量均值较B组分别降低19.3%、21.4%和26.4%(P<0.05)。结论:在女性化疗患者颈、胸、腹、盆CT增强中应用全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尤其是对电离辐射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刘坷[4](2021)在《醒窍冲洗液对慢性鼻窦炎术后恢复的疗效观察以及对E-cadherin、α-SMA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醒窍冲洗液应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治疗的优越性,钳取患者部分鼻腔黏膜组织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性指标,以此来探究醒窍冲洗液在慢性鼻窦炎术后上皮化治疗中的优势,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患者中,收集60例需要进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不伴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均采用FESS手术,从术后第3天起,对照组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组予醒窍冲洗液鼻腔冲洗,余治疗相同,为期12周。并于术前1周、术后第12周,分别利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的主观症状进行评分,利用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法进行客观评估,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进行评定。钳取患者上颌窦窦口后缘黏膜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组样本中E-钙黏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1)术后12周对两组的VAS主观症状评分进行比较发现,除流涕外,治疗组的鼻塞、头痛、嗅觉减退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2)术后12周两组的Lund-Kennedy评分进行比较发现,除瘢痕外,治疗组的水肿、鼻漏、结痂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3)经过12周的治疗,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6.67%;对照组的治愈率为63.33%,两组治愈率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的治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4)治疗结束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组的鼻腔黏膜组织样本,治疗组的E-钙黏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结论:醒窍冲洗液疗效明确,术后应用于胆腑郁热型慢性鼻窦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体征,抑制鼻黏膜上皮间质转化,加速术腔黏膜的上皮化进程,促进黏膜恢复。本课题肯定了醒窍冲洗液用于慢性鼻窦炎术后治疗的效果,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正茹[5](2021)在《额窦引流通道的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额窦口和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及其周围气房的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42例通过CT扫描和临床病史诊断为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患者(其中23例为左侧额窦炎,19例为右侧额窦炎),使用mimics 21.0软件对这42例患者的鼻-副鼻窦CT扫描数据进行处理,重建84侧额窦和鼻丘气房的三维模型,在CT图像和三维模型上对额窦口相关参数和鼻丘气房的大小进行测量。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额窦口相关参数与鼻丘气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健侧与患侧间额窦口相关参数和鼻丘气房的大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影响患侧额窦口水平截面积的主要因素;将额窦口分为正级、0级和负级,比较健侧与患侧额窦口分级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异,此外,比较患侧的不同额窦口分级中,额窦口相关参数有无差异。2.选取34例通过CT扫描和临床病史诊断为慢性单侧额窦炎、Lound-Mackay评分在1~3分并且额窦引流通道在中鼻道的开口可清晰辨认的患者(其中18例为左侧额窦炎,16例为右侧额窦炎),使用mimics21.0软件对这34例患者,共计68侧鼻窦高分辨率CT进行筛泡气房的三维重建,测量冠状位、矢状位与水平位上额窦引流通道在中鼻道开口大小和筛泡气房的相关参数。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额窦引流通道在中鼻道开口大小与筛泡气房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在健康侧和患侧的额窦引流通道之间比较额窦在中鼻道开口的大小和筛泡气房的大小;将额窦引流通道分为四种类型,以比较健康侧和患侧的不同类型额窦引流通道的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此外,比较了患侧不同类型引流通道之间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大小和筛泡气房的大小。结果:1.鼻丘气房的体积与FI(CT矢状位图像上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额窦后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呈正相关(r=0.306,P<0.05),鼻丘气房的表面积与FI呈正相关(r=0.227,P<0.05),而鼻丘气房的体积与FB(额嘴的厚度)无相关性(r=0.125,P>0.05),鼻丘气房的体积与FR(CT矢状位图像上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筛窦的筛房在颅底的最高附着点之间的距离)也无相关性(r=0.052,P>0.05)。