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VA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VA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成瑾[1](2020)在《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真菌资源,在沙地土壤结构形成、微生物区系平衡、促进植物生长和有益微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以及沙生环境生防木霉资源的利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针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研究与利用的薄弱现状,运用随机调查和定点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真菌分类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中进行木霉菌分离、筛选、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立枯丝核菌拮抗机制解析;并研究了生防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旨在揭示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明确生防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抑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对我国西部沙漠生态治理与修复,以及开发应用极端生境有益真菌资源具有重要意义。1.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采用随机和定点取样方法,对不同植被、时间以及生境下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腾格里沙漠地区52种固沙植物中,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6.38×103232.28×103 CFU·g-1之间,真菌种类在29属之间,其中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真菌数量和种类相对最多,而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相对最少;共分离得到真菌3176株,分属于25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镰刀菌属(Fusar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是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的优势种群;真菌数量和种类在夏季出现一个高峰;真菌数量由2013年到2016年增加了15.86%,而真菌种类无变化;土壤真菌数量以草原区最多,沙漠区最少;真菌种类以沙漠区最多,封育区最少;木霉属(Trichoderma)为沙漠区优势属,青霉属为半荒漠区和草原区优势属,青霉属和丛梗孢属(Monilia)为封育区优势属。2.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利用土壤真菌数量和种类调查数据,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性状相关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高,均匀度最低;而秋季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低,均匀度最高;2013年度真菌多样性各项指数均高于2016年度;沙漠区真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最高,分别为2.2390、0.8938和3.0191,而草原区最低,分别为1.6507、0.7184和2.1729;4个生境真菌种群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半荒漠区与封育区相似性最高,草原区与沙漠区相似性最低;青霉属、曲霉属、镰刀菌属、茎点霉属(Phoma)和毛霉属(Mucor)属于4个生境中生态位较宽的广布属;氮含量和钾含量是影响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土壤性状。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生境共获得有效序列2,212,338个,聚类成4043种OTUs,共鉴定出14门44纲108目231科442属471种真菌;子囊菌门为各生境土壤真菌最优势门,镰刀菌属为最优势属;各生境土壤真菌功能型以腐生营养型相对丰度最高,功能群以植物病原菌相对丰度最高;草原区物种指数、菌群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057、1423.84和6.12,而沙漠区均最低,分别为657.33、884.57和4.46;各生境间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沙漠区与封育区间差异极显着(P<0.001);有机质、全量氮、全量磷、速效氮和速效钾是影响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性状;有机质、全量氮和速效氮对各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反映更敏感。4.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拮抗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扣培养法以及圆盘滤膜法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木霉菌M-33,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木霉菌M-33被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其发酵粗提液、挥发性代谢物以及非挥发性代谢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74.51%、58.43%和92.75%;哈茨木霉M-33对营养物质需求低、环境适应性强。5.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机制解析通过显微观察和酶活测定解析了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33与立枯丝核菌未接触前,可在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占据营养空间;当两菌接触后,发生附着和缠绕现象,哈茨木霉M-33产生的分泌物可使立枯丝核菌菌丝细胞壁断裂、溶解,进而哈茨木霉M-33菌丝和分生孢子侵入立枯丝核菌菌丝和菌核内部定殖;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生酶活变化,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在处理后第5 d活性最强,分别为7.31 U·(min·mL)-1和1.63U·(min·mL)-1,而中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在处理后第6 d活性最强,分别为0.155U·(min·mL)-1和0.899 U·(min·mL)-1;几丁质酶在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6.哈茨木霉M-33对马铃薯黑痣病(Potato black scurf)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运用平板涂布法筛选出适合哈茨木霉M-33生长的秸秆添加物和最适接种量,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哈茨木霉M-33协同小麦秸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基于稀释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协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33最适秸秆添加物为小麦秸秆,最佳接种量为1×108个·mL-1。盆栽试验表明,哈茨木霉M-33与小麦秸秆协同处理马铃薯出苗率为100%,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高达70.26%,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分枝数分别为43 cm、0.82 cm和3.89,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协同处理后可降低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提高细菌、放线菌和木霉菌数量;协同处理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大,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小;协同处理能够促进马铃薯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聚集。田间试验验证了协同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中,协同处理后木霉属真菌相对丰度上升,在马铃薯成株期达到高峰,而马铃薯致病菌相对丰度下降。

白倩倩[2](2020)在《丛枝菌根真菌对绿化植物耐融雪剂胁迫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融雪剂是我国北方冬季不可或缺的物质,其中氯盐融雪剂用量最大。然而,氯盐融雪剂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土壤盐化、地下水污染、绿化植物死亡、道路腐蚀等。虽然环保型融雪剂一直被提倡使用,但由于价格昂贵,应用有限。在不得不使用氯盐融雪剂的背景下,如何增强绿化植物的耐盐胁迫能力成为降低氯盐融雪剂植物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AM真菌是环境中分布最广的土壤真菌之一,具有提高植物抗盐碱胁迫、促进植物生长等作用,然而,AM真菌是否能增强城市绿化植物耐融雪剂胁迫能力还了解甚少。本论文通过土壤-融雪剂培养实验分析传统氯盐融雪剂与环保融雪剂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差异,通过城市绿化植物盆栽实验研究接种AM真菌对植物耐受融雪剂胁迫的影响及机制,通过AM真菌+聚天冬氨酸协同作用实验阐明复合措施在提高植物融雪剂胁迫中的可行性,以期为减小融雪剂对绿化植物的危害、降低城市绿化维护成本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融雪剂培养实验表明,氯盐型传统融雪剂低浓度(150g/m2)时刺激土壤脲酶活性,但高浓度(300g/m2)时抑制脲酶活性;醋酸钾型环保融雪剂在低浓度(150g/m2)时对土壤脲酶无显着影响,但高浓度(300g/m2)时刺激土壤脲酶活性。低浓度(150g/m2)环保融雪剂对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没有显着影响,但高浓度(300g/m2)环保融雪剂和低、高浓度传统融雪剂显着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两种融雪剂对土壤中G+、G-细菌及真菌的微生物生物量影响较大,但对放线菌生物量影响甚微。(2)城市绿化植物盆栽实验表明,沙地柏、马莲、冬青根系菌根侵染率随融雪剂胁迫增加呈下降趋势。AM真菌增强了绿化植物耐受融雪剂胁迫的能力,沙地柏生物量在400g/m2时达到最大增幅69.35%;融雪剂胁迫增加导致沙地柏和马莲SOD酶活、MDA含量升高,叶绿素下降,但接种AM真菌降低了上述指标升高或下降的幅度,表明AM真菌缓解了融雪剂对植物的胁迫影响。AM真菌还缓解了融雪剂对冬青生理代谢的胁迫影响,如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回升,胞间CO2下降。AM真菌提高了植物地上、地下部K+、Ca2+、Mg2+的含量,但降低了其中Na+含量,这可能是AM提高植物耐受融雪剂胁迫能力的途径之一。(3)对沙地柏根际生物性质的测试表明,融雪剂胁迫增加(0、300、400g/m2)导致根际土壤OTU数量、Chaol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降低,Simpson指数升高,表明融雪剂对根际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接种AM真菌后,上述指标下降或升高的幅度变小,表明AM真菌缓解了融雪剂对根际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根际土壤脲酶随融雪剂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适度融雪剂对脲酶活性有刺激作用高浓度融雪剂对脲酶有抑制作用。接种AM真菌后融雪剂抑制作用减弱,表明AM真菌降低了融雪剂对根际脲酶的抑制。(4)AM和PASP协同作用实验表明,融雪剂(300g/m2)抑制AM真菌对向日葵的侵染,PASP(10、20g/kg)则能促进AM结构的形成。PASP单独或与AM共存均可提高向日葵对融雪剂胁迫的耐受能力,且PASP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株高、生物量均在PASP 20g/kg时达到最大。在融雪剂胁迫下,单独AM、PASP均可提高向日葵植物氮含量,两者共存时AM的作用得到增强,但PASP 20g/kg时的协同作用低于10g/kg。向日葵地上、地下部K+、Ca2+、Mg2+含量变化趋势与氮素类似。单独AM、PASP均可降低Na+含量,两者共存时AM的降低作用更明显,但PASP 20g/kg时的协同作用小于10g/kg。这表明AM与PASP在提高植物耐融雪剂胁迫方面有协同作用。

