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起源与苗药溯源探讨

苗族起源与苗药溯源探讨

一、苗族族源与苗族医药溯源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龚露[1](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苗族贾理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史君榕[2](2021)在《苗族医药伦理思想探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苗族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卫生医药科学的瑰宝,其伦理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想,体现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苗族医药起源于古代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治病救人时主张神、药并用,苗族医师常常举行画水、占卜、唤师、采药、谢药等仪式,遵循严格的传承规则以及自身的行为禁忌,并伴有"蚩尤、祝融传授医术""神农尝百草"的神话。苗族医药伦理思想的内涵表现为:(一)以人为本、敬祖尊师的生命观;(二)巫医合一、一心赴救的疾病观;(三)博施济众、疏财重义的药物观;(四)一视同仁、谨慎认真的诊疗观。苗族医药伦理思想的作用则体现在文化传承、社会整合和心理调适方面。

王晗露[3](2021)在《川南苗族传统婚俗调查研究 ——以珙县苗族为例》文中提出川南苗族传统婚俗是川南苗族人民历经迁徙后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川南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文化记忆,是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着川南苗族民众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水平。本文以川南苗族传统婚俗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探讨川南苗族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和功能、传统婚礼仪式的真实现状,以及对川南苗族婚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些思考。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等内容。第一章从苗族历史背景入手,对川南苗族的自然人文环境、族源历史、传统婚恋形式和传统婚姻形态进行阐述。第二章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过渡仪式”理论,将川南苗族传统婚礼仪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论述,力图展示真实的川南苗族传统婚礼仪式。第三章主要对川南苗族传统婚礼仪式中“掐猪头肉”、“拿竹枝”、“打鬼亲”等仪式行为背后的意义进行分析,以及苗族婚俗古歌在婚礼仪式中的意义,由此来揭示川南苗族传统婚礼仪式的文化内涵。第四章着重对川南苗族传统婚俗文化的身份建构功能、族群认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进行分析,突出川南苗族传统婚俗文化在当今的价值。第五章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对建国至今,川南苗族传统婚俗的一些变化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川南苗族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优秀传统文化,唤醒文化自觉,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给出一些建议。川南苗族从迁徙入川后的封闭,建国后的逐渐开放到现今积极主动地与时代融合,其社会环境、民族关系和传统文化等多方面民族特征都受到了影响。川南苗族传统婚俗文化在受到影响的同时,一直努力保持着苗族传统的形式与内涵,成为川南苗族民族精神和族群记忆的历史符号。因此,对川南苗族婚俗现状的深入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向少乾[4](2020)在《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在当代女性服饰艺术中的创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是湘西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映射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历史变迁、宗教崇拜与信仰,是民族精神的物化展现,是苗族人民独特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带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它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等多元化价值。然而,随着时代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随之改变。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生存现状堪忧,原生态文化濒危、传承人员老龄化、机器代替手工、创新意识不强,成了湘西苗族蜡染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与喜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文化?如何使苗族蜡染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此外,当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她们对服饰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笔者围绕湘西苗族传统蜡染与当代女性服饰艺术这两大主体,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和实物资料,运用文献调查法、田野考察法、图像学法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等方法梳理,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史料记载的关于湘西传统蜡染的文献稀缺,考证湘西苗族蜡染历史有一定难度,很多文章在挖掘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文化内涵时,多从题材等层面进行分析,缺乏对苗族历史、社会变迁、民族认同心理等深层探索;二是对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应用于当代女性服饰中的创新路径不明晰。因此,研究苗族蜡染艺术与当代女性服饰的融合,探索其融合的规律、路径,实现由传统蜡染艺术向当代服饰艺术的创新转变与传承发展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本课题以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蜡染文化,探索湘西传统蜡染在当代女性服饰中的创新应用路径和提升当代女性服饰设计内涵为目的。本课题可从以下三个步骤拓展思路:一是整理归纳,了解湘西传统蜡染的历史沿革,提炼湘西传统蜡染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二是分析总结,分析当代女性服饰的主流风格、艺术特点和审美取向,总结国内外蜡染与当代服饰的融合现状。三是提炼,综合前两步的研究结果,提炼出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应用于当代女性服饰中的创新应用路径,并付诸于实践。

