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马勃的培养特性研究

黄皮马勃的培养特性研究

一、黄硬皮马勃培养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穆双双[1](2020)在《紫色马勃的发酵工艺、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离和筛选出紫色马勃的优良菌株;对筛选得到的紫色马勃菌株进行生物学特征研究,掌握其菌丝体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环境条件;测定紫色马勃子实体和发酵产物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含量,为其质量评价奠定基础;研究紫色马勃发酵产物对胃溃疡以及肝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其药用价值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分离纯化出紫色马勃优良菌株,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考察;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化紫色马勃液体发酵工艺,确定液体培养基的成分组成和培养条件。利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紫色马勃发酵产物中多糖的含量;利用香草醛高氯酸显色反应测定紫色马勃发酵产物中总三萜的含量;通过HPLC法测定紫色马勃子实体和发酵产物中麦角甾酮以及麦角甾醇的含量;通过束缚水浸致小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以及酒精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紫色马勃发酵产物对应激性胃溃疡以及急性肝损伤疾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结果:经过分离、纯化得到紫色马勃的优良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最适合紫色马勃菌丝生长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浓度2%、酵母粉浓度1%、MgSO4浓度0.1%,最适初始pH值6.5,最适培养温度30℃;紫色马勃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研究表明,紫色马勃液体发酵的最适培养基为麦芽糖4%,酵母粉3%,KH2PO40.1%,初始pH值6-7,最适培养温度30℃,培养天数为6天;苯酚-硫酸法测定紫色马勃发酵液中多糖含量为17.71%,菌丝体中多糖的含量为2.14%;香草醛高氯酸显色反应测定紫色马勃菌丝体中总三萜的含量为2.50%;利用HPLC测定菌丝体中麦角甾醇的含量为4.97mg/g、麦角甾酮的含量为11.86μg/g,子实体中麦角甾醇的含量为5.88mg/g、麦角甾酮的含量为56.73μg/g;束缚水浸致小鼠应激性胃溃疡实验中,紫色马勃发酵产物降低了胃组织中MDA水平和胃蛋白酶活性,升高胃组织中SOD和NO水平,降低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并下调NLRP3、Caspase-1、ASC和IL-1β蛋白水平的表达;酒精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实验中,紫色马勃发酵产物降低了血清中AST和ALT水平,降低了肝脏组织中MDA水平、TB水平和炎症因子IL-18、IL-1β、TNF-α水平,升高了肝脏组织中SOD水平。结论:分离、纯化得到了紫色马勃的优良菌株,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优化其发酵工艺,为之后的紫色马勃菌丝工业化生产提供基础;通过测定紫色马勃子实体及发酵产物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应激性胃溃疡实验中,紫色马勃发酵产物通过下调NLRP3蛋白和衔接蛋白ASC的表达,抑制效应蛋白Caspase-1的活化,减少机体的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释放,进而有效预防小鼠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在急性肝损伤实验中,紫色马勃的发酵产物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起到保护作用。

薛儒康[2](2019)在《大秃马勃提取物的制备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大秃马勃是药食两用的大型真菌,有消肿、止血、解毒等功效。本论文旨在制备大秃马勃提取物,明确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并对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以大秃马勃为实验材料,采用乙醇蒸汽回流提取法的最佳工艺制备大秃马勃醇提物,得率为14.05%。以脱脂大秃马勃粉末为原料,使用热水浸提法和酶解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多糖的最佳工艺制备大秃马勃水提液,在最佳醇沉条件下所得大秃马勃多糖干品分别记做WCGP和ECGP,其得率分别为8.92%和10.56%。WCGP和ECGP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3.013×106Da、3.158×104Da。WCGP由葡萄糖胺、半乳糖、葡萄糖组成,不含甘露糖,其中葡萄糖胺摩尔比为0.296,半乳糖摩尔比为0.306,葡萄糖摩尔比为0.398;ECGP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组成,不含葡萄糖胺,其中半乳糖的摩尔比为0.074,葡萄糖的摩尔比为0.882,甘露糖的摩尔比为0.044。ECGP和WCGP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多糖。2)WCGP清除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4.052mg/mL、0.101mg/mL、6.311mg/mL,Abts总抗氧化能力为0.031429 mmol/g;ECGP清除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603mg/mL、0.168mg/mL、4.410mg/mL,Abts总抗氧化能力为0.050025mmol/g。ECGP的还原力、抗炎活性强于WCGP。3)酶解辅助热水浸提法所得大秃马勃水提液的清除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761mg/mL、0.171mg/mL、25.195mg/mL,ABTS总抗氧化能力为0.012671973mmol/g。热水浸提法所得大秃马勃水提液的清除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5.785mg/mL、0.105mg/mL、37.289mg/mL,Abts总抗氧化能力为0.00740064mmol/g。酶解辅助热水浸提法所得大秃马勃水提液的还原力强于热水浸提法所得大秃马勃水提液。热水浸提法所得大秃马勃水提液的抗炎活性强于酶解辅助热水浸提法所得大秃马勃水提液。4)大秃马勃醇提物清除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的IC50值分别为0.514mg/mL、0.132mg/mL。大秃马勃醇提物也有较强的还原力。5)测定大秃马勃多糖的体外吸湿保湿性,结果为在低湿度和高湿度环境下,样品吸湿性大小为甘油>ECGP>WCGP>海藻酸钠,保湿性大小为甘油>ECGP>WCGP>海藻酸钠。样品的吸湿保湿性大小具有一致性。6)ECGP、WCGP和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的大秃马勃水提液加入到护肤乳的基础配方中都可以增加护肤乳的在体保湿性。根据实验结果可知,ECGP的保湿效果强于WCGP,酶解辅助热水浸提法制备的大秃马勃水提液的保湿效果强于热水浸提法制备的大秃马勃水提液。7)将大秃马勃提取物(包括:两种提取方式所得大秃马勃水提液,大秃马勃多糖ECGP、WCGP和大秃马勃醇提物)加入到护肤乳中不会影响护肤乳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陈胜[3](2018)在《等效翻译论视角下农业科技英语长句翻译研究 ——以“Perspectives of Plant-Associated Microbes in Heavy Metal Phytoremediation”的汉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国际科技的交流合作。在这一全球化语境下,科技英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科技英语中,为了表达清楚定义或概念而频繁使用长句,这也是科技英语翻译的一大难题。因此,能否翻译好长句直接关系到译文质量的好坏,影响信息的传递。研究科技英语长句翻译是做好科技英语翻译的关键。金堤在等效翻译论中提出三个概念,即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接受者是传递信息的需要,效果是指接受者的理解和感受,对等是“信”与“顺”的统一。本文以金堤在等效翻译论中提出的三个概念为指导,以“Perspectives of Plant-associated Microbes in Heavy Metal Phytoremediation”的汉译为个案分析,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出发,总结出四种针对农业科技英语长句翻译的方法,即顺译法、倒译法、分译法、综合法,以期为英语农业科技论文笔译实践提供借鉴。

