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网”提出电子商务安全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张锐,钱霖亮[1](2020)在《电商外交:概念界定与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电商外交于1990年代中后期在发达国家率先出现并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国,是指一国为促进跨境电商业务及相关合作而开展的外交行动。电商外交呈现主体多元化、议题多维度、较强规则取向、地缘政治属性等基本特点。近年来,源于国内外电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规则建构进入关键博弈期及跨境电商强大的软实力效应,中国电商外交日益活跃。中国电商外交是多元行为体协同推进的对外实践:国家领导人宣告发展决心、实施顶层设计;商务部开展"丝路电商"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和各个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中积极建构国际贸易规则;海关总署加强通关监管合作;地方政府采取各具区位特色的对外交往;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外交。各行为体主要发挥了政策沟通、规则建构、国际业务拓展三方面功能。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电商外交需聚焦贸易壁垒这一主要挑战,提出具体可行的规则主张,增强国际合作的策划能力与实施能力,警惕针对中国跨境电商的政治抹黑,密切关注和处理新冠肺炎疫情对跨境电商产业的复杂影响。
殷鲁玉[2](2020)在《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并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出台了政策措施,以鼓励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对如何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怎样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各地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促使本地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就菏泽市而言,近几年,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以促进其发展。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政府在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研究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内容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为导论,在此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明晰了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明确了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以及淘宝村、淘宝镇的概念,阐述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为文章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为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和成效,主要介绍了菏泽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背景,分析了菏泽市政府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第四章为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前文对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和成效分析,提出了菏泽市政府在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为菏泽市政府进一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根据前文对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的综合分析,从转变职能和角色定位,加强规划制定和引导,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四个方面提出菏泽市政府进一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为菏泽市优化政府作用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我国其他类似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供借鉴。
王建勇[3](2020)在《基于微服务的B2B2C平台销售系统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B2B2C模式结合了B2B和B2C的特点,能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但传统的B2B2C平台缺乏对线下实体门店的支持,同时缺少宣传推广的营销模式。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论文提出了新的B2B2C销售模型,设计了 B2B2C平台销售系统,该系统对线上和线下两种销售渠道进行统一管理,并基于微信实现多级代理、推荐分销的社交电商功能。传统的单体式应用架构具有模块耦合严重、扩展性不足等弊端。本论文采用微服务架构和Spring Cloud框架对服务端进行实现,实现了系统功能的解耦,相比单体式应用具有更好的性能。微服务在系统的复杂性、服务的持续集成等方面存在弊端。本论文采用Docker容器技术和Kubernetes容器集群管理平台,为微服务的高效部署和运维提供坚实的保障。在微服务系统中,用户会话不再适合使用Session进行保存,也无法使用Filter或Interceptor拦截所有请求。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PI网关Zuul的集中式访问控制模块,基于Token进行登录认证,提出细粒度角色权限管理模型FGRBAC(Fine-Grained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实现权限管理功能,使系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快的访问速度。Kubernetes平台提供HPA对Pod进行水平伸缩,但HPA v1默认只采用CPU使用率作为度量指标。本论文设计了多度量指标的水平弹性伸缩模块,根据CPU、内存和网络使用状况对系统进行伸缩管理,具有更准确的决策效果,使系统具有更好的伸缩性。B2B2C平台销售系统服务端分为用户管理、店铺管理、产品管理、订单管理和支付分成五大微服务模块,本论文对各模块进行了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并从数据模型、业务流程、接口定义和类设计等方面对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B2B2C平台销售系统服务端的微服务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楠[4](2020)在《共享经济下网约工权益保护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催生了新型业态,使共享经济在短期内得到迅猛发展,促发了新的就业形态,也对传统劳动关系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中,网约工的各项权益频频受到侵害,如何在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中解决网约工保护遇到的现实困境,是劳动法学界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对网约工权益保护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我国对网约工权益保护的研究较为薄弱,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该研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要求,能够进一步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有效化解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助于解决法律支持不足和网约工权益受损等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调整网约用工关系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以期在解析现状和构建制度的同时,促进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互持共生,促进就业规模与就业质效的和谐共振,促进用工形式灵活化与法律制度适应性的协同共进,促进保障网约工权益与维护新业态发展的双向共赢。