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对待下属的牢骚(论文文献综述)
龚玉[1](2021)在《当你老了——我陪老伴的求医经历》文中提出这是一篇亲历性纪实作品。作者讲述了自己独自一人多年陪老伴儿就医,先后历经右股骨胫骨折住院动手术、因阿尔茨海默症进养老院,直至去世的悲凉经历,呈现此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无助、痛苦与不堪,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唏嘘感慨……任何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当你孤老无助的时候,该怎么办,你想过吗?1.灾难,突降在春节前我们都已老了。老伴80多岁,我70多岁,所幸俩人身体一向都还好,很少去医院看病。2018年2月9日星期五,距离2月16日春节只还余一周时间了,一场突然的灾难降临至我们家,打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
吕铮[2](2021)在《真相小组》文中研究表明1.预审 初秋,下着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天色灰蒙蒙的,雨滴打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划出一道长长的抛物线。审讯室的铁门紧闭着,坚硬、冰冷,隔绝着外面的嘈杂和喧嚣。脚步声由远至近,一个身穿制服的警官缓步而来。他三十多岁的年纪,中等身材,相貌端正,浓眉下的一双眼睛略带疲惫。他是预审支队的副支队长,行里人称"那三斧子"的那海涛。
金阳[3](2021)在《领导关心年轻下属模式不适配问题及改进策略》文中认为领导关心年轻下属,是事业发展、干部成长的需要。思路谋对了,方法选对了,路径走对了,干部成长就快,领导威信就高,单位活力就强。反之,就会陷入一关心则乱、一疏心则败的"怪圈"。改进领导对年轻下属关心模式不适配的策略,已成为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重要的研究课题、严峻的现实问题、必答的实践考题。一、不适配问题(一)无轻重说教。有的领导干部将年轻下属当作"晚辈"来看待,认为自己作为上级或长辈,对犯了错的下属适时批评一下,
王雨[4](2021)在《文艺官员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互动关系(1942-1992) ——以周扬为中心》文中认为
徐呓珊[5](2021)在《N市税务局税务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月[6](2021)在《《千年的疑问2》(1-2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贾昌荣[7](2021)在《面对“甩手掌柜”咋出牌》文中研究说明"甩手掌柜"无非是管理者缺乏责任心与担当精神,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团队人心涣散、丧失战斗力,更无高绩效可谈。然而,遭遇"甩手掌柜",最难受的还是下属……在某网络问答平台上有网友吐槽:领导高高在上不做实事,甚至干脆不做事,我该怎么拒绝领导的"摊派"?没日没夜地加班身体已经明显吃不消了,该不该辞职不干?
谭常雪[8](2021)在《南北朝送别诗新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北朝是古代送别诗自起源发展以来的第—个繁荣时期。这—时期的送别诗既吸收借鉴了前代的精华,又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与诗人的努力下不断创新发展,在内容和艺术上产生了很多新变之处,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先秦、两汉、魏晋时期作为送别诗的起源、发展、完善阶段各具特色,南北朝送别诗与之相比表现出更加繁荣的态势,无论是在送别诗的数量、送别诗诗人的人数及阶层的丰富性、送别诗内容及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扩充与新变。就内容而言,南北朝送别诗别情基调更加丰富:从追求建功立业到注重个性抒发、从抒发悲情到凸显时空感怀、由抒发离别思念到描绘思乡之情;诗歌模式也有所转变:从开头交待原因到以景物描写开篇,结尾从抒抑郁悲情到展现豁达乐观;送别诗诗歌功能进—步增强:既体现丰富的人情美,又展现了文人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凸显出南北不同的地域特色。就艺术而言,南北朝送别诗抒情手法更加丰富:借景抒情中对景物刻画更加细致、睹物感兴手法下创造了如车、船等离别意象、直抒胸臆手法中融入道理阐述;南北朝送别诗情调风格也发生了转变,展现出惆怅落寞、萧瑟无力,绮丽柔婉、细腻清新,清苍刚健、朴素真挚,浅俗自然、简练平易等诸种不同的风格;南北朝送别诗的语言形式更加多样,音律更加和谐,语言富有节奏美,词采更加华丽,修辞更加灵活多样,大量运用典故,送别诗的意蕴更加丰富;南北朝送别诗体式的新变表现在篇幅上,语短情长,篇幅缩减但情谊不减;体裁上五言增多,出现七言别诗,联句送别诗和乐府送别诗的出现也进—步丰富了送别诗的体式。