杨帆[3](2020)在《不同磷水平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促生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分为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两部分。盆栽试验研究在低磷条件下,珍珠岩河砂(1:1)混合基质与蛭石基质中分别接种4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最优基质与菌种的组合。大田试验则研究不同磷水平和接种处理(单接AMF、单接解磷细菌、双接种AMF和解磷细菌)对玉米生长及玉米田土壤AMF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大田玉米的优质高效生产和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玉米接种AMF后在不同基质中均被侵染,说明AMF与玉米建立了良好的共生关系。珍珠岩河砂(1:1)混合基质显着提高了玉米根系侵染率。低磷条件下接种AMF显着提高了盆栽玉米的菌根侵染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其中珍珠岩河砂(1:1)混合基质中接种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对玉米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其次是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下接种处理均提高了玉米产量,在低磷水平下达到了显着水平,接种处理显着比对照高12.3%-13.9%,接种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双接种AMF和解磷细菌为最优处理;在正常磷水平下接种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改善了菌根侵染率和玉米植株各部位的碳氮磷元素积累量,从而促进了玉米植株的营养生长。低磷水平下双接种AMF与解磷细菌对大田玉米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3)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下接种AMF、解磷细菌及双接种处理有提高了玉米田土壤磷酸酶活性的趋势,改善了玉米田土壤理化性质,其中低磷水平优于正常磷水平,双接种AMF和解磷细菌为最优处理。不同磷水平下接种AMF、解磷细菌及双接种处理均降低了土壤AMF多样性,推测接种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缺磷状况。相比正常磷水平,低磷水平下接种处理提高了土壤AMF多样性,接种解磷细菌为最优处理。

高亚敏[4](2019)在《AM菌根真菌、PGPR促生菌与根瘤菌的互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植物根际促生菌(G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和根瘤菌在植物根际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通过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从祁连山高寒退化草地委陵菜根际筛选AMF,经过形态学和18s rRNA测序法鉴定,并用盆栽法扩繁。以燕麦和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分别设12个处理:CK(接灭活菌种)、VAF1(AMF1 Rhizophagus intraradices)、VAF2(AMF2,本研究筛选)、R(燕麦盆栽试验为生防菌Phyllobacterium ifriqiyense,苜蓿盆栽实验为根瘤菌Ensifer fredii)、PGPR(Azotobacter sp.、Pseudomonas sp.、Bacillus mycoides混合菌系)、VAF1+PGPR、VAF2+PGPR、VAF1+R、VAF2+R、PGPR+R、VAF1+PGPR+R、VAF2+PGPR+R。在燕麦、苜蓿苗期60 d时测定其农艺性状、根系形态、根系生理生化、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并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和聚类分析分类结合来初步定义AMF—PGPR或AMF—PGPR—根瘤菌在燕麦、苜蓿根际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分离筛选出一株含量最多的丛枝菌根真菌(AMF2),经形态学和基因测序鉴定AMF2为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GenBank序列号MK311327。(2)燕麦盆栽试验发现,单、混合接种AMF和PGPR后,对燕麦苗期生长影响各异。接种AMF2、PGPR混合菌系和生防菌后与与其余11处理相比对燕麦生长促进作用最优;与对照CK相比使燕麦株高增加了16.05%,但降低植物干物质积累;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别降低2.29%、25.66%和15.99%;同时,对根系生理生化影响显着,使根活力、淀粉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可溶性蛋白和糖分别提高了2.19、2.61、0.86、0.15、4.5和0.85倍,使超氧化物歧化酶、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和纤维素含量显着降低37.37%、58.58%、64.06%、27.71%;AMF2、PGPR混合菌系和生防菌是促进燕麦生长的最佳菌株组合。(3)苜蓿盆栽试验发现,单、混合接种AMF、PGPR菌系和根瘤菌后对苜蓿苗期生长有不同程度抑制;其中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后与对照相比,使苜蓿苗期株高和茎粗分别降低26.07%、12.40%,但促进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同时还降低苜蓿根系生理生化指标,使根活力、转化酶、丙二醛、纤维素、可溶性蛋白和糖分别降低了36.68%、58.97%、3.15%、3.86%、1.33%、16.00%。与其余处理相比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后对苜蓿苗期生长抑制作用最弱。(4)(单、混合)接种AMF、PGPR对燕麦和(单、混合)接种AMF、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际土壤影响各异,但整体表现出促进土壤改良的趋势。其中燕麦试验发现: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生防菌与对照CK相比效果最显着,使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增加,其中速效N、P、K和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9.81%、59.31%、26.36%、3.59%、112.79%、24.33%。苜蓿试验发现: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与对照CK相比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优,增加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和酶活性,使全K、N和速效P、K分别增加3.59%、20.33%、16.39%、8.41%,还使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分别增加38.69%、60.49%和32.96%。(5)燕麦试验36个测定指标经PCA分析发现5个处理的综合得分高于对照,且接种AMF2、PGPR菌系和生防菌处理得分最高,与对照相比提高29.21%,表明在燕麦根际AMF2、PGPR菌系和生防菌能够相互作用,促进燕麦生长。经聚类分析发现对照处理和接种AMF1、AMF2、PGPR、AMF1+PGPR处理在同一级上,表明AMF1和PGPR混合菌系在燕麦根系上互作关系弱;其余处理发现AMF2和PGPR混合菌系、生防菌在燕麦根际存在相互抑制作用。(6)苜蓿试验35个指标经PCA分析发现混合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或单独接种AMF处理的得分均高于对照得分,分别提高9.20%、33.05%和64.63%;其中混合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得分最高为34.72。经聚类分析发现AMF1+PGPR+根瘤菌处理在第一级,单独接种AMF在第二级,其余处理在第三级,表明AMF2与PGPR混合菌系、根瘤菌在苜蓿根际存在一定相互抑制作用。综上所述,菌根真菌(R.intraradices)和促生菌(Azotobacter sp.、Pseudomonas sp.、Bacillus mycoides混合菌系)在燕麦根际相互作用促进燕麦生长,AMF2、PGPR混合菌系和生防菌是促进燕麦生长的最佳菌株组合;AMF2、促生菌系和根瘤菌(Ensifer fredii)在燕麦根际存在抑制作用,其中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是促进苜蓿生长的最佳组合。

孙金华[5](2017)在《AM真菌对模拟采煤沉陷根系损伤生理生化影响及修复效应》文中指出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保障。但大规模的煤炭地下开采造成大面积的地表沉陷,导致植被根系的损伤、地表结构破坏和土壤营养流失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柠条塔矿区具有干旱少雨、黄土土质疏松、养分贫瘠和植被稀疏等特点,矿区植被稀少的原因一方面是采煤沉陷过程中不定向损伤植物根系,使大量根系暴露于空气中不能吸收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矿区黄土中难溶磷含量高,难以供给伤根植物生物有效磷。针对矿区两大生态环境问题,亟须进行生态修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真菌)能与世界上绝大部分植物形成互惠共生关系,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和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具有较大的潜能实现矿区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本文针对柠条塔矿区重复多次采煤沉陷引起的植物根系损伤问题严重,以矿区优势种柠条为宿主植物,研究AM真菌对柠条生长、抗逆性和根际微环境影响,发掘AM真菌对矿区伤根植物的生态修复潜能。为进一步探索AM真菌对伤根植物的修复机理,开展室内模拟试验。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模拟矿区植物根系损伤,通过由根室、菌根室和菌丝室组成的三室分根系统,研究AM真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的生长生理影响及修复效应。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定性确定AM真菌生态修复效应的影响因子和机制,采用熵值法定量评价AM真菌对不同伤根方向植物的修复能力。结合矿区土壤难溶磷含量高的特点,模拟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作用对根系受损玉米的修复作用。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作用对伤根植物的生态修复效应的主导因子和机制。为实现矿区植被修复和土地复垦提供理论依据,为促进矿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AM真菌对矿区伤根植物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8月份接菌区柠条的株高、冠幅和地径比未接菌区显着提高,AM真菌刺激柠条根系的生长发育,具有较大潜力修复植物根系,接菌区柠条的根长、根平均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比对照区显着增加151%、34.2%、116%和129.3%。与未接菌区相比,接菌区柠条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增加,提高柠条的抗根系损伤性。接菌区根际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提高,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迁移转化。接菌柠条根际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显着增加,改善矿区伤根植物生长的土壤微环境。(2)接种AM真菌能缓解垂直方向根系受损对玉米生长生理的影响。最大伤根处理时,菌根室的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仍为71.1%和4.82m/g。1/3伤根时,菌根室接菌玉米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分别比未接菌显着增加26.1%、20.3%和86.8%,脱落酸的含量显着降低18.2%。接菌促进玉米根系和地上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玉米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使其恢复至不伤根未接菌的生长状态。接菌能显着改善1/3伤根玉米的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菌根室和菌丝室中土壤球囊霉素和有机质的含量。降低pH值,活化难溶矿质元素。接菌显着提高菌根室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促进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流向植物地上部分。2/3伤根是AM真菌对垂直伤根植物修复和土壤改良的临界点,但接菌对该处理植物的生长和土壤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接种AM真菌能缓解水平方向根系损伤对玉米生长生理的影响。1/2伤根时菌根室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仍为62.2%和4.01m/g,与玉米形成互惠共生关系。1/3伤根时,与未接菌相比,菌根室接菌比未接菌的玉米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显着增加47.6%、12.3%和72.9%,脱落酸含量显着降低30%。接菌显着提高玉米地上部分对N、P、K、Ca和Mg和根系对K、Ca和Mg的吸收利用,促进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使其恢复至不伤根未接菌的生长状态。接种AM真菌能改善伤根玉米的根际土壤微环境,显着提高根室和菌根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菌根室球囊霉素、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根室和菌丝室土壤养分流向植物地上部分。