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醒灵4号对眠乃宁麻醉鹿临床催醒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娇[1](2014)在《右美托咪啶复合制剂及其他麻醉剂对貉麻醉效果观察》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狐貉貂等毛皮动物的养殖发展极为迅猛。其中貉的养殖成本低,饲养方法简单,加之毛皮利用率高,现已成为比较畅销的养殖动物。但是,目前没有针对貉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的报道与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进行复合,并与临床常用的四种复合麻醉剂进行比较,从麻醉效果、安全性、经济性和生理生化功能变化等方面对这些复合制剂进行综合、客观、准确的评价,以期为临床及科研提供有效可行的貉麻醉药物或麻醉方法。本试验以貉场25只健康貉作为试验动物。将貉子随机分成5组。麻醉前,五组各以0.025mg/kg剂量皮卜下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一组(Q组)以0.2ml/kg剂量肌肉注射犬眠宝;二组(Z组)以0.15m1/kg剂量肌肉注射舒泰50;三组(SX组)以0.1ml/kg剂量肌肉注射速眠新II;四组(SN组)以O.1ml/kg剂量静脉注射舒眠宁;五组(Y组)以0.1ml/kg剂量肌肉注射右美托咪啶复合制剂。分别对五组进行镇痛、镇静和肌松评分,以及体温(T)、呼吸频率(RR)、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压、心电图、呼吸末CO2浓度(PETC02)、每分通气量(MV)和潮气量(TV)监测,并检测血液指标和部分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Y组麻醉效果最佳,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均衡、确实;(2)对循环系统监测显示,五组体温均有不同程度卜降,其中Y组卜下降最多,为2.1℃C,其它四组卜下降不明显;五组心率在麻醉后5min-10min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随后缓慢下下降,其中Y组下降幅度最小,SX组和Q组卜下降明显,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五组曲血压也呈先上升后下下降趋势,其中Q组下降最明显,其次为SX组,Y组在整个过程中波动不大;(3)对呼吸系统监测显示,Y组对脉搏血氧饱和度影响轻微,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其他四组SpO2均可保持在85%-95%;Q组和SX组使呼吸率降低较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有不同程度呼吸抑制,其他三组对呼吸率影响轻微。(4)对心电图监测显示 Y组对各波形持续时间及各波段电压影响轻微。(5)血液指标和部分生化指标检验结果表明,五组均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内、肝脏和肾脏功能影响轻微,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并未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右美托咪啶复合制剂对貉麻醉效果良好,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确实、均衡;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指标和部分肝肾指标影响轻微,可应用于貉临床麻醉。
刘澜[2](2013)在《舒眠宁对幼年犬麻醉效果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氯胺酮、赛拉嗪和咪达唑仑是兽医临床常用的三种麻醉药,尤其更常用于小动物临床的麻醉。但是,单用一种麻醉药常难达到理想的麻醉状态,且有明显的副作用。舒眠宁注射液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小动物疾病学实验室研制的复合麻醉剂,由氯胺酮、塞拉嗪及咪达唑仑三种药物组成。本试验将舒眠宁注射液用于幼年犬,研究其在幼年犬的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的影响。给幼年犬肌肉注射舒眠宁和舒泰,比较和评价两药的麻醉效果及存在问题;通过临床手术病例静脉用药,进一步验证舒眠宁麻醉效果及其对犬肝肾功能的影响,为本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数据和参考。幼年犬8只,未麻醉前用药,60s内静脉推注0.01mL·kg-1舒眠宁。幼年犬静脉推注舒眠宁后起效迅速,其麻醉起效时间、维持麻醉、苏醒时间分别为21.4±2.1s、28.0±1.1min、18.0±1.4min;麻醉后血压先升高后缓慢降低,但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心率和体温随麻醉时间延长而缓慢下降。5min时呼吸频率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但很快恢复到正常生理范围;血氧饱和度在1min时低于正常生理范围,但5min后恢复到正常值,这说明舒眠宁对幼年犬有短暂的呼吸抑制;血液生化指标始终在生理范围内,说明舒眠宁对幼年犬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麻醉过程中无呕吐、大量流涎等不良反应。健康幼年犬分舒眠宁麻醉组(8只)和舒泰麻醉组(8只),肌肉注射给药,所有幼年犬麻醉前给予阿托品。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别,舒泰(T)组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长于舒眠宁(M)组。舒眠宁组镇静肌松效果好于舒泰组,差异极显着(P<0.01),而两组镇痛分数无显着差异(P>0.05)。舒眠宁组所有幼年犬均能进行气管插管,未发生流涎和胃肠臌气;舒泰组幼年犬难以进行气管插管,仍有吞咽反射、喉头反射及眼睑反射,麻醉过程中幼年犬大量流涎,个别犬出现胃肠臌气。舒眠宁组和舒泰组体温、呼吸数、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无差异。两组对幼年犬心率和血压影响水平不同,舒眠宁组其心率和血压先升高后缓慢降低,但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舒泰组则发生心动过速。舒眠宁注射液用于门诊手术病犬60例,其手术时间(T3)、苏醒时间(T4、追加麻醉次数(N)及总用药量(SUM)依手术类型、动物身体状况及体型大小而定。首次麻醉维持时间为23.8±8.1min,苏醒时间为32.2±12.9min。手术麻醉效果为优级51/62(85.0%),良级7/60(11.7%),可级2/60(3.3%)。苏醒质量评分为3.8±0.5,苏醒期平稳,无共济失调,术后恢复良好。麻醉后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较麻醉前差异极显着(P<0.01)。从临床病犬手术麻醉效果看,舒眠宁注射液适用于犬的临床麻醉,麻醉效果确实,苏醒过程平稳。