南北朝送别诗新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就自然环境而言,南北朝时期自然地域差异显着,南方水土柔和、北方则山川深厚,不同的水土影响着送别诗作者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就社会环境而言,南朝、北朝政局变幻莫测,且南北不断融合,使送别诗呈现不同的地域特色。其次,在人文方面,文学集团创作送别诗风气盛行且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不断探索创新,送别诗新变是必然趋势;南北朝送别诗新变对唐代送别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诗歌模式、别情基调上还体现在抒情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总之,南北朝送别诗作为送别诗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其新变的探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南北朝送别诗的特点,感受南北朝送别诗的独特魅力,明确南北朝送别诗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谢文韬[9](2021)在《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文中研究指明近代引领着变革潮流的都市,和象征着传统的旧体诗坛之间,看似并不协调,实则存在紧密联系。研究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发掘近代旧体诗坛的独特性,从而确立其文学史意义。但旧体诗坛面对近代都市的诸多变革,并非一味被动地受到影响,而是根据主观意志进行适应调整,最终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面貌。因此需要超越一般文学史书写中常用的机械反映论,避免将旧体诗坛的创作、批评等活动看成都市变革的注脚,单纯从其中寻找涉及近代都市变革的内容的做法,如罗列堆砌与都市某一方面变革相关的诗词作品等,而应将近代旧体诗坛看成由具备不同意志的群体构成的复杂存在,摸索近代旧体诗坛与前代不同的运作机制,寻找其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探讨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先须确定近代都市中与旧体诗坛联系紧密的变革,以及近代旧体诗人与都市的基本关系,从而为深入研究打下铺垫。首先物质方面,都市交通方式的变革让诗人们的出游、交际大为便捷;通讯媒介变革与诗人的谋生、求知与济世活动紧密相关;交际场所的变革让诗人们有了新的互动空间。其次在社会方面,都市政治环境的变革给积极入世的诗人们提供了为理想奋斗的机遇;教育体系的变革让在都市中求学、任教成为诗人们的普遍经历;思想风潮的变革则给诗人们走向多样化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指引。正因如此,凡是在近代旧体诗坛稍有影响的诗人,都与变革的都市密切相关,或长住于这些都市,或长期以其为中心活动,或兼而有之。在明确二者的基本联系后,便可考察都市变革背景下旧体诗坛的生存空间变化。以民国建立、新诗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等关键事件为节点,都市中旧体诗坛的实体依托发生了不同轨迹的走向,这直接影响了旧体诗坛的生存状态。在晚清时期,诗坛与都市政治强人的幕府间联系,较前代质变虽然不多,量变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进入民国后,这种联系却突然断裂。而报刊在晚清民初经不同诗人群体的努力,逐步被旧体诗坛接受、认可,然而随着新诗的兴起,旧体诗坛在报刊上受到严峻挑战,不得不进行反击,但在关键的论辩方式上,面对以概念定义为逻辑起点的新文学阵营,学衡派为代表的诗坛中坚力量仍保持着以历史经验为逻辑起点的思维模式,在报刊空间中表现得并不适应,反倒是旧体诗坛基层在论战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自我突破。而近代高等教育机构,长时间内并未表现出与旧体诗坛的特别联系;但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旧体诗坛在社会上逐渐式微,它们成为了旧体诗坛延续微弱生命的难得依托。在理清近代都市变革作为背景的影响后,便可将坐标切换至旧体诗坛本身,探讨近代旧体诗坛自身如何在创作潮流、批评活动以及组织结构方面进行行为上的主动调整以及机制上的自我调适,以适应近代都市的变革。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创作潮流上。首先,都市政治环境的变革,使得诗人们要通过在诗歌创作中表现政治热情和政治能力来在都市政治场域中生存,甚至获取更多政治资源。虽然这种情况前代也有,但在近代程度可谓达到顶峰。然而不同政治热情、政治目标以及诗歌风格的诗人,在转型幅度和方式上各有不同。