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逍遥散加减治疗过敏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彭珊珊[1](2021)在《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of Bronchial Asthma,CDBA)和变应性咳嗽(Allergic Cough,AC)的用药规律。同时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清养润肺方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为中医药理论“异病同治”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儿”and“中医药”and“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or“哮喘迁延期”or“哮喘非发作期”作为关键字段进行全文高级检索,筛选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相关文献;相同方式以“儿”and“中医药”and“变应性咳嗽”or“慢性咳嗽”or“内伤咳嗽”or“久咳”为检索词进行全文高级检索,筛选出中药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的相关文献,使用SPSS Modeler18.0和SPSS26.0对筛选后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2)纳入符合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患儿(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Syndrome,CDBA-LSQDS)78 例,以及变应性咳嗽肺脾气虚证(Allergic Cough-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Syndrome,AC-LSQDS)患儿78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均用导师经验方“清养润肺方”治疗,对照组均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疗程为4周。分析比较同一中医证候的两种疾病治疗前后患儿主次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1)数据挖掘方面: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05篇,通过频次分析,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有黄芪、甘草、白术、茯苓等;通过关联规则形成陈皮-茯苓,陈皮-白术,防风-黄芪,防风-白术,茯苓-白术,以及半夏-白术-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半夏-茯苓-陈皮,半夏-黄芪-茯苓,半夏-黄芪-白术等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高频药物组合;聚类规则形成了7个新处方。中医药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02篇,通过频次分析,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有甘草、杏仁、陈皮、半夏、白术、桔梗等;通过关联规则形成黄芪-白术,半夏-桔梗-陈皮,茯苓-半夏-陈皮,黄芪-陈皮-防风,茯苓-黄芪-白术等高频药物组合;聚类规则形成了 8个新处方。(2)临床研究方面,总体疗效上:治疗2周后,CDBA-LSQDS患儿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SQDS患儿在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对照组总有效率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87%,对照组总有效率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BA-LSQDS组患儿疗效观察: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主症、次症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气喘、鼻痒、咽痒、精神、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症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咳嗽、胸闷、鼻塞、流涕、喷嚏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对咳嗽、胸闷、咽痒、喷嚏、精神、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气喘、鼻塞、鼻痒、流涕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AC-LSQDS组患儿疗效观察: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主症、次症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夜间咳嗽、咽痒、面色、精神、大便、小便等症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日间咳嗽、咳痰、鼻塞、鼻痒、流涕、喷嚏、食欲食量等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日间咳嗽、夜间咳嗽、咽痒、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等症状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咳痰、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精神等症状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肺脾二脏为核心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符合临床实践活动,清养润肺方治疗肺脾气虚证CDBA和AC患儿均产生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小儿肺系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异病同治的内涵。
李鲲[2](2021)在《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功能不调态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使用逍遥散的临床病案,来分析和归纳逍遥散的证治规律,从而更好地总结和继承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功能不调态疾病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方法:收集门九章教授应用逍遥散的259例有效病案作为研究对象,将病案中患者的性别、年龄、舌象、脉象、症状、中医诊断、西医诊断、药物、联合方组等内容录入Excel表格,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并以图表和文字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分析导师应用逍遥散治疗功能不调态疾病的特应性指征,总结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并梳理逍遥散的临床运用思路。结果:通过分析259例病案数据,得出以下结果:(1)基本情况:男女比例约为1:2.8,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从整体来看,主要发病年龄区间为30-69岁,占比为80.30%,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其中女性发病主体年龄在20-69岁,男性发病主体年龄在20-59岁。(2)舌脉情况:舌质以舌质淡出现最多,频率为33.98%;其次是舌质暗(26.64%)。舌形以齿痕舌(4.25%)和胖大舌(3.47%)为主。舌苔以白苔为主,频率为40.93%;其次为薄白苔(27.80%)和腻苔(13.90%)。脉象中单一脉象(64.00%)多于复合脉象(36.00%),其中单一脉象以弦脉为主,频率为27.11%,其次为尺脉沉(10.67%)、细脉(10.22%)和沉脉(10.22%);复合脉象以弦细脉为主,频率12.89%,其次为沉细脉(5.33%)和沉弦脉(4.00%)。(3)症状分布情况:最常见的症状是失眠,频率为10.87%;其次为心烦易怒(5.34%);便秘也有较高的占比(4.25%)。(4)疾病分布情况:共涉及62种中医疾病,出现最多的是不寐,频率为20.08%;其次是月经不调(11.20%)和眩晕(8.11%)。中医疾病按系统分布,以心系病证最为多见,占比为22.39%;其次为妇科病证(16.99%)、气血津液病证(13.51%)和脑系病证(13.13%)。西医疾病常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7.72%)、高血压病(7.42%)、糖尿病(7.42%)和肿瘤(6.23%)等等。(5)用药情况:柴胡、当归、生白芍、茯苓、炒白术、炙甘草使用频次十分固定,几乎没有减用。加减药物中,最常用的是怀牛膝,一共使用了206次,使用频率79.54%;其次是远志(40.15%)和牡丹皮(28.96%)。