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论文文献综述)
胡佳敏[1](2020)在《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随着2017版新课标的颁布,发展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成为了“核心素养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现实需要的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模型迫在眉睫。首先,对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界定并分析了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阐述了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借鉴“演绎式”建模的方法,从理论出发,采用多种不同路径构建模型,即参考文献中已有的教师核心素养模型,确定教师核心素养的维度和共同要素,结合化学学科理念与真实课堂的教学行为表达,分析化学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要素,将两者的分析结果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内涵解读。其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理论模型的科学性。依据理论模型设计《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要素问卷》,以问卷星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展开调查,将样本数据经SPSS25.0和AMOS23.0软件分析处理,进行项目分析、整体层面和分层面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不合理题项,确认模型的因素结构。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各素养进行一阶模型、二阶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验证得到该理论模型是一个三阶因素模型,且与实际数据相符合,说明该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可参考性。最后,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的三阶因素为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4个二阶因素为化学学科素养、化学教学素养、信息素养、职业素养,其中化学学科素养包括化学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化学能力3个一阶因素,化学教学素养包括化学课程能力、化学教学设计能力、化学教学实施能力等6个一阶因素,信息素养包括化学教学信息化的能力、信息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获取分析能力3个一阶因素,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和教育态度2个一阶因素。依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建议:通过充分发挥化学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化学学科素养;通过加强职后化学教师培训,提升化学教学素养;通过开展工作坊研修,提升化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建立良好环境氛围,提升化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何金津[2](2020)在《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普通高中作为公办教育的教育机构补充,其学校数量的不断增长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教学的整体需求。如何使学校在其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提升其教学质量仍值得思考与探讨。民办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型的学校类型,提高其办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即是处理好教学工作,而要使教学工作得以有效运转必然需要良好的教学管理。经过阅览与整理有关资料,笔者发现对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进行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并不多。因此在本研究中,探讨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有利于发掘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观察与访谈的方法,基于人本管理理论与质量管理理论,分析了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中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主体、教学管理过程、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X学校提供一些对策以供参考。通过大致了解X学校整体情况并着重分析该校教学管理的现状,笔者发现该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课程教学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学管理主体在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教学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学管理过程在教学常规管理、校本教研、教学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在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教师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存在相应问题,而后笔者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使教学管理发挥更大作用,学校可通过相应对策改善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应更新课程教学制度,合理安排好教师时间;对教师采取民主化的管理,增进教师教学与沟通;加大新高考改革力度,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重视教学管理主体方面: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明确教学管理者之职责;教学管理的队伍建设要加强,提升管理者职业地位。优化教学管理过程方面: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使教学常规管理优化;学校要重视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明确教研组主体地位;学校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性汲取优质素材。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方面:教学质量测评应动态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评价教师教学要考虑多元化的评价者,并鼓励教师对其自身进行自评;教育政策要落实到位,评价方式要更多样。
韦飞燕[3](2019)在《山区中职学校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区中职学校的化学教学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尤其是以工、商科类为主要办学专业的山区中职学校,大多数专业是不开设化学课程的,但是为了增加招生数量,很多山区中职学校不得不与一些高职院校或是医学护理学校联合办学,这样就必须要开设化学课程,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就成为山区中职学校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在山区中职学校化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山区中职学校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山区中职学校与城市职业学校之间的差距、目前山区中职学校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现状、山区中职学校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并作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对同级同类学校及相关学科教学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岳海玲[4](2019)在《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合美育课程是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为载体,将美育渗透课程之中,以实现美育目标的课程组,是学校美育实施的主渠道。