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

一、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景治[1](2021)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贡献》文中指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同时坚持理论创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贡献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与统一战线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制度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改革开放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对外开放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加强党的领导理论;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关雯文[2](2018)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嵌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高等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当借助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睿智和深邃,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价值观及方法论的指导和统摄,在“理念”上进行转型和澄明,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发展之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论文研究得以开展的理论先导,一方面从史论论证维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演进及创新,另一方面运用这一方法论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路。其要义:一是追本溯源。首先对马克思发展观的历史生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主要历程,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的开拓创新到江泽民的推进拓展、胡锦涛的深化突破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为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敞开了宽广的理论视野。二是理论论证。论证了事实求是的理论基点、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和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从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论证。三是现实思考。从转型的缘起入手,指出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是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外部困境,并对这一困境进行归因分析。四是理论建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运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两方面探讨了转型发展中的教育价值诉求重建,并指明其理性承担。五是实践探索。以金陵科技学院作为转型发展的个案进行剖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它有助于对我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正处于实践探索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就这一类型的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转型发展”从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科转型、师资队伍、科研导向、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了路径探索。

任琳[3](2014)在《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不仅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新的定位,而且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与提炼,同时也对此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从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辩证关系。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从"三位一体"的高度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功能和历史地位,使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刘艳[4](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积极汲取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不断根据实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认识和理论原理,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和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既是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观规律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体系建构的必要环节。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既要把它放在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又要把它融进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潮流中加以考察。唯有如此,才能使该思想体系真正处在纵向演进、横向发展的历史坐标中,才能在回归历史场境的过程中勾画出其清晰的发展脉络、理清其何以能成为一个科学体系的内容支撑,才能在思想建构和理论阐释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所以,本文着重从纵向维度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逻辑渊源,勾画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及其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从横向维度就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容与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剖析和探讨,既突出该思想发展的理论深度,也展现出该思想发展的当代价值。按照这一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历史必然性、发展历程、主要成果、突出特色、历史地位及如何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六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论述。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有其诞生、发展的内部因素,也离不开其赖以支撑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它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在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时代变化引领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的实践品质;在社会生态趋势变化的角度,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强劲动力;在理论渊源承继的角度,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源泉和思想保障;在主体性价值发挥的角度,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素质集中展现执政党的卓越品质,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实现与时俱进的关键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过程,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发展的推动,可以归纳为探索发展、开拓创新、繁荣发展和和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其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思想领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初步探索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基本轮廓,成功打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局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两个坚定不移”、“三个统一”、“四以”等新的理论内容,成功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境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入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从指导理念、意识形态主题、政治保障等层面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繁荣发展;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历史阶段,着重从强化理论武装、深化教育内容和加强党内教育等层面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教育的目的、内容、路径、主体、客体和原则六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本问题的科学探索和理性回答中。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和价值;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着重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为基础性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重点性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拓展性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了学习教育、舆论导向、典型示范和学科建设等诸多间接的、内隐的和渗透性的有效路径和方法;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中国共产党人突出强调既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以青年学生为基本着力点,又要广泛辐射军队、农村、企业和社区等社会各领域;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要求既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为宣传主力军,又要依靠全党和全社会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人重点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理论联系实际、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相结合、因材施教和因人制宜等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逐步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呈现出五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其一,既不再将政治化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加于人的发展之上,也不完全倾向于个体脱离社会的自然发展,而是在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发展交互关系的基础上,追求政治化主导的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人本教育之间协调发展;其二,不再单纯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认识和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是将教育的意识形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寻求意识形态性教育、科学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相互统一;其三,不再片面强调理论教育的政治宣传功效,而是坚持政治宣传、理论探索和教育教学三者并行不悖;其四,不再通过外在强制力单纯对群众进行生硬的灌输教育,而是提出灌输性教育、渗透性教育和自主性教育三者要相互融合;其五,不再单纯重视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重点性教育,而是把将企业职工和农民群众等不同群体广泛纳入教育的对象范畴,推动广泛性、先进性和层次性教育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宝库增添崭新的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稳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平稳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但它在理论归纳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多重因素的影响,它所涉及的基本原理的研究范围和相关论述还未能圆满的契合实践,需要在不断探索中继续研究和论证。从当代价值和历史局限正反两方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既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社会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可以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实践是永无止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作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理论保障,也是永无止境的。在当前与今后,对于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思想体系和具体内容,我们应当结合新形势下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做到既坚持又发展。所谓“坚持”,主要是要以科学地态度深入挖掘、认真研究并积极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力争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力求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当代的最高价值。所谓“发展”,主要是要积极顺应时代与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创新精神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和完善,开拓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内在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一脉相承地传承和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本真精神,避免丧失基本立场,又与时俱进地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创新,避免思想僵化。

