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应激大鼠血液和结肠黏膜中胃肠激素的变化

慢性应激大鼠血液和结肠黏膜中胃肠激素的变化

一、慢性应激大鼠血和结肠粘膜胃肠激素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爱群[1](2020)在《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肥胖与食欲调节紊乱关系密切。下丘脑乃摄食中枢,是机体调控摄食、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部位。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及2型糖尿病早期发病的重要机理。所以,本实验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高脂饲料喂养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脑肠肽的变化导致的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发,探究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对肠-脑轴的调控,以及对胰岛素敏感性和体质量的影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电针联合限食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可能机制。方法100只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8周龄)。从中随机选取15只喂以总热量为3.8kcal/g的普通饲料作为对照,剩余85只均喂以总热量为5.4kcal/g的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将喂普通饲料的大鼠随机挑选13只作为正常组,测量所有大鼠的体质量、肛鼻长,并计算Lee’s指.数,将达到肥胖标准的大鼠再随机抽取52只均分成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n=13/组)。再从各组大鼠中随机挑选3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以检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用以确定胰岛素抵抗造模成功。随后每组均取10只分别予以相应的干预方法。(1)正常组(n=10):喂以普通饲料,不予处理;(2)模型组(n=10):喂以高脂饲料,不予处理;(3)电针组(n=10):喂以高脂饲料,同时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后三里)、丰隆穴进行针刺。并加电针(韩式LH202H型)治疗,其中,同一侧的丰隆和足三里穴连接一对电极,关元和中脘穴连接另一输出的两个电极。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为1m A。每周治疗3次,每次电针10分钟,总疗程为8周;(4)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以进行饮食控制,单独饲养,共8周;(5)电针联合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治疗方案与电针组相同),共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的第2、4、6、8周对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肛鼻长进行测量,并根据公式计算Lee’s.指数。且在各种干预方法处理后第6周,分别测量所有大鼠的腹腔糖耐量以及腹腔胰岛素耐量。所有干预结束后,再在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用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随后按检测需要对大鼠进行灌注取材或取新鲜粪便、血液、肠道、结状神经节以及脑组织等进行指标检测。(1)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大鼠在处死前,取其新鲜粪便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分布和特定菌群、代谢功能。(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处死大鼠前,心尖取血,以检测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leptin、CCK的含量。(3)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以及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水平。(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的基因表达水平。(5)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1.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进食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增高(P<0.01)。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到干预的第8。周,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提示电针能够抑制肥胖大鼠的进食量。而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因每天给予模型组进食量平均值30%的热量限制,故从第2周开始,两组大鼠进食量即明显少于模型组及电针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但这并不能说明该两组大鼠的主动进食量下降,但至干预的第8。周,这两组大鼠的进食量仍然进一步减少,表明限食和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抑制食欲。而在各个时间点,电针联合限食组相比于限食组,其进食量进一步下降,表明电针与限食在抑制食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2)体质量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体质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且均超过正常组大鼠体质量均值的20%。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体质量开始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联合限食组体质量明显减低(P<0.05)。(3)Lee’s.指数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Lee’s.指数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Lee’s指数明显减低(P<0.05)。(4)血糖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各设定的时间段,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餐后血.糖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餐后血糖升高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餐后血糖明显减低(P<0.05)。(5)血清胰岛素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胰岛素明显减低(P<0.05)。(6)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IPG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葡萄糖后30分钟升高且到达峰值,接着开始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30分钟开始直至120分钟,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在30分钟至120分钟时的血糖均显着降低(P<0.01)。IPI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正常组、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60分钟后,各组大鼠的血.糖均逐渐回升。120分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显着降低(P<0.01)。GIR结果表明:在干预的第0周,与正常组相比,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的GIR值明显降低(P<0.01),且造模的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GIR显着升高(P<0.01)。2.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血清脑肠肽含量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1)血清脑肠肽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CK含量明显降低(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CCK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CCK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leptin明显减低(P<0.05)。(2)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明显减少,厚壁菌门丰度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均有升高趋势,厚壁菌门丰度均有降低趋势。且模型组拟杆菌属、乳杆菌属、阿克曼西亚属及柔嫩梭菌属丰度明显减低,经电针和限食干预后,上述菌群属水平丰度明显升高,且电针联合限食组各菌属丰度与正常组更接近。属水平heatmap显示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丰度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群有相似性,且这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也有一定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样品的物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均可以调节改变的物种,使之接近正常物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样品的物种与正常组最接近。(3)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COG聚类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能量产生与转化、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脂质的转运与代谢和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方面COG蛋白功能聚类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以上功能COG蛋白功能聚类均有上升趋势。COG聚类heatmap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有相似性,且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KEGG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减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升高。而对于KEGG代谢通路聚类的影响,模型组在ko00785(脂肪酸代谢)、ko00640(丙酸代谢)、ko00650(丁酸代谢)、ko00230(嘌呤代谢)、ko00240(嘧啶代谢)、ko00030(糖磷酸通路)、ko00600(鞘磷脂代谢)、ko00400(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代谢)、ko00970(氨酰生物合成)的KEGG聚类降低。予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后,上述代谢通路的KEGG聚类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的表.达(1)结肠组织CCK及CCK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2)结肠组织leptin及leptin 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的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4.电针联合限食能提高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1)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2)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3)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4)最后区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5)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结论1.电针联合限食能够减轻IR状态肥胖大鼠的体重及Lee’s指数,减少其进食量,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含量,增强IR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2.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的含量,使其中脑肠肽leptin含量降低,而血清CCK的含量增加。3.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显着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中脑肠肽CCK、CCKR和leptin R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而使lept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4.电针联合限食可以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5.电针联合限食通过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及肠道脑肠肽含量,并进一步提高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从而控制IR状态肥胖大鼠的食欲,减轻其体重,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且电针和限食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协同作用。综上表明,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脑肠肽的含量以及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即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能量代谢的目的,且电.针和限食具有协同作用,这为临床上运用针灸配合限食干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崔洁媛[2](2020)在《1型糖尿病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相关临床征象的系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机制研究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cin,STZ),建立经典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模型组(B组)和糖尿病胰岛素干预组(C组),每组各12只。监测一般情况包括体重、血糖等变化。在实施干预措施第14天时处死三组所有大鼠,留取静脉血、结肠粪便及结肠组织,结肠粪便组织DNA文库制备、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肠道微生态结构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 1,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 like peptide 2,GLP-2)和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结肠组织GLP-1和GLP-2蛋白表达水平,组织病理技术分析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链脲菌素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肠道菌群变化:收集A、B、C三组共36份大鼠粪便样本测序分析,其中35份样本测序成功(97.22%),A组中1份样本未能获得测序结果(2.78%),alpha和beta多样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共检出17个菌门、76个菌科和21个菌属。A、B、C三组大鼠肠道细菌在门、科、属水平的丰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在门水平Proteobacteria有差异;在科水平Prevotellaceae、Eggerthellaceae和Lactobacillaceae有差异;在属水平Helicobacter、Prevotella、Parabacteroides、Blautia和Others有差异。3.结肠组织结构的观察:A组大鼠结肠粘膜结构完整,隐窝结构明显,未见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损坏;B组大鼠结肠粘膜完整性明显受损,隐窝结构部分消失,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部分破损,杯状细胞减少;C组大鼠结肠粘膜结构基本完整,隐窝结构存在,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基本连续存在。4.血清GLP-1水平:A、B、C三组大鼠血清GLP-1分别为0.82±0.26ng/ml、0.58±0.14 ng/ml、0.70±0.17 ng/ml,其中A组明显高于B组(P<0.05);血清GLP-2水平:A、B、C三组大鼠血清GLP-2分别为2.10±0.68ng/ml、1.64±0.21 ng/ml、1.79±0.28 ng/ml,其中A组明显高于B组(P<0.05)。5.结肠组织GLP-1、GLP-2免疫蛋白印迹结果变化趋势与二者血清水平相同。结论:1.采用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cin,STZ)法成功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2.1型糖尿病大鼠结肠病理损伤主要体现在结肠粘膜完整性明显受损,隐窝结构部分消失,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部分破损,表明结肠结构和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胰岛素干预能部分改善这种受损状态。3.1型糖尿病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偏离于正常大鼠,主要表现在以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科),Prevotellaceae,Helicobacter(缠绕杆菌属)和Parabacteroides(副杆状菌属)丰度增加,Prevotella(普氏菌属)丰度下降,胰岛素干预虽能部分改善这种偏离的状态,但仍未完全扶正。4.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GLP-1、GLP-2表达量降低,表明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肠道内分泌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5.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这种适应性变化趋势可能与GLP-1、GLP-2水平变化存在关联。第二部分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征及机制研究(一)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报道目的:阐明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方法:临床总结了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和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分析其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对于合并粒细胞减少症者检测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和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结果:1.2016年至201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及河北省儿童医院共诊治38例儿童1型糖尿病,其中6例(15.79%)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男、女各3例,诊断时年龄为5~12岁,其中5例(83.3%)合并酮症酸中毒。2.6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出现时间在病程的2~3周(14~21天)和开始胰岛素治疗后3~11天,持续5~9天自行缓解。3.6例患儿血清G-CSF和GM-CSF水平在胰岛素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胰岛素治疗后下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4.随访6~40月,6例患儿中性粒细胞数目均维持正常。结论:1.收集的38例1型糖尿病患儿,其中6例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15.79%。2.6例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时间多发生在开始胰岛素治疗后3~11天,持续5~9天可自行恢复正常,无需要特殊处理。3.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可能机制与胰岛素治疗导致血清G-CSF和GM-CSF水平下降有关。(二)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中性粒细胞变化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索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中性粒细胞变化及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和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相关性。方法:对于建立的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干预第14天时处死所有大鼠,静脉采血查血常规、血清G-CSF和GM-CSF水平及血淋巴细胞G-CSF和GM-CS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胰岛素治疗第14天时,A、B、C三组大鼠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6.87±2.02×109/L、7.15±2.34×109/L和4.65±1.43×109/L,C组低于A、B组(P<0.05)。2.血清G-CSF水平:A、B、C三组大鼠分别为20.34±4.37 pg/ml、48.65±10.93 pg/ml和28.72±8.13 pg/ml,B组高于A、C组(P<0.05);血清GM-CSF水平:A、B、C三组大鼠分别为为4.60±0.78pg/ml、9.72±3.20 pg/ml和5.85±1.36 pg/ml,B组高于A、C组(P<0.05)。3. 血淋巴细胞G-CSF、GM-CSF免疫蛋白印迹变化趋势与二者血清水平相同。结论:1.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干预治疗14天时可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2.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和淋巴细胞G-CSF和GM-CS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经胰岛素干预后明显下降。3.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治疗导致血清G-CSF和GM-CSF水平下降有关。

