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对地攻击导弹的研制

海基对地攻击导弹的研制

一、海基对陆攻击导弹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洁,邵作浩,孔燕子[1](2021)在《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仿真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提出用MAXSim仿真平台构建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仿真系统。分析了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过程,建立了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仿真系统结构;从3个层次上研究了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仿真模型;给出了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仿真系统运行流程,并验证了仿真系统的可行性。利用该系统可以进行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的作战推演、效果评估和战法研究。

张小东,胡海,姜林君[2](2020)在《美国海军战斧巡航导弹战术技术特性分析》文中指出总结了战斧巡航导弹的发展历程,分析了Block 1、Block 2、Block 3、Block 4、Block 5五个发展阶段的战术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军军事需求变化和军事科技发展,从导弹总体设计、弹体结构和成本控制的角度,研究了其装备技术发展的特点;从打击目标类型、目标毁伤评估设计和攻击样式种类的角度,研究了其战斗使用和作战运用特点。

王步云,马政伟[3](2019)在《国外海基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提出阿富汗、叙利亚等近几次地区局部冲突表明,海基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在高科技密集的现代化战争中地位日益重要。介绍了美国战斧、俄罗斯口径以及法国海SCALP等几种典型型号的海基对陆攻击巡航导弹,总结了各自的技战术特点,分析了未来海基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的发展趋势及几点启示。

季澄[4](2018)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在双边、地区及全球层面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互动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结果的不可预期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将愈加通过海权维度予以集中呈现。在美国战略界看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实践表明,中国正在加速由一个陆权国家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无疑又增加了海权相较于陆权在确保国家安全、发展与繁荣方面的比重与分量,甚至不排除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区或全球型海洋大国的可能性。中国海权的崛起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以及地区重大利益的关键变量,这也意味着中国海权的发展正成为“一种现象”或是“一种问题”,美国需要予以认真对待,一旦战略应对失策,美国将付出类似于丧失地区主导地位的极其沉重的代价。鉴于此,美国战略界认为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估与判断,既不宜过分夸大美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但也绝不忽视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领导地位可能造成切实影响的核心要素的考察。美方认为,无论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具体实践层面看,中国海权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塑造美国地区战略和海上实践的最大外部牵引因素。从国家大战略缔造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赋予其发展海权的一般性逻辑依据,也就是说,中国旨在通过海洋实现国家基本安全与基本富裕的战略谋划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合法性,是国家谋求强国地位的应有之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数次对海洋的探索与实践,并得以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海洋战略实践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从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看,美方认为,伴随中国海洋利益的不断拓展,中美双方原本在东亚地区形成的“陆海二元分离型”地区安全秩序正在被融入更多的海权要素,中国的海上实力与影响力正迅速进入东亚周边海域,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鉴于美国自身鲜明的海权属性,美国势必会对此种具有颠覆地区传统地缘格局潜能的海上实践予以高度防范与警惕,并致使其在战略态度的选择上倾向于对抗而非妥协,在此基础上锻造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将丧失其应有的灵活性。此外,双方海上互动频率的增加难免带来摩擦与对抗的风险,如何有效管控此类风险并防止其升级,进而危及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安全秩序也是美国面临的一大考验;从海权建设的角度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海上力量核心要素—海军的发展,正在侵蚀美国的传统海上优势地位,这将迫使美国海军重新审视其在后冷战时代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及其所应肩负的职责与角色,并将战略关注的重点由非国家行为体转向国家行为体,并以此牵引美国海权的建设,实现海权的战略回归,即将最终的战略着力点放在应对潜在的挑战者身上。与此同时,海权本身及其战略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丰富与拓展,马汉倡导的海权的基本原理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主力舰队决战赢得制海权已不再被各国海军视为“定律”。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愈发紧密的经贸联系,科技水平的跃升,使得制海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都受到极大限制,夺取制海权的目的已超出单纯的军事范畴,海上安全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全球公共产品,这也促使各国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更强调合作,而非纯粹的零和博弈。总之,在美方看来,鉴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中美新一轮海上博弈及其所开启的权势转移进程,将很难实现半个多世纪前英美两国海上权势的和平转移,摩擦与对抗将长期伴随两国海上互动进程。但另一方面,美方始终认为摩擦与对抗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战争,美方应寻求与中国达成最起码的海上战略谅解,有效管控分歧与摩擦,并尽可能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进而分担其维护海上公共安全的成本。对中国来说,其与美国的海上互动需以三点认知作支撑:一是在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地区性海洋强国之前,中国仍是两国海上互动中的弱势一方。尽管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享有地区海上主导权;二是中国发展海权的道路选择已上升至国家大战略层面,是全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建设海洋强国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自身所处地缘环境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的限定,中国仍应追求旨在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有限的海权,而不是与美国争夺全球海上领导权;三是美国仍是中国海权发展的最大外部限制性因素,与美国的海上互动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对此,寻求中美海上互动新模式,构建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架构,尽量降低美国对自身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阻碍和干扰,理应成为中国的主要战略选项,而不是权宜之计。

