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钢2号高炉加活性焦工业试验及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章超,吕金金,白丹,洪建国,韩宏松,张玉文,鲁雄刚[1](2021)在《高炉风口小套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首先分析了高炉风口小套的几种主要的失效形式以及常见的失效位置,简要指出目前紫铜风口小套存在的问题。随后系统综述了风口小套(铜材料)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共渗、堆焊和喷涂三大工艺的应用进展。归纳总结了各种工艺的技术原理、防护材料选择以及强化机理。通过对比三大工艺的优缺点得出,堆焊工艺能获得与铜基体呈冶金结合的耐磨防护层,最具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提高铜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忽略了防护层对导热性的影响。因此,在风口小套表面研发一种与基体呈冶金结合、工作性能优异、对整体导热系数影响小的梯度涂层,是未来风口小套长寿化的重点研究方向。
刘鹏飞[2](2019)在《包钢高炉蒙古矿块矿直接入炉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处于内陆,澳矿等外矿运费高出沿海钢铁企业170元/吨,成本偏高,如果能够使用其它块矿代替澳矿,将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研蒙古块矿的矿相、爆裂性、还原性、熔滴性的基础冶金性能,探索蒙古矿代替澳矿的可能性。采用滴定法测量了蒙古矿块矿和澳矿块矿的化学成分,对两种块矿的矿相和爆裂指数进行了检测分析,用综合热分析测试了蒙古矿和澳矿的热分解性,同时测量了包钢烧结矿、球团矿和两种块矿的还原性及综合炉料的收缩性和熔滴性。蒙古矿铁品位较低,其中有害杂质含量较高,还原性较弱,热爆裂性能较好;澳矿的铁品位较高,杂质含量较低,还原性较好,蒙古矿的Na、K含量较高。蒙古矿天然块矿中铁矿物主要是磁铁矿和褐铁矿,可见少量赤铁矿。磁铁矿约占70%(体积比,以下同)、褐铁矿约占15%、脉石矿物约占15%。蒙古矿的晶粒尺寸较大。脉石中的萤石含有氟和部分的碱金属。蒙古矿抗爆裂性较好,不会爆裂产生小于6.3mm的细块或粉末,澳矿的爆裂指数在2.45%以下,蒙古矿在加热过程中质量损失较澳矿小。还原性实验表明,烧结矿具有良好的还原性,可以达81.14%,其次为澳矿,还原度为74.15%,球团矿的还原度为72.05%,蒙古矿块矿的可还原性最差,其还原度为67.16%,同时蒙古矿的还原度指数也仅0.37。综合炉料的收缩性能测试表明,当不配入蒙古矿时,炉料的体积体积收缩率最小,为29.5%,配入蒙古矿后,体积收缩率增加,当蒙古矿配入量为5%时,体积收缩率最高,为34.7%,增加了5.2%。当蒙古矿配入量为10%,澳矿配入量为10%时,体积收缩率也较少,为31.6%,相对于不配入蒙古矿仅增加了2.1%,对炉料的收缩性能影响较小,对高炉的透气性影响也较小。在烧结矿、球团矿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不配入蒙古矿时开始软化温度最高,配入蒙古矿5%时,软化终了温度降低了约50℃,软化温度区间变宽,压差达到9.2KPa,而蒙古矿配入量为10%时开始软化温度升高,软化终了温度升高,压差与不配入蒙古矿一致。包钢高炉配加蒙古矿块矿试验证明,在高炉中添加10%以内的蒙古矿块矿对高炉冶炼操作没有影响,高炉的各项指标变化不大。
杜瑞岭[3](2017)在《半焦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煤粉混合燃烧的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喷煤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高炉炼铁生产过程中,来降低冶金焦的消耗。该工艺大多采用烟煤和无烟煤混合喷吹,以无烟煤为主。随着无烟煤的逐年消耗,其资源供应日渐紧张。为了寻求无烟煤的替代品,本文对煤的热解干馏形成半焦过程,及半焦与煤粉的混合燃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文章首先采用吊式高温炉对所选用的四种煤(东风煤、富鼎煤、胜帮煤、安源煤)进行了不同热解终温(400℃、500℃、600℃、700℃、800℃)制备半焦的试验。研究发现随热解终温的升高,半焦的挥发分逐渐降低,固定碳和发热值逐渐升高,燃烧特性变差。当终温达到600℃时,半焦的挥发分已小于10%。考虑到在保证高炉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尽量提高燃料的燃烧性能,拟选用600℃条件下制得的半焦作为高炉喷吹无烟煤的替代品,进行后续试验。文中采用热重分析仪对煤热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试验。根据煤热解过程的特点,将其反应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煤中结晶水和吸附气体脱除及部分弱键解聚过程。第二阶段主要发生解聚和分解反应,挥发出大量碳氢化合物和焦油,煤逐渐形成半焦。第三阶段主要是半焦进一步焦化过程,并伴有明显的体积收缩现象。针对三个阶段特点分别采用界面化学反应控速模型、固体生成物体积不变的内扩散控速模型、固体生成物体积收缩的内扩散控速模型来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拟合效果良好,相关系数均超过0.9。随后以安源煤为例重点讨论了升温速率对煤热解过程的影响。随升温速率的提高,煤热解的整个过程出现了明显的"热滞后现象"。本文给出了一个Arrhenius 方程的修正式 lnki=-Ea0/RT+△Ea(α-1/RT)lnβi+ln(A0)来描述升温速率对煤热解过程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修正的Arrhenius方程不仅能很好地描述不同升温速率下热解动力学过程,且在5℃·min-1~90℃·min-1升温速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外推性。以首钢京唐所用的神华烟煤和寿阳无烟煤为例,对煤粉燃烧过程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其燃烧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低温段主要是气体产物大量生成、脱挥发分和固定碳的燃烧,高温段主要是炭的氧化过程。