卢德章,范宏刚,张栾松,马昆,姜胜,谭丽娟,于世明,王洪斌[3](2012)在《动物麻醉颉颃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麻醉颉颃剂是指能有效地颉颃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其他毒副作用的一类药物的统称,有时也称为苏醒剂或解药。动物麻醉颉颃剂主要用来控制麻醉的时间和麻醉的深度,克服麻醉剂的不良作用和并发症,加速动物生理功能的恢复以及用于麻醉药过量中毒时的急救。其目的在于提高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动物麻醉颉颃剂是安全有效的动物麻醉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德章[4](2011)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及其催醒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小型猪复合麻醉剂—XFM,是依据平衡麻醉理论和小型猪的生理特点,通过系列科学组方试验研制成功的一种小型猪专用的麻醉剂。XFM麻醉诱导迅速,麻醉维持时间适宜,苏醒平稳;该麻醉剂对小型猪的麻醉效果确实,镇痛、镇静、肌松效果理想且均衡;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轻微;无明显的副作用;可提供6075min麻醉深度适宜的外科手术时间;对心、脑功能无明显的损害,该麻醉剂可以满足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及临床诊疗的麻醉需要。为了更好的将XFM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保障科研试验后小型猪生理机能快速恢复及实现对XFM麻醉时间的可控性,拟研制出高效、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异性的颉颃剂,并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对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机理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和最佳组方筛选试验,成功研制出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同时对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急性毒性、蓄积毒性、耐受性、亚慢性毒性、局部刺激性和药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大鼠XFM麻醉模型,分别在注射XFM后10、30和60 min后再注射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于不同的苏醒阶段剖杀,取不同脑区组织样品,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了大脑皮层、海马、小脑、丘脑及脑干等脑区突触体,采用比色法测定了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不同脑区突触体ATP酶活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催醒作用产生的CNS细胞信号跨膜转导的分子学机制;采用ELISA和比色法动态监测了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不同脑区NO/cGMP和cAMP两大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催醒作用产生的CNS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分子学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1)通过预试验、科学组方试验、正交验证性试验以及最佳组方筛选试验,确定颉颃剂成份为阿替美唑、氟马西尼和纳洛酮,最佳比例为0.90: 0.79: 0.26(按合剂中单一注射体积计算),并命名为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2)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在注射XFM后30 min再注射0.08 mL·kg-1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然后进行全面的催醒监测。结果表明:苏醒时间短,苏醒期平稳;该颉颃剂对小型猪的催醒效果确实,姿态、镇痛、镇静、肌松和听觉反应恢复效果理想且均衡;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轻微;无明显的副作用;对心、脑功能无明显的损害。该颉颃剂配合XFM可满足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及临床诊疗的需要。2.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安全性试验、药物效应评价试验和药物稳定性试验本试验就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昆明种小鼠的急性毒性、蓄积毒性、耐受性和亚慢性毒性进行了研究;使用家兔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肌注刺激性试验和点眼刺激性试验;对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中各组分联合应用的药物效应进行了研究;对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进行药物稳定性加速试验,再将加速试验后的制剂与未经加速试验的制剂进行小型猪催醒效果验证试验,判断制剂的稳定性和有效保质期。采取序贯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定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ED50及LD50,计算出安全系数AI=4.04,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白鼠有轻度蓄积作用,蓄积系数K=5.26,且小鼠对此颉颃剂均没有产生耐受性;亚慢性毒性试验高剂量组(l/5LD50)小鼠在用药前4 d表现出一过性气喘、兴奋等症状,4 d后不良反应消失;用药后各时间点称重,各组小鼠体重差异不显着;各组器官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生化指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着;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肺、肝和肾脏有明显的病理变化;根据中位效应法,得出联合作用指数CI=0.463,进一步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组方的合理性;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比较稳定,有效期为2年。3.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研究(1)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能明显地激活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的Na+,K+-ATP酶,且该酶活性在上述脑区的变化趋势与大鼠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激活特定脑区突触体Na+,K+-ATP酶活性相关。大脑皮层和海马的Na+,K+-ATP酶可能是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作用的靶位之一。(2)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能明显地激活大鼠脑干和海马的Ca2+,Mg2+-ATP酶活性,且此两部分脑区的Ca2+,Mg2+-ATP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大鼠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激活脑干和海马的Ca2+,Mg2+-ATP酶活性相关。此酶可能是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作用的靶位之一。(3)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能明显地减少海马和丘脑cAMP含量,表明大鼠海马和丘脑等脑区的cAMP信号转导系统可能参与了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调控,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作用与抑制此两部分脑区的cA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4)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能明显地激活大鼠相关脑区的NOS活性和NO及cGMP产量。通过对大鼠行为学观察表明:脑干NOS活性、丘脑的NO产量和脑干的NO产量、大脑皮层和脑干的cGMP含量可能在促使大鼠恢复翻正反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大脑皮层的NOS活性、小脑和脑干的NO产量以及大脑皮层、海马、小脑和脑干的cGMP含量在促使大鼠恢复直线爬行中起主要作用。NO/cGMP信号转导系统可能参与了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调控,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激活特定脑区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