张笑颜,邹强,辛伟[5](2016)在《机载反导拦截武器的发展与思考》文中认为考虑机载反导拦截武器在目标拦截匹配性、作战使用灵活性方面的优势,借鉴美国机载反导拦截系统在定向能和动能拦截武器两条路线的发展思路,分析机载反导拦截武器系统在空基平台、预警探测、指挥控制和拦截武器等方面的能力需求,引发依托岸基飞机平台和舰载飞机平台发展机载反导拦截武器的思考,梳理出发展机载反导拦截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从而对反导防御体系和机载武器体系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周伟,李梅[6](2016)在《2015年世界巡航导弹发展综述》文中认为2015年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高度重视巡航导弹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巡航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有所提升,体系更加完善。分别对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2015年的巡航导弹发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

周伟[7](2016)在《从空袭IS看俄罗斯常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的技术特点》文中指出自2015年9月30日以来,俄罗斯出动海空军对在叙利亚境内的IS恐怖组织进行了持续空袭。在空袭中,俄罗斯实现了"两个首次",即在2015年10月7日首次实战发射了"口径"海基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在2015年11月17日首次使用了"图-160"和"图-95"战略轰炸机实战发射Kh-101空射巡

王春健,岳崴,冯林平[8](2014)在《法国海军巡航导弹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法国正在研制的海军巡航导弹(MdCN),该型导弹是舰射或潜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详细叙述了法国海军巡航导弹的发展历程与性能指标,并对其作战能力进行了简要分析。

胡海,张林,刘亿,方立恭[9](2013)在《美国海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的发展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美国海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美国HyFly、AHW和弧光等三种在研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的主要情况,分析了其主要特点,论证了海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对未来海战的主要影响。研究了对海/对陆攻击导弹装备的发展规划、研制以及未来海战理论和战法。

杨震[10](2012)在《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文中研究说明间发展。战争的变化同样也对海权的范围产生了影响:冷战后世界海军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争集中在沿海地区;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海军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为联合部队提供战略海运、海上防御和对陆纵深打击能力。军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进行引领的导弹技术的进步使海军对陆地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常规战略性打击成为可能。上述影响使海权的范围开始从远洋公海扩展至沿海地区并直抵大陆纵深。后冷战时代海权在规模范围的变化不但完成了理论探索,也进行了战争实践。从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变化来看,则是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的。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海权的轴心地带由从前的大西洋转向太平洋。随着国家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与美国一起成为世界海权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战略区域:台湾、南海和印度洋进行“岛链”封锁,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因素。中国的海权观念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海权观、战略海权观、复合海权观、合作海权观和海洋国土观构成了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的主体。冷战的结束使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在深化与发展。