顾志坚[3](2019)在《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研究及芍药通便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目的:评价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分别给予三生通便方颗粒剂和安慰剂治疗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西医症状有效率和中医症状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为西医症状总评分、中医症状总评分、西医单项症状程度、中医单项症状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4周治疗后,三生通便方治疗组的西医症状有效率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分别为74.29%和78.79%,对照组的西医症状有效率的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分别为45.71%和48.48%,两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4周时的西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生通便方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有效率的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分别为77.14%和81.82%,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有效率分别为37.14%和36.36%,两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4周时的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西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在FAS分析中,除了排便频率外,治疗组的Bristol粪便性状分型、过度用力排便及困难、肛门下坠/排便不尽/胀感、腹胀和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PS分析中,治疗组的各项症状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在FAS分析和PPS分析中,治疗组的大便干结、脘腹胀满/痛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的FAS分析和PPS分析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86%和5.7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生通便方能够安全、有效缓解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患者的中西医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部分:芍药对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的通便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比较不同品种、炮制方法和剂量的芍药的通便作用,优化三生通便方配方;从芍药对胃肠激素、氯离子通道和水通道蛋白的影响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建立便秘大鼠模型,从粪便粒数、粪便重量和粪便含水率三个方面先后比较高剂量生赤芍和生白芍、高剂量生赤芍和炒赤芍以及低、中、高三种剂量生赤芍的通便效果,以评估不同品种、炮制方法和剂量的芍药的通便作用。并运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氯离子通道蛋白CFTR、CLC‐2表达,运用ELISA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中胃肠激素MTL、GAS、CCK、VIP、5‐HT、PP、PYY以及水通道蛋白AQP4表达,探索芍药通便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生赤芍能增加大鼠粪便粒数、粪便重量和粪便含水率(P<0.05),而高剂量生白芍、高剂量炒赤芍和中剂量生赤芍均仅能增加粪便含水率(P<0.05);低剂量生赤芍组的粪便粒数、重量和含水率均无改善(P>0.05)。(2)高剂量生赤芍组结肠组织CLC‐2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PP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VIP、PYY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AQP4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1)不同品种、炮制方法和剂量的芍药对便秘模型大鼠的通便作用存在差异,其中生赤芍的效果优于生白芍和炒赤芍,并以高剂量生赤芍的通便作用最为明显,所以三生通便方中的芍药选用生赤芍较为合理。(2)生赤芍的通便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胃肠激素PP的表达,抑制VIP、PYY的表达从而加速肠道蠕动,促进氯离子通道蛋白CLC‐2表达增加肠道分泌,降低水通道蛋白AQP4表达减少结肠水分重吸收有关。

史瑞瑞[4](2014)在《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ZXX、ZXY对IBS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部不适、腹痛为主要表现,并伴有排便习惯和性状的改变。IBS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到基因多态性、肠粘膜屏障、胃肠功能异常、内脏高敏性、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肽分泌紊乱及免疫功能失调等多个方面。其中胃肠功能异常和内脏敏感性是IB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是产生腹痛、腹泻、便秘等IBS临床症状的重要基础。蜘蛛香(Valerianajatamansi Jones)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及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且疗效显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蜘蛛香具有抑制胃肠运动亢进、镇静、镇痛以及抗惊厥等作用。本组前期研究发现,蜘蛛香原粉以及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胃肠激素以及结肠肥大细胞(mast cell,MC)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改善IBS模型大鼠的肠道功能紊乱及精神活动的异常。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ZXX、ZXY是从生药蜘蛛香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两种单体,其结构稳定且生物活性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ZXX、ZXY能缓解利血平所致的小鼠腹泻以及醋酸所致的小鼠腹痛,提示ZXX、ZXY具有抑制肠道动力以及镇痛的作用。ZXX、ZXY对IBS是否具有治疗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通过观察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排便、精神活动、摄食量以及形态学的影响,评价其对IBS的治疗作用;并通过观察其对外周5-HT通路、结肠胃肠激素以及结肠MC的影响,探讨其治疗IBS的部分外周作用机制。1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目的:观察ZXX、ZXY对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排便、精神活动、摄食量以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5 mg/kg)、氟西汀组(2.5 mg/kg)、ZXX 大、中、小剂量组(1.2mg/kg、0.6mg/kg、0.3 mg/kg)、ZXY大、中、小剂量组(0.6mg/kg、0.3 mg/kg、0.15 mg/kg)。采用多种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动物造模同时每日灌胃给药。观察ZXX、ZXY对IBS模型大鼠腹部回撤反射压力阈值、2h内的排便粒数、排便含水量、敞箱行为评分、敞箱排便粒数、24h内摄食量以及结肠HE染色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BS模型大鼠腹部回撤反射压力阈值降低(P<0.01),排便粒数和排便含水量增加(P<0.01),敞箱垂直得分降低(P<0.01),敞箱排便粒数增加(P<0.01),摄食量降低(P<0.05)。ZXX、ZXY各剂量均可显着增加IBS模型动物的疼痛压力阈值和最大耐受压力阈值(P<0.01)。ZXX、ZXY各剂量(ZXY中剂量除外)均可显着减少模型动物2h内排便粒数(P<0.05或P<0.01);ZXX中剂量以及ZXY中、小剂量可以降低模型动物的排便含水量(P<0.05或P<0.01)。ZXX、ZXY各剂量(ZXX小剂量除外)均可显着增加模型动物的垂直得分(P<0.01),但对水平得分无显着影响(P>0.05);ZXX中、小剂量以及ZXY中剂量可减少模型动物敞箱排便粒数(P<0.05或P<0.01)。ZXY各剂量均可增加模型动物的摄食量(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结肠无显着病理学和形态学的改变。结论:长期慢性应激导致IBS大鼠内脏敏感性增高、肠道动力亢进、精神活动异常以及食欲减退。ZXX、ZXY可以降低内脏高敏、抑制肠道动力亢进、改善精神活动以及增加食欲,对长期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2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的研究2.1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外周5-HT和5-HIAA的影响目的:探讨ZXX、ZXY对IBS模型大鼠结肠、血清5-HT和5-HIAA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5 mg/kg)、氟西汀组(2.5 mg/kg)、ZXX 大、中、小剂量组(1.2 mg/kg、0.6mg/kg、0.3 mg/kg)、ZXY大、中、小剂量组(0.6mg/kg、0.3 mg/kg、0.15 mg/kg)。采用多种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动物造模同时每日灌胃给药。采用HPLC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血清5-HT和5-HIAA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BS模型大鼠血清、结肠5-HT、5-HIAA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5-HT/5-HIAA比值略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ZXX、ZXY各剂量均可显着降低血清5-HT的含量(P<0.01),ZXX大、中剂量以及ZXY大、小剂量可显着降低血清5-HIAA的水平(P<0.05),ZXX大剂量以及ZXY中剂量亦可降低血清5-HT/5-HIAA比值(P<0.05);ZXY中、小剂量可显着降低结肠5-HT的含量(P<0.05或P<0.01),ZXY中剂量可显着降低结肠5-HIAA的含量(P<0.05),ZXX、ZXY小剂量亦可显着降低结肠5-HT/5-HIAA比值(P<0.05或P<0.01)。结论:ZXX、ZXY可以降低IBS模型大鼠结肠、血清5-HT、5-HIAA表达水平以及5-HT/5-HIAA 比值。2.2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MAO-A活性的影响目的:探讨ZXX、ZXY对IBS模型大鼠结肠MAO-A活性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5 mg/kg)、氟西汀组(2.5 mg/kg)、ZXX 大、中、小剂量组(1.2 mg/kg、0.6 mg/kg、0.3 mg/kg)、ZXY大、中、小剂量组(0.6 mg/kg、0.3 mg/kg、0.15 mg/kg)。采用多种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动物造模同时每日灌胃给药。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MAO-A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BS模型大鼠结肠MAO-A活性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ZXX中、小剂量和ZXY中、小剂量可以显着增加大鼠结肠MAO-A活性(P<0.05 或P<0.01)。结论:ZXX、ZXY可以抑制IBS模型大鼠结肠MAO-A表达。2.3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TPH1 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ZXX、ZXY对IBS模型大鼠结肠TPH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5 mg/kg)、氟西汀组(2.5 mg/kg)、ZXX 大、中、小剂量组(1.2 mg/kg、0.6 mg/kg、0.3 mg/kg)、ZXY大、中、小剂量组(0.6 mg/kg、0.3 mg/kg、0.15 mg/kg)。采用多种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动物造模同时每日灌胃给药。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TPH1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BS模型大鼠结肠TPH1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ZXX小剂量以及ZXY中、小剂量可以降低结肠TPH1 mRNA的表达(P<0.05 或P<0.01)。结论:ZXX、ZXY可以显着降低IBS模型大鼠结肠TPH1 mRNA的表达水平。2.4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SERT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ZXX、ZXY对IBS模型大鼠结肠SERT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5 mg/kg)、氟西汀组(2.5 mg/kg)、ZXX 大、中、小剂量组(1.2 mg/kg、0.6mg/kg、0.3 mg/kg)、ZXY大、中、小剂量组(0.6mg/kg、0.3 mg/kg、0.15 mg/kg)。采用多种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动物造模同时每日灌胃给药。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SERT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SER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BS模型大鼠结肠SERT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ZXX、ZXY各剂量对结肠SERT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模型大鼠结肠SERT蛋白表达略有下降(P>0.05),ZXX大剂量以及ZXY中剂量具有升高结肠SERT蛋白表达的趋势(P>0.05)。结论:IBS模型大鼠结肠SERT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SERT蛋白表达水平未发生显着变化。ZXX、ZXY对IBS模型大鼠结肠SERT mRNA和蛋白表达无显着影响。2.5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EC细胞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ZXX、ZXY对IBS模型大鼠结肠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EC)数量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5 mg/kg)、氟西汀组(2.5 mg/kg)、ZXX 大、中、小剂量组(1.2 mg/kg、0.6mg/kg、0.3 mg/kg)、ZXY大、中、小剂量组(0.6 mg/kg、0.3 mg/kg、0.15 mg/kg)。采用多种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动物造模同时每日灌胃给药。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EC)数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BS模型大鼠结肠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EC)数量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ZXX、ZXY大剂量可显着降低结肠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EC)数量(P<0.05)。结论:ZXX、ZXY大剂量可显着降低IBS模型大鼠结肠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EC)数量。2.6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5-HT3AR 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ZXX、ZXY对IBS模型大鼠结肠5-HT3A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5 mg/kg)、氟西汀组(2.5 mg/kg)、ZXX 大、中、小剂量组(1.2 mg/kg、0.6 mg/kg、0.3 mg/kg)、ZXY大、中、小剂量组(0.6mg/kg、0.3 mg/kg、0.15 mg/kg)。采用多种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动物造模同时每日灌胃给药。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5-HT3AR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结肠5-HT3AR mRNA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ZXY小剂量可显着降低结肠5-HT3AR 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ZXY可显着降低IBS模型大鼠结肠5-HT3AR mRNA的表达水平。2.7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目的:探讨ZXX、ZXY对IBS模型大鼠结肠VIP、SP、SS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5 mg/kg)、氟西汀组(2.5 mg/kg)、ZXX 大、中、小剂量组(1.2 mg/kg、0.6 mg/kg、0.3 mg/kg)、ZXY大、中、小剂量组(0.6 mg/kg、0.3 mg/kg、0.15 mg/kg)。采用多种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动物造模同时每日灌胃给药。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VIP、SP、SS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结肠VIP表达水平升高(P<0.05),ZXX大、小剂量以及ZXY中、小剂量可降低结肠VIP水平(P<0.05)。各组大鼠结肠SP、SS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ZXX、ZXY可显着降低IBS模型大鼠结肠VIP的表达水平。2.8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MC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ZXX、ZXY对IBS模型大鼠结肠MC数量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5 mg/kg)、氟西汀组(2.5 mg/kg)、ZXX 大、中、小剂量组(1.2 mg/kg、0.6mg/kg、0.3 mg/kg)、ZXY大、中、小剂量组(0.6 mg/kg、0.3 mg/kg、0.15 mg/kg)。采用多种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动物造模同时每日灌胃给药。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MC数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BS大鼠结肠MC数量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ZXX、ZXY大剂量可显着降低IBS大鼠结肠MC数量(P<0.05)。结论:ZXX、ZXY可以显着降低IBS模型大鼠结肠MC数量。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多种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该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升高,肠道动力亢进,精神活动异常,食欲减退,可以很好地模拟D-IBS的部分临床症状。2.ZXX、ZXY可以提高IBS大鼠腹部回撤反射压力阈值,降低排便粒数以及排便含水量,调节敞箱行为评分异常,降低敞箱排便粒数,增加摄食量,有效缓解IBS大鼠腹痛、腹泻等症状。3.IBS大鼠结肠、血清5-HT含量上升,结肠分泌5-HT的EC数量增加,结肠TPHi mRNA表达水平升高,5-HT合成功能增强;IBS大鼠结肠SERT mRNA表达降低,MAO-A活性降低,5-HT重摄取以及降解功能减弱。5-HT合成和代谢的不平衡性导致外周5-HT含量升高。ZXX、ZXY可以通过抑制EC以及TPH1 mRNA的表达,降低5-HT的合成水平,同时增强MAO-A的活性,加快5-HT的降解水平,从而降低外周5-HT的表达水平,但对5-HT的重摄取则无显着影响。4.IBS大鼠结肠5-HT3AR mRNA表达增加,ZXY可以降低5-HT3AR mRNA表达水平。5.IBS大鼠结肠VIP表达水平升高,ZXX、ZXY可以降低结肠VIP表达水平。6.IBS大鼠结肠MC数量增加,ZXX、ZXY可以通过降低结肠MC数量,从而减少MC脱颗粒释放的5-HT,使外周的5-HT水平恢复正常。7.ZXX、ZXY对D-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调节外周5-HT通路有关。