马昆[5](2011)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效果综合监测》文中提出小型猪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等领域中,并且作为宠物倍受青睐。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是针对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简称XFM)而研制的复方催醒制剂。本实验以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分为系列催醒组(早期催醒组、中期催醒组和晚期催醒组)及系列对照组(早期对照组、中期对照组和晚期对照组)进行实验,通过EEG-9200k型脑电图仪、Datex-OhmedaS/5TM型重症监护仪、Datex-Capnomac Ultimatm型呼吸监护仪等对小型猪麻醉及催醒过程进行监测,同时对小型猪麻醉及催醒期间的血常规、免疫功能、应激反应、肝肾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等血清生化指标进行监测,以对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效果做出客观准确地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各催醒组在注射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后,生物反射明显恢复,小型猪的疼痛反应、对外界声音的反应和肌肉紧张状态恢复迅速;体温(T)、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PetCO2)、潮气量(TV)和每分钟通气量(MV)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变化范围在小型猪生理耐受范围内;对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应激反应、抗氧化能力监测的结果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以上指标均没有明显影响,可以用于小型猪的临床麻醉催醒及急救;对小型猪心电图(ECG)的监测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小型猪脑电图(EEG)的监测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能使小型猪比较平稳的苏醒,对脑功能无不良影响。综合实验结果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效果良好,可使小型猪快速平稳的苏醒,且无复睡及过度兴奋等不良反应,对小型猪主要生理指标影响轻微,可以作为XFM的特异性颉颃剂。
张娈松[6](2011)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小型猪在医学科研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临床对其合理麻醉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由阿替美唑、纳洛酮、氟马西尼等药物组成,它是专门针对小型猪复合麻醉剂(XFM)研制的一种特异性颉颃剂,其催醒过程安全、平稳、迅速。本研究针对麻醉催醒过程中最易出现的循环系统并发症,通过监测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过程中小型猪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作用机制以评价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安全有效性和适用性。本实验以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为实验动物,经XFM麻醉小型猪后分三期(早期、中期、晚期)使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其进行催醒,采用Datex循环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了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期间小型猪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同步采取血样,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同时相血清中NO,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PGI2、TXA2、PRA、AⅡ、ALD、ANP、CGRP、NPY和NT的浓度变化,从而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神经肽类物质这三方面探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如下:早期、中期及晚期实验组的小型猪注射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0.08mL·kg-1后,均表现出良好的催醒效果,具体表现为苏醒平稳,在苏醒过程中小型猪没有出现过度兴奋及复睡等现象,也没有出现呼吸过快、心率过速等不良反应。在各期催醒实验过程中小型猪表现出明显且相似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体表现为SBP、DBP、MAP和HR在注药后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是这些指标的变化均在小型猪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早期实验组小型猪在催醒期间,血浆中ET、TXA2、NPY、NT及CGRP的变化趋势与SBP、DBP、MAP及HR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说明XFM麻醉10min的小型猪肌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后,血浆中ET、TXA2、NPY、NT及CGRP共同参与了小型猪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中期实验组小型猪在催醒期间,血浆中PGI2、TXA2、AⅡ、ANP及CGRP的变化趋势与SBP、DBP、MAP及HR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说明XFM麻醉30min的小型猪肌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后,血浆中PGI2、TXA2、AⅡ、ANP及CGRP共同参与了小型猪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晚期实验组小型猪在催醒期间,血浆中PGI2、PRA、AⅡ、NT、ANP及CGRP的变化趋势与SBP、DBP、MAP及HR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说明XFM麻醉60min的小型猪肌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后,血浆中PGI2、PRA、AⅡ、NT、ANP及CGRP共同参与了小型猪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翟晓虎[7](2007)在《犬地西泮、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效果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氯胺酮,又名开他敏,是一种在结构上与苯环己哌啶有关的环己酮衍生物。该药诱导迅速,安全性高,麻醉后苏醒快,镇痛作用强,是动物全身麻醉首选药品,属于短效麻醉剂。