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新的一页——重庆劳动教养工作随笔

翻开新的一页——重庆劳动教养工作随笔

一、揭开新的一页──重庆劳教工作随笔(论文文献综述)

宋敏[1](2018)在《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文中认为儿童戏剧具有提升儿童审美能力、塑造儿童优良品格的功能。中国儿童戏剧近百年的发展史能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态,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1919年至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纵轴上以1919——2010年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作家作品、艺术特征为探索对象,力图用新的研究视角,来审视近百年的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本论文由绪论与九个章节组成。绪论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儿童戏剧研究文献的回顾与述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一章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什么是儿童剧?本文的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演出的戏剧艺术。其内涵有三:一是以儿童为对象,也就是儿童为主要观众群体;二是演出内容与演出方式要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三是演出主体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或者两者共同演出。在上述定位之下,可以将儿童戏剧的涵盖范围扩大到:只要其出发点是为儿童服务,那么一切反映儿童生活并为儿童所接受和欣赏的都可称为儿童戏剧,如戏曲、歌舞剧、童话剧、课本剧等。儿童戏剧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游戏性等艺术特征。第二章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儿童观念中,儿童是父母的所属品,是缩小的成人,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将儿童从父母的从属地位中解救出来,儿童作为独立的人被尊重,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新的儿童观。在这种儿童观的观照下,周作人、郭沫若、郑振铎、陈伯吹等有识之士开始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戏剧研究或创作。第三章中国儿童歌舞剧鼻祖——黎锦晖及其创作。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其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共计12部,在作品中宣扬爱的教育、美的追求,呈现唯美主义与平民主义两种审美特征,影响广泛。除此之外,黎锦晖对国语运动的推行及演艺人才的培养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四章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数量众多的儿童剧团是战争时期儿童戏剧创作与传播的主要载体,本时期的儿童戏剧内容主要以宣传民众、鼓动抗战、配合政治任务为主要目的,对发动民众、宣传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此时期多数剧作制作粗糙,思想传达的急迫感压倒了对艺术表达的追求,内容政治化、概念化、标语化、公式化,尽管剧目数量巨大,质量上乘者无几。第五章“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此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儿童剧作,作品内容多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重建新生活的理想以及对新生活投入的热情为主,凸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剧作叙事技巧较战争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完善。由于政治标准第一的影响,剧作存在时代烙印明显,人物僵化、题材狭窄等缺陷。老舍的童话剧《青蛙骑手》、《宝船》,刘厚明的《小雁齐飞》、王镇的《枪》是此时期代表作。第六章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任德耀的创作代表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他创作的《马兰花》、《魔鬼面壳》等儿童剧是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影响深远。其剧作内容在展现真善美的同时注重思辨内涵。任德耀的创作风格和审美特质影响了一批后来的儿童剧作者,欧阳逸冰的《闪烁吧,繁星》、《红蜻蜓》及秦培春的《雁奴莎莎》、《白马飞飞》等都是在其影响下而创作的优秀剧作。第七章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新时期的中国儿童戏剧的叙事空间处于一种微妙的变置状态,在叙事内容上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传统与变革、城市与乡村、伟大与平凡等多重“二元”化格局。教师与学生的对立促成新教师形象的诞生;传统与变革的对立折射出新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呈现出剧作家对乡村儿童的关注,折射出这时期的“以全体儿童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关怀。伟大与平凡的对立促成了“伟人”题材的平视视角,开创了以儿童戏剧的样式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道路。第八章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香港、澳门、台湾的儿童戏剧是中国儿童戏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台十分重视儿童戏剧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应用,中小学戏剧教育活动开展得非常广泛。港澳台地区受欧美教育戏剧理念影响较大,儿童戏剧的民间剧团十分活跃,他们重视对中小学学生的培训和巡演;学校戏剧节、戏剧比赛、中小学开设戏剧课、中小学戏剧师资的培训等等都为港澳台地区的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第九章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新世纪以来,儿童戏剧蓬勃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演出十分频繁。互动剧增多。儿童剧剧场的表现形式被高度重视,呈现规模化、多样化、娱乐化特征。但同时,原创剧本较为贫弱,儿童戏剧的经济消费性质更趋明显,文学性被忽略,娱乐性被强化,教育性被忽略。