2015年教育部要求对美育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建构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至今,美育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已有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审美化学科课程的研究,对其他美育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育观为指导,以杜威经验主义美育观为方法启示,展开对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建构策略研究具有意义。首先,论文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从实践层面把握当前我国学校美育实施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学校存在美育不受重视、美育课程单一、美育目的功利化等问题;学校美育实施效果受教师美育意识、美育课程开发程度、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对学校美育的本质认识还有待明晰、美育地位有待提高、学校美育课程有待开发。其次,论文采用理论思辨和系统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学校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基础。一是从美育的本质需要和学校美育实施现状出发,探讨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为其构建提供立论根基。二是从词源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明晰美育的本质,为综合美育课程的建构提供理论前提。三是从美育的实践性和渗透性出发,提出了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逻辑体系,明晰了综合美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及该课程内在的审美能力发展指向。综合美育课程的建构应以审美人性、渗透性、审美实践性为原则。其课程目标包括:立足于美育实践,从提升学生直观日常事物本质的能力;促进审美经验的积累、积淀审美心理;培养学生审美人格、感悟生命价值意义。最后,论文以马克思实践美育观为指导,以杜威经验美育观为方法启示,提出了学校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类课程中,各自的美育目的、美育内容、实施方法、原则和课程评价。
贾梦英[5](2019)在《PLC干预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PCK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下我国教育提出要大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有大批满足未来素养教育的高素养教师。当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教育硕士)培养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教育硕士培养改革,极力促进教育硕士PCK发展。本研究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背景下,在其搭建教育和实践平台上,组建了高校化学教学论专家、一线优秀化学教师、化学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习共同体(PLC),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化学)专业领域研究生”(以下简称化学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发展进行干预指导。本研究为个案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在Park的PCK五角模型的基础上,界定了化学教育硕士PCK理论框架,并构建了PLC干预模型。选取了连续两届的四位化学教育硕士,收集了干预过程的所有证据资料,包括学科理解报告、教学设计报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视频、教学PPT、PLC评课等干预视频、教学反思以及访谈等多种资料进行质化研究。通过资料分析描述教育硕士J在PLC干预下的PCK发展,构建PLC干预模型;再以PLC干预模型为干预范式,对化学教育硕士Q、Y、Z实施连续不同主题下的PLC干预,描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PLC干预方式下三位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路径,挖掘其背后影响因素。本研究深入描述了在PLC干预模式下,三位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从规范期、知识期到素养期的PLC干预目标设定呈现进阶性,化学教育硕士的PCK也呈现进阶性发展。(1)基于专业背景的差异,即使同一干预团队下的干预指导,非师范专业背景的教育硕士的PCK发展是规范期相对较慢,但到素养期时专业背景的影响就弱了很多。(2)基于化学教育硕士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发展,在素养期的PCK发展明显强于知识期和规范期。(3)不同干预者干预指导后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亦是不同,化学教育硕士同伴关注科学课程知识与科学教学策略,但本身水平有限,对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而一线优秀教师关注的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策略,对化学教育硕士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教学策略知识的促进有一定的作用;教学论专家尤其强调学科本原、知识和思维结构化以及如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在这个观念下,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得到了极大的发展。(4)在PLC的连续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路径从要素缺失到要素全面,从联系松散到联系紧密,得到整体提升。本研究依托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的大背景,描述进阶式PLC干预对化学教育硕士PCK的发展的促进,构建了可供复制的PLC干预模型,为化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干预范式,且为化学教育硕士乃至化学教师提供了“打磨出一堂好课”以及“素养为本课”的“科学态磨课”范式;研究中证据收集时进行证据链、证据包设计,为课题组的质的研究提供了证据收集模板;研究描述并探索了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路径,为学者们对PCK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惠鹏军[6](2018)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时代一直在进步,科学一直在发展,知识在人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人需要接受教育,教育是平等的。但即使是相同的教育条件下,由于一些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的受教育结果大相径庭,除了能为校争光的学优生,更有最让教育者重视的学困生。教育和转化学困生,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学习进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家长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专家学者就如何转化学困生这个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行动研究法、问卷法、调查法、文献法、档案袋评价法,选择刚步入高中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化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表现特征以及转化策略。本文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简单介绍本课题的提出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笔者在国内外研究者关于学困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对学困生的界定,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是高一化学学困生成因调查,其中包括问卷研究对象的选择,问卷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第四部分是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并进行归类,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第五部分是针对学困生成因的两个方面,提出转化策略,具体为从外因:家庭,学校,学科,社会环境;内因:学生心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学困生转化,并附有转化案例。第六部分是总结反思,对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法、实施过程和研究的意义进行反思。希望本研究能够对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化学学困生的转化有所帮助。
任宛莉[7](2018)在《论高职院校如何上好有机化学课》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高职学院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困惑,被动,考试成绩较差等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三个方面来论证如何上好一门有机化学课。
