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常识》回顾

《政治常识》回顾

一、《政治常识》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张义[1](2021)在《中央苏区思政课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3.18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在列宁小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在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在列宁小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局部执政时期的开创性探索,中央苏区思政课建设取得了非凡成效,留下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前我国思政课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然而,目前学界对中央苏区思政课的建设却并未引起关注。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对中央苏区时期的“政治课”“政治常识”等思政课进行专题研究。本文主体共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中央苏区思政课建设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注重思政教育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传统;第二,干部队伍、红军队伍等革命力量不能完全满足革命斗争的需要;第三,上思政课是当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手段。第二部分阐释中央苏区思政课教员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员队伍在当时面临着严重缺乏的窘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党中央多方发力。首先,无数党政领导干部纷纷走上思政课的讲台;其次,通过短期训练班临时培训和师范类学校长期培养两种方式,造就了一批工农自己的思政课教员;再次,改造旧知识分子来担任思政课教员;最后,提高教员的待遇,稳定思政课教员队伍。第三部分研究中央苏区思政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的类别不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如全军官兵教育中的思政课,分为普通、特别、干部3类班,普通班和特别班分别学习初步的政治常识和高一级的政治常识,干部班的目的则主要是提高政治水平。第四部分梳理中央苏区思政课的教材选择与编写。在当时教材的选择与编写上,面临着带有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教材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和具有无产阶级思想的教材又几乎没有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央苏区首先是用党和政府的一些临时材料,如宣言、传单等来取代旧教材,其次是组织专门的班子来编写思政教材。在教育部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努力下,编写了《政治课本》、《苏维埃公民》、《政治问题》等20多种思政课教材。教材编写工作充分考虑了当时的教育方针和学员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革命性、创新性、通俗性等特点。第五部分探讨中央苏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当时思政课主要应用了启发式、讨论式和问答式三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启发式为核心,多种方法配套使用,并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灵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第六部分总结中央苏区思政课的建设成效以及对当下思政课建设的启示。其中,主要从课堂效果、知识学习、行动转化三个方面总结其成效。同时,基于中央苏区思政课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了三点启示。第一,中央苏区领导干部成为思政课教员核心力量的历史实践表明,领导干部讲授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内在要求。第二,中央苏区思政课内容紧紧围绕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表明,教学内容依托于主要任务,有利于把思政课的功效发挥到最大。第三,中央苏区思政课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表明,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完成思政课任务的关键。

闫佳伟[2](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杨晓洁[3](2021)在《高三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改革大势所趋,要落实新"课标"、新教材、新考试,政治课教学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作为高三年级面对高考复习迎考的重任,更需要顺势而为,努力通过议题式教学实践,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推进政治核心素养。从高中政治教学的实践出发,尤其针对高三复习课开展议题式教学,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对比,并对实施高三议题式教学进行了大胆实践和积极思考总结。根据高三教学内容和任务可以采用单元专题式、时政专题式等不同的议题式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李娜[4](2020)在《分课型授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价值决定价格》为例》文中指出为构建高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并具体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6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迎接高中教育“全人培养时代”的到来,本选题根据对思政课不同课型、不同学情以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探索研究在四种主要的思政课型中,分别对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具体研究。本选题以高中政治教材经济常识中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节《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一目《价值决定价格》为例。新授课,施行“四学”教学法;复习课,采用“五字”教学法;习题课,配合“翻转课堂”教学法;讲评课,学生自制“双向细目表”等多种方法混合教学,形式多样且针对性强,内容丰富且趣味性强。本文共六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文献作出综述,其它各部分分别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分课型授课的研究意义、相关方法探究、理论基础、应用探究以及应用分析。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总结分析法等,着重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分课型授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应用在不同课型中,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混合式分课型授课。