邹慧[4](2018)在《西南桦幼苗菌根真菌接种与施磷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是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一个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其木材材质优良,是制作木地板、高档家具、乐器等的优良材料,其树皮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西南桦在生物多样性和地力维持、水源涵养以及碳素固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该地区生态公益林和珍贵用材林建设。壮苗培育是人工造林的基础环节,菌根(Mycorrhiza)作为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体,能够显着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其抗逆性。西南桦兼具外生和丛枝菌根,菌根化育苗是其壮苗培育的一个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目前推广规模较大的4个西南桦无性系(FB4、BY1、FB4+、A5),选取6个普适性较强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菌株、6个易分离扩繁的外生菌根珍菌(Ectomycorrhiza fungi,ECMF)菌种,开展幼苗单接种、混合接种、接种与施磷系列试验。依据幼苗菌根侵染状况、生长表现、根系形态、养分含量、光合生理等方面指标,揭示AMF、ECMF单接种和混合接种效应及其在西南桦无性系间的差异,筛选适合西南桦幼苗接种的优良AMF、ECMF菌种或菌株及其组合;探明施磷量对菌根真菌接种效应的影响,确定菌根化育苗的适宜施磷量。本研究还利用广西大青山地区12个西南桦人工林样地表土开展土着菌根真菌接种试验,揭示菌根侵染与西南桦幼苗生长、养分状况及光合生理的相关性,探讨西南桦对于土壤适应性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西南桦土着菌种资源发掘与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AMF接种试验结果表明,6个AMF菌株均能与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形成丛枝菌根,其侵染率为14%39%,仅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菌株与4个无性系组合的依赖性为中等,其余AMF菌株与无性系组合呈现弱依赖性;接种根内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HUN03B菌株,对于西南桦幼苗的菌根侵染率均超过35%,能够显着提高幼苗生长量、养分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P<0.05),显示出两种AMF菌株与西南桦幼苗的亲和力明显优于其它菌株,适宜应用于西南桦菌根化育苗;4个西南桦无性系之间菌根侵染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接种AMF对无性系FB4、BY1的促生效应显着优于FB4+、A5。(2)ECMF接种试验结果表明,6种ECMF均能侵染西南桦无性系幼苗根系形成外生菌根,其侵染率为3%86%,多根硬皮马勃(Scleroderma polyrhizum)与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flavidum)与无性系FB4、BY1、FB4+组合呈现出中等依赖性,而其余菌种与无性系组合依赖性较弱;接种多根硬皮马勃与黄硬皮马勃,其幼苗菌根侵染率均在80%以上,能够显着提高幼苗生长量、养分含量、光合效率(P<0.05),说明两者对于西南桦幼苗的亲和力及促生效果明显优于其它菌种,建议生产上将多根硬皮马勃和黄硬皮马勃应用于西南桦菌根化壮苗培育;4个西南桦无性系间外生菌根侵染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ECMF对无性系FB4、BY1的促生效应显着优于FB4+和A5。(3)基于上述试验筛选出的优良AMF和ECMF菌种/菌株,以表现优异的无性系FB4为研究对象,设置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摩西球囊霉HUN03B+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黄硬皮马勃混合接种,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单接种以及不接种对照6个处理开展试验。这些优良菌种/菌株及其组合均能与西南桦幼苗形成菌根,菌根侵染率以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混合接种处理为最高,其丛枝和外生菌根侵染率分别为27.6%和78.3%,其次为多根硬皮马勃单接种处理(80.7%);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混合接种处理的幼苗生物量、根总长、地下部氮、磷含量、叶绿素含量、实际光合效率显着高于其它接种处理(P<0.05);其次为多根硬皮马勃单接种处理;非常有趣的是,ECMF多根硬皮马勃单接种处理的促生效果优于ECMF多根硬皮马勃和黄硬皮马勃混合接种,而AMF根内球囊霉与摩西球囊霉HUN03B混合接种效果优于AMF根内球囊霉单接种。(4)设置可溶性磷施用量0、20、40、80、100、200 mg P·株-16个水平以及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接种与不接种两个处理,以西南桦无性系FB4幼苗为材料开展接种与施肥试验,根内球囊霉和多根硬皮马勃的菌根侵染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分别以80和100 mg P·株-1施磷量处理为最高。在20200 mg P·株-1施磷量范围内,接种株的生长、养分、光合生理指标均优于未接种株;在40、80和100 mg P·株-1时,接种株的生长量显着高于(P<0.05)未接种株,根系向更有利于水分和养分吸收的形态发展,植株体内养分累积量升高,光合作用增强;未接种株在200 mg P·株-1施磷量时,生长、养分、光合生理指标仍呈递增趋势,而接种株在施磷量为100 mg P·株-1时,各项指标大多增幅减小或出现下降趋势,200 mg P·株-1时,接种株生长受到抑制,由此可见,接种菌根真菌能够显着减少施磷量,在80100 mg P·株-1施磷量范围内,菌根真菌接种对于西南桦幼苗的促生效果最佳。(5)土着菌根真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4个无性系间幼苗菌根侵染率差异不显着(P≥0.05),而12个土接种处理间幼苗菌根侵染率差异显着(P<0.05),以S12土接种处理的幼苗菌根侵染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无性系间和土壤处理间幼苗生长、根系特征、叶片养分、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1),两者在苗高、叶面积、根总长、根生物量、叶片全磷(phosphorus,P)浓度、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叶绿素a含量、PSⅡ实际光合效率上存在显着交互作用;S12土接种处理的幼苗各项生长、叶片养分、叶绿素含量、光合和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均最高,绝大多数显着高于其它处理,与其高林分生产力相一致。无性系FB4、BY1幼苗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显着高于FB4+和A5,说明其对各西南桦人工林样地土壤的适应性较强。相关分析亦显示,幼苗菌根真菌侵染率与生长、叶片养分、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以及实际光化学效率呈显着正相关。本研究筛选出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HUN03B两个AMF优良菌株,多根硬皮马勃(Scleroderma polyrhizum)与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flavidum)两个ECMF优良菌种,揭示出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混合接种和多根硬皮马勃单接种对于西南桦的促生效果最佳,探明接种菌根真菌能够显着减少施磷量,而且80100 mg P·株-1施磷量范围内菌根真菌接种对于西南桦幼苗的促生效果最佳,探讨土着菌根真菌接种对于西南桦壮苗培育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西南桦菌根化壮苗培育乃至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今后拟以西南桦林下表土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促生效果较佳的菌根真菌种类及其种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完善西南桦菌根化育苗技术。