2.患侧的FB值、鼻丘气房的上下径较健侧大(P<0.05),而FI值,FI横截面积和水平横截面积显着低于健康侧(P<0.05)。3.多元线性回归显示FI截面积是影响患侧额窦口水平截面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患侧与健侧不同额窦口分级所占比率没有差异(P>0.05)。5.RS值(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额窦后壁颅底的转折点间的距离)、RS截面积和水平截面积在患侧不同额窦口分级中有显着差异(P<0.05)。6.额窦在中鼻道冠状位开口的大小与筛泡的最大前后径呈负相关(r=-0.475,P<0.05),与筛泡体积呈负相关(r=-0.282,P<0.05),与筛泡表面积呈负相关(r=-0.306,P<0.05);额窦在中鼻道水平位开口大小与筛泡前后径呈负相关(r=-0.301,P<0.05),与筛泡表面积呈负相关(r=-0.250,P<0.05);7.与健侧相比,患侧额窦引流通道在中鼻道的冠状位开口、矢状位开口、水平位开口均较小(P<0.05),而筛泡气房的相关参数包括筛泡的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体积和表面积均显着高于健康侧(P<0.05)。8.Fisher确切概率法发现患侧与健侧不同额窦引流通道构成比存在显着差异(χ2=10.076,P<0.05)。9.额窦在中鼻道的矢状位开口大小在患侧不同方式额窦引流通道中有显着差异(P<0.05),且钩突与中鼻甲间-中鼻道引流方式比板间区-中鼻道引流方式的矢状位开口大(P<0.05)。结论:1.鼻丘气房的大小与FI的距离存在较弱的相关性,FI截面积是影响额窦口水平截面积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不同额窦口分级可通过影响RS值、RS截面积和水平截面积来影响额窦引流通道的大小。2.额窦引流通道在中鼻道开口的大小与筛泡气房的大小呈弱的负相关性,此外,与健康侧相比,患侧的筛泡气房更大,额窦在中鼻道开口较小。此外,板间区-中鼻道型、钩突与中鼻甲间-中鼻道型引流通道的中鼻道开口较小,更易诱发慢性额窦炎。
汤为[6](2021)在《低剂量CT扫描在儿童副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低剂量CT诊断儿童副鼻窦炎的影像表现与临床价值,以期在保证本病CT诊断效果的同时减少辐射剂量,提高儿童诊断安全性。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67例接受CT检查的副鼻窦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4例,予以患儿低剂量CT扫描;对照组33例,予以患儿常规剂量CT扫描。统计两组辐射剂量,比较观察两组副鼻窦炎影像显示情况,评价图像质量。结果:试验组CT扫描辐射剂量参数CTDIvol(6.75±2.11)mGy,低于对照组(13.24±5.36)mGy,DLP(52.18±16.75)mGy·cm,低于对照组(122.30±41.29)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T图像质量评价(9.1±0.7)分,与对照组(9.8±0.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T影像表现:鼻窦黏膜增厚肿胀18例(52.94%),窦腔内软组织密度影10例(29.41%),分泌物潴留气液平面9例(26.47%),单纯囊肿6例(17.65%),合并腺样体肥大11例(32.35%)、鼻中隔偏曲7例(20.59%)、鼻腔息肉5例(14.71%),鼻窦窦壁骨质硬化增厚2例(5.88%)。结论:低剂量CT扫描对副鼻窦图像质量影响不大,以此诊断儿童副鼻窦炎基本可以获得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当的诊断效果,但患儿所受辐射剂量明显减低,对保障儿童疾病诊疗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张伟群[7](2020)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气虚弱型慢性鼻-鼻窦炎术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参苓白术散加减应用于脾气虚弱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鼻内镜术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通过评价患者术后症状及术腔黏膜形态,明确其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推广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60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鼻内镜手术,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术后处理,治疗组的术后处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参苓白术散加减,疗程4周,记录60例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4周的症状变化及术腔黏膜形态情况相关量表,比较两组术后4周总体疗效,将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参苓白术散加减应用于鼻内镜术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观察期总体疗效对比:治疗组:病情完全控制8例,病情部分控制18例,病情未控制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病情完全控制2例,病情部分控制20例,病情未控制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在结束观察期用药后对比总体疗效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VAS症状评分:组内对比:术后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治疗组的降幅大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术后4周,治疗组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und-Kennedy法评分:术后4周,治疗组L-K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水肿、鼻漏、结痂单项评分两组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