王德志[5](2020)在《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也经历了几次变革。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形式、命题方向和试题质量一直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密切关注。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命制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道德与法治》的要求,以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内容,结合当年度重大时事政治热点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因此,什么样的试题能够兼备选拔功能和教育学业水平评价功能,一直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不断突破的难题。本文立足于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实际,以近5年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研究对象,对试题内容、题型、质量、存在不足和优化策略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期能够为今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命制提供借鉴,给教师、家长、学生进行学业水平备考提供参考。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标准和考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考试评价理论作了相应的阐述,分析了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第二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内容。通过对比分析试题内容与分值的结构变化,归纳出高分和高频的考点内容。通过对试题取材进行归纳分类,总结试题命制取材方向和范围,为教师和考生积极备考提供参考。第三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题型。通过对比分析试题题型与分值结构,从横向和纵向上对比了近5年的题型变化和发展趋势;对客观题和主观题题型进行归类,从典型例题中归纳各类题型的特点和相应解题策略。第四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质量。分别从试题的结构及难度、考点内容和分值、试题的主要特点和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作数据分析,以对比试题与考试要求的一致性和评价试题的质量。第五部分在对近5年试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梳理了试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试题优化策略。

任依然[6](2020)在《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小学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的政治局势日渐稳定,经济也有所增长。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优秀人才,太行区重视了各级教育的发展。其中小学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能够有效的提高儿童知识水平,也能够使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太行区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小学教育进一步向正规化方向发展:第一,在学校建设方面,太行区小学的设立数量有所增加,并且继续转为民办的形式,这样不仅使经费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还加强了学校与群众的联系。但学校设施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第二,在学校管理方面,太行区针对行政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加强了视导检查、完善了会议制度,并且在办学、教学方针、教员和学生各项管理上都进行了制度规范。第三,在教学方面,太行区逐渐解决教材问题,对教学课程和所占比重的设置也逐渐改善,使其更加符合太行区的具体情况。通过课堂、课外对文化和生活上的教学,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群众也对学校更加信任。第四,在教员队伍建设方面,太行区通过增设师范类学校、动员在乡知识分子来补充教员缺额,通过集训在职教员、轮训不称职教员来提高教员质量。同时还通过评定教员等级、评选模范教员来提升教员社会地位,通过提高教员待遇来保障教员的生活。第五,在学生状况方面,太行区各县、村、学校积极动员和保留儿童,使学生的入学数量逐年增加。学生毕业后也大多从事文化相关的工作,为全国战争的胜利和建设作出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小学教育的发展逐渐正规化,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陈君梅[7](2020)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即将与历史学科相关却分离的其他学科知识,通过排列、交叉、组合等方式,融入历史知识中,并整合成一个知识整体。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以创造新知识或构建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知识积累与整合经验上,稍显欠缺,无法承担起自主整合的重任,因此,知识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主导者,应充当起知识整合的行为主体与主力。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文献法确定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内涵、理论基础与可行性,并通过实践与教学观察,得出跨学科知识整合的现实必要性,即跨学科知识整合对历史教学的完善补充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与历史课程目标及高考试题的要求、现行分科教学的弊端,进而为研究提供立论基础。其次,根据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内涵要求与操作模式,确定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原则、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即历史教师在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时要坚持历史知识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适度地选择正确的、科学的、难度恰当的知识,进而编制以历史知识为主干、其他学科知识密切环绕历史知识的要素完备、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跨学科知识整合操作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坚持跨学科知识整合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文科知识储备,为整合提供知识前提;以全面发展为理论指导,制定教学目标,并明确整合的内容,找到知识整合的联接点;以迁移为方法指导,促进知识整合与教学;在知识整合教学实施环节中,加强同伴互助,集体备课合作教学。同时,在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把握同一知识背后的学科差异及不同侧重,并克服其他学科知识的负迁移。

白雅如[8](2020)在《建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变迁与展望》文中提出法治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学科是落实教书育人根本任务、兼顾德育与法育的重要载体。2017年思想政治学科提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要求,使得更有必要进一步对高中思想政治科目中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研究。