于菁竹[5](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陈春花[6](2020)在《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大量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意义、理论、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兼顾经济、生态、乡风、秩序、美好生活等多重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学者提出,可以把传统文化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那么,湘西苗族银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什么作用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与湖北、重庆、贵州接壤,区域内山峦叠嶂,峡谷众多,林多地少,民族传统文化深厚,苗疆边墙横亘东西。乡村傍山而建,散布在群山之间。历史上着名的乾嘉苗民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在众多苗族传统文化中,湘西自治州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精品,具有代表性。为做好本课题研究,笔者精心选择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为田野点。德榜村是纯苗族村寨,有银饰村的称号,其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流传百年之久,银饰作为该村的乡村产业,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学艺,兴办家庭作坊。德榜村内新楼林立,邻里和睦,一片祥和。本文力图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德榜村传统的苗族银饰为出发点,以银饰产业为突破口,来探讨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对田野点进行介绍,内容包括选点理由、德榜苗寨的生态、生产、生计、民族、文化、银饰锻制技艺等,为后面章节的论述作铺垫;第三章主要讨论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首先从德榜银饰蕴含的文化内涵、银饰传承传统文化及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递等方面介绍苗族银饰所体现的文化价值,然后阐述其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之一,有利于乡村文化自觉;第四章主要通过银饰本身就是财富,银饰是一种耦合性产业,可增加村民的家庭收入等方面来分析银饰具有经济价值,再通过对银饰是文化产品,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论述来探讨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第五章在第三和第四章的基础上,讨论德榜银饰在增强村民凝聚力、提升村民精神风貌、促进村寨和谐等方面展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其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多面开展。湘西苗族银饰作为纹饰和技艺是文化,作为物质是一种文化产业。文章通过分析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总结得出湘西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推动作用,恰当合理地运用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可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吴佳妮[7](2019)在《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文中提出苗族文化是一个有着独特的载体、历程和印记的体系。由于苗族长期没有文字存在,苗族古歌成为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口头传统,承载着苗族人建构自身文化系统与地方性知识的重任。苗族古歌包含着信仰崇拜、万物起源、日月形成、族源迁徙、人神衍生、英雄创业、天文历法、生活征战、人伦风俗等丰富的文化内容与符号,构筑起苗族神秘、丰实而独特的文化时空。本论文基于文献的收集、整理和阅读,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部苗族方言区的古歌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东部苗族方言区、西部方言区的部分古歌,以及本人田野调查收集的苗族古歌为参考文本,以文艺学、美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尝试对苗族古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审美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界定苗族古歌的内容与分类,在分析其与苗族原始思维、神话与仪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吟唱苗族古歌是一种特殊的仪式”的观点。这种特殊的仪式呈现为歌者、吟唱方式、吟唱内容、传承方式、演述场所、吟唱过程的仪式性展演,是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祖先英雄的缅怀、对情爱丧逝的倾诉、对习俗伦理的规范的共同文化心理的表达,是传承苗族文化信仰、规范、习俗、历史和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苗族古歌形成独特的审美文化的重要原因。第二,吟唱苗族古歌是苗族先民实现“人神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审美动机达成的手段。人神之间沟通的建立源于原始思维作用下形成的苗族原始信仰体系。吟唱苗族古歌的审美动机是接受神谕,为神代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处,得到神的庇护,强化共同祖先、血缘与命运的族本意识。