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研究

牛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研究

一、牛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飞艳[1](2021)在《西藏牦牛乳渣多肽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乳及乳制品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对乳制品中小分子多肽的研究更是当下关注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以了解牦牛乳渣,开发牦牛乳渣产品,找出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乳渣多肽为目的,以西藏不同海拔(那曲NA:海拔2800 m、拉萨NB:海拔3500~4000 m、公布江达县加之乡Nc:海拔4300 m)牦牛乳渣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不同海拔牦牛乳渣的理化、营养和风味特性;(2)牦牛乳渣多肽的肽组学变化;(3)细胞实验验证奶渣多肽T10的抗氧化特性。为奶渣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结果如下:海拔对牦牛乳渣理化、营养及风味影响显着(p<0.05)。相较于奶渣NA和NB,高海拔奶渣Nc的平均蛋白质含量(71.00 g/100 g)、维生素A含量(0.33 ug/100g)、维生素E含量(0.33 mg/100 g)、维生素D3含量(0.66 ug/100 g)、铁元素含量(55.51 g/kg)、总氨基酸含量(79.32 g/100 g)和必需氨基酸含量(36.40 g/100 g)最高。相较于奶渣NA和Nc,奶渣NB极值温度(129.68℃)最低,而tanδ最高,说明奶渣NB流动性最佳。牦牛乳渣挥发性组成主要是醛类(Vmin>37%),奶渣NA和NB主要挥发性成分是壬醛,呈现玫瑰花香,奶渣Nc主要挥发性成分是己醛,呈现青草花香。利用nESI-LC-MS/MS鉴定2800 m和4300 m海拔下的奶渣多肽,对用胰蛋白酶+胃蛋白酶两步酶解前后奶渣多肽进行了多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酶解前2800 m和4300 m海拔下的奶渣共有84种差异表达多肽(上调32种,下调52种);酶解后共有888种差异表达多肽(上调397种,下调491种)。NA酶解前与酶解后的奶渣多肽共有456个差异表达多肽(上调107种,下调349种);Nc共有498种(上调12种,下调486种)。对酶解前后的奶渣差异多肽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得知奶渣多肽主要活动在细胞外区域和高尔基体中。主要参与的分子功能有相同的蛋白质结合、乳糖合酶活性、酶原结合、信号受体结合、抗氧化活性等。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分别为对脱氢表雄酮的反应、对11-脱氧皮质酮的反应、对盐皮质激素的反应、对孕激素的反应、对雌二醇的反应、对酮的反应、对皮质类固醇的反应、对酒精的反应等。利用KEGG数据库信息分析差异多肽所对应的蛋白所在的生物学通路,结果表明奶渣多肽主要参与的代谢通路主要涉及PPAR信号通路、胆固醇代谢、甘油脂代谢、补体和凝血级联、半乳糖代谢、脂肪的消化吸收、咖啡因代谢等方面。将从奶渣中鉴定得到的牦牛乳渣9肽(T10)进行合成,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细胞损伤发生氧化应激,辅T10预处理以验证其保护作用。结果表明,MTS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到T10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保护HUVECs中H2O2引起的损伤,减弱了 H2O2诱导的细胞死亡。T10降低脂质过氧化物酶(MDA)和活性氧(ROS)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T10处理降低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Bax和Keap1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提高了 Bcl-2,Nrf2,p Nrf2,HO-1,NQO1的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这意味着T10可以调节Nrf2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使用Nrf2抑制剂ML385阻断Nrf2途径,在损伤模型中T10的保护功能部分丧失。这些结果表明从奶渣中分离出的T10对H2O2诱导的HUVECs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Nrf2信号通路的调控和细胞凋亡有关。本研究为西藏牦牛乳渣的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有益于开发牦牛乳渣功能性食品。

沈海亮[2](2021)在《多穗柯三叶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穗柯以甜味着称,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江西、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省以及东南亚的印度、泰国、老挝等地的一种甜茶。自2017年起,多穗柯因其食用和药用功能,被批准为新型食品原料。同时,多穗柯提取物的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癌、保护肝脏和心脏、抗肥胖、保护神经和抗过敏等生理功能。根皮苷和三叶苷是多穗柯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且三叶苷含量大于根皮苷。研究表明,多穗柯提取物和根皮苷都能显着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但在动物模型中,关于多穗柯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三叶苷,目前尚没有发现其减肥作用的研究。多穗柯甜茶作为一种饮用历史悠久,不仅具有高甜度、低热量、安全无毒,而且兼具药、糖、茶等综合作用的药食同源且资源丰富的常用饮品,加大其营养健康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其产品开发的多元化及产业价值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中以多穗柯三叶苷为研究对象,以SD肥胖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通过设置高、中、低剂量的三叶苷灌胃干预,探讨三叶苷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并从脂肪代谢基因、激活棕色脂肪组织活性及肠道微生物等3个方面探讨三叶苷可能的减肥机理机制,最后研究了三叶苷减肥过程中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三叶苷对预防和治疗肥胖积极作用,以期为多穗柯及三叶苷保健产品和临床药物的开发提供其营养健康价值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多穗柯三叶苷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机理研究。以SD大鼠为实验研究对象,通过高脂饲料诱导建立肥胖大鼠模型,再通过阳性药物和三叶苷高、中、低剂量灌胃干预,考察三叶苷的减肥作用。同时检测血脂水平(TG、TC、HDL-C、LDL-C)、肝脏功能(AST和ALT)、肝脏和白色脂肪组织形态的变化。在激素和基因水平探讨了三叶苷减肥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影响摄食量的前提下,三叶苷显着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SD大鼠体重增加(p<0.05),具有明显的减肥作用。其中,中、高剂量三叶苷明显降低肥胖大鼠的脂肪率(p<0.05)。血脂指标和肝功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三叶苷显着降低血清TG、TC、LDL-C含量(p<0.05)和且效果好于阳性对照药;同时,ALT和AST的活性也显着降低(p<0.05),而且高剂量三叶苷效果好于奥利司他。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三叶苷能明显减少肝脏组织中空泡面积和炎症细胞数量,减少脂质沉积,逆转脂肪沉积导致的肝脏组织病变;同时,白色脂肪组织中肥大细胞明显恢复正常。机理研究结果表明,(a)中、高剂量三叶苷和奥利司他均能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廋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p<0.05),明显改善廋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减少NPY的分泌,抑制食欲减少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肥胖的发展。(b)三叶苷显着下调PPARγ、ACC、FAS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和脂肪酸的生成,减少体质脂质的沉积。而高剂量三叶苷和奥利司他显着上调了肝脏和白色脂肪中PPARα基因的表达(p<0.05),从而加速脂肪氧化,增加肝脏和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减少脂肪细胞脂滴的积累,进而改善肝脏细胞脂肪变性。此外,三叶苷显着上调HSL和CPT1基因的表达(p<0.05),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β-氧化,减少机体脂肪含量。因此,三叶苷可能具有PPARα、HSL和CPT1激动剂的作用,刺激了三种基因的表达,从而加快机体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含量和脂肪在内脏组织中的积累。另外,高剂量三叶苷显着上调了白色脂肪组织中UCP1基因的表达(p<0.05),表明三叶苷诱导了白色脂肪组织褐色化,这预示着更多的能量将以热能释放而不是用于脂肪的合成。以上结果说明,三叶苷能明显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体重增加、改善血脂异常、修复肝脏组织病变,而这些可能是通过改善廋素、胰岛素敏感性和控制饮食以及上调脂肪分解基因的表达和下调脂肪合成基因的表达作用的结果。(2)多穗柯三叶苷对Tyk2/STAT3信号通路介导的棕色脂肪组织功能活性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考察了棕色脂肪组织中Tyk2/STAT3信号通路中Tyk2和STAT3蛋白表达量,以及下游脂代谢相关的PPARγ、PRDM16、C/EBPβ、PPARα和UCP1蛋白的表达变化,从激活棕色脂肪功能活性的角度探讨了三叶苷对肥胖大鼠减肥的机制。结果表明,三叶苷显着增加肥胖大鼠棕色脂肪组织中Tyk2蛋白和STAT3蛋白表达,抵消高脂饮食对Ty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造成的抑制,恢复棕色脂肪组织的正常发育和下游蛋白的正常表达。三叶苷还显着上调PPARγ,PRDM16和C/EBPβ蛋白的表达,使棕色脂肪细胞正常分化,改善了棕色脂肪组织形态。三叶苷还显着增加PPARα和UCP1蛋白表达,提高棕色脂肪组织代谢活性的增加和产热能力。以上结果表明,三叶苷可以通过激活Tyk2/STAT3信号传导途径活性,维持棕色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棕色脂肪质量,最终上调产热因子UCP1蛋白的表达消耗更多的能量转换为热量释放,这可能是三叶苷减肥的另一个实现途径。(3)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盲肠中6种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鼠肠道菌群16Sr DNA的V3区域进行测序,基于Illumina平台测定肠道菌群组成及丰度。采用Chao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Goods coverage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进行分析,Beta多样性采用主坐标分析(PCo A)在进行分析。SCFAs检测结果表明,三叶苷可以显着增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尤其丁酸的含量。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相比高脂对照组,三叶苷的干预显着增加了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的相对丰度(p<0.05),降低了Blautia,Allobaculum,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粪球菌属(Coprococcus)的相对丰度(p<0.05),从而引起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比值增加。这说明在门和属的水平上,三叶苷调节了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而肠道菌群的这种改变能促进肥胖大鼠的血脂代谢。PICRUSt分析预测KEGG代谢途径的结果表明,三叶苷处理组肥胖大鼠和高脂模型对照组大鼠之间,PICRUSt预测的KEGG通路存在显着不同,主要参与脂质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其他次生代谢产物(类黄酮生物合成),萜类和聚酮化合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以及辅因子和维生素(视黄醇代谢),说明三叶苷可能通过肠道菌群的影响参与机体脂质合成和能量代谢,进而对机体肥胖发挥积极作用。以上结果,揭示了肠道菌群对LPR中三叶苷减肥作用的贡献,并预测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的潜在调控机制。(4)多穗柯三叶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的影响。实验通过检测肥胖大鼠血清和组织(肝脏、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中丙二醛(PC)、羰基化蛋白(P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GSH)的变化,考察了三叶苷对肥胖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并在基因水平上对三叶苷抗氧化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肥胖大鼠血清和组织中,MDA和PC含量均有显着增加(p<0.05),其体内发生了严重的氧化应激。三叶苷和阳性药物奥利司他明显降低血清和组织中MDA和PC的含量,其中TR-H组中MDA和PC含量下降显着(p<0.05);同时,三叶苷组SOD活性、CAT活性和GSH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高剂量三叶苷的作用效果最为显着(p<0.05)。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被认为是机体抵抗氧化应激的关键调控因子。三叶苷明显上调肥胖大鼠肝脏、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中Nrf2的表达,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特别是三叶苷高剂量组分别上调2.48倍、1.20倍和1.23倍。结合前文中SOD、CAT和GSH在大鼠中组织和血清中的各组的变化,我们推测,三叶苷可能是通过增加Nrf2的表达,促进SOD、CAT和GSH等抗氧化酶的表达,进而减轻机体氧化应激。以上结果表明,三叶苷明显降低肥胖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基因的表达实现的。肥胖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降低,对肥胖的控制和治疗有积极作用。结论:本研究系统研究了多穗柯三叶苷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证实了多穗柯三叶苷具有较强的减肥作用,同时还有降血糖、降血脂及保肝护肝作用。揭示了三叶苷通过上调肥胖大鼠肝脏和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基因的表达和下调脂肪合成基因的表达,加速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同时减少机体脂肪合成和沉积发挥减肥作用;证实了三叶苷通过促进白色脂肪组织褐色化,增加非战栗产热的机体能量消耗;进一步研究证实了,三叶苷激活并增强了Tyk2/STAT3信号通路介导的棕色脂肪功能活性,使机体更多的能量通过非战栗产热以热能释放,增加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速率而发挥减肥作用;揭示了肠道菌群对LPR中三叶苷减肥作用的贡献,并预测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的潜在调控机制;证实了三叶苷通过上调Nrf2基因的表达,增加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或含量,缓解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减少肥胖大鼠炎症反应,有助于肥胖的治疗。