共享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外部运行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致使用工主体向多元化发展、用工形式向灵活化发展、用工关系向多变化发展。同时,共享经济的发展又对劳动力主体内部权益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网约工的多项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共享经济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用工形式,对传统劳动关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其促使用工契约虚拟化、组织形式平台化、用工形式自由化、用工关系多元化。以工业化大生产为背景制定出来的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共享经济用工新形式的需要。一方面,网约工的身份判定标准难以确认。新经济业态下网约用工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对网约工的身份判定造成了内在的制约,对网约工身份的判定在司法上亦没有可遵照的统一标准。另一方面,网约用工关系的性质难以判定。网约用工关系本身形式多样、复杂多变,“雇佣”“合作”等边际概念的界限模糊难辨,网约工自身主观维权意识缺失。网约用工关系经常游走于不同概念之间,对其性质的判定时常存在争议。在研究网约用工关系的性质时,对劳动关系、雇佣关系和劳务关系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将核心问题锁定在“除劳动关系以外的雇佣关系”这一范围内。通过引入“非标准劳动关系”这一概念在网约工身份的研究上寻求新路径。借鉴英国劳动法上的worker概念来探寻“第三类劳动者”的保护路径,充分利用和借鉴已有概念体系和法律制度的现有成果,探析网约用工关系的法律属性定位。面对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已无法适应与匹配网约工与网约平台之间的关系特点,对网约工的权益究竟是选择民法保护还是选择劳动法保护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民法自由平等的保护理念难以平衡网约平台与网约工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劳动法对劳动者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保护方式,对劳动者配置相同的权利义务,对用人单位分配同等的社会责任,这样“一刀切”式的保护模式亦无法适应共享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见,无论是民法保护还是劳动法保护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探析网约用工关系的法律保护模式时,应当正视网约工与网约平台间的劳动关系因素和内在实质特征,根据目前网约用工关系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适用民法和劳动法共同调整的保护模式,待时机成熟之时,再由劳动法承担起全部保护义务。但是劳动法若想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调整网约用工关系,保护网约工的各项权益,就必须从原有单一的调整模式向分类调整模式进行转变。在充分利用原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借助与网约用工关系有关的各类用工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针对新型就业的关系特点构建符合网约用工关系特点的法律保护模式。对网约工的权益保护可以通过构建适用于网约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借用集体劳动法体系框架、强化规制劳动规章制度等保护路径得以实现。社会保险权益是网约工的一项重要权益,然而实践中网约工的该项权益却频频受损,其权益保护面临重重困境。从整体来看,网约工的社会保险参保质量不高。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难以适应共享经济下多元的用工关系,在网约工的社会保险权益保护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亟待重新建构和完善,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网约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权益保护的制度设计思路和权益实现路径。既要考虑到网约用工的灵活性,又要考虑到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考虑到网约平台的保险义务承受力,并要借鉴已有制度的设计经验来构建适用于网约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借用集体劳动法体系的思路和规则来思考和解决网约工的权益保护问题不失为一个可行而有效的方法。从个别劳动法与集体劳动法的概念及功能对比中可以看出,将网约用工关系纳入集体劳动法体系框架进行保护具有合理性。从保护路径来看,既要对网约工集体劳动权益的范围加以界定,保证网约工集体谈判权的充分实现,又要保障工会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确保行业规则的自我完善。如果要将网约工权益纳入集体劳动法体系框架内进行保护,就要对集体劳动争议的治理进行体系化的建构。转变其治理方向和治理模式,搭建起立体化的结构模型,完善争议治理机制,构建多维的争议治理关系,让网约工的权益能够在集体劳动法体系框架下得到保护。劳动规章制度是调整劳动用工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分配劳动关系双方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依据,是约束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重要凭借,亦是仲裁机构和司法机关对劳动争议进行仲裁和裁判的依据。共享经济下劳动规章制度在性质、表征、载体、施行、参与权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异化,法律应当通过强化对劳动规章制度的规制,防止其恣意扩张或任意化,从而保护网约工各项权益的实现。劳动规章制度惩戒权的设置是直接影响网约平台和网约工权利义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劳动法对惩戒权却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面对共享经济下网约用工关系的复杂化,法律应当加强对惩戒权的规制,以防止网约平台惩戒权的滥用。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劳动监察的作用,对网约平台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进行监管。进一步明确监管依据、扩大监管主体、丰富监管内容、适应监管需求,通过劳动监察对劳动规章的制定、合法性、条款性质的全面监管,使劳动规章制度能够适应共享经济下“多元化”“创新型”“灵活性”的新型用工关系。
邵雄魁[5](2020)在《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消费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阶段,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变成了享受型和发展型。电子商务依靠移动流量的转变来寻找新型的增长方式,与此同时,通过“社区+内容+电子商务”模式,在整个社会上促进了“网红”经济模式的增长,该模式的增长速度飞快。在“网红”经济的商业领域中,社交电子商务公司签署合同并培训需要开发的“网红”,并与品牌结合用以产生个性化内容并从流量中获利。目前,电子商务已成为“网红”公司的主要盈利渠道。每个依赖“网红经济”的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作为代表性的电子商务互联网公司,如涵控股以其惊人的“网红”变现能力和最高的“网红”孵化能力而吸引了金融媒体的关注。其他金融学者尚未系统研究这种新的盈利模式。本文选择如涵控股公司为案例公司,详细的了解了该公司目前的网红经济模式,本人希望能够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本次研究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在研究的初级阶段,了解了我国目前网红经济发展的具体流程,了解了该经济模式发展的盈利特征,以此为基础来结合如涵控股盈利模式,得到的结论是:在该公司中,盈利点,盈利对象,盈利来源,盈利措施,盈利屏障分别是MCN公司的枢纽作用,网络平台的用户,电商业务收入和网红收入,MCN资源的汇集和整合,早期形成的粉丝粘性。