修正的Arrhenius方程对煤粉燃烧过程动力学在10℃·min-1~45℃·min-1升温速率范围内同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升温速率对吸放热反应过程的影响程度不同。在修正的Arrhenius方程中,放热反应△Ea为负值,吸热反应△Ea为正值。文章还研究了混合燃料中半焦逐步替代无烟煤对其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混合燃料中半焦比例的增加,混合燃料的着火点和燃尽点分别由412℃和627℃逐步升高,同时可燃性指数Cb和燃烧特性指数SN分别由7.06×10-5 min-1·℃-1和9.07×10-7min-2.℃-3逐步降低,说明半焦的添加会降低混和燃料的燃烧性能。最后,对首钢京唐高炉的生产指标进行了分析,表明在喷吹燃料中加入6%~7%的焦粉进行混合喷吹,煤粉和焦炭利用率能达到99%,高炉正常顺行生产。因此,比焦粉燃烧性优越的半焦,作为喷吹燃料的部分替代品有较强的可行性。
邹冲,马成,赵俊学,温良英,白晨光[4](2017)在《中低温热解半焦作为高炉喷吹燃料的现状分析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为优化高炉燃料结构和降低生产成本,从半焦的基础性能、工艺性质、喷吹效果等方面论述了中低温热解半焦作为高炉喷吹燃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半焦替代喷吹煤粉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半焦性能的途径和建议。现有中低温热解半焦的煤质特征和多数工艺性质满足高炉喷吹要求,但其可磨性与燃烧性能波动较大,需区别对待。随着半焦添加比例的增加,混煤的燃烧和可磨性能总体呈下降趋势。提出应通过热解过程控制、与其他燃料共热解、催化燃料等方式改善低温干馏半焦性能,增加廉价燃料在喷吹燃料中所占比例,降低高炉炼铁成本。
蔡文淼[5](2015)在《高炉喷吹半焦的冶金性能试验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炉喷煤是钢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喷煤量的持续上升,为进一步降低喷煤成本,钢铁企业试图寻找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煤种。半焦以其优良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逐渐被各大钢铁企业所采用。结合相关理论和试验研究,本文选取烟煤、无烟煤、天元半焦、富油半焦和科林斯达半焦5种试样。通过对试样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灰分组成及灰熔点特性、可磨性指数、爆炸性、着火点、燃烧性能和反应性能等相关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并结合试样燃烧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确定适宜的半焦配加量,以达到最佳的喷吹效果和实现半焦资源的高效利用。对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基础物化性能研究可以得出:3种半焦均无粘结性,可用于高炉喷吹,并且硫含量低,有利于降低高炉的硫负荷。但是高炉喷吹用半焦的灰分含量比较高,氢含量和发热值都相对较低,会导致高炉在风口区域的理论燃烧温度有所降低。同时,3种半焦的可磨性指数都相对较低,这对提高磨机产量是不利的,并且不利于降低磨煤机功耗。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燃烧性能、反应性能和输送性能是选择喷吹用煤的重要指标。对于燃烧性能、反应性能和输送性能差的煤粉,可以通过合理的配煤以实现高炉喷吹煤粉的性能要求。本文运用热重法研究分析试样的燃烧性能和反应性能,并从燃烧动力学入手,深入考察半焦的燃烧机理。结果表明:配加半焦后,混合试样的燃烧性能和反应性能随半焦配加量的增加而有所改善,但半焦配加量超过50%时,混合试样的燃烧性能和反应性能变化趋于平缓;燃烧动力学方面,半焦配加量超过50%时,混合试样的表观活化能迅速增加。根据煤和半焦各自的化学组成特征,结合试验研究,高炉喷吹混煤不但能够改善单一试样的性能,并且能够扩大喷吹煤种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中配加天元半焦、富油半焦和科林斯达半焦3种半焦可用于高炉喷吹,并且混合试样可以获得更优良的冶金性能。半焦配加量增加后,不利于改善煤粉的输送过程和在高炉风口回旋区的燃烧过程。综合考虑混合试样在高炉喷吹条件下的燃烧过程和输送过程,以及在高炉冶炼过程中未燃煤粉的消耗能力、煤焦置换比、高炉燃料比以及生铁生产成本等。结合燃烧动力学,可以得出煤中半焦的适宜配加量可达40%左右。
代芳草[6](2014)在《低阶煤及其热解产物高效利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低阶煤储量十分丰富,绝大部分都用作动力燃料直接燃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高炉喷吹技术在国内外迅猛的发展起来,高炉喷吹原料由无烟煤发展到无烟煤与低阶煤等配合的混合物。本文以辽宁阜新、陕西神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地区的低阶煤为原料,采用1.5kg室式小焦炉进行600℃的热解,得到半焦固态产物、液态焦油产物。分别对原料煤、半焦及其与无烟煤配合的混合物作为高炉喷吹原料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对半焦吸附能力进行了测定;对王营子、呼伦贝尔两个煤种的焦油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单种煤中,王营子煤的爆炸性是最优,其火焰返回长度为40mm,并且其他各项指标也较好,适合高炉喷吹。单种煤炼制的半焦中,王营子半焦的可磨性指数为67.33,燃尽率为64.34%,灰熔点中的软化温度为1396℃,爆炸性好,是较好的高炉喷吹原料。在配合煤中,发热量为31.25MJ/kg、可磨指数为42.62、燃尽率为60.18%,软化温度为1319℃的神木与无烟煤3:3的配合煤高炉喷吹效果最好的配合煤。配合半焦中,鄂尔多斯1#半焦3:3方案的发热量为30.46MJ/kg,可磨性指数为52.67,燃尽率为60.14%,软化温度为1295℃,爆炸性很小,是综合指标是最好,高炉喷吹最理想的方案。从能源利用的角度考虑,半焦具有更高的发热量、可磨性、灰熔点,从安全生产角度考虑,半焦的爆炸性好,是工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半焦和煤相比,更适合高炉喷吹。半焦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碘吸附和亚甲蓝吸附的效果均不是很理想。王营子、呼伦贝尔2种焦油的含水量均超过50%,280℃前的焦油含量在20%以上;经GC-MS分析,低温热解生成的焦油主要以轻油成分为主。