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为载体,沿革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对建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内容的变迁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研究水平、提高法律课堂教学实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内容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而变迁,本文从纵向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在阶段上对新中国成立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在对建国以来各阶段法治教育的发展进行研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为进一步提升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效果,应当做到:(1)高中法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应主动适应新教育观念的要求,挖掘思想政治课程中蕴含的法治理念;(2)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研究教材内容,梳理法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根据学生特征形成有特色的法治教育模式;(3)法治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知识内化和理念教育,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罗静[9](2020)在《革命理念的传输与建构 ——抗战时期的山西学校教育》文中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建立的晋察冀(晋东北)、晋绥(晋西北)、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晋东南)包含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在动荡的政治背景、贫瘠的经济基础下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中共以此为契机,采取了得当的教育方针政策,不仅培养了大量革命人才和干部,而且实现了对中国农村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改造和重塑。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各革命根据地的学校教育档案及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开展学校教育的制度运作及其微观实践,总结其所展现出的模式与特征,揭示出学校教育传递中共政治意识与价值观念的过程及其对于社会变迁的影响。具体而言,抗战时期中共在山西根据地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围绕教育“正规化”展开的。在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摸索学校教育发展路径,必然面临着教育与生产、与战争之间的矛盾,因此学校教育逐渐摸索出非正规化的教育策略与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以抗战为中心的革命性及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在教学形式上,体现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性及配合战时游击教育的灵活性;在教育政策上,体现出实现教育大众化的普及性特征。通过学校教育,中共价值观念在边区社会得以建构,一方面通过大众化的教育普及将内涵着中共意识形态的文化传输至基层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对民众心理和公共意识、政权认同等方面的塑造与构建,为乡村民众参与集体行动提供了统一的认知框架。这些认知框架在建构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革命实践中得到强化,内化为民众自身的政治观念,并在集体行动中逐渐形成对中共政权和权威的认同。战时学校教育体现为“价值的教育”,群众路线的教育内化使中共的价值观念有了系统而有效的传输路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教育动力。中共在学校教育中寻求与边区民众生计相适应的方针策略,重新界定乡村社会文化和关系网络,将新的信息和价值通过学校引入乡村社会,试图去影响、引导乃至改造社会民众,从而赢得其对中共抗战的支持和认同。正是这种结构化、制度化的教育框架构建起中共的话语体系,成为引发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

孙悦[10](2020)在《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荣桓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他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建立了丰功伟绩,他是我军唯一一位终生都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元帅,对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罗荣桓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线”的重要地位,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理论灌输和思想启迪活动,提高官兵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他对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其他各项任务完成。他参与主持和制订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并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具体内容、组织实施机构等做出了极为详细的规定,推动了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和正规化,为日后开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主要围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解决什么问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后得出的理论成果。他尤为善于从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并将其上升提炼到理论层面。他多次强调,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探索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且对于指导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全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理论来源。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不仅受到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自身的家庭成长环境、儒家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自身的独特的革命战争经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指导原则,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来源,周恩来和邓小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研究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导向和方法。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在长期革命生涯之中发展起来,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并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适应党和军队不同时期不同任务而制订的。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提出了“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目标,切实加强了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罗荣桓赞同毛泽东提出的“要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革命军队”,领导并推动了军队干部战士政治理论教育。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落实,罗荣桓提出并践行诸多实施策略和工作导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政治教育要区别对象、联系实际进行,二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是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三是连队支部应当担负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五是政治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向战士进行宣传教育。罗荣桓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不同的教育任务和不同的教育对象主张并践行不同的教育方法。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情理交融法、实践教育法、群众性自我教育法、宣传鼓动法和借用军事方法开展教育等。