氯胺酮的副作用包括抽搐、肌紧张、呼吸暂停、过度流涎以及由于肌紧张引起的体温升高等。地西泮,又名安定,属苯二氮卓类。兽医临床中广泛用于动物的镇静和麻醉前给药。本品作用较快,静注后1~2 min起作用,可持续1~2 h。副作用很少,仅在高剂量时可出现呼吸抑制,可缓减单独使用氯胺酮所产生的副作用。本文将氯胺酮、地西泮组成复合制剂,在没有麻醉前用药的基础上,按氯胺酮(7 mg/kg)和地西泮(0.7 mg/kg)一次静脉推注。观察其麻醉效果、对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药代动力学规律,为临床上复合应用两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三部分:试验一氯胺酮、地西泮复合麻醉对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6只犬静脉给药后,每5 min记录犬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体温及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变化,同时监护心音强度及心率。结果表明,给药后前10 min平均心率、平均呼吸频率变化很大,血压呈现骤然升高又降低的趋势,血氧饱和度变化很小;除体温一直降低外,其他生理参数至接近苏醒时均逐渐回升,整个变化过程均在动物生理变化范畴。试验二氯胺酮、地西泮复合麻醉效果的观察6只犬在没有麻醉前用药的基础上,按氯胺酮7 mg/kg和地西泮0.7 mg/kg剂量一次静脉推注。给药后每5 min观察犬的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并根据麻醉判断标准进行打分。实验持续60 min。结果表明,氯胺酮、地西泮复合麻醉起效时间约35 s,维持时间28 min左右,且麻醉深,肌松效果良好。氯胺酮、地西泮复合静脉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试验三氯胺酮、地西泮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犬静脉给药后,0 min、5 min、10 min、20 min、40 min和60 min于外侧隐静脉采血2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各个时段血液中氯胺酮、地西泮的含量,研究氯胺酮、地西泮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静脉推注氯胺酮,血浆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半衰期T1/2为7.05 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58(μg/mL)*min,表观分布容积V(c)1.55(mg/kg),体清除率CL(s)0.15(mg/kg/min);静脉推注地西泮,血浆的药时数据符合一室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半衰期T1/2为45.84 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66.98(ug/ml)*min),表观分布容积V(c)2.32(mg/kg),体清除率CL(s)0.10(mg/kg/min)。两种药物代谢较快,且氯胺酮代谢药快于地西泮。
徐春忠[8](2006)在《麻醉药在野生动物中的临床应用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在动物园对野生动物进行串笼、人工授精、体格检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等都可能需要进行保定和麻醉。对动物进行麻醉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应激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人和动物的安全。由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不同动物对同一麻醉药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各不相同。野生动物进行麻醉时,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各种野生动物生理特点、体质、病况等选择适宜的麻醉药物,并正确地计算其用药量。目前还没有一种能满足所有野生动物麻醉需要的理想药物。目前用于野生动物麻醉药物较多,而且一种麻醉药对不同的野生动物又表现出不同的麻醉效果。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各家动物园在野生动物麻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笔者通过调查国内32家动物园的53种3472头次野生动物的麻醉资料,结合查阅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和本人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临床实践经验,从中筛选出适合各种野生动物麻醉的最佳药物及其用药剂量,为野生动物安全有效地麻醉与保定提供参考。用于动物麻醉的化学药物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神经肌肉阻断剂,主要作用于骨骼肌的神经肌肉连结处,通过使动物麻痹而产生制动。如最古老应用的箭毒(Curare)、筒箭毒碱,目前仍有应用的是氯化琥珀胆碱(司可林)、三碘季胺酚。随着更为安全和有效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出现,神经肌肉阻断剂在哺乳动物麻醉中的使用急剧下降,但现在仍用于爬行动物的麻醉;另一类为作用于中枢的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制动。包括:1)镇痛性化学保定药,如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阿片类;2)安定性化学保定药,如吩噻嗪类、苯二氮卓类、丁酰苯类;3)麻醉性化学保定药,如环己胺类。临床上为减少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麻醉效果,常将多种药理性质各不相同的药物,如:安定药、催眠药、肌松药、镇静药等先后相继或同时并用,对动物进行复合麻醉或复方麻醉。动物麻醉颉颃剂能有效地颉颃麻醉剂对中枢神经抑制和其它毒副作用,可克服麻醉剂的不良作用和并发症,加速动物生理功能的恢复以及用于麻醉药过量中毒时的急救,提高了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动物园目前使用的麻醉药或化学保定药有十一种:其中单剂有氯胺酮、麻保静、静松灵;复方制剂有保定宁、眠乃宁、速眠新、噻胺酮、氯胺酮+安定、氯胺酮+眠乃宁、氯胺酮+速眠新、大动物保定灵。1草食动物:适合用于鹿科动物麻醉的药物是眠乃宁,其推荐剂量是1.5~2.2mL/100Kg,但对黇鹿、水鹿的剂量相对较大(2.2~3.2mL/100Kg)。其次是噻胺酮,推荐剂量为3~4mg/Kg,但对水鹿剂量较大(6.5~7.2mg/Kg);适合用于牛科动物的是大动物保定灵,推荐剂量为12~30μg/Kg。对羚牛、牦牛可另选用眠乃宁(1.8~2.3mL/100Kg)、麻保静(2~2.3mg/Kg)、静松灵(0.4~0.6mg/Kg);适合于马属动物的是大动物保定灵(10~17μg/Kg)、保定宁(2.3~4.0mL/100Kg);适合驼科动物的是眠乃宁(骆驼0.5~0.7mL/100Kg,羊驼0.8~1.4mL/100Kg)、麻保静(2.2~3.0mg/Kg)、噻胺酮(2.7~3.2mg/Kg);适合大型草食动物的是大动物保定灵(亚洲象1.87~2.20μg/Kg,非洲象3μg/Kg,长颈鹿7.50~11.76μg/Kg),对大象可试用眠乃宁(0.3~0.67mL/100Kg)。2食肉动物:噻胺酮、眠乃宁对猫科动物、熊科动物的麻醉效果最好。噻胺酮对猫科动物的推荐剂量是1.8~3.6mg/Kg,对熊科动物的推荐剂量是2.9~4.7mg/Kg;眠乃宁对猫科动物的推荐剂量是1.9~2.6mL/100Kg,对非洲狮剂量稍大(2.81±0.42mL/100Kg),对熊科动物的推荐剂量是1.8~3.1mL/100Kg;噻胺酮(猞猁2.89±0.32mg/Kg、狼5.38±0.50mg/Kg)、眠乃宁(猞猁3.25±0.64mL/100Kg、狼6.14±0.75mL/100Kg)、速眠新(猞猁7.95±3.56mL/100Kg、狼7.52±1.78mL/100Kg)对犬科动物的麻醉效果最好;氯胺酮(5022±1.86mg/Kg)、氯胺酮+安定(Ket:5.18±1.01mg/Kg,安定:0.2mg/Kg)、噻胺酮(2.38±0.42mg/Kg)、眠乃宁(1.45±0.20mL/100Kg)对大熊猫麻醉效果较好;氯胺酮(12.90±2.53mg/Kg)、噻胺酮(6.37±1.85mg/Kg)对小熊猫的麻醉效果较好,但剂量相对较大。