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攀钢1号高炉大修技术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宋剑,唐炜,熊强,吴秋廷,韦东,兰二明[1](2020)在《攀钢钒有钟高炉大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对攀钢钒有钟高炉大修及装备特点进行分析,从改造炉体系统、优化攀钢特色长寿型复合炉衬结构,到升级出铁场除尘系统、矿槽除尘系统、增设炉顶放散消音及除尘设施、改造热风炉本体及双预热系统等,总结了改进型钒钛高炉蓄铁式主沟等一系列实用先进技术,以达到"环保、节能、稳定、高效、经济"的目标。
唐炜,雷电,周章金,宋剑,吴秋廷[2](2019)在《攀钢钒4号高炉节能环保改造设计特点》文中研究表明按照"环保、节能、稳定、高效、经济"的总体原则,开展攀钢钒4号高炉节能环保改造设计。其主要设计特点是:采用全冷却薄壁结构,优化攀钢特色长寿型复合炉衬结构;采用水冷炉底,对炉体冷却水系统、冷却设备、耐火材料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虑、深度优化;改造热风炉双预热系统;在原除尘系统上进行利旧节能环保改造等。通过本次节能环保改造,4号高炉为一代炉役大于15年的长寿高效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薛文坦,刘树芳[3](2010)在《攀钢高炉液压泥炮技术改造》文中指出本文对攀钢高炉的液压泥炮改造进行了总结。实践表明,通过对高炉液压泥炮的持续改造,改进了液压泥炮的设备性能,降低炉前设备故障率,提高操作的可靠性和改善操作特性,满足了高炉不断强化的生产要求。
王睿[4](2008)在《攀钢高炉出铁场烟尘治理实践》文中提出对攀钢冶炼钒钛磁铁矿高炉出铁场烟尘治理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对各高炉每次实施出铁场烟尘治理改造后的效果和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攀钢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工艺特点、出铁场烟尘特性以及出铁场布局的局限性,分析了攀钢高炉出铁场烟尘捕集的难点和适合攀钢冶炼钒钛磁铁矿高炉生产实际的烟尘捕集技术。
杨冬梅[5](2007)在《冶炼钒钛磁铁矿高炉长寿技术进步分析》文中认为基于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实践,分析和总结攀钢在高炉长寿方面的技术进步,找出攀钢高炉长寿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为改进高炉长寿工作指出了努力方向。
肖志军[6](2006)在《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研究对象为适应攀钢新三号(2000m3)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需要,主要研究全干式除尘系统工艺布置及运行程序,全干式余压发电工艺及控制逻辑。其主要内容包括:1.对全干式除尘系统工艺布置及系统稳定运行方式与程序进行研究,确保干式除尘系统能够完全适应高炉生产需要,实现除尘系统不停产检修,并使净化后煤气含尘量≤5mg/Nm3,以保证透平机安全运行。2.开展干热煤气直接启动透平机程序及逻辑控制研究,选择合适的控制系统,确保透平启动平稳、可靠运行。3.进行干热煤气直接送热风炉等用户使用及反吹风机国产化研究。4.进行高炉煤气温度控制工艺与方式研究,确保散热器在不同的煤气温度条件下均能够正常运行,使进入除尘布袋煤气温度在规定范围以内,研究解决高炉开炉期间保护布袋措施及煤气通路问题。5.进行干灰直接外送工艺研究,减少瓦斯灰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达到环保管理要求。采用合理、经济并与高炉稳定生产相适应的高炉煤气除尘与余压发电工艺、设备,对保证高炉稳定生产、减少企业环境污染、降低企业综合能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彻底解决湿式除尘工艺存在的环保问题,适应当今钢铁工业提出的绿色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效利用在干式布袋除尘技术方面的成就,充分利用副产煤气的压力能及热能,拓宽低热值高炉煤气的用途,有必要在新三号高炉设置新型煤气净化系统及余压发电装置。对干式除尘系统能否完全适应高炉生产进行充分论证,提高干式除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实现干式除尘系统能够在不停产情况下在线检修;进行高温煤气直接启动透平研究,确保透平正常运行。本课题通过对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研究及应用,形成了代表目前大、中型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的先进水平,为国内外同行和攀钢1~3#高炉煤气除尘及余压发电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际运行经验,为国内外钢铁企业提供经济、环保、节能的大中型高炉煤气除尘与余压发电工艺样板。