第三部分主要探讨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特色。这一部分是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部分。结合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提炼和阐述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特色。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坚决围绕党和军队的中心工作进行教育原则,抓基层原则,发扬民主原则,结合军事、业务等其他工作一起做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军队的特色。除此之外,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指导思政工作、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以群众的自我经验来教育群众、推动思想教育的常态化和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第四部分主要研究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和现实启示。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历史贡献,主要是理论上促进了军队思想教育的改革创新,实践上推动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在深入梳理研究罗荣桓的思想观点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二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三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四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五是深度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政治常识》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治常识》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苏区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
    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4.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4.2 本文的创新点
    5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5.1 研究的基本思路
        5.2 研究的方法
第1章 中央苏区思政课建设的原因
    1.1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
    1.2 革命力量不能完全适应严峻的斗争形势
        1.2.1 干部队伍不能完全适应严峻的斗争形势
        1.2.2 红军队伍不能完全适应严峻的斗争形势
        1.2.3 工农群众不能完全适应严峻的斗争形势
    1.3 思政课是开展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手段
第2章 中央苏区思政课教员队伍建设
    2.1 党政军领导干部作为思政教员队伍的核心
    2.2 培养工农自己的思政教员来教授思政课
        2.2.1 创办短期教员训练班
        2.2.2 创立师范类学校
    2.3 改造旧知识分子来担任思政课教员
    2.4 提高待遇以稳定思政教员队伍
第3章 中央苏区思政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建设
    3.1 红军教育中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3.1.1 全军官兵教育中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3.1.2 军事学校教育中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3.2 干部教育中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3.3 儿童教育中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3.4 工农大众教育中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第4章 中央苏区思政课教材建设
    4.1 中央苏思政课教材建设的基本做法
        4.1.1 临时材料代替旧教材
        4.1.2 编写新教材
    4.2 中央苏区思政教材编写的主要成果
    4.3 中央苏区思政教材的特征
        4.3.1 教材内容创新性
        4.3.2 教材语言“通俗化”
第5章 中央苏区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索
    5.1 中央苏区思政课教学方法
        5.1.1 启发式教学方法
        5.1.2 问答式教学方法
        5.1.3 讨论式教学方法
    5.2 中央苏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运用特点
        5.2.1 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2.2 以启发式为核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6章 中央苏区思政课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6.1 中央苏区思政课建设的成效
        6.1.1 课堂效果
        6.1.2 知识学习成效
        6.1.3 行动转化成效
    6.2 中央苏区思政课建设的启示
        6.2.1 领导干部讲授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内在要求,有必要制度化、常态化
        6.2.2 教学内容要依托主要任务,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
        6.2.3 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政课任务的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分课型授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价值决定价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1.体现新时代对高中思政课的重视
        2.推进课改持续发展的需要
        3.增强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4.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思政教学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实验法
        4.总结归纳法
    (四)论文特色与不足
        1.论文特色
        2.论文不足
一、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应用研究的意义
    (一)强化对不同课程类型教学的针对性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
    (四)增强师生互动性和情感交流
    (五)提高高中德育培养的水平
二、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理论基础
    (一)以人为本的相关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
        2.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学说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习近平新时代思政教学“八个相统一”理论
    (二)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理论基础
        1.课程类型
        2.分课型授课
        3.建构主义理论
        4.结构学习论
三、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相关方法探究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
        2.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启发探索法
        3.趣味练习法