第三,苗族古歌是这个无文字的民族实现对族群讲述与教化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苗族先民通过歌唱的、乐舞伴随的、仪式展演的、叙事与抒情中的苗族古歌唱述,实现对族群有关伦理与规范、生命存在与生命观念、族群团结意识、爱情婚姻观以及历史、知识与生存技能的教化,并在这种原本以功利为目的的教化中,升华成为文学的审美诉求。第四,苗族古歌复杂多义的美学特征总体上呈现为“混沌与秩序”杂糅的特点。苗族古歌的审美想象表现为混沌的世界、混沌的人物形象、混沌的叙述三个方面。苗族古歌的美学形态表现出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高度统一的特质,蕴含了“中和与率性”“雄浑与沉郁”“稚拙与浪漫”三组相映成趣、互为补充的审美形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苗族古歌审美意识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首先表现为:恶劣生存环境下,渴望超自然力量的拯救,对神的情感在仪式中表现成幻化的神形,并形成最初的集体无意识——“恐惧”。“恐惧”呈现在苗族千百年共同的精神和现实世界中,苗族先民出于对战争、死亡、资源困乏的恐惧以及安全的需要而产生恐惧,深植内心的“恐惧”成就了苗族古歌动人心魄又耐人寻味的诗性气质和和审美精神;其次,在苗族古歌中投射的审美活动中,充满了人们对向往神圣、返回世俗的文化认同和审美意识,他们在艰苦的现实生活中深切领悟到“神圣是向往,而世俗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的人生真谛。因此,苗族古歌既有神圣的唱颂,又有生动的世俗情怀与生活情态的表达;最后,苗族古歌的审美意识从娱神最终走向了娱人,从庄重神秘、取悦神灵逐步实现了愉悦世人、表达自我的审美精神的转向,苗人信神也信己,乐观顽强地生存于苦难苍凉的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尚文豪[8](2018)在《苗医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苗医养生保健是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为苗族群众的祛病强身与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苗医养生保健知识只是以口授相传的形式在苗族民间流传,并且内容过于分散、不成体系,这就导致了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误传、谬传的现象,因此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苗医养生保健学在当今的快速发展。本文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这对于今后苗医养生保健学的快速发展及能否得到当今学术界的认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大量查阅苗族医学文献及医学书籍的基础之上,辅以参考部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以苗医养生保健的基础理论部分作为研究对象,以苗医学基础理论为根基,从苗医养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苗医养生保健的主要特色、苗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等角度进行了系统构建。另外在文章中也涉及到了苗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民俗活动及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求从多方面系统的总结出苗医养生保健基础理论体系。通过对苗族医学文献及相关书籍的深入挖掘与整理,现已基本掌握了苗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特点及原则,初步构建起了苗医养生保健理论体系。同时对于苗医关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观有了基本了解,这对于指导养生保健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通过对苗医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了苗医学在养生保健领域的优势与不足,这对于今后苗医养生保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苗族独特的养生文化,对于现代中医养生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引导人们养生更加崇尚自然、防止浪费,从而更好地保护当今的生态环境。

娄兴容[9](2018)在《贵州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广场舞开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对自身健康、娱乐重视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广场舞以其锻炼负荷适中、硬件设施要求较低、群众基础广泛等特点而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健身的重要方式,不仅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被群众认可为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之一[1],而且国家体育总局在2016年5月5日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广场舞便成为该规划重要内容;但与此同时,引导扶持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多层次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旧突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影响苗族地区的广场舞发展的因素及风格特色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开展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在推动全民健身、促进广场舞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少数民族广场舞与苗族舞蹈风格的融入、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其它少数民族区域广场舞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黔东南州苗族地区的广场舞风格鲜明,透着独特的文化感与美感;其风格鲜明体现在:质朴、粗犷奔放,洒脱、豪放不羁且富含气质美。本研究对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雷山县、台江县的“5+1”个社区及10个代表乡镇及当地的广场舞专家、苗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并拍摄大量的广场舞、苗族广场舞舞蹈视频用作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苗族地区的广场舞开展由于受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影响开展呈现出“中心繁荣,四周荒凉”的现象:(1)宣传力度薄弱,政府重视不够。