杜刚[7](2013)在《兰炭替代部分高炉喷吹用煤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在高炉炼铁生产中,喷吹煤粉是降低焦炭消耗和炼铁成本的重要措施,而高炉喷吹兰炭的作用则是在降低焦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喷吹用煤的成本,从而达到节煤和降焦的双重目的。随着龙钢产能的逐渐提升,其喷煤量不断增大,然而煤炭资源尤其是无烟煤日益贫乏,价格不断攀升,因此龙钢高炉生产和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本课题针对减轻龙钢生产成本压力的迫切需求,结合龙钢炼铁厂实际生产状况,在相关理论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和工业化喷吹两个阶段的实践研究,对兰炭替代高炉喷吹用煤的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生产验证,确定出了适宜的兰炭配加量和经济合理的喷吹用煤配比,达到提高煤粉燃烧率和降低龙钢生产成本的目的。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的可磨性、着火点、爆炸性和燃烧率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合龙钢生产数据,对喷吹用煤的选择标准和指标要求、龙钢喷煤工艺和喷煤现状以及兰炭替代喷吹用煤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兰炭具有灰分较低、硫含量低、固定炭含量和发热量较高的特点,其性能优于无烟煤和贫煤,更适宜用于高炉喷吹。试验研究表明,兰炭爆炸性弱,着火点较高,配加兰炭后煤的可磨性和燃烧率增加,兰炭替代煤粉喷吹有助于提高煤粉的燃烧性能和喷吹安全性。(2)从工业分析角度来看,龙钢生产用煤基本符合喷吹指标要求,而喷吹用兰炭沫的质量较差,灰分含量和硫含量较高。(3)配煤能够扩大喷吹煤种的范围,优化煤的结构组成和煤质性能。在龙钢目前的条件下,高炉喷吹用煤中兰炭的初始配加量应选取10%比较适宜,配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烟煤、烟煤和兰炭(配比为7:2:1)搭配组成的混合煤可以获得更优良的冶金性能。(4)龙钢高炉喷吹兰炭对高炉冶炼产品影响不大,由于兰炭的灰分含量较高,导致其生铁中硅含量上升,建议其使用灰分含量低、质量较好的兰炭。(5)龙钢高炉喷吹兰炭后吨铁消耗碳量略有增加,煤粉的燃烧率提高,综合焦比下降,从降低焦炭消耗角度分析,每年可节省成本1084万元。如果龙钢高炉在今后的喷吹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兰炭的配比,那么创造的经济效益将会更加可观。
焦阳[8](2012)在《兰炭煤对酒钢高炉喷煤过程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高炉喷煤是目前钢铁工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高炉喷煤量的提高和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钢铁企业为了降低喷煤成本,正努力寻找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煤种。兰炭以其优良的特性和低廉的价格逐渐被各大钢铁企业所注意。通过对酒钢高炉用煤粉物理化学性能、燃烧性能和输送性能的系统研究后发现:兰炭块煤和兰炭粉煤均无粘结性,硫含量比较低,适宜高炉喷吹并有利于降低高炉中的硫负荷。但是兰炭块煤和兰炭粉煤的灰分比较高、氢含量比较低、发热值比较低,对提高高炉风口区域的燃烧率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兰炭块煤和兰炭粉煤的可磨性指数相对比较低,对提高磨煤机的出力和降低磨煤机的电耗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煤粉的燃烧性能和输送性能是选择高炉喷吹用煤的的重要指标,燃烧性能和输送性能差的煤粉需要通过合理的配煤后进行高炉喷吹才能达到高炉对喷吹煤的性能要求。通过利用煤粉燃烧性能实验装置和煤粉输送性能实验装置对酒钢高炉喷吹用煤在模拟高炉风口区域燃烧条件下的燃烧性能和输送性能的系统研究后发现:兰炭块煤和兰炭粉煤的燃烧性能和输送性能都比较差,不利于改善煤粉在高炉风口区域的燃烧过程和输送过程。在酒钢高炉目前的原燃料条件下采用兰炭块煤作为高炉喷吹用煤,混合煤粉中兰炭块煤的配比应控制在30%左右;混合煤粉中烟煤的配比不宜低于35%,宁煤可以代替部分(或全部)马克煤。在酒钢高炉目前的原燃料条件下采用兰炭粉煤作为高炉喷吹用煤,混合煤粉中兰炭粉煤的配比应控制在20%左右;混合煤粉中烟煤的配比不宜低于30%,宁煤可以代替部分(或全部)马克煤。
刘新梅[9](2009)在《新临钢高炉强化喷煤及煤粉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焦碳资源紧缺,加大高炉喷煤量已经成为降低炼铁成本的主要途径。而煤的性能研究是决定喷煤量的主要因素。新临钢拥有丰富的煤种来源,研究其所有煤种的性能以便扩大所用煤种从而进一步提高喷煤量是目前具有可行性的一种方法。本文对新临钢高炉喷煤的理化性能和燃烧率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喷吹煤种的可磨性分析,CO2反应性分析,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发热值分析和不同条件下煤粉燃烧率的分析。并针对新临钢6#高炉喷煤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实际生产相结合,找出提高新临钢高炉喷煤量的具体措施。根据本论文的研究分析,对新临钢强化喷煤提出了以下建议:(1)新临钢无烟煤的可磨性在80目左右,烟煤的可磨性在50目左右。对无烟煤来讲可磨性适中,而烟煤的可磨性偏低是因为烟煤磨细后易吸收水分,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适当提高进入磨煤机的气体温度和气体量。