3灵长类动物:氯胺酮及其复方制剂是非人灵长类动物有效麻醉剂,有很高的疗效,安全范围大,作用快,诱导期短。剂量分别为:噻胺酮(1.8~3.0mg/Kg)、氯胺酮+眠乃宁(1.07~5.48mg/Kg+0.008~0.024mL/Kg)、氯胺酮+速眠新(5mg/Kg+0.05mL/Kg)和氯胺酮(4.8~10.9mg/Kg)。眠乃宁麻醉灵长类动物时,动物的呼吸、循环抑制较明显,且有的动物在肌注大量解药后,苏醒仍较慢(有的长达24h),难以控制苏醒和麻醉深度以及意外的发生,使用时需慎重。4其它野生动物:有袋目、鳍脚目动物以氯胺酮(袋鼠18.57±2.26mg/Kg,海狮、海豹4~10mg/Kg)、氟胺酮+安定(袋鼠Ket15mg/Kg+安定0.9mg/Kg;海豹Ket:4.67±0.82mg/Kg,安定0.22±0.06mg/Kg)为首选;大型鸟类以眠乃宁(鸵鸟2.32±0.18mg/100Kg,鸸鹋3.14±0.51mg/Kg)为首选,次选氯胺酮+速眠新(鸵鸟15.56±3.24mg/Kg,0.24±0.04mL/Kg)、氯胺酮+安定(Ket20~25mg/Kg+安定0.85mg/Kg)、氯胺酮(鸵鸟24.36±3.20mg/Kg,鸸鹋27.95±3.11mg/Kg)。因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二甲苯胺噻嗪、静松灵等)特殊的药理作用,对于处于应激和兴奋状态的动物,常不能产生满意的制动效果,因而很少单独用于野生动物的麻醉保定,常与阿片类或环己胺类药物联合应用。使用眠乃宁麻醉保定动物时要注意首次用药量要足,追加的效果不如一次给足量的好。麻醉过程中要注意安静诱导,避免刺激。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发现,如果一个动物(尤其是鹿科、熊科动物)长期多次应用眠乃宁,动物会逐渐产生一定耐受性,用量逐渐加大。单用氯胺酮时动物可出现肌松效果差,肌肉阵发性痉挛现象,甚至惊厥,且麻醉时间短,对长时间手术处理需多次追加药物。加用适量安定或用噻胺酮后可缓解和改善以上不足,且麻醉时间可适当延长。
闫章年,吴永魁,张立树,张祚新,刘晶,闫长绪[9](2002)在《新型鹿用制动剂、催醒剂的研制及药效试验观察》文中研究说明为寻找一种安全、高效、低毒副作用的制动剂与催醒剂 ,选取国内易得的数种药物 ,以优选法组合成 8个制动剂和 6个催醒剂配方 ,进行了小动物药效实验、鹿体药效实验、制动剂急性毒性实验和扩大试验。结果表明 :制动剂完全达到镇痛、镇静的标准 ,肌肉松驰充分 ,制动效果优级 1 5/1 6 ,良级 1 /1 6 ;催醒剂在给定的范围内使动物苏醒 ,自行站立和行走 ,催醒效果优级 1 6 /1 6 ;本制剂毒性低 ,试生产本制剂 2 0万单位剂量 ,均取得满意的麻醉与催醒效果。本研究所获得的制动剂与催醒剂完全满足临床上对鹿制动与催醒的要求 ,并命名为“鹿眠宁注射液”与“速醒灵注射液”。
梁德勇,闫章年[10](2000)在《苏醒灵4号对眠乃宁麻醉鹿临床催醒效果评价》文中认为
二、苏醒灵4号对眠乃宁麻醉鹿临床催醒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醒灵4号对眠乃宁麻醉鹿临床催醒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右美托咪啶复合制剂及其他麻醉剂对貉麻醉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貉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情况 |
1.1.1 貉生物学特性 |
1.1.2 养殖情况 |
1.2 动物复合麻醉的研究概况 |
1.2.1 舒泰 |
1.2.2 犬眠宝 |
1.2.3 舒眠宁 |
1.2.4 速眠新 |
1.2.5 右美托咪啶 |
1.3 野生犬科动物麻醉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及麻醉方法 |
2.2.2 试验监测指标 |
2.3 数据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麻醉评分 |
3.1.1 镇痛评分 |
3.1.2 镇静评分 |
3.1.3 肌松评分 |
3.2 麻醉时间监测结果 |
3.3 麻醉效果综合监测结果 |
3.3.1 麻醉期常规临床指标监测 |
3.3.2 呼吸系统指标监测 |
3.3.3 循环系统指标监测 |
3.3.4 心电图监测结果 |
3.3.5 血常规监测结果 |
3.3.6 生化监测结果 |
4 讨论 |
4.1 五种麻醉药对貉麻醉效果评价 |
4.2 五种麻醉药对麻醉时间的评价 |
4.3 五种麻醉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4.4 五种麻醉药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
4.5 五种麻醉药对心电的影响 |
4.6 五种麻醉药对血液指标影响 |
4.6.1 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小板的影响 |
4.6.2 对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影响 |
4.7 五种麻醉药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
4.7.1 对肝功能的影响 |
4.7.2 对肾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舒眠宁对幼年犬麻醉效果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犬、猫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复合麻醉的应用原则 |
2.1 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和剂量 |
2.2 准确的判断麻醉深度 |
2.3 优化复合用药方案 |
2.4 加强麻醉期间的管理 |
2.5 坚持个体化原则 |
2.6 不同麻醉技术的联合应用 |
3 犬、猫临床常用的复合麻醉方法 |
3.1 静吸复合麻醉 |
3.1.1 静脉诱导 |
3.1.2 吸入诱导 |
3.1.3 吸入麻醉维持法 |
3.1.4 静吸复合麻醉维持 |
3.1.5 静吸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3.2 全凭静脉麻醉 |
3.2.1 全凭静脉麻醉分类 |
3.2.2 全凭静脉麻醉的优点与缺点 |
3.2.3 全凭静脉麻醉研究进展 |
3.3 全凭肌肉复合麻醉 |
3.3.1 肌注麻醉法 |
3.3.2 全凭肌肉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3.4 肌肉吸入复合麻醉 |
3.4.1 肌肉注射诱导 |
3.4.2 肌肉吸入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3.5 静肌复合麻醉 |
4 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复合麻醉制剂 |
4.1 国内临床上常用的复合麻醉制剂 |
4.1.1 846合剂 |
4.1.2 犬眠宝合剂 |
4.1.3 舒眠宁 |
4.1.4 噻胺酮 |
4.1.5 鹿眠宁 |
4.1.6 保定宁 |
4.1.7 新保定灵系列 |
4.2 国外临床上常用的复合麻醉制剂 |
4.2.1 舒泰 |
4.2.2 保定灵系列 |
4.2.3 英诺佛合剂 |
5 国内复合麻醉制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 麻醉药品来源受限 |
5.1.1 管理观念过于保守 |
5.1.2 管理方式落后 |
5.2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
5.2.1 健全管理制度 |
5.2.2 实行分类管理 |
5.3 犬、猫专用麻醉制剂缺乏 |
参考文献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幼年犬单次静脉注射舒眠宁麻醉效果的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验试剂 |
1.1.3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生理指标监测方法 |
1.2.3 麻醉时期监测 |
1.2.4 麻醉效果的评估方法 |
1.2.5 血液生化及血常规检测 |