苏敏[5](2014)在《肠安Ⅱ号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IBS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随着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bowel syndrome, PI-IBS)的提出,国内外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多认为胃肠感染后肠道存在低度炎症或无炎症,处于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致使出现IBS症状。经过近10年临床观察文献分析得出,目前西医主要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改善肠道菌群为主的对症治疗,中医认为肝郁脾虚是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证是主要证型,痛泻要方及其加减方为主要治疗手段,并且临床疗效显着。本研究采用的肠安Ⅱ号方由痛泻要方加减,并加强了其益气安肠,温阳固涩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肠安Ⅱ号方对IBS模型大鼠免疫功能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而PI-IBS的主要疾病特点是肠道存在低度炎症、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因此采用肠安Ⅱ号方干预治疗PI-IBS,并且阐明其对PI-IBS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IBS近现代中西医治疗进展的论述和对中西医治疗IBS临床研究的文献分析,讨论目前存在问题及优点,为临床、科研提供参考;对肠安Ⅱ号方进行药效学实验,明确肠安Ⅱ号方的药理作用;采用新生母子分离+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建立PI-IBS大鼠模型,给予肠安Ⅱ号方不同剂量进行干预,观察其疗效并研究其对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实验一、肠安Ⅱ号方对小鼠的药效学研究目的:观察肠安Ⅱ号方的镇痛抗炎作用及其对胃肠动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ICR小鼠小肠推进和新斯的明亢进实验来观察肠安Ⅱ号对胃肠动力是否有影响;采用热板镇痛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来观察肠安Ⅱ号方是否有镇痛抗炎作用;以迟发性变态反应(DTH)、碳粒廓清指数测定的实验来观察其是否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结果:在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实验、新斯的明致小肠亢进实验中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推进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而3组间两两比较没有差异(P>0.05);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的肿胀度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8>0.05);在小鼠热板镇痛实验中,给药后60s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阈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后120s肠安Ⅱ号高剂量组阈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迟发型变态反应实验中,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比模型对照组显着降低(P<0.001)。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肠安Ⅱ号方对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从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粘膜通透性三方面观察肠安Ⅱ号方对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主要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调控来研究肠安Ⅱ号方对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以CD4/CD8比值,L-4/IL-1β比值,SIgA浆细胞活化程度,至分泌到肠腔的SIgA含量水平为观察指标,明确肠安Ⅱ号方对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新生母子分离+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建立PI-IBS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肠安Ⅱ号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痛泻要方组、白术内酯Ⅰ组、得舒特组、正常对照组。每日上午09:00,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治疗组分别给予白术内酯Ⅰ、痛泻要方和肠安Ⅱ号煎剂,按照大鼠体重0.8ml/100g进行灌胃给药,连续14d。结果:(1)对各组实验大鼠基本情况和肠粘膜组织形态观察可见:①造模后大鼠活动度、皮毛光泽度明显降低,用药后皮毛洁白光亮,活动度增加。②对大鼠进食量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进食量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01,p<0.01);用药后模型组进食量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1),各用药组进食量与正常组进食量相当(P>0.05)。③对大鼠体重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大鼠体重比正常组较轻(P<0.01,p<0.05);用药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体重比正常组轻(p>0.05),用药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量比正常组少(P<0.01),各用药组大鼠体重增长量与正常组增长量相当(P>0.05)。④对各组实验大鼠大便含水量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大便含水量比正常组高,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肠安Ⅱ号中、低剂量、白术内酯Ⅰ、痛泻要方大便含水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⑤结肠组织HE染色观察情况,正常组、用药组及模型组均未发现3分及3分以上病变,模型组在不同视野中有2分病变,肠安Ⅱ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视野观察中,有评分表现为轻度炎症1分,通过对HE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模型组评分比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肠安Ⅱ中剂量、低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用药组HE评分比模型组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各用药组治疗后HE评分仍比正常组高(P<0.01)。⑥活化肥大细胞(MC)计数,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其余各用药组MC计数比正常组显着增多(P<0.001,P<0.01)。⑦嗜铬细胞(EC)计数,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其余各用药组比正常组显着增多(P<0.001)。(2)对PI-IBS大鼠疾病特征和证候特征的疗效情况:①对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用药前模型组及各用药组AWR注水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用药后模型组AWR注水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用药后比用药前降低(P<0.05),各用药组在治疗后AWR注水量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P<0.01)。②对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水平的影响,用药前(模成功后)模型组血清中MPO活力较高,与用药后模型组MPO活力水平无差异(p>0.05),用药后模型组血清中MPO活力水平比各用药组和正常组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③糖水偏好实验,模型组糖水偏好值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糖水偏好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④旷场试验观察对大鼠活动度的影响,穿格数用药前(造模完成后)模型组与各用药组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1,P<0.05),用药后模型组穿格数比正常显着减少(P<0.01),站立数用药前各组站立数比正常组显着减少,用药后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其余各用药组站立数增加,但与正常组比较仍存在显着差异(P<0.001-0.05),修饰数用药前肠安Ⅱ号中剂量组、痛泻要方组、得舒特组修饰数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5),其余各组修饰数比正常组减少,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肠安Ⅱ号中剂量、高剂量组修饰数增多。⑤对大鼠D-木糖代谢的影响,用药前各组大鼠的尿D-木糖含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大鼠在用药前、用药后无变化,用药后各用药组大鼠尿D-木糖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对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①从机械屏障角度,在1.2万倍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粘膜观察紧密连接状态,可见模型组结肠上皮细胞膜局部缺如,胞质肿胀,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紧密连接打开;肠安Ⅱ号高剂量、中剂量组结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连接紧密;肠安Ⅱ号低剂量组结肠上皮细胞有紧密连接,连接缝隙略增宽;痛泻要方组结肠上皮细胞有紧密连接,紧密连接缝隙正常;白术内酯Ⅰ组肠上皮紧密连接可见连接缝隙较宽;得舒特组肠上皮可见紧密连接复合体完整,连接缝隙较宽松;正常组结肠上皮细胞完整,细胞间细胞膜完整,紧密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及桥粒)完整,连接紧密。②对粘膜通透性的影响,模型组血清中血浆内毒素(LPS)水平比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用药后各用药组LPS水平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P<0.01)比正常组略高(P<0.05,P<0.01)。③对肠粘膜免疫屏障的影响,用药前模型组与各用药组CD4计数比正常组低(P<0.001);各用药组CD4计数组间比较,肠安Ⅱ号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各用药组和正常组CD8计数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1);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各用药组及正常组CD4/CD8比值均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01);痛泻要方组CD4/CD8比值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肠安Ⅱ号各剂量组、白术内酯Ⅰ及得舒特比正常组略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及各用药组IL-4水平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01),用药干预后可使IL-4水平升高,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比其他用药组水平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及各用药组IL-1β水平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1,P<0.05),用药干预后可使IL-1β水平降低,各用药组中IL-1β水平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比其他用药组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组及正常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数目比模型组显着增多(P<0.001)达2倍余;各用药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计数比正常组略低(P<0.001);各用药组组间比较可见,肠安Ⅱ号中、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计数比肠安Ⅱ号高剂量组、得舒特组略高(P<0.01)。肠安Ⅱ号中剂量、高剂量组肠管内壁粘液中SIgA水平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其他各用药组SIgA水平比模型组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组PGE2水平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01,P<0.05),各组PGE2水平组间比较,肠安Ⅱ号中剂量>正常组>肠安Ⅱ号高剂量=肠安Ⅱ号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P<0.05)。[研究结论]肠安Ⅱ号方具有药效学作用,具体为其高、中、低剂量组有调节胃肠动力和对迟发型变态反应显着抑制的作用,中、高剂量有抗炎和镇痛作用,并能延长镇痛的时间,高、中、低剂量有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的趋势。通过新生母子分离+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后,可以建立符合PI-IBS疾病特点和脾虚肝郁型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主要体现在造成模型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抑郁状态、大便含水量增加、无炎症或轻度炎症的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等疾病特点,并有进食量减少、D-木糖代谢降低、活动度减少、抑郁等肝郁脾虚型的证候特点。给予肠安Ⅱ号方干预治疗后,出现疾病、证候特征的明显改善,并且对模型大鼠结肠粘膜上皮屏障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使得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嵌合紧密,降低结肠粘膜的通透性,阻止外界大分子(细菌、病毒等)的入侵,并且通过提高保护因子,降低炎症损坏因子水平,激活免疫SIgA浆细胞,促其活化分泌SIgA到肠腔,从而激活细胞免疫到体液免疫的自我免疫保护机制,最终降低肠道炎症,降低内脏高敏感和大便含水量等,起到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PI-IBS的目的。