其次,近代都市生活场域的变革,则让各种新名物开始成为书写对象,但不同时期诗坛对新名物语汇所普遍采取的书写模式不同。最开始抱着介绍、夸耀心态的诗人,往往将新名物作为诗歌的主题进行书写;而在新名物被熟悉之后,诗人更多将之作为单位在诗中使用,但保守的诗人,则一直只将其作为背景以减弱对旧体诗歌传统造成的冲击。相较之下,尽管都市思想场域的变革使得新概念语汇同样开始进入诗人的笔下,但旧体诗坛最初普遍没有将之与传统的语汇区分开来,故在书写模式上多与传统典故混同,不过随着诗人文化普及意识的提高,诗人们逐渐会将以诗歌作品总体来对这些新概念进行介绍阐释。近代旧体诗坛的批评活动方面也体现了旧体诗坛面对都市变革时的调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与都市中公共话语空间的形成,诗歌批评的形式、对象与本质都在发生变化。形式上,过往单向、个人化的诗话,成为了一种高度公开化、互动化的批评形式,它可由报刊征集素材而生成,能够成为一种集体意志的表达,读者可以用各种即时性的反馈手段来影响诗话的创作,批评者在创作诗话时也必须时刻考虑读者,同时它又保持了一定的自身特色,报刊带来的一些互动形式由于其体式传统而并不能被广泛接受。对象上,在没有被某种具有特定观念的特定群体所垄断的都市公共话语空间中,不同群体用不同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使得过往累积的诗歌资源会被重新挖掘。而对于诗歌本质的认识,也随都市中社会阶级的变化与前代不同。诗歌不再被视为士人的身份象征,甚至不再是知识分子必须掌握,而对诗歌的文学知识的研究、诗歌的鉴赏等,开始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渐渐变得可以独立进行,且渐渐被知识分子所看重。面对近代都市变革,旧体诗坛结构体系的变化,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体现。就诗坛流派而言,“都市型”诗派开始取代“地域型”诗派,成为诗坛主导。就诗人社群而言,过往实地、封闭、主要依赖士人关系网的特点发生改变,在都市的公共空间中更加具有全国意识,对士人关系网有所突破。成员地位取决于存在感,而社群之间界限模糊,比起内部进行活动,向外界公开举办活动变得更为重要。在诗坛的个体层面,都市的风气与社会阶级变革使诗人对于使用诗歌谋取经济利益不再感到可耻,诗歌开始向书画靠近,其交易有走向体系化的趋势,这使得诗人的交际策略和关系网也发生了变化。综合这些方面来看,近代都市的变革,对于旧体诗坛的整体影响,在于地理特征层面的去地域化、社会定位层面的去阶级化以及知识谱系层面的专门多元化三点。这些相对于前代的独特之处也正是近代旧体诗坛的近代性体现。
柴少宁[10](2021)在《河北GD设备有限公司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毫无疑问,青年科技人才是任何一家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近年来,H市内一批家族式中小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成为H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相当数量的新生代科技人才在这些企业内供职,他们有力地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由于所在企业普遍在人才管理和激励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致使其中一部分新生代科技人才产生了离职倾向。河北GD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D公司”)是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也是H市家族式中小企业的典型代表,本文选择GD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GD公司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问题开展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离职倾向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了大量数据,对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现状进行了统计归纳,从薪酬、职位晋升、管理环境、科研环境、职业生涯、离职管理、员工个体等层面深入分析了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企业内存在着薪酬体系科学性不足、职位晋升渠道狭窄、内部沟通不畅协作不力、高层次科研平台匮乏、员工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离职预警管理不完善和员工心理健康被忽视等问题,由此导致企业内部分新生代科技人才产生了离职倾向甚至出现离职行为,这给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具体包括提高薪酬体系科学性与竞争力、开辟宽广公平的晋升渠道、重沟通强协作提效率、加大创新投入搭建研发平台、明确职业目标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离职事前预警事后管理、关注新生代心理健康尊重心理需求等,以求降低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充分调动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由此促进GD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如何对待下属的牢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对待下属的牢骚(论文提纲范文)