李福厚[3](2021)在《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贮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粗饲料,在反刍家畜日粮中占比达一半以上,是现代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饲草类型,也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实施“粮改饲”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有效提升我国青贮饲料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可为加快我国现代草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乳酸菌青贮制剂的开发和利用在高品质青贮饲料生产和牧草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牧草产业安全、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目前常用的青贮乳酸菌制剂其主要功能为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防止霉变。而开发既能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又具有降解纤维功能的青贮乳酸菌制剂一直以来是青贮饲料乳酸菌研究领域的热点。本论文结合目前国际上对青贮发酵调控的形势以及大量前人的研究,对定向筛选出的一株能够有效改变青贮发酵过程中木质纤维素结构的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通过高木质纤维素材料的青贮及酶解糖化试验,阐述了其改变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体外瘤胃发酵试验以及家畜消化代谢试验,证明了其作为青贮添加剂对饲草消化率及家畜健康等的影响。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在玉米秸秆青贮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玉米秸秆青贮常温下(~25℃)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Acremonium cellulase,AC)、接种植物乳杆菌A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1,Lp)或同时添加AC并接种Lp均能够通过降低青贮的pH值,增加乳酸含量改善青贮的发酵品质。单独使用植物乳杆菌A1对青贮过程中结构碳水化合物的降解性能不高,但植物乳杆菌A1与支顶孢属纤维素酶联合使用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效果较好。青贮60天后,玉米秸秆中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9.38%、17.2%、8.24%、18.8%。然而,在酶解糖化试验中,Lp处理组酶解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AC及AC+Lp处理组,酶解消化率分别比对照、AC和AC+Lp处理组高出23.3%、26.7%、43.3%。但植物乳杆菌A1的特性只能在25℃而不是40℃下有效。这为植物乳杆菌A1以后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以及生产生物燃料的前期预处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2.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在不同干物质巨菌草青贮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干物质巨菌草中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Acremonium cellulase,AC)、接种植物乳杆菌A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1,Lp)或同时添加AC并接种Lp均能够通过降低pH值很好的保存牧草并促进木质纤维素降解。在低干物质(L-DM)巨菌草青贮中,AC处理组降解木质纤维素效果较好。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中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10.4%、7.19%、17.1%、8.31%。AC+Lp处理组降解率最高,比对照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11.5%、7.64%、19.4%、8.31%。酶解消化率AC+Lp处理组最高,显着高于AC和Lp处理组,对照组最低。AC+Lp、AC和Lp处理组纤维素转化效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60.0%、45.0%、40.0%。在高干物质(H-DM)巨菌草青贮中,Lp处理组降解木质纤维素效果较好,且青贮60天后,其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5.38%、5.36%、6.48%、6.17%。同样,AC+Lp处理组降解率最高,比对照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7.87%、7.84%、9.26%、10.21%。酶解消化率Lp处理组最高,显着高于AC和AC+Lp处理组,对照组最低。Lp、AC和AC+Lp处理组纤维素转化效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317%、283%、250%。青贮中接种植物乳杆菌A1和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均降低了巨菌草青贮木质纤维素结构的结晶度,从而提高了纤维素酶对多糖的可及性,进一步提高了L-DM或H-DM青贮饲料木质纤维素的纤维素转化效率。在L-DM青贮中,利用支顶孢属纤维素酶可以有效地降解巨菌草青贮的木质纤维素,提高青贮的酶解糖化程度。然而,当巨菌草在H-DM水平青贮时,推荐植物乳杆菌A1单独或与支顶孢属纤维素酶联合使用最佳。3.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苜蓿青贮时接种植物乳杆菌A1(Lp A1)能够明显改善其发酵品质,降低青贮饲料pH值,并提高其乳酸浓度。青贮90天后,Lp A1处理组青贮干物质损失和非蛋白氮浓度最低。同时,接种Lp A1也降低了青贮后期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的浓度,提高了整个青贮过程中游离阿魏酸的浓度。Lp A1处理组的青贮饲料中阿魏酸浓度在30天时最高(P<0.05)。此外,在青贮的第30-90天,Lp A1和植物乳杆菌24-7(Lp 24-7)接种的苜蓿青贮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和商品植物乳杆菌MTD/(Lp MTD/1)处理组。而在整个发酵过程中,Lp A1和Lp 24-7接种的青贮中脂肪氧合酶活性均较低。与对照组和Lp MTD/1处理组相比,Lp A1和Lp 24-7均能提高青贮90天后苜蓿中总脂肪酸的浓度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P<0.05)。因此,青贮时接种产阿魏酸酯酶的菌株Lp A1或抗氧化菌株Lp 24-7,不仅能提高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和保存更多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能改善青贮苜蓿的抗氧化状态。4.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苜蓿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能提高饲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总产气量,但对甲烷产量没有影响。苜蓿青贮中接种植物乳杆菌A1能明显促进瘤胃发酵,增加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各脂肪酸组分及氨态氮浓度,特别是乙酸、丙酸、丁酸及支链脂肪酸的浓度。此外,苜蓿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对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但可明显增加一些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及碳水化合物利用菌属的相对丰度,如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和普雷沃氏菌属等。5.奶山羊消化代谢试验表明,苜蓿裹包青贮中接种Lp A1较常用商品菌株Lp MTD/1具有更好的发酵品质,且能够显着提高裹包的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Lp MTD/1处理组相比,苜蓿裹包青贮接种Lp A1能显着增加山羊的干物质、有机物以及粗蛋白质的消化率。此外,青贮中接种Lp A1能显着促进奶山羊的瘤胃发酵,增加了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以及异丁酸的浓度。奶山羊采食Lp A1处理组日粮能显着增加其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对乳清的抗氧化性能影响较小。Lp A1处理组奶山羊血清的免疫球蛋白A浓度显着高于Lp MTD/1处理组,但α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显着低于Lp MTD/1处理组。此外,与Lp MTD/1处理组相比,青贮中接种Lp A1对奶山羊产奶量影响较小,但对乳成分影响较大,能显着增加乳成分中乳脂、乳蛋白质、总固体以及尿素的含量。本研究首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体内、体外试验证明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能显着提高饲草的消化率。此外,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家畜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为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在青贮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王倩雯[4](2021)在《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奶牛乳腺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是乳汁合成和分泌的的重要场所,与乳产量和乳品质密切相关。高产奶牛尤其是处于泌乳高峰期奶牛的乳腺上皮细胞,极易发生氧化应激。清除机体各种氧化反应因子,抵御乳腺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增强其抗氧化的能力是维持乳腺健康和高效泌乳的有效措施。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PUFAs)是机体重要的脂质营养元素,饮食中补充n-3 PUFAs可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抵抗氧化应激反应。本论文通过对比患有隐性乳腺炎奶牛和健康奶牛的乳汁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奶牛隐性乳腺炎与抗氧化能力的关系,并通过构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mmary alveolar cells,MAC-T)氧化应激模型,研究了n-3 PUFAs对MAC-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奶牛隐性乳腺炎与抗氧化能力的关系。通过检测健康奶牛和隐性乳腺炎奶牛的乳汁中抗氧化指标的活性和含量。实验发现,与健康奶牛相比,患有隐性乳腺炎的奶牛乳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enzymes,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活性显着降低(p<0.01或p<0.05),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2)明确n-3 PUFAs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采用LPS作为刺激源,处理体外培养的MAC-T细胞,建立氧化损伤细胞模型;通过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的抗氧化酶的活性、MDA的含量以及DNA的损伤程度,探究了n-3 PUFAs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处理组细胞内抗氧化酶SOD、CAT、GSH-PX和GST的活性显着降低(p<0.01),而MD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DNA损伤程度增强;n-3 PUFAs预处理组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SOD和CAT的活性降低(p<0.01)、MDA的含量增加(p<0.01)以及DNA损伤;n-3 PUFA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SOD和GST的活性、MDA的含量以及DNA的损伤程度均无显着差异。(3)n-3 PUFAs促进Nrf2从胞质向核内转移激活Keap1-Nrf2-ARE抗氧化通路。通过采用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胞质和胞核的Nrf2蛋白表达情况,探索n-3 PUFAs是否通过激活Nrf2实现抗氧化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使用LPS处理后,胞质Nrf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胞核的Nrf2蛋白表达显着上升;用不同浓度的n-3 PUFAs进行预处理,胞质Nrf2蛋白表达随n-3 PUFAs浓度的升高而上升,胞核的Nrf2蛋白表达升高更为显着。综上所述,患有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汁抗氧化酶活性降低;n-3 PUFAs通过提高MAC-T细胞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MDA的含量、降低了DNA损伤程度;促进Nrf2向核内转移,激活Keap1-Nrf2-ARE抗氧化通路,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为n-3 PUFAs在奶牛乳腺炎防治的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孙雅望[5](2021)在《脂多糖引起奶牛乳腺和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及蒲公英提取物对其阻断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实际生产中,饲喂高精料饲粮常常引起奶牛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SARA);此外,奶牛也常患有乳腺炎和子宫炎。在上述情况下,奶牛体内产生大量的内毒素(亦称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其会诱导奶牛机体以及乳腺上皮细胞发生氧化应激,这会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为了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并结合国内禁抗养殖的要求,本研究选取具有抗氧化特性的蒲公英提取物作为潜在的抗生素替代物,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试验来探索蒲公英提取物对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然后通过奶牛饲养试验来验证高精料饲粮模式下蒲公英提取物对机体包括乳腺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试验:1.不同浓度LP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浓度LP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影响。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6组,添加的LPS浓度分别为(0,0.1,0.5,2.5,12.5,100 ng/mL),LPS的处理时间为48小时。结果显示:(1)在LPS处理后,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与LPS浓度存在剂量效应。(2)LPS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细胞活性与LPS浓度呈负相关(P<0.05)。(3)在100ng/mL浓度下,LPS处理组显着增加了细胞内的蛋白质和DNA氧化损伤产物(P<0.05)的含量,且通过回归分发现LPS浓度与氧化损伤标志物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4)当LPS处理浓度大于等于0.5ng/mL时,细胞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bility,T-AOC)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和浓度为0.1ng/mL的LPS组。2.