瘢痕在术后4周出现,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基线资料观察:两组受试者在术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情况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气虚弱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鼻内镜术后,对鼻塞、流脓涕、头痛、嗅觉减退症状的改善明显,对术腔粘膜的恢复有促愈作用,疗效肯定,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徐宁宁[8](2020)在《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与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患者误诊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胸部影像学正常的慢性咳嗽由于病因众多,往往导致临床上治疗困难,而不同咳嗽指南对于慢性咳嗽的病因排序却不一致,我国2009年和2015年的咳嗽指南将咳嗽变异性哮喘(以下缩写为CVA)列为最常见的原因,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以下缩写为UACS)为第二大慢性咳嗽病因,而美国ACCP指南以及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以UACS是最常见的慢性咳嗽病因。针对上述矛盾的流调结果,本研究对2019.6.1至2020.1.31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成年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分析慢性咳嗽的病因。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首先根据纳入标准,收集符合要求的慢性咳嗽患者,根据诊断流程及诊断方法进行病因分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差异;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均数差异;计数资料以构成比n(%)来描述,采用卡方检验。以双侧P值<0.05定义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共180例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慢性咳嗽患者,男90例,女90例,平均年龄(47.5±16.3),病程中位数4(2-240)月。180例患者中,有吸烟史者23(12.8%)人;约三分之一的病例胸片放射科报告提示支气管炎,106例(58.9%)患者既往诊断为支气管炎,26例(14.4%)患者既往诊断为咽喉炎,且既往大多数患者使用抗生素及止咳药治疗,分别占82.8%和90%。经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性别在吸烟史上存在显着的差异,X2=14.406,P<0.001,并且男性的吸烟率高于女性。2.180例患者中,可确定病因者163例,UACS 55例(30.6%),CVA 38例(21.1%),EB 18例(10.0%),焦虑性咳嗽15例(8.3%),ACEI相关性咳嗽8例(4.4%),变应性咳嗽6例(3.3%)、反流性咳嗽6例(3.3%),慢性支气管炎17例。另17例因辅助检查未完善且治疗效果不佳无法确定病因。3.不同病因在平均年龄、肺功能(FEV1pred%、FEV 1/FVC%)、既往不同诊断比例(支气管炎、咽喉炎、咳嗽查因)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均<0.05,经过事后两两比较可见,平均年龄方面,CVA高于UACS,EB,焦虑性咳嗽,变应性咳嗽;ACEI相关性咳嗽高于焦虑性咳嗽、变应性咳嗽。CVA的FEV1pred%、FEV 1/FVC%的平均值低于其他病因。既往诊断方面,诊断为支气管炎的比例,UACS高于CVA;诊断为咽喉炎的比例,UACS低于反流性咳嗽。研究结论180例慢性咳嗽患者中,最常见病因为UACS,其次为CVA、EB,焦虑相关性咳嗽亦是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占有相当的比例。研究背景UACS作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诊断率不高,许多UACS患者长期误诊误治,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对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加重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在我国,对UACS的诊治情况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有关UACS的误诊分析对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以及减轻患者经济和生活质量的负担有实践意义。因此,我们针对UACS进行了一项分析,以期调查误诊原因。研究方法1.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单臂、开放性的前瞻性试验。首先根据入排标准,收集拟诊UACS的成人慢性咳嗽患者40例。2.1进行临床资料整理与误诊分析。2.2予全部患者鼻吸入激素(糠酸莫米松50ug或者丙酸氟替卡松50ug或布地奈德鼻喷雾剂64ug 1吸bid)、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及减充血剂复合制剂(复方伪麻黄碱胶囊1粒bid)、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10mg qn)联合治疗1月,好转后鼻吸入激素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维持治疗3月。记录其治疗前治疗后的咳嗽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共40名符合标准的UACS病例入选,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7.1±17.0岁。病程中位数12(2-216)月。自觉有鼻炎病25例;有吸烟史者4例,无吸烟史者36例;有特应性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家族史1例。