宋炜[5](2012)在《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文中研究说明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通篇贯穿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尤其是把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三个毫不动摇"的首位,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

刘进田[6](201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价值意蕴》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诸多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作为其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具有实践有效性。本文从价值哲学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全新解读。价值是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人有三种属性,所以人的价值展开为幸福、正义、崇高三大价值。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体现着幸福、正义价值和启蒙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着一体两翼价值结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价值是人本身,并追求人的整体价值的实现。

杨茜[7](201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们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们要在新时期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国外有利因素,进一步提升国家影响力,增强文化凝聚力和综合国力。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为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能够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更加改善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形成生态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顺利开展,都打下了良好基础。先进文化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是促进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力量。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其思想反映社会发展,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趋势。建设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发展先进文化,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党心凝聚力,使人民更加坚定地团结在党周围,更加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党的领导核心先进文化思想主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国情实践,总结正确理论,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多维视角相结合,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考察了先进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价值。新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植根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中发展。坚持辩证批判地吸收借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同时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建设成就,努力在世界文化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郑娟[8](2011)在《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政治自从出现以来,就与一定形态的政治伦理相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协调的方针,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治国方略,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张和要求。政治伦理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核和价值基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日益发挥着应有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作用。中共三代领导核心都没有明确提出过政治伦理概念,但他们的政治观点与政治主张中却内含着丰富的伦理诉求与价值关怀,因而伦理追求不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显性话语,却是三大理论体系的价值蕴涵。始终关注当代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关注当代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问题,一直是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政治伦理思想之所以具有浓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的内蕴所在。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在核心价值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肯定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把人民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道德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为我国政治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价值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安排不可能无视伦理的考虑,而总是努力使伦理原则在政治体制中得到实行或普及。为了真正作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一生都在追问如何使中国人民拥有最大的民主权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政治制度设计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民主政治的思想,提出“政治上发展民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在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根本制度的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而且“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步形成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鲜明地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制度和程序上确保执政为民。无论是政治价值理念,还是政治制度伦理,最终都必须由人的活动来完成。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干部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提出德才兼备、“红”又“专”的干部选拔标准,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选拔领导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方针,江泽民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新概念。从政者道德的培养与塑造要通过政治道德教育和政治道德修养两个途径来实现。加强党的政治道德建设,有助于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深深扎根在党员干部的思想中,落实在党员干部的行动中。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神圣教条,都会随时代变迁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反复强调的。关注、研究、探析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最大的目的决不是仅仅了解它的内容和价值,而是传承它的精髓,并指引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思考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鲜明地回答了中国要坚定不移地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刘进田[9](201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价值意蕴》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诸多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作为其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具有实践有效性。本文从价值哲学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全新解读。价值是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人有三种属性,所以人的价值展开为幸福、正义、崇高三大价值。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体现着幸福、正义价值和启蒙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着一体两翼价值结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价值是人本身,并追求人的整体价值的实现。

王涛[10](20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民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进行探讨。由于民生问题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非常广泛,本论文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笔者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把当前的主要民生问题概括为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五个方面,并以解决这“五难”问题为着力点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研究。全文除导论外,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其逻辑结构和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及其重要性。本章主要对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在充分吸收现有民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选题,笔者从人权的角度对民生进行了界定。从人权保障的角度,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的状况。民生是一种应然状态,即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应该得到有效保障。但现实中总会存在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状况。民生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状况。由于社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新的民生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五个方面。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坏事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切实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通过不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可以概括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运用政策措施和法治保障,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每一个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保障的思想与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权保障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思想基础。本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列宁的民生思想,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上,主要内容包括: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为现实诉求;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新经济政策的形成,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的结果。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重视解决土地问题;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注重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孙中山一生,以“关怀民生”为念。实现民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最终归宿。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发展教育。毛泽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为彻底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思想保障;非常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发展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开创:强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民生建设的目标追求;“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的切实步骤;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民生建设措施。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丰富与发展: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发展和创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新世纪民生建设的基本步骤;在民生政策取向、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全面推进: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民生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提出了“五有”民生建设目标;“为民”思想是改善民生的执政新理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第四章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与原因。本章把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归结为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五个方面。目前,我国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口数量过多且总体素质不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民主法治不健全;发展观存在偏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推进方略。本章主要从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促进全社会参与、加强以法治保障民生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和谐共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借鉴外国有益经验主要包括:借鉴外国保障教育经费、促进教育公平的经验;借鉴外国加强就业服务的经验;借鉴外国强化医疗卫生保障的经验;借鉴外国全民基本养老保障的经验;借鉴外国住房保障制度化、法治化的经验。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主要包括:充分发挥政府在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辅助作用。加强民生的法治保障主要包括:民生的法治保障释义;民生法治保障的必要性;加强对民生的立法保障;加强对民生的执法保障;加强对民生的司法保障。