场地设施不能满足锻炼者,参加比赛的机会少,锻炼内容呈现分层化,平时跳广场舞,节庆中跳苗族舞蹈。(2)专业社会指导员严重缺乏。很多参与者跟随前面的领舞者进行广场舞动作模仿,领舞者一般不进行纠错,时间久了,动作成形了,但是参与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对是错。(3)参与广场舞锻炼人群年龄特殊化。集中在45-65岁最多,参与人群大多数是退休老人,具有参与次数多,训练时间长的特点;苗族地区广场舞参与者男女比例相差不大。(4)广场舞在苗族地区开展受到当地经济文化影响,彰显出独特的风格。广场舞内容选择和全国统一套路区别不大,但是在队形、组织形式、音乐选择、健身内容的选择、使用道具、使用场地、服装、动作结构上都与当地的苗族舞蹈文化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也存在很多问题,使广场舞的开展受到影响。(5)外来文化介入的影响。旅游开发使得当地很多在节日中出现的舞蹈文化被频频搬上表演舞台,渐渐失去民族原来的特色。因此要合理运用好健康中国背景下广场舞发展的大好前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庇护;利用苗族舞蹈文化资源,大胆创新、凸显苗族地区舞蹈元素在广场舞中的个性,突出娱乐健身功能,同时促进苗族地区社会体育进一步的发展。(6)人们对科学健身的认识不足。缺乏运动后放松是当今广场舞锻炼者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从训练学、科学健身的角度来说,锻炼完不放松容易乳酸堆积,肌肉酸痛,长期这样会使一部分想保持身材的锻炼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本人根据分析实际调查的结果总结,为了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广场舞更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各部门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重视程度。(2)完善管理机制,加大经费投入。(3)凸显民族元素,大胆改革创新。(4)整合舞蹈文化资源,突出娱乐健身功能。(5)加大普及力度,倡导科学健身。

张得才[10](2017)在《湘西苗族巫医治疗行为的民族志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对苗医药的研究,总体上以应用性调查与研究为主,即注重对苗族医药技术的挖掘与整理,而从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民俗学、人类学研究是不足的,甚至是缺失的。本文以民俗学、人类学为研究视角,以巫医的咒语治疗、仪式治疗、心理治疗、本草药治疗行为对象进行民族志的研究。本文以湘西苗族巫医的咒语治疗为线索进行了民族志调查,对咒语能量的来源及表现形式,以及巫医的仪式治疗、心理治疗、图像治疗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湘西苗族巫医治疗行为的文化内涵,楚巫文化、道教文化与苗医文化的关系,巫医治疗与苗族信众之间的双向焦虑关系,以及巫医文化背后的观念体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的主要观点为:一,湘西苗族巫医咒语治疗是多元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苗父在苗民观念中是一个融合多种治病元素的集体概念。三,咒语治疗是巫医与信众之间的双向焦虑过程,巫医、苗父神像、患者三者共同建构起一个文化与心理的焦虑圈。四,苗族医药文化在观念上存在二元对立观和破二元对立观摇摆不定的现象。五,苗族巫医治疗行为及苗民的致病理念与苗民的类生物意识的人观息息相关。

二、苗族族源与苗族医药溯源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苗族族源与苗族医药溯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苗族医药伦理思想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苗族医药伦理的有关文化现象的描述
    (一)苗族医药起源于古代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
    (二)苗族医药治病救人时主张神、药并用
    (三)苗族医师举行形式多样的仪式
    (四)苗族医药遵循的传承规则
    (五)苗族医师自身的行为禁忌
    (六)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苗医苗药
二、苗族医药伦理思想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敬祖尊师的生命观
    (二)巫医合一、一心赴救的疾病观
    (三)博施济众、疏财重义的药物观
    (四)一视同仁、谨慎认真的诊疗观
三、苗族医药伦理思想的作用
    (一)文化传承作用
    (二)社会整合作用
    (三)心理调适作用

(3)川南苗族传统婚俗调查研究 ——以珙县苗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四、田野调查点概况
第一章 川南苗族概述
    第一节 川南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第二节 川南苗族的族源与迁入历史
    第三节 川南苗族的传统恋爱形式
    第四节 川南苗族的传统婚姻形式
第二章 川南苗族传统婚礼仪式
    第一节 分离准备:传统婚礼仪式的第一阶段
        一、择媒
        二、说亲
        三、下聘
    第二节 过渡准备:传统婚礼仪式的第二阶段
        一、“嫁女酒”“花宵酒”
        二、送亲、接亲
        三、“回车马”“桐枝结发”
        四、“打煞”“交钥匙”
    第三节 聚合重构:传统婚礼仪式的第三阶段
        一、“和气饭”“杀鸡看舌”
        二、回门
        三、谢媒
第三章 川南苗族传统婚礼仪式组成要素分析
    第一节 行为要素的内涵
        一、“掐猪头肉”:对祖先的祭奠
        二、“拿竹枝”:美好希望的寄托
        三、“打鬼亲”:驱除邪恶
    第二节 苗族古歌的串联
        一、仪式过程的粘合
        二、美好情感的表达
第四章 川南苗族传统婚俗文化的功能
    第一节 建构功能
        一、社会关系的建构
        二、个人身份的建构
    第二节 认同功能
        一、增强集体记忆的功能
        二、维护族群认同的功能
    第三节 传承功能
        一、家庭教育的传承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
第五章 川南苗族传统婚俗的现状与思考
    第一节 川南苗族传统婚俗的现状
        一、择偶观的更新
        二、通婚圈的扩大
        三、花费的增加
        四、婚礼仪式的变化
    第二节 川南苗族传统婚俗变化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与科技因素
        三、自我调适因素
    第三节 川南苗族传统婚俗的保护和发展
        一、提升教育水平,树立文化自信
        二、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寻求发展