谢慧臣[6](2013)在《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慢性身心应激大鼠模型,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胃排空、小肠推进、胃电图、胃肠神经递质的影响,从不同方面探讨加味四逆散干预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的机制。另建立慢性身心应激大鼠模型,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形态、胃粘膜EGF、EGFR蛋白、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影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第一部分:取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西沙比利组、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五组均采用身心应激方式造模,连续造模4周。从第3周起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灌胃治疗,西沙比利组以西沙比利混悬液灌胃治疗;空白、模型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1)造模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精神状态、兴奋程度、情绪反应、行为状态、活跃状况、睡眠行为,皮肤毛发色泽和状态等情况,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的饮水量、进食量,分别于实验前1天和试验后的第7、14、21、28d用电子秤称量每只大鼠体重,观测大鼠体质量改变情况;造模结束后行旷场试验(Open-field法)测定实验大鼠跨格运动次数和直立运动次数并在实验室游泳池内测定大鼠游泳力竭时间。(2)经加味四逆散等干预后于4周末空腹检测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试验大鼠胃电变化,了解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的胃电活动在幅度、频率上的差异,检测完毕后对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西沙比利组胃肠动力及胃电图相应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3)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免疫组化法测定实验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结肠粘膜组织c-kit的平均光密度值变化。第二部分: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奥美拉唑组、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五组均给予身心应激方式造模,连续造模4周。从第3周起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用加味四逆散灌胃治疗,奥美拉唑组以奥美拉唑混悬液灌胃治疗;空白、模型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1)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行胃粘膜形态及结构,胃酸及胃粘膜血流量的检测。(2)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行胃粘膜EGF、EGFR蛋白表达检测。(3)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逆转录PCR法测定模型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mRNA、内皮素1(ET-1) m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结果:(1)受试大鼠在实验前均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随应激时间的延长,第3周以后模型组大鼠的饮水量及摄食量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而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用药后饮水量及摄食量下降趋势不同程度减缓,至第4周,其饮水量、摄食量不同程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饮水量及摄食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造模后的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体重增长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第4周末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体重增长量增加显着,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跨格运动、垂直运动的得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跨格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造模后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力竭游泳时间不同程度延长,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胃排空率升高不明显(P>0.05),而小肠推进比升高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慢波节律、主频率、主功率、快波频率、胃电慢波振幅明显增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其中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电波接近正常水平;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慢波节律及快波频率均有明显增强(P<0.05或P<0.01);(3)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c-kit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c-kit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第二部分结果:(1)各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各组大鼠胃液总酸度(pH值)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液PH值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液PH值升高不明显,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大鼠肉眼下胃粘膜形态变化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损伤减轻最明显,已接近正常水平,奥美拉唑组、加味四逆散中剂量组及加味四逆散低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不同程度好转。各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损伤程度评级变化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出血坏死溃疡明显。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镜下可见胃粘膜病损程度较模型组显着减轻,加味四逆散中、低剂量组可见胃粘膜不同程度好转。各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坏死明显。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紧密,胞膜结构完整,细胞核形态正常。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胞膜结构基本完整,胞浆中细胞器分布欠均匀。加味四逆散中、低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恢复正常;(2)各实验组大鼠胃粘膜组织的EGF及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蛋白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3)各组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 mRNA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内皮素1(ET-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内皮素1(ET-1)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Ol);结论从第一部分可知:(1)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异常,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的抑郁状况。(2)加味四逆散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身心应激大鼠的胃电波异常,可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胃电活动,增快胃平滑肌收缩等途径而实现的,同时加味四逆散促进大鼠胃肠动力的效应呈量效关系。(3)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神经递质的异常,缓解因胃肠神经递质紊乱导致的模型大鼠胃肠功能失调。从第二部分可知:(1)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形态及结构,胃酸及胃粘膜血流量的异常,解除因慢性身心应激对模型大鼠胃粘膜的损伤。(2)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组织细胞的功能,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的胃粘膜组织EGF、EGFR蛋白表达的异常。(3)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异常,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胃粘膜的损害。

张北华[7](2013)在《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其患病率逐年增高,与精神心理因素和感染因素密切相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我国IBS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内脏感觉过敏、肠道动力增强、脑肠作用异常、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等。近年来对IBS-D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但还比较片面。中医学认为肝郁脾虚是其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证是其最主要的证型。西药作用靶点单一,难以解决IBS-D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药复方具有多靶点作用整体治疗的优势。目前对IBS-D动物模型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造模方法还不成熟,动物模型稳定性欠佳,深入全面研究IBS-D的发病机制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进一步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利于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对于开发新药,发挥中医药治疗IBS-D的优势具有推动作用。第一部分:IBS-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的探索目的:探索建立IBS-D大鼠模型的理想制作方法材料和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新生雌性SD大鼠造模,分为正常对照组、番泻叶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高乳糖饲料组、醋酸灌肠组和5-HT腹腔注射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法建立内脏高敏感模型,即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2月后选择体重大于250g的大鼠进行致泻造模。番泻叶高剂量组给予番泻叶煎剂4.5g/kg、中剂量组给予3g/kg、低剂量组给予2g/kg灌胃,灌胃体积为10ml/kg,连续7天,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乳糖组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7天后换用普通饲料;醋酸灌肠组给予4%的醋酸灌肠1ml,灌肠1次,普通饲料喂养,此后不做任何处理;5-HT腹腔注射组给予5-HT2.1mg/kg腹腔注射,连续7天,普通饲料喂养;正常组不给于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大鼠造模期间的腹泻率,造模后1周每天的大便积分(硬便1分,软便2分,不成形便3分),造模前后的体重增长情况以及近端结肠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腹泻率:番泻叶高剂量组(4.5g/kg)、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腹泻率均为100%,其余各组均未出现腹泻。(2)体重增长量:与正常组大鼠相比,除番泻叶低剂量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组体重增长量均显着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体重出现明显的负增长。(3)大便积分:造模后番泻叶高剂量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6天内的平均大便积分显着高于正常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4)近端结肠病理:高乳糖组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细胞间质轻度水肿;醋酸灌肠组部分结肠与腹腔组织粘连、增厚,结肠缩短,近端结肠可见粘膜轻度充血,绒毛变钝,其余各组未见异常。结论:(1)母子分离+适当剂量的番泻叶灌胃是复制IBS-D动物模型较为合理的造模方法。(2)基于大便基本特征和病理组织学改变是判定IBS-D动物模型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二部分: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材料和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新生SD雄性大鼠造模,分为正常组、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分离+束缚组(模型组)和以方测证组,每组20只大鼠。基于第一部分研究结论选择母子分离+番泻叶灌胃复制IBS-D大鼠模型,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复制肝郁脾虚证候模型,将二者叠加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分三步造模,第一步:正常组和正常束缚组大鼠新生期母子不分离,其余各组于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第二步:各组大鼠2月龄时,正常组和母子分离组不处理,其余各组采用自制束缚架,束缚肩部和腹部,使其固定不动,每天束缚3h,连续3周;第三步:束缚造模期第2周开始每天上午9点给予以方测证组大鼠灌服痛泻要方煎剂(3g/kg,10ml/kg),其余各组灌服生理盐水(10ml/kg),第3周开始,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每天上午9点灌服生理盐水,下午4点灌服番泻叶煎剂(4.5g/kg,10ml/kg),乙方测证组上午灌服痛泻要方煎剂,下午灌服番泻叶煎剂,正常对照组上下午均灌服生理盐水。从宏观疾病特征、宏观证候特征和微观生物学指标三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宏观疾病特征评价方法:束缚造模前后检测各组大鼠的内脏敏感性(痛觉阈值)、测评束缚期间和造模后各组大鼠的大便积分(计分方法同前)。宏观证候特征评价方法:肝郁的评价于束缚造模期前后观察各组大鼠旷场行为学、糖水偏好率、悬尾不动时间,脾虚的评价通过观察各组大鼠在束缚期间的体重增长情况以及造模后的进食量。微观生物学指标评价:检测血清D-木糖、5-HT、BDNF、IgA、 IgG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液和胸腺组织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各组大鼠的脾脏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嗜铬细胞数目变化;评价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痛觉阈值:造模结束后,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痛觉阈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P<0.01),正常束缚组痛觉阈值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痛觉阈值(P<0.01)。(2)大便情况:短期束缚应激可使大鼠排便粒数明显增加,长期束缚应激对大鼠排便粒数无明显影响,但可使其大便含水量增加,甚至不成形。造模结束后,5天内的平均大便积分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正常束缚组和母子分离组(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腹泻情况无明显改善。(3)体重增长量: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增长量均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无明显影响。(4)旷场实验: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模型组大鼠的穿格数和站立数均较正常组减少(均P<0.05),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穿格数和站立数(P<0.05)。(5)糖水偏好率: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的糖水偏好率均较正常组降低(P<0.01,P<0.05,P<0.01),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P<0.05)。(6)悬尾不动时间: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较正常组延长(P<0.01,P<0.05,P<0.05),痛泻要方可缩短模型组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P<0.05)。(7)进食量:造模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平均进食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的进食量(P<0.05)。(8)血清指标:造模结束后,血清D-木糖含量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血清D-木糖含量无明显影响。血清5-HT正常束缚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1),痛泻要方可降低模型组大鼠的血清5-HT含量(P<0.01)。血清BDNF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血清IgA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正常束缚组和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血清IgA水平无明显影响。血清IgG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血清IgG无明显影响。(9)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造模结束后,血液Th (CD3+CD4+CD8-)亚群比例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Tc (CD3+CD4-CD8+)亚群比例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胸腺T总细胞比例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痛泻要方对模型组的血液和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影响。(10)脾脏指数: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正常束缚组和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脾脏指数无明显影响。(11)近端结肠肥大细胞数目:模型组较正常组增多(P<0.01),正常束缚组和母子分离组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可显着减少模型组大鼠近端结肠的肥大细胞数目(P<0.01)。(12)嗜铬细胞数目: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中的肥大细胞数目均较正常组增多(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近端结肠组织中的嗜铬细胞数目无明显影响。(13)组织病理:各组大鼠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采用母子分离+慢性束缚应激+番泻叶灌胃可成功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2)采用慢性束缚联合母子分离法造模优于单一因素法。(3)本研究所建立的IBS-D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具有内脏高敏感性、肠道通透性增加、抑郁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特征。(4)根据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宏观疾病、证候特征和微观生物学指标评价动物模型是否成功的方法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第三部分:IBS-D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目的:基于第二部分大鼠模型,从结肠和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与IBS-D发病相关的差异蛋白,并进行对比分析。材料和方法:采用第二部分正常组、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近端和远端结肠和全脑组织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利用iTRAQ技术筛选各组样本中的差异蛋白,采用Mascot软件对差异蛋白的质谱信息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然后基于Uniprot和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鉴定到的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采用IPA软件分析各组差异蛋白涉及到的生物通路和相互作用关系。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从基因水平对选定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在正常束缚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542个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2,P<0.05),其中309个上调,233个下调,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1884个差异蛋白,其中764个上调,1120个下调;母子分离组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809个蛋白,其中415个上调,394个下调,脑组织筛选和鉴定出了2386个蛋白,其中1080个上调,1306个下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731个差异蛋白,其中424个上调,307个下调,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2567个差异蛋白,其中1187个上调,1380个下调。(2)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分离束缚组在结肠组织中有192个差异蛋白共同表达,在脑组织中有1501个差异蛋白共同表达。(3)在正常束缚组,有153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共同表达,母子分离组有280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共同表达,分离束缚组有239个蛋白在脑和肠组织中共同表达。三组均有55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中共同表达。(4)模型组结肠组织中差异倍数>3蛋白有6个,其中4个上调: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酶原、内凝集素蛋白、FH2区包含蛋白1、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Ⅱ类抗原;2个下调: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X区包含蛋白3、血红蛋白α亚。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信号转导、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免疫反应、脂质代谢、氧气转运过程。脑组织中差异倍数>4的蛋白有22个,其中4个上调:过氧化物酶膜蛋白PEX14、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链2、唐氏综合症临界区域基因3、Lrba蛋白;18个下调:血红蛋白p亚基、胸腺旁腺素、神经生长因子、细胞色素C氧化酶6B1亚基、40s核糖体蛋白、ATP合成酶d亚基、线粒体输入内膜移位酶亚基Tim13、NADH脱氢酶黄素蛋白3、细胞色素C氧化酶5A亚基、浦肯野细胞蛋白4、ATP合酶藕联因子6、脂酰辅酶A结合蛋白、细胞色素C、金属硫蛋白3、肌动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结合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胸腺素p4。这些蛋白参与了蛋白质运输、电子传递、空泡运输、氧气转运、免疫、神经内分泌、rRNA转运、金属离子结合、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核苷酸代谢等。在模型组肠组织中鉴定出的热休克蛋白27、免疫球蛋白J链表达上调、血红蛋白α亚基、血红蛋白β亚基表达下调,这些蛋白与临床报道一致。(5)模型组结肠组织的差异蛋白功能主要与细胞组织结构、细胞的功能和修复、细胞死亡和生存、细胞形态、组织发育、细胞发育、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细胞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小分子生物化学等有关,脑组织的差异蛋白功能主要与细胞的组织结构、细胞的功能和修复、细胞死亡和生存、细胞形态、小分子生物化学、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小分子转运、细胞发育、组织发育和核苷酸代谢等有关。(6)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了整合素信号、5-HT降解信号、抗原呈递通路、白介素4信号等27个生物通路,脑组织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了间隙连接信号、上皮黏着连接信号、线粒体功能障碍等26个生物通路。结肠组织中存在9类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脑组织中存在12类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7)结肠组织AQP8mRNA、NHE3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一致,结肠和海马BDNF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水平不完全一致。结论:(1)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蛋白,部分蛋白与临床报道一致,该模型具备IBS-D的病理特征。(2) 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共同表达的差异蛋白,表达方式多样,印证了IBS-D脑肠相互作用异常的机制。(3)慢性束缚应激、母子分离应激以及二者联合作用具有共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二者联合对脑组织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4)IBS-D发病与多种蛋白质分子改变有关,深入研究各差异蛋白的功能可进一步阐明IBS-D的发病机制。