二、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贡献
    (一)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二)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三)发展和完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设理论
    (四)丰富和发展统一战线理论
    (五)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制度理论
    (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

(2)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1.1 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彰显理论体系的价值指向
        1.1.2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解答时代问题的研究视角
        1.1.3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积极尝试
        1.1.4 为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科学有效的理性引航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有关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说明
        1.4.1 发展
        1.4.2 发展观
        1.4.3 应用型本科院校
        1.4.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1.4.5 应用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溯源与当代解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观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的历史生成
        2.1.2 列宁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贡献
    2.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2.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
        2.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开拓与创新
        2.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推进与拓展
        2.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化与突破
        2.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蕴与时代价值
    3.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
        3.1.1 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点
        3.1.2 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3.1.3 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
        3.1.4 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
        3.1.5 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
        3.1.6 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
    3.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
        3.2.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2.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
        3.2.3 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
        3.2.4 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
        3.2.5 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
        3.2.6 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
    3.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1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来看待其时代价值
        3.3.2 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3 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4 从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出发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第四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及境遇
    4.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召唤
        4.1.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
        4.1.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
        4.1.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4.1.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
        4.1.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
    4.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代要意
        4.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
        4.2.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应用科技大学
    4.3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4.3.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外部困境
        4.3.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困境
    4.4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4.4.1 转型发展中价值诉求的迷失
        4.4.2 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解读:缺乏科学正确发展观的指导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建构
    5.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引航
        5.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与逻辑起点:物质生产实践
        5.1.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刻动因:矛盾运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
        5.1.4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路径指向: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5.1.5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根本要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物质财富增加
        5.1.6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5.1.7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终极关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5.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运用
        5.2.1 转型目标指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
        5.2.2 转型实践先导: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
        5.2.3 转型动力机制: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
        5.2.4 转型根本之道: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
        5.2.5 转型精神引领: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
        5.2.6 转型实践准则: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
        5.2.7 转型价值旨归: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
    5.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教育价值重建
        5.3.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理念的重建
        5.3.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实践的重建
        5.3.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理性承担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实践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个案呈现
    6.1 办学理念的转型:扬长避短,特色发展
    6.2 发展战略的转型:顺势而为,跃迁发展
    6.3 人才培养的转型:素能本位,持续发展
    6.4 课程体系的转型:注重实践,融合发展
    6.5 教学方式的转型:协同育人,开放发展
    6.6 学科专业的转型:链接产业,定向发展
    6.7 师资队伍的转型:双师双能,借力发展
    6.8 科研导向的转型:应用转化,主动发展
    6.9 服务社会的转型:贴近地方,互动发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二、党的十八大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党的十八大从“三位一体”的高度准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和历史地位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概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一、时代转换需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一) 时代主题由革命到建设转换亟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范式新转换
        (二) 提升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家“软权力”的时代诉求