        三、利用大众传媒,加强宣传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笔者田野调查照片
附录2:笔者主要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3:笔者田野调查时搜集的苗族民歌
致谢

(4)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在当代女性服饰艺术中的创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重难点
第2章 湘西苗族蜡染概述
    2.1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生态环境及生存现状
        2.1.1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生态环境
        2.1.2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生存现状
    2.2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简介
        2.2.1 湘西苗族蜡染的历史沿革
        2.2.2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文化内涵
    2.3 湘西苗族蜡染的艺术特色
        2.3.1 湘西苗族蜡染的制作技艺及流程
        2.3.2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图案解析
        2.3.3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审美特征
第3章 当代女性服饰的主流风格及艺术特征
    3.1 当代女性服饰的主流风格
        3.1.1 古典型服饰风格
        3.1.2 前卫型服饰风格
        3.1.3 浪漫型服饰风格
        3.1.4 自然运动型服饰风格
        3.1.5 中性式服饰风格
    3.2 当代女性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审美取向
        3.2.1 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兼具时代气息
        3.2.2 样式既简洁大方又能凸显个性
        3.2.3 舒适方便,贴近自然
        3.2.4 女装中性化趋向明显
第4章 蜡染艺术与当代服饰的融合路径
    4.1 蜡染艺术与当代服饰的融合案例分析
        4.1.1 国内蜡染艺术与当代服饰融合
        4.1.2 国外蜡染艺术与当代服饰融合
    4.2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艺术与当代女性服饰艺术融合的路径
        4.2.1 深层文化的互动
        4.2.2 外延技术的互补
        4.2.3 艺术观念的融合
第5章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在当代女性服饰艺术中的创新应用
    5.1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在当代女性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5.2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在当代女性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5.3 创新应用设计实践
        5.3.1 灵感来源
        5.3.2 纹样设计
        5.3.3 设计稿及成品展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5)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三、蜡染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一、保家纹
        二、马蹄纹
        三、锅圈纹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小结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小结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小结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小结
结论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三节 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一、乡村振兴的研究
        二、苗族文化与银饰的研究
第二章 德榜苗寨
    第一节 德榜苗寨被选缘由
        一、选定凤凰县的缘由
        二、选定凤凰县德榜苗寨的缘由
    第二节 德榜苗寨的民族和文化
        一、德榜苗寨的民族
        二、德榜苗寨的文化
    第三节 德榜苗寨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一、德榜苗寨的生态
        二、德榜苗寨的生产与生计
    第四节 德榜苗寨银饰锻制技艺
        一、德榜银饰锻制技艺的发展现状
        二、国家力量对德榜银饰锻制技艺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
        一、苗族的历史
        二、银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银饰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巩固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
        一、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之一
        二、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乡村文化自觉
第四章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
        一、银饰本身具有经济价值
        二、银饰制作使村民家庭收入增加
        三、银饰是一种耦合性产业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二、银饰的经济价值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需要
    第三节 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展的不同观点
        二、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
        三、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困境的对策
第五章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