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是怀牛膝-牡丹皮-桂枝组合,共出现了56次;其次是怀牛膝-远志-钩藤组合(51次)和怀牛膝-远志组合(49次)。(6)联合方组使用情况:使用联合方组的病案共有139例,占比为53.67%;一共有32种方剂与逍遥散组成方组运用到功能不调态疾病的治疗,主要有金匮肾气丸(17.12%)、香砂六君子汤(15.07%)、小柴胡汤(9.59%)、小儿异功散(8.22%)和香砂理中汤(8.22%)。结论:本文通对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病例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逍遥散的应用指征:适用于肝脾不调、气血失和为主要表现的功能不调态,主要适用人群为中老年人和部分青年女性。此类人群常患不寐、月经不调、眩晕、汗证、瘿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以睡眠障碍、情志类症状、脾胃系症状、月经带下异常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结合患者舌象以质淡或暗、苔白或腻,脉象出现弦脉、细脉或沉脉,皆可判断为功能不调态而使用逍遥散进行调治。(2)联合方组的应用:若以脾虚血弱为主,联合香砂六君子汤、小儿异功散、香砂理中汤等方顾护胃气;若兼有阳气亏虚、气不化津,联合金匮肾气丸补肾气以调津液;若兼外感,联合桑菊饮、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方解表治里;对于兼口腔溃疡、生殖道感染等外科疾患,联合栀黄颗粒、外洗方剂内调外治。(3)药物使用上:主药的使用较为固定,常不用薄荷,且将生姜作为加味药物使用;主要加味药物有怀牛膝、远志、牡丹皮、钩藤、桂枝等,常构成组合来配伍使用,如见气血阻滞较重者,以怀牛膝-牡丹皮-桂枝组合活血化瘀;若肝郁气滞、痰湿阻滞者,以怀牛膝-远志组合疏通解滞;若肝阳上亢,以怀牛膝-远志-钩藤组合安心神、清肝热;若脾胃虚弱,以生姜-大枣组合顾护中焦;若痰火结聚,以生牡蛎-玄参-浙贝母-夏枯草组合化痰散结;若大便不畅,以紫苏子-火麻仁组合润肠通便。依据患者病情不同而灵活加减用药,从而更全面地调治功能不调态。
孙薇丽[3](2021)在《《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及其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带下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傅山对带下一病认识深刻,见解独到。通过阅读傅山学术思想类文献及相关书籍探讨《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中傅山对带下病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组方用药特点等学术思想;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近30年傅氏带下篇方剂的现代临床运用规律;通过Meta分析法,综合评价傅山带下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有效性,以期为傅山治带方剂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为傅山医学思想研究提供文献学支持。方法全文共分为三部分:1.学术思想部分:通过阅读傅山学术思想类文献及相关书籍,对《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深入剖析,从傅山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特点、辨证治疗特点、方剂配伍特色和用药特点来归纳总结傅山治疗带下病的学术思想。2.方剂运用研究:分别以方剂名为关键词,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搜集1990-2020年来傅山治疗带下病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规范化处理相关数据,建立文献数据库。利用Excel进行文献计量学特征分析、方剂治疗的中西医疾病、方剂药物的使用及加减情况分析。3.循证医学系统评价:依据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对主要研究方剂完带汤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3个RCT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用Rev Man5.3进行文献异质性检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学术思想部分:傅山认为带下病病因以湿邪为首,病机为“湿”损任带。五带辨证详明,分别为脾虚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证、脾虚肝经郁火证、热毒证。带下病的治疗注重肝脾;五带均从“湿”而治;治湿不忘健脾;善用五行生克规律治疗。《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五带对应五证,五证对应五方,辨证精当,组方配伍严谨。用药以健脾益气、祛湿止带为主,疏肝柔肝理气和清热燥湿为辅;根据带下病病症灵活用药,药味少而平和;善用引经药,重视奇经的作用。2.方剂研究部分:经过文献筛选后,共纳入临床应用类文献89篇,包括临床试验类文献66篇和临证经验类文献23篇。《傅青主女科·带下篇》5首方剂在纳入文献中均有出现,包括完带汤66篇,易黄汤12篇,清肝止淋汤6篇,加减逍遥散2篇,利火汤3篇。应用频次完带汤为87次,易黄汤为12次,清肝止淋汤6次,利火汤3次,加减逍遥散2次。涉及中医病名23种,西医病名29种。各方剂临床治疗疾病范围方面,完带汤临床治疗疾病范围最广,主要治疗的仍为带下病(外阴及阴道炎、盆腔炎性疾病、子宫颈炎症等),现代临床应用涉及妇产科系统其他疾病(崩漏、经期延长、经行泄泻、闭经、妊娠水肿等)、泌尿生殖系统(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非淋菌性尿道炎、特发性膜性肾病等)、消化系统(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等),皮肤系统(寻常痤疮、黄褐斑、外阴湿疹等)、男科系统(阴囊潮湿等)等多个系统;清肝止淋汤主要拓展应用于治疗各种妇科出血证(经间期出血、经期延长、崩漏、胎动不安);利火汤除了带下病的治疗,还应用于淋证;易黄汤、加减逍遥散均用于带下病治疗。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方面,完带汤仍以原方原量使用为主,人参常用党参代替,新增药物多为对症用药;易黄汤也为原方原量使用为主,新增药物多为对症用药。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为97.8%的文献作者来源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89篇文献中仅有1篇是中文核心,11篇是科技核心,文献无基金资助。3.循证医学部分:纳入符合要求的13篇完带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计11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检验P=0.95;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分析结果为OR=3.90,95%CI为(2.64,5.74);合并效应量Z检验:Z=6.88,P<0.00001,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偏移风险评估,为倒漏斗图,散点分布均匀,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移的可能性小。结论1.《傅青主女科·带下篇》认为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为“湿”损任带。带下病的治疗从“湿”而治,带下病的用药以健脾祛湿为主,疏肝柔肝理气和清热燥湿为辅;药味少而平和,用药重视奇经,善用引经药,注重五行生克。2.《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中的方剂现代临床应用仍以治疗带下病为主。完带汤的使用频次最多,范围最广,除治疗带下外,还运用于妇产科其他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系统疾病等的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原则。所有方剂的原方药物及剂量均做了大部分保留,新增药多为对症用药。纳入文献病例的信息比较可靠,但文献质量有待提高。3.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完带汤(或其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带下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