        (三) “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确立催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新转换
        (四) 适应全球化语境、文本语境和教学语境变化的新需要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实践新境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一) 我国改革和建设的稳步推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提供成熟的社会环境
        (二) 多样性文化并存的社会生态在建构的同时并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体系
        (三) 思想领域价值多元化发展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整合社会思想的难度加大
        (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的预期目标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的指导性和可承继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泉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素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观条件
        (一)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探索发展(1978年-1992年)
        (一) 真理标准讨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解放的先声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战线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三) 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探索发展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化与科学化的恢复与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开拓创新(1992年-2002年)
        (一) 明确旗帜问题至关重要,确立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
        (二)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指导思想
        (三)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话语
        (四) 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在加强党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繁荣发展(2002年-2012年)
        (一) 创新指导理念,高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引领社会思潮
        (三) 全面实施与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四) 系统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五) 以提升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主题强化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入推进(2012年—至今)
        (一) 全面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二) 提出“中国梦”,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朴亲近的理论内容
        (三) 以坚定信念、学习党史和推进党建科学化为主线强化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成果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
        (一) 国家价值维度: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 社会价值维度:整合多样性社会思潮,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 个体价值维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一) 基础性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
        (二) 重点性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
        (三) 拓展性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
        (一) 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和理论灌输的主要渠道
        (二) 舆论导向:抢占大众传媒以及网络等宣传主阵地
        (三) 典型示范:发挥模范人物对主流价值的昭示作用
        (四) 强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
        (一)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教育和思想宣传领导核心
        (二) 高素质的理论教育队伍是宣传教育的主力军
        (三) 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格局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
        (一) 以广大党员干部作为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
        (二) 以青少年尤其大学生作为教育基本着力点
        (三) 全面辐射军队、农村、企业和社区各领域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
        (一) 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二) 坚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三) 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相结合
        (四) 坚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突出特色
    一、政治化主导的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人本教育齐头并进
        (一) 工具性目的:从政治化角度实现对人的社会化塑造
        (二) 理论教育的逻辑起点: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
        (三) 价值目标与最终归宿:尊重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意识形态性教育、科学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实现有机统一
        (一) 动力之源:“政治形态”意识形态观念的建构与完善
        (二) 协调与互动:“文化形态”建设与“意识形态”建构
        (三) 兼容并序与协调发展:“知、情、意、信”教育的内在统筹
    三、政治宣传、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三者并行不悖
        (一) 紧紧围绕“社会实际问题”强化政治宣传
        (二) 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机制
        (三)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理论教育在发展中相互镶嵌
    四、灌输性教育、渗透性教育和自主性教育相互融合
        (一) 普及社会主流思想基础在于正面灌输
        (二) 隐性的渗透教育蕴于显性的灌输教育
        (三) 在灌输与渗透教育过程中激发自我教育
    五、广泛性、先进性与层次性,阶段性与发展性多维度协调
        (一) 广泛性教育是社会思想根基固化的根本路径
        (二) 先进性和层次性教育寓存于广泛性教育
        (三) 阶段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同步发展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地位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资源宝库得到极大充实
        (二)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以稳固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四) 为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南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局限
        (一) 思想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薄弱环节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实践之间存在割裂和断层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一、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
        (二)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精神
    二、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一) 以发展的理念创新理论资源,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
        (二) 以辩证的观念汲取文化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文化意蕴
        (三) 以科学的理念应用科技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四) 以务实的精神推进教育实践,防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实践相脱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5)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概括
二、科学发展观是统揽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思维
三、科学发展观是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思想武器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价值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邓小平理论及其价值意蕴
    1. 邓小平理论的幸福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方式
    2. 邓小平理论的正义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方式
    3. 邓小平理论中的实效性价值标准思想
    4. 邓小平理论中的理性启蒙价值主体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及其价值意蕴
    1. 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价值思想
    2. 科学发展观中的幸福价值观
    3. 科学发展观中的正义价值思想
    4. 科学发展观中的崇高价值