新临钢烟煤与CO2的活性较高,提高烟煤的配比对减少焦炭与CO2的反应和增加焦炭在高温下的强度有利。(2)新临钢喷吹煤粉的灰分相差很大,其中无烟煤的灰分过高,达到14%左右,大幅度降低煤粉的灰分是提高喷煤量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三种烟煤的挥发份含量较高,增加其配比有利于提高喷煤量;新临钢喷吹煤粉的发热值不高,喷煤降焦的效果差。(3)从煤粉燃烧率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喷吹煤粉粒度应控制在-200目70%左右;-200目比例从30%增加到70%,煤粉燃烧率提高约12.8%;富氧率可控制在2~3%。试验条件下,富氧率每增加1%,煤粉燃烧率平均提高约2.2%。(4)新临钢喷吹的烟煤燃烧率较高,而无烟煤的燃烧率偏低,提高烟煤的配比对提高喷煤量最有利。新临钢在目前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无烟煤与烟煤的合理配比应为:烟煤50~60%,无烟煤40~50%。本文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新临钢高炉炼铁生产实践,有效地促进了新临钢高炉喷煤水平的提高。目前喷煤比已达到141kg/t·Fe。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王磊[10](2009)在《邯钢高炉原燃料冶金性能对喷煤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高炉原燃料冶金性能直接影响着高炉的顺行,但原燃料冶金性能对喷煤量的影响存在差异。邯钢目前喷煤量较低,在邯钢高炉喷吹煤粉的前提条件下,测定了烧结矿、球团矿及所用生矿等含铁原料及冶金焦炭的冶金性能,给定了高炉合理炉料结构,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喷煤量产生的影响,同时对邯钢现有条件下高炉喷吹煤粉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未燃煤粉在除尘灰中的存在形式及未燃煤粉对炉渣冶金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邯钢铁矿石冶金性能对喷煤量的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喷煤量的是焦炭的质量和煤粉的利用情况。邯钢的焦炭质量较差,通过与喷煤量关系的比较,得出焦炭冶金性能对邯钢高炉喷煤量有很大影响,而焦炭的热态性能更加重要。高炉焦炭反应性每降低1%,喷煤量可升高59kg/t左右。焦炭反应后强度每增加1%,喷煤量可升高57kg/t左右。邯钢7号高炉在不同的喷煤量的情况下,煤粉的置换比也存在差异。目前置换比最高仅为0.83。影响置换比最主要的因素为煤粉和焦炭中的固定碳含量。煤粉中含碳量每增加1%,置换比可提高0.15左右。焦炭中含碳量每增加1%,置换比可降低0.016左右。邯钢高炉瓦斯灰和瓦斯泥中的碳含量都比较高,高炉瓦斯灰中的碳含量明显高于瓦斯泥中的碳含量。高炉瓦斯灰中来源于焦炭的含碳物质的比例明显高于来源于未燃煤粉的比例,而高炉瓦斯泥中来源于未燃煤粉的含碳物质的比例明显高于来源于焦炭的比例。随着未燃煤粉含量的增加,炉渣粘度和炉渣熔化性温度都会升高。
二、酒钢2号高炉加活性焦工业试验及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钢2号高炉加活性焦工业试验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炉风口小套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风口小套的失效形式及机理 |
2 风口小套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合金元素共渗 |
2.2 堆焊耐磨合金 |
2.3 喷涂陶瓷材料 |
2.4 三种工艺的对比分析 |
3 高炉风口小套长寿化新途径 |
4 结语 |
(2)包钢高炉蒙古矿块矿直接入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高炉炼铁的地位 |
1.2 高炉炼铁的基本含铁炉料 |
1.2.1 烧结矿 |
1.2.2 球团矿 |
1.2.3 块矿 |
1.3 合理的高炉炉料结构 |
1.3.1 炉料结构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1.3.2 高炉合理炉料结构的基本原则 |
1.3.3 高炉炉料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性 |
1.3.4 国内高炉炉料结构现状 |
1.3.5 国外高炉炉料结构发展现状 |
1.4 含铁炉料冶金性能现状 |
1.4.1 低温还原粉化 |
1.4.2 还原性能 |
1.4.3 还原膨胀性能 |
1.4.4 高温软熔性能 |
1.4.5 爆裂性能 |
1.5 矿及蒙古矿的特点 |
1.6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思路 |
2 块矿的冶金性能试验 |
2.1 块矿的成分及矿物组成 |
2.1.1 块矿的成分 |
2.1.2 块矿的矿相结构 |
2.1.3 块矿的微观结构 |
2.2 块矿的热性能 |
2.2.1 实验 |
2.2.2 块矿的热爆裂性能 |
2.2.3 块矿的热分解性 |
2.3 块矿的还原性 |
2.3.1 实验 |
2.3.2 包钢高炉炉料还原性 |
2.4 本章小结 |
3 蒙古矿块矿直接入炉炉料结构研究 |
3.1 实验 |
3.1.1 实验装置 |
3.1.2 实验过程 |
3.2 炉料的体积收缩 |
3.2.1 炉料配比 |
3.2.2 炉料的收缩性 |
3.3 炉料的熔滴性能 |
3.3.1 单矿的熔滴性能 |
3.3.2 综合矿的熔滴性能 |
3.3.3 蒙古矿直接入炉高炉生产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半焦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煤粉混合燃烧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焦炭在高炉中应用的概述 |
2.1.1 焦炭在高炉内的作用 |
2.1.2 焦炭在高炉不同部位的状态和行为 |
2.1.3 焦炭质量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2.2 煤粉在高炉喷吹中的应用 |
2.2.1 高炉喷煤概述 |
2.2.2 高炉喷吹用煤的性能要求 |
2.2.3 高炉内煤粉的燃烧 |
2.2.4 高炉喷吹煤粉对高炉焦炭质量的要求 |