谭思琦[4](2021)在《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效果,观察其有效性、复发率、安全性,为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分为治疗性研究和复发性研究两方面。治疗性研究:采取平行对照和完全随机的临床试验方法,将90例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予依美斯汀眼药水点双眼,治疗组依据养血祛风止痒法的治疗原则下予中药内服,联合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1周/疗程,经4个疗程的用药,以计分的形式观察两组眼部各症状、体征及眼部总评分的变化趋势和对比情况;复发性研究:患者用药4周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复发数和复发患者的眼部情况。安全性上:评定用药安全,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判断病情、给予积极处理并考虑是否继续参与研究。结果:1.治疗性研究:组内比较,治疗后1、2、4周与治疗前对比,两组症状、体征的以上各项临床观察指标评分及眼部总评分均比上一疗程评分低,总体呈下降趋势。症状上,治疗组用药1周后与治疗前对比,眼痒(P=0.041)、异物感(P=0.038)、结膜囊分泌物(P=0.039)、症状总评分(P=0.037),均<0.05,差异明显;对照组第1周的各项症状评分及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眼痒(P=0.283)、异物感(P=0.291)、结膜囊分泌物(P=0.209)、症状总评分(P=0.263),均>0.05,提示差别不大;对照组第2周的各项症状评分及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眼痒(P=0.046)、异物感(P=0.031)、结膜囊分泌物(P=0.028)、症状总评分(P=0.030),均<0.05,差异明显。体征上,治疗组用药1周后与治疗前对比,结膜充血(P=0.189)、结膜水肿(P=0.192)、结膜乳头(P=0.133)、角膜缘Horner-Trantas结节(P=0.147)、角膜上皮病变(P=0.216)及体征总评分(P=0.180)差异均不显着,第2周各项体征评分及体征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结膜充血(P=0.017)、结膜水肿(P=0.018)、结膜乳头(P=0.020)、角膜缘Horner-Trantas结节(P=0.023)、角膜上皮病变(P=0.021)及体征总评分(P=0.014),均<0.05,差异明显;对照组用药1、2周后与治疗前对比,结膜充血(P=0.246;P=0.089)、结膜水肿(P=0.251;P=0.090)、结膜乳头(P=0.281;P=0.130)、角膜缘Horner-Trantas结节(P=0.283;P=0.141)、角膜上皮病变(P=0.310;P=0.136)及体征总评分(P=0.269;P=0.086)差异均不显着,第4周各项体征评分及体征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结膜充血(P=0.026)、结膜水肿(P=0.031)、结膜乳头(P=0.029)、角膜缘Horner-Trantas结节(P=0.030)、角膜上皮病变(P=0.028)及体征总评分(P=0.022),均<0.05,差异明显。3.组间比较,第1周两组的症状、体征及眼部总评分比较,P=0.555、0.578、0.594,均>0.05,差异不大;第2周比较,P=0.014、0.013、0.021,均<0.05,差异明显。4周后治疗组有效人数41人,占比93.18%,比对照组高16.44%(P<0.05)。2.复发性研究:两组患者用药后随访3月结果,两组眼部各项症状评分对比,差异分别为P=0.016、0.019、0.027;各项体征评分对比,差异分别为P=0.021、0.026、0.027、0.020、0.025;眼部症状总评分、体征总评分、眼部总评分对比,P=0.002、0.000、0.000,均<0.05,差别明显。治疗组复发人数为6人,占总人数的13.64%,对照组复发人数28人,占总人数的65.12%,两者在统计学上差别明显(P<0.05)。安全性结果:治疗组1例眼干,对照组1例胃肠道不适。结论:1.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有效,且比单纯使用依美斯汀治疗更有效;2.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治疗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复发,减轻复发后眼部症状体征;3.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张海东[5](2021)在《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究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焦虑(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其潜在作用机理,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专家门诊,且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焦虑(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出90例入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每组30例。三组均给予COPD基础治疗措施,即继续COPD当前治疗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吸氧、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等。中药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逍遥散加减,1剂日二次水冲服;西药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路优泰300mg,1片日二次口服;结合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逍遥散加减1剂日二次水冲服与路优泰300mg,1片日二次口服,疗程4周。分别于试验前、用药4周后、停药4周后对中医证候积分、HAD、SAS、SDS、CAT评分、FEV1%pre、FEV1/FVC、5-HT、NE等进行测定与记录,应用EXCEL表格对其进行收纳和整理。将三组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记录。结果:1.本次试验由于期间病例脱落,最终纳入患者87例,中药组30例、西药组28例、结合组29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面,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P<0.05),且结合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其他两组(P<0.05)。3.在改善失眠健忘方面,逍遥散加减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结合组疗效显着优于另外两组(P<0.01)。在胸部满闷方面,中药组与结合组疗效相当(P>0.05);且二者优于西药组(P<0.01)。除此两项外,其他积分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积分疗后结合组与另外两组相比降低明显(P<0.01)。4.在改善抑郁焦虑状态评定方面,三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降低HAD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方面,逍遥散加减与西药组疗效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组疗效优于另外两组(P<0.05)。6.在降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面,逍遥散加减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结合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7.在改善肺功能方面,对FEV1%Pre来说,逍遥散加减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结合组疗后效果优于其他两组(P<0.05)。对FEV1/FVC来说,治疗后三组疗效相当(P>0.05)。8.在提升神经递质指标(5-HT、NE)方面,逍遥散加减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组间比较,结合组提升更明显(P<0.05)。9.在第8周随访时,三组各项观察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除中药组在纳呆食少、神疲乏力、脘闷嗳气方面随访时指标优于治疗后(P<0.05)外,其他各组各项指标随访时与第4周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逍遥散加减能较好的治疗COPD合并抑郁焦虑,中医证候评价疗效显着,且优于圣约翰草提取物片;两者联合治疗增加其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良好。2.逍遥散加减可有效降低COPD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情绪与躯体症状指标,对肺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逍遥散加减可能是通过提升慢阻肺合并抑郁焦虑患者体内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善COPD患者不佳情绪。