李晓红[8](2013)在《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克罗恩病大鼠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克罗恩病大鼠细胞因子的含量、血管活性肠肽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以及TLR4, NF-κB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干预克罗恩病的分子机制及最佳配比。方法: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之复因脾虚造模法结合TNBS/乙醇法建立脾气虚克罗恩病动物模型,运用“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确立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并予以治疗,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IL-4、 IL-10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VIP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TLR4mRNA, NF-κBmRNA的表达。结果: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表面起伏不平,粘膜层灶性坏死脱落,粘膜下层灶性较重,有炎症反应,并见淋巴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增生,纤维细胞增生,有非干酪样坏死,肌层重度炎症反应可见小脓肿形成。白术茯苓汤B1、B2、B3、B4、B7、B8、B9、B10组仍可见有粘膜缺损,表面不平,粘膜及粘膜下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肠腺结构不完整,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B5组、B6组上述病理情况减轻,可见腺体及杯状细胞,仍见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少于模型组;②血清TNF-α、IL-1β的含量: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显着升高(P<0.05);B5组、B6组、B7组血清TNF-a显着降低(P<0.05);B6组、B7组血清IL-1β水平显着降低(P<0.05);③血清IL-4、IL-10含量:模型组大鼠血清IL-4、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5);B6组、B7组血清IL-4水平显着升高(P<0.05);B6组血清IL-10水平显着升高(P<0.05);④结肠组织VIP和VIPR1表达:模型组大鼠结肠VIP和VIPR1表达显着增高(P<0.05);白术茯苓汤B5组、B6、B7组结肠组织VIP及其受体VIPR1表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⑤结肠组织TLR4mRNA、NF-κBmRNA的表达:空白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RNA、NF-κBmRNA仅有少量的表达,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raRNA、NF-κ BmRNA水平显着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白术茯苓汤B5组、B6组TLR4mRNA、NF-κB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白术茯苓汤对实验性脾气虚CD具有干预作用:能抑制促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血清TNF-a、IL-1β含量,同时促进抗炎因子的分泌,提高血清IL-4、IL-10的水平,调节促炎性因子和抗炎性因子二者之间的平衡从而减轻肠道的炎症,对实验性脾气虚CD发挥干预作用。白术茯苓汤对实验性脾气虚CD的干预作用机制:能有效抑制TLR4、NF-κ B基因的激活,引起下游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减少,减轻结肠的炎症损伤;同时降低结肠组织VIP及其受体VIPR1的表达,表明有调节VIP及其受体的作用,一方面纠正紊乱的胃肠运动,改善脾气虚CD的腹泻、腹胀等症状;同时降低VIP及其受体的含量,减轻肠道粘膜血管扩张导致的粘膜充血或水肿,抑制因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的促炎因子释放,增加抗炎因子的分泌,从而减轻肠道炎症的损伤。综合研究显示:白术茯苓汤从多层次、多个靶点对脾气虚CD起到干预作用,其中以B6组(白术:茯苓=15:12)的调控作用较为全面,体现出相须增效的配伍关系。

王渊[9](2013)在《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双向调节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刺对机体的影响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同一穴位是否对同一器官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存在双向调节作用,也就是在激发机体自身固有的调节系统的前提条件下,可以起到这种疗法防治疾病、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我们从功能性肠病切入,以功能性腹泻和功能性便秘这两种相反病理生理状态的疾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针刺激可调节胃肠运动的穴位“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观察其对与大鼠胃肠运动相关的脑肠肽含量和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不同穴位对同一内脏活动的“双向调节机制”,系统探讨电针刺激穴位引起双向调节效应的作用靶点以及促使这种效应产生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本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是通过有关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FC)、功能性腹泻(FD)的古今文献、现代研究进展回顾、挖掘、分析,预期证实针灸是功能性便秘和腹泻的重要治法。实验研究部分首先采用番泻叶灌胃复制FD大鼠模型,冰水灌胃复制FC大鼠模型,在造模结束后,采用ELISA法及免疫印迹动态观察模型大鼠血清及组织中GAS、SP、 Ghrelin、VIP、SS、GAL及结肠组织c-kit蛋白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FD和FC发病中的作用。其次是在成功复制FD和FC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电针刺激不同穴位组合对FD和FC大鼠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其对FD和FC大鼠血清及组织中GAS、SP、Ghrelin、VIP、SS、GAL含量及结肠组织中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电针双向调节功能性肠病的作用机理,探讨同一穴位是否对同一器官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存在双向调节作用的生物学机制。结果(1)采用番泻叶灌胃复制FD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不同其体质量增长率、腹泻指数、稀便率、稀便级,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呈负增长但趋势平缓,腹泻指数、稀便率、稀便级均较空白组显着性增多。模型大鼠结肠通过HE染色在光镜下可以呈现以下表现:结肠粘膜形态完好,粘膜下未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尚无炎性细胞浸润。采用番泻叶灌胃复制FC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不同其体质量增长率、24小时粪便粒数、24小时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及首粒黑便排出时间,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但趋势平缓,24小时粪便粒数、24小时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均较空白组显着性减少,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较空白组显着性增加。模型大鼠结肠通过HE染色在光镜下可以呈现以下表现:结肠粘膜形态完好,粘膜下未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尚无炎性细胞浸润。(3)对于FD大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GAS、SP、 Ghrelin含量显着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VIP、SS、GAL含量显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于FC大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VIP、SS、GAL含量显着性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4)对于FD大鼠,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对于FC大鼠,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5)对于FD大鼠,在电针干预第11天,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大鼠1小时内排便粒数、腹泻指数、稀便率和稀便级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Ⅰ组对其改善最为明显。对于FC大鼠,在电针干预第11天,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大鼠24小时粪便粒数、24小时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Ⅱ组对其改善最为明显。(6)对于FD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降低,VIP、SS、GAL含量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但均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电针Ⅰ组可使大鼠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下降及VIP、SS、GAL含量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对于FC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升高,VIP、SS、GAI含量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但均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电针Ⅱ组可使大鼠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升高,VIP、SS、GAL含量降低并接近正常水平。(7)对于FD大鼠,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三组可以使c-kit的蛋白表达减少,电针1组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电针Ⅱ组和电针Ⅲ组c-kit的蛋白表达减少不明显,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Ⅰ组与电针Ⅱ组、电针Ⅲ组相比c-kit的蛋白表达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对于FC大鼠,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三组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电针Ⅱ组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电针Ⅱ组与电针Ⅰ组、电针Ⅲ组相比c-kit的蛋白表达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采用番泻叶灌胃可成功复制FD模型,冰水灌胃可成功复制FC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脑肠肽GAS、SP、Ghrelin、VIP、SS、GAL和c-kit蛋白的平衡参与了FD和FC的发生、发展。(3)对于FD和FC模型大鼠,其结肠组织中c-kit蛋白的表达与脑肠肽GAS、 SP、Ghrelin的表达之间均存在程度相等的效应关系,呈正相关,与脑肠肽VIP、 SS、GAI的表达之间均存在程度不等的效应关系,呈负相关。(4)电针“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均与相关脑肠肽含量及c-kit表达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天枢”、“大肠俞”对胃肠功能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胃肠运动,“曲池”、“上巨虚”对胃肠功能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胃肠运动。针刺上述穴位对胃运动的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脑肠肽对胃肠平滑肌细胞动力调节的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调节c-kit蛋白表达而实现的。而且,在本研究中,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共识表现为同一穴位组合对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内脏器官存在着双向调节效应,而是表现为不同穴位的组合发挥综合的良性的调节作用。