2.3 半焦在高炉冶炼中的应用 |
2.3.1 半焦概述 |
2.3.2 半焦代替小块焦直接用于高炉炼铁 |
2.3.3 焦炭和半焦在高炉内的气化过程 |
2.3.4 半焦替代无烟煤用于高炉喷吹 |
2.3.5 煤粉和半焦的燃烧过程 |
2.3.6 燃烧过程的评价指标 |
2.4 热分析动力学概述 |
2.4.1 热重分析法介绍 |
2.4.2 热分析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2.4.3 分段法研究热分析动力学的提出 |
2.5 课题概述 |
2.5.1 课题背景及开展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3 半焦的制备及其性能检测 |
3.1 煤的基础性能检测 |
3.1.1 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3.1.2 煤的比容、导热性和发热量 |
3.1.3 煤的岩相组分分析 |
3.1.4 煤的灰熔融特性与灰分全分析 |
3.2 不同试验条件下半焦的制备试验 |
3.3 不同条件下所制备半焦的性能 |
3.3.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3.3.2 半焦的物理性质及发热值 |
3.4 小结 |
4 煤热解形成半焦的动力学研究 |
4.1 煤的非等温热解形成半焦过程 |
4.1.1 煤的非等温热解试验 |
4.1.2 半焦形成过程分析 |
4.2 热解反应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2.1 界面化学反应模型 |
4.2.2 固体生成物体积不变的内扩散模型 |
4.2.3 固体生成物体积收缩的内扩散模型 |
4.3 煤种对煤热解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4.3.1 煤种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
4.3.2 四种煤热解过程的拟合结果 |
4.3.3 相关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
4.4 升温速率对煤热解过程动力学的影响 |
4.4.1 升温速率对煤热解过程的影响 |
4.4.2 修正的Arrhenius方程的建立 |
4.4.3 不同阶段的动力学参数 |
4.4.4 升温速率区间的外推性 |
4.5 小结 |
5 高炉喷吹煤粉燃烧动力学研究 |
5.1 高炉喷吹煤粉的燃烧过程分析 |
5.1.1 高炉喷吹原煤的基础性能检测 |
5.1.2 煤粉燃烧过程分析 |
5.1.3 煤粉燃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2 升温速率对高炉喷吹煤粉燃烧动力学的影响 |
5.2.1 不同升温速率下高炉喷吹煤粉燃烧试验 |
5.2.2 升温速率对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
5.2.3 相应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
5.2.4 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外推性 |
5.3 煤粉的粒径对其燃烧动力学影响 |
5.3.1 不同粒径原煤煤粉基础燃烧性能检测 |
5.3.2 粒径对喷吹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
5.3.3 不同粒径煤粉燃烧的动力学参数 |
5.3.4 不同粒径煤粉燃烧的终产物 |
5.4 小结 |
6 半焦和煤粉混合燃烧过程动力学研究 |
6.1 不同性质半焦的燃烧特性 |
6.1.1 半焦的燃烧试验 |
6.1.2 不同终温半焦的燃烧特性分析 |
6.1.3 不同种类半焦的燃烧特性分析 |
6.2 半焦和煤粉的混合燃烧 |
6.2.1 半焦和煤粉的混合燃烧试验 |
6.2.2 添加半焦对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
6.2.3 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
6.3 高炉煤粉添加焦粉混合喷吹条件下高炉的性能指标 |
6.3.1 高炉喷吹焦粉的基础性能检测 |
6.3.2 高炉炉尘灰的矿相结构和含碳量 |
6.3.3 喷吹煤粉添加焦粉条件下的煤粉利用率和焦炭利用率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低温热解半焦作为高炉喷吹燃料的现状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半焦作为喷吹燃料的基础性能分析 |
1.1 中低温热解半焦的组成分析 |
1.2 半焦的喷吹工艺性质分析 |
2 半焦用于高炉喷吹的效果分析 |
3 高炉喷吹用半焦性能的改善方法 |
3.1 热解过程控制方式 |
3.2 低阶煤与其他燃料共热解 |
3.3 催化燃烧技术改善半焦燃烧性能 |
4 结论 |
(5)高炉喷吹半焦的冶金性能试验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喷煤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1.1 国外喷煤技术的发展 |
1.1.2 国内喷煤技术的发展 |
1.1.3 喷煤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 高炉喷煤的意义 |
1.3 高炉喷吹用煤 |
1.3.1 我国煤炭的分类 |
1.3.2 高炉喷吹用煤的种类 |
1.3.3 喷吹用煤的基础性能 |
1.3.4 煤粉的混合喷吹 |
1.4 高炉喷吹半焦的研究现状 |
1.5 高炉喷吹半焦的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背景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2 高炉喷吹用半焦 |
2.1 生产半焦用煤 |
2.2 半焦的生产工艺流程 |
2.3 半焦的性质和用途 |
3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试验研究 |
3.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3.2 灰分组成及灰熔点特性 |
3.2.1 灰分组成 |
3.2.2 灰熔点特性 |
3.3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可磨性 |
3.3.1 试验设备 |