(1)当你老了——我陪老伴的求医经历(论文提纲范文)
1. 灾难,突降在春节前 |
2. 没有必要的一次转院折腾 |
3. 五进五出J医院 |
4. 漂亮的股骨头置换手术 |
5. 京城的大小养老院及康复机构 |
6. 我终于也累病了 |
7. 尴尬的送礼经历 |
8. 重病中仍被要求出院周转 |
9. 残酷的低端竞争,护工之众生相 |
1 0. 没有太平间的大医院 |
1 1. 殡葬一条龙,最后宰一刀 |
1 2. 医疗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
(2)真相小组(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审 |
2. 案卷 |
3. 被害人 |
4. 窝案 |
5. 贪官 |
6. 证人 |
7. 内鬼 |
8. 练兵 |
9. 大盗 |
1 0. 测谎 |
1 1. 被告人 |
1 2. 断线 |
1 3. 深挖 |
1 4. 交锋 |
1 5. 收网 |
(3)领导关心年轻下属模式不适配问题及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适配问题 |
(一)无轻重说教。 |
(二)无原则纵容。 |
(三)无底线溺爱。 |
(四)无顾忌站台。 |
(五)无理性唠叨。 |
(六)无道德骚扰。 |
(七)无意识伤害。 |
(八)无效率沟通。 |
二、造成的影响 |
三、改进策略 |
(一)因人施策,改进纠错方式。 |
(二)公开透明,改进选任方式。 |
(三)与时俱进,改进交流方式。 |
(四)明辨是非,改进容错方式。 |
(五)坚守底线,改进做事方式。 |
(六)赏罚分明,改进激励方式。 |
(七)把握尺度,改进接触方式。 |
(7)面对“甩手掌柜”咋出牌(论文提纲范文)
“甩手掌柜”是一种“职场病” |
●身兼多职而冷落下属员工 |
●“门外汉”不干活儿瞎指挥 |
●个人官僚作风疏离员工 |
●凭借权力压制员工 |
●过于强调结果并施压员工 |
●过度授权让员工“放卫星” |
●推卸责任让员工“背黑锅” |
遇到了就要研究面对 |
●阶段性还是长期性 |
●个性化还是情绪化 |
●关系型还是能力型 |
●他业拖累还是“躲清闲” |
●能力不足还是消极怠工 |
●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 |
●个别影响还是整体影响 |
以最好的姿态来面对 |
●越俎代庖还是墨守成规 |
●主动改善还是被动适应 |
●抱团孤立还是集体亲近 |
(8)南北朝送别诗新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节 送别诗的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送别诗起源与发展研究 |
二、南北朝送别诗内容的研究 |
三、南北朝送别诗艺术的研究 |
第三节 选题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南北朝送别诗的溯源与繁荣 |
第一节 南北朝前送别诗的演进轨迹 |
一、先秦:送别诗的起源阶段 |
二、两汉:送别诗的发展阶段 |
三、魏晋:送别诗的完善阶段 |
第二节 南北朝送别诗繁荣的表现 |
一、送别诗数量和创作人数的增加 |
二、送别诗内容的丰富 |
三、送别诗艺术的提升 |
第二章 南北朝送别诗在内容上的新变 |
第一节 别情基调的丰富 |
一、从追求建功立业到注重个性抒发 |
二、从抒发悲情到凸显时空感怀 |
三、由抒发离别思念到描摹思乡情谊 |
第二节 诗歌模式的转变 |
一、开篇从交待原因到景物描写 |
二、结尾从抑郁悲情到豁达乐观 |
第三节 诗歌功能的增强 |
一、体现丰富的人情美 |
二、呈现文人人际交往 |
三、凸显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 |
第三章 南北朝送别诗在艺术上的新变 |
第—节 抒情手法的丰富 |
一、借景抒情:细致刻画景物 |
二、睹物兴感:创造离别意象 |
三、直抒胸臆:融入道理阐述 |
第二节 情调风格的转变 |
一、惆怅落寞、萧瑟无力 |
二、绮丽柔转、细腻清新 |
三、清苍刚健、朴素真挚 |
四、浅俗自然、简练平易 |
第三节 语言形式的发展 |
一、音律和谐,富有节奏 |
二、词采华丽,修辞灵活 |
三、大量用典,丰富意蕴 |
第四节 诗歌体式的新变 |
一、篇幅、体裁的新变 |
二、联句送别诗的新创和送别诗题目的变化 |
三、乐府送别诗的新创 |
第四章 南北朝送别诗新变的原因及影响 |
第一节 新变产生的原因 |
一、自然社会环境 |
二、人文环境 |
第二节 对唐代送别诗的影响 |
一、诗歌模式的继承 |