吴荣方,庄延娟,余兰,苑丽红[8](2018)在《高职院校文科生化学教学方法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高职环境专业等招收的文科生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认知偏差、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和考核办法不全面等问题,初步探讨解决高职文科生化学教学问题的教学对策,强调了化学教学的重要性,为高职文科生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田桂芝,王晓立,肇薇[9](2004)在《浅谈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文中研究表明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领悟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主线;实验教学;学习方法.这种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一步步引向深入,使学生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技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朱毓高[10](2016)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 ——基于重庆九所高职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培养现代社会产业所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成了职业教育新的“中国教育梦”。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级制造人才尤为关键。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不仅形塑了高等职业教育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常态”,更影响到了高等教育内部的教学环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如何对接新的经济社会结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挑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必须解决的新课题。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更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具体场域。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环境的变革与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之一。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却面临“发展定位、整体质量及特色性”的困顿之境,特别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变革力度亟待强化、课堂环境管理存在理论与实践双重挑战。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与变革之道。本研究基于学校教育管理的视角,以心理动力场学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需求—压力理论为理论支撑,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应然样态、实然状况和变革策略。研究通过对近15年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文献研究,理清了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基本结构与要素,明确了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尺度。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在文献分析、开放式访谈和行动观察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信效度良好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调查问卷》与《高职课堂环境访谈提纲》,以此为研究工具,在重庆市九所高职院校开展实证调查。通过为期两年的研究,得到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学校按照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总和。对课堂环境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课堂管理的效能和效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课堂环境管理可以分为课堂物理环境管理、课堂心理环境管理和课堂制度环境管理三方面的管理活动内容。由于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性质不同、高职院校课堂的教学理念不同、课程设置不同、课堂教学过程不同、课堂环境管理的管制模式不同,使得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存在特殊性诉求: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需要宽泛课堂理念作为指导,需要特色课程设置作为核心支撑,课堂环境管理需要制度契合加以保障。第二,由于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理念也要不断变革。一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权变管理:取向多样化,让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的动态交叠;管理弹性化,让预设环境与生成环境的互为补充;过程建构化,让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兼顾兼容。二是封闭与开放相融合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系统管理:内容立体化,让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循环观照;范围广延化,让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交叉运用。三是无序与有序相依存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制度管理:关注平衡性,让外生秩序与内生秩序的平衡;追求融合性,让信息反馈与环境开放的融合;推动相生性,让无序状态下孕育的有序生成。四是负向与正向相兼容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协同管理:从“冷漠”转向“合作”,关注富有人情味的活动环境;从“涣散”转向“严谨”,关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气氛;从“乏味”转向“趣味”,关注富有激励性的“心理场”;从“阻隔”转向“理解”,关注富有意义的师生参与。五是物质与生命相兼顾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人本管理:追求流动性,打造课堂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践行互动性,完善交互建构的信息系统;实现发展性,建成动态生成的发展系统。第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在物理环境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得到了较大改善,总体上改变了过去教学设施缺乏、装备落后和使用便捷性较差的不良状况,物理环境的总体改善使得学生对教学场所装配的教学设施设备总体上持满意态度。从心理环境角度看,大部分高职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和教学策略,积极致力于互助合作型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在制度环境方面,以任务的设置和问题的解决为基本的方法取向,凸显院校“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点,普遍实施较为宽松的纪律要求和人性化的课堂秩序管理。调查发现,高职课堂存在诸如多媒体设备的滥用、励志性标语的误用、警示标语和护具的乏用等导致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割裂,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与线性化、课堂教学的冷漠性与去生命化等引发课堂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失谐等问题。第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自身的客观局限,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的协同兼容性不足、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差序影响”教学;二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教师要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素养不高、教师创新意识欠缺、教师教学行为失范、教师实践指导不够;三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学生要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单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不端正。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重构的基本思路就在于重构管理理念、进行实践改革和提供保障支撑。从重构的理念变革看,需要实现高职课堂环境从物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延伸、实现从知识环境向心理环境的转化、实现从学业发展向文化成长的引领、实现从碎片环境向系统环境的转变。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重构的实践举措上,重视课堂中职业情境的营造,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整合;形成民主与合作的课堂氛围,实现心理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整合;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凸显高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特色。在保障措施上,应强化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拓展高职课堂教学资源、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