3.3.2 试验方法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着火点 |
3.4.1 试验设备 |
3.4.2 试验方法 |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爆炸性 |
3.5.1 试验设备 |
3.5.2 试验方法 |
3.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流动性 |
3.6.1 试验设备 |
3.6.2 试验方法 |
3.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热重分析 |
4.1 燃烧性能研究分析 |
4.1.1 试验设备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 燃烧动力学研究 |
4.2.1 热分析动力学表达式 |
4.2.2 动力学参数的处理方法 |
4.2.3 动力学参数的求解与分析 |
4.3 反应性能研究分析 |
4.3.1 试验设备 |
4.3.2 试验方法 |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部分试验数据 |
附录Ⅱ CARR指数及评价 |
附录Ⅲ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6)低阶煤及其热解产物高效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低阶煤的分布概述 |
1.2 长焰煤 |
1.3 褐煤 |
1.4 低阶煤的加工利用途径 |
1.5 低阶煤的热解 |
1.5.1 国内外煤低温热解技术的发展 |
1.5.2 煤低温热解技术的特点 |
1.6 低阶煤热解固态产物 |
1.6.1 高炉喷吹技术 |
1.6.2 半焦粉制活性炭 |
1.7 低阶煤热解液态产物 |
1.7.1 低温煤焦油的性质 |
1.7.2 低温煤焦油的组成 |
1.7.3 低温煤焦油的应用 |
1.8 低阶煤热解气态产物 |
1.8.1 低温热解气态产物的组成 |
1.8.2 低温热解气态产物的应用 |
1.9 课题意义与目的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煤质技术指标的检测 |
2.3.2 半焦的制备 |
2.3.3 半焦技术指标的检测 |
2.3.4 半焦作为活性炭试验 |
2.3.5 煤焦油的检测 |
2.4 实验方案 |
2.4.1 配合煤、配合半焦的方案 |
2.4.2 半焦作为活性炭的试验方案 |
2.4.3 煤焦油分析实验的方案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结果 |
3.1.1 煤的工业分析 |
3.1.2 煤的技术指标 |
3.1.3 半焦的工业分析 |
3.1.4 半焦的技术指标 |
3.1.5 半焦作为活性炭吸附试验结果 |
3.1.6 煤焦油检测结果 |
3.2 实验结果的分析 |
3.2.1 工业分析 |
3.2.2 单种煤技术指标的分析 |
3.2.3 单种半焦技术指标的分析 |
3.2.4 配合煤技术指标的分析 |
3.2.5 配合半焦技术指标的分析 |
3.2.6 半焦的吸附能力 |
3.2.7 焦油的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兰炭替代部分高炉喷吹用煤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炉喷煤及高炉喷吹兰炭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
1.2.1 高炉喷煤的意义 |
1.2.2 高炉喷吹兰炭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
1.3 国内外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 |
1.3.1 高炉喷煤技术发展简史 |
1.3.2 国外高炉喷煤技术发展现状 |
1.3.3 国内高炉喷煤技术发展现状 |
1.4 高炉喷吹兰炭末技术研究和发展现状 |
1.5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1.5.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4 本课题的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
2 高炉喷吹用煤的选择研究 |
2.1 高炉喷吹用煤 |
2.1.1 煤的形成与分类 |
2.1.2 喷吹用煤种类 |
2.2 高炉喷吹用煤选择及评价标准 |
2.3 高炉喷吹用煤的工艺性能和指标要求 |
2.4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的指标要求 |
3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用原料及试样准备 |
3.2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煤质分析 |
3.3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的可磨性试验研究 |
3.3.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
3.3.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4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的爆炸性试验研究 |
3.4.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
3.4.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5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的着火点试验研究 |
3.5.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
3.5.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6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的燃烧率试验研究 |
3.6.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
3.6.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7 经济效益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龙钢高炉喷吹兰炭生产实践研究 |