周会明,张焱珍,柴红梅,张小雷,刘璇,孔令舰,和娇娇[5](2016)在《黄硬皮马勃子实体提取物抑菌活性》文中提出采用丙酮、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95%乙醇6种不同溶剂分别提取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sinnamariense)子实体活性物质,并用纸片琼脂法测定黄硬皮马勃子实体提取物对4种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抑菌效果较弱,对四叠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无明显抑菌效果;6种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不同的细菌表现出相同抑菌规律,其中95%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强,抑菌圈直径可达30.83 mm,该溶剂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15、0.23mg/mL。

刘冬明[6](2016)在《锥栗优势共生菌根真菌筛选》文中指出锥栗(Castanea henryi (Skan) Rehd. et Wils.)属于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植物,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目前锥栗育苗主要采用大田实生苗嫁接良种的繁殖方式,育苗周期长,苗木质量低,移栽成活率低。锥栗的菌根化育苗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菌根形成,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生物量、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增强其抗逆性。为筛选出能与锥栗优势共生的菌根真菌,本文以从浙江丽水、福建建瓯、湖南怀化、浏阳、衡阳、湘西、郴州等地锥栗林中采集的菌根真菌子实体及锥栗菌根为材料,分离纯化得到菌丝体,以MMN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研究其培养条件(温度、pH、碳源和氮源)对菌根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并对固体菌剂的培养基质配方和接种量,接种效果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和培养条件研究结果。从子实体分离得到3种(鸡枞菌(Termitornyces albuminosus)、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 Pers.)菌根真菌,从菌根组织中分离得到5种g1、g2、g3、g4、g5)菌根真菌。8种菌根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存在差异,鸡枞菌、正红菇、橙黄硬皮马勃、g2、g3、g4最适培养温度为25℃,g5最适培养温度为20℃,这7种菌根真菌属于中温型菌;g1最适温度为30℃,属耐高温菌。大部分菌适宜培养pH值为5.0-7.0,喜偏酸性环境,鸡枞菌、正红菇、g1、g5最适pH值为6.0,橙黄硬皮马勃和g2为7.0,g3为4.0,g4为5.0。鸡枞菌、正红菇、橙黄硬皮马勃、g3、g4的最适碳源为甘露醇,g1、g2为葡萄糖,g5为麦芽糖。大部分菌根真菌对硝态氮和有机氮氮源利用效果好,鸡枞菌、正红菇、橙黄硬皮马勃、g4的最适氮源为硝酸钾,g1、g2为蛋白胨,g3、g5为硝酸铵。由以上结果得到每种菌根真菌液体菌剂的最佳培养条件。2菌剂制作与回接研究结果。固体菌剂制作中鸡枞菌、橙黄硬皮马勃、g1、g5在草炭土:玉米面:珍珠岩=7:1.5:1.5,每50 g基质接种25m1菌液条件下菌丝化率最高,分别为97.81%、96.49%、91.61%和92.03%;正红菇、g2、g3、g4固体菌剂菌丝化率最高的基质配比为草炭土:玉米面:珍珠岩=6:2:2,每50 g基质接种25 ml菌液,其菌丝化率分别为94.73%、97.00%、87.66%和84.05%。8种菌剂接种到锥栗实生苗后有5种侵染成功,包括鸡枞菌、正红菇、橙黄硬皮马勃、g2和g3,其侵染率分别为63.34%、70.26%、85.12%、57.68%和54.53%,其余3种未侵染。3接种效果研究结果。鸡枞菌、正红菇、橙黄硬皮马勃、g2、g3成功侵染的苗木光合特性、苗高地径、苗木生物量、根系表面积和叶片矿质元素含量都较对照组有显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净光合速率日平均值分别提高62.2%、78.6%、153.6%、120.9%和25%;苗高分别提高26%、29%、40%、37%和25%;地径分别增加25.6%、31.6%、36.8%、32.7%和23.7%;总根长分别增加149.93%、216.16%、448.12%、227.42%和119.41%;根表面积分别增加160.59%、235.43%、432.16%、257.48%和113.65%;生物量分别增加3.9%、60.8%、127.3%、84.2%和16.4%;N含量增加12.5%-22.6%,P含量增加2.4%-22.4%,K含量增加11.7%-40.2%,Ca含量增加3.2%-23.2%,Mg含量增加9.5%-19.5%。综合以上各测量指标,筛选出橙黄硬皮马勃和g2为锥栗的优势共生菌根真菌。

王燕云,刁治民,陈克龙[7](2015)在《青海高原马勃资源及利用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马勃是一类重要的药用大型真菌,是我国民间常见的用于止血、消肿的药用真菌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对马勃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林木菌根化等的阐述,为马勃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侯喆[8](2014)在《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报道马勃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对胃癌细胞及小白鼠肉瘤S180等肿瘤细胞抑制作用较好。本实验采用体外实验研究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探讨马勃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为该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药物作用48h,实验分三个处理组,阴性对照组、马勃素15μg/mL、30μg/mL、60μg/mL浓度组、阳性药阿霉素组。MTT和SRB法检测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荧光HE33258染色法观察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形态的影响;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SGC-7901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ELISA法酶标仪检测马勃素对热休克蛋白-90(HSP-90)含量表达的影响,拓扑异构酶(topoⅠ、topoⅡ)活性的影响。MTT法与SRB法的检测结果一致,IC50分别为29.74μtg/mL和27.77μg/mL;马勃素组细胞形态改变、细胞核变小;马勃素组细胞G2/M期峰显着升高,由18.25±2.60上升至31.18±1.76,G1期细胞逐渐降低,由49.646± 1.394降低至32.976±1.354,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马勃素组对HSP-90含量表达抑制作用显着,12.366±0.103下降至3.080±0.067;马勃素组对topoⅠ的活性抑制作用显着,topoⅠ活性由50.83%降低至25.59%,对topoⅡ抑制作用较弱,topoⅡ活性由95.96%降低至84.66%,阿霉素组对topoⅠ的抑制作用较弱,对topoⅡ的抑制作用显着,与文献报道一致。马勃素可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下调TopoⅠ活性可能影响DNA合成,损伤SGC-7901细胞。抑制HSP-90的表达,可能影响作为分子伴侣的HSP-90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的蛋白激酶结合,抑制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的活性,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影响受损细胞在G2/M期进行的修复过程,进一步损伤SGC-7901细胞,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江华[9](2013)在《梨形马勃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组分及提取条件的优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梨形马勃(Lycoperdon pyriforme Schaeff.:Pers.)属于伞菌亚纲、伞菌目、马勃科(Lycoperdaceae)的大型药用真菌。马勃是一种应用价值广泛、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药用真菌。