二、浅谈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
1.1.2 课程改革成功的核心 |
1.1.3 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诉求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调查法 |
1.4.4 数理统计分析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多角度视野下对核心素养的解读 |
2.1.1 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
2.1.2 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
2.1.3 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
2.2 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
2.3 教师核心素养模型的构成要素 |
2.4 教师核心素养发展及提升策略 |
2.5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析 |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核心素养 |
3.1.2 教师核心素养 |
3.1.3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 |
3.1.4 相关概念辨析 |
3.2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
3.2.1 核心素养的内涵意蕴 |
3.2.2 化学教师的内涵与特质 |
3.3 理论基础 |
3.3.1 新时代课程理论体系 |
3.3.2 情感教育理论 |
3.3.3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4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构建 |
4.1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理论模型构建思路 |
4.2 文献中的教师核心素养模型 |
4.2.1 国外教师核心素养模型 |
4.2.2 国内教师核心素养模型 |
4.2.3 基于文献中教师核心素养模型的分析结果 |
4.3 学科理念及教学行为表达 |
4.3.1 化学课程中的学科理念 |
4.3.2 化学课程中的教学行为表达 |
4.3.3 基于学科理念及教学行为表达的分析结果 |
4.4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理论模型要素确定 |
4.5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理论模型内涵解读 |
5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要素问卷的编制与确定 |
5.1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要素问卷初始题项生成 |
5.2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要素问卷的试测与修订 |
5.2.1 试测问卷的样本选择 |
5.2.2 试测问卷的数据分析方法 |
5.2.3 试测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果 |
5.2.4 试测问卷题项修订 |
5.3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要素问卷的正式发放及数据分析 |
5.3.1 研究目的 |
5.3.2 正式问卷的样本选择 |
5.3.3 正式问卷的数据处理方法 |
5.3.4 项目分析结果 |
5.3.5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6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模型的验证与拟合 |
6.1 测量模型的信效度检验 |
6.1.1 测量模型信效度的检验标准 |
6.1.2 “化学学科素养”验证性因素分析 |
6.1.3 “化学教学素养”验证性因素分析 |
6.1.4 “信息素养”验证性因素分析 |
6.1.5 “职业素养”验证性因素分析 |
6.2 三阶结构模型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明晰了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
7.1.2 研制了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模型的测评工具 |
7.1.3 构建了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模型 |
7.2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建议 |
7.2.1 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化学学科素养 |
7.2.2 加强职后教师培训,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化学教学素养 |
7.2.3 开展工作坊研修,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
7.2.4 建立良好环境氛围,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要素问卷(试测问卷) |
附录 B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要素问卷(正式问卷) |
附录 C 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理论模型要素的内涵释义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民办教育的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
(二)民办教育应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
(三)发展好民办普通高中必须依靠良好的教学管理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文献检索过程 |
(二)关于民办学校的研究 |
(三)关于教学管理的研究 |
(四)关于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六、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理论探讨 |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二、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特征 |
(一)补充性 |
(二)整体性 |
(三)动态性 |
(四)服务性 |
(五)引领性 |
三、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目标 |
(一)更新学校的办学理念 |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 |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四、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内容 |
(一)教学管理制度 |
(二)教学管理主体 |
(三)教学管理过程 |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
第二章 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的总体情况 |
(一)学校简介 |
(二)学校教学管理的概况 |
(三)文本分析情况 |
(四)观察情况 |
(五)访谈情况 |
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教学制度设置不合理,教师调课现象频繁 |
(二)教师管理制度过于严苛,新任副班主任管理能力不足 |
(三)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契合教育政策,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升 |
三、教学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管理理念陈旧,教师未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 |
(二)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缺乏创新性,其作用发挥“过于充分” |