1.3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麻醉时期 |
2.2 HR、SAP、MAP及DAP的变化 |
2.3 RR、P_(ET)CO_2、SpO_2及RT的变化 |
2.4 镇痛、镇静及肌松效果评分 |
2.5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变化 |
3 讨论 |
3.1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麻醉效果评价 |
3.2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HR、SAP、MAP及DAP的影响 |
3.3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RR、P_(ET)CO_2及SpO_2的影响 |
3.4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RT的影响 |
3.5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影响 |
4 小结 |
ABSTRACT |
第三章 幼年犬舒眠宁与舒泰麻醉效果对比试验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1.2 试验试剂 |
1.1.3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生理指标监测方法 |
1.2.3 麻醉时期监测 |
1.2.4 麻醉效果评估方法 |
1.3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麻醉时期监测 |
2.2 RT、HR、DAP、SAP及MAP参数变化 |
2.3 RR、P_(ET)CO_2及SpO_2参数变化 |
2.4 镇痛、镇静及肌松监测结果 |
3 讨论 |
3.1 舒眠宁和舒泰对幼年犬的麻醉进程的比较 |
3.2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HR、SAP、MAP及MAP的比较 |
3.3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RT的比较 |
3.4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RR、P_(ET)CO_2及SpO_2的比较 |
3.5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的镇痛、镇静及肌松效果的比较 |
4 小结 |
ABSTRACT |
第四章 舒眠宁对临床病例犬静脉麻醉效果的评价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验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手术内容 |
1.2.3 手术过程麻醉记录 |
1.2.4 手术麻醉效果的监测 |
1.2.5 生命指征监测 |
1.2.6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测 |
1.2.7 病情危重程度评估 |
1.2.8 苏醒质量的监测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过程监测结果 |
2.2 舒眠宁注射液对手术的麻醉效果 |
2.3 手术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 |
2.3.1 HR和RT的变化 |
2.3.2 RR及SpO_2的参数变化 |
2.4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变化 |
3 讨论 |
3.1 临床麻醉效果 |
3.2 对HR及RT的影响 |
3.3 对RR及SpO_2的影响 |
3.4 对苏醒期的影响 |
3.5 麻醉期副反应 |
4 小结 |
ABSTRACT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之处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动物麻醉颉颃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异性麻醉颉颃剂 |
1.1 纳洛酮 |
1.2 氟马西尼 |
1.3 育亨宾 |
1.4 苯恶唑 |
1.5 阿替美唑 |
2 非特异性麻醉颉颃剂 |
2.1 多沙普仑 |
2.2 4-氨基吡啶 |
2.3 氨茶碱 |
2.4 维生素K3 |
2.5 Orexins |
3 复合麻醉颉颃剂 |
3.1 苏醒灵 |
3.2 苏醒灵2号 |
3.3 苏醒灵4号 |
3.4 犬醒宝 |
3.5 鹿醒宝 |
4 动物麻醉颉颃剂研究展望 |
(4)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及其催醒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兽医麻醉的概念及分类 |
1.1.1 麻醉的概念 |
1.1.2 麻醉的分类 |
1.2 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1.2.1 麻醉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部位 |
1.2.2 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功能的影响 |
1.2.3 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行为功能的影响 |
1.3 全麻机理与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
1.3.1 麻醉对 AT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1.3.2 麻醉对cA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1.3.3 麻醉对NO/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1.4 动物麻醉颉颃剂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1.4.1 特异性麻醉颉颃剂 |
1.4.2 非特异性麻醉颉颃剂 |
1.4.3 复合麻醉颉颃剂 |
1.5 实验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药品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组方试验 |
2.2.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安全性试验 |
2.2.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效应评价试验 |
2.2.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稳定性试验 |
2.2.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研究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 |
3.1.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组方的预试验结果 |
3.1.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科学组方试验结果 |
3.1.3 筛选最佳组方试验结果 |
3.1.4 颉颃剂的副作用观察 |
3.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安全性试验结果 |
3.2.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2.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蓄积毒性试验结果 |
3.2.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耐受性试验结果 |
3.2.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
3.2.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局部刺激性试验结果 |
3.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效应评价试验结果 |