李明儒[2](2014)在《《当代文艺思潮》期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文艺思潮》是八十年代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的一本专门性的文艺理论刊物,同时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本对当代文艺思潮产生重要影响的文艺理论刊物。该刊物从1982年创刊到1987年终刊,虽然仅仅存在了短暂的六年时间,但它紧跟时代步伐,给新时期文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该刊物以“研究当代文艺思潮,追踪文艺发展趋势,开拓文艺研究领域,革新文艺研究方法”为宗旨,敢于创新,曾引起和参与了数次重大的文艺论争。它对“崛起的诗群”的大讨论,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都对当时文艺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对西部文学的提倡与推广,使西部文学和西部文学评论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给大学生和爱好文艺批评的青年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新时期的中国文艺理论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批评家;它积极倡导文艺研究的新方法,发表大量关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相关文章,开拓了文艺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对《当代文艺思潮》期刊从82年到87年所有文本进行整理,从期刊内容本身进行探讨与研究该刊物的重要意义,为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和期刊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张勐[3](2012)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的知识者叙事》文中提出论文拟以知识者叙事为经,以共和国前三十年历史为纬,展现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小说中所折射的知识者的心路历程与言说形式的变迁。“知识者叙事”一词,大致涵括了知识者题材、知识者形塑、知识者叙述等三层内涵。1949年共和国建立,毛泽东思想遂成君临天下的纲领,自此迎来了一个工农兵时代。与此相应,工农兵叙事亦理所当然的衍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而知识分子不仅从社会政治舞台上黯然谢幕,甚至在文学领域亦日趋边缘化。失去政治话语权后,知识者便唯有藉文学、艺术小道文类,曲折表达自己的心声。较之知识者所从事的职业与生活,彼时其精神层面、情感层面的内容似更值得关注。而知识者叙事恰可成为窥探其依然丰饶复杂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的窗扉。透过窗扉,不仅可揭示知识者别有幽怀的审美趣味,也依稀能见出隐匿其下的政治潜意识。依循既定“知识者叙事”定义,笔者从一度被工农兵文学边缘化、或已收编入革命叙事的作品中,悉心辨析、梳理出一条隐而不彰的知识者叙事流脉:包括建国伊始因应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而萌生的“思想改造”主题小说;“双百”时期感染“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破土而生的干预生活作品;阶级斗争己然为纲年代以反映无产阶级如何占领资产阶级最顽固的精神堡垒为名展开的大学叙事;“文革”时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文学;以及其时自外于革命风暴的诸种思想沙龙、文学群落的潜在写作。藉数章专论——主题衍变、文本裂隙、形象谱系、形式意味,揭示彼一特定时期文学中知识者主体精神、文类风格的存亡续绝及其表现形式上的变通创新形态。方法论上,叙事学对小说的形式与功能的研究方式对本文多有启示。有鉴于既往研究每每习于对共和国前三十年知识者叙事的内容(题材、事件、情节等)及其所表征的意识形态作价值评判的倾向,论文更侧重于对知识者叙事的形式即叙述行为与方法的审美观照。如从彼时的知识者叙事文本中抽取三种其习用的结构模式——嵌套式结构、情绪流结构、碎片化结构——予以探析。自然,如是侧重并不妨碍笔者对彼一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分外纠结的时代的折射、还原,在专注于形式的同时,犹着力透视政治的审美化过程与形式的意识形态意味。论文认为,叙述与结构无疑有助于知识者藉文学叙事寄托现世生活中未能了却的理想与抱负时,犹保持“文本的隐蔽性”。其不仅关乎着角色变易了的知识者如何超越现实,营构审美世界的技巧方法问题;亦兼有究竟以何种形式兼容、协调革命大叙事与知识者个体叙事间势所难免的抵牾的功能。在具体文本的批评中,“再解读”努力“呈现文本的修辞策略、叙事结构、内在的文化逻辑、差异性的冲突内容或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在文本中的实践方式”之思路,亦有助于笔者揭示文本中潜在的裂隙与矛盾。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知识者叙事,勉力保存了主流叙事在倡导民族化、大众化风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审美趣味、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等名义下,对思想型、抒情型、干预型文类风格特征备加警戒、百般阉割的一脉精血。当我们藉着后知之明回望历史,求全责备地针砭彼一时代知识者勇于思想、却怯于行动的弊端,批评其饥不择食地汲收域外思想文化的暖味与风险;揭示抒情型未必尽然摆脱了“共和国情感模式”的框限;发见了干预背后的傲慢与偏见……毋忘正是赖有五十至七十年代知识者叙事存亡续绝之薪火,方能引燃新时期文坛百花(诸如反思小说、启蒙小说、朦胧诗、报告文学)春风吹又生之势。综上所述,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前后三十年文学中的知识者主体精神及其叙事确曾发生了某种裂变;然而其浴火重生,自强自虐(或受虐),终究精魂不散、隐忍待发,直至以七十年代的“地下写作”,奋起揭开新时期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觉醒的序幕,迎来八十年代——继五四时期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知识分子时代。