(三)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流动性大且工作热情不高 |
四、教学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
(一)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常规管理未有效落实 |
(二)校本教研处于探索阶段,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定位存在偏差 |
(三)教学资源未能有效利用,易照搬集团学校管理模式 |
五、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质量评估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教学质量检查频率过低 |
(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教师的自我评价未纳入评估体系 |
(三)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注重其考试成绩,忽视评价其综合素质 |
第三章 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学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未全面考虑课表的规划 |
(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未能体现民主性,班主任与副班主任的沟通不足 |
(三)学校的改革执行力度不强,未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
二、教学管理主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未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不强 |
(二)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教学管理者职权不明确 |
(三)学校不重视教学管理者的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地位不高 |
三、教学管理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不足,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不健全 |
(二)学校的建校时间较短,忽视教研组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
(三)学校没有“物尽其用”的意识,教学资源的整合难度大 |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只注重结果性评估,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的标准不完善 |
(二)学校不重视学生这一评价主体,忽视教师的自我反思 |
(三)学校对教育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单一 |
第四章 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教学管理的对策探讨 |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
(一)应更新课程教学制度,合理安排好教师时间 |
(二)对教师实行民主管理,增进教师教学与沟通 |
(三)加大新高考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二、重视教学管理主体的对策 |
(一)“以人为本”要坚持,教师参与意识需增强 |
(二)改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明教学管理者之职责 |
(三)建设好教学管理队伍,提升管理者职业地位 |
三、优化教学管理过程的对策 |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力,使教学常规管理优化 |
(二)要重视开发校本课程,明确教研组主体地位 |
(三)教学资源要合理利用,选择性汲取优质素材 |
四、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对策 |
(一)教学质量测评动态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 |
(二)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好教师自我评价 |
(三)教育政策要落实到位,注重评价方式多样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山区中职学校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区中职学校与城市职业学校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对比 |
二、多媒体技术在山区中职学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三、山区中职学校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
四、山区中职学校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五、山区中职学校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一)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4)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体评析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美 |
1.3.2 美育 |
1.3.3 综合美育课程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1.4.4 研究价值 |
1.4.5 研究创新 |
2 现实审视: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调查 |
2.1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说明 |
2.1.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2.1.2 调查对象 |
2.2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的问题表现 |
2.2.1 美育不受重视、地位边缘化 |
2.2.2 美育课程不足、形式单一化 |
2.2.3 美育目的功利化、工具化 |
2.2.4 学校其他课程中的美育渗透不足 |
2.3 影响学校美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
2.3.1 教师美育意识影响美育课程实践 |
2.3.2 美育课程开发影响美育实践 |
2.3.3 学校规章制度影响美育课程实践 |
2.4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反思 |
2.4.1 美育的本质认识有待明晰 |
2.4.2 学校美育地位有待提高 |
2.4.3 学校美育课程有待开发 |
本章小结 |
3 意义思索: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
3.1 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 |
3.1.1 有助于实现美育对人的价值 |
3.1.2 有助于实现美育对社会的价值 |
3.1.3 有助于完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
3.1.4 有助于学校美育课程的重新定位 |
3.1.5 有助于提升学校素质教育质量 |
3.2 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3.2.1 美育可以融入学校各种课程 |
3.2.2 国家政策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
3.2.3 美育的学理性证实了构建综合美育课程可行 |
本章小结 |
4 前提阐释:明晰美育本质是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理论前提 |
4.1 美育的词源内涵 |
4.2 美育的哲学内涵 |
4.3 美育的心理学内涵 |
4.4 美育内涵的本质定位 |
本章小结 |
5 理性定位:综合美育课程的逻辑体系构建 |
5.1 综合美育课程的内涵 |
5.1.1 综合美育课程内涵的多重分析 |
5.1.2 综合美育课程的内涵界定 |
5.2 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特点为构建原则 |
5.3 综合美育课程的定位 |
5.3.1 综合美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体系构建 |
5.3.2 综合美育课程中审美能力的发展指向构建 |
5.4 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目的为课程目标 |
5.4.1 强调生活实践,培养审美能力 |
5.4.2 强化审美意识,健全审美人格 |
5.4.3 积淀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 |
5.4.4 发挥心理效应,促进全面发展 |
5.5 综合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
5.5.1 综合美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
5.5.2 综合美育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
5.5.3 综合美育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6 策略探寻:综合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
6.1 综合美育课程以学科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1.1 以实现积淀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为美育目的 |