四、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应用探究
    (一)高中思政新授课施行“四学”教学法
        1.新授课“四学”教学法理论探究
        2.新授课“四学”教学法应用探究
    (二)高中思政复习课贯穿“五字”教学法
        1.复习课“五字”教学法理论探究
        2.复习课“五字”教学法应用探究
    (三)高中思政习题课以“翻转课堂”为借鉴
        1.习题课“翻转课堂”理论探究
        2.习题课“翻转课堂”应用探究
    (四)高中思政讲评课以学生自制“双向细目表”为载体
        1.讲评课“双向细目表”理论探究
        2.讲评课“双向细目表”应用探究
五、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实践教学反思
    (一)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1.应用效果分析
        2.分课型授课相关问题
        3.分课型授课相关对策
    (二)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应用研究反思
        1.教师自我反思
        2.学科教学反思
        3.分课型授课教学模式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5)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特点赏析
        (二)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命题分析
        (三)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解题分析
        (四)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专家咨询法
        (四)统计分析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概述
    一、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一)考试性质
        (二)学业质量标准
    二、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一)考试目标要求
        (二)考试内容要求
        (三)考试范围要求
    三、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考试评价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教育测量理论
        (三)教育评价理论
        (四)多元智能理论
    四、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二)基础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时代性原则
        (五)开放性原则
第二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内容分析
    一、试题的内容与分值结构分析
    二、试题考点考查详细情况分析
        (一)心理道德模块
        (二)法律常识模块
        (三)国情政治常识模块
    三、试题取材分析
        (一)生活情境类
        (二)社会新闻类
        (三)名言哲语类
        (四)时政热点类
        (五)文件法规类
        (六)云南发展类
第三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题型分析
    一、题型与分值结构
    二、客观题分析
        (一)填空型选择题
        (二)组合式选择题
        (三)判断式选择题
        (四)因果式选择题
        (五)引文式选择题
        (六)漫画式选择题
    三、主观题分析
        (一)体现类主观题
        (二)评析类主观题
        (三)措施类主观题
        (四)意义类主观题
        (五)认识类主观题
        (六)图表类主观题
第四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质量分析
    一、试题结构及难度分析
    二、试题内容及分值分析
    三、试题特点分析
        (一)考点覆盖全面,引领课改方向
        (二)贴近学生生活,直面成长问题
        (三)聚焦社会热点,培养家国情怀
        (四)渗透课改理念,体现实践开放
        (五)试题生动活泼,符合认知水平
    四、试题效度、信度、区分度分析
        (一)效度
        (二)信度
        (三)区分度
第五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题的优化分析
    一、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不足之处
        (一)个别题目考查内容重复
        (二)部分试题问答设置欠佳
        (三)部分题题型区分度不高
        (四)少量试题有模式化倾向
    二、优化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建议
        (一)题型稳重求变,结构优化组合
        (二)弱化机械记忆,提高能力素养
        (三)利用乡土资源,实现多元开发
        (四)立足教材文本,明晰考点范围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杂志类
    四、文件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小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太行区小学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其他根据地小学教育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容界定:小学教育
        (二)时间界定:解放战争时期
        (三)空间界定:太行区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小学的学校建设
    一、抗战以来太行区小学教育发展概貌
    二、太行区小学设立情况
        (一)1946年小学设立情况
        (二)1947年小学设立情况
        (三)1948年小学设立情况
        (四)1949年小学设立情况
    三、转换小学办学形式
        (一)转换办学形式的原因
        (二)转换办学形式的方式
        (三)转换办学形式的偏向
        (四)转换办学形式的成效
    四、小学办学经费状况
        (一)公办小学的经费来源
        (二)民办小学的经费来源
        (三)经费开支状况
        (四)经费不足问题
    五、办学条件不足
        (一)校址无法固定
        (二)校舍短缺
        (三)教学设施简陋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小学的学校管理
    一、小学行政管理
        (一)小学的行政管理机构
        (二)行政管理的问题
        (三)改进行政管理问题的措施及成效
    二、小学规章制度
        (一)学制、学期制度
        (二)入学制度
        (三)退学、转学、毕业制度
        (四)教育组织形式
        (五)其他规章制度
    三、小学教育教学方针
        (一)为政治服务
        (二)与实际相结合
    四、小学教职员配备
    五、小学学生管理
        (一)公费生制度的完善
        (二)对贫寒学生的优待
        (三)生活管理
        (四)学生管理的偏差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小学的教育教学
    一、教材
        (一)教材内容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教材问题的措施及成效
    二、小学课程设置及其比重
        (一)初小课程设置及其比重
        (二)高小课程设置及其比重
    三、课程标准
        (一)初小课程标准
        (二)高小课程标准
    四、教学活动
        (一)课堂教学
        (二)课外教学
        (三)生活教学
        (四)复式教学法的运用
    五、教学成绩考核
        (一)考核的内容
        (二)考核的作用
    六、教育教学成果
        (一)学生成绩的提高
        (二)群众信任的加强
    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不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活动过度结合实际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不恰当的问题