张铎[4](2006)在《中国制定法完善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制定法的完善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研究必然结合的复杂问题。中国制定法虽日渐完善,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之由于制定法本身具有原则性和滞后性等缺点,中国制定法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步伐略显缓慢,中国制定法完善成为当务之急。基于理论界对制定法作为独立学科研究之不足,本文以丰富制定法学科内容为出发点,着眼于制定法作为法律的创制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制定法的完善进行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论述。 任何一种法律文化从内容上或结构上都应当或至少应当是显性层面上的法律文化与隐性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协调统一,即有形的法律结构形态以及与有形结构形态相适应的无形的法律意识形态的协调统一,研究制定法这一法律“外壳”时我们发现,当代中国制定法文化的多样性现状在法律文化结构上可理解为显性层面上的制定法文化与隐性层面上的制定法文化的严重分离。当代中国显性层面的制定法文化由于相对完善的有形的法律结构形态的支持,其主导地位已经形成,基本不可动摇,并且由于在具体操作上不断借鉴和移植西方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就制定法本身而言已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因此,制定法文化建设的重心应放在隐性层面的建构上。中国当前存在的多样性的制定法文化现状及同时并存的几种制定法文化的冲突主要集中表现在或存现于隐性层面上的制定法文化之中,而在隐性层面上的制定法文化的建构过程中,能够长期存在下来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与显性结构层面的制定法文化相适应的隐性法律文化,这既是中国制定法文化的规律也是中国制定法完善的方向。 文章通过对中国制定法文化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的考察,着重于隐性层面制定法文化的缺陷分析,并在借鉴外国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以‘正义、实效’为价值取向的、以西方法文化为范式的、以传统中国法文化为根基、以现代民族精神为灵魂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法文化的中国制定法完善思路。这种制定法文化在显性结构层面上通过外在形式集中表现为:制定良好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在隐性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与显型法律文化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定法观念、形式主义理性的制定法理念、全球

拂晓[5](2000)在《揭开新的一页──重庆劳教工作随笔》文中研究指明初冬山城重庆的夜晚,依旧灯火辉煌。星星点点的灯光扮靓了整个山城的夜空,也将预示着一个新世纪的来临。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揭开了重庆市历史发展新的一页。同月,重庆市司法局组建重庆市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筹...