叶文珍[6](2020)在《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介绍萧贤忠辨治皮肤疾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一、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主要从中医世家,代代传承;厚德精医,仁心仁术;勤求博采,传承传新三个方面阐述了萧贤忠从医的经历、精湛的医术、晨兢夕厉、心怀患者的高尚医德对萧贤忠学术观点形成的影响。二、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主要阐述萧贤忠在皮肤疾病方面的病机观、辨治观、预防观。萧贤忠认为,皮肤病病因病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发病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虫毒、蛇毒、药毒、食物毒、疫疠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先天等。各个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经络失和失养,肌肤不固,失于濡润,反映于外则表现为各种皮肤病变。萧贤忠辨证治疗皮肤疾病亦重视“整体观”,强调“外科实从内出”的观点。其根据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将内治法大致归纳为:疏风解表止痒、清热燥湿收敛、和解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消斑、健脾除湿利水、解毒杀虫止痒、活血破瘀软坚、温经散寒通络、养血润肤止痒、补益肝肾扶正等。萧贤忠认为这些治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治疗时应该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治法,依法立方,证法方相应,疗效可奏。在临床处方上,萧贤忠善于应用古方辨治皮肤病,常用方剂有:双解汤、五神汤、香薷散、除湿胃苓汤、五根汤、防风通圣散、逍遥散、化斑汤、疏风清肝汤、银翘散、消风导赤散、泻白散、甘露饮等。并根据经验自拟经验方治疗,如止痒汤、消疣汤等。萧贤忠临床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的始末一定要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萧贤忠临床常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常用萧氏自制大成散、三黄洗液等治疗。另指出,皮肤病的预防也需遵循“整体观”,防治结合,效果更佳。三、萧贤忠论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主要从概述、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防护措施五个方面论述了萧贤忠诊治粉刺、乳痈、湿疮、丹毒、白疙、蛇串疮、奶癣、疔疮、瘾疹、风瘙痒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萧贤忠立志于中医外科事业,将萧氏—族治疗皮肤疾病的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并逐渐发扬光大,为我国中医事业贡献出—份力量。
杨诗敏[7](2020)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脱被征”之心肝郁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的临床疗效,探讨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中医辨治效果,为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的临床防治提供中医治疗方案,减少因“脱被征”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弥补的“脱被征”治疗领域的空白。方法:将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儿科门诊就诊中符合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的66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仅予改善饮食及生活起居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10天为一疗程,服用一疗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并评价近期临床疗效,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随访并评价远期临床疗效,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结果:1、未干预前两组的性别、年龄、脱被程度、脱被病情、脱被次数、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积分各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整体疗效比较:第一次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36.67%)优于对照组(9.67%)(P<0.05);第二次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优于对照组(12.90%)(P<0.01)。且在整个观察期间,治疗组不同脱被程度的疗效随着时间均有递增,对照组仅轻度脱被患儿随着时间可得到改善,而中度以上未见明显变化。3、观察期间两组脱被次数的比较:治疗组两次随访的脱被次数均较未干预减少(●P、●●P<0.01);对照组脱被次数观察期间呈波动状态。第一次随访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次随访时治疗组脱被次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4、心肝郁热相关中医症状情况比较:两组中医症状在两次随访均有改善(●P、●●P<0.01),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呈坡度下降,对照组的则呈波动状态。第一次随访时两组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二次随访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心肝郁热型小儿“脱被征”的临床效果明确,不仅可减少小儿的脱被次数,还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相关中医症状,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可观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王育纯[8](2020)在《数据挖掘导师治疗抑郁经验及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结合Meta分析的方法,通过数据挖掘导师治疗抑郁障碍的用药经验及规律,得出治疗抑郁障碍的主方、药对等,对主方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以获得临证经验和循证证据,为辨治抑郁障碍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数据挖掘:选取2015年1月6日至2019年12月4日韩振蕴主任医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专家门诊诊治的抑郁障碍患者病历资料,汇总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就诊日期、诊断、中药处方等信息,并进行规范和统一,建立数据挖掘库。运用SPSS、Modele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Meta 分析:系统检索 CNKI、VIP、WanFang Date、SinoMed、PubMed、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收集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轻中度抑郁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数据挖掘:(1)研究共纳入抑郁障碍患者336例,合计1425诊次,就诊患者男性110人(32.74%),女性226人(67.26%),前3位年龄段为40-59岁、60-79岁和20-39岁。(2)处方共计1425首、215味中药,累计使用中药频数为25912次,平均每首处方用药18.18味,按应用频率排序除甘草外,柴胡居首(1042次,73.12%),应用频率>20%的中药依次为甘草、柴胡、当归、木香、茯苓、牡丹皮、丹参、栀子、生龙骨、生牡蛎、白术、川芎、陈皮、生地黄、半夏、苍术、砂仁、党参、黄芪、北沙参、酸枣仁、白芍、合欢花、瓜蒌、珍珠粉、浮小麦、山药、茯神、紫苏梗、黄芩、黄精共31味,设定为高频中药。(3)高频中药的四气以温、平、微寒、寒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脾经、心经、肝经、肺经,从功效分类来看主要为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安神药。(4)聚类分析分为7类:①调肝药(镇肝、清肝、疏肝药),②健脾药,③安神药(养心安神、除烦安神、宁心安神药),④和血药(补血、养血、活血药),⑤和胃药,⑥理气化痰药,⑦补气养阴药。(5)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1498条规则,常用药对有:半夏-陈皮、生龙骨-生牡蛎、柴胡-黄芩、柴胡-白芍、木香-砂仁、木香-合欢花、当归-川芎、柴胡-木香-当归等。