(7)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前言
    一、文化概念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分
    三、先进文化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
第1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形成
    1.1 时代背景
    1.2 历史基础
    1.3 现实基础
    1.4 理论来源
    1.5 发展历程
第2章 毛泽东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2.1 毛泽东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2.1.1 向科学进军的先进科技文化
        2.1.2 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发展的先进文艺文化
        2.1.3 具有实事求是唯物辩证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2.1.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道德文化
        2.1.5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文化
        2.1.6 宣传先进文化思想
    2.2 毛泽东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第3章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3.1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3.1.1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先进科技文化
        3.1.2 丰富多彩文艺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1.3 具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3.1.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爱先进道德文化
        3.1.5 三个面向四有新人先进教育文化
        3.1.6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
    3.2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第4章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4.1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4.1.1 现代社会进步决定力量的先进科技文化
        4.1.2 人类精神创造活动重要表现的先进文艺文化
        4.1.3 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4.1.4 以德治国宏扬五种精神
        4.1.5 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先进教育文化
        4.1.6 以改革精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1.7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4.2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第5章 胡锦涛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5.1 胡锦涛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5.1.1 科技战略先进文化
        5.1.2 繁荣文艺建设先进文化
        5.1.3 具有科学发展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5.1.4 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建设
        5.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
        5.1.6 公益文化事业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5.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进行宣传
    5.2 胡锦涛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意义
    6.1 共同点
    6.2 发展性
    6.3 理论意义
    6.4 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政治伦理研究的理论视域
        一、政治伦理何以可能
        二、政治伦理的概念界定
        三、政治伦理研究视域
    第三节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政治思想及其伦理意义
        一、理论基础
        二、政治思想蕴含的伦理意义
    第四节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状况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价值观
    第一节 执政为民的政治价值观
    第二节 第一代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观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执政的根本宗旨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第三节 第二代领导核心以民为本的政治价值观
        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以民为本思想的核心
        二、富民思想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三、"四有"新人是新时代的价值要求
        四、三个有利于: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价值标准
    第四节 第三代领导核心执政为民的政治价值观
        一、努力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制度伦理思想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德价值
    第二节 第一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
        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独具特色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四、卓有成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两类不同的矛盾
    第三节 第二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及历史的超越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二、发展民主的保障:法制建设
        三、发展民主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节 第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贡献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战略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论
    第一节 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论
    第二节 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观
        一、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第三节 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观
        一、"领导就是服务"
        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第四节 第三代领导核心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观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永做人民的公仆"
        三、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第四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政治伦理思想的比较和启示
    第一节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政治伦理体系
    第二节、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政治伦理思想的比较
        一、政治伦理价值观上的比较
        二、民主政治制度设计上的比较
        三、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观上比较
    第三节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启示
        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三、为政以德,加强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及其重要性
    一、民生
        (一) 民生的历史变迁
        (二) 民生的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
        (一)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含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性
        (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
        (二) 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
        (三) 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四) 加强人权保障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一) 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二) 以改善无产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为现实诉求
        (三) 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列宁的民生思想
        (一)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二) 重视解决土地问题
        (三) 强调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
        (四) 注重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三、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一) 平均地权
        (二) 节制资本
        (三) 振兴实业
        (四) 发展教育
    四、毛泽东的民生思想
        (一) 人民当家作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前提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保障
        (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保障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开创
        (一) 强调改善人民生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 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三) 实现共同富裕是民生建设的目标追求
        (四)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的切实步骤
        (五) 开创阶段的主要民生建设措施及成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丰富与发展
        (一) 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民生建设的重要性
        (三) 发展和创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四) “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新世纪民生建设的基本步骤
        (五) 丰富和发展阶段的主要民生建设措施及成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全面推进
        (一) 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
        (二) 民生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
        (三) 提出了“五有”民生建设目标
        (四) “为民”思想是改善民生的执政新理念
        (五) 十六大以来的主要民生建设措施及成效
第四章 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与原因
    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一) 在教育保障方面——上学难问题
        (二) 在就业保障方面——就业难问题
        (三) 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看病难问题
        (四) 在养老保障方面——养老难问题
        (五) 在住房保障方面——住房难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民生问题的原因
        (一) 人口数量过多且总体素质不高
        (二) 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三)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四) 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五) 民主法治不健全
        (六) 发展观存在偏差
        (七)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推进方略
    一、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一)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坚持和谐共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二、借鉴外国有益经验
        (一) 借鉴外国保障教育经费、促进教育公平的经验
        (二) 借鉴外国加强就业服务的经验
        (三) 借鉴外国强化医疗卫生保障的经验
        (四) 借鉴外国全民基本养老保障的经验
        (五) 借鉴外国住房保障制度化、法治化的经验
    三、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
        (一) 充分发挥政府在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二)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三)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辅助作用
    四、加强民生的法治保障
        (一) 民生的法治保障释义
        (二) 民生法治保障的必要性
        (三) 加强对民生的立法保障
        (四) 加强对民生的执法保障
        (五) 加强对民生的司法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贡献[J]. 李景治.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1(02)
  • [2]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D]. 关雯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3]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J]. 任琳.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06)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 刘艳. 山东大学, 2013(04)
  • [5]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J]. 宋炜. 求实, 2012(S2)
  •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价值意蕴[J]. 刘进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2(01)
  • [7]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 杨茜. 河北大学, 2011(11)
  • [8]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郑娟. 复旦大学, 2011(12)
  •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价值意蕴[J]. 刘进田.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0(00)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D]. 王涛. 山东师范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