二、揭开新的一页──重庆劳教工作随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揭开新的一页──重庆劳教工作随笔(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
    第一节 儿童戏剧的定义
    第二节 儿童戏剧的特征
    第三节 儿童戏剧的功能
第二章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儿童剧
    第二节 从“儿童”的发现到新的儿童观确立
    第三节 筚路蓝缕的拓荒者
    第四节 时代特征
第三章 黎锦辉与儿童歌舞剧
    第一节 黎锦晖与他的儿童事业
    第二节 儿童歌舞剧的开创
    第三节 黎锦晖的贡献
第四章 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
    第一节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运动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一节 新时代主旋律儿童剧的崛起
    第二节 老舍的《宝船》和《青蛙骑手》
    第三节 刘厚明和《小雁齐飞》
    第四节 王镇和《枪》
第六章 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
    第一节 任德耀生平及其创作
    第二节 任德耀剧作的艺术特征及其贡献
    第三节 任德耀的影响
第七章 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
    第一节 新时期儿童戏剧发展概述
    第二节 现实生活题材剧的新形象
    第三节 童话剧中的新境界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新视角
    第五节 从儿童戏剧到儿童电影
第八章 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一节 香港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二节 澳门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三节 台湾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九章 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
    第一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略
余论
附录一:1919年—2010年儿童戏剧剧目一览表
附录二:1919 年—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理论专着书目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当代文艺思潮》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时代思潮的前沿:《当代文艺思潮》的创刊与时代语境
    (一) 争鸣与探索的时代语境
        1. 八十年代中国的时代背景
        2. 新时期多元化的文化发展特征
        3. 《当代文艺思潮》期刊的创刊语境
    (二) 《当代文艺思潮》的创刊与运作
        1. 《当代文艺思潮》期刊的基本情况
        2. 《当代文艺思潮》栏目的设立
二、 思想的交锋:《当代文艺思潮》的几次论争
    (一) 历史的延续: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
        1. 关于现实主义思潮论争
        2. 关于现代主义思潮
        3. 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
    (二) “崛起的诗群”卷起的风波
        1. 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2. 关于《崛起的诗群》的论争
        3. 《崛起的诗群》卷起的风波
    (三)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思潮
        1. 人性、人道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及其情况
        2. 《当代文艺思潮》中关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
        3. 关于高尔泰的人道主义
    (四) 从“女性作家”到“女性文学”
        1. 关于“女性文学”概况
        2. 《当代文艺思潮》中关于“女性文学”的讨论
        3. 《当代文艺思潮》中关于“女性主义文学”的讨论
三、 在创新的原野上:文艺思想的百花园
    (一) 新理论、新方法的理论批评新潮
        1. 新理论、新方法的理论批评新潮的概况
        2. 《当代文艺思潮》与“新理论”、“新方法”
        3. 《当代文艺思潮》与“三论”
    (二) 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的百花竞秀
        1. 《当代文艺思潮》与“寻根文学”
        2. 《当代文艺思潮》与“文艺思潮”、“文学流派”
    (三) 关于各种人物形象的评论
        1. 关于改革者形象
        2. 关于“新反面人物”的论争
        3. 关于青年形象
    (四) 文学批评——文学整体的有机部分
        1. 《当代文艺思潮》与文学批评
        2. 关于文学批评的批评
四、 在西部的土壤上:西部文艺的成长
    (一) “西部文学”和“西部文学评论”
        1. 西部文学的概况
        2. 《当代文艺思潮》与西部文学评论
        3. 关于“西部文艺”的论争
    (二) 西部评论家的聚集与壮大
        1. 《当代文艺思潮》产生的评论家
        2. 西部评论家——周政保
    (三) 昌耀:西部诗歌的明星
        1. 昌耀简介
        2. 《当代文艺思潮》与昌耀
五、 关于《当代文艺思潮》终刊的思考
    (一) 风云突变:《当代文艺思潮》的终刊
        1. 《当代文艺思潮》的终刊
        2. 永恒的话题:关于文学与政治
    (二) 《当代文艺思潮》的贡献及其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文艺思潮》期刊目录(1982——1987)
攻读学位期刊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的知识者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十七年”知识者叙事的主题衍变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思想改造
    第二节 “双百”时期的干预生活
第二章 革命叙事的文本裂隙
    第一节 拯救者与零余者的易位
    第二节 边缘题材与主流叙事的兼容
    第三节 革命激情与“小资”情调的互渗
    第四节 学术殿堂与政治战场的碰撞
第三章 “文革”年代知识者的曲折言说
    第一节 红卫兵文艺:狂飙突进运动的潮起潮落
    第二节 知识原罪:红卫兵造反题材的刻意规避
    第三节 “接受再教育”:知识青年的成长叙事
    第四节 潜在写作:激进氛围下的精神飞地
第四章 知识者的形象塑造与精神类型
    第一节 “革命”坐标框定的知识者形象谱系
    第二节 浪漫青年、流浪汉、科学主义者等精神类型
第五章 知识者叙事的结构模式分析
    第一节 嵌套式结构:知识者小叙事与主流大叙事冲突的审美调适
    第二节 情绪流结构:情胜于理的形式载体
    第三节 碎片化结构:知识者世界观念、生命观念裂变的文本隐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制定法完善论(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2章 中国制定法的涵义
    2.1 制定法
        2.1.1 制定法
        2.1.2 制定法及相关概念的关系
    2.2 中国制定法
        2.2.1 中国制定法
        2.2.2 中国制定法文化
第3章 中国制定法的实践
    3.1 中国制定法的显性考察
        3.1.1 近代以来中国制定法的历程
        3.1.2 中国制定法的现状
        3.1.3 中国制定法的发展趋势
    3.2 中国制定法的隐性考察
        3.2.1 中国伦理化法律传统的影响
        3.2.2 当代法治进程中观念的误解
        3.2.3 附带性残损
第4章 西方两大法系制定法考察
    4.1 英美法系制定法
        4.1.1 英国制定法
        4.1.2 美国制定法
        4.1.3 借鉴
    4.2 大陆法系制定法
        4.2.1 法国制定法
        4.2.2 德国制定法
        4.2.3 日本制定法
        4.2.4 借鉴
第5章 中国制定法的完善
    5.1 中国制定法完善的文化基础
        5.1.1 现代民族精神
        5.1.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法文化
    5.2 完善
        5.2.1 借鉴型完善
        5.2.2 创新型完善
        5.2.3 完善的障碍及解决
结语
致谢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论文类
    参考专着类
    参考译着类
    参考外文原着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实践及发表的论文

四、揭开新的一页──重庆劳教工作随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D]. 宋敏. 上海大学, 2018(02)
  • [2]《当代文艺思潮》期刊研究[D]. 李明儒. 新疆大学, 2014(04)
  • [3]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的知识者叙事[D]. 张勐. 复旦大学, 2012(02)
  • [4]中国制定法完善论[D]. 张铎. 西南交通大学, 2006(11)
  • [5]揭开新的一页──重庆劳教工作随笔[J]. 拂晓. 中国司法, 2000(01)

标签:;  ;  ;  ;  ;  

翻开新的一页——重庆劳动教养工作随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