1/2伤根是AM真菌对水平伤根植物生态修复的临界值。(4)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影响AM真菌对垂直伤根玉米的修复效应的因素是植物矿质元素含量、根系激素水平和土壤性质。影响玉米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子是植物地上部分的矿质元素(P、K、Ca和Mg)含量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地下生物量的主要是玉米根系中脱落酸和氮含量、地上部分镁和氮含量和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AM真菌对水平伤根植物的生态修复效应主要受根系激素水平和菌根效应调控。影响玉米地上生物量的是玉米根系的脱落酸和镁含量、地上部分氮含量、菌丝密度、土壤总的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影响地下生物量的是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P和Mg含量,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通过熵值法综合评价,发现AM真菌对垂直伤根植物地上生长的生态修复效应明显高于水平伤根,对垂直和水平伤根植物的根系修复效应相当。(5)接种微生物协同外源磷能改善根系损伤植物的生长生理过程。单侧伤根时,单接AM真菌(F.m)、单接解磷菌(CA)和联合接菌(F.m+CA)均能显着提高玉米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外源磷协同作用下,单接菌植物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最大,联合接菌对脱落酸的作用最显着。接种F.m+CA对玉米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修复效果最佳,且随着外源磷浓度增加修复作用增强;双侧伤根时,外源磷为50mg/kg时,单接CA玉米根系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最大,单接F.m的根系中赤霉素的含量最大,使玉米地上生物量可恢复至单侧伤根时的生长状态。外源磷为150mg/kg时,单接CA的玉米根系中脱落酸含量最小。接种F.m+CA的玉米地上和根系中N、P、K、Ca和Mg含量最大,其中氮和磷含量恢复至单侧伤根未接菌的水平。使玉米地下生物量恢复至不伤根时的生长状态。(6)接种微生物协同外源磷改善了土壤pH、电导率、酸性磷酸酶活性、球囊霉素、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为伤根植物提供较好的土壤生长环境。单侧伤根时,接菌显着提高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外源磷为50mg/kg时,单接F.m的土壤pH最低,有机质含量最大,接种F.m+CA的玉米根际土壤中球囊霉素含量均显着高于不伤根未接菌。双接菌对土壤中速效钾的改良作用最佳。外源磷为150mg/kg时,单接CA的碱解氮含量最大。双侧伤根时,外源磷为50mg/kg时,接菌的土壤pH显着低于未接菌,接种F.m+CA的土壤中球囊霉素含量最大。单接F.m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最大,外源磷浓度150mg/kg时,单接CA对土壤碱解氮的改善作用最佳。接种F.m+CA的土壤电导率、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大。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对伤根玉米的生态修复效应主要受植物激素水平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影响植物地上生长量的主导因子是玉米根系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地上部分氮和钾含量和土壤电导率。影响植物地下生长量的是根系中脱落酸含量、菌根侵染率、植物地上部分钾含量以及土壤中速效磷、碱解氮、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何斐[6](2016)在《黄土高原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刺槐抗旱性机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黄土高原半干旱区5种主要林木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杜松(Juniperus communis)、青杨(Populus cathayan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旱柳(Salix matsudana)根际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资源调查,分析了AMF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研究了干旱胁迫下AMF对刺槐幼苗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AMF对刺槐幼苗抗氧化酶基因和水孔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初步揭示了AMF提高刺槐的抗旱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黄土高原半干旱区AMF资源及其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从刺槐、杜松、青杨、沙棘和旱柳5种林木根际土壤分离到8属21种AMF: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7种,为优势属,幼套近明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和网状球囊霉(Glomus reticulatum)是优势种。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全磷是影响AMF总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最直接的因子;转化酶是影响AMF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最直接的因子。从6个不同半干旱区刺槐根际土壤分离得到9属23种AMF:管柄囊霉属6种,为优势属,根内根生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两型管柄囊霉(Fun.dimorphicum)、聚丛根生囊霉(R.aggregatum)、单孢管柄囊霉(Fun.monosporum)、凹坑管柄囊霉(Fun.multiforum)、地管柄囊霉(Fun.geosporum)和幼套近明囊霉是优势种。通径分析表明降雨量是影响AMF状况和多样性指数最直接的因子。2.干旱胁迫条件下,AMF对刺槐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干旱法研究根内根生囊霉(R.irregularis)对刺槐生长、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的影响。结果发现,接种R.irregularis能够提高刺槐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Fm、qP、NPQ和ΦPSII值,正常水分条件下,分别提高120.8%、44.7%、28.6%、3.4%、4.2%和7.0%;干旱胁迫条件下,分别提高69.5%、265.0%、12.8%、4.3%、3.8%和7.5%,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菌根化刺槐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也显着高于对照,正常水分条件下,分别增加16.4%和12.8%;干旱胁迫条件下,分别增加14.3%和8.1%。说明干旱胁迫条件下AMF与刺槐共生提高了宿主叶片PSII光化学活性与光合电子传递能力,保持高的光能利用效率与光合作用潜力,干旱胁迫条件下菌根化刺槐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3.干旱胁迫条件下,AMF对刺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干旱法研究根内根生囊霉(R.irregularis)对刺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接种R.irregularis后,刺槐根系O2、H2O2和MDA含量降低,分别较对照显着降低20.5%、33.1%和26.8%,说明接种AMF缓解了干旱胁迫对刺槐造成的氧化损伤。正常水分条件下,菌根化刺槐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分别增加53.6%和33.3%、20.4%和16.3%、20.9%和10.3%、67.4%和36.4%、2.7%和11.0%;干旱胁迫条件下,分别增加1.1%和27.2%、25.7%和23.5%、13.5%和9.8%、78.3%和58.2%、22.7%和14.4%,其中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与对照叶片SOD、POD、CAT、APX和GR活性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说明菌根化刺槐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干旱胁迫产生的活性氧。4.干旱胁迫条件下,AMF对刺槐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R.irregularis对刺槐根、茎和叶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Cu/Zn-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接种AMF上调了刺槐根、茎和叶片Cu/Zn-SOD、APX和GR基因的表达。正常土壤水分条件下,接种AMF上调了刺槐根、茎和叶片APX基因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的3.31、3.17和3.06倍;接种AMF也上调了刺槐叶片GR基因的表达,为对照的3.92倍。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AMF的刺槐根、茎和叶片Cu/Zn-SOD基因表达均表现为上调,分别为对照的1.47、1.62和1.49倍;接种AMF也上调了刺槐根系GR基因的表达,为对照的1.96倍。说明菌根化刺槐通过提高其根、茎和叶片Cu/Zn-SOD、APX和GR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活性氧代谢,使其抗旱性增强。5.干旱胁迫条件下,AMF对刺槐水孔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qRT-PCR技术研究了接种R.irregularis对刺槐根、茎和叶片水孔蛋白(Aquaporin,AQP)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刺槐根部克隆得到RpTIP1;1、RpTIP1;3、RpTIP2;1、RpPIP1;1、RpPIP1;3和RpPIP2;1 6个水孔蛋白基因,6个RpAQPs cDNA全长为8251201 bp,含有750870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4928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5.3731.06 kDa,等电点为5.098.96,RpAQPs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蒺藜苜蓿的同源性达89%97%。组织表达分析表明,刺槐RpPIP基因在根部高表达,而RpTIP基因(RpTIP1;3除外)在叶片高表达。干旱胁迫下,接种AMF的刺槐RpTIP2;1和RpPIP2;1基因在根中的表达表现出上调趋势,分别较对照提高54.7%和79.4%;在茎部,菌根化刺槐RpTIP1;1、RpTIP2;1和RpPIP2;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17、1.83和1.15倍;成熟叶片中,菌根化刺槐RpTIP2;1和RpPIP2;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44和1.61倍。水孔蛋白家族基因在控制水分运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接种AMF能通过促进刺槐水孔蛋白基因的表达来增强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徐海燕,雷世梅,熊伟,杨灿芳,曾明[7](2012)在《丛枝菌根化枳橙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根内球囊霉、摩西球囊霉、地表球囊霉及其混合菌剂接种无菌根枳橙幼苗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接种AM真菌对枳橙幼苗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根系形成了40%~70%的菌根侵染率;菌根枳橙的苗高、地茎、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显着增加;AM真菌对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根区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氨化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显着增加(p<0.05);接种AM真菌增加了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的活性,各种酶活性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接种菌根的根际土壤中,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N、P元素出现富集现象,且N、P含量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枳橙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pH及养分特性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着菌根真菌的侵染率.