6.1.2 以渗透领悟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1.3 以学科知识内蕴的美育精神为美育内容 |
6.1.4 以美育实现与学科发展的结合为原则 |
6.1.5 以形成性评价启发学生审美求知动力 |
6.2 综合美育课程以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2.1 以实现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为美育目的 |
6.2.2 以直接实践体验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2.3 以审美化活动主题为美育内容 |
6.2.4 以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自然的结合为原则 |
6.2.5 以档案袋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审美表现 |
6.3 综合美育课程以隐性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3.1 以实现美育心理效应、促人全面发展为美育目的 |
6.3.2 以渗透陶冶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3.3 以校园文化环境为美育内容 |
6.3.4 以审美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为原则 |
6.3.5 以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审美体验 |
本章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PLC干预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PCK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育硕士培养研究现状 |
一、国外教育硕士培养研究现状 |
二、国内教育硕士改革研究现状 |
第二节PCK的研究综述 |
一、PCK国外研究现状 |
二、PCK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PLC文献综述 |
一、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基础研究现状 |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者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信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信效度 |
二、研究伦理 |
第四章 PCK发展分析模型和PLC干预模型构建 |
第一节PCK发展分析模型构建 |
一、PCK内涵与要素界定 |
二、PCK- Map分析框架界定 |
第二节PLC干预模型的构建 |
一、PLC团队的组建 |
二、干预阶段和干预目标的设计 |
三、PLC干预机制的形成 |
四、PLC干预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
第五章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 |
第一节 规范期PCK发展目标与PLC干预过程 |
一、规范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 |
二、规范期PLC干预过程 |
第二节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Q的PCK发展研究 |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Q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规范期PLC干预下Q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三节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Y的PCK发展研究 |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Y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规范期PLC干预下Y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四节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Z的PCK发展研究 |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Z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规范期PLC干预下Z在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五节 规范期化学教育硕士PCK目标达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达成 |
二、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知识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 |
第一节 知识期PCK发展目标与PLC干预过程 |
一、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 |
二、知识期PLC干预过程 |
第二节 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Q的PCK发展 |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Q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知识期PLC干预下Q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三节 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Y的PCK发展 |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Q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知识期PLC干预下Y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四节 知识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Z的PCK发展 |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Z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知识期PLC干预下Z的PCK各要素的发展 |
第五节 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PCK目标达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达成 |
二、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因素分析 |
第七章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 |
第一节 素养期PCK发展目标与PLC干预过程 |
一、素养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 |
二、素养期PLC干预过程 |
第二节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Q的PCK发展 |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Q的PCK-Map特点分析 |
二、素养期PLC干预下Q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三节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Y的PCK发展研究 |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PCK-Map特点分析 |
二、素养期PLC干预下Y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四节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Z的PCK发展研究 |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Z的PCK-Map特点分析 |
二、素养期PLC干预下Z的PCK各要素发展研究 |
第五节 素养期化学教育硕士PCK目标达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达成 |
二、素养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因素分析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成果 |
(6)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新课改的要求 |
1.1.3 高考改革的需要 |
1.1.4 学生发展的需要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可行性分析 |
2 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学困生的界定 |
2.1.2 化学学困生的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3 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困难形成原因的调查及实施 |
3.1 问卷的研究对象 |
3.2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4 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