梁颖瑜[10](2013)在《不同中医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激水平、基因表达与超微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肝郁脾虚证和脾胃虚弱证等两种中医证型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心理状态、IBS症状严重程度、生存质量,测定唾液淀粉酶(sAA)、唾液皮质醇、sAA/唾液皮质醇比值等指标,通过PCR芯片方法测定IBS肠粘膜组织10大类型的基因表达,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超微结构观察,从宏观、微观、超微观整体上探讨不同中医证型IBS-D的肝、脾功能失调的异同点与病变实质。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2例,其中肝郁脾虚证32例,脾胃虚弱证30例,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2研究方法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受试者心理状态2.2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之肠易激综合征量表(GEDPRO-IBS)评定受试者生存质量2.3 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定受试者症状2.4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2.5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唾液淀粉酶含量及唾液皮质醇水平2.6在每组受试者中各随机选取10位进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下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以上10cm处取肠粘膜活检标本5块,其中2块立即置于Trizol液中-80℃贮存,在IBS-D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中随机各选取6例,健康对照组中随机选取3例,这2块肠粘膜组织用于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检测;另1块肠粘膜组织置于电镜固定液中4℃贮存,用于透射电镜观察肠粘膜超微结构改变;最后2肠粘膜组织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贮存,用于石蜡切片的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型1(TRP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7结肠粘膜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检测mRNA表达定制结肠粘膜组织PCR芯片,根据IBS肝、脾功能失调理论确定要检测的88个基因位点包括:应激基因、脑肠肽及其受体系列、TRP系列、能量代谢酶相关基因、炎症因子(促炎因子、抑炎因子)、趋化因子、紧密连接蛋白、水通道蛋白、与平滑肌运动相关的酶及细胞骨架蛋白等10大类型的基因位点。检测结肠粘膜组织各基因的表达2.8肠粘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2.9肠粘膜组织BDNF、TRP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10肠粘膜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三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IBS-D患者6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在18~60岁,平均年龄(32.89±11.32)岁。其中肝郁脾虚证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3.37±12.39)岁;脾胃虚弱证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4.30±12.29)岁。健康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0.97±9.01)岁。三组受试者之间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学历、工作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 各组受试者心理状态分析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SCL-90量表评分总分、阳性项目数和多项因子分均高于脾胃虚弱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D脾胃虚弱证患者SCL-90量表评分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郁脾虚组患者的SCL-90量表总分与躯体化、抑郁和恐怖心理关系最为密切。3 各组受试者生存质量评价分析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患者生存质量自我总评分低于脾胃虚弱组;肝郁脾虚组患者对本病的担心程度、精力与形色、疼痛与不适、心理方面、社会关系等方面以及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的严重程度均高于脾胃虚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BS-D患者心理领域得分与精力与形色、疼痛与不适、消化功能等方面和生理领域等呈正相关(P<0.05)。IBS-D肝郁脾虚组患者心理领域得分还与独立性领域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IBS-D患者生存质量自我总评分均与社会关系方面和环境领域关系最为密切。肝郁脾虚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自我总评分还与疼痛与不适方面关系尤为密切。4 腹泻型IBS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分析IBS-SSS量表评分结果显示,与脾胃虚弱组比较,IBS-D肝郁脾虚组患者IBS-SSS量表总积分、腹痛程度、腹痛频度积分明显高于脾胃虚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腹胀程度、排便习惯满意度及影响生活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患者的腹痛程度、腹痛频度、腹胀程度、排便习惯满意度积分、影响生活程度积分、总积分等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各组受试者唾液淀粉酶、唾液皮质醇变化5.1各组唾液淀粉酶活性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的酸刺激前唾液淀粉酶(sAA)活性以及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酸刺激后sAA活性/酸刺激前sA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BS-D肝郁脾虚组与脾胃虚弱组比较,两组之间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sAA)活性以及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酸刺激后sAA活性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2各组唾液淀粉酶含量、唾液皮质醇水平及sAA/唾液皮质醇比值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的唾液淀粉酶(sAA)含量、sAA/唾液皮质醇比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的唾液皮质醇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脾胃虚弱组相比较,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唾液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A含量、sAA/唾液皮质醇比值在IBS-D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6 结肠粘膜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检测结果PCR芯片熔解曲线表示所测试的每个基因位点纯度均极高,未见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BS-D肝郁脾虚组共有34个基因表达量上调2倍以上,主要为应激基因、脑肠肽、受体类和能量代谢酶等基因;共有8个基因表达量下调2倍以上,主要为抑炎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基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BS-D脾胃虚弱组共有38个基因表达量上调2倍以上,主要为应激基因、受体类、趋化因子和能量代谢酶等基因;共有6个基因表达量下调2倍以上,主要为抑炎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基因。与IBS-D脾胃虚弱组比较,IBS-D肝郁脾虚组有共4个基因表达量上调2倍以上,分别为原癌基因C-FO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共有15个基因表达量下调2倍以上,分别为糖皮质激素受体(GR)、CRF1受体、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TAT)、5-HT2、5-HT3.5-HT7、5-HT的转运(SERT)、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型TRPC4、TRPV4、IL-10、CCL16、CCL13、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和平滑肌运动相关酶前动力蛋白2。7 各组肠粘膜组织HE染色结果未见明显异常。8 各组肠粘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肠粘膜组织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肠粘膜组织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型1(TRPV1)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粘膜组织的BDNF和TRPV1在IBS-D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9 各组肠粘膜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9.1各组肠粘膜组织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肠微绒毛、线粒体形态IBS-D患者肠粘膜组织出现微绒毛不规则脱落、损伤;杯状细胞增生、分泌旺盛;部分细胞核变形,核仁变化;线粒体增生、空泡状变性等。9.2两组IBS-D患者肠粘膜组织肥大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与IBS-D脾胃虚弱组相比较,IBS-D肝郁脾虚组肥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数量更多,分泌更活跃。IBS-D脾胃虚弱组另外表现为糖原聚集。9.3两组IBS-D患者肠粘膜组织细胞间紧密连接正常时紧密连接排列较为稀疏,在IBS-D脾胃虚弱组中可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成串排列。结论:1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结论IBS-D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消化功能异常方面反映不同中医证型IBS-D患者肝、脾功能失调的整体宏观表现。因“脾在液为涎”,唾液淀粉酶和唾液皮质醇测试结果证实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HPA轴活性明显升高,反映肝失疏泄。两组IBS-D患者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应激反应能力下降,反映脾虚证的严重程度和IBS-D肝、脾功能失调的原理。2肠粘膜组织PCR芯片测定结果的总体分析结论本研究中肠粘膜组织PCR芯片10大类88个基因分别反映不同中医证型IBS-D中医肝、脾功能失调的实质,应激基因表达升高反映IBS-D应激水平升高,与肝相关;脑肠肽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升高反映脑肠轴变化,与肝、脾相关;免疫水平变化是IBS“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常的一部分,能反映IBS肝、脾功能失调;能量代谢酶、水通道蛋白等与脾虚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失调有关。3 IBS-D肝、脾功能失调与脑—肠轴异常肝郁脾虚组心理障碍较明显,唾液皮质醇升高,应激基因表达升高,内分泌细胞和肥大细胞分泌旺盛,脑肠肽及其受体表达升高,均可提示IBS-D肝郁脾虚组机体整体应激水平升高,HPA轴活性升高,导致内脏高敏感性,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最终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IBS-D两种中医证型肠粘膜组织BDNF异常升高,与TRPV1及其他受体的异常升高,说明肝失疏泄致内脏高敏感性,内脏痛阈降低有关。4脾失健运与IBS-D4.1脾主运化水谷异常与IBS-DIBS-D患者存在细胞内能量供应与利用失常,与脾主运化水谷异常,化生气血不足有关。IBS-D患者引起免疫功能紊乱,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有关,最终引起免疫功能失调。4.2脾主运化水液异常与IBS-DIBS-D患者水通道蛋白4、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升高,电镜下紧密连接增生,与脾主运化水液失常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PCR芯片10个类型的88个基因位点的检测结果,结合心理、症状评定及应激相关指标的检测,从应激与肝失疏泄、脑肠轴异常、脾失健运与气血生化不足、脾运化水谷、运化水液失常等方面,宏观、微观、超微观相结合地探讨了不同中医证型IBS-D肝、脾功能失调的实质。