封晔[8](2012)在《黄土高原主要树种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AMF对刺槐的接种效应》文中指出本研究对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区主要树种采用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T-RFLP)分析方法分析了根际细菌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群落,揭示了主要树种和根际环境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AMF对刺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同时采用盆栽试验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种类AMF对刺槐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初步揭示了AMF在植物吸收传递养分的作用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黄土高原神木县六道沟流域、安塞县纸坊沟流域和杨陵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苗圃三个不同生态区的植物根际AMF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表明:不同植物间根际细菌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杨陵区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根际细菌的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最高,分别达到139和4.40;纸坊沟流域紫穗槐和榆树(Ulmus pumila)根际细菌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最低,与其他植物均呈显着性差异(p<0.05)。植物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与宿主植物没有严格的专一性。不同植物根际AMF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且AMF的多样性指数低于细菌,其中纸坊沟流域垂柳(Salix babylonica)根际AMF的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最高,分别达到87和3.05,六道沟流域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根际AMF的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最低,与其他植物均呈显着性差异(p<0.05)。植物根际AMF群落多样性与宿主植物的专一性较高,但个别植物间根际AMF群落多样性也存在一定相似度。植物根际细菌和AMF多样性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在三个区域内,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根际细菌和AMF的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其他植物(p<0.05)。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根际土壤有机质和pH对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大,速效磷对AMF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大。2.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种类AMF对刺槐生长及养分吸收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单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简称Gm)、缩球囊霉(G. constrictum,简称Gc)和混合接种(Gm+Gc)均能提高刺槐生物量。不同施肥量对接种AMF的刺槐菌根侵染率影响不同,适量施氮可增加菌根侵染率,当施氮量为0.2~0.3g·kg-1时菌根侵染率最高,达74.5%,过量施氮则抑制菌根侵染率;施磷增加了菌根侵染率而施钾对菌根侵染率的影响较小。不同施肥水平下接种AMF均可提高刺槐对氮、磷、钾的吸收,且对磷的作用较大,在施磷量为0.3g·kg-1时,接种AMF使刺槐对磷的吸收量提高了73.0%;不同种类AMF在不同养分条件下作用存在差异。适量施Ca能促进刺槐对氮和磷的吸收,施Ca量为0.1-0.2g.L-1时,AMF和Ca共同作用使刺槐全氮和全磷含量达到峰值,分别为7.85g.kg-1和6.62g.kg-1,但施Ca抑制了刺槐对钾的吸收。结合四室隔网装置和稳定性同位素方法研究发现AMF菌丝之间能形成菌丝桥,两种AMF的菌丝传递率都超过25%,说明养分可通过菌丝桥进行吸收传递且AMF吸收传递的氮素对植株氮营养可产生积极作用。刺槐对硫酸铵-15N的吸收能力要高于尿素-15N,接种Gc后刺槐根、茎、叶中硫酸铵-15N丰度比尿素-15N丰度分别提高了98.36%、111.11%和54.76%。3.对AMF影响刺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变化及土壤养分的研究表明:单接种GM、Gc和混合接种均显着增加刺槐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p<0.05);接种AMF对刺槐根际细菌数量影响较大,单接种Gc比CK提高了360%;其次为放线菌,单接种Gc比CK提高了148%;对真菌数量影响较小。接种AMF均能显着提高刺槐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且单接种作用高于混合接种,其中单接种Gm作用最大,分别比CK提高了291%、204%和51.28%;混合接种显着提高了脲酶活性(p<0.05),比CK提高了15.45%。接种AMF降低了根际土壤pH,其中单接种Gc使根际土壤pH显着低于CK(p<0.05);接种AMF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较小,与CK相比均差异不显着。植物根际各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菌根侵染率与植物干重呈显着正相关(p<0.05),可见接种AMF可显着影响植物生长。4.采用三室隔网装置对AMF影响根际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研究表明:接种AMF显着提高了刺槐根际土壤多糖类物质和球囊霉素相关蛋白的含量(p<0.05),且接种Gm作用优于Gc,接种Gm的多糖类物质和球囊霉素相关蛋白的含量比CK分别提高了47.3%和223%。接种AMF提高了>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对<0.25mm粒级的微团聚体含量影响较小。菌丝室土壤中,接种Gm和Gc的菌丝密度分别达到9.5m.cm3和7.2m.cm3;随着距根系距离增加,>0.5mm粒级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逐渐升高,而<0.5mm粒级的微团聚体含量则变化不大。对可能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变化的各因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AMF对于>0.5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影响显着,团聚体含量与菌丝密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侵染率和球囊霉素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此外,根干重和根含磷量也与>0.5mm粒级的大团聚体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发展与植物根部生长密切相关。粒级在0.25mm-0.5mm之间的团聚体含量与各因子均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着。

谭晓燕[9](2012)在《烟台大樱桃等几种果树施用VAM菌剂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研究了胶东几种果树(红富士苹果、红灯大樱桃和洋梨)根系施用VAM菌剂后,VAM真菌在三种果树上的定殖效应及其对果树根际环境(土壤微生物群系、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状况)及其生长效应(果树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菌剂处理的苹果、樱桃和梨根系中,VAM菌丝的侵染率分别比对照根系中的提高了68.3%,27.7%和31.4%,即VAM菌剂的施用显着提高了果树根系的VAM菌丝侵染率,表明菌剂中的菌丝在这三种果树的根围土中均得到一定的定殖,且在苹果树上的定殖效应最好。2.在接种VAM菌剂的三种果树的根围土壤中,三类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均显着增加;土壤脲酶活性显着增强,而磷酸酶、蔗糖酶活性无显着差异;土壤pH值降低,电导率增大;有机质含量显着降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显着升高,速效钾含量显着降低。菌剂的施用促进了果树根围土土壤总养分向有效养分的转化,为植物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矿质营养;并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使得叶片养分含量升高。3.接种VAM菌剂的苹果树、樱桃树和梨树,其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4%、2.2%和2.8%,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2.8%、13.3%和4.5%。接种VAM菌剂的苹果树和梨树,其果实糖度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1.5%和12.4%,酸度比对照分别降低了21.2%和10.8%,VC含量分别提高了20.6%和44.2%,灰分含量分别提高了13.9%和8.6%。处理组的苹果中,铜、铁、锌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均比对照组升高。说明VAM菌剂在果树上的施用使得果实糖度升高,酸度下降,维生素C和灰分含量增加,营养元素含量升高,从而改善了果实品质,提高了果实营养。

张海涵[10](2011)在《黄土高原枸杞根际微生态特征及其共生真菌调控宿主生长与耐旱响应机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巢式PCR-DGGE、克隆测序、实时定量PCR、BIOLOG和叶绿素荧光等技术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区不同品种枸杞根系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定殖特征,不同品种枸杞根际土壤球囊霉素含量和AMF群落结构多样性季相变化特征,不同生态条件下枸杞根际土壤粒径分布与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关系,枸杞共生DSE菌株生物学特性和菌丝体对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的响应,接种DSE对枸杞生长、根际细菌群落功能与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及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AMF和DSE对枸杞叶片形态、光合参数和根系结构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黄土高原枸杞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定殖特征对柠杞1号(NQ-1)、柠杞5号(NQ-5)和柠杞菜1号(NQC-1)根系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定殖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枸杞形成P-型AM菌根。NQ-1丛枝菌根侵染率最高。不同品种枸杞的AMF侵染率不同,且呈现季节差异。同时,3种枸杞根系均存在DSE定殖。微菌核、深色(棕色)有隔菌丝主要分布在皮层细胞中。8月份DSE镜空菌丝侵染率最高,12月份最低。镜空菌丝和微菌核中存在大量脂类物质,这些脂类物质可能扮演着协助宿主渡过干旱逆境的碳源能量物质的角色。2.枸杞根际球囊霉素含量及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结构采用巢式PCR-DGGE和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枸杞根际土壤AMF群落结构和球囊霉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枸杞根际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呈现季节变化,8月份球囊霉素含量最高,12月份最低。总球囊霉素与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巢式PCR-DGGE图谱表明不同品种枸杞根际AMF群落不同,季节和品种对AMF群落丰富度指数(S)和多样性指数(H)影响显着,12月份丰富度指数显着低于8月份和10月份,但是两者交互作用不显着。冗余分析表明,枸杞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克隆测序结果表明17条序列均属于球囊霉属(Glomus)。3.不同生态条件下枸杞土壤粒径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固原、同心、银川和中宁生态区枸杞根际土壤粒径最多分布在2050μm范围之内,土壤粒径分别占总粒径的37.21±0.21%、33.25±0.21%、38.35±0.18%和42.33±0.45%。惠农地区有40.21±0.26%分布在100200μm范围。巢式PCR-DGGE结果表明,5个生态区枸杞根际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为:同心>中宁>固原=银川>惠农;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为:银川>同心>惠农>中宁>固原,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相关性不显着。主成分分析表明,固原典型变量值的变异(离散)最小,而银川细菌典型变量值的变异(离散)最大,说明银川枸杞根际细菌群落最不稳定。固原与同心真菌群落多样性差异不显着。克隆测序结果表明枸杞根际细菌和真菌均为不可培养微生物类群。4.枸杞DSE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从枸杞根系上分离DSE菌株,对3株能与枸杞形成共生关系的菌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rDNA-ITS)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株DSE分别为Phoma chrysanthemicola,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LBF3和C. cladosporioides LBF6。3种DSE对不同单一碳源和氮源物质利用有显着差异,P. chrysanthemicola最佳利用碳源和氮源为葡萄糖和甘氨酸,C. cladosporioides LBF3最佳利用碳源和氮源为甘露醇和脯氨酸,C. cladosporioidesLBF6最佳利用碳源和氮源为木糖和甘氨酸。模拟干旱胁迫结果发现P. chrysanthemicola的菌落形态、菌丝形态、菌丝蛋白质表达发生变化,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模拟干旱引起菌丝中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5. DSE对枸杞根际细菌群落功能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了探索接种DSE对枸杞根际微生态的影响,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接种3种DSE可以改变枸杞幼苗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接种DSE真菌60 d后枸杞根际土壤细菌代谢活性(BIOLOG)、代谢多样性均高于不接菌的对照。