刘树芳[7](2002)在《攀钢1号高炉大修技术改造》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攀钢1号高炉第四代炉役大修技术改造情况,技术改造包括:高炉扩容至1280m3;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一步优化;高炉本体采用了高致密粘土砖炉底并增加水冷设施、纯铜冷却壁、乌克兰大型冷却模块等多项新技术;4座内燃改造式热风炉;扩大上料能力;高炉过程控制采用DCS系统,同时应用智能专家系统优化高炉操作。通过改造,高炉装备和自动化控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刘坤伦[8](2002)在《攀钢一号高炉大修冷却水自动调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该文在研究国内外高炉冷却现状和高炉冷却设备破损及冷却机理的基础上,指出:高炉长寿的发展过程,其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就是尽力提高炉体冷却设备的冷却能力,高炉冷却设备冷却能力的不断提高,使高炉寿命得到不断地延长;高炉寿命取决于炉体冷却设备的破损情况,炉体冷却设备破损的关键原因是温度高,只有使冷却设备的冷却能力与高炉的热流密度相适应,才能避免冷却设备过早损坏,从而延长高炉寿命。目前常规的高炉冷却设计,是采用"恒流量"供水冷却方式。高炉各部位的冷却元件的冷却供水量,不能根据冷却强度的具体需要而变化,每个冷却元件所得到的冷却水量,只能满足高炉一般热负荷条件下的需要,而不能满足比平均热负荷大10倍以上的峰值热负荷时的需要,冷却元件因此损坏,缩短高炉寿命。该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根据高炉各部位的热负荷变动情况自动调节供水量的供水方式,能够满足冷却设备在峰值热负荷时对冷却水的需要,从而起到避免冷却设备烧坏、延长高炉寿命的目的,同时还可节约冷却用水。该文进一步提出的采用温差自力式调节阀实现自动调节供水的方式,能够满足高炉热负荷变化时对冷却水的需要;并且与采用计算机实现对热负荷进行监视、控制的方式相比,简单、可靠、投资省,是实现冷却水自动调节控制,从而延长高炉寿命最有效和最经济的途径。采用记忆合金制造的温差自力式调节阀,集温差监测和冷却水调节控制于一体。实验室试验表明,该阀体积小、动作可靠,性能符合要求。在攀钢2高炉的验证试验表明,用温差自力式调节阀实现自动调节供水后,冷却元件的最大进出水温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冷却设备的安全、延长高炉寿命,而平均冷却水消耗显着降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攀钢一号高炉大修使用温差自力式调节阀实现自动调节供水进行了设计研究,攀钢一号高炉大修投产后及该研究成果推广使用后,将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树芳[9](2000)在《攀钢炼铁设备的改进》文中研究指明攀钢利用高炉大、中、小修机会不断对高炉炼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同时对设备易损备件进行长期的长寿化研究,提高了装备水平和设备使用寿命,为高炉稳定高产奠定了基础。
孙希文[10](2000)在《攀钢高炉炼铁生产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攀枝花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在高炉冶炼中(TiO2)高达25%~30%,用常规方法冶炼将会出现炉渣粘稠、渣铁不分、炉缸堆积等现象。由于这一特性,给攀钢高炉达产、高产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30年来,攀钢高炉炼铁生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1970~1979年的达产攻关阶段,这个阶段攻克了泡沫渣、粘罐、高铁损三大技术难题,使高炉利用系数达到1.4的设计水平;二是1980~1993年的稳步提高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巩固攻关成果,推广、开发应用新技术,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三是1994~2000年的超常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开发完善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实现重大突破阶段,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29以上。展望未来,攀钢高炉冶炼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预计到2005年,攀钢将形成年产生铁450万t的生产能力,高炉利用系数可达2.5以上。
