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赛莱乐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可建[1](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马丽虹[2](2005)在《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定性总结活血化瘀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48篇,经三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54项,涉及活血化瘀方药12类,其中53项为低质量研究,1项为高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活血化瘀方药共5种,经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的有3种,其中总有效率的合并相对危险度最大的是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甙),其它依次为补阳还五汤及其提取物、脉络宁。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三七提取物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首选活血化瘀药物,其次推荐应用脉络宁注射液、补阳还五汤及其提取物,并提示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量效关系、剂型-疗效关系及配用补气药物可能会提高临床疗效。
姚黄[3](2004)在《赛莱乐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赛莱乐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治疗14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结论 赛莱乐能解除脑血 管痉挛,治疗TIA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姚恒帽[4](2018)在《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耳穴压豆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研究探讨,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东阿县中医院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断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住院病人68例,按随机单盲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耳穴压豆治疗。有基础疾病的在不干扰本研究前提下可依先前医嘱用药,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TCD检查BA及VA血流改变,临床疗效,住院天数,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8例,其中研究组34例,对照组34例,无剔除病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基础疾病及眩晕症候等方面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临床疗效、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TCD检查BA及VA血流改变、住院天数方面比较,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结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耳穴压豆疗法,优于单一的西医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缩短住院天数方面优势明显,是合理、切实可行的。
祝博[5](2017)在《《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第38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提出
谢荃[6](2009)在《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以下称中风醒脑口服液方案)与西医治疗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研究,研究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本文全面回顾中医学历代典籍有关中风病的预防、治疗思想,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对脑梗死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住院期间治疗方案分为中风醒脑组(西医基础治疗+中风醒脑口服液)和西医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积分、中医症状体征对生活影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残疾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等指标的改变,分析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西医基础治疗+中风醒脑口服液)和西医治疗方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结果:(1)病死率: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在治疗14±2天、28±3天和90±5天时急性脑梗死死亡病人数彼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和中医症状体征对生活影响: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均具有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的作用,治疗后(14±2天、28±3天)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积分和对生活影响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治疗后积分小于治疗前;中风醒脑组在28±3天时中医症状和体征对生活影响的改善优于西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mRS评分: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患者mRS评分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治疗后m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NIHSS评分情况: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治疗后(包括14±2天、28±3天和90±5天时)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评分优于治疗前;中风醒脑组28±3天时NIHSS评分和西医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风醒脑组优于西医对照组。(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在14±2天、28±3天和90±5天生活轻度依赖和重度依赖患者人数比较无显着差异。(7)中风醒脑组安全性指标未出现与中风醒脑口服液有关的治疗前正常/治疗后异常或治疗前异常/治疗后异常加重的情况。结论:(1)中风醒脑口服液方案并不能比单纯西医治疗方案减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死率;(2)中风醒脑口服液方案改善中医症状体征对生活影响的疗效在治疗28±3天时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3)中风醒脑口服液方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在治疗28±3天时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4)结合前期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结果和应用体会,认为脑梗死急性期中风醒脑口服液方案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方便,适合在城乡应用。
孙伟,刘颖芳,孙跃[7](2007)在《丁咯地尔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丁咯地尔(又名甲氧吡丁苯),是一种非选择性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能够扩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有效地增加外周或脑血管缺血组织的营养血流,而不产生正常血管的"盗血现象",弱的钙离子拮抗能力,还可提高组织的抗缺氧能力,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年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已证实,其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痴呆、各种眩晕症、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其他周围神经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
陈研修,杨宁,刘伟[8](2006)在《阿魏酸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总胆固醇的变化。方法7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应用阿魏酸钠0.3g加入500m l生理盐水静滴;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 l静滴。用药时间为2周,每天1次。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总胆固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率以及总胆固醇降低明显。结论阿魏酸钠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疗效显着,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可降低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总胆固醇。
付志新[9](2006)在《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 进展性脑梗死约占急性脑梗死的26%—43%(颈内动脉系约占28%,椎基底动脉系约占54%)。致残率、死亡率比一般卒中高。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指南,更没有随机对照试验(RCT)来提供治疗依据。本研究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对凝血指标的影响;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奥扎格雷钠的疗效比较。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入选病例214例,男132例,女82例;平均年龄:男61.84±11.76岁,女64.77±11.05岁。病程:发病在6~72小时内病情均呈进行性发展。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合并高血压147例、冠心病34例,Ⅱ型糖尿病38例。214例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A组)50例、低分子肝素组(B组)52例、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C组)56例和对照组(D组)56例。各组间男女、年龄分布均衡,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分布均衡; (2)用药方法A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静脉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14天。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U腹部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7天。C组按上述方法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D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同时监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栓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聚聚集功能(PA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