不同DSE菌株的作用有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接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后枸杞根际细菌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种类和程度均高于对照,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发生了较大变化,接种DSE使得细菌群落变的更稳定;同时,巢式PCR-DGGE结果显示,DSE对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产生影响。6. DSE对枸杞生长的影响为了探索DSE与枸杞幼苗互作机制,将分离自枸杞根系的LBF-2菌株接种到枸杞幼苗根部,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接种DSE对枸杞幼苗生长的影响,35天后检测结果发现深色有隔菌丝侵入根系皮层细胞,形成微菌核。首次采用巢式PCR-DGGE技术证明了DSE菌丝在植物组织中的定位和分布,结果认为DSE菌丝分布在枸杞根系、茎和叶片组织中。接种LBF-2可以提高枸杞幼苗生物量28%,接种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着高于不接种对照,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提高16%和19%。同时,接种植株黄酮物质含量比不接种高26%。结果表明LBF-2可能在枸杞育苗和栽培中发挥作用。7.接种AMF和DSE枸杞苗叶片与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为了探索接种AMF和DSE枸杞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盆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接种AMF和DSE枸杞苗叶片与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接种AMF和DSE可以改变根系形态和叶片形态,显着降低叶片电解质透出率,提高叶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接种共生真菌能够有效地促进枸杞根系发育,通过提高枸杞叶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来减轻干旱胁迫的毒害作用。

二、VA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A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1.1.1 土壤真菌种类与数量
        1.1.2 土壤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 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
        1.2.1 季节分布特征
        1.2.2 空间分布特征
    1.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因素
        1.3.1 植被
        1.3.2 土壤
    1.4 沙漠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研究
        1.4.1 沙漠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1.4.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1.5 生防木霉菌拮抗机理及其在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5.1 生防木霉菌在根际土壤中分布及其种类
        1.5.2 生防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机制
        1.5.3 木霉菌在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1.5.4 农作物秸秆在生防木霉菌菌剂中的作用
    1.6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6.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6.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沙漠土壤真菌中的应用
    1.7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方法
        2.1.2 土壤真菌的分离鉴定
        2.1.3 菌落计数方法
        2.1.4 真菌的鉴定与统计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种类和分布特征
        2.2.2 不同季节和年际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2.2.3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2.3 讨论
        2.3.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研究
        2.3.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种类研究
第三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多样性分析方法
        3.1.2 土壤性状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季节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2 不同年际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3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4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组成相似性分析
        3.2.5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生态位宽度
        3.2.6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性状
        3.2.7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时间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
        3.3.2 生境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
        3.3.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方法
        4.1.2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4.2.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4.2.4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性状关系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4.3.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4.3.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性状关系
        4.3.4 形态学与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
第五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拮抗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木霉菌分离
        5.2.2 生防木霉菌株初筛
        5.2.3 生防木霉菌株复筛
        5.2.4 木霉菌M-33鉴定
        5.2.5 哈茨木霉M-33生物学特性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生防木霉菌的筛选
        5.3.2 培养性状对生防木霉菌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第六章 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机制解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显微观察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
        6.2.2 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酶作用
    6.3 结论与讨论
        6.3.1 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显微观察
        6.3.2 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酶作用
第七章 哈茨木霉M-33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秸秆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2.2 不同接种量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2.3 木霉菌协同秸秆室内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2.4 木霉菌协同秸秆田间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3 结论与讨论
        7.3.1 秸秆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3.2 木霉菌协同秸秆室内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3.3 木霉菌协同秸秆田间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腾格里沙漠地区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属)名录
项目资助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丛枝菌根真菌对绿化植物耐融雪剂胁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丛枝菌根(AM)真菌概述
        1.1.1 AM真菌
        1.1.2 AM真菌的系统分类
        1.1.3 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
        1.1.4 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多样性
    1.2 丛枝菌根(AM)真菌对宿主植物耐盐胁迫能力的影响
        1.2.1 盐胁迫对AM真菌的影响
        1.2.2 AM真菌对宿主植物耐盐胁迫能力的影响
    1.3 融雪剂的使用情况及环境危害
        1.3.1 融雪剂的使用情况
        1.3.2 融雪剂的危害
        1.3.3 融雪剂危害的应对办法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统融雪剂和环保融雪剂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差异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处理
        2.2.3 测试分析方法
        2.2.4 数据统计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两种融雪剂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2.3.2 两种融雪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3.3 两种融雪剂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AM真菌对城市绿化植物耐传统融雪剂胁迫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处理
        3.2.3 测试分析方法
        3.2.4 数据统计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融雪剂胁迫对绿化植物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3.3.2 AM真菌对融雪剂胁迫下绿化植物生长的影响
        3.3.2.1 植物生物量
        3.3.2.2 植物SOD酶活性
        3.3.2.3 植物MDA含量
        3.3.2.4 植物叶绿素含量
        3.3.2.5 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
        3.3.3 AM真菌对融雪剂胁迫下绿化植物吸收盐离子的影响
        3.3.4 AM真菌对融雪剂胁迫下绿化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3.5 AM真菌对融雪剂胁迫下绿化植物根际土壤酶活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添加聚天冬氨酸对AM植物耐传统融雷剂胁迫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处理
        4.2.3 测试分析方法
        4.2.4 数据统计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融雪剂胁迫下添加聚天冬氨酸对AM真菌侵染植物的影响
        4.3.2 融雪剂胁迫下添加聚天冬氨酸对AM植物生长的影响
        4.3.3 融雪剂胁迫下添加聚天冬氨酸对AM植物氮养分含量的影响
        4.3.4 融雪剂胁迫下添加聚天冬氨酸对AM植物吸收盐离子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与作者简介
附件

(3)不同磷水平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促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磷条件下不同基质与接种AMF对盆栽玉米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磷水平下接种AMF对大田玉米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磷水平下接种AMF对玉米田土壤磷酸酶和AMF多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4)AM菌根真菌、PGPR促生菌与根瘤菌的互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菌根概述
        1.1 丛枝菌根真菌种类
        1.2 丛枝菌根真菌的筛选、鉴定与扩繁
        1.2.1 筛选
        1.2.2 鉴定
        1.2.3 扩繁
        1.3 丛枝菌根真菌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1.3.1 增产方面
        1.3.2 改善品质方面
        1.3.3 增强作物抗性方面
        1.3.4 改善土壤质量方面
    2 菌株互作研究进展
        2.1 丛枝菌根真菌与PGPR互作
        2.2 PGPR与根瘤菌互作
        2.3 AM真菌和PGPR互作的应用前景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AM菌根菌的筛选及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采样地概况
        1.2 样品采集
    2 测定方法
        2.1 AMF侵染检测
        2.1.1 根系制片
        2.1.2 AMF侵染率