二、海基对陆攻击导弹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基对陆攻击导弹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仿真系统设计
    1.1 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过程
    1.2 作战仿真系统设计
        1.2.1 知识库编辑器
        1.2.2 对陆攻击知识库
        1.2.3 仿真模型包
        1.2.4 仿真基础模块
2 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仿真模型
    2.1 物理仿真模型设计
        2.1.1 弹道仿真模型
        2.1.2 防御拦截模型
        2.1.3 任务规划模型
        2.1.4 环境模型
        2.1.5 平台模型
        2.1.6 目标毁伤模型
        2.1.7 目标指示模型
    2.2 逻辑控制模型设计
        2.2.1 平台机动控制模型
        2.2.2 巡航导弹发射控制模型
        2.2.3 舰(防)空导弹发射控制模型
        2.2.4 火炮发射控制模型
        2.2.5 电子对抗设备逻辑控制模型
    2.3 行为控制模型设计
        2.3.1 海基平台攻击决策模型
        2.3.2 海上防御平台拦截决策模型
        2.3.3 陆上兵力防御决策模型
3 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仿真系统运行流程
    3.1 导演控制模块功能组成
    3.2 仿真系统运行流程
        3.2.1 仿真准备阶段
        3.2.2 仿真实施阶段
        3.2.3 仿真评估阶段
    3.3 仿真系统运行验证
        3.3.1 作战想定描述
        3.3.2 作战推演仿真运行过程
4 结论

(2)美国海军战斧巡航导弹战术技术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战斧巡航导弹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1.1 战斧Block 1
        1.1.1 BGM-109A海基核导弹
        1.1.2 BGM-109B反舰导弹
    1.2 战斧Block 2
        1.2.1 BGM-109C常规战斗部巡航导弹(TLAM-C)。
        1.2.2 BGM-109D布撒型子母战斗部巡航导弹(TLAM-D)。
    1.3 战斧Block 3
    1.4 战斧Block 4(BGM-109E)
    1.5 战斧Block 5
2 战斧导弹技术特点分析
    2.1 导弹结构模块化
    2.2 成本控制集约化
    2.3 总体设计体系化
3 战斧导弹战术特性分析
    3.1 作战目标类型多样
    3.2 打击毁伤评估一体
    3.3 攻击样式灵活多变
4 结束语

(3)国外海基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典型的海基对陆攻击巡航导弹
    2.1 美国战斧导弹
    2.2 俄罗斯口径导弹
    2.3 法国海SCALP
    2.4 瑞典RBS15Mk3
    2.5 共同特点
3 发展趋势
4 几点启示
5 结语