通过传统的获取子实体及其代谢产物的方式,如野外采集及固体栽培,具有消耗劳动量和时间多而产量低的缺点,不利于该菌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生产;而利用液体发酵技术进行相关生产,具有不受季节和地域影响,可连续工业化生产,生产规模大、生产周期明显少于野生或人工固体栽培所需时间等优势,因而更具有研究开发价值。目前药用真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已呈现产业化趋势。食药用真菌多糖分离于真菌子实体、发酵液和菌丝体中,在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衰老方面具有控制作用,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感染、抑制病毒、降低血糖和血脂、抗细胞氧化延迟细胞衰老、激活机体免疫细胞、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同时由于其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质量通过化学方式和人工手段容易控制。近年来真菌多糖的提取纯化技术及结构、生物活性等成为国内外临床医学、药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大多数活性多糖是葡聚糖,其特点是支链具有(1-6)-β-糖苷键而主链具有(1-3)-β-D-糖苷键。马勃多糖作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梨形马勃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发酵液胞外多糖提取工艺条件优化和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碳源筛选实验结果显示,在7种供试碳源中,葡萄糖作为本次碳源发酵实验产胞外多糖的最佳碳源,其菌丝体干重和胞外多糖的产量分别是9.03g/L、0.82g/L。氮源筛选实验结果显示,以谷氨酸做氮源发酵实验产胞外多糖的最佳氮源,其菌丝体干重和胞外多糖的产量分别是62.49g/L和1.82g/L。不同无机盐对菌丝体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实验的结果显示,对菌丝体生长及多糖含量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离子种类及浓度为KH2PO40.15%, MgSO4·7H2O0.1%。在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生长因子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了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比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了梨形马勃产菌丝量最高时的培养基组成为:麦芽糖7.14%,谷氨酸0.87%,酵母粉0.5%, VB12.81×10-3g/L, KH2PO40.15%, MgSO4·7H2O0.1%,初始pH值5.5;产胞外多糖最高时的培养基组成为:麦芽糖6.11%,谷氨酸0.70%,酵母粉0.5%, VB12.81×10-3g/L, KH2PO40.15%, MgSO4·7H2O0.1%,初始pH值5.5。以碳源、氮源、生长因子为影响因素的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响应面方程分别如下所示:YCDW=-163.624+31.599X+173.827Y+39.174Z-1.652X2-59.195Y2+1.89Z2-8.6ZXY-1.711XZ-32.078YZYEPS=0.87156+0.08858X-3.60919Y+3.61938Z-0.03512X2+0.66526Y2-1.60012Z2+0.54955XY-0.16320XZ-2.44860YZ式中:YCDW为菌丝体生物量,YEPS为胞外多糖产量,X、Y、Z分别为麦芽糖、谷氨酸、维生素B1。经过响应面方法优化,得到梨形马勃菌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最优培养条件为(%):麦芽糖6.11,谷氨酸0.70,VB12.81×10-4,酵母粉0.5, KH2PO40.15, MgSO4·7H2O0.10,初始pH值5.5,恒温震荡摇床转速160r/min以及发酵培养6d。在此条件下进行的验证试验得出的梨形马勃胞外多糖产量平均值为3.71g/L,相比于原始培养条件提高了4.6倍。2.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响应面优化法研究梨形马勃胞外多糖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乙醇体积分数、发酵液起始pH值、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为:95%乙醇体积分数,发酵液起始pH8.0,提取时间8.0h。进一步用响应面优化法,以多糖得率为响应值,优化得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97.35%乙醇体积分数,发酵液起始pH7.42,提取时间13.96h。考虑到实际操作,则取乙醇体积分数97%,发酵液初始pH7.4,提取时间为14h,此条件下预测多糖提取得率可达0.58g,比原单因素实验时的0.40g、0.37g、0.37g分别提高了1.45、1.57和1.57倍。3.比较三氯乙酸法(TCA法)与硫酸铵法脱蛋白的结果表明,二者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多糖溶液中蛋白质的浓度,去蛋白效果最好的分别为为6%的三氯乙酸和36%的硫酸铵,但三氯乙酸法处理时可能导致多糖结构破坏故多糖损失率较大,因此选择36%硫酸铵法作为最佳除蛋白方法。4.红外光谱分析仪分析粗多糖时显示其在4000~400cm-1区间具有多糖类物质吸收峰及酰胺键(-NH-CO-)和羟基等,存在β构型的单糖连接方式。5.为了找到测定粗多糖抗氧化活性合适的条件,对分光光度法测定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的进行了一系列条件实验,最终得到的测定抗氧化活性的最佳条件为:177μL的体积加样时,结晶紫体积(2×10-5mol/L):20μL;Fe2+(5×10-3mol/L):18μL;1%H2O2溶液用量为9μL;加入调pH溶液的酸度为4.5;缓冲液体积:136μL,其中Na2HPO4·2H2O(0.2mol/L):61.82μL;柠檬酸C6H8O7·H2O(0.1mol/L):74.18μL,测样稳定时间为加样反应后10min。在测定不同浓度粗多糖样品溶液的抗氧化活性的结果中显示,多糖具有还原能力、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在0.01%~0.5%浓度的多糖溶液中,浓度为1%时多糖溶液的还原力以及清除·OH和·O2-的能力较好,稀释后则0.5%的多糖溶液还原力较强。

游洋[10](2011)在《大马勃生药学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等方法对大马勃(Calvatia gigantea)及三种市售马勃进行生药学鉴定,经鉴定市售的马勃品种除了药典规定药品马勃,大部分为长柄静灰球(Bovistella longi-pedicellata Teng)、大口静灰球(Bovistella sinensis Lloyd)、头状秃马勃[Calvatia craniiformis (Scnw.)Fr.]三个种。基源鉴定结果:大马勃[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隶属于担子菌纲(Basidioycota),伞菌目(Agaricales),伞菌科(Agaticaceae),马勃属(Calvatia)真菌。子实体大型,近球形至球形。不孕基部小或无,包被白色,后变污白色,孢体浅青色或褐色的。孢子球形,光滑或有时细微小疣,具小尖,孢子无柄,淡青黄色,直径3.5-5.5μm。孢丝细长,与孢子同色,稍分枝,有稀少横隔,粗2.3-7μm。化学方面,运用硅胶柱层析法从成熟期大马勃子实体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中总共分离了4个化合物,并运用MS、1H-NMR、13C-NMR、DEPT等手段进行了鉴定。分别为: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7,22-二烯-3-酮-麦角甾烷、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和麦角甾醇过氧化物为首次从大马勃子实体中分离得到。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成熟期大马勃挥发油,利用GS-MS联用仪对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不同成熟期的挥发油在成分组成的主要区别是未成熟子实体的挥发油含有雪松醇、α-石竹烯及石竹烯氧化物,而成熟子实体的挥发油中未检测到。抑菌方面,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不同成熟期大马勃的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丙酮提取物、甲醇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抑制细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均对大肠杆菌ATCC809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均表现出不同的抑制生长活性。未成熟期大马勃提取物中氯仿提取物的浓度为50mg/mL时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达到57.57%和50.12%, MIC值均为12.5mg/mL,与对照组均呈极显着差异(P<0.01)。成熟期大马勃提取物中丙酮提取物的浓度为50mg/mL时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抑制率达到50.59%和45.47%, MIC值均为12.5mg/mL,与对照组均呈极显着差异(P<001)。不同成熟期大马勃的挥发油对两种供式菌种均有抑制作用。未成熟期挥发油对供试菌种大肠杆菌ATCC809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表现出较强的抑制能力,在浓度为1 Omg/mL时,抑制率分别为75.21%和58.13%,MIC值均为10mg/mL。抗氧化方面,成熟期大马勃提取物清除三种自由基有较强的能力,且浓度与清除率呈量效关系,而未成熟期大马勃的各层提取物仅具有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活性。