        2.2 AMF分离扩繁
        2.2.1 AMF分离
        2.2.2 AMF扩繁
        2.3 AMF鉴定
        2.3.1 形态学鉴定
        2.3.2 18 s RNA测序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MF侵染观察
        3.2 孢子扩繁结果
        3.3 AM真菌的鉴定
        3.3.1 形态学鉴定
        3.3.2 18 s RNA测序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第三章 AM菌和PGPR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宿主植物
        1.3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案与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1 生长指标
        2.2.2 根系指标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M菌和PGPR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AM菌和PGPR对燕麦株高的影响
        3.1.2 AM菌和PGPR对燕麦茎粗的影响
        3.2 AM菌和PGPR对燕麦生物量的影响
        3.2.1 AM菌和PGPR对燕麦地上地下鲜重的影响
        3.2.2 AM菌和PGPR对燕麦地上地下干重的影响
        3.3 AM菌和PGPR对燕麦光合色素的影响
        3.3.1 AM菌和PGPR对燕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AM菌和PGPR对燕麦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4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形态的影响
        3.4.1 AM菌和PGPR对燕麦总根系形态的影响
        3.4.2 AM菌和PGPR对不同根直径下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影响
        3.5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3.5.1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活力的影响
        3.5.2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酶活力的影响
        3.5.3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4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5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6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糖含量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1.1 AM菌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1.2 PGPR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1.3 AM菌和PGPR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 小结
        4.2.1 AM菌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2 PGPR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3 AM菌和PGPR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四章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宿主植物
        1.3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案与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株高的影响
        3.1.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茎粗的影响
        3.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2.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地上地下生物量鲜重的影响
        3.2.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地上地下生物量干重的影响
        3.3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光合色素的影响
        3.3.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3.4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形态的影响
        3.4.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总根系形态的影响
        3.4.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不同根直径下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影响
        3.5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3.5.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活力的影响
        3.5.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酶活力的影响
        3.5.3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4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5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6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糖含量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1.1 AM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1.2 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1.3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 小结
        4.2.1 AM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2 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3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五章 AM菌和PGPR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2 测定方法
        2.1 pH值(pH仪)和电导率(电导率仪)
        2.2 土壤全量养分
        2.2.1 全氮(凯氏定氮法)
        2.2.2 全钾(NaOH熔融-火焰光度计法)
        2.3 土壤速效养分
        2.3.1 碱解氮(碱解扩散法)
        2.3.2 有效磷(NaHCO_3~-钼锑抗显色法)
        2.3.3 速效钾(NH_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
        2.4 土壤酶活性
        2.4.1 碱性磷酸酶(氯代二溴对苯醌亚胺比色法)
        2.4.2 脲酶(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
        2.4.3 蔗糖酶(DNS比色法)
        2.4.4 过氧化氢酶(高锰酸钾滴定法)
        2.5 土壤球囊霉素(考马斯亮蓝G-250 比色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 pH 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3.1.1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 pH 值的影响
        3.1.2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2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3.2.1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2.2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3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3.1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2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3.3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4.2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4.3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4.4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过氧化氢活性的影响
        3.5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3.5.1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总球囊霉素的影响
        3.5.2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1.1 AM菌对燕麦、苜蓿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1.2 PGPR对苜蓿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1.3 AM菌和PGPR对苜蓿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2 小结
        4.2.1 AM菌对燕麦、苜蓿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2.2 PGPR对燕麦、苜蓿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2.3 AM菌和PGPR对燕麦、苜蓿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第六章 AM菌 PGPR和根瘤菌的互作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M真菌和PGPR在燕麦根际的互作
        2.1.1 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
        2.1.2 主成分提取、特征向量及主成分得分计算
        2.1.3 聚类分析及等级划分
        2.2 AM真菌PGPR和根瘤菌在苜蓿根际的互作
        2.2.1 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
        2.2.2 主成分提取、特征向量及主成分得分计算
        2.2.3 聚类分析及等级划分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1.1 AM真菌和PGPR在燕麦根际的互作
        3.1.2 AM真菌PGPR和根瘤菌在苜蓿根际的互作
        3.2 小结
        3.2.1 AM真菌和PGPR在燕麦根际的互作
        3.2.2 AM真菌PGPR和根瘤菌在苜蓿根际的互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5)AM真菌对模拟采煤沉陷根系损伤生理生化影响及修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采煤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2 AM真菌在矿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1.2.3 AM真菌与解磷菌联合应用研究
        1.2.4 AM真菌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2 AM真菌对柠条塔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效应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和管理
        2.2.3 植物监测和样品采集
        2.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5 数据分析和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接种AM真菌对柠条生长影响
        2.3.2 接种AM真菌对菌根效应的影响
        2.3.3 接种AM真菌对柠条根系生长的影响
        2.3.4 接种AM真菌对柠条抗逆性影响
        2.3.5 接种AM真菌对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接种AM真菌对垂直方向根系损伤玉米的生理生长影响
    3.1 试验背景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和管理
        3.2.3 样品采集和处理
        3.2.4 指标测定方法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伤根处理对菌根效应的影响
        3.3.3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养分分配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玉米根系生理变化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根系损伤对植物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
        3.4.2 接菌对伤根植物的修复和土壤改良效应
    3.5 小结
4 接种AM真菌对水平方向根系损伤玉米的生理生长影响
    4.1 试验背景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和管理
        4.2.3 样品采集和处理
        4.2.4 指标测定方法
        4.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伤根处理对菌根效应的影响
        4.3.3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养分分配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玉米根系生理变化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AM真菌对伤根玉米修复效应的分析与评价
    5.1 逐步回归分析
        5.1.1 影响伤根玉米地上部分修复的主导因素
        5.1.2 影响伤根玉米根系修复的主导因素
    5.2 通径分析
        5.2.1 伤根玉米地上生物量的通径分析
        5.2.2 伤根玉米地下生物量的通径分析
    5.3 AM真菌对伤根玉米修复效应的评价
        5.3.1 评价方法的确定及权重的计算
        5.3.2 伤根植物修复效应的综合评价
    5.4 讨论
    5.5 小结