4.1 龙钢高炉喷煤规模和设备能力 |
4.1.1 高炉喷煤量 |
4.1.2 原煤需求量 |
4.2 龙钢高炉喷煤工艺简介 |
4.2.1 原煤储运及配煤系统 |
4.2.2 煤粉制备系统 |
4.2.3 煤粉喷吹系统 |
4.3 龙钢高炉喷煤现状 |
4.3.1 龙钢高炉喷煤近况 |
4.3.2 龙钢高炉喷煤种类 |
4.3.3 龙钢高炉原料条件 |
4.4 兰炭替代龙钢高炉喷吹用煤的试验 |
4.4.1 实行兰炭与煤混合喷吹 |
4.4.2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配加兰炭的试验 |
4.4.3 试验用混合煤配比的选择 |
4.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 龙钢高炉喷吹兰炭方案 |
4.6 龙钢高炉喷吹兰炭实践效果 |
4.6.1 喷吹兰炭对龙钢高炉冶炼产品的影响 |
4.6.2 龙钢高炉喷吹兰炭降焦效果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兰炭煤对酒钢高炉喷煤过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 |
1.1.1 国外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 |
1.1.2 国内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 |
1.1.3 酒钢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 |
1.2 高炉喷煤的意义 |
1.3 高炉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1.4 高炉喷吹用煤 |
1.4.1 高炉喷吹的煤种 |
1.4.2 高炉喷吹对煤质性能的要求 |
1.4.3 煤粉的混合喷吹 |
1.5 兰炭 |
1.5.1 兰炭的性质、用途和质量标准 |
1.5.2 兰炭的生产流程 |
1.5.3 兰炭与焦炭的区别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兰炭煤的物理化学性能 |
2.1 兰炭煤的工业分析 |
2.2 兰炭煤的可磨性能 |
2.2.1 实验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兰炭煤对煤粉燃烧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方案 |
3.4 煤种对煤粉燃烧性能的影响 |
3.5 兰炭块煤对煤粉燃烧性能的影响 |
3.6 兰炭粉煤对煤粉燃烧性能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4章 兰炭煤对煤粉输送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方案 |
4.4 煤种对煤粉输送性能的影响 |
4.5 兰炭块煤对煤粉输送性能的影响 |
4.6 兰炭粉煤对煤粉输送性能的影响 |
4.7 小结 |
第5章 酒钢高炉喷吹煤种的优化选择 |
5.1 兰炭煤的价格优势 |
5.2 兰炭块煤的优化选择 |
5.3 兰炭粉煤的优化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新临钢高炉强化喷煤及煤粉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高炉喷煤技术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喷煤现状 |
1.2.2 国内喷煤技术现状 |
1.2.3 喷煤量对高炉的冶炼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
1.2.4 高炉喷煤技术发展的特点 |
1.3 强化高炉喷煤的研究现状 |
1.3.1 影响高炉喷煤量提高的因素 |
1.3.2 提高喷煤量的技术措施 |
1.4 新临钢高炉喷煤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
1.4.1 新临钢高炉喷煤现状 |
1.4.2 新临钢高炉喷煤的主要问题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2 高炉喷煤工艺研究 |
2.1 我国喷吹用煤的资源状况与常用煤种 |
2.2 喷吹煤种的选择 |
2.2.1 高炉喷吹用煤对无烟煤和烟煤的要求 |
2.2.2 新临钢高炉对喷吹用煤的指标要求 |
2.2.3 高炉喷吹煤种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
2.3 高炉喷吹用煤的工艺性质 |
2.4 高炉喷吹用煤对煤粉性能要求 |
2.5 混合煤粉喷吹 |
3 新临钢高炉喷吹工艺及煤粉性能研究 |
3.1 新临钢高炉喷煤系统工艺简介 |
3.1.1 新临钢制粉工艺介绍 |
3.1.2 煤粉喷吹系统装置介绍 |
3.2 新临钢高炉喷吹用煤的可磨性分析 |
3.2.1 选择合适的粒度 |
3.2.2 可磨性分析 |
3.3 新临钢高炉喷吹用煤的燃烧性能分析 |
3.4 小结 |
4 新临钢高炉喷煤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
4.1 新临钢高炉喷吹用煤化学成分 |
4.1.1 喷吹用煤的工业分析 |
4.1.2 喷吹用煤的元素分析 |
4.1.3 高炉喷吹用煤灰成分分析 |
4.1.4 喷吹煤种的发热量分析 |
4.2 新临钢高炉喷吹煤粉燃烧率的研究 |
4.2.1 新临钢实验用煤的种类 |
4.2.2 新临钢喷吹煤粉的实验设计 |
4.2.3 新临钢喷吹煤粉的实验设备 |
4.2.4 新临钢喷吹煤粉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新临钢高炉原燃料对喷煤的影响 |
4.3.1 原料质量对喷煤的影响 |
4.3.2 新临钢原燃料质量对高炉的影响 |
4.3.3 目前炉料现状对喷煤的影响 |
4.3.4 新临钢高炉炉料结构的发展实践 |
4.4 小结 |
5 新临钢高炉提高喷煤量的生产实践 |
5.1 新临钢影响煤比和置换比的因素 |
5.1.1 影响煤比因素 |
5.1.2 影响置换比的因素 |
5.1.3 新临钢高炉改善煤焦置换比措施 |
5.2 新临钢6号高炉的喷煤现状 |
5.2.1 新临钢喷煤现状 |
5.2.2 新临钢6号高炉喷煤种类 |
5.2.3 新临钢原料条件 |
5.3 新临钢6号高炉提高喷煤的生产实践 |
5.3.1 高风温和大富氧的综合应用 |
5.3.2 优化喷煤设备改进喷煤操作 |