        一、银饰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二、银饰增加村民的凝聚力
        三、银饰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
        四、银饰促使村寨更和谐有序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多面开展
        一、乡村振兴是一项整体性的乡村建设理念
        二、银饰的社会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多方面实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访谈明细
附录 B 田野调查掠影

(7)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苗族古歌的内容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苗族古歌仪式
    第一节 苗族古歌的分类
        一、创世溯源古歌
        二、祭祀仪礼古歌
        三、婚俗仪礼古歌
        四、丧葬仪礼古歌
        五、溯道论理古歌
        六、民风礼俗古歌
    第二节 原始思维、神话与苗族古歌
        一、原始思维与苗族古歌
        二、神话与苗族古歌
    第三节 作为特殊仪式的苗族古歌
        一、仪式与苗族古歌
        二、作为仪式象征符号的歌师
        三、神秘而郑重的古歌传承仪式
        四、升华意义的演述场域与禁忌规则
        五、仪式化的古歌吟唱过程
        六、“仪式”在古歌中的呈现
第二章 人神沟通:苗族古歌的审美动机
    第一节 苗族原始信仰体系
        一、苗族原始信仰体系的内容
        二、苗族的原始信仰体系的核心
        三、苗族原始信仰是苗族古歌审美意识产生的源泉与动力
    第二节 苗族古歌的审美动机
        一、接受神谕
        二、人与自然和处
        三、族本意识
第三章 讲述与教化:苗族古歌的审美诉求
    第一节 苗族古歌讲述的形式
        一、歌唱行为本身就是讲述
        二、乐舞表演中的讲述
        三、 “通过”仪式的讲述
        四、叙事与抒情交响中的讲述
    第二节 苗族古歌教化的内容
        一、生命观与生存观的建立
        二、族群团结意识的强化
        三、规范与伦理的训诫
        四、爱情婚姻观的塑造
        五、知识与技能的传承
第四章 混沌与秩序:苗族古歌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苗族古歌的审美想象
        一、苗族古歌审美想象的表现方式
        二、从审美想象到艺术虚构
    第二节 苗族古歌的审美形态
        一、中和与率性
        二、雄浑与沉郁
        三、稚拙与浪漫
    第三节 苗族古歌审美意识的特殊性
        一、贯穿民族精神世界的恐惧
        二、向往神圣、返回世俗
        三、从娱神走向娱人
第五章 两个案例:《亚鲁王》与《仰阿莎》的审美研究
    第一节 神圣仪式中的苗族古歌《亚鲁王》
        一、苗族古歌《亚鲁王》概述
        二、 《亚鲁王》的文化内涵
        三、 《亚鲁王》的审美表达
    第二节 世俗生活中的苗族古歌《仰阿莎》
        一、苗族古歌《仰阿莎》概述
        二、 《仰阿莎》的文化内涵
        三、 《仰阿莎》的审美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苗医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苗医养生保健学概述
    1 苗医养生保健学的概念
    2 苗医养生保健学的形成与发展
        2.1 原始苗族医药时期
        2.2 古代苗族医药时期
        2.3 近现代苗族医药时期
二、苗医养生保健基础理论体系
    1 苗医生命观
        1.1 生命的物质观
        1.2 生命的运动变化观
    2 苗医养生保健学的主要特点
        2.1 理论独特
        2.1.1 关于哲学基础问题的探讨
        2.1.2 苗族三大医药文化圈的主要学术观点
        2.1.3 苗医学的病理基础
        2.2 形式多样
        2.2.1 与苗族传统民俗活动相结合
        2.2.2 与苗族传统宗教信仰相结合
        2.2.3 与苗族传统文学艺术相结合
        2.3 综合实用
        2.3.1 多种养生方式综合运用
        2.3.2 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4 和谐适度
        2.4.1 重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2.4.2 养生以不伤为本
    3 苗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3.1 适当为养,慎避毒乱
        3.2 天人合一,万物有灵
        3.3 清静安调,谨防离乱
        3.4 因果报应,注重德行
        3.5 综合调摄,审因施养
三、研究苗医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的当代意义
    1 有利于苗族医药宝贵资料及苗族民俗活动的有序传承
    2 有利于推动苗医养生保健学科的发展
    3 对于现代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4 有利于促进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9)贵州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广场舞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选题意义
        1.3.1 为少数民族地区广场舞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1.3.2 对加速全民健身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广场舞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2.2.2 少数民族地区广场舞开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2.2.3 民族舞蹈风格研究
        2.2.4 苗族舞蹈元素在广场舞中的运用研究
        2.2.5 苗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
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及对象
        3.1.1 研究思路
        3.1.2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影响苗族地区广场舞开展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分析
        4.1.1 民族溯源
        4.1.2 语言
        4.1.3 当地经济发展概况