(4)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概念界定与探析
    论文的主要议题和写作思路
    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美国战略界眼中的海权与中美关系
    1.1 海权是美国战略界经久关注的重大战略议题
        1.1.1 美国海权的一般逻辑及其发展演变
        1.1.2 美国对于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的双重护持
    1.2 海权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嬗变
        1.2.1 19世纪中后期至冷战前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2.2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2.3 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3 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的海权维度
        1.3.1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美关系的再思考与战略调整
        1.3.2 美国战略界对中美关系中的海权议题的再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的评估
    2.1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历史维度的透视
        2.1.1 辉煌与挫折交织的中国海权演进历程:助推中国海权发展的智识基础
        2.1.2 借鉴过往守成国与崛起国海上博弈的经验教训:中美实现海上权力和平转移仍存在“不确定性”
    2.2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理论维度的透视
        2.2.1 新兴国家海权崛起的一般规律及其逻辑辩证关系
        2.2.2 从“陆海二元对立”到“陆海统筹”:中国海洋政策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3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现实维度的透视
        2.3.1 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因素的评估
        2.3.2 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认知及其与国家大战略目标的对接
        2.3.3 对“建设海洋强国”具体实施情况的评估
        2.3.4 “建设海洋强国”对于中国周边海域及美国自身的影响评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军力量建设进程的评估
    3.1 对中国海上军事学说构成要素的评估
        3.1.1 对以马汉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海权理论的借鉴与吸收
        3.1.2 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3.1.3 “海军民族主义”的存在及其影响
    3.2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进程的评估
        3.2.1 基础能力提升阶段(2004 年至2006 年)
        3.2.2 初步涉足西太平洋地区(2007 年至2009 年)
        3.2.3 实现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常态化部署(2010 年至2012 年)
        3.2.4 逐渐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演进(2013 年至2014 年)
    3.3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认知依据的评估
        3.3.1 对中国重要海洋利益的评估
        3.3.2 对中国面临的周边海上安全风险的评估
        3.3.3 中国的主要海上战略目标:近海与远海的统筹
    3.4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及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3.4.1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的评估
        3.4.2 对中国海军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国海上实践的核心战略关切
    4.1 对中国提升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关切
        4.1.1 美方对中国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评估
        4.1.2 美方应对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相关举措
    4.2 对中国与邻国海洋争端的关切:以南海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4.2.1 南海争端的具体表现类型及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4.2.2 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应对:战略层面的“拖延战略”与战术层面的“胁迫策略”相结合
        4.2.3 美国在南海地区的主要利益关切及其策略应对
    4.3 对中国海权拓展的战略取向的关切:以印度洋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4.3.1 印度洋将成为中国海权拓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4.3.2 中国在印度洋拓展海权的具体战略举措
        4.3.3 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保障基地的模式选择问题
        4.3.4 中国向印度洋地区拓展海权的限定性要素
    4.4 对大型水面作战平台服役及其战略影响的关切:以航空母舰作为考察重点
        4.4.1 对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基本条件的评估
        4.4.2 对中国航空母舰具备的功能性要素的评估
        4.4.3 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应对举措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的美国政策因应
    5.1 美国政府的因应之策:具有高度现实适切性的印太战略谋划
        5.1.1 中美海权博弈的“二元特征”:冲突与合作并存
        5.1.2 印太地缘概念及其缘起探析
        5.1.3 美国印太战略愿景谋划及其“包容性平衡”理念的体现
    5.2 美国国防部的因应之策:对美国《亚太海上安全战略》的解读
        5.2.1 美国防部对于印太海上安全环境的判断
        5.2.2 美国防部关于印太海上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
        5.2.3 美国防部关于确保印太地区海上安全的相关举措
    5.3 美国海军及相关军种的因应之策:对制海权的重新掌控
        5.3.1 对变化中的全球海上安全环境及其威胁来源的判断
        5.3.2 新时期美国海军理应具备的五项基本能力与战略素养
        5.3.3 对水面舰艇力量建设的高度关切:获取制海权的关键
    本章小结
尾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机载反导拦截武器的发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机载反导拦截武器的发展需求
    1.1 弹道目标飞行过程拦截的匹配性
    1.2 作战使用的灵活性
2 美机载反导拦截系统的发展思路
    2.1 定向能武器
    2.2 动能武器
3 机载反导拦截武器系统能力需求
    3.1 空基平台
    3.2 预警探测系统
    3.3 指挥控制系统
    3.4 拦截武器
4 相关启示
    4.1 机载反导拦截系统的作战任务
    4.2 机载反导拦截系统的统筹发展
    4.3 机载反导拦截系统的关键技术
5 结论

(6)2015年世界巡航导弹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美国:加强信息系统改进和火力配置,提升网络条件下的体系打击能力
    1.1 发展不依赖GPS的制导技术,提升空基和海基型号的自主攻击能力
    1.2 试验新型多模导引头,聚焦中远程陆海移动目标打击能力
    1.3 优化火力和功能配置,提高潜基饱和攻击能力和反舰能力
    1.4 升级C4ISR系统,提升武器系统的通信和指挥控制能力
    1.5 开发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完善打击体系
2 俄罗斯:加强实战条件下的性能验证,以高超声速技术为重点完善体系建设
    2.1 首次实战使用空基和海基远程型号,加强可靠性验证
    2.2 推进高超声速型号开发,确保优势、完善体系
3 法国:开展列装与升级工作,完善核常并重的威慑与打击体系
    3.1 推动常规远程型号的列装,强调核型号的威慑作用
    3.2 开发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开展核型号的升级换代
4 英国:改进亚声速巡航导弹武器系统,开发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技术
    4.1 进行现役型号的适应性改进,推进新型运载平台的列装
    4.2 开发可重复使用高超声速技术,奠定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开发基础
5 印度:持续进行性能改进和飞行试验,构建核常精确打击体系
    5.1 推进常规型号体系建设,提高平台、目标适应性和飞行速度
    5.2 新型空射亚声速核型号试飞连续失败,空基核打击能力发展受挫
6 巴基斯坦:成功进行空射型号飞行试验,提升战术技术性能
7 伊朗:发展中远程型号,提升对地、对海精确打击能力
    7.1 公布新型远程地地型号,首次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7.2 量产新型反舰型号,构建灵活的反舰能力
8 日本:开展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研究,奠定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发展基础
9 结束语