        (四)教学态度不认真的问题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小学教员队伍建设
    一、扩大教员数量
        (一)师资数量短缺
        (二)增设师范类学校的措施
        (三)起用在乡知识分子的措施
        (四)扩大教员数量的成效
    二、提升教员质量
        (一)教员的检定与鉴定
        (二)教员质量低的现象
        (三)教员质量低的原因
        (四)集训在职教员的措施
        (五)轮训不称职教员的措施
        (六)解决教员思想问题的措施
        (七)提升教员质量的成效
    三、提高教员社会地位
        (一)评定教员等级
        (二)评选模范教员
        (三)提升教员待遇
        (四)教员待遇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小学的学生状况
    一、学龄儿童入学情况
        (一)1946年小学入学情况
        (二)1947年小学入学情况
        (三)1948年学生入学情况
        (四)1949年学生入学情况
        (五)学生入学特点
    二、失学儿童的动员与保留
        (一)儿童失学原因
        (二)动员学生入学
        (三)保留学生
        (四)动员和保留学生存在的问题
        (五)动员和保留学生的成效
    三、学生学习情况
    四、学生毕业出路
        (一)部分小学提前毕业
        (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五、学生的组织生活
        (一)学生自治组织
        (二)儿童团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内涵与相近概念辨析
        (一)知识整合
        (二)跨学科知识整合
        (三)相近概念辨析
    四、研究概况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二)应用原则研究
        (三)策略研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一)跨学科知识整合对改进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
        (二)教育最终目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需要
        (四)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要求
        (五)分科教学导致的知识体系分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可行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的理论依据
        (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性和互补性提供了知识整合条件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原则
    一、历史主体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适度性原则
    五、整体性原则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策略
    一、建立跨学科知识储备,为整合提供知识前提
    二、以全面发展为理论指导,制定教学目标
    三、明确整合的内容,找到知识整合的联接点
        (一)与语文相结合
        (二)与政治相结合
        (三)与地理相结合
    四、以迁移为方法指导,促进知识整合教学
        (一)创设知识迁移的条件
        (二)运用归纳对比等方法强化知识迁移与整合
    五、同伴互助,集体备课合作教学
        (一)加强不同学科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二)发挥群体智慧,同一学科任课教师集体备课
第四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学情分析
    二、教师主导下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三、区分学科间同一知识的差异性与背后的学科特征
    四、克服其他学科知识的负迁移
第五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教学设计#51——以《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建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变迁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高中课程中法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关于建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关于建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法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四、关于建国以来思想政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内容研究现状的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建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与法治发展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与法律发展
    第二节 思想政治法治教育与学生发展
第三章 法律教育的初建与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第一节 课程法律内容变迁的背景
        一、建国初期国家发展势态
        二、法律重整引导教育发展
        三、初期基础教育体系形成
    第二节 法律教育内容概述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法律教育阶段课程评析
        一、从教学对象上看,法律教育仅在高三年级进行
        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法律教育以总纲领和根本法为主
        三、从课时变化上看,法律教育课程以政治形态为导向
第四章 法制教育的恢复与调整阶段(1978年——1996年)
    第一节 课程法律内容变迁的背景
        一、历史转折,拨乱反正
        二、“法制”重建,法系完善
        三、思想解放,课程恢复
    第二节 法制教育内容概述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法制教育阶段课程评析
        一、从教学对象上看,法制教育主要集中在初中学段
        二、从课程设置上看,教学内容分散但体现法制思想
        三、从教育背景上看,法制教育恢复但仍为政治服务
第五章 法治教育的深化与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
    第一节 课程法律内容变迁的背景
        一、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
        二、“法制”社会进入“法治”社会
        三、专门法律课程列入高中课堂
    第二节 法治教育内容概述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法治教育阶段课程评析
        一、从教学设置上看,法治教育逐步占据独立教学模块
        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法治教育涵盖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三、从教学体系上看,法治教育内容呈层次化、专业化
第六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法治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第一节 课程研究—形成自下而上的法治教育体系
        一、关注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实现
        二、聚焦法治理念与学校特色的对接
    第二节 课程设置—构建全面的法治课程组织形式
        一、梳理教学年级与教学内容的层次
        二、注意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融合
    第三节 课程评价—培养深刻的理性法治思维方式
        一、落实理论教育与法律实践的衔接