二、别情基调的继承 |
三、艺术手法的继承 |
四、抒情方式的继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研究回顾 |
二、基本概念、边界与方法 |
三、章节设置 |
第一章 变革的近代都市对旧体诗坛的吸引力 |
第一节 近代都市物质变革及其吸引力 |
一、交通方式:活动距离限制的解除 |
二、通讯媒介:谋生、求知与济世的三重诱惑 |
三、交际场所:诗歌互动新型空间的形成 |
第二节 近代都市的社会变革及其吸引力 |
一、政治环境:提供为理想奋斗的便利 |
二、教育体系:求学、任教成为普遍经历 |
三、思想风潮:走向偏离传统士人的人生道路 |
第三节 近代旧体诗人与都市的基本关系状态 |
一、长住都市 |
二、环绕都市活动 |
三、混合型 |
第二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生存空间 |
第一节 传统联系从强化到中断:都市幕府与旧体诗坛 |
一、晚清都市幕府与诗坛关系的延续发展 |
二、民国时期都市幕府与诗坛关系的断裂 |
三、都市幕府与旧体诗坛联系从强化到断裂的原因 |
第二节 新诗兴起带来命运转折:都市报刊与旧体诗坛 |
一、新诗兴起前旧体诗坛对报刊空间的接受 |
二、新诗兴起对报刊空间中旧体诗坛的冲击 |
三、旧体诗坛中坚力量的论辩方式与局限:对《学衡》杂志的再考察 |
四、旧体诗坛基层反击的早期困境:以上海《学生文艺丛刊》为例 |
五、旧体诗坛基层的策略转变与局部成功:以天津《益世报》为例 |
六、旧体诗坛的反击对新诗阵营基层之影响 |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后的生命延续:都市高等教育机构与旧体诗坛 |
一、新文化运动前的高等教育机构与旧体诗坛 |
二、新文化运动后大学课程设置对旧体诗坛的制度保障 |
三、新文化运动后大学教师对旧体诗歌互动风气的引导 |
四、新文化运动后大学刊物对旧体诗歌创作成果的呈现 |
第三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诗歌创作潮流 |
第一节 都市政治场域与旧体诗坛的政治书写模式 |
一、典型积极者的转变:以郑孝胥诗歌的政治书写为例 |
二、典型消极者的转变:以陈衍诗歌的政治书写为例 |
三、非典型诗人的转变:以沈瑜庆、易顺鼎诗歌的政治书写为例 |
第二节 都市物质场域与旧体诗坛的“新名物”书写模式 |
一、初步接触时作为诗歌主题 |
二、认知成熟后作为表意单位及书写模式复合 |
三、回避冲击意识下作为创作背景 |
第三节 都市文化场域与旧体诗坛的“新概念”书写模式 |
一、与传统典故混同的书写模式 |
二、文化普及意识下的书写模式 |
三、对不同书写模式的兼采 |
第四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诗学批评活动 |
第一节 形式的变异:近代报刊空间中诗话文本生成机制的转型 |
一、传统载体上诗话文本的生成机制 |
二、都市话语空间与诗话的素材来源 |
三、都市话语空间与诗话的反馈修正 |
四、都市话语空间与诗话的创作标准 |
五、传统批评形式的变革对近代诗坛之影响 |
第二节 资源的再挖掘:以黄景仁《绮怀》诗的近代传播为典例 |
一、传统的诗学话语权与《绮怀》诗的流传程度 |
二、都市话语空间中的二次创作与《绮怀》诗的公开流行及范式形成 |
三、都市话语空间中的学术批评与《绮怀》诗的讨论升温及地位上升 |
四、都市话语空间对前代诗歌资源再挖掘的影响 |
第三节 本质的重构:从学校教育角度的考察 |
一、学校教学制度中诗歌定位与知识体系的变化 |
二、教科书中诗歌定位与知识体系的变化 |
三、“一般知识分子”诗歌知识的实际表现 |
四、诗学本质重定位与诗歌知识体系重构的文学史意义 |
第五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组织结构 |
第一节 诗坛流派的兴替:从“门存唱和”谈起 |
一、“门存唱和”参与诗派与主导权之间的分离 |
二、湖湘诗派被分化与湖湘诗学传承被阻断 |
三、桐城诗派被吸收与桐城诗学体系被覆盖 |
四、“门存唱和”与“都市型诗派”对诗坛的主导 |
第二节 诗坛社群的异变:以都市报刊空间为中心 |
一、士人私谊网络内的传统诗人社群 |
二、报刊诗人社群组建对士人私谊关系的突破:以“同人录”等文件为中心 |
三、报刊诗人社群活动的进一步公开化:以诗歌竞赛为中心 |
四、报刊诗人社群的新型结构特征 |
第三节 诗坛个人的生存选择:由诗歌交易活动观照 |
一、晚清都市与诗歌交易的体系形成 |
二、民国都市与诗歌交易的观念变化 |
三、诗歌交易活动对诗坛结构之影响 |
结语 近代都市变革对旧体诗坛的独特影响 |
一、地理特征层面的去地域化 |
二、社会定位层面的去阶级化 |
三、知识谱系层面的多元专门化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河北GD设备有限公司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关于离职倾向概念界定的研究 |
2.2 关于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 关于降低员工离职倾向措施的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
3.1 扩展的Mobley中介链模型 |