Meta分析:纳入53项RCT,共4269例患者,结果显示:(1)逍遥散(加减)与SSRIs相比,在有效率(OR=1.34,95%CI[0.89,2.03],P=0.16)、HAMD 评分(MD=-0.51,95%CI[-1.73,0.72],P=0.42)方面疗效相当;在不良反应发生例数(OR=0.19,95%CI[0.09,0.41],P<0.0001)方面,逍遥散优于 SSRIs。(2)逍遥散(加减)联合SSRIs与单用SSRIs相比,二者联合在有效率(OR=3.74,95%CI[3.04,4.61],P<0.00001)、HAMD 评分(MD=-2.95,95%CI[-3.96,-1.94],P<0.00001)、SDS 评分(MD=-4.55,95%CI[-5.36,-3.75],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例数(OR=0.45,95%CI[0.34,0.59],P<0.00001)方面优于单用 SSRIs。研究结论:数据挖掘:(1)导师门诊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以女性多见,中老年人群为主。(2)导师治郁用药主要归脾经、心经、肝经、肺经,提示病位涉及脾、心、肝、肺等脏腑系统;补虚药与泻实药兼用,温、平、微寒、寒性四气用药为主,反映了疾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病性;五味主要用甘、苦、辛味,功效以补虚、理气、清热、安神药为主,配合化湿、化痰、活血、平肝、收涩药,针对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尤以肺脾气阴亏虚、血虚为先)、气郁、火郁、神扰、湿阻、痰凝、血瘀、阳亢等病机。(3)聚类分析7类结果,涉及调肝(镇肝、清肝、疏肝)、健脾、安神(养心安神、除烦安神、宁心安神)、和血(补血、养血、活血)、和胃、理气化痰、补气养阴等治法。(4)基于数据挖掘结果,导师治郁处方常选用柴胡、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等药物,以“疏肝、养血、理脾”为处方思路,结合临证讲授,导师治郁以逍遥散为主方,肝脾同调、补泻兼施,辨证加减用药,常用半夏-陈皮、生龙骨-生牡蛎、柴胡-黄芩、柴胡-白芍、木香-砂仁、木香-合欢花、当归-川芎等药对。Meta分析: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轻中度抑郁与SSRIs相比疗效相当,二者联合应用优于单用SSRIs,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为临证应用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轻中度抑郁提供了循证依据。但限于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随访时间较短等因素,建议今后的相关研究应在高质量的前提下,明确报告使用的HAMD版本、描述清楚具体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例数,尽可能干预时间应在8周及以上、随访较长时间,使临床研究更加严谨。
吴佳佳[9](2020)在《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背景:随着肠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被意识,不仅现代医学重视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也开始关注肠道菌群。汤剂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汤由口入胃肠道不可避免地与肠道微生物群接触而发生作用,此外,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将会在未来疾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揭示和理解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逍遥散作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经典方剂,目前常被用于临床和临床前的抗抑郁研究,大量研究已证实逍遥散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尽管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突触可塑性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拟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1.构建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及给药方案:本研究选取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分组情况视每次实验目的不同而定,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包括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及益生菌对照组。采用短期内连续抗生素暴露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对照组予以无菌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无菌生理盐水灌胃,逍遥散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3.29 g/kg逍遥散悬液灌胃,益生菌对照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4.5×108CFU/d益生菌溶液灌胃。各组小鼠每天分2次灌胃,间隔时间为12 h,连续灌胃14天。2.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行为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造模及治疗结束后,各组小鼠分别进行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悬尾实验(TST)、新奇抑制摄食实验(NSF)和新物体识别实验(NORT)等检测行为变化。3.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前额皮质神经炎症的影响: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用于ELISA法检测IL-1β和IL-6的含量;每组取6只小鼠脑组织用于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前额皮质区的形态学变化;取每组剩余小鼠的前额皮质组织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前额皮质区Iba-1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4.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结肠组织HE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来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微绒毛、连接复合体以及桥粒的超微结构的变化。5.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6SrDNA测序法分析各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包括α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分析、β多样性、物种差异分析和单物种差异分析等。6.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采用GC-MS法分析各组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微生物多样性与短链脂肪酸代谢联合分析,包括物种与代谢物相关性热图和物种与代谢物MaAsLin分析。结果:1.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及微生物多样的改变连续2周的抗生素暴露减少了小鼠在OFT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P<0.05)和中央区进入次数(P<0.01),增加了小鼠在TST中的不动时间(P<0.05),但在EPM和NORT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开臂运动距离、开臂停留时间以及进入开臂的次数均无显着的变化(P>0.05),新物体接触指数也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短期内的抗生素暴露增加了小鼠的抑郁样行为。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连续2周的抗生素暴露降低了小鼠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P<0.001),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有明显区别(R>0)。2.逍遥散改善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抑郁样行为OF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减少(P<0.001),中央区停留时间也明显减少(P<0.001),而中央区进入次数无显着变化;经逍遥散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和中央区停留时间均增加了(P<0.01)。