6 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对根系受损玉米的修复效应
    6.1 试验背景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和管理
        6.2.3 样品采集和处理
        6.2.4 指标测定方法
        6.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处理对菌根效应的影响
        6.3.2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生长的影响
        6.3.3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养分分配的影响
        6.3.4 不同处理对玉米根系生理变化的影响
        6.3.5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6.4 微生物和外源磷协同对伤根玉米修复效应的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
        6.4.1 逐步回归分析
        6.4.2 通径分析
    6.5 讨论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黄土高原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刺槐抗旱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丛枝菌根真菌(AMF)
        1.1.1 AMF概述
        1.1.2 AMF分类
    1.2 AMF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1 形态学方法
        1.2.2 其它方法
    1.3 影响AMF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1.3.1 土壤状况
        1.3.2 宿主植物
    1.4 AMF的生态学效应
        1.4.1 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演替
        1.4.2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1.4.3 对宿主生长的影响
        1.4.4 菌丝效应
    1.5 AMF提高宿主抗旱性的机制
        1.5.1 菌丝网络增加宿主根系吸收范围
        1.5.2 提高宿主的光合能力
        1.5.3 增强宿主保水和抗氧化能力
        1.5.4 促进宿主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1.5.5 稳定和改善土壤团聚体
        1.5.6 AMF提高宿主抗旱性的分子机制
    1.6 刺槐根际微生物研究
        1.6.1 刺槐AMF资源及分布
        1.6.2 刺槐AMF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1.6.3 刺槐AMF的接种效应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府谷半干旱区不同林木根际AMF资源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地概况
        2.1.2 样品采集
        2.1.3 AMF分离与鉴定
        2.1.4 AMF多样性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AMF的形态特征
        2.2.2 AMF的分布
        2.2.3 AMF属的分离频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2.2.4 AMF种的分离频度
        2.2.5 AMF种的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2.3 讨论
第三章 府谷半干旱区不同林木根际AMF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概况
        3.1.2 样品采集
        3.1.3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测定
        3.1.4 球囊霉素含量的测定
        3.1.5 土壤含水量测定
        3.1.6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1.7 土壤酶活性测定
        3.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
        3.2.2 土壤球囊霉素含量
        3.2.3 土壤理化性质
        3.2.4 土壤酶活性
        3.2.5 AMF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
        3.2.6 AMF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3.2.7 AMF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3.2.8 AMF与土壤因子的通径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根际AMF资源调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地概况
        4.1.2 样品采集
        4.1.3 AMF分离与鉴定
        4.1.4 AMF多样性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AMF的形态特征
        4.2.2 AMF的分布
        4.2.3 AMF属的分离频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4.2.4 AMF种的分离频度
        4.2.5 AMF种的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半干旱区刺槐根际AMF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概况
        5.1.2 样品采集
        5.1.3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测定
        5.1.4 土壤含水量测定和气候因子分析
        5.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
        5.2.2 土壤含水量、年均降雨量和年均气温
        5.2.3 土壤理化性质
        5.2.4 AMF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
        5.2.5 AMF与年均降雨量和气温的相关性
        5.2.6 AMF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5.2.7 AMF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通径分析
        5.2.8 AMF相对多度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冗余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设备
        6.1.3 供试植物和菌剂
        6.1.4 培养基质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设计
        6.2.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6.2.3 生长指标的测定
        6.2.4 水分饱和亏缺和电解质渗出率的测定
        6.2.5 叶绿体色素和SPAD的测定
        6.2.6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6.2.7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6.2.8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
        6.3.1 对侵染率及生长的影响
        6.3.2 对水分饱和亏缺和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
        6.3.3 对叶绿体色素和 SPAD 的影响
        6.3.4 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3.5 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6.4 讨论
第七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
        7.1.1 主要试剂
        7.1.2 主要仪器设备
        7.1.3 供试植物和菌剂
        7.1.4 培养基质
    7.2 试验方法
        7.2.1 试验设计
        7.2.2 O_2含量的测定
        7.2.3 H_2O_2含量的测定
        7.2.4 MDA含量的测定
        7.2.5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7.2.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7.2.7 SOD活性的测定
        7.2.8 POD活性的测定
        7.2.9 CAT活性的测定
        7.2.10 APX活性的测定
        7.2.11 GR活性的测定
        7.2.12 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差异检测
        7.2.13 数据处理
    7.3 结果分析
        7.3.1 对O_2含量的影响
        7.3.2 对H_2O_2含量的影响
        7.3.3 对MDA含量的影响
        7.3.4 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7.3.5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7.3.6 对SOD活性的影响
        7.3.7 对POD活性的影响
        7.3.8 对CAT活性的影响
        7.3.9 对APX活性的影响
        7.3.10 对GR活性的影响
        7.3.11 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7.4 讨论与结论
        7.4.1 AMF与活性氧代谢
        7.4.2 AMF与脯氨酸
        7.4.3 AMF与抗氧化酶活性
        7.4.4 AMF与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第八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水孔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8.1 试验材料
        8.1.1 主要试剂
        8.1.2 主要仪器设备
        8.1.3 供试植物和菌剂
        8.1.4 培养基质
    8.2 试验方法
        8.2.1 试验设计
        8.2.2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8.2.3 刺槐AQP基因的克隆
        8.2.4 AQP基因的表达分析
        8.2.5 qRT-PCR数据处理与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8.3.2 刺槐AQP基因的全长序列分析
        8.3.3 刺槐AQP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多重比较与系统发育分析
        8.3.4 刺槐AQP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8.3.5 刺槐AQP基因的表达分析
    8.4 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创新点
    9.2 研究结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作者简介

(7)丛枝菌根化枳橙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枳橙苗木菌根侵染与生长状况
    2.2 AM真菌对根际微生物、 生物量的影响
    2.3 AM真菌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2.4 AM真菌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5 菌根侵染率与根际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生物量碳、 酶活性、 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
3 讨 论

(8)黄土高原主要树种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AMF对刺槐的接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脆弱生态环境中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
        1.1.1 根际细菌群落研究进展
        1.1.2 根际AMF群落研究进展
        1.1.3 黄土高原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1.1.4 刺槐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1.2 AMF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1.2.1 AMF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1.2.2 AMF对植物养分吸收传递的影响
        1.2.3 AMF对根际土壤结构的影响
    1.3 AMF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
        1.3.1 AMF与根际细菌的关系
        1.3.2 AMF与根际真菌的关系
        1.3.3 AMF与根际放线菌的关系
    1.4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前言
第三章 黄土高原常见植物根际细菌与AMF群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地概况
        3.1.2 样品采集
        3.1.3 T-RFLP分析
        3.1.4 群落多样性分析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样品总DNA提取和基因的扩增结果
        3.2.2 六道沟流域8种植物根际细菌多样性研究
        3.2.3 六道沟流域8种植物根际AMF多样性研究
        3.2.4 纸坊沟流域7种植物根际细菌多样性研究
        3.2.5 纸坊沟流域7种植物根际AMF多样性研究
        3.2.6 不同生态区3种植物根际细菌多样性研究
        3.2.7 不同生态区3种植物根际AMF多样性研究
        3.2.8 主成分分析
        3.2.9 AMF与细菌的相关性分析
        3.2.10 RDA分析
    3.3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AMF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施氮水平下AMF对刺槐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施磷水平下AMF对刺槐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施钾水平下AMF对刺槐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施钙水平下AMF对刺槐养分含量的影响