蒲公英提取物通过Nrf2通路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本试验旨在探究蒲公英提取物(Dandelion aqueous extracts,DAE)在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状态下的抗氧化作用及其通过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的调控缓解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不含LPS和DAE)、LPS组(100ng/mL)、DAE10组(LPS组+10μg/mL DAE)、DAE50组(LPS组+50μg/mL DAE)、DAE100组(LPS组+100μg/mL DAE)、DAE200组(LPS组+200μg/mL DAE),各组细胞的处理时间均为48小时。结果显示:(1)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活性受到LPS的显着抑制(P<0.05),但这种抑制作用在添加DAE后得到缓解。(2)经过LPS处理后,细胞内ROS含量显着增加(P<0.05),同时细胞内蛋白质、脂肪和DNA氧化损伤产物的含量也显着升高(P<0.05),表明LPS引发了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及氧化损伤。与对照组和LPS组相比,DAE50组、DAE100组和DAE200组显着抑制了(P<0.05)细胞内ROS的产生。(3)与LPS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DAE后能显着降低(P<0.05)细胞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 G)以及蛋白质羰基(Protein carbonyl,PC)的含量,其中DAE50组的降低幅度更为显着。(4)与对照组和LPS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DAE还显着提高了(P<0.05)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5)经过LPS处理后,细胞内Kelch样结合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与LPS组相比,DAE50组细胞内Nrf2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同时Keap1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6)与LPS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DAE在一定程度上调了Nrf2调控的抗氧化基因表达,其中DAE50组中不同抗氧化基因的表达与LPS组相比差异均显着(P<0.05)。3.高精料饲粮中添加蒲公英提取物对改善奶牛生产性能及降低机体氧化应激的作用本试验旨在探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过瘤胃保护的蒲公英提取物对泌乳期奶牛产奶性能、免疫指标和乳腺氧化应激的作用效果。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取体况良好、泌乳天数接近(70±15天)的60头荷斯坦牛。以初始产奶量、体细胞数和胎次为区组因素分为3组(分组后上述3个指标组间无显着差异),每组20头。三个试验组分别为LCD组(低精料饲粮,饲粮精粗比为4:6)、HCD组(高精料饲粮,饲粮精粗比为6:4)和DAE组(在HCD组的基础上添加0.5%的蒲公英提取物)。试验期为35d,试验期内分别在早中晚进行三次饲喂,自由饮水。结果显示:(1)从第4周起,HCD组和DAE组奶牛产奶量显着高于(P<0.05)LCD组。三组饲粮在不同时期对乳品质产生不同影响。(2)相比于LCD组和DAE组,HCD组奶牛瘤胃p H值极显着降低(P<0.01)。HCD组奶牛瘤胃内和血浆中LPS含量均极显着高于(P<0.01)LCD组,DAE组奶牛瘤胃LPS含量介于HCD组和LCD之间且与两组的差异均极显着(P<0.01)。(3)在试验期第2周和第4周,HCD组牛奶中体细胞数显着高于(P<0.05)DAE组。HCD组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着高于(P<0.05)LCD组。LCD组奶牛血液中中心粒细胞百分比显着高于(P<0.05)HCD组。(4)HCD组奶牛血清中8-OHd G及PC含量显着高于LCD组。LCD组和DAE组奶牛血清中过氧化物酶(Catalase,CAT)活性极显着高于(P<0.01)HCD组。(5)通过相关分析可知,血浆中LPS浓度与血清中8-OHd G和PC含量呈极显着地正相关性(P<0.01),与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血清中CAT活性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6)LCD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α、β和κ酪蛋白m RNA表达量均极显着高于(P<0.01)HCD和DAE组,脂肪酸合成酶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HCD组,乙酰辅酶A羧化酶α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HCD组和DAE组。(7)DAE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Nrf2转录调控因子m RNA表达量极显着高于(P<0.01)LCD组和HCD组,胱氨酸/谷氨酸转运体和NAD(P)H醌氧化还原酶1的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P<0.05)HCD组。综上所述,LPS的浓度与LPS引起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总体上呈正相关。DAE可以作为有效的抗氧化剂来抑制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并且能够通过上调Nrf2调控的抗氧化基因来发挥作用。高精料饲粮模式虽然对产奶量有一定提高,但对乳品质、瘤胃内环境稳态、机体抗氧化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效应。高精料饲粮中添加蒲公英提取物能够通过Nrf2调控因子增强机体包括乳腺的抗氧化性能,并改善瘤胃内环境和生产性能。

郝二英[6](2020)在《mTOR信号通路介导褪黑素延缓产蛋后期蛋鸡卵巢衰老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蛋鸡产蛋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产蛋后期卵巢衰老和卵泡数量减少是导致其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褪黑素对保护卵泡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mTOR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生长和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项目结合多组学、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对褪黑素-mTOR信号通路-卵巢机能这一调控通路进行系统研究,探讨褪黑素和mTOR通路相关基因在蛋鸡卵巢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解析mTOR信号通路介导褪黑素延缓产蛋后期蛋鸡卵巢衰老的分子机制,为深入研究卵泡等级化建立和延长蛋鸡利用周期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周龄和70周龄的大午金凤蛋鸡各30只,连续5周追踪记录产蛋率和蛋品质,用ELISA方法检测抗氧化及免疫指标,HE染色检测不同发育阶段卵泡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CLIP-170、GRB10、LIPIN-1、ULK1、4E-BPS、S6K、PKC、RHO、SGK1)在产蛋高峰期(35周龄)和产蛋后期(75周龄)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关键蛋白(mTOR、PKC、4EBP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35周龄蛋鸡相比,75周龄蛋鸡产蛋率,抗氧化指标SOD、GSH-Px、T-AOC和免疫球蛋白IgM、IgG的水平极显着降低(P<0.01),MDA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75周龄不同等级的卵泡数目小于35周龄,且大白卵泡、小白卵泡、初级卵泡数目与35周龄相比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产蛋后期蛋鸡的SWF,LWF,SYF和POF的颗粒细胞层,膜层和结缔层与产蛋高峰期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与35周龄蛋鸡相比,75周龄蛋鸡mTOR信号通路下游基因CLIP-1 70、GRB10、LIPIN-1、4E-BP1、S6K、RHO和SGK的mRNA表达量在SWF,LWF,F1,F3和卵巢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在SYF卵泡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75周龄蛋鸡ULK1基因在SWF、LWF、F3、F1及卵巢的mRNA表达量与35周龄蛋鸡相比极显着增加(P<0.01),SYF显着下降(P<0.05)。结果表明mTOR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模式具有年龄特异性。试验选取60只蛋鸡(70周龄),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褪黑素组,褪黑素组连续28d腹腔内注射褪黑素,剂量为20mg/kg·d。结果表明褪黑素处理显着增加了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1)、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P<0.05)以及生殖激素雌二醇(E2)和促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P<0.01),同时增加了中白卵泡和小白卵泡的数量(P<0.05),且降低血浆中的活性氧(ROS)水平(P<0.01)。褪黑素组中mTOR,4E结合蛋白-1(4E-BP1)和核糖体蛋白6激酶(S6K)的mRNA表达极显着上调(P<0.01),且褪黑素组中mTOR、p-mTOR蛋白以及mTORC1下游蛋白4E-BP1和p-4E-BP1蛋白水平显着上调(P<0.05)。以上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通过增加抗氧化酶和生殖激素的水平以及激活产蛋后期蛋鸡中的mTOR信号通路来促进卵泡生长。试验选用褪黑素处理(200umol/L)与不处理的蛋鸡卵泡颗粒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共筛选出581个差异表达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处理的蛋鸡卵泡颗粒细胞中有259个基因上调,322个基因下调。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后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显示主要聚集在mTO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差异表达基因,发现与转录组结果一致。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GRB10,SGK1,PRKCA,RPS6KA2,RAF1,PIK3R3,WNT16 在 mTOR信号通路中调控细胞的生理功能,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CDKAlA,STAR,IL1B,BOK,FAT,BMP5,AIFM3,PAWR,Foxol参与调控卵泡的增殖和凋亡。表明mTOR信号通路参与褪黑素介导的蛋鸡卵泡颗粒细胞增殖的调控,褪黑素可能通过PI3K-Akt-mTOR级联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试验选用小黄卵泡(直径8-10mm)作为研究对象,分离颗粒细胞,将蛋鸡卵泡颗粒细胞与褪黑素(0、2、20或200 umol/L)共同培养48h。结果表明,褪黑素可通过上调Cyclin D1(P<0.01)、Bcl-2(P<0.01)和下调P21、Caspase-3、Beclinl和LC3-Ⅱ(P<0.01)来增强20umol/L和200umol/L颗粒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P<0.05)。褪黑素处理增加了mTOR,PKC,4E-BP1,S6K的mRNA(P<0.05)和p-TOR,p-S6K蛋白的表达。在细胞中添加mTOR激活剂和抑制剂,并筛选出最佳剂量(10umol/L MHY1485和100nM雷帕霉素),与20umol/L褪黑素联合培养用于后续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20umol/L褪黑素+10umol/LMHY1485联合培养,颗粒细胞增殖显着增强(P<0.05);100nM雷帕霉素显着抑制颗粒细胞增殖并增强颗粒细胞凋亡(P<0.05),但在20umol/L褪黑素+100nM雷帕霉素联合处理组中,该作用被逆转(P<0.05)。Cyclin D1,Bcl-2蛋白上调和P21,Caspase-3,Beclinl,LC3-II蛋白的下调也验证了这一结果(P<0.05)。20umol/L褪黑素+10umol/LMHY1485激活了mTOR信号通路上游基因PI3K,AKT1,AKT2和下游基因PKC,4E-BP1,S6K(P<0.05)的mRNA表达以及p-TOR,p-S6K的蛋白表达。雷帕霉素显着抑制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P<0.05)。这些结果最终表明,褪黑素通过激活mTOR信号通路来调节鸡颗粒细胞增殖和抗凋亡的过程。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褪黑素通过mTOR信号通路抑制了蛋鸡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增强了机体抗氧化性能,延缓产蛋后期蛋鸡卵巢的衰老。本试验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蛋鸡卵巢机能衰减机制,延长蛋鸡产蛋周期提供了科学依据。

章京京[7](2020)在《雌激素对小鼠C2C12成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证明在骨骼肌损伤模型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些产生自由基的潜在位点,即氧自由基产生导致的氧化应激在骨骼肌损伤和修复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雌激素由于其抗氧化结构特性,是否能在骨骼肌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其抗氧化作用,从而保护和预防肌肉免受损伤和炎症,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建立过氧化氢诱导的小鼠C2C12成肌细胞氧化损伤的基础上,探讨雌激素补充对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的机制,为雌激素治疗和预防骨骼肌损伤提供细胞水平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以小鼠C2C12成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细胞传代培养达到80%融合后,更换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分组并设置复孔,实验分为对照组(C组,空白对照组)、雌激素组(E组,用1μmol/L的17β-雌二醇预处理1小时)、过氧化氢组(H组,加入1mmol/L过氧化氢)、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用1μmol/L的17β-雌二醇预处理1小时后加入1mmol/L过氧化氢)。干预结束后分别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细胞毒性(1)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对照组(C组)相比,雌激素组(E组)没有显着差别(297.33±18.88U/L,304.00±8.72 U/L,P=0.352),过氧化氢组(H组)显着增加(297.33±18.88U/L,502.67±7.01 U/L,P<0.001),与过氧化氢组(H组)相比,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显着降低(502.67±7.01 U/L,403.33±10.25 U/L,P<0.001)(2)计算细胞毒性结果与对照组(C组)相比,雌激素组(E组)没有显着差别(31.25±1.98%,31.95±0.92%,P>0.05);过氧化氢组(H组)显着增加(31.25±1.98%,52.84±0.74%,P<0.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显着降低(52.84±0.74%,40.30±5.21%,P<0.001)。2.检测各组细胞的DCF产物相对荧光水平与对照组(C组)相比,雌激素组(E组)没有显着性差异(100%,116.67±17.51%,P=0.206),过氧化氢组(H组)显着增加(100%,606.67±21.60%,P<0.001);与过氧化氢组(H组)相比,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显着降低(606.67±21.60%,251.67±34.30%,P<0.001)。