2.40患者中,存在鼻部症状者32例(80%),无自觉鼻部症状者8例(20%);鼻咽部体征中,单侧下鼻甲肥厚充血14例(35%),双侧鼻甲下肥厚充血24例(60%),咽部充血及滤泡增生1例(2.5%),未见异常2例(5%);鼻窦CT结果示单侧鼻甲肥厚15例(37.5%),双侧下鼻甲肥厚24例(60%),副鼻窦炎症6例(15%),存在鼻息肉1例(2.5%);完成Fe No检查者23例,大于32ppb者4例;完成诱导痰检查者5例,Eos%>=2.5%者4例(3.5%-25.7%)。3.40例患者的基础病因分布,单一慢性鼻炎占多数,34例(85%),单一慢性鼻窦炎仅1例(2%),5例(13%)两者共存。误诊疾病分布:误诊为支气管炎22例(55.0%),慢性支气管炎8例(20%),慢性咽喉炎5例(12.5%),EB 4例(10%),GERC 1例(2.5%)。35例(87.5%)患者使用止咳药物,29例(82.9%)使用抗生素,18例(45%)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24例(60%)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无一例使用鼻吸入激素和减充血剂。4.40例患者既往就诊诊疗数据中,就诊地点于三级医院者16例(40%),二级及以下医院者24例(60%)。问及鼻部症状者15例(37.5%),未问及者25例(62.5%)。问及鼻炎病史者7例(17.5%),未闻及者33例(82.5%)。进行鼻腔视诊检查者0例,未进行者40例(100%),行鼻窦CT检查者5例(12.5%),未行鼻窦检查者35例(87.5%)。行诱导痰检查者4例,诱导痰Eos%均>=2.5%。5..38例患者用药前后咳嗽积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治疗前VS治疗后咳嗽症状积分分别为:4.28±0.91 VS 1.58±0.87 t=16.77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后咳嗽症状积分明显低于用药前;全部患者在试验的不同阶段咳嗽症状达到了临床控制。结论1.慢性咳嗽中的UACS患者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以支气管炎为最常见,其次是慢性支气管炎,少部分误诊为慢性咽喉炎、EB。2.临床医生未重视问询鼻炎相关症状及鼻炎病史、未重视鼻部体征、鼻窦CT检查是就诊过程中容易导致误诊的因素。3.由于无自觉鼻部症状患者的存在,鼻部体格检查及鼻部辅助检查应受到重视。
鄂晓青[9](2020)在《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鼻窦CT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VISIONPACS电脑阅片软件查看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患者鼻窦CT。通过电脑测量出双侧鼻腔及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等数值。分析(1)比较蒙古族与汉族鼻腔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有无差异;(2)比较蒙古族与汉族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有无差异。方法统计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行鼻窦CT检查151例患者,其中汉族88例(男性49例,女性39例)及蒙古族63例(男性31例,女性32例,三代双亲为蒙古族),排除发育异常、肿瘤压迫及骨质破坏无法准确测量患者。使用VISIONPACS临床浏览系统查看鼻窦CT,测量鼻腔、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等多项数值,使用电子表格及SPSS 2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蒙古族与汉族以上各项数据特征及差异性。结果(1)蒙古族比汉族患者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发育均较大;(2)有显着差异(P<0.01)的项目是:男性双侧上颌窦左右径与上下径;右侧上颌窦前后径;双侧筛窦前后径与上下径;左侧蝶窦左右径与上下径;右额窦上下径;左侧额窦左右径与上下径;双侧鼻腔前后径与上下径,左侧鼻尖至蝶窦前壁距离。女性双侧上颌窦、筛窦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双侧蝶窦上下径;右侧蝶窦前后径与左右径;左侧额窦前后径;双侧鼻腔前后径;双侧鼻尖至蝶窦前壁距离;(3)蒙古族比汉族鼻腔骨性空间结构前后相对更长,面部观察更加立体。结论(1)蒙古族比汉族各鼻窦发育均较大;(2)两民族之间双侧上颌窦、筛窦差异显着;(3)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比汉族从面部观察更加立体。
高玉帅,冯淼淼,步星耀,闫兆月,胡森,禹金良,盛致远[10](2020)在《经鼻蝶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切除鞍底、蝶窦修复重建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鼻蝶显微手术中应用自体骨修复重建鞍底、蝶窦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病例共213例,其中术中未行鞍底、蝶窦修复重建病例97例(对照组),术中行自体骨鞍底、蝶窦修复重建病例116例(观察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术后脑脊液漏及逆行性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MRI、CT检查提示鞍底、蝶窦骨质侵犯破坏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临床疗效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病率远低于对照组(χ2=8.691,P=0.003);观察组逆行性感染的发病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242,P<0.05)。结论经鼻蝶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切除术中应用自体骨修复重建鞍底、蝶窦,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显着降低术后脑脊液漏、逆行性感染的发生率,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显着。
二、副鼻窦的CT解剖与疾病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副鼻窦的CT解剖与疾病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迭代重建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辐射剂量估算 |