4.1 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分析 |
4.1.1 学习动机调查 |
4.1.2 学习兴趣调查 |
4.1.3 学习方法调查 |
4.1.4 学习习惯调查 |
4.1.5 基础知识调查 |
4.1.6 学习心理调查 |
4.2 学困生形成的外因分析 |
4.2.1 学科特点调查 |
4.2.2 学校教师调查 |
4.2.3 教学方法调查 |
4.2.4 家庭环境调查 |
5 高一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5.1 针对内因的转化 |
5.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
5.1.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5.1.3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5.1.4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5.2 针对外因的转化 |
5.2.1 学科特点的转化策略 |
5.2.2 教师因素的转化策略 |
5.2.3 家庭因素的转化策略 |
5.3 化学学困生转化实录 |
5.3.1 转化案例 |
5.3.2 转化效果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一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致谢 |
(7)论高职院校如何上好有机化学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转变观念, 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
(一) 在教学内容上遵循“需用为准, 够用为度, 实用为先”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 对有机物的结构理论和反应原理应尽量简化, 而对有机物的命名, 性质和应用则应详细, 具体的讲授, 要做到重点突出, 浅显易懂, 还要注意到整个教材知识的整体性, 连贯性, 不应随意的整块删减, 否则学生在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上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
(二) 在讲授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时应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 使教学内容既具有前沿性, 又具有趣味性例如讲烯烃的性质和应用时可举例目前医药包装材料上的COC, 它是一种环烯烃的聚合物, 具有电气绝缘性, 耐化学品性, 它的卫生安全性符合美国FDA的认证标准, 这种材料主要用于医用药瓶, 婴儿奶瓶, 及药品包装等。通过此例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的魅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 不断会有新的性能更好的合成材料应用于医学和药学上,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
(三)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这句话的内涵。有机化学是与生活联系很密切的学科, 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既能调节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也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讲醇的性质时可将知识拓展到“酒精分析仪测酒驾”这一实例上, 酒精分析仪里装有一种强氧化剂, 就是三氧化铬, 它是一种橙红色的晶体, 当遇到酒精时, 因为酒精就是乙醇具有还原性, 被三氧化铬氧化, 而三氧化铬则被还原成绿色的三价铬离子, 饮酒的人呼出的气体中会有乙醇的蒸汽, 分析仪中的三氧化铬立即与之反应, 生成的三价铬离子颜色通过电子传感元件转换成电信号, 使酒精分析仪发出声响, 从而确定为酒驾。学生们下课了就开始讨论酿酒的过程, 饮酒的危害, 再总结醇的性质时学生就很注意了。 |
(四) 结合教学内容, 穿插环保和绿色化学知识。正是有机合成的发展才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 但同时也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工业“三废”的污染, 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 以及废弃塑料的污染等, 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水污染日益加剧, 水资源严重短缺, 空气中的雾霾日趋严重, 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作为一名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多吃天然食品, 少吃合成食品, 节约用水, 学会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常识。 |
二、改革教学方法,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
(一) 要确立“葡萄糖”这一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葡萄糖属于单糖, 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 在医学上有重要的用途, 也是学习其它糖类的基础, 因此葡萄糖的结构, 性质和用途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而a—葡萄糖和b—葡萄糖的互变异构属于抽象的旋光异构, 不好理解, 是本次课的难点。 |
(二) 在讲授时首先可采用“情景教学”, 即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 |
1、你今天吃的是米饭还是馒头, 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
2、你身上穿的衣服是合成纤维还是天然纤维 |
3、教室的课桌和书本都来源于木材, 木材属于那类物质 |
4、如果生病了去医院, 一般医生会给输什么液体 |
三、加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
(8)高职院校文科生化学教学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文科生化学教学的现状 |
(一) 高职文科生化学教学认知存在偏差 |
(二) 高职文科生化学传授内容设置不合理 |
(三) 高职文科生化学基础薄弱 |
(四) 高职文科生化学考核方法有待完善 |
二、解决高职文科生化学教学问题的教学对策 |
(一) 更新高职文科生化学教学方法和理念 |
(二) 优化高职文科生化学教学内容 |
(三) 强化文科生化学学习的主动性 |
(四) 完善高职文科生化学考核办法 |
(9)浅谈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教学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
2 深刻领会教材内容, 把握教材的主线 |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技能要从实验入手 |
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
(10)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 ——基于重庆九所高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时代背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改革 |
(二)现实困囿:高职院校课堂教学问题呼吁变革课堂环境管理 |
(三)研究意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驱动课堂环境管理实践 |
二、概念界说 |
(一)高职院校课堂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
三、文献综述 |
(一)文献计量分析 |
(二)主要观点回顾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主体变量:心理动力场理论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价值关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调控依据:“需求—压力”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二)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 |
(一)学科交叉的理论视角创新 |
(二)核心问题与概念整合的分析框架创新 |
(三)特定对象与特殊问题的研究领域创新 |
第一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内容体系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结构要素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内容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结构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特征分析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基本特征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差异表征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想表征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价值定位 |