3.细胞活力(1)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度值与对照组(C组)相比,雌激素组(E组)无显着差别(0.36±0.04,0.37±0.03,P=0.504),过氧化氢组(H组)显着下降(0.36±0.04,0.34±0.04,P<0.01);与过氧化氢组(H组)相比,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显着增加(0.34±0.04,0.352±0.04,P<0.01)。(2)细胞相对活力结果与对照组(C组)相比,雌激素组(E组)无显着差别(100%,100.38±1.55%,P>0.05),过氧化氢组(H组)显着降低(100%,94.05±1.30%,P<0.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显着增加(94.05±1.30%,96.76±1.68%,P<0.01)。4.细胞内SOD、CAT活性检测结果(1)细胞内SOD活性检测结果与对照组(C组)相比,雌激素组(E组)没有显着差别(38.31±1.00U/mg,37.54±0.56U/mg,P=0.079),过氧化氢组(H组)显着降低(38.31±1.00U/mg 31.94±0.76U/mg,P<0.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显着增加(31.96±0.77U/mg,34.36±0.44 U/mg,P<0.01)。(2)细胞内CAT活性检测结果与对照组(C组)相比,雌激素组(E组)没有显着差别(25.92±0.67U/mg,25.95±0.52U/mg,P=0.917),过氧化氢组(H组)显着降低(25.92±0.69U/mg,22.31±0.64U/mg,P<0.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显着增加(22.31±0.64U/mg,25.29±0.70U/mg,P<0.001)。5.细胞内Nrf2、p-Nrf2、HO-1蛋白的表达检测结果(1)Nrf2蛋白印迹结果过氧化氢组(H组)较正常对照组表达量(C组)有所减弱(P<0.01),雌激素组(E组)显着增强(P<0.01);与过氧化氢组(E组)相比,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Nrf2表达有所增强(P<0.01)。(2)Nrf2的磷酸化蛋白印迹结果雌激素组(E组)、过氧化氢组(H组)较正常对照组(C组)表达量均有所增加(P<0.01);较过氧化氢组(H组),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Nrf2的磷酸化的表达同样有所增强(P<0.01)。(3)HO-1蛋白印迹结果过氧化氢组(H组)较正常对照组表达量(C组)有所减弱(P<0.01),雌激素组(E组)显着增强(P<0.01);与过氧化氢组(E组)相比,雌激素过氧化氢组(EH组)HO-1表达有所增强(P<0.01)。研究结论:1.雌激素能够改善过氧化氢诱导的小鼠C2C12成肌细胞氧化损伤,其机制为降低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Nrf2蛋白及其下游蛋白HO-1蛋白的表达和Nrf2磷酸化。2.小鼠C2C12成肌细胞在没有氧化损伤的情况下,雌激素能够提高Nrf2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但并不能降低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王姝[8](2020)在《解纤维热酸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性质表征》文中研究说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EC 1.15.1.1)是一种抗氧化金属酶,通过催化超氧阴离子发生歧化反应,产生过氧化氢和氧气,有效抵御氧化压力和氧化损伤。本论文对来自Acidothermus cellulolyticus 11B中超氧化物歧化酶(AcSOD)进行提取、纯化;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了AcSOD基因,构建了不同的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重组蛋白,表征了酶学性质,探讨了该酶的催化类型。通过多序列比对发现,AcSOD和已知的Ni-SOD有高度的序列保守性,镍钩(Ni-hook)的9个残基(His-Cys-X-X-Pro-Cys-Gly-X-Tyr)可能是镍型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关键判断。同源模建结果表明AcSOD与PDB号为3G50的Ni-SOD序列相似性达到68.38%。暗示该酶可能是一种新型的Ni-SOD。为了阐明该酶的催化机制,本论文首先应用硫酸铵沉淀和阴离子交换层析方法从原始菌株中将该酶纯化了331倍,比活力达到2450 U/mg。但是纯化的酶的纯度未达到进一步分析的要求。本论文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克隆了AcSOD基因的完整阅读框,进一步构建了三种表达载体(pET28a-SOD1.0、pET28a-SOD2.0和pET20b-SOD3.0),以验证Ni-SOD前导序列有效切割对酶活性状态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切除前导肽后,酶才能表现出高活性。论文对重组酶(AcSOD2.0,pET28a-2.0表达产物)进行了酶学性质表征。AcSOD2.0比活力为2125 U/mg。抑制剂分析表明该酶对过氧化氢敏感,被叠氮化物弱抑制,该抑制结果与Ni-SOD抑制模式相吻合。AcSOD2.0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在50℃保温2 h仍保留80%的酶活力,并在60℃下表现出热激活现象。AcSOD2.0在pH 4-7范围内的相对活力达到95%以上;金属离子Fe2+和Ni2+抑制其活性;Fe3+、Mg2+、Zn2+、Ca2+、Mn2+、Cu2+能提高其活力。DTT导致酶失活;其它有机化合物,如乙醇、β-巯基乙醇、吐温-80、十二烷基硫酸钠、尿素、曲拉通X-100、EDTA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本论文从嗜热菌A.cellulolyticus 11B中纯化获得一种AcSOD,克隆了相关基因,构建了不同的表达载体,表达并获得了重组酶。序列分析及抑制模式测定表明该酶可能是一种新型Ni-SOD。酶学性质表征表明,AcSOD2.0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较宽的pH催化范围、多种金属离子耐受或激活特性。本论文对阐明AcSOD的催化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且该酶也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徐颖[9](2020)在《离子强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隶属于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400300)。离子强度的静电相互作用对细胞内外的生物大分子功能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生物大分子中的酶对人体的营养调节以及食品加工(腌制、乳制品)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离子强度对于酶所处微环境的静电相互作用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影响酶作用的发挥。本文应用体外模型以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猪胰α-淀粉酶、β-半乳糖苷酶为研究对象,研究离子强度对其活性的影响以机理,同时体内实验通过改变HEK293细胞培养基中离子强度,观察细胞内离子强度随时间改变,并进一步研究细胞内离子强度改变HEK293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离子强度(NaCl)对枯草芽孢杆菌属蛋白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发现离子强度(NaCl)对蛋白酶有抑制作用,随着离子强度增加,对酶的抑制作用越强,且酶促动力学参数Km和Vmax都减小。进一步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以及分子模拟等方法探究其原理。结果表明,蛋白酶与作用环境中的离子产生静电相互作用,使其表面粗糙,官能团-C=O和-C-N以及严重地破坏蛋白酶β-折叠的氢键,改变平行和反平行结构的比例,反平行的比例越大,平行越少,进而导致蛋白酶活性降低。(2)离子强度(NaCl)对猪胰α-淀粉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发现离子强度的增加,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随之增强,且其酶促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同时也减小。进一步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以及分子模拟等方法探究其原理,结果表明,α-淀粉酶与作用环境中的离子产生静电相互作用,使其表面粗糙,官能团-C=O和-COO-以及二级结构中螺旋结构先增加后减少,且折叠先减少后增加,并且影响着酶活中心催化集团,进而导致α-淀粉酶活性降低。(3)离子强度(ZnSO4)对β-半乳糖苷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发现微环境中离子强度增加对β-半乳糖苷酶有抑制作用增强,且酶促动力学参数Km和Vmax都减小。进一步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以及分子模拟等方法探究其原理,结果表明,β-半乳糖苷酶与微环境中的Zn2+产生静电作用,是官能团-CH2和-COO-发生改变,同时酶催化中心也受Zn2+影响,进而导致β-半乳糖苷酶活性降低。(4)通过使用含有200 mM NaCl的培养基培养HEK293细胞,发现随培养时间的增加细胞内离子强度不断增加,30min内下降趋势较大,30min后逐渐趋于稳定。在显微镜下观察经过200 mM NaCl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形态,发现部分细胞出现轮廓不清晰状态,并且SOD酶活性30min内处于稳定状态,而30min后SOD酶活性受到抑制作用。综上所述,体外和体内实验都证明酶所在微环境的离子强度的改变,能够改变酶与离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以及结合作用,而使酶的表面、官能团以及二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酶活性的发挥。探究离子强度对体外酶活性的影响及机理,为探究体内酶活性改变机理打下基础,并且对食品加工以及营养调节(如血糖、消化吸收以及乳糖不耐等)功能性食品的作用发挥有重要意义。

户克庆[10](2020)在《尼可地尔通过开放mitoKATP对缺血再灌注时冠脉微循环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作为冠心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类全因死亡的重要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目前已成为ACS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恢复心肌灌注,缓解症状,改善临床预后。然而,尽管PCI技术不断成熟和改进,仍有部分患者未能在PCI治疗中获益,反而出现PCI术后无复流和低灌注,即心肌无复流(myocardial no-reflow,MNR)现象。MNR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MNR现象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MNR是ACS患者PCI术后近期和远期预后不良,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强烈预测因子。如何有效预防MNR是临床心脏病专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临床研究发现,PCI术前或术中冠脉内给予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尼可地尔、硝普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可能减少无复流现象发生。尼可地尔同时具有类硝酸酯样及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的双重作用,可显着改善冠脉微循环。近十年来,多位学者尝试静脉或冠脉内应用尼可地尔改善PCI术中冠脉微循环及心肌灌注,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前应用尼可地尔,可显着改善其冠脉血流、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可提高左室功能。虽然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数据,但多数临床研究显示,与硝酸甘油相比,尼可地尔能够更好的纠正冠脉无复流,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脏功能。除了通过扩张冠脉微血管外,尼可地尔是否还通过其他作用机制改善PCI相关的心肌灌注障碍?目前尚不明确。为探讨尼可地尔改善PCI术后心肌灌注的可能作用机制,本研究纳入拟行PCI治疗的ACS患者,PCI术前经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与未应用尼可地尔患者相比,观察PCI术前和术后炎症相关指标表达的动态变化情况,并采用蛋白组学分析方法筛查尼可地尔改善心肌灌注的可能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观察PCI术前经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对PCI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2.蛋白组学分析筛查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改善PCI术后心肌灌注的可能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人群:(1)入选标准:①年龄30-80岁的ACS患者;②冠脉造影证实冠脉中重度狭窄(>75%),并拟行PCI术。(2)排除标准:①肝功能损伤: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高于正常值上限3倍及以上;②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水平>2.5mg/d1(221umol/L);③罹患恶性肿瘤患者;④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者;⑤中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90g/L;⑥既往有PCI或冠脉搭桥病史;⑦急性心力衰竭;⑧复杂冠脉病变(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严重钙化病变);⑨对尼可地尔过敏者。2.研究分组:冠脉造影前,向所有拟入组的ACS患者及家属告知研究的目的、方案,征得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行PCI术,拟行PCI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并按照1:1的原则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1)尼可地尔组(n=30):行PCI术前在拟处理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2mg弹丸式注射1次;(2)对照组(n=30):PCI术前冠脉内给予相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1次;3.检测指标(1)血液学炎症指标所有患者均分别于PCI术前、术后24小时及术后7天留取静脉血15ml,离心后冻存于-80℃冰箱,检测各时间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炎症因子指标包括:TNF-α、IL-6、IL-1β、VCAM-1、ICAM-1、CXCL-1、CXCL-2、MCP-1、IL-18、IL-10、IL-19、IL-33、IL-1RA。(2)蛋白组学分析随机选取尼可地尔组及对照组各3例患者的PCI术前和术后24小时的血清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将术后蛋白表达倍数变化(fold change,FC)>2或FC<0.5作为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的统计标准,筛选出DEPs,对DEPs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4.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误表示。两组间同一时间点相关指标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同组两个时间点间相关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两两比较当方差齐时采用LSD(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 T3法。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分析,n<40时,采用Fisher’s Exact Test。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学资料均采用 SPSS 16.