二、黄硬皮马勃培养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硬皮马勃培养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紫色马勃的发酵工艺、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马勃中的化学成分
    2 马勃的药理作用
    3 展望
第一章 紫色马勃菌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试验菌
    2.方法与结果
        2.1 紫色马勃菌种的分离纯化
        2.2 生物学特性考察
    3.讨论
第二章 紫色马勃菌种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2.方法与结果
        2.1 培养方法
        2.2 液体菌种活力检测方法
        2.3 不同营养源对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2.4 不同发酵条件对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紫色马勃中多糖、总三萜、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的含量测定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2.方法与结果
        2.1 紫色马勃菌丝体、发酵液中多糖含量
        2.2 紫色马勃菌丝体中总三萜的含量测定
        2.3 紫色马勃菌丝体、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的含量测定
    3.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紫色马勃发酵产物对束缚水浸小鼠应激性胃溃疡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器材
    2.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制备
        2.2 实验分组与造模制备
        2.3 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性、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和 NO 水平的测定
        2.4 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的测定
        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6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组织中 NLRP3、Caspase-1 及 ASC 蛋白表达水平
        2.7 统计学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胃组织中SOD、MDA和 NO水平
        3.2 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性
        3.3 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
        3.4 胃组织病理学变化
        3.5 胃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ASC蛋白表达水平
    4.讨论
第五章 紫色马勃发酵产物对酒精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器材
    2.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制备
        2.2 实验分组与造模制备
        2.3 血清指标检测
        2.4 肝组织相关指标测定
        2.5 统计学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血清中AST、ALT水平
        3.2 肝脏组织中的SOD、MDA水平
        3.3 肝脏组织中的IL-18、IL-1β、TNF-α水平
        3.4 肝脏组织中的TB水平
    4.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大秃马勃提取物的制备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大秃马勃概况
        1.1.1 大秃马勃概述
        1.1.2 大秃马勃的功效及研究进展
    1.2 食用菌提取物研究进展
        1.2.1 食用菌多糖提取研究进展
        1.2.2 食用菌水提液的功效及研究进展
        1.2.3 食用菌醇提物的功效及研究进展
    1.3 天然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食用菌源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2 植物源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3 动物源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制备与理化性质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大秃马勃醇提物的制备方法
        2.2.2 热水浸提法提取大秃马勃多糖工艺优化
        2.2.3 酶解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大秃马勃多糖工艺优化
        2.2.4 大秃马勃多糖得率的测定方法
        2.2.4.1 使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
        2.2.4.2 使用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2.2.5 大秃马勃多糖醇沉条件的优化
        2.2.6 大秃马勃多糖分子量测定方法
        2.2.7 大秃马勃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提取大秃马勃醇提物的结果
        2.3.2 热水浸提法提取大秃马勃多糖的结果
        2.3.2.1 热水浸提法提取大秃马勃多糖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3.2.2 热水浸提法提取大秃马勃多糖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2.3.2.3 热水浸提法提取大秃马勃多糖的醇沉条件的优化
        2.3.3 酶解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大秃马勃多糖的结果
        2.3.3.1 酶解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大秃马勃多糖的最佳工艺
        2.3.3.2 酶解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大秃马勃多糖的醇沉条件的优化
        2.3.4 大秃马勃多糖的分子量测定结果
        2.3.5 大秃马勃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测定
        3.2.1.1大秃马勃提取物的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
        3.2.1.2大秃马勃提取物的过氧化氢清除实验
        3.2.1.3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还原力测定