3.2 Steers&Mowday模型 |
3.3 Price-Mueller模型 |
3.4 Lee&Mitchell离职展开模型 |
3.5 Sheridan&Abelson尖峰突变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GD设备有限公司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现状分析 |
4.1 GD公司概况 |
4.2 问卷设计与问卷回收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回收 |
4.3 河北GD设备有限公司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现状 |
4.3.1 基本信息统计 |
4.3.2 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信息统计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GD设备有限公司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
5.1 薪酬因素 |
5.1.1 薪酬体系缺乏科学性 |
5.1.2 薪酬水平竞争力不足 |
5.2 职位晋升因素 |
5.2.1 晋升空间有限 |
5.2.2 晋升公平性不足 |
5.3 管理环境因素 |
5.3.1 缺乏沟通协作 |
5.3.2 工作效率较低 |
5.4 科研环境因素 |
5.4.1 企业创新乏力 |
5.4.2 缺乏高层次平台 |
5.5 职业生涯因素 |
5.5.1 职业生涯管理有待重视 |
5.5.2 新生代科技人才培养被忽视 |
5.6 离职管理因素 |
5.6.1 离职事前预警机制缺乏 |
5.6.2 离职事后管理不尽完善 |
5.7 员工个体因素 |
5.7.1 心理健康与心理需求亟待关注 |
5.7.2 工作与生活存在摩擦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降低河北GD设备有限公司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对策 |
6.1 薪酬层面 |
6.1.1 提高薪酬体系科学性 |
6.1.2 增强薪酬水平竞争力 |
6.2 职位晋升层面 |
6.2.1 拓宽晋升空间 |
6.2.2 提升晋升公平性 |
6.3 管理环境层面 |
6.3.1 注重沟通强化协作 |
6.3.2 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
6.4 科研环境层面 |
6.4.1 加大企业创新力度 |
6.4.2 搭建高层次平台 |
6.5 职业生涯层面 |
6.5.1 重视职业生涯管理 |
6.5.2 强化新生代科技人才培养 |
6.6 离职管理层面 |
6.6.1 建立健全离职事前预警机制 |
6.6.2 完善离职事后管理 |
6.7 员工个体层面 |
6.7.1 关注心理健康尊重心理需求 |
6.7.2 协调好工作生活关系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河北 GD 设备有限公司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调查问卷 |
图表索引 |
四、如何对待下属的牢骚(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你老了——我陪老伴的求医经历[J]. 龚玉.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1(12)
- [2]真相小组[J]. 吕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6)
- [3]领导关心年轻下属模式不适配问题及改进策略[J]. 金阳. 秘书之友, 2021(10)
- [4]文艺官员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互动关系(1942-1992) ——以周扬为中心[D]. 王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N市税务局税务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 徐呓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千年的疑问2》(1-2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月. 山东大学, 2021
- [7]面对“甩手掌柜”咋出牌[J]. 贾昌荣. 人力资源, 2021(11)
- [8]南北朝送别诗新变研究[D]. 谭常雪.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9)
- [9]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D]. 谢文韬. 浙江大学, 2021
- [10]河北GD设备有限公司新生代科技人才离职倾向问题研究[D]. 柴少宁.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