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包分析。研究结果1.PCI术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PCI术前,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患者在各促炎症因子及抗炎因子表达水平上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PCI术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变化(1)对照组:与PCI术前相比,对照组在PCI术后24小时TNF-α、IL-6、IL-1β、VCAM-1、ICAM-1等促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抗炎因子IL-33、IL-10、IL-19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在PCI术后7天时,促炎因子中IL-6、VCAM-1、ICAM-1仍呈持续高表达,而抗炎因子IL-33、IL-10、IL-19表达水平仍显着降低。(2)尼可地尔组:PCI术后24小时,尼可地尔组促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与PCI术前相比无显着变化,抗炎因子IL-10表达水平较术前显着升高(P<0.05)。3.PCI术后,两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尼可地尔组在PCI术后24小时时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VCAM-1、ICAM-1、CXCL-2、MCP-1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4.蛋白组学分析结果(1)与PCI术前相比,PCI术后对照组中有53个蛋白表达显着变化,包括39种蛋白表达显着上调和14种蛋白显着下调;冠脉内预防性应用尼可地尔可逆转这些蛋白的异常表达。对两组间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基因本体论(GO)分析显示这些蛋白主要分布在胞外区域,即多为分泌蛋白;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多富集在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这提示调节炎症-免疫反应可能是尼可地尔预防心肌无复流、保护冠脉微循环的重要机制。结论1.PCI术后致炎因子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而抗炎因子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提示PCI术后机体炎症反应增强;2.PCI术前冠脉内应用尼可地尔可显着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而升高抗炎因子的表达,这提示预防性应用尼可地尔可调节PCI术后机体炎症反应水平;3.蛋白组学分析发现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尼可地尔可调节PCI术后炎症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提示尼可地尔调节PCI术后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预防心肌无复流、改善冠脉微循环的重要机制。研究背景临床研宄发现预防性应用尼可地尔可显着减少PCI术中冠脉无复流的发生。尼可地尔改善冠脉微循环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论文I中,我们发现,PCI术后炎症反应增强,预防性应用尼可地尔可显着降低多种促炎因子表达,同时增加抗炎因子表达水平。采用蛋白组学分析进一步筛查其可能的机制,发现PCI术后对照组中有53个蛋白表达显着变化,包括39种蛋白表达显着上调和14种蛋白显着下调;冠脉内预防性应用尼可地尔可逆转这些蛋白的异常表达。对两组间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多为分泌蛋白,且多富集在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这提示调节炎症-免疫反应可能是尼可地尔预防心肌无复流、保护冠脉微循环的重要机制。那么,尼可地尔调节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具体分子机制是什么呢?心肌无复流(myocardial no-reflow,MNR)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冠脉微血管结构或功能障碍、局部代谢改变如氧自由基作用、炎症以及微循环机械栓塞、冠脉痉挛等均有参与。其中炎症-氧化应激机制在MNR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心肌缺血时,氧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减弱甚至消失,再灌注后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通过多种途径爆发式产生,超过了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清除能力,导致ROS大量堆积。ROS可通过多途径导致MNR,如促进黏附因子表达、激发炎症反应等。血管内皮细胞被覆血管内表面,内皮的完整性和功能对冠脉微循环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因此,千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有可能是预防和处理缺血再灌注时MNR现象的重要环节。线粒体呼吸链是ROS最主要的来源,占ROS来源的90%以上。正常情况下,机体自由基的生成受到抗氧化应激系统的严格调节,被控制在较低水平。缺血再灌注时,大量的ROS通过多个途径爆发产生,内源性的清除系统难以负荷,从而造成活性氧在体内积聚,引起氧化损伤。这提示线粒体在氧化应激反应中的核心位置。近年来研宄发现,线粒体膜上存在一种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ATP)参与调节氧自由基的生成。尼可地尔对细胞膜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均有开放作用。它作用于心肌细胞mitoKATP,通过减轻线粒体内Ca2+超载,调节氧自由基生成,线粒体基质肿胀和呼吸链优化,抑制细胞凋亡等途径,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具有药物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说:尼可地尔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mitoKATP,调节缺血再灌注后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这可能是尼可地尔减轻缺血再灌注后MNR、保护冠脉微循环的重要机制。研究目的1.观察尼可地尔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功能、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2.阐明尼可地尔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功能和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可能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采用缺氧/复氧细胞模型体外模拟缺血再灌注:将HUVECs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培养24小时,更换950ml/LN2、50ml/L C02饱和的D-hanks液后,置于三气孵箱中(含94%N2、5%C02及1%02,37°C)为缺氧,模拟缺血,设置缺氧时间为2小时(2hrs)。2小时后从三气畔箱中取出培养板,放回正常孵箱(20%2、5%C02,75%N2,37°C),即为复氧,模拟再灌注,设置复氧时间为4hrs。即缺氧2hrs/复氧4hrs。3.细胞分组:①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②缺氧复氧对照组(H/R组):缺氧2hrs/复氧4hrs;③尼可地尔组(Nic组):在缺氧开始前先给予尼可地尔lOOpM孵育2hrs,然后进行缺氧2hrs/复氧4hrs;④尼可地尔+5-羟葵酸组(Nic+5-HD组):在缺氧开始前先用5-HD 500jiM孵育2小时,再加入尼可地尔lOOpM继续孵育2hrs,然后再进行缺氧2hrs/复氧4hrs;⑤PI3K抑制剂LY294002+尼可地尔组(Nic+LY):采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IO^iM)预处理细胞2小时,再加入尼可地尔100|iM继续孵育2hrs,然后进行缺氧2hrs/复氧4hrs,观察相应检测指标变化。实验结束后,分别收集细胞上清液和细胞,-80°C冻存留待后续检测。(4)检测指标①内皮细胞活力检测:采用CCK-8细胞活力检测法;②内皮细胞通透性:检测内皮细胞单层对白蛋白通透性大小,以内皮细胞单层对白蛋白通透性大小用通透系数Pa表示③氧化应激水平检测:收集各组细胞的细胞上清,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细胞上清中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细胞上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④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umornecrosis factor-a,TNFa)、白介素-ip(interleukin-ip,IL-ip)、IL-6的表达水平。⑤PI3K7Akt信号通路分子检测:各组细胞干预结束后收集细胞并提取蛋白,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PI3K、Akt总蛋白和怜酸化蛋白表达水平。(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表示。多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两两比较:当方差齐时采用LSD(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T3法。所有统计学资料均采用SPSS 16.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包分析。尸<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尼可地尔对HUYECs缺氧/复氧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组细胞存活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下降;尼可地尔预处理,可显着提高细胞存活率(尸<0.05,vs.H/R);5-HD预处理细胞后,尼可地尔提高缺氧/复氧后细胞存活率的作用被显着抑制。这提示尼可地尔对HUVECs缺氧/复氧后细胞活力的保护作用主要由其对mitoKATP的开放介导。2.尼可地尔对缺氧/复氧后HUVECs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组内皮细胞对白蛋白的通透性显着增加;采用不同剂量尼可地尔(50|aM-200KM)预处理细胞2hrs,均可显着减轻内皮细胞对白蛋白的通透性,在lOOM达到最大作用;mitoKATP特异性阻断剂5-HD500^M预处理细胞,可显着抑制尼可地尔改善HUVECs缺氧/复氧后细胞通透性的作用。这提示尼可地尔对HUVECs缺氧/复氧后细胞通透性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其开放mitoKATP所介导。3.尼可地尔对HUVECs缺氧/复氧后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2小时后细胞上清中MD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SOD显着降低;复氧后,细胞上清中MDA含量较缺氧时增加更为显着,同时SOD水平较缺氧时降低更为显着。这提示缺氧/复氧后HUVECs氧化应激反应増加,抗氧化能力下降。采用不同剂量尼可地尔(5(HiM-200|aM)预处理HUVECs,均可显着降低细胞上清中MDA表达水平,增加SOD表达水平,提示尼可地尔可以减轻缺氧/复氧后HUVECs氧化应激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采用mitoK^rp特异性阻断剂5-HD预处理细胞后,尼可地尔降低MDA表达和提高SOD表达水平的作用均被显着抑制,提示尼可地尔减轻HUVECs氧化应激作用主要通过其开放mitoKATP介导。4.尼可地尔对HUVECs缺氧/复氧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2hrs后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TNF-cu IL-lp、IL-6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髙;复氧1小时后细胞上清中上述三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较未复氧组进一步升高,且随复氧时间延长在5小时内表达水平呈进一步上升趋势。这提示缺氧/复氧后,HUVECs炎症反应增强。采用不同浓度尼可地尔(50^iM-20(HiM)预处理HUVECs,可显着降低HUVECs缺氧/复氧后炎症因子表达,其中尼可地尔50PM即可显着降低HUYECs缺氧/复氧后细胞上清中TNF-ct和IL-1P水平,尼可地尔lOO^M可显着降低HUVECs缺氧/复氧后细胞上清中IL-6含量。这提示尼可地尔对HUVECs缺氧/复氧后炎症因子表达具有显着抑制作用。采用5-HD预处理细胞组,TNF-ou IL-ip、IL-6三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较尼可地尔组显着增加,与缺氧/复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这提示尼可地尔对HUVECs缺氧/复氧后炎症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开放mitoKATP介导。5.尼可地尔对HUVECs缺氧/复氧后PI3K/Akt磷酸化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UVECs缺氧2hrs/复氧4hrs后细胞中PI3K和Akt磷酸化水平均被显着抑制(P<〇.〇5);尼可地尔预处理后,细胞中PI3K和Akt磷酸化水平较H/R组相比显着增高(P<0.05),提示尼可地尔预处理可减轻缺氧/复氧对HUVECs PI3K和Akt怜酸化水平的抑制作用。采用5-HD预处理细胞,细胞中PI3K和Akt怜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均显着降低。这提示PI3K/Akt可能是尼可地尔调节HUVECs缺氧/复氧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重要途径。6.PI3K/Akt途径在尼可地尔调节HUVECs缺氧/复氧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中的作用采用PI3K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细胞,细胞上清中MDA水平较尼可地尔组显着增加,SOD水平较尼可地尔组显着降低;炎症因子TNF-a、IL-lp、IL-6表达水平均较尼可地尔组显着增加(尸<〇.〇5),与缺氧/复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提示尼可地尔调节HUVECs缺氧/复氧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作用通过PI3K/Akt途径介导。结论1.缺氧/复氧可显着降低HUVECs活力、增加细胞通透性,预防性应用尼可地尔可显着改善HUVECs缺氧复氧后细胞存活率和细胞通透性;2.缺氧/复氧后HUVECs氧化应激水平显着增加、抗氧化能力降低,尼可地尔预处理可显着降低HUVECs缺氧/复氧后氧化应激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3.缺氧/复氧后HUVECs表达炎症因子显着増加,尼可地尔预处理可显着抑制HUVECs缺氧/复氧后炎症因子表达;4.尼可地尔调节HUVECs缺氧/复氧后细胞功能的可能机制为:尼可地尔通过开放mitoKAip、促进PI3K/Akt磷酸化,抑制缺氧/复氧后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二、牛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牦牛乳渣多肽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牦牛乳及奶渣概述
    1.2 多肽组学技术研究进展
        1.2.1 多肽组学的发展与技术
        1.2.2 多肽组学在乳及乳制品中的研究现状
    1.3 生物活性肽研究现状
        1.3.1 生物活性肽的概述
        1.3.2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1.3.3 生物活性肽的鉴定与分离纯化
    1.4 奶及乳制品生物活性肽的生理活性研究概况
        1.4.1 抗氧化
        1.4.2 抗缺氧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牦牛乳渣营养、理化和风味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海拔牦牛乳渣基本营养成分比较
        2.2.2 不同海拔牦牛乳渣热力学特性比较
        2.2.3 不同海拔牦牛乳渣黏弹特性比较