        二、重视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培养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建国以来高中法治教育内容发展历程
附录二 :新版教材《经济与社会》法律内容
附录三 :新版教材《政治与法治》法律内容
附录四 :新版选择性必修教材《法律与生活》法律内容
附录五 :新版选修教材《法官与律师》法律内容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革命理念的传输与建构 ——抗战时期的山西学校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资料汇编
        (二)教育通史及教育断代史
        (三)教育专题研究
    三、研究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架构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空间界定
        (三)学校教育
第一章 艰难演进:学校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白手起家:薄弱的教育基础(1937-1940)
        (一)文化荒地:炮火连绵的贫瘠之地
        (二)夹缝求生:政权博弈下的根据地教育
        (三)革故鼎新:新民主主义教育
        (四)初见端倪:教育正规化
    二、循序渐进:教育正规化的推进(1940-1942)
        (一)确定正规学制
        (二)充实课程内容
        (三)组织建制与管理制度
        (四)小学教育义务、免费教育
    三、战时需要:“游击教育”(1942-1943)
        (一)铁蹄蹂躏:教育正规化不合时宜
        (二)坚守阵地: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教育”
    四、教育新貌:“摆脱旧型正规化”(1943-1945)
        (一)现实需要:教育与生产运动相结合
        (二)时事教育:抗战救国与政治动员
        (三)教育范例:模范英雄
        (四)生根开花:教育成绩可观
第二章 治学之道:学校教育的模式与策略
    一、革命性:以抗战救国为中心
        (一)课程、教材以抗战为中心
        (二)学校配合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三)直接参与战争活动
    二、实践性: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一)生产组织形式由零散到统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配合生产活动
        (三)教学内容与生产劳动相适应
    三、实用性:为用而学的学校教育
        (一)各科教学强调实用性
        (二)教日常生活实用知识
    四、普及性:实现教育的大众化
        (一)以政策保障平等
        (二)以多种方法动员入学
        (三)增加学校数量
        (四)采用灵活的办学方式
        (五)免费的教育政策
        (六)民办公助
    五、灵活性:应运而生的游击教育
        (一)“居无定所”、“学无定制”
        (二)教学组织形式具灵活性
        (三)教材的灵活性
第三章 集体启蒙:学校教育中价值观念的建构
    一、文化“下沉”:新的教育取向
        (一)知识与技能
        (二)“劳动最光荣”
    二、身份塑造:统一认知框架
        (一)国民意识
        (二)政党认同
        (三)国家认同
    三、群体回应:教育的政治内化
        (一)教员
        (二)学生
        (三)模范英雄
    四、政治社会化:中共权威的内化
第四章 无声的革命:学校教育的意义
    一、革命摇篮:培养抗战人才与干部
    二、政治认同:边区政权合法性确立
        (一)教化
        (二)认同
    三、权力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夯实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依据
        (二)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关于罗荣桓的文本研究
        1.关于罗荣桓的传记、回忆录等着作研究
        2.关于罗荣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文本研究
        (二) 关于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
        1. 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2.关于罗荣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关联性研究
        3. 关于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总体性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主要思路及创新尝试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主要思路
        (三) 研究的创新尝试
第一章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理论来源
    一、 军队政治工作巨匠——罗荣桓
    二、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1. 历史背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
        2.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
        3. 主观因素:个人独特的教育经历
        (二)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轨迹
    三、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指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重要作用
        2.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战斗力为主要任务
        3.士兵的文化水平是现代军队体系的前提
        (二) 基本来源: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1. 毛泽东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科学界定为罗荣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2. 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罗荣桓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
        3. 毛泽东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罗荣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
        (三) 重要影响:周恩来、邓小平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1. 周恩来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罗荣桓影响
        2. 邓小平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罗荣桓影响
第二章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导向和方法
    一、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 建设铁的模范党军
        (二) 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提高广大官兵政治理论水平
        1. 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养是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重要保证
        2. 在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建设时期,继续发扬我军优良传统
    二、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导向
        (一) 政治思想教育一定要区别对象,联系实际
        1. 政治思想教育要区别对象
        2. 连队政治教育要“有充实的现实内容”
        (二) 我军的光荣传统是必须继承与发扬的
        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 人民军队宗旨
        3. 发扬光大英勇善战的战斗精神