余以本[10](2005)在《中药注射液制剂对脑梗死疗效的规范化评价》文中认为脑梗死是目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随年龄而升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其危害更加突出。本文系统回顾的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以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总结了现代中医医家对脑梗死病因、病机、证候的认识,着重总结了现代中医治则治法以及临床常用中药制剂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及实验研究;并重点论述了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及治疗进展。近年来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制剂工艺不断提高,中药有效成份被提取,或制成复方制剂,广泛应用于中风的治疗和预防,据报道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鉴于目前中药对脑梗塞的治疗现状,临床研究部分按照GCP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随机、盲法、对照、重复的原则,采用安慰剂对照评价临床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旨在科学客观地评价中药注射制剂在脑梗塞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试验采用分层区组随机、盲法评价、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以基础治疗为基础,试验分四组:金纳多注射液组,葛根素注射液组,脉络宁注射液组,安慰剂组,主要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生活能力状态(ADL活动量表及BARTHEL指数)及病残程度以及生活质量指数。结果表明:在本次对115例病例进行的随机、盲法评价、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中,传统治疗方法对脑梗塞急性期以及恢复期疗效肯定。在此基础上,加用金纳多注射液、或脉络宁注射液、或葛根素注射液,和安慰剂对照,脑梗塞急期神经功能缺损、ADL积分、BARTHEL指数、生活能力状态、生活质量指数、综合疗效、痊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影响综合疗效的因素如处理组、脑梗塞部位、伴发疾病积分、既往史积分、病情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脑梗塞部位、病情程度对疗效有影响。而各处理组对疗效影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本次试验结果,没有证据证实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金纳多注射液、或脉络宁注射液、或葛根素注射液具备治疗的优势性,所以不能排除所选用的3类中药注射制剂对脑梗塞急性期并无确切疗效可能性。因此,中药注射液制剂对脑梗塞急性期的真正疗效和作用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盲法试验加以证实。
二、赛莱乐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赛莱乐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2)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理论探讨 |
一、活血化瘀法的源流 |
(一) 滥筋于《内经》时代 |
(二) 应用于《伤寒杂病论》 |
(三) 发展于隋唐宋 |
(四) 发扬于金元明清 |
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一) 理论研究现状及分析 |
(二) 临床疗效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三、运用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中医治法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二) 将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活血化癖法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三) 将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活血化癖法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系统评价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 临床研究的收集方法 |
(二) 文献选择标准及方法 |
(三) 资料提取方法 |
(四)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
(五) 统计分析方法 |
二、结果 |
(一) 文献检索、分类、选择结果 |
(二) 排除文献一般情况 |
(三)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
(四)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
(五) Meta-分析结果 |
(六)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七) 相关实验室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讨论 |
一、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二、结论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三、后续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纳入文献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待评价文献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3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排除文献登记一览表 |
致谢 |
(4)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历来源及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终止及退出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疾病有效标准 |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耳穴压豆治疗实施结果的评判标准 |
4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西医方面论述及用药分析 |
2 中医方面论述及经络分析 |
3 关于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基线的比较 |
4.2 耳穴压豆治疗的实施疗效评析 |
5. 不足之处 |
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祖国医学论中风 |
1. 中风病名沿革 |
2. 中风病病因病机 |
3. 中风病现代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脑梗死的西医治疗 |
1.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损伤机制及治疗认识 |
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治疗 |
第三部分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西医对照组治疗 |
2.2 中风醒脑组治疗 |
3. 建立数据库 |
4. 评定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 |
6. 统计学处理 |
7. 结果 |
7.1 受试人群分析 |
7.2 两组可比性研究 |
7.3 疗效比较 |
7.4 安全性分析 |
7.5 小结 |
8. 讨论 |
8.1 关于试验量表的讨论 |
8.2 关于试验结果的讨论 |
8.3 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治疗思路的讨论 |
8.4 导师陈绍宏教授关于中风的理论 |
8.5 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脑梗死的机理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8)阿魏酸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实验室指标改变: |
3 讨论 |
(9)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
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
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曾经发表的论文 |
(10)中药注射液制剂对脑梗死疗效的规范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况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论述 |
一 病名 |
二 病因病机及证候 |
三 治疗 |
四 中风的预防及复发 |
第二节 祖国医药对中风病的治疗 |
一 中风病治疗的一般思路 |
二 治则治法 |
三 中药制剂治疗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况 |
第一节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
一 缺血中心与缺血半暗带 |
二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
三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四 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 |
五 参与脑细胞急性死亡和DND的因素 |
第二节 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
一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
二 循证医学的原则 |
三 脑梗死的治疗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 试验依据 |
二 试验目的 |
三 试验设计 |
四 病例选择 |
五 治疗方案 |
六 观察项目 |
七 疗效评定标准 |
八 数据管理 |
九 统计分析 |
十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研究总结 |
一 研究结果 |
二 讨论 |
三 小结 |
致谢 |
四、赛莱乐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2]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马丽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06)
- [3]赛莱乐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J]. 姚黄.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06)
- [4]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D]. 姚恒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第38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7(12)
- [6]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 谢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 [7]丁咯地尔的临床应用[J]. 孙伟,刘颖芳,孙跃. 社区医学杂志, 2007(24)
- [8]阿魏酸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J]. 陈研修,杨宁,刘伟. 中原医刊, 2006(12)
- [9]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付志新. 郑州大学, 2006(11)
- [10]中药注射液制剂对脑梗死疗效的规范化评价[D]. 余以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