        2.2.4 不同海拔奶渣挥发性成分差异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牦牛乳渣水解多肽的多肽组学鉴定与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实验方法
        3.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牦牛乳渣多肽中的抗氧化活性
        3.2.2 牦牛乳渣多肽组的鉴定信息
        3.2.3 差异多肽的相对定量分析
        3.2.4 差异多肽的功能分析
        3.2.5 牦牛乳渣中差异抗氧化多肽及其代谢途径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细胞模型评估牦牛乳渣多肽抗氧化功效及分子机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T10对H_2O_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及形态的影响
        4.2.2 T10对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脂质过氧化物酶和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4.2.3 T10和抑制剂通过Nrf2信号通路调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
        4.2.4 T10对HUVEC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4.2.5 T10和抑制剂对过氧化氢损伤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多穗柯三叶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多穗柯的研究进展
        1.1.1 多穗柯概况
        1.1.2 多穗柯的化学成分
        1.1.3 多穗柯的药理作用
        1.1.4 多穗柯安全性评价
    1.2 三叶苷的研究进展
        1.2.1 三叶苷概况
        1.2.2 多穗柯三叶苷的提纯及鉴定方法
        1.2.3 多穗柯三叶苷的药理作用
    1.3 肥胖的研究进展
        1.3.1 肥胖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1.3.2 治疗方式与效果
        1.3.3 减肥机理的研究进展
        1.3.4 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的减肥作用研究进展
    1.4 棕色脂肪组织与肥胖
        1.4.1 棕色脂肪概况
        1.4.2 棕色脂肪组织在减肥中的研究进展
    1.5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
        1.5.1 肠道微生物研究概况
        1.5.2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研究进展
    1.6 氧化应激与肥胖
        1.6.1 氧化应激研究概况
        1.6.2 氧化应激与肥胖的研究进展
    1.7 立题背景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多穗柯三叶苷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机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2 分析方法
        2.2.1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
        2.2.2 血清生化分析
        2.2.3 廋素、胰岛素和神经肽Y的测定
        2.2.4 组织学检查和分析
        2.2.5 RNA提取
        2.2.6 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分析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体重、摄食量的影响
        2.4.2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脂肪率和肝脏系数的影响
        2.4.3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血脂水平和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
        2.4.4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2.4.5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影响
        2.4.6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病理分析的影响
        2.4.7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白色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
        2.4.8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脂代谢相关血清激素的影响
        2.4.9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4.10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脂肪分解相关基因表的影响
        2.4.11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白色脂肪组织褐变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穗柯三叶苷对Tyk2/STAT3信号通路介导的棕色脂肪组织功能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耗材和试剂
        3.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2 分析方法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多穗柯三叶苷对棕色脂肪中Tyk2/STST3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多穗柯三叶苷对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3 多穗柯三叶苷对棕色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
        3.4.4 多穗柯三叶苷对棕色脂肪组织功能活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穗柯三叶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4.2.2 肥胖SD大鼠模型的建立
        4.2.3 减肥干预实验
        4.2.4 大鼠血清和组织的采集和处理
        4.2.5 短链脂肪酸分析
        4.2.6 肠道微生物菌群分析
        4.2.7 宏基因组预测分析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的摄食量、体重、肝重和脂肪重量的影响
        4.3.2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3.3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4.3.4 KEGG功能预测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穗柯三叶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1.4 实验方法
    5.2 分析方法
        5.2.1 大鼠中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5.2.2 大鼠中羰基化蛋白(PC)含量的测定
        5.2.3 大鼠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2.4 大鼠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5.2.5 大鼠中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测定
        5.2.6 RNA的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5.4.2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体内蛋白质羰基(PC)含量的影响
        5.4.3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体内SOD活性的影响
        5.4.4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体内CAT活性的影响
        5.4.5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体内GSH含量的影响
        5.4.6 多穗柯三叶苷对肥胖大鼠组织内Nrf2转录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1.1.1 “粮改饲”政策的出台
        1.1.2 食品安全
        1.1.3 生物质资源利用
    1.2 文献综述
        1.2.1 木质纤维素结构
        1.2.2 家畜日粮纤维素研究进展
        1.2.3 增加木质纤维素消化率的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温度下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发酵特性、碳水化合物组成和酶解糖化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及添加剂
        2.2.2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制备
        2.2.3 分析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发酵特性
        2.3.2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结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影响
        2.3.3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干物质含量及干物质损失的影响
        2.3.4 青贮过程中玉米秸秆残余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3.5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酶解糖化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不同干物质巨菌草青贮饲料发酵特性、碳水化合物组成和酶解糖化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青贮原料及添加剂
        3.2.2 巨菌草青贮饲料的制备
        3.2.3 分析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的发酵特性
        3.3.2 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的干物质损失和结构碳水化合物属性
        3.3.3 青贮过程中阿魏酸浓度的变化
        3.3.4 青贮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3.3.5 添加剂对巨菌草青贮酶解糖化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苜蓿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化学成分及抗养化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采用乳酸菌菌株及培养条件
        4.2.2 苜蓿青贮制备
        4.2.3 分析方法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青贮前苜蓿的化学组成及脂肪酸浓度
        4.3.2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特征
        4.3.3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纤维降解特征
        4.3.4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阿魏酸含量
        4.3.5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抗氧化酶和脂肪氧合酶活性
        4.3.6 青贮90 天后苜蓿青贮饲料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4.3.7 青贮90 天后苜蓿青贮饲料的化学组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苜蓿青贮饲料体外瘤胃消化、产气量、甲烷及微生物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5.2.2 体外消化试验
        5.2.3 DNA提取、PCR扩增和Illumina MiSeq测序
        5.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青贮后期不同乳酸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干物质消化率
        5.3.2 青贮60天后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的体外产气及消化特性
        5.3.3 不同处理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体外挥发性脂肪酸及氨态氮的影响
        5.3.4 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5.3.5 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瘤胃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苜蓿青贮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关中奶山羊消化性能、瘤胃发酵、血液及奶样生化指标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6.2.2 试验材料
        6.2.3 裹包青贮制作及成分分析
        6.2.4 日粮配置
        6.2.5 消化代谢试验程序
        6.2.6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7 样品分析
        6.2.8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苜蓿裹包青贮发酵特性、化学组成、抗氧化酶活性
        6.3.2 不同处理组家畜采食量及消化率
        6.3.3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瘤胃液发酵参数的影响
        6.3.4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血清及乳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3.5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血清免疫球蛋白、促炎症因子的影响
        6.3.6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产奶量及奶品质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奶牛乳腺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1.1.1 奶牛乳腺炎概述
        1.1.2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机理
        1.1.3 奶牛乳腺炎的危害
        1.1.4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
        1.1.5 奶牛乳腺炎的预防
        1.1.6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1.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1.2.1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概述
        1.2.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抗氧化
    1.3 奶牛乳腺的氧化应激
        1.3.1 氧化应激的概述
        1.3.2 奶牛的氧化应激