        3.2.1.4大秃马勃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3.2.1.5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ABTS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3.2.2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抗炎活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测定实验结果
        3.3.1.1 大秃马勃多糖的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测定结果
        3.3.1.2 大秃马勃水提液的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测定结果
        3.3.1.3 大秃马勃醇提物的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测定结果
        3.3.2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清除过氧化氢能力测定实验结果
        3.3.2.1 大秃马勃多糖的清除过氧化氢能力测定结果
        3.3.2.2 大秃马勃水提液的清除过氧化氢能力测定结果
        3.3.2.3 大秃马勃醇提物的清除过氧化氢能力测定结果
        3.3.3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还原力测定实验结果
        3.3.3.1 大秃马勃多糖的还原力测定结果
        3.3.3.2 大秃马勃水提液的还原力测定结果
        3.3.3.3 大秃马勃醇提物的还原力测定结果
        3.3.4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实验结果
        3.3.4.1 大秃马勃多糖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结果
        3.3.4.2 大秃马勃水提液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结果
        3.3.5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ABTS总抗氧化能力测定实验结果
        3.3.5.1 大秃马勃多糖的ABTS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3.3.5.2 大秃马勃水提液的ABTS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3.3.6 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抗炎活性测定实验结果
        3.3.6.1 大秃马勃多糖的抗炎活性测定结果
        3.3.6.2 大秃马勃水提液的抗炎活性测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秃马勃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大秃马勃多糖的体外吸湿保湿性研究
        4.2.1.1大秃马勃多糖的体外吸湿性实验
        4.2.1.2大秃马勃多糖的体外保湿性实验
        4.2.2 含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护肤乳的配方与制备工艺
        4.2.3含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护肤乳的在体保湿性实验
        4.2.4 含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护肤乳的安全性测试
        4.2.5 含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护肤乳的稳定性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大秃马勃多糖的体外吸湿保湿性测定结果
        4.3.1.1 大秃马勃多糖的体外吸湿性测定结果
        4.3.1.2 大秃马勃多糖的体外保湿性测定结果
        4.3.2 含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护肤乳的在体保湿性测定结果
        4.3.2.1 含大秃马勃多糖的护肤乳的在体保湿性测定结果
        4.3.2.2 含大秃马勃水提液的护肤乳的在体保湿性测定结果
        4.3.3 含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护肤乳的安全性测定结果
        4.3.4 含大秃马勃提取物的护肤乳的稳定性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等效翻译论视角下农业科技英语长句翻译研究 ——以“Perspectives of Plant-Associated Microbes in Heavy Metal Phytoremediation”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介绍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堤等效翻译论概述
    2.1 理论简介
    2.2 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科技英语特征
    3.1 词汇特点
        3.1.1 专业词汇丰富
        3.1.2 复合词及缩略词普遍
    3.2 句法特点
        3.2.1 名词化结构频繁出现
        3.2.2 被动语态句式优先
        3.2.3 非限定动词广泛使用
        3.2.4 长句广泛应用
第四章 等效翻译论在农业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4.1 词汇层面等效
    4.2 句法层面等效
    4.3 篇章层面等效
第五章 等效翻译论指导下农业科技英语长句翻译方法
    5.1 长句中词汇的翻译方法
        5.1.1 查找平行文本法
        5.1.2 转译法
        5.1.3 直译法
    5.2 长句翻译的方法
        5.2.1 顺译法
        5.2.2 倒译法
        5.2.3 分译法
        5.2.4 综合法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
致谢

(4)西南桦幼苗菌根真菌接种与施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菌根概述
        1.2.2 菌根对林木生长、生理代谢的影响
        1.2.3 影响菌根形成的因素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南桦无性系幼苗丛枝菌根真菌接种效应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根形成情况
        2.2.2 幼苗生长状况
        2.2.3 养分含量
        2.2.4 光合参数
        2.2.5 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参数
    2.3 小结
第三章 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外生菌根真菌接种效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根形成情况
        3.2.2 生长表现
        3.2.3 养分状况
        3.2.4 光合参数
        3.2.5 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参数
    3.3 小结
第四章 西南桦无性系幼苗菌根真菌混合接种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接种方法
        4.1.3 指标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根侵染率
        4.2.2 生长表现
        4.2.3 养分状况
        4.2.4 光合参数
        4.2.5 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参数
    4.3 小结
第五章 西南桦幼苗对施磷与菌根真菌接种的生长与生理响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与接种方法
        5.1.3 指标测定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根形成情况
        5.2.2 生长表现
        5.2.3 养分状况
        5.2.4 光合参数
        5.2.5 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参数
    5.3 小结
第六章 土着菌根真菌接种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生长、叶片养分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与育苗措施
        6.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菌根侵染