二、慢性应激大鼠血和结肠粘膜胃肠激素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应激大鼠血和结肠粘膜胃肠激素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肥胖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1.3 干预方法
        1.4 检测指标
        1.5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Lee’s指数的变化
        2.2 各组大鼠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指标的变化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控食欲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二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及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
        1.6 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2.2 样品NDA处理结果
        2.3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
        2.4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机制
实验三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脑肠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R、CCK、CCKR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CK、CCKR、leptin、leptinR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四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 检测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 p-STAT3 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 表达以及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CCK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leptin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中枢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讨论
    1.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模型制备的评价
    2.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2.1 中医对肥胖病因的认识
        2.2 中医对肥胖病机的认识
    3.针灸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选穴依据
    4.干预方法的选择
        4.1 电针频率及参数的选择
        4.2 限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作用
    5.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
        5.1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参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发生
        5.2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5.3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附件2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附件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2)1型糖尿病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相关临床征象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征与机制研究
    (一)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报道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二)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中性粒细胞变化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与肠道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糖尿病肠道内分泌激素与肠道微生态学相关性研究进展
    综述三 糖尿病与G-CSF、GM-CSF关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研究及芍药通便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入组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案
        2.1 研究方法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随机与盲法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指标及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
    4.分析与讨论
        4.1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病理生理机制
        4.2 FC的西医治疗现状
        4.3 FC的中医病因病机
        4.4 FC的中医治疗现状
        4.5 三生通便方的组方配伍思路
        4.6 三生通便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4.7 三生通便方治疗便秘的可能作用机制
    5.小结
第二部分 芍药对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的通便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1.生赤芍和生白芍的通便作用比较
        1.1 材料和方法
        1.2 实验结果
    2.生赤芍和炒赤芍的通便作用比较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3.不同剂量生赤芍的通便作用比较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4.生赤芍的通便作用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实验结果
    5.分析与讨论
        5.1 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
        5.2 芍药通便作用的分析
        5.3 生赤药对结肠组织氯离子通道蛋白的影响
        5.4 生赤药对结肠组织胃肠激素的影响
        5.5 生赤药对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4的影响
        5.6 讨论
    6.总结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生活质量量表(PAC-QOL)
附录二 :动物实验结肠组织HE染色
附录三 :Western Blot蛋白表达检测
附录四 :文献综述 便秘常用中草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ZXX、ZXY对IBS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胃肠激素和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前言
第一部分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实验一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排便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三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精神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四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摄食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五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一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血清、结肠5-HT和5-HIAA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MAO-A活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TPH_1 mRNA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四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SERT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五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EC细胞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六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5-HT3AR mRNA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七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胃肠激素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八 ZXX、ZXY对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MC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5)肠安Ⅱ号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IBS的研究进展
        1. IBS的概念
        2. IBS的分类
        2.1 IBS-D
        2.2 IBS-C
        2.3 IBS-M
        2.4 IBS-U
        3. IBS的流行病学
        3.1 PI-IBS的溯源
        3.2 发病率
        3.3 人群分布
        4. IBS的发病机制
        4.1 脑-肠轴异常
        4.2 肠道动力异常
        4.3 内脏感觉异常
        4.4 精神心理因素
        4.5 肠道感染
        4.6 免疫功能异常
        4.7 肠粘膜屏障破坏
        4.8 肠道菌群失调
        5. IBS的诊断
        5.1 I临床表现
        5.2 诊断标准
        5.2.1 Manning标准(1978)
        5.2.2 Rome Ⅰ标准(1989)
        5.2.3 RomeⅡ标准(1999)
        5.2.4 Rome Ⅲ标准(2006)
        5.3 鉴别诊断
        5.3.1 IBS与器质性疾病
        5.3.2 IBS与炎症性肠病
        5.3.3 IBS-D与功能性腹泻
        5.3.4 IBS-C与功能性便秘
        6. IBS的治疗
        6.1 药物治疗
        6.1.1 解痉药
        6.1.2 导泻药
        6.1.3 止泻药
        6.1.4 5-HT相关制剂
        6.1.5 肠道菌群调节剂
        6.1.6 抗抑郁药
        6.2 非药物治疗
        6.2.1 饮食疗法
        6.2.2 心理疗法
        6.2.3 催眠疗法
        7.小结
        参考文献
        二、祖国医学对IBS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1.1 感受外邪
        2.1.2 饮食所伤
        2.1.3 情志失调
        2.1.4 久病体虚
        2.1.5 禀赋不足
        2.2 病机
        2.2.1 肝郁气滞
        2.2.2 脾胃虚弱
        2.2.3 脾肾阳虚
        2.2.4 气机失调
        2.2.5 痰浊瘀血
        3. 中医药治疗
        3.1 辨证论治
        3.2 专方专药
        3.3 中成药治疗
        3.3.1 IBS-D
        3.3.2 IBS-C
        3.3.3 IBS-M
        3.4 其他疗法
        3.4.1 针灸治疗
        3.4.2 贴敷治疗
        3.4.3 推拿疗法
        3.4.4 按摩疗法
        4. 中医药治疗IBS的作用机制
        4.1 调节胃肠激素及相关受体表达
        4.2 调节肠道动力
        4.3 调节内脏敏感性
        4.4 调节免疫功能
        4.5 调控脑—肠轴功能
        4.6 调节肠水通道蛋白表达
        4.7 抗自由基氧化
        4.8 调节肠道微生态
        4.9 其他作用途径
        5. 小结
        参考文献
        三、近十年我国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文献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2.2 对照组设置情况
        2.3 研究对象情况
        2.4 中医治疗情况
        2.4.1 中医干预手段
        2.4.2 中医证候
        2.4.3 中医治法
        2.5 西医治疗情况
        2.6 干预期情况
        2.7 随访及复发率情况
        2.8 洗脱期及合并用药情况
        2.9 不良反应情况
        2.10 依从性情况
        2.11 疗效情况
        3. 小结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IBS的优势分析
        3.2 中医药治疗IBS的重要性分析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IBS临床观察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肠易激综合征(IBS)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 IBS的疾病动物模型
        1.1 模型复制方法
        1.1.1 中枢刺激
        1.1.2 外周刺激
        1.1.3 复合造模
        1.1.4 存在问题
        1.2 模型评价方法
        1.2.1 肠道动力评估
        1.2.2 内脏敏感性评价
        1.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1.2.4 存在的问题
        2. IBS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2.1 模型复制方法
        2.2 模型评价方法
        2.2.1 宏观表现
        2.2.2 理化指标
        2.2.3 方剂反证
        2.3 常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2.3.1 脾虚型
        2.3.2 肝脾不调型
        3. PI-IBS的动物模型
        3.1 模型复制方法
        3.1.1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
        3.1.2 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
        3.2 模型评价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肠安Ⅱ号方对小鼠的基本药效学研究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与试剂
        1.3 药物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实验
        2.2 肠安Ⅱ号方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运动亢进的实验
        2.3 肠安Ⅱ号方对热板镇痛实验的研究
        2.4 肠安Ⅱ号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研究
        2.5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6 检测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
        2. 肠安Ⅱ号方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运动亢进的影响
        3. 肠安Ⅱ号方对热板镇痛实验的影响
        4. 肠安Ⅱ号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5.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5.1 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5.2 对碳粒廓清指数的影响
        讨论
    实验二、肠安Ⅱ号方对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设备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 各组用药及处理
        2.3 检测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观察
        1.1 症状体征
        1.2 进食量
        1.3 体重增长情况
        1.4 大便含水量
        2. 肠粘膜组织形态观察
        2.1 肉眼观察
        2.2 病理组织观察
        3. 疾病、证候特征的疗效情况
        3.1 腹壁回撤反射实验(AWR)
        3.2 髓过氧化酶(MPO)水平
        3.3 糖水偏好实验
        3.4 旷场实验
        3.5 尿D-木糖
        4. 对肠粘膜机械屏障的影响
        透射电镜观察肠上皮紧密连接
        5. 对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血浆内毒素
        6. 对肠粘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6.1 CD4、CD8水平
        6.2 IL-4、IL-1β水平
        6.3 SIgA浆细胞计数
        6.4 SIgA含量
        6.5 PGE2水平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小结
    1. 研究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查新报告

(6)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
    实验一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药品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模型制备
        1.2.2 药物配制剂量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1.2.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的变化比较
        2.2 各组大鼠摄食量及饮水量情况变化的比较
        2.3 各组大鼠体重增长情况变化比较
        2.4 各组大鼠跨格运动、垂直运动情况变化比较
        2.5 各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变化比较
        3 讨论
        3.1 身心应激的理论研究概况讨论
        3.2 加味四逆散对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的讨论
    实验二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药品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模型制备
        1.2.2 药物配制剂量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胃电参数的变化比较
        2.2 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变化的比较
        2.3 各组大鼠小肠推进比的变化比较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胃肠运动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的认识
        3.3 临床研究胃肠动力的方法
        3.4 中医学对胃肠运动的认识
    实验三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神经递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药物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模型制备
        1.2.2 药物配制剂量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组织 COX-2 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2.2 各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 c-kit 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3 讨论
        3.1 COX 理论的进展
        3.2 产生与调节胃肠动力的重要结构
        3.3 ICC 网络对 Kit 受体的依赖及 C-kit 基因表达
        3.4 Cajal 间质细胞的胃肠起搏及动力调节功能
        3.5 Cajal 间质细胞变异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第二部分: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肠组织学的影响
    实验一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粘膜形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药物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模型制备
        1.2.2 药物配制剂量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变化比较
        2.2 各组大鼠胃液总酸度(pH 值)变化比较
        2.3 各组大鼠肉眼下胃粘膜形态变化比较
        2.4 各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变化比较
        2.5 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损伤程度评级变化比较
        2.6 各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比较
        3 讨论
    实验二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 EGF、EGFR 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药物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模型制备
        1.2.2 药物配制剂量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 EGF(阳性表达率)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2.2 各组大鼠胃粘膜组织 EGFR 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3 讨论
    实验三 加味四逆散对心身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内皮素-1 mRNA 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药物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模型制备
        1.2.2 药物配制剂量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1.2.4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 TFF1 mRNA 基因产物相对表达量变化
        2.2 各组大鼠胃粘膜 ET-1 mRNA 基因产物相对表达量变化
        3 讨论
讨论
    1 中医对慢性心身应激性疾病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1.4 方药
        1.4.1 加味四逆散的来源及四逆散六经病位
        1.4.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
        1.4.3 四逆散的组方及功效
        1.4.4 四逆散临床应用
        1.4.5 加味四逆散方义详解
    2 慢性身心应激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3 试验指标的选择依据
    4 本课题创新之处
    5 存在问题的思考
        5.1 模型制作
        5.2 下一步研究思路
        5.2.1 应重视心理应激的临床研究
        5.2.2 应重视心理应激过程中,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
        5.2.3 重视中药复方的研究
        5.2.4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应激研究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身心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及胃粘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身心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及胃粘膜损伤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附图
附: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一 IBS-D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BS-D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IBS-D动物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腹湾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的探索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克罗恩病大鼠的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研究
1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CD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1.4 实验动物设施条件
    