(一)课堂环境管理的基础目标:打造“健康宜学”的课堂氛围 |
(二)课堂环境管理的关键目标:形成“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
(三)课堂环境管理的终极目标:实现“环境育人”的教育理想 |
第二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应然诉求 |
一、人本:物质与生命共生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
(一)高职课堂物质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弊端 |
(二)物质与生命和谐共生的高职课堂人本管理 |
二、权变:静态与动态相宜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
(一)高职课堂静态化结构环境管理及其影响 |
(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高职课堂环境权变管理 |
三、系统:封闭与开放兼容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
(一)高职课堂封闭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弊端 |
(二)开放与封闭相兼顾的高职课堂环境系统管理 |
四、规制:无序与有序并存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
(一)高职课堂秩序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影响 |
(二)有序与无序相呼应的高职课堂环境制度管理 |
五、协同:民主与和谐统一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
(一)高职课堂负向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弊端 |
(二)正向与负向相整合的高职课堂环境协同管理 |
第三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实然调查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过程 |
(三)调查实施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的统计分析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结果的差异性统计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结果的相关性统计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问题讨论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假设验证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问题归结 |
第四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问题归因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自身的客观局限 |
(一)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的协同兼容性不足 |
(二)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差序影响”教学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教师要素的不足 |
(一)教师职业素养不高 |
(二)教师创新意识欠缺 |
(三)教师教学行为失范 |
(四)教师实践指导不够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学生要素的不足 |
(一)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
(二)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单薄 |
(三)学生学习态度比较不端正 |
第五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系统优化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念变革 |
(一)打破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固化模式,打造动静结合的课堂 |
(二)走出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封闭误区,重视建设开放性课堂 |
(三)重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秩序规范,形塑自然法则的课堂 |
(四)扭转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负向能量,创设正向能量的课堂 |
(五)超越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物质导向,营造关怀生命的课堂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变革路向 |
(一)高职课堂环境从物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延伸 |
(二)高职课堂环境从知识环境向心理环境的转化 |
(三)高职课堂环境从学业发展向文化成长的引领 |
(四)高职课堂环境从碎片环境向系统环境的转变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优化的实践举措 |
(一)重视课堂中职业情境营造: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相整合 |
(二)形成民主与合作课堂氛围:心理环境与制度环境相整合 |
(三)凸显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特色: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一体化 |
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优化的保障措施 |
(一)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
(二)大力拓展高职课堂教学资源 |
(三)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发现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与大众课堂环境的共异性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范式需要转型和升级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多重问题亟待解决 |
(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问题产生的三维归因 |
(五)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系统性优化与变革 |
二、研究反思 |
(一)关于课堂环境结构划分的反思 |
(二)关于课堂环境管理理论的反思 |
(三)主观经验和过程性因素的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实践的展望 |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效果的展望 |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课题的拓展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一)期刊论文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其他类 |
(一)工具书类 |
(二)政策资料 |
(三)网站信息类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四、浅谈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模型构建研究[D]. 胡佳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D]. 何金津.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3]山区中职学校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研究[J]. 韦飞燕.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5)
- [4]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D]. 岳海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PLC干预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PCK发展研究[D]. 贾梦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D]. 惠鹏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论高职院校如何上好有机化学课[J]. 任宛莉. 大众投资指南, 2018(14)
- [8]高职院校文科生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 吴荣方,庄延娟,余兰,苑丽红. 现代职业教育, 2018(03)
- [9]浅谈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J]. 田桂芝,王晓立,肇薇.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10]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 ——基于重庆九所高职的实证分析[D]. 朱毓高. 西南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