        6.2.2 幼苗生长表现
        6.2.3 幼苗根系特征
        6.2.4 幼苗叶片养分
        6.2.5 光合参数
        6.2.6 叶片叶绿素含量
        6.2.7 叶绿素荧光参数
        6.2.8 菌根侵染与幼苗生长、养分、光合生理主要指标的相关性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菌根真菌单接种效应
        7.2.2 菌根真菌混合接种效应
        7.2.3 种质材料与菌根效应
        7.2.4 施磷量与菌根效应
        7.2.5 土着菌根真菌接种效应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黄硬皮马勃子实体提取物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活性物质提取
    1.4 药敏片制备
    1.5 菌液制备
    1.6 抑菌试验
    1.7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硬皮马勃子实体不同溶剂提取物抑菌效果
    2.2 黄硬皮马勃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
3 讨论

(6)锥栗优势共生菌根真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研究进展
    1.2 外生菌根真菌菌剂研究进展
    1.3 外生菌根真菌应用效果
    1.4 栗属植物菌根真菌应用研究进展
    1.5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锥栗外生菌根真菌分离培养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外生菌根真菌培养条件优化及菌剂制作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温度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3.1.2 pH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3.1.3 碳源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3.1.4 氮源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3.1.5 菌剂制作方法
        3.1.6 数据分析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3.2.2 pH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3.2.3 碳源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3.2.4 氮源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3.2.5 固体菌剂制作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培养条件优化
        3.3.2 菌剂制作
4 锥栗优势共生外生菌根真菌筛选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侵染率调查
        4.2.2 光合特性测定
        4.2.3 苗高地径动态变化调查
        4.2.4 根系形态观查
        4.2.5 生物量测定
        4.2.6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侵染率
        4.3.2 苗木光合特性
        4.3.3 苗高地径与生物量
        4.3.4 根系形态
        4.3.5 矿质元素含量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青海高原马勃资源及利用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马勃资源及生物学特性
    1. 1 马勃生物学特性
    1. 2 马勃分类地位
    1. 3 马勃主要种类及形态特征
2 马勃的培养
    2. 1 马勃固体培养
    2. 2 马勃液体培养
3 马勃化学成分
    3. 1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3. 2 脂肪酸及酯
    3. 3 非蛋白类氨基酸
    3. 4 甾体化合物
    3. 5 马勃多糖
    3. 6 萜类化合物
    3. 7 生物碱
4 马勃的经济价值
    4. 1 马勃药理作用
    4. 2 马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价值
5 马勃资源开发应用前景
    5. 1 问题
    5. 2 建议

(8)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肿瘤概述
        1.1.1 肿瘤的概述
        1.1.2 胃癌的概述
    1.2 药用真菌与肿瘤的治疗
        1.2.1 免疫调节
        1.2.2 细胞毒性
        1.2.3 细胞凋亡
        1.2.4 抗突变
        1.2.5 阻滞周期
        1.2.6 破坏DNA
    1.3 抗肿瘤抗生素作用机制
        1.3.1 作用于DNA模板
        1.3.2 抑制血管生成
        1.3.3 干扰细胞周期
        1.3.4 作用于热休克蛋白90
        1.3.5 作用于靶点mTOR
    1.4 马勃的国内外研究
        1.4.1 马勃的化学成分
        1.4.2 马勃的药理作用
        1.4.3 马勃的临床应用
    1.5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马勃素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细胞系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的复苏、传代和冻存
        2.3.2 MTT法测定马勃素对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2.3.3 SRB法测定马勃素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2.3.4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MTT法检测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4.2 SRB法检测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4.3 SRB法与MTT法拟合的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马勃素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系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荧光显微镜检测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马勃素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分子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系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给药处理
        4.3.3 流式细胞仪检测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4.3.4 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中HSP-90含量表达的影响
        4.3.5 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中拓扑异构酶活性的影响
        4.3.6 统计学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流式细胞仪检测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4.4.2 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中HSP-90含量表达的影响
        4.4.3 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中拓扑异构酶活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梨形马勃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组分及提取条件的优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引言
    1.2 马勃的分类地位
        1.2.1 马勃目Lycoperdales
        1.2.2 马勃科(Lycoperdaceae)
        1.2.3 马勃属(Lycoperdon Tourn.:Pers.)