        1.3.3 乳腺的氧化应激
    1.4 Nrf2 抗氧化的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1.5 n-3 PUFAs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奶牛乳腺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
    2.1 材料
        2.1.1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
        2.1.2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n-3 PUFAs的配制
        2.2.2 其他主要溶液的配制
        2.2.3 牛奶的采集与处理
        2.2.4 细胞培养
        2.2.5 BCA法蛋白浓度的测定
        2.2.6 LPS诱导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建立
        2.2.7 n-3 PUFAs最佳作用时间的筛选
        2.2.8 实验的分组及处理
        2.2.9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
        2.2.10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2.11 过氧化氢酶活力检测
        2.2.12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检测
        2.2.1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检测
        2.2.14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
        2.2.15 细胞胞质蛋白和核蛋白的分离提取
        2.2.16 蛋白免疫印迹
        2.2.17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2.2.18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健康奶牛和乳腺炎患牛乳汁中抗氧化指标的水平对比
        2.3.2 n-3 PUFAs 对 MAC-T细胞的最佳处理时间
        2.3.3 n-3 PUFAs 对氧化损伤模型下 MAC-T 细胞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4 n-3 PUFAs 抑制 LPS 诱导的 MAC-T 细胞 DNA 损伤
        2.3.5 n-3 PUFAs 通过促进 Nrf2 入核激活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
    2.4 讨论
全文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脂多糖引起奶牛乳腺和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及蒲公英提取物对其阻断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奶牛乳腺脂多糖主要来源
        2.1.1 脂多糖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2.1.2 高精料饲粮下瘤胃酸中毒与乳腺脂多糖含量的关系
    2.2 脂多糖与氧化应激
        2.2.1 脂多糖在动物体内的识别途径与机制
        2.2.2 氧化应激的发生及其对奶牛乳腺的影响
    2.3 蒲公英提取物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2.3.1 蒲公英的主要植物化学成分
        2.3.2 蒲公英及其提取物的抗氧化特性与应用
        2.3.3 潜在的抗氧化机制
第三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四章 不同浓度LP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2.1 LPS对乳腺上皮细胞活性和ROS含量的影响
        4.2.2 LPS对细胞内氧化损伤标志物含量的影响
        4.2.3 LPS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LPS对乳腺上皮细胞活性和ROS含量的影响
        4.3.2 LPS对细胞内氧化损伤标志物含量的影响
        4.3.3 LPS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蒲公英提取物通过Nrf2 通路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仪器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
        5.2.1 LPS和 DAE对乳腺上皮细胞活性和 ROS含量的影响
        5.2.2 LPS和 DAE对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标志物含量的影响
        5.2.3 LPS和 DAE对乳腺上皮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2.4 LPS和 DAE对乳腺上皮细胞Nrf2和Keap1 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5.2.5 LPS和 DAE对乳腺上皮细胞抗氧化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
    5.3 讨论
        5.3.1 LPS与DAE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5.3.2 LPS与 DAE对细胞内ROS含量、氧化损伤标志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3 LPS与DAE对细胞内Nrf2和Keap1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5.3.4 LPS与DAE对细胞内抗氧化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高精料饲粮中添加蒲公英提取物对改善奶牛生产性能及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仪器
        6.1.2 试验试剂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
        6.2.1 不同饲粮对奶牛产奶量、采食量及产奶效率的影响
        6.2.2 不同饲粮对奶牛体细胞数及乳品质的影响
        6.2.3 不同饲粮对奶牛瘤胃pH值,瘤胃液和血浆LPS含量的影响
        6.2.4 不同饲粮对奶牛血液常规指标含量的影响
        6.2.5 不同饲粮对奶牛血清中氧化损伤标志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2.6 血浆LPS浓度与氧化损伤标志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6.2.7 不同饲粮对奶牛泌乳相关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
        6.2.8 不同饲粮对奶牛抗氧化相关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饲粮对奶牛产奶量、采食量及产奶效率的影响
        6.3.2 不同饲粮对奶牛体细胞数及乳品质的影响
        6.3.3 不同饲粮对奶牛瘤胃p H值,瘤胃液和血浆LPS含量的影响
        6.3.4 不同饲粮对奶牛血液常规指标含量的影响
        6.3.5 不同饲粮和血浆LPS浓度对奶牛血清中氧化损伤标志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3.6 不同饲粮对奶牛泌乳相关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
        6.3.7 不同饲粮对奶牛抗氧化相关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一览表

(6)mTOR信号通路介导褪黑素延缓产蛋后期蛋鸡卵巢衰老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衰老
    1.2 蛋鸡衰老
    1.3 卵巢衰老
    1.4 家禽卵泡发育及特点
    1.5 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1.6 卵巢机能衰退的可能机制
        1.6.1 HPG轴的调控
        1.6.2 氧化应激的影响
        1.6.3 mTOR信号通路
    1.7 褪黑素对卵泡发育的调控机理
        1.7.1 褪黑素
        1.7.2 褪黑素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1.7.3 褪黑素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1.7.4 褪黑素对卵巢功能的直接调控作用
        1.7.5 褪黑素参与mTOR信号通路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鸡卵巢衰老过程中的表达规律
    2.1 试验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的选取
        2.1.2 试验药品及仪器
        2.1.3 生产性能测定
        2.1.4 蛋品质测定
        2.1.5 抗氧化指标测定
        2.1.6 免疫指标测定
        2.1.7 不同发育阶段卵泡数量的统计
        2.1.8 HE染色检测卵泡组织结构的变化
        2.1.9 荧光定量PCR检测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2.1.10 Western blot检测mTOR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
        2.1.11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蛋高峰期与产蛋后期蛋鸡产蛋率与蛋品质的对比
        2.2.2 产蛋高峰期与产蛋后期蛋鸡抗氧化指标的对比
        2.2.3 产蛋高峰期与产蛋后期蛋鸡免疫球蛋白指标的对比
        2.2.4 产蛋高峰期与产蛋后期蛋鸡卵泡发育数量的对比
        2.2.5 HE染色检测卵泡组织结构的变化
        2.2.6 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扩增效率分析
        2.2.7 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鸡卵巢衰老过程中的mRNA表达规律
    2.3 讨论
        2.3.1 产蛋高峰期与产蛋后期产蛋率与蛋品质对比
        2.3.2 产蛋高峰期与产蛋后期抗氧化指标对比
        2.3.3 产蛋高峰期与产蛋后期免疫指标对比
        2.3.4 产蛋高峰期与产蛋后期卵泡数量对比
        2.3.5 产蛋高峰期与产蛋后期卵泡组织形态学对比
        2.3.6 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鸡卵巢衰老过程中的表达规律
    2.4 小结
3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及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的选取
        3.1.2 褪黑素注射程序
        3.1.3 产蛋率测定
        3.1.4 蛋品质测定
        3.1.5 血液中相关指标的测定
        3.1.6 蛋黄中相关指标的测定
        3.1.7 卵巢中相关指标的测定
        3.1.8 不同发育阶段卵泡数量的统计
        3.1.9 荧光定量PCR检测mTOR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情况
        3.1.10 Western blot检测mTOR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
        3.1.11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产蛋率的影响
        3.2.2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3.2.3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血液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4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蛋黄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5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卵巢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6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3.2.7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血液中生殖激素的影响
        3.2.8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发育卵泡数量的影响
        3.2.9 外源褪黑素对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及卵泡数量的影响
        3.3.2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3.3.3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3.4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免疫性能的影响
        3.3.5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蛋鸡繁殖性能的影响
        3.3.6 外源褪黑素对产蛋后期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3.4 小结
4 转录组分析mTOR信号通路介导褪黑素调控蛋鸡卵泡颗粒细胞的分子调控网络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4.1.2 颗粒细胞的鉴定
        4.1.3 褪黑素处理颗粒细胞
        4.1.4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与检测
        4.1.5 文库构建与上机测序
        4.1.6 RNA-seq测序数据分析
        4.1.7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4.1.8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4.1.9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4.1.10 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分析
        4.1.11 qRT-PCR差异基因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细胞鉴定结果
        4.2.2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4.2.3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4.2.4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4.2.5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4.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7 利用q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
    4.3 讨论
    4.4 小结
5 mTOR信号通路介导褪黑素调控蛋鸡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的选取
        5.1.2 试验药品及试剂
        5.1.3 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5.1.4 细胞分组及处理
        5.1.5 CCK-8检测对鸡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
        5.1.6 Annexin V-FITC检测对鸡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5.1.7 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
        5.1.8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5.1.9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鸡颗粒细胞抗氧化指标、细胞增殖、凋亡及mTOR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影响