1.4 图像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特征 |
2.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
2.3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
2.4 辐射剂量 |
3 讨论 |
(3)全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女性化疗患者颈胸腹盆CT增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扫描方案 |
1.2.1 扫描前患者准备 |
1.2.2 检查设备 |
1.2.3 扫描参数 |
1.2.4 对比剂使用方案 |
1.3 图像质量评价 |
1.3.1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
1.3.2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
1.4 辐射剂量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图像质量评价 |
2.2.1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
2.2.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
2.2.3 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评估 |
2.3 辐射剂量比较 |
2.3.1 两组患者管电流比较 |
2.3.2 两组患者辐射剂量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全视野 ODM 在临床应用及优势 |
3.2 全视野ODM技术在不同器官的不同方向降低管电流的作用 |
3.3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对颈部及甲状腺的保护作用 |
3.4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对乳腺的保护作用 |
3.5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联合应用迭代重建算法 |
3.6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低剂量 CT 扫描方案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4)醒窍冲洗液对慢性鼻窦炎术后恢复的疗效观察以及对E-cadherin、α-SMA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窦炎的认识 |
1.1 慢性鼻窦炎的定义及诊断 |
1.2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慢性鼻窦炎的西医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鼻渊的认识 |
2.1 鼻渊的病名 |
2.2 鼻渊的病因病机 |
2.3 鼻渊的治疗 |
3. 鼻内镜术后处理的相关研究 |
3.1 鼻内镜术后黏膜的恢复与转归 |
3.2 鼻腔冲洗在鼻内镜术后治疗中的研究 |
4. 慢性鼻窦炎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方法 |
3.1 治疗安全性观察 |
3.2 疗效评判标准 |
3.3 E-cadherin、α-SMA的检测 |
3.4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数据分析 |
4.1 两组间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临床疗效比较 |
4.3 不良反应 |
4.4 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 |
第三部分 结果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1.2 组内治疗前后分析 |
1.3 术后12周组间分析 |
1.4 两组综合疗效分析 |
2. 组织中E-cadher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 |
2.1 两组术中标本E-cadher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 |
2.2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E-cadher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 |
2.3 两组术后12周标本E-cadher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 |
3. 方药分析 |
3.1 醒窍冲洗液的立方依据 |
3.2 方解及药理学研究 |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额窦引流通道的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慢性鼻窦炎与慢性额窦炎 |
1.2 额窦引流通道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 |
第二章 额窦口、鼻丘气房与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关系 |
2.1 一般资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2.3.2 额窦与鼻丘气房的三维重建 |
2.3.3 FB、FI、FR值的测量 |
2.3.4 额窦口的分级及RS值的测量 |
2.3.5 FI截面积、FR截面积、RS截面积 |
2.3.6 鼻丘气房的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的测量 |
2.3.7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2.4.1 额窦口相关参数与鼻丘气房大小的相关性 |
2.4.2 额窦口相关参数与鼻丘气房的大小在患侧与健侧之间的比较 |
2.4.3 患侧额窦口水平横截面积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4.4 患侧与健侧不同额窦口分级构成比之间的比较 |
2.4.5 患侧额窦口不同分级之间额窦口相关参数的非参数检验 |
第三章 额窦在中鼻道开口、筛泡气房与慢性单侧额窦炎的关系 |
3.1 一般资料 |
3.2 实验设备 |
3.3 研究方法 |
3.3.1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3.3.2 筛泡气房的三维重建 |