        4.1.4 文化生活
        4.1.5 黔东南州苗族地理环境及人口的分布
    4.2 黔东南州广场舞参与人群的基本特征分析
        4.2.1 黔东南州广场舞参与锻炼人群的主要特征
        4.2.2 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广场舞参与者锻炼内容及性别特征
        4.2.3 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广场舞参与群体的经济特征
        4.2.4 黔东南州广场舞参与人群职业特征
    4.3 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广场舞参与人群的需求分析
        4.3.1 苗族地区参与广场舞人群的兴趣与动机分析
        4.3.2 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广场舞内容选择特征分析
        4.3.3 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参与广场舞锻炼次数与时间分析
        4.3.4 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参与广场舞锻炼者月锻炼支出分析
        4.3.5 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参加广场舞锻炼的时间段及训练时长分析
        4.3.6 黔东南州广场舞参与群体对体育锻炼和广场舞的认知情况分析
        4.3.7 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广场舞参与者场地环境及场地状况分析
        4.3.8 苗族地区广场舞参与者的体育需求展望
    4.4 苗族地区广场舞开展形式、风格及内容等分析
        4.4.1 苗族地区广场舞组织形式分析
        4.4.2 苗族地区广场舞舞蹈动作风格特征分析
        4.4.3 苗族地区广场舞队形变化风格分析
        4.4.4 苗族地区广场舞器械使用特征分析
        4.4.5 苗族地区广场舞服装风格特征分析
        4.4.6 苗族地区广场舞音乐使用情况分析
        4.4.7 苗族地区广场舞音乐风格分析
        4.4.8 苗族地区广场舞参与比赛地点的特征分析
        4.4.9 苗族地区广场舞参与群体对放松认知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黔东南州广场舞的开展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重视程度
        5.2.2 黔东南州广场舞的开展需要完善管理机制,加大经费投入
        5.2.3 黔东南州广场舞的开展需要凸显民族元素,大胆改革创新
        5.2.4 黔东南州广场舞的开展需要整合舞蹈文化资源,突出娱乐健身功能
        5.2.5 黔东南州广场舞的开展需要加大普及力度,倡导科学健身
6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10)湘西苗族巫医治疗行为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及方法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1、咒语
        2、咒语治疗
        3、整病
    (三) 文献综述
        1、医药民俗研究
        2、巫医研究
        (1) 巫医同源研究
        (2) 巫医研究
        3、湘西苗族医药文化研究
        (1) 苗医史研究
        (2) 巫医研究
一、苗族巫医治疗行为民族志
    (一) 咒语能量的来源
        1、咒语能量的师徒传承
        2、供奉仙师来获取咒语能量
        3、自我修炼来获取咒语能量
        4、整治病人来获取咒语能量
        5、供奉其他宗教神像来获取咒语能量
    (二) 咒语能量在整病过程中的表现
        1、采药咒语,隐身藏身
        2、咒语整病
        (1) 咒语整蛊法
        (2) 咒语治疗惊吓的方法
        (3) 化水咒语治疗法
        (4) 纯咒语治疗法
    (三) 巫医的其他治疗方式
        1、仪式治疗
        (1) 招魂仪式治疗
        (2) 椎牛仪式治疗
        (3) 为患病死者进行仪式治疗
        2、心理治疗实践
        (1) 安神治疗法
        (2) 情绪治疗法
        (3) 图像疗法
        (4) 互为焦虑治疗
        3、本草药治疗
二、湘西巫医文化内涵
    (一) 巫医同源
    (二) 巫医文化与楚巫文化互动共存
    (三) 苗族巫医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1、巫医文化中的道教信仰
        2、巫医文化中的官宦信仰
    (四) 生态文化
三、苗族巫医文化观
    (一) 二元对立观
    (二) 破二元对立观
    (三) 尊师敬祖观
    (四) 人观
        1、生物主体
        2、自我
四、当下湘西苗族巫医文化的处境
    (一) 在夹缝中生存的草医
    (二) 走向市场化的苗医巫文化
        1、草医与西医结合的村级卫生室
        2、努力挣扎的苗医诊所
        3、以中医为依托的苗医医师
        4、融入市场化的苗医院
        5、西医对苗医巫文化的态度
五、结语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苗族族源与苗族医药溯源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苗族贾理传承研究[D]. 龚露. 西南大学, 2021
  • [2]苗族医药伦理思想探论[J]. 史君榕. 西部学刊, 2021(16)
  • [3]川南苗族传统婚俗调查研究 ——以珙县苗族为例[D]. 王晗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在当代女性服饰艺术中的创新应用研究[D]. 向少乾.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D]. 陈春花. 吉首大学, 2020(03)
  • [7]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D]. 吴佳妮.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 [8]苗医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研究[D]. 尚文豪. 贵阳中医学院, 2018(05)
  • [9]贵州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广场舞开展现状研究[D]. 娄兴容.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 [10]湘西苗族巫医治疗行为的民族志研究[D]. 张得才. 云南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苗族起源与苗药溯源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