    1.3 马勃的鉴别性状
    1.4 马勃的生态分布
    1.5 马勃的化学成分研究
        1.5.1 氨基酸
        1.5.2 蛋白质和多肽
        1.5.3 小分子含氮化合物
        1.5.4 甾体化合物
        1.5.5 萜类化合物
        1.5.6 马勃多糖
        1.5.7 其他成分
    1.6 马勃的药理作用
        1.6.1 抑菌作用
        1.6.2 止血作用
        1.6.3 抗炎、止咳
        1.6.4 杀虫作用
        1.6.5 体外抗细胞分裂(含肿瘤)作用
    1.7 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1.7.1 定义
        1.7.2 真菌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1.7.3 真菌多糖的组成、结构分析
        1.7.4 真菌多糖的结构分析
    1.8 立题背景
    1.9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9.1 内容和意义
        1.9.2 创新之处
第2章 梨形马勃摇瓶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供试菌种
        2.2.2 试剂
        2.2.3 培养基
        2.2.4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的活化、传代、制备和培养观察
        2.3.2 梨形马勃菌丝体观察
        2.3.3 菌丝体干重(Cell dry weight,CDW)的测定
        2.3.4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提取
        2.3.5 测定胞外多糖
        2.5.6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
        2.3.7 pH值测定
        2.3.8 梨形马勃液体培养单因素实验研究
        2.3.9 响应面设计法优化
        2.3.10 生长曲线的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观察梨形马勃菌种
        2.4.2 梨形马勃菌的菌丝体和菌丝球观察
        2.4.4 梨形马勃液体培养单因素实验
        2.4.5 响应面设计法优化梨形马勃液体发酵培养基
        2.4.6 梨形马勃的生长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胞外多糖提取条件的确定
    3.1 引言
    3.2 仪器、材料
        3.2.1 菌种
        3.2.2 试剂
        3.2.3 发酵液
        3.2.4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提取真菌多糖的工艺
        3.3.2 提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3.3.3 响应面法优化多糖提取产率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3.4.2 乙醇体积分数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3.4.3 发酵液初始pH值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3.4.4 应用响应面设计法优化梨形马勃胞外多糖提取工艺
        3.4.5 实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胞外多糖的去蛋白及光谱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仪器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方法
        4.3.1 多糖的制备
        4.3.2 多糖含量和纯度的统计
        4.3.3 杂蛋白的去除
        4.3.4 蛋白质测定
        4.3.5 纯度鉴定
        4.3.6 红外光谱分析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除蛋白方法的选择
        4.4.2 薄层层析分析
        4.4.3 胞外多糖的光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5.1 引言
    5.2 材料、仪器
        5.2.1 样品
        5.2.2 试剂
        5.2.3 仪器
    5.3 方法
        5.3.1 抗氧化条件实验——分光光度法测定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
        5.3.2 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抗氧化条件实验
        5.4.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活性的测定
        5.4.3 总还原能力测定(铁氰化钾还原法)
        5.4.4 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活性的测定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大马勃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马勃属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马勃的生药学研究
    1.2 马勃的化学成分研究
    1.3 马勃的药理作用研究
    1.4 马勃的临床应用
    1.5 马勃的培养特性
第二章 大马勃的生药学鉴定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大马勃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成熟期大马勃化学成分研究
    3.2 不同成熟期大马勃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大马勃体外抑制细菌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大马勃的体外抗氧化
    5.1 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
    5.2 清除羟自由基的测定
    5.3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大马勃的生药学鉴定
    6.2 大马勃的化学成分研究
    6.3 大马勃的抑菌活性活性
    6.4 大马勃抗氧化活性
    6.5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黄硬皮马勃培养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色马勃的发酵工艺、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D]. 穆双双.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 [2]大秃马勃提取物的制备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D]. 薛儒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3]等效翻译论视角下农业科技英语长句翻译研究 ——以“Perspectives of Plant-Associated Microbes in Heavy Metal Phytoremediation”的汉译为例[D]. 陈胜.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4]西南桦幼苗菌根真菌接种与施磷效应研究[D]. 邹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
  • [5]黄硬皮马勃子实体提取物抑菌活性[J]. 周会明,张焱珍,柴红梅,张小雷,刘璇,孔令舰,和娇娇. 食用菌学报, 2016(02)
  • [6]锥栗优势共生菌根真菌筛选[D]. 刘冬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7]青海高原马勃资源及利用价值的研究[J]. 王燕云,刁治民,陈克龙. 青海草业, 2015(01)
  • [8]马勃素对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D]. 侯喆.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9]梨形马勃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组分及提取条件的优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江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10]大马勃生药学研究[D]. 游洋.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1)

标签:;  ;  ;  

黄皮马勃的培养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