        4. 贯彻统一集中的纪律
        (三) 连队支部应担负贯彻全部政治工作的责任
        1. 连队党支部要建成打不垮、拖不烂的战斗堡垒
        2.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思想建设
        3. 连队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员和普通战士的积极主动性
        (四)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施
        1. 政治机关制度
        2. 干部政治教育制度
        3. 士兵政治教育制度
        (五) 连队政治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向战士进行宣传教育
        1. 政治指导员要面向连队,面向战士
        2. 政治工作干部的威信,要靠自己的模范行动、模范的工作取得
        3. 政治指导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三、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 情理交融法
        1. 以理服人,不能以力服人
        2. 以情感人,与广大官兵“交心谈心”
        3. 以境育人,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
        (二) 实践教育法
        1. 调查研究是开展思想教育的前提基础
        2. 鼓励广大官兵深入到实践锻炼
        3. 政治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 群众自我教育方法
        1. 讨论法
        2. 思想互助法
        3. 自主学习
        (四) 宣传鼓动法
        1. 革命军人要唱英勇杀敌的曲子
        2. 抓典型示范人物
        3. 倡导报纸、杂志的大众化
        (五) 借用军事方法开展教育
        1. 打歼灭战的办法
        2. 积极自主的进攻作战
        3. 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方法
第三章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特色
    一、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 坚决围绕党和军队的中心工作进行教育原则
        1.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服务于党和军队的中心工作
        2. 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二) 抓基层原则
        1. 重视基层连队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做好连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
        3. 加强连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做法
        (三) 发扬民主原则
        1. 一切生活、工作、制度都要有民主精神
        2. 政治教育也要实行群众路线
        (四) 结合军事、业务等其它工作一起做原则
        1. 结合军事、业务等其它工作一起做原则的依据
        2. 结合军事工作、业务工作等其他一起做原则具体要求
        3.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它工作一起做原则的具体做法
        (五) 以人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
        2. 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
        3. 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的具体做法
    二、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一) 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指导思政工作
        1.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次兼顾
        2. 善于抓重点典型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 继承与发扬我军政治教育传统
        1. 继承我军政治教育的传统,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
        2.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推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三) 以群众自己的经验来教育群众
        1. 善于将官兵的实践经验总结升华
        2. 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四) 推动思想教育常态化
        1. 经常性思想教育的特点
        2. 经常性思想教育的具体做法
        (五) 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
        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具体要求
        2. 具体做法
第四章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和现实启示
    一、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贡献
        (一) 理论贡献: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二) 实践贡献:促进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二、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二)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1.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
        2. 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学习其它学科知识
        3. 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加强自身学科建设
        (四) 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1.罗荣桓从不同角度认识革命斗争精神
        2.弘扬罗荣桓所提倡的斗争精神
        (五) 深度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殊性
        2.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政治常识》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苏区思政课建设研究[D]. 张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三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与思考[J]. 杨晓洁. 上海教育, 2021(13)
  • [4]分课型授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价值决定价格》为例[D]. 李娜.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D]. 王德志.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小学教育研究[D]. 任依然.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研究[D]. 陈君梅. 河南大学, 2020(02)
  • [8]建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变迁与展望[D]. 白雅如.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革命理念的传输与建构 ——抗战时期的山西学校教育[D]. 罗静. 山西大学, 2020(01)
  • [10]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孙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政治常识》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