1.1.5 实验场地
    1.2 实验方法
    
1.2.1 药物制备
    
1.2.2 脾气虚CD动物模型制备
    
1.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1.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1.3 指标检测及方法
    
1.3.1 一般情况观察
    
1.3.2 脾气虚CD大鼠结肠损伤评价
    
1.3.3 脾气虚CD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的观察
    
1.3.4 大鼠血清TNF-α、IL-1β、IL-4、IL-10的检测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1.5 实验结果
    
1.5.1 一般情况
    
1.5.2 体重变化
    
1.5.3 结肠损伤评价
    
1.5.4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组对脾气虚CD大鼠血清TNF-α、IL-1β、IL-4、IL-10的影响
    1.6 结果分析
    
1.6.1 对结肠组织损伤的影响
    
1.6.2 对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L-4、IL-10的影响
2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CD大鼠结肠VIP、VIPR1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药物制备
    
2.2.2 脾气虚CD动物模型制备
    
2.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2.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2.2.5 结果判定
    
2.2.6 图象分析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结果分析
3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CD大鼠TLR4、NF-κB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药物制备
    
3.2.2 脾气虚CD动物模型制备
    
3.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3.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3.2.5 指标检测方法
    3.3 数据分析与统计
    3.4 实验结果
    3.5 结果分析 讨论
1 CD研究概要
    1.1 西医对CD的认识
    1.2 中医对CD的认识
2 白术、茯苓及其配伍述要
    2.1 白术之功效与应用的认识
    2.2 茯苓之功效与应用的认识
    2.3 白术茯苓配伍的认识
3 脾气虚CD动物模型的建立
    3.1 CD动物模型的建立
    3.2 病证模型的建立
    3.3 脾气虚动物模型的选择
    3.4 脾气虚CD模型的评价
4 白术茯苓汤治疗脾气虚CD大鼠的配伍比例确定
5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干预脾气虚CD大鼠的机制初探
    5.1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CD大鼠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5.2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CD大鼠VIP及其受体的影响
    5.3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CD大鼠TLR4、NF-κ B基因表达的影响
6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治疗脾气虚CD大鼠的疗效差异性浅析
7 含白术茯苓汤之复方治疗下利之配比的文献回顾 结论 特色与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1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CD大鼠结肠病理损伤的影响 附图2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CD大鼠结肠VIP的影响 附图3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CD大鼠结肠VIPR1的影响 附图4 各实验大鼠结肠组织TLR4和NF-kBmRNA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图 附录一 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研究进展 附录二 具有中医证候特征的C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双向调节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肠病病因病机研究
        1.1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2 功能性腹泻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肠病机理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FC)机理的研究
        2.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腹泻(FD)机理的研究
    3. 针灸调节功能性肠病的文献研究
        3.1 针灸调节功能性肠病的古代认识
        3.2 针灸治疗功能性肠病的现代研究
    4. 针刺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一:脑肠肽GAS、SP、Ghrelin、VIP、SS、GAL和c-kit蛋白在大鼠功能性肠病中动态表达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制备
        3.3 动物模型评定方法
        3.4 观察方法和指标测定
        3.5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功能性腹泻大鼠模型评定结果
        4.2 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评定结果
        5. 讨论
        5.1 各组大鼠血清及组织中脑肠肽动态表达与功能性肠病相关性分析
        5.2 各组大鼠结肠粘膜c-kit蛋白的动态表达与功能性肠病相关性分析
        6. 实验小结
    实验二: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血清GAS、SP、Ghrelin、VIP、SS、GAL及结肠粘膜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双向调节机制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制备
        3.3 治疗方案
        3.4 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粪便形态学和结肠组织形态学影响的评价指标
        3.5 观察方法和指标测定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一般状态
        4.2 电针不同穴位治疗对功能性肠病大鼠相关指标的影响
        5. 讨论
        5.1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5.2 功能性肠病的治疗现状
        5.3 本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
        5.4 脑肠肽对胃肠平滑肌细胞动力调节的信号转导机制
        5.5 c-kit对胃肠动力调节机制
        5.6 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血清及组织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5.7 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
        5.8 穴位选择及配伍依据
        5.9 电针调节功能性肠病的优越性与疗效评价
        5.10 电针不同穴位双向调节功能性肠病机制初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不同中医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激水平、基因表达与超微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IBS-D肝、脾功能失调的中医理论
        1.1.1 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1.2 脾胃的生理功能
        1.1.3 肝、脾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1.1.4 肝、脾的病理联系与IBS-D肝、脾功能失调
    1.2 情志应激、肝失疏泄与IBS
    1.3 肝、脾功能失调与IBS脑—肠轴异常的关系
    1.4 肝、脾功能失调与IBS脑—肠轴异常的分子机制
        1.4.1 基因及基因表达异常
        1.4.2 神经内分泌细胞、脑—肠肽及相关受体
        1.4.3 离子通道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选择
        2.1.2 研究标准
        2.1.3 诊断过程
    2.2 研究程序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1 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仪器
        2.3.2 ELISA相关仪器
        2.3.3 PCR芯片相关仪器设备
        2.3.4 免疫组织化学相关仪器设备
        2.3.5 电镜相关设备
    2.4 实验试剂
        2.4.1 ELISA所用的试剂盒
        2.4.2 PCR芯片所用的主要试剂
        2.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用的主要试剂
        2.4.4 电镜所用的主要试剂
    2.5 实验方法
        2.5.1 心理状态评定
        2.5.2 IBS患者生存质量评定
        2.5.3 IBS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评定
        2.5.4 唾液收集
        2.5.5 唾液淀粉酶活性检测实验步骤
        2.5.6 唾液淀粉酶含量及唾液皮质醇水平检测
        2.5.7 结肠粘膜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检测mRNA表达
        2.5.8 肠粘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5.9 肠粘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方法和步骤
        2.5.10 透射电镜实验步骤
    2.6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三组受试者基本资料
    3.2 各组受试者心理状态分析
        3.2.1 各组受试者SCL-90量表评分情况
        3.2.2 IBS-D肝郁脾虚组患者SCL-90量表总分与各因子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 各组受试者生存质量评价分析
        3.3.1 各组受试者GEDPRO-IBS量表各方面得分比较
        3.3.2 各组受试者GEDPRO-IBS量表各领域得分比较
        3.3.3 两组IBS-D患者GEDPRO-IBS量表心理领域与其余各方面、各领域得分的相关关系
        3.3.4 两组IBS-D患者生存质量自我总评分与GEDPRO-IBS量表各方面、各领域得分的相关关系
        3.3.5 两组IBS-D患者生存质量自我总评分与GEDPRO-IBS量表各方面和各领域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 IBS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分析
    3.5 各组受试者唾液淀粉酶、唾液皮质醇变化
        3.5.1 各组唾液淀粉酶活性比较
        3.5.2 各组唾液淀粉酶含量、唾液皮质醇水平及sAA/唾液皮质醇比值比较
    3.6 结肠粘膜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检测结果
        3.6.1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PCR芯片扩增曲线
        3.6.2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PCR芯片熔解曲线
        3.6.3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PCR芯片基因表达量三维(3D)图
        3.6.4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应激基因表达量比较
        3.6.5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脑肠肽基因表达量比较
        3.6.6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受体类基因表达量比较
        3.6.7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基因表达量比较
        3.6.8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炎症因子基因表达量比较
        3.6.9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趋化因子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0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紧密连接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1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2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能量代谢酶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3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平滑肌运动相关酶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4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5 肠粘膜组织PCR芯片基因表达量差异倍数比较汇总
        3.6.16 肠粘膜组织PCR芯片基因表达量差异聚类热图
    3.7 各组肠粘膜组织HE染色结果
    3.8 各组肠粘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8.1 各组肠粘膜组织BDNF、TRP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比较
        3.8.2 各组肠粘膜组织BDNF、TRP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
    3.9 各组肠粘膜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3.9.1 各组肠粘膜组织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肠微绒毛、线粒体形态
        3.9.2 两组IBS-D患者肠粘膜组织肥大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3.9.3 两组IBS-D患者肠粘膜组织细胞间紧密连接
第四章 讨论
    4.1 IBS-D两种中医证型心理状态与唾液淀粉酶、皮质醇变化
        4.1.1 IBS-D两种中医证型SCL-90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4.1.2 IBS-D两种中医证型唾液淀粉酶、皮质醇变化的意义
    4.2 各组受试者生存质量评价分析
    4.3 IBS-D症状严重程度分析
    4.4 本研究定制肠粘膜组织PCR芯片测定结果的总体分析
    4.5 IBS-D脑—肠轴异常与肝、脾功能失调
        4.5.1 IBS-D两种中医证型应激基因的变化及意义
        4.5.2 IBS-D两种中医证型BDNF的变化及意义
        4.5.3 IBS-D两种中医证型脑肠肽及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4.5.4 IBS-D两种中医证型TRP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4.6 脾失健运与IBS
        4.6.1 脾主运化水谷异常与IBS
        4.6.2 脾主运化水液异常与IBS
    4.7 IBS-D肝脾相关各项异常的综合分析
        4.7.1 各组肠粘膜组织各类基因表达量差异聚类热图的综合分析
        4.7.2 IBS-D各项异常变化与肝、脾功能失调理论的联系
    4.8 本研究的创新性
    4.9 不足与展望
        4.9.1 本研究的局限
        4.9.2 重新估计PCR芯片样本含量总数
        4.9.3 后续研究展望
第五章 结论
    5.1 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结论
    5.2 肠粘膜组织PCR芯片测定结果的总体分析结论
    5.3 IBS-D肝、脾功能失调与脑—肠轴异常
    5.4 脾失健运与IBS-D
        5.4.1 脾主运化水谷异常与IBS-D
        5.4.2 脾主运化水液异常与IBS-D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慢性应激大鼠血和结肠粘膜胃肠激素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宋爱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1型糖尿病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相关临床征象的系列研究[D]. 崔洁媛.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3]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研究及芍药通便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D]. 顾志坚.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ZXX、ZXY对IBS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史瑞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5]肠安Ⅱ号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D]. 苏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6]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D]. 谢慧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8)
  • [7]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 张北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2)
  • [8]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克罗恩病大鼠的干预机制研究[D]. 李晓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9]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双向调节机制初探[D]. 王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10]不同中医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激水平、基因表达与超微结构的研究[D]. 梁颖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慢性应激大鼠血液和结肠黏膜中胃肠激素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