5.3.3 加强操作管理提高高炉接受高煤比的能力 |
5.4 新临钢6号高炉喷吹混合煤粉的实践分析 |
5.4.1 实行混合喷吹提高喷煤比 |
5.4.2 新临钢高炉喷吹混合煤粉实验研究 |
5.4.3 高炉喷吹混合煤粉实验分析 |
5.5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邯钢高炉原燃料冶金性能对喷煤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高炉炼铁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
1.2 国内外喷煤技术的发展 |
1.3 我国高炉原燃料质量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
1.4 邯钢高炉运行状况及喷煤现状 |
1.5 原燃料冶金性能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1.5.1 粒度组成的影响 |
1.5.2 低温还原粉化性的影响 |
1.5.3 还原性的影响 |
1.5.4 荷重软化及熔融滴落性能的影响 |
1.5.5 焦炭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1.6 喷吹煤粉对高炉冶炼过程的影响 |
1.6.1 对高炉顺行的影响 |
1.6.2 对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
1.6.3 对料柱的阻力和热交换的影响 |
1.6.4 对高炉内还原过程的影响 |
1.7 高炉冶炼对炉料的要求 |
1.7.1 精料是高炉冶炼取得好指标的基础 |
1.7.2 精料的发展方向 |
1.7.3 高炉对不同入炉原料的要求 |
1.8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
2 高炉铁矿石冶金性能研究 |
2.1 邯钢高炉铁矿石基本状况 |
2.2 原料的冶金性能试验研究 |
2.2.1 低温还原粉化性能 |
2.2.2 中温还原性能 |
2.2.3 高温软化及熔融滴落性能 |
2.3 邯钢铁矿石质量对高炉喷煤量影响的分析 |
2.3.1 铁矿石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对高炉喷煤量影响的分析 |
2.3.2 铁矿石还原性能对高炉喷煤量影响的分析 |
2.3.3 铁矿石软化及熔滴性能对喷煤量影响的分析 |
2.4 小结 |
3 邯钢高炉合理炉料结构的研究 |
3.1 高炉合理炉料结构 |
3.2 邯钢高炉炉料结构的基本状况 |
3.3 邯钢高炉炉料结构试验 |
3.3.1 邯钢高炉炉料结构组成方案 |
3.3.2 炉料结构试验结果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5 炉料结构对喷煤量影响的分析 |
3.6 小结 |
4 邯钢焦炭冶金性能的研究 |
4.1 焦炭质量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4.1.1 焦炭化学成分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4.1.2 焦炭的冷态性能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4.1.3 焦炭的热态性能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4.2 邯钢焦炭冶金性能的测定 |
4.3 邯钢焦炭冶金性能检测结果 |
4.3.1 冷态性能检测结果 |
4.3.2 热态性能检测结果 |
4.4 邯钢焦炭冶金性能与煤比的关系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5 邯钢高炉煤焦置换比的理论分析 |
5.1 置换比的计算 |
5.2 煤比与置换比的关系 |
5.3 各因素对煤比及置换比的影响 |
5.3.1 煤粉含碳量对置换比的影响 |
5.3.2 焦炭固定碳含量对置换比的影响 |
5.4 小结 |
6 邯钢高炉未燃煤粉性质的研究 |
6.1 未燃煤粉的产生 |
6.2 未燃煤粉在高炉内的行为 |
6.3 未燃煤粉对除尘灰的影响 |
6.3.1 邯钢高炉除尘灰的碳元素分析 |
6.3.2 高炉除尘灰的煤岩显微组分分析 |
6.4 未燃煤粉对炉渣冶金性能的研究 |
6.4.1 未燃煤粉对高炉炉渣的影响 |
6.4.2 邯钢炉渣含碳量的测定 |
6.4.3 未燃煤粉对邯钢高炉渣粘度的影响 |
6.4.4 炉渣粘度试验结果 |
6.4.5 试验结果分析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酒钢2号高炉加活性焦工业试验及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炉风口小套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J]. 章超,吕金金,白丹,洪建国,韩宏松,张玉文,鲁雄刚. 表面技术, 2021(04)
- [2]包钢高炉蒙古矿块矿直接入炉性能研究[D]. 刘鹏飞.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3]半焦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煤粉混合燃烧的动力学研究[D]. 杜瑞岭.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 [4]中低温热解半焦作为高炉喷吹燃料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 邹冲,马成,赵俊学,温良英,白晨光. 洁净煤技术, 2017(01)
- [5]高炉喷吹半焦的冶金性能试验及研究[D]. 蔡文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6)
- [6]低阶煤及其热解产物高效利用的研究[D]. 代芳草. 辽宁科技大学, 2014(02)
- [7]兰炭替代部分高炉喷吹用煤及其性能的研究[D]. 杜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8]兰炭煤对酒钢高炉喷煤过程的影响研究[D]. 焦阳. 河北联合大学, 2012(01)
- [9]新临钢高炉强化喷煤及煤粉性能的试验研究[D]. 刘新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1)
- [10]邯钢高炉原燃料冶金性能对喷煤量影响的研究[D]. 王磊. 河北理工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