3.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 |
3.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研究结果 |
3.5.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大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 |
3.5.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ATP 酶活性的影响 |
3.5.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cAMP 含量的影响 |
3.5.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NO/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 |
4.1.1 试验设计的合理性评价 |
4.1.2 颉颃剂催醒效果的综合分析 |
4.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
4.2.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急性毒性试验评价 |
4.2.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蓄积毒性试验评价 |
4.2.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耐受性试验评价 |
4.2.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价 |
4.2.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局部刺激性试验评价 |
4.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组方合理性评价 |
4.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稳定性试验评价 |
4.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研究 |
4.5.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神经系统ATP 酶活性的影响 |
4.5.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神经系统cA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5.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神经系统NO/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5.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与不同脑区之间的关系 |
4.5.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特点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效果综合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小型猪的主要品系 |
1.2 小型猪的应用 |
1.2.1 小型猪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1.2.2 小型猪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1.3 小型猪麻醉的概况 |
1.4 动物全麻催醒的概况 |
1.5 动物麻醉催醒监测的概况 |
1.5.1 麻醉及催醒时期监测 |
1.5.2 生物反射监测 |
1.5.3 循环系统监测 |
1.5.4 呼吸系统监测 |
1.5.5 脑电图监测 |
1.5.6 肝肾功能监测 |
1.5.7 免疫功能监测 |
1.5.8 应激反应监测 |
1.5.9 抗氧化能力监测 |
1.5.10 血常规监测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实验前准备 |
2.2.3 麻醉及催醒方法 |
2.2.4 实验步骤 |
2.2.5 麻醉及催醒期间的一般监测 |
2.2.6 麻醉及催醒期间的特殊监测 |
2.2.7 肝肾功能监测 |
2.2.8 血常规的监测 |
2.2.9 抗氧化能力的监测 |
2.2.10 免疫功能的监测 |
2.2.11 应激反应的监测 |
3 结果 |
3.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监测结果 |
3.1.1 一般监测结果 |
3.1.2 特殊监测结果 |
3.1.3 肝肾功能监测结果 |
3.1.4 血常规监测结果 |
3.1.5 抗氧化能力的监测结果 |
3.1.6 免疫功能的监测结果 |
3.1.7 应激反应的监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催醒的分组依据 |
4.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监测 |
4.2.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一般监测的影响 |
4.2.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特殊监测指标的影响 |
4.2.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肝肾功能的影响 |
4.2.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血常规的影响 |
4.2.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2.6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4.2.7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应激反应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麻醉颉颃剂的复合应用与复方颉颃剂的研究 |
1.1.1 阿替美唑与其他颉颃剂并用 |
1.1.2 纳洛酮与其他颉颃剂并用 |
1.1.3 氟马西尼与其他颉颃剂并用 |
1.1.4 苏醒灵3 号 |
1.1.5 苏醒灵4 号 |
1.1.6 犬醒宝 |
1.2 血流动力学与血流动力学监测 |
1.2.1 血流动力学与血流动力学监测概述 |
1.2.2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分类 |
1.2.3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 |
1.2.4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兽医上的应用 |
1.3 麻醉颉颃剂与血流动力学 |
1.3.1 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概述 |
1.3.2 R-A-A-S 概述 |
1.3.3 ANP、CGRP、NPY 和NT 概述 |
1.3.4 麻醉颉颃剂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R-A-A-S、NPY、NT、CGRP 及ANP |
1.4 实验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样品处理与测定 |
2.3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小型猪一般临床体征的变化 |
3.2 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3.2.1 早期催醒组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3.2.2 中期催醒组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3.2.3 晚期催醒组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3.3 小型猪NO、ET、6-keto-PGF1α和TXB_2 的变化 |
3.3.1 早期催醒组小型猪NO、ET、6-keto-PGF_(1α)和TXB_2 的变化 |