TS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不动时间增加(P<0.01),逍遥散治疗明显减少了模型小鼠的不动时间(P<0.05)。NSF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摄食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而逍遥散干预后,有效缩短了模型小鼠的摄食潜伏(P<0.05)。3.逍遥散抑制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前额皮质神经炎症各组小鼠脑组织前额皮质区的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前额皮质区神经元结构正常,细胞核清晰可见,胞质染色清晰;模型组小鼠前额皮质区可见大量固缩细胞核,呈深染,部分细胞胞质疏松、肿胀、细胞核破裂解碎、呈空泡状,还可见部分分叶状胞核的炎性细胞;逍遥散组小鼠前额皮质区呈深染状态的固缩细胞核有所减少、胞质水肿亦有减轻。尼氏染色显示,对照组前额皮质区尼氏小体大而且数量较多,而模型组前额皮质部位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前额皮质区神经细胞受损情况有所减轻,尼氏小体数量也明显增多。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前额皮质组织中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的IL-6、IL-lβ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水平升高(P<0.05)。4.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结肠HE染色显示,逍遥散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明显优于模型组,而且逍遥散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小鼠(P<0.05,P<0.01)。黏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MUC2、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5,P<0.01),逍遥散治疗明显提高了MUC2、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P<0.05)。结肠上皮透射电镜显示,对照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物和桥粒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物和桥粒结构发生破裂,细胞间隙变宽,逍遥散组的细胞间连接复合物的损伤和桥粒结构的破坏明显减轻。5.逍遥散提高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丰富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和益生菌组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丰富度指数显着升高(P<0.001,P<0.01);各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在OTU、门、纲、属水平上有明显区别(P<0.05);在科水平上,Bacteroid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Alcaligenaceae在模型组样本中的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样本中的 Bacteroid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Alcaligenaceae丰度均明显降低(P<0.01,P<0.01,P<0.001),而这些物种在益生菌组的改变并不显着(P>0.1)。在属水平上,对照组样本中的norankfLachnospiraceae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逍遥散治疗显着升高了模型小鼠肠道中的norankfLachnospiraceae丰度(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样本中的Bacteroides,Akkermansia 和 Parasutterella 丰度明显增加(P<0.05,P<0.01,PP<0.001),逍遥散治疗显着降低了模型小鼠肠道中Bacteroides,Akkermansia和Parasutterella的丰度(P<0.01,P<0.01,P<0.001),而这些物种在益生菌组的改变并不显着(P>0.1)。6.逍遥散增加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模型组的总短链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乙酸和丁酸的含量减少最为显着(P<0.01),其次是丙酸和异丁酸的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的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和丙酸含量升高(P<0.05),但是异丁酸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逍遥散能够抑制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的神经炎症和维护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提高肠道中厌氧菌的丰度,增加肠源性SCFAs的产量,从而缓解肠道炎症和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进而防止菌群移位的发生,降低外周炎性因子的水平,通过外周免疫和中枢免疫的相互影响,神经炎症最终也得到了缓解。
黄妍妍[10](2020)在《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越鞠丸是着名滋阴派医学家朱丹溪所创,由川芎、香附、苍术、栀子、神曲五味药物组成。主治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脘腹胀痛,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诸证。功用行气解郁。《丹溪心法》中对越鞠丸的论述比较精炼,此方作为丹溪名方,经历了古今临床验证。本文通过研究越鞠丸文献资料,归纳其方证本质,阐述其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本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文献资料,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方剂、方论类、药理研究类、临床医案类、临床观察类文献,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越鞠丸方证进行探讨。1)利用文义解读对方剂、方论类文献逐句分析,了解朱丹溪所处历史背景,归结出越鞠丸创立的历史渊源,及本方的方义;分析本方与其相关方证的鉴别;总结出古代名医对本方的理解和运用;2)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近现代临床医案和观察类文献数据,总结越鞠丸主治疾病谱和临床运用的合方情况。研究现代临床医案类文献,通过运用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法与技术路线,揭示出越鞠丸的方证规律。结果:1.基本病机:气机不畅,气血失和;2.功效:行气解郁;3.疾病谱:统计发现越鞠丸证病因繁多,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以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妇科疾病为多;4.核心脉症: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脉以弦为主,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5.一般情况:(1)年龄:发病年龄以25岁‐55岁年龄段居多,占78.17%。(2)性别:男女比例为1:2.11,女性患者居多;(3)证型以气郁化火和气滞血瘀兼化火为主,病位以肝(胆)脾(胃)为主;(4)病因:以情志内伤最多,占62.14%;(5)病程:以1-3年最多,占25.12%;6.原方药物使用频次显示香附使用频次最多,川芎次之。原方每味药物的使用平均剂量相差甚微,皆在10克左右,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到3克;7.常随证加用补虚类(补气类最多)、清热类、行气类药物;从单味药物看,甘草76、柴胡66、半夏54、茯苓42、白芍40、当归38、郁金37、枳壳35、陈皮32、木香32、厚朴30、黄连29、山楂28、延胡索26、酸枣仁25、白术25、丹参24、赤芍22、大黄20、砂仁20等为越鞠丸加味使用频次相对多的药物;8.聚类分析显示核心药物药量会随着其核心脉症而发生变化,本文对主要类群第3类群和第2类群进行了分析,两者的核心脉症都是气机失常、气血失和所导致的全身症状,只是稍有微小变化,故两个类群的药物剂量有相应的细微变化;9.关联规则分析表明,越鞠丸核心脉症和核心药物关联置信度皆超过61.8%,可推断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具有关联性;10.合方情况:甘麦大枣汤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本研究选取科学的方法对越鞠丸证治规律进行探讨,进而深入了解本方方证。由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导致六郁产生,是越鞠丸的基本病机,常见的临床使用指征是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弦脉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故临证多个系统的疾病凡是符合此病机和临床使用指征皆可用本方化裁治之。