        5.2.2 不同浓度mTOR激动剂MHY1485对鸡颗粒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5.2.3 不同浓度mTOR抑制剂Rapamycin对鸡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5.2.4 激活和阻断mTOR信号通路对褪黑素介导的鸡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5.3 讨论
        5.3.1 mTOR信号通路介导褪黑素调控对蛋鸡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5.3.2 mTOR信号通路介导褪黑素调控对蛋鸡卵泡颗粒细胞中mTOR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影响
    5.4 小结
6 全文结论
7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7)雌激素对小鼠C2C12成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1 骨骼肌氧化应激与抗氧化能力
        1.1 氧化应激
        1.2 骨骼肌氧化应激
        1.2.1 骨骼肌氧化应激的产生
        1.2.2 骨骼肌衰老与氧化应激
        1.2.3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与氧化应激
    2 骨骼肌细胞抗氧化能力
        2.1 骨骼肌细胞酶促和非酶抗氧化剂
        2.2 骨骼肌抗氧化应激最主要信号通路—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
        2.2.1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基本结构
        2.2.2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下游抗氧化酶
        2.2.3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抗氧化机制
    3 雌激素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3.1 雌激素结构及功能
        3.2 雌激素的抗氧化作用及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C_2C_(12)小鼠成肌细胞的培养
        2.1.1 细胞复苏
        2.1.2 细胞传代培养
        2.1.3 细胞冻存
    2.2 实验分组
    2.3 实验流程
    2.4 指标检测方法
        2.4.1 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
        2.4.2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及细胞活力
        2.4.3 活性氧(ROS)生成测定
        2.4.4 细胞蛋白样本提取与定量
        2.4.5 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4.6 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2.4.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雌激素对H_2O_2诱导小鼠C_2C_(12)成肌细胞氧化损伤细胞毒性的影响
    4.2 雌激素对H_2O_2 诱导小鼠C_2C_(12) 成肌细胞氧化损伤后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的影响
    4.3 雌激素对H_2O_2诱导小鼠C_2C_(12)成肌细胞氧化损伤后细胞活力的影响
    4.4 雌激素对H_2O_2诱导小鼠C_2C_(12)成肌细胞氧化损伤后抗氧化酶生成的影响
    4.5 激素对H_2O_2诱导小鼠C_2C_(12)成肌细胞氧化损伤后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8)解纤维热酸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性质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超氧化物歧化酶
        1.1.1 超氧化物歧化酶概述
        1.1.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类、分布与理化特性
        1.1.3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催化机理
        1.1.4 超氧化物歧化物的活性检测方法
        1.1.5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应用
    1.2 解纤维热酸菌
    1.3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Acidothermus cellulolyticus 11B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序列分析、模建与纯化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序列分析
        2.2.2 超氧化物歧化酶同源模建
        2.2.3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纯化
    2.3 实验结果
        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序列分析
        2.3.2 超氧化物歧化酶同源模建
        2.3.3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纯化
    2.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构建、纯化与酶学性质表征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溶液配制
        3.1.4 菌种与质粒
    3.2 实验方法
        3.2.1 重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扩增
        3.2.2 pET28a-SOD1.0和p ET28a-SOD2.0 重组质粒的构建
        3.2.3 pET20b-SOD3.0 重组质粒的构建
        3.2.4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2.5 蛋白含量及酶活测定
        3.2.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类型的确定
        3.2.7 AcSOD2.0 热稳定性测定
        3.2.8 AcSOD2.0 pH耐受性测定
        3.2.9 AcSOD2.0 金属离子稳定性测定
        3.2.10 不同化合物对AcSOD2.0 活力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超氧化物歧化酶目的基因扩增
        3.3.2 pET28a-SOD1.0和pET28a-SOD2.0 重组质粒的鉴定
        3.3.3 pET20b-SOD3.0 重组质粒的鉴定
        3.3.4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3.5 蛋白含量及酶活测定
        3.3.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类型的确定
        3.3.7 AcSOD2.0 热稳定性测定
        3.3.8 AcSOD2.0 pH耐受性测定
        3.3.9 AcSOD2.0 金属离子稳定性测定
        3.3.10 不同化合物对AcSOD2.0 活力的影响
    3.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9)离子强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离子强度的概述
        1.1.1 离子强度
        1.1.2 离子强度对蛋白质的影响
    1.2 四种酶的简介
        1.2.1 芽孢杆菌属蛋白酶概述
        1.2.2 α-淀粉酶的概述
        1.2.3 β-半乳糖苷酶的概述
        1.2.4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概述
    1.3 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3.2 圆二色光谱法
        1.3.3 荧光光谱法
        1.3.4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1.3.5 其他方法
    1.4 离子强度传感器
        1.4.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1.4.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原理
        1.4.3 阳离子检测传感器
        1.4.4 阴离子检测传感器
        1.4.5 离子强度传感器
    1.5 本文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离子强度对芽孢杆菌属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蛋白酶酶活的测定
        2.3.3 酶促动力学蛋白酶
        2.3.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3.5 扫描电镜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7 二级结构
        2.3.8 荧光光谱
        2.3.9 分子模拟
        2.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酪氨酸标准曲线
        2.4.2 离子强度对芽孢杆菌属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4.3 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酶促动力学
        2.4.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4.5 扫描电镜表征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
        2.4.7 蛋白酶二级结构
        2.4.8 荧光光谱
        2.4.9 分子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强度对猪胰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3.3.3 α-淀粉酶酶促动力学
        3.3.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3.5 扫描电镜
        3.3.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3.7 二级结构
        3.3.8 荧光光谱
        3.3.9 分子模拟
        3.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3.4.2 离子强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4.3 α-淀粉酶酶促动力学
        3.4.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4.5 扫描电镜表征
        3.4.6 傅里叶红外光谱
        3.4.7 α-淀粉酶二级结构
        3.4.8 荧光光谱
        3.4.9 分子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子强度对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邻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绘制
        4.3.2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
        4.3.3 β-半乳糖苷酶酶促动力学
        4.3.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4.3.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4.3.6 二级结构
        4.3.7 荧光光谱
        4.3.8 分子模拟
        4.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邻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绘制
        4.4.2 离子强度对β半乳糖酶活性的影响
        4.4.3 离子强度对β-半乳糖苷酶酶促动力学的影响
        4.4.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4.4.5 傅里叶红外光谱
        4.4.6 β-半乳糖苷酶二级结构
        4.4.7 荧光光谱
        4.4.8 分子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细胞内离子强度的变化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HEK293 细胞培养
        5.3.2 HEK293 细胞转染
        5.3.3 HEK293 细胞内离子强度监测
        5.3.4 离子强度处理不同时间SOD酶活测定
        5.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HEK293 细胞内离子强度变化
        5.4.2 HEK293 细胞形态变化
        5.4.3 HEK293 细胞内SOD酶活性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10)尼可地尔通过开放mitoKATP对缺血再灌注时冠脉微循环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尼可地尔对PCI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Ⅱ 尼可地尔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SCI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SCI论文Ⅰ
SCI论文Ⅱ

四、牛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牦牛乳渣多肽抗氧化活性研究[D]. 杨飞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多穗柯三叶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机理研究[D]. 沈海亮. 西南大学, 2021(01)
  • [3]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福厚. 兰州大学, 2021(09)
  • [4]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奶牛乳腺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D]. 王倩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脂多糖引起奶牛乳腺和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及蒲公英提取物对其阻断效果的研究[D]. 孙雅望. 西南大学, 2021
  • [6]mTOR信号通路介导褪黑素延缓产蛋后期蛋鸡卵巢衰老的调控机制研究[D]. 郝二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7]雌激素对小鼠C2C12成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章京京.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解纤维热酸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性质表征[D]. 王姝. 吉林大学, 2020(08)
  • [9]离子强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D]. 徐颖.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尼可地尔通过开放mitoKATP对缺血再灌注时冠脉微循环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D]. 户克庆. 山东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牛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