二、攀钢1号高炉大修技术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钢1号高炉大修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3)攀钢高炉液压泥炮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BG—300型矮身液压泥炮开发与应用 |
3 BG—300型液压泥炮应用存在问题 |
4 液压泥炮技术改造 |
4.1 液压泥炮技术改造与应用 |
4.2 YP3080F型液压泥炮的结构与性能 |
4.2.1 YP3080F型液压泥炮的结构组成 |
4.2.2 YP3080F型液压泥炮的性能分析 |
(1) 打泥机构性能分析 |
(2) 回转机构性能分析 |
(3) 液压系统性能分析 |
4.3 YP3880F型液压泥炮的研制应用 |
5 Z1345EL型液压泥炮的应用与分析 |
5.1 Z1345EL型液压泥炮结构特点与性能 |
5.2 Z1345EL型液压泥炮的重要参数确定 |
(1) 泥缸有效容积的确定 |
(2) 打泥推力的确定 |
(3) 压炮力的确定 |
6 结论 |
(5)冶炼钒钛磁铁矿高炉长寿技术进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攀钢高炉历代炉役概况 |
2 高炉设计的沿革 |
2.1 炉型 |
2.2 炉体各部位耐火材料的使用 |
2.3 炉壳 |
2.4 冷却装置及介质 |
3 高炉操作对长寿的影响 |
3.1 坚持精料方针 |
3.1.1 优化炉料结构, 逐渐提高烧结矿品位 |
3.1.2 减少入炉粉末, 提高料柱透气性 |
3.2 适宜的上下部调剂 |
3.2.1 布料技术的不断改进 |
3.2.2 提高鼓风动能, 进一步活跃炉缸 |
3.3 稳定风温操作 |
4 炉役后期的维护 |
6 攀钢高炉在长寿技术方面的差距 |
7 结语 |
(6)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2 攀钢目前高炉煤气除尘及余压发电现状 |
2.1 高炉情况概述 |
2.2 除尘及余压发电现状 |
3 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思路 |
3.1 新三号高炉本体概述 |
3.2 煤气净化及TRT 方案确定 |
3.2.1 余压发电是重要节能措施 |
3.2.2 高炉煤气干法净化系统有明显的优越性 |
3.2.3 国内TRT 技术正朝着干式方向转化 |
3.3 系统工艺的优化研究 |
3.3.1 取消了湿式除尘备用系统 |
3.3.2 TRT 发电工艺技术的优化 |
3.3.3 BDC 反吹系统工艺优化 |
3.3.4 局部考虑必要的耐磨防冲刷设计 |
3.3.5 煤气送出方式的优化 |
4 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及设备参数确定 |
4.1 煤气冷却系统(散热器) |
4.1.1 散热器基本工艺参数 |
4.1.2 散热器系统工艺 |
4.2 干式除尘系统(BDC) |
4.2.1 布袋除尘器基本工艺参数 |
4.2.2 布袋除尘器系统(BDC) |
4.2.3 布袋选择 |
4.3 反吹风机 |
4.3.1 反吹风机工况特点 |
4.3.2 反吹风机设计与制造要求 |
4.3.3 反吹风机非接触螺旋槽干气密封的设计与分析 |
4.4 粉尘排放及输出系统 |
4.5 余压发电(TRT)系统 |
4.5.1 透平系统基本工艺参数 |
4.5.2 透平发电系统 |
4.6 仪表及控制系统 |
4.6.1 系统配置 |
4.6.2 控制逻辑要求 |
5 运行效果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攀钢1号高炉大修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1号高炉大修技术改造主要内容 |
2.1 1号高炉历史概况 |
2.2 大修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2.3 长寿的新型高炉本体 |
2.3.1 炉体扩容和内型优化 |
2.3.2 炉身大型冷却模块结构 |
2.3.3 纯铜冷却壁的应用 |
2.3.4 全粘土砖水冷炉底 |
2.3.5 优质高强度炉壳 |
2.4 槽下配料与上料系统改造 |
2.4.1 槽下配料系统改进 |
2.4.2 料车上料系统改造 |
2.5 无料钟炉顶改进 |
2.6 提高炉前设备装备水平 |
2.6.1 进风装置采用PW技术 |
2.6.2 SGK-Ⅲ型全液压开铁口机 |
2.6.3 YP3080F型液压泥炮 |
2.7 高效长寿内燃改造式热风炉 |
2.7.1 更新结构提高蓄热能力 |
2.7.2 延长热风炉砌体寿命的措施 |
2.7.3 工艺管道和设备改造 |
2.8 装备水平的“三电系统” |
2.8.1 电气控制系统 |
2.8.2 DCS系统 |
2.8.3 专家系统 |
2.8.4 热工仪表及高炉检测 |
3 结语 |
(8)攀钢一号高炉大修冷却水自动调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1 引言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