3.3.2 中期催醒组小型猪NO、ET、6-keto-PGF_(1α)和TXB_2 的变化 |
3.3.3 晚期催醒组小型猪NO、ET、6-keto-PGF_(1α)和TXB_2 的变化 |
3.4 小型猪血浆R-A-A-S 的变化 |
3.4.1 早期催醒组小型猪血浆R-A-A-S 的变化 |
3.4.2 中期催醒组小型猪血浆R-A-A-S 的变化 |
3.4.3 晚期催醒组小型猪血浆R-A-A-S 的变化 |
3.5 小型猪血浆NPY、NT、CGRP 和ANP 的变化 |
3.5.1 早期催醒组小型猪血浆NPY、NT、CGRP 和ANP 的变化 |
3.5.2 中期催醒组小型猪血浆NPY、NT、CGRP 和ANP 的变化 |
3.5.3 晚期催醒组小型猪血浆NPY、NT、CGRP 和ANP 的变化 |
3.6 小型猪血管活性物质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6.1 早期催醒组小型猪血管活性物质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6.2 中期催醒组小型猪血管活性物质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6.3 晚期催醒组小型猪血管活性物质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4.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制 |
4.2.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R-A-A-S 的影响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血浆ANP、CGRP、NPY 和NT 的影响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犬地西泮、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效果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中所引用部分缩略语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动物全身麻醉药概述 |
1 吸入麻醉药 |
2 非吸入麻醉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动物复合麻醉制剂的研究进展 |
1 动物复合麻醉制剂的研究 |
2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复合制剂 |
3 动物麻醉药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动物全身麻醉监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
1 麻醉监测概述 |
2 动物麻醉监测的内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对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呼吸和体温的变化 |
2.2 心率及血压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2 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3.3 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对体温的影响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地西泮、氯氨酮静脉复合麻醉效果的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麻醉效果的分析评价 |
3.2 静脉推注麻醉的临床意义 |
3.3 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的评价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地西泮、氯胺酮静脉推注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氯胺酮、地西泮标准曲线 |
2.2 回收率的测定 |
2.3 血液中氯胺酮、地西泮的的浓度及其动力学 |
3 讨论 |
3.1 色谱条件 |
3.2 样品前处理 |
3.3 氯胺酮、地西泮药代动力学特征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之处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麻醉药在野生动物中的临床应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动物全身麻醉药的发展概况 |
第二章 动物全身麻醉药的分类及药理作用 |
第三章 动物复合麻醉及复方麻醉剂的研究进展 |
第四章 动物麻醉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调查与研究 |
第五章 野生草食动物麻醉药的临床应用调查 |
1 调查材料与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野生肉食动物麻醉药的临床应用调查 |
1 调查材料与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灵长类动物麻醉药的临床应用调查 |
1 调查材料与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其他野生动物麻醉药的临床应用调查 |
1 调查材料与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攻读硕士期间己发表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致谢 |
(10)苏醒灵4号对眠乃宁麻醉鹿临床催醒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药品 |
1.3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苏醒灵4号对眠乃宁麻醉鹿临床催醒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右美托咪啶复合制剂及其他麻醉剂对貉麻醉效果观察[D]. 李雪娇.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5)
- [2]舒眠宁对幼年犬麻醉效果及临床应用的研究[D]. 刘澜.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3]动物麻醉颉颃剂的研究进展[J]. 卢德章,范宏刚,张栾松,马昆,姜胜,谭丽娟,于世明,王洪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3)
- [4]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及其催醒机理的研究[D]. 卢德章.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2)
- [5]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效果综合监测[D]. 马昆.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6]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 张娈松.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7]犬地西泮、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效果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 翟晓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8]麻醉药在野生动物中的临床应用调查[D]. 徐春忠.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9]新型鹿用制动剂、催醒剂的研制及药效试验观察[J]. 闫章年,吴永魁,张立树,张祚新,刘晶,闫长绪. 特产研究, 2002(03)
- [10]苏醒灵4号对眠乃宁麻醉鹿临床催醒效果评价[J]. 梁德勇,闫章年.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