二、逍遥散加减治疗过敏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逍遥散加减治疗过敏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异病同治的阐述 |
1.1 异病同治的发展历程 |
1.2 历代医家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
1.3 现代医家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
1.4 异病同治的现代应用 |
1.5 异病同治的现代研究 |
1.6 异病同治的总结与展望 |
2. 支气管哮喘的阐述 |
2.1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3. 变应性咳嗽的阐述 |
3.1 祖国医学对变应性咳嗽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咳嗽的认识 |
4. 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小结 |
5. 儿童变应性咳嗽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合并用药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3.5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情况 |
4.2 一般资料 |
4.3 疗效分析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袁斌教授运用清养润肺方治疗小儿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经验探讨 |
2.1 袁斌教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经验 |
2.2 袁斌教授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经验 |
2.3 袁斌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 |
3. 立方分析 |
3.1 组方理论探讨 |
3.2 组方药物分析 |
3.3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写说明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功能不调态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逍遥散源流 |
1.1 逍遥散的出处 |
1.2 逍遥散的功能主治 |
1.3 逍遥散的组成与方义 |
1.4 逍遥散的沿革 |
2 功能态学说浅述 |
2.1 功能态的概念 |
2.2 功能态学说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
2.3 功能不调态的内涵和范畴 |
2.4 逍遥散与功能不调态 |
3 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的学术思想概述 |
3.1 治中有养,养中有治 |
3.2 疏通调达,胃气为基 |
3.3 重视整体,治病求本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病例整理规范 |
4.1 舌象规范 |
4.2 脉象规范 |
4.3 症状规范 |
4.4 病名规范 |
4.5 中药规范 |
4.6 联合方组规范 |
5 数据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基本情况 |
1.1 性别统计 |
1.2 年龄统计 |
2 核心脉证 |
2.1 舌象统计 |
2.2 脉象统计 |
2.3 症状统计 |
3 疾病分布 |
3.1 中医疾病统计 |
3.2 西医疾病统计 |
4 药物统计 |
5 联合方组统计 |
讨论 |
1 逍遥散的应用指征 |
1.1 适用群体特点 |
1.2 舌象特点 |
1.3 脉象特点 |
1.4 症状特点 |
1.5 疾病特点 |
2 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 |
2.1 用药特点 |
2.2 加味药物 |
2.3 加味药物组合 |
3 联合方组的运用经验 |
3.1 调和之中,兼顾胃气 |
3.2 阳之所亏,培补肾气 |
3.3 外感所见,表里同治 |
3.4 外科疾患,调治内外 |
4 逍遥散所治功能不调态的判断指征 |
5 临床运用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逍遥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及其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 |
1. 《傅青主女科》对带下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特点 |
2. 《傅青主女科》五色带辨证详明 |
3. 《傅青主女科》带下病治疗特色 |
4. 《傅青主女科》带下病方药特色 |
第二部分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方剂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
1.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疗效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
1 现代医学与过敏性结膜炎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发病机制 |
1.3 西医治疗 |
2 祖国医学与时复目痒 |
2.1 时复目痒的溯源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终止试验标准 |
2 临床试验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用药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病例剔除、脱落情况 |
3.2 基线分析 |
3.3 治疗效果 |
3.4 安全性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课题设计思路 |
4.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慢阻肺合并抑郁焦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
1 萧贤忠生平简介 |
2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
2.1 中医世家 代代相承 |
2.2 厚德精医 仁心仁术 |
2.3 勤求博采 传承创新 |
第二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 |
1 病机观 |
2 辨治观 |
2.1 辨证原则 |
2.2 治则治法 |
2.3 遣方用药 |
3 预防观 |
第三章 萧贤忠辨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举隅 |
1 粉刺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临证经验 |
2 乳痈 |
2.1 概述 |
2.2 病因病机 |
2.3 临证经验 |
3 湿疮 |
3.1 概述 |
3.2 病因病机 |
3.3 临证经验 |
4 丹毒 |
4.1 概述 |
4.2 病因病机 |
4.3 临证经验 |
5 白疕 |
5.1 概述 |
5.2 病因病机 |
5.3 临证经验 |
6 蛇串疮 |
6.1 概述 |
6.2 病因病机 |
6.3 临证经验 |
7 奶癣 |
7.1 概述 |
7.2 病因病机 |
7.3 临证经验 |
8 疗疮 |
8.1 概述 |
8.2 病因病机 |
8.3 临证经验 |
9 瘾疹 |
9.1 概述 |
9.2 病因病机 |
9.3 临证经验 |
10 风瘙痒 |
10.1 概述 |
10.2 病因病机 |
10.3 临证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脱被征”之心肝郁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小儿“脱被征”定义 |
2 小儿“脱被征”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
3 基于现代医学对睡眠障碍的认识探讨小儿“脱被征”的病因 |
3.1 外因 |
3.1.1 外界环境因素 |
3.1.2 日常行为习惯 |
3.1.3 教养方式 |
3.2 内因 |
3.2.1 生理性因素 |
3.2.2 病理性因素 |
4 中医学对小儿“脱被征”病因病机的探讨 |
4.1 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 |
4.1.1 阴阳动态失衡 |
4.1.2 营卫不和 |
4.1.3 脏腑间的协调系统失调 |
4.2 从脏腑学说探讨小儿“脱被征”的病因病机 |
4.2.1 肺 |
4.2.2 脾 |
4.2.3 心 |
4.2.4 肝 |