(8)法国海军巡航导弹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海军巡航导弹的发展历程
2 性能指标
3 作战能力
4 结束语

(9)美国海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的发展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美国海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的论证及发展历程
2 美国在研主要海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及其特点分析
    2.1 HyFly高超声速巡航导弹
    2.2 先进高超声速武器 (AHW)
        1) 近程
        2) 中程
        3) 远程
        4) 特远射程
    2.3 弧光高超声速导弹
        1) 弧光计划的研制背景
        2) 弧光导弹主要性能参数
    2.4 美国海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的特点
3 海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对未来海战的影响
    3.1 对未来海上进攻作战的影响
    3.2 对未来海上防御作战的影响
    3.3 对海军装备建设的影响
4 结束语

(10)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一、研究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必要性
        二、海权的概念解析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面临的战略转型
        四、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战略构架
        五、后冷战时代海权之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的回顾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注释
第一章 海权论的诞生与发展及其反思
    第一节 马汉海权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一、马汉海权论的产生
        二、马汉海权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马汉海权论的评述
    第二节 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一、海洋战略论的产生
        二、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评述
    第三节 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论及其评述
        一、国家海上威力论的产生
        二、国家海上威力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国家海上威力论的评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海权在后冷战时代发展演进的背景
        一、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
        三、新军事变革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要素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构成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观念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国际观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军事观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海洋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技术形态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演进
        一、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演进
        二、人类战争的技术形态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理论探索
        一、战法思想
        二、军事技术
        三、编制体制
        四、途径目标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战争实践
        一、指挥、控制与通信
        二、海上打击
        三、后勤保障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范围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的战争
        一、后冷时代战争的主要形式
        二、后冷时代战争的作战模式
        三、后冷时代战争的战场空间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对海权规模的影响
        二、对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理论探索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战争实践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范围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及军事形势对海权范围的影响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理论探索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战争实践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对中国海权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
        一、后冷战时代地缘政治的轴心
        二、中国实力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的海权辩论
        一、无足轻重的海权
        二、辅助性海权
        三、主导性海权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
        一、台湾问题
        二、南海问题
        三、印度洋问题
    第四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一、经济海权观
        二、战略海权观
        三、复合海权观
        四、合作海权观
        五、海洋国土观
        六、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与航空母舰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进化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范围的拓展
        四、地缘政治背景的变迁及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进一步讨论
        一、海洋法的演进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四、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第三节 政策含义
        一、培育海权意识
        二、制定海洋战略
        三、推进海军转型
        四、发展海洋经济
        五、继续加强海洋法研究与建设
        六、增强海洋科技实力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海基对陆攻击导弹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基巡航导弹对陆攻击作战仿真系统研究[J]. 王永洁,邵作浩,孔燕子.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1(09)
  • [2]美国海军战斧巡航导弹战术技术特性分析[J]. 张小东,胡海,姜林君. 飞航导弹, 2020(11)
  • [3]国外海基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发展现状及趋势[J]. 王步云,马政伟. 舰船电子工程, 2019(11)
  • [4]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D]. 季澄.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5]机载反导拦截武器的发展与思考[J]. 张笑颜,邹强,辛伟.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6(04)
  • [6]2015年世界巡航导弹发展综述[J]. 周伟,李梅. 飞航导弹, 2016(07)
  • [7]从空袭IS看俄罗斯常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的技术特点[J]. 周伟. 现代军事, 2016(01)
  • [8]法国海军巡航导弹发展综述[J]. 王春健,岳崴,冯林平. 飞航导弹, 2014(02)
  • [9]美国海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的发展及影响研究[J]. 胡海,张林,刘亿,方立恭. 飞航导弹, 2013(01)
  • [10]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D]. 杨震. 复旦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海基对地攻击导弹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