2 高炉长寿与冷却的发展现状 |
2.1 概述 |
2.2 国内外高炉寿命概况 |
2.3 铸铁冷却壁技术的发展 |
2.3.1 第一代铸铁冷却壁 |
2.3.2 第二代铸铁冷却壁 |
2.3.3 第三代铸铁冷却壁 |
2.3.4 第四代铸铁冷却壁 |
2.3.5 对铸铁冷却壁的简要评述 |
2.4 钢冷却壁的开发应用 |
2.5 纯铜冷却壁 |
2.5.1 高导热性 |
2.5.2 耐热震性能 |
2.5.3 耐高热流冲击性能 |
2.5.4 铜冷却壁的制造技术 |
2.6 铜冷却板应用技术及发展 |
2.7 高炉冷却水 |
2.7.1 工业水冷却 |
2.7.2 汽化冷却 |
2.7.3 软水密闭循环冷却 |
2.7.4 冷却水的分配 |
3 炉体侵蚀与炉体温度的关系 |
3.1 耐火材料破坏与温度的关系 |
3.1.1 物理作用 |
3.1.2 化学作用 |
3.2 冷却设备破坏与温度的关系 |
3.2.1 物理作用 |
3.2.2 化学作用 |
3.3 渣皮的稳定与冷却设备或砖衬温度的关系 |
3.4 小结 |
4 高炉冷却器传热原理分析 |
4.1 概述 |
4.2 炉内煤气—内壁传热 |
4.3 热流密度 |
4.3.1 热流密度的大小 |
4.3.2 热流密度的特性 |
4.4 渣皮的传热和作用 |
4.5 砖衬的传热与作用 |
4.6 冷却壁壁体的传热 |
4.7 冷却壁与冷却水之间的传热 |
4.7.1 水管内表面与水的对流换热 |
4.7.2 冷却水管内结垢层的导热热阻 |
4.7.3 冷却水管管壁的导热热阻 |
4.7.4 冷却水管表面涂层的导热热阻 |
4.7.5 管壁和冷却壁间气隙层的热阻 |
4.7.6 冷却壁壁体与冷却水之间的传热分析 |
4.8 决定冷却水流速的各种因素分析 |
5 改善炉体冷却的对策 |
5.1 有关炉体冷却的总结 |
5.2 目前冷却供水存在的问题 |
5.3 改善炉体冷却的对策 |
5.3.1 计算机监控模式 |
5.3.2 温差自力式调节阀模式 |
6 攀钢3号高炉现状 |
6.1 攀钢3号高炉概况 |
6.2 第一次大修破损情况 |
6.2.1 炉壳破损情况 |
6.2.2 炉衬侵蚀情况 |
6.2.3 冷却设备破损情况 |
6.2.4 三号高炉破损调查小结 |
6.3 第三代炉役的炉体结构 |
6.4 攀钢3号高炉冷却水系统情况 |
6.4.1 冷却水质及水量 |
6.4.2 存在问题 |
7 攀钢3号高炉冷却水自动调节试验 |
7.1 温差自力式调节阀的特性 |
7.1.1 温差自力式调节阀的原理及结构 |
7.1.2 温差自力式调节阀的特点 |
7.1.3 温差自力式调节阀的特性曲线 |
7.1.4 温差自力式调节阀水流量与水温差关系的测定 |
7.2 攀钢3号高炉冷却水自动调节试验 |
7.2.1 试验方案 |
7.2.2 温差自力式调节阀的主要技术参数 |
7.2.3 试验结果 |
7.2.4 试验结果分析 |
7.3 温差自力式调节阀在一号高炉大修时采用的建议 |
8 攀钢一号高炉大修冷却系统改进设计 |
8.1 攀钢一号高炉概况 |
8.2 攀钢一号高炉第三代炉役破损情况 |
8.2.1 炉壳破损情况 |
8.2.2 冷却壁损坏情况 |
8.2.3 砖衬侵蚀情况 |
8.3 攀钢一号高炉大修炉体冷却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
8.3.1 冷却设备设计 |
8.3.2 砖衬设计 |
8.3.3 冷却水系统配置 |
8.3.4 存在的问题 |
8.4 攀钢一号高炉大修设计采用温差自力式调节阀 |
8.4.1 安装设计 |
8.4.2 调节阀参数 |
8.5 安装调节阀的经济效益 |
8.5.1 节约冷却水带来的效益 |
8.5.2 延长高炉寿命带来的效益 |
8.5.3 攀钢一号高炉大修采用温差自力式调节阀的经济效益 |
8.5.4 攀钢一号高炉大修采用温差自力式调节阀增加的投资 |
8.5.5 结论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攀钢1号高炉大修技术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攀钢钒有钟高炉大修分析[J]. 宋剑,唐炜,熊强,吴秋廷,韦东,兰二明. 中国钢铁业, 2020(05)
- [2]攀钢钒4号高炉节能环保改造设计特点[J]. 唐炜,雷电,周章金,宋剑,吴秋廷. 炼铁, 2019(02)
- [3]攀钢高炉液压泥炮技术改造[J]. 薛文坦,刘树芳. 四川冶金, 2010(03)
- [4]攀钢高炉出铁场烟尘治理实践[J]. 王睿. 炼铁, 2008(05)
- [5]冶炼钒钛磁铁矿高炉长寿技术进步分析[J]. 杨冬梅. 钢铁研究, 2007(02)
- [6]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研究[D]. 肖志军. 重庆大学, 2006(04)
- [7]攀钢1号高炉大修技术改造[J]. 刘树芳. 钢铁钒钛, 2002(04)
- [8]攀钢一号高炉大修冷却水自动调节设计研究[D]. 刘坤伦. 重庆大学, 2002(02)
- [9]攀钢炼铁设备的改进[J]. 刘树芳. 炼铁, 2000(S2)
- [10]攀钢高炉炼铁生产的回顾与展望[J]. 孙希文. 炼铁, 200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