3.3.3 冠状位开口、矢状位开口、水平位开口大小的测量 |
3.3.4 额窦引流通道的分型 |
3.3.5 筛泡气房的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的测量 |
3.3.6 筛泡气房的体积、表面积的测量 |
3.3.7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4.1 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大小与筛泡气房大小的相关性 |
3.4.2 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大小与筛泡气房大小在患侧与健侧之间的比较 |
3.4.3 患侧与健侧额窦引流通道构成比的卡方检验 |
3.4.4 患侧不同额窦引流通道下的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大小、筛泡大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额窦口、鼻丘气房与慢性额窦炎的关系 |
4.2 额窦在中鼻道开口、筛泡气房与慢性额窦炎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三维重建技术在鼻腔、鼻窦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英文缩略词表 |
(6)低剂量CT扫描在儿童副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气虚弱型慢性鼻-鼻窦炎术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评估指标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3 疗效分析 |
3.1 客观疗效分析 |
3.2 主观疗效分析 |
4 总体疗效比较 |
5 不良反应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CRS认识及治疗 |
1.1 古代病因病机 |
1.2 现代病因病机 |
1.3 术后中医辨证论治 |
1.4 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西医对CRS的病因认识及治疗 |
2.1 病因研究 |
2.2 药物治疗 |
2.3 CRS的手术治疗 |
3 组方分析 |
4 组方单味药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5 疗效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与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患者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常用缩略词 |
第一部分 180例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40例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患者误诊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鼻窦CT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鼻窦CT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经鼻蝶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切除鞍底、蝶窦修复重建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操作方法 |
1.2.3 术后处理 |
1.3 术后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术前鞍底、蝶窦骨质侵犯破坏程度 |
2.2 疗效评价 |
2.3 术后并发症 |
3 讨 论 |
四、副鼻窦的CT解剖与疾病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迭代重建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J]. 尹胜男,迟婧,徐东风,丁宁,沈莉,赵雪文,李曼,计一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10)
- [2]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FLASH技术在儿童鼻旁窦CT中的应用[J]. 迟婧,徐东风,尹胜男,丁宁,赵雪文,计一丁. 中国辐射卫生, 2021(04)
- [3]全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女性化疗患者颈胸腹盆CT增强中的应用研究[D]. 耿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4]醒窍冲洗液对慢性鼻窦炎术后恢复的疗效观察以及对E-cadherin、α-SMA表达影响的研究[D]. 刘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额窦引流通道的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 朱正茹. 兰州大学, 2021(12)
- [6]低剂量CT扫描在儿童副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J]. 汤为.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01)
- [7]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气虚弱型慢性鼻-鼻窦炎术后的临床观察[D]. 张伟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与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患者误诊分析[D]. 徐宁宁.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9]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鼻窦CT比较研究[D]. 鄂晓青.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经鼻蝶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切除鞍底、蝶窦修复重建的临床观察[J]. 高玉帅,冯淼淼,步星耀,闫兆月,胡森,禹金良,盛致远. 医药论坛杂志,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