4.2.5 肾 |
5 小儿“脱被征”的分型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3.1 一般资料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纳入临床观察患儿退出临床研究的条件和步骤 |
3.6 病例剔除、脱落的标准及其处理 |
3.7 不良反应或事件的处理 |
4 研究方案 |
4.1 研究设计类型 |
4.2 收集的样本含量 |
4.3 分组方法 |
4.4 治疗方法 |
4.5 观察期间的饮食、起居护理等注意事项 |
4.6 观察内容与方法 |
4.7 疗效评定 |
4.8 安全性评价 |
4.9 数据统计及分析 |
4.10 伦理及知情同意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病例资料 |
5.2 两组总疗效比较 |
5.2.1 两组第一次随访总疗效比较 |
5.2.2 两组第二次随访总疗效比较 |
5.3 两组不同脱被程度的近期疗效比较 |
5.4 两组不同脱被程度的远期疗效比较 |
5.5 不同观察期两组脱被次数的比较 |
5.6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5.6.1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
5.6.2 观察期间两组中医症状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6 安全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中医学对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的认识 |
2.1 不寐 |
2.2 夜啼 |
2.3 脏躁、躁动 |
2.4 口疮 |
3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心肝郁热型小儿“脱被征”的探讨 |
3.1 丹栀逍遥散的原方探究 |
3.2 丹栀逍遥散的临床研究 |
3.3 应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的涵义…… |
3.3.1 方药溯源及配伍分析 |
3.3.2 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两组性别、年龄分析 |
4.2 两组脱被病程、脱被程度分析 |
4.3 疗效分析 |
4.3.1 两组整体疗效比较 |
4.3.2 观察前后两组脱被次数比较 |
4.3.3 观察前后两组中医积分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小儿“脱被征”调查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小儿“脱被征”病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
(8)数据挖掘导师治疗抑郁经验及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抑郁障碍的机制研究及常用抗抑郁剂应用综述 |
1 主流调控机制研究 |
2 常用抗抑郁剂临床应用现状 |
3 小结 |
综述二 抑郁障碍的中医辨证及遣方用药研究现状 |
1 抑郁障碍的中医辨证及研究现状 |
2 抑郁障碍遣方用药循证及机制研究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治疗抑郁障碍用药经验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分析讨论 |
5 典型病案 |
第二节 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轻中度抑郁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一、小结 |
二、不足 |
三、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道菌群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
1.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
2.肠道菌群与中医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
3.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微生物-肠-脑轴与抑郁症 |
1.肠道微生物群 |
2.微生物-肠-脑轴 |
3.抑郁症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
4.微生物-肠-脑轴对抑郁症影响的关键途径 |
5.小结与展望 |
综述三: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
1.逍遥散抗抑郁的临床应用 |
2.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 |
3.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建立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二: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前额皮质神经炎症的调节作用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三: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四: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越鞠丸方证基本认识 |
1 组成与用法 |
2 使用注意事项 |
3 功效与主治 |
3.1 功效 |
3.2 主治 |
4 病机与治则 |
5 药物分析 |
6 配伍意义 |
7 越鞠丸相关方证鉴别 |
7.1 小柴胡汤方证 |
7.2 四逆散方证 |
7.3 逍遥散方证 |
7.4 柴胡疏肝散方证 |
8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的理解和运用 |
8.1 名医名家对越鞠丸的理解 |
8.2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运用的概述 |
第二章 现代临床医案统计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频次统计 |
2.2 黄金分割法 |
2.3 聚类分析 |
2.4 关联规则 |
3 技术路线 |
3.1 资料来源 |
3.2 资料收集标准 |
3.3 文献检索整理流程图 |
3.4 数据标化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越鞠丸核心脉症 |
4.3 越鞠丸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
4.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
4.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 |
4.6 越鞠丸合方情况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一般情况 |
5.2 核心脉症 |
5.3 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
5.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
5.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
5.6 越鞠丸的合方情况 |
第三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越鞠丸临床运用与药理作用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逍遥散加减治疗过敏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D]. 彭珊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功能不调态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D]. 李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学术思想探析及其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D]. 孙薇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D]. 谭思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观察[D]. 张海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D]. 叶文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脱被征”之心肝郁热型的临床观察[D]. 杨诗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数据挖掘导师治疗抑郁经验及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的Meta分析[D]. 王育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D]. 吴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D]. 黄妍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