    4.3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AM根间菌丝桥对刺槐生长及氮素传送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装置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非同位素组植物的生长及养分吸收情况
        5.2.2 标记尿素-~(15)N组植物的生长及体内~(15)N的丰度
        5.2.3 标记硫酸铵-~(15)N组植物的生长及体内~(15)N的丰度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AMF对刺槐根际微域环境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接种AMF对刺槐菌根侵染率与生物量的影响
        6.2.2 接种AMF对刺槐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6.2.3 接种AMF对刺槐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4 接种AMF对刺槐根际土壤pH及养分的影响
        6.2.5 刺槐根际土壤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AMF菌丝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材料
        7.1.2 试验装置
        7.1.3 试验设计
        7.1.4 测定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接种不同AMF对刺槐菌根侵染率和生物量的影响
        7.2.2 不同处理中刺槐根际球囊霉素的含量
        7.2.3 不同距离菌丝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7.2.4 各因子对土壤团聚体含量的相关分析
    7.3 结论和讨论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特色及主要创新点
    8.2 结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烟台大樱桃等几种果树施用VAM菌剂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菌根概述
    1.2 丛枝菌根概述
    1.3 丛枝菌根对果树的效应
    1.4 VA 菌根菌剂在果树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VA 菌根菌剂在果树上的定殖效应
    3.2 VA 菌根菌剂对果树根围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3 VA 菌根菌剂对果树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 VA 菌根菌剂对果树根围土 pH 和电导率的影响
    3.5 VA 菌根菌剂对果树根围土养分的影响
        3.5.1 VA 菌根菌剂对果树根围土全氮、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5.2 VA 菌根菌剂对果树根围土全磷、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5.3 VA 菌根菌剂对果树根围土全钾、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5.4 VA 菌根菌剂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6 VA 菌根菌剂对叶片养分(氮、磷、钾)的影响
        3.6.1 VA 菌根菌剂对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3.6.2 VA 菌根菌剂对叶片磷素含量的影响
        3.6.3 VA 菌根菌剂对叶片钾含量的影响
    3.7 VA 菌根菌剂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7.1 VA 菌根菌剂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7.2 VA 菌根菌剂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8 VA 菌根菌剂对果实品质(糖度、酸度、VC、灰分、营养元素)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VA 菌根与果树根际土壤微环境
    4.2 VA 菌根与果树土壤无机养分
    4.3 VA 菌根与果树组织无机养分
    4.4 VA 菌根菌剂与果树生长生理指标
    4.5 VA 菌根菌剂与果实品质
    4.6 实验成果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黄土高原枸杞根际微生态特征及其共生真菌调控宿主生长与耐旱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枸杞根际微生态研究
    1.2 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
        1.2.1 稀释涂布平板法
        1.2.2 醌图谱技术
        1.2.3 微生物群落生理代谢指纹技术(BIOLOG)
        1.2.4 磷脂脂肪酸分析技术(PLFA)
        1.2.5 高通量分子指纹技术
    1.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中的统计方法
        1.3.1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1.3.2 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1.3.3 冗余分析(Redundance Analysis,RDA)
        1.3.4 一致性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CA)
    1.4 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
        1.4.1 AMF 群落多样性的DGGE 解析
        1.4.2 巢式PCR-DGGE 研究AMF 群落改进策略
    1.5 共生真菌与植物互作关系
        1.5.1 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
        1.5.2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特点
        1.5.3 DSE 与植物互作关系
        1.5.4 DSE 提高植物抗逆性
        1.5.5 我国DSE 研究状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土高原枸杞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定殖特征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品种枸杞根系AMF 侵染状况分析
        2.5.2 不同品种枸杞根系DSE 侵染状况分析
    2.6 讨论
第三章 枸杞根际球囊霉素含量与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结构
    3.1 研究地区概况
    3.2 实验材料
        3.2.1 土样采集
        3.2.2 主要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3.2 球囊霉素(Glomalin)含量测定
        3.3.3 AMF 群落的巢式PCR-DGGE 分析
        3.3.4 克隆转化
        3.3.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5.2 球囊霉素含量分析
        3.5.3 AMF 巢式PCR 产物的检测
        3.5.4 AMF 巢式PCR 产物的DGGE 分析
        3.5.5 AMF 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3.5.6 AMF 群落DGGE 图谱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3.5.7 DGGE 图谱条带的克隆检测
    3.6 讨论
第四章 不同生态条件下枸杞根际土壤粒径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4.1 研究地区概况
    4.2 实验材料
        4.2.1 土样采集
        4.2.2 主要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2.4 主要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土壤粒径测定
        4.3.2 土壤DNA 的提取、纯化
        4.3.3 巢式PCR 扩增
        4.3.4 细菌和真菌群落的DGGE 解析
        4.3.5 克隆转化
        4.3.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土壤粒径分布分析
        4.5.2 细菌群落的DGGE 图谱分析
        4.5.3 真菌群落的DGGE 图谱分析
        4.5.4 土壤粒径与细菌和真菌群落DGGE 条带类型的典范对应分析
    4.6 讨论
第五章 枸杞共生DSE 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培养基、主要试剂药品及配制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枸杞根系的采集和DSE 的分离纯化
        5.2.2 DSE 菌株的rDNA-ITS 分子鉴定
        5.2.3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DSE 菌株生长的影响
        5.2.4 水势胁迫条件下DSE 物质组成的变化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ITS 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4.2 碳源和氮源对DSE 生长的影响
        5.4.3 水势胁迫对P. chrysanthemicola 菌落和菌丝形态的影响
        5.4.4 水势胁迫对P. chrysanthemicola 菌丝全细胞蛋白的影响
        5.4.5 水势胁迫对P. chrysanthemicola 菌丝物质组成的影响
    5.5 讨论
第六章 接种DSE 对枸杞根际细菌群落功能与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设计
    6.3 实验方法
        6.3.1 DSE 菌剂的制备
        6.3.2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6.3.3 土壤DNA 的提取与检测
        6.3.4 定量PCR 测定细菌数量
        6.3.5 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BIOLOG)测定
        6.3.6 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巢式PCR-DGGE 解析
    6.4 数据处理
    6.5 结果与分析
        6.5.1 DNA 的提取
        6.5.2 接种DSE 对枸杞根际细菌数量影响的定量PCR 分析
        6.5.3 接种DSE 对枸杞根际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6.5.4 接种DSE 对枸杞根际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6.6 讨论
第七章 DSE 接种对枸杞生长的影响
    7.1 实验材料
    7.2 实验方法
        7.2.1 DSE 接种
        7.2.2 生长指标的测定
        7.2.3 枸杞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7.2.4 DSE 侵染特征测定
        7.2.5 LBF-2 形态观察
        7.2.6 LBF-2 在枸杞组织中定位的巢式PCR-DGGE 检测
        7.2.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7.2.8 黄酮含量测定
    7.3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分析
        7.4.1 形态与侵染特征分析
        7.4.2 对枸杞幼苗生长的影响
        7.4.3 对枸杞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7.4.4 对枸杞幼苗黄酮物质含量的影响
    7.5 讨论
第八章 接种AMF 和DSE 枸杞苗叶片与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8.1 实验材料
    8.2 实验设计
    8.3 实验方法
        8.3.1 根系形态测定
        8.3.2 叶片形态测定
        8.3.3 叶片电解质透出率测定
        8.3.4 叶片光合参数测定
    8.4 数据处理
    8.5 结果与分析
        8.5.1 干旱胁迫下,接种AMF 和DSE 对枸杞根系侵染与根系结构影响
        8.5.2 干旱胁迫下,接种AMF 和DSE 对枸杞叶片形态的影响
        8.5.3 干旱胁迫下,接种AMF 和DSE 对枸杞叶片电解质透出率的影响
        8.5.4 干旱胁迫下,接种AMF 和DSE 对枸杞叶片光合特征的影响
    8.6 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9.2 研究结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四、VA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D]. 郭成瑾.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2]丛枝菌根真菌对绿化植物耐融雪剂胁迫的影响[D]. 白倩倩.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不同磷水平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促生作用的研究[D]. 杨帆.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4]AM菌根真菌、PGPR促生菌与根瘤菌的互作研究[D]. 高亚敏.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5]AM真菌对模拟采煤沉陷根系损伤生理生化影响及修复效应[D]. 孙金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6]黄土高原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刺槐抗旱性机制[D]. 何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7]丛枝菌根化枳橙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研究[J]. 徐海燕,雷世梅,熊伟,杨灿芳,曾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0)
  • [8]黄土高原主要树种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AMF对刺槐的接种效应[D]. 封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9]烟台大樱桃等几种果树施用VAM菌剂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 谭晓燕. 鲁东大学, 2012(10)
  • [10]黄土高原枸杞根际微生态特征及其共生真菌调控宿主生长与耐旱响应机制[D]. 张海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标签:;  ;  ;  ;  ;  

VA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