而后对如涵控股盈利模式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杜邦分析体系总结出如涵控股在盈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该公司的盈利来源不够多元化,而且盈利屏障非常薄弱。以这些问题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网红经济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沈闻[6](2020)在《上海市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也催生了与以往传统劳动关系不完全相同的非标准劳动关系。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出现对传统劳动关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兴的非标准劳动关系在用工形式、从属性等方面与传统劳动关系相比有一定不同,这就使得过去适用于传统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认定、用工规范和社会保险保障都不再完全适用于非标准劳动关系。随着非标准用工的大范围普及,非标准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模糊、用工范围不清晰以及劳动保障缺失的问题逐渐浮现,对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关注越来越多,使其成为劳动关系领域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共享经济与非标准劳动关系催生了许多新兴职业,网约车司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自2014年网约车平台正式出现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群体规模的扩大的同时,针对这一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争议也越来越多,究竟该如何认定这种劳动关系,如何保证非标准关系劳动者社会保险参与,尤其是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由于缺乏单位提供的社会保险保障,其社会保险参与问题十分突出。本文通过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和相关案例文献的梳理,并在对我国网约车三种常见用工模式进行比较,辨析其劳动关系,将研究聚焦与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群体,这一群体相比其他两类网约车司机群体,更缺乏单位为其参保,其面临的社会保险参与困境最为凸显。本文使用调查问卷对上海市C2C模式下的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现状及参与意愿进行调查,并将问卷中的题项归纳为人口学因素、网约车工作因素和社会保险认知因素三类,通过差异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其对C2C模式下的全职网约车司机的参保意愿的影响,并通过访谈了解C2C模式网约车司机对于社会保险保障缺失的感知。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参保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网约车司机由于没有企业为其参保,只能参与所在户籍地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保障水平和保障范围十分有限;2.该模式下的网约车司机对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的参与意愿较强。3.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意愿受到人口学因素、网约车工作因素和社会保险制度认知因素影响;4.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对社会保险制度认知不足。
朱贤强[7](2020)在《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国内不利贸易条件的影响下,国际上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缓慢导致需求萎缩,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的贸易优势凸显,国内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与此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却快速上升,被业界称为“外贸新引擎”。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生事物,目前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深入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理论基础、实践中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具体关系,总结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综合比较学术界、有关政策制度和业界实践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提出跨境电子商务的内涵是一个生态体系,具体是指分属不同关境企业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完成贸易的撮合,继而完成资金结算、货物和服务的交割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论文基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归纳出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内在关系,即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拓展进出口贸易的深度和广度、改变进出口贸易的格局、提升进出口贸易效率,从而提出跨境电子商务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假设。论文分别整理有关国家层面、城市(地区)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有关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双重差分等模型和方法,实证分析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得出进出口贸易双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刺激两国双边贸易的增长、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扩大本地区(城市)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提高进出口绩效等结论。论文全面总结分析了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认为跨境电子商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对进出口贸易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论文基于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障碍性因素,及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着力完善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电子商务增长动力。(2)稳步推进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改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3)积极推动形成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国际贸易规则,构建电子商务国际框架。
瞿娟[8](2020)在《基于文本挖掘的家具用户潜在需求可视化研究》文中提出家具行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关乎国民生活,传统家具行业的萧条使得家具电商崛起。家具电商受限于家具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大数据时代和电商平台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用户在电商平台购买家具后,会在该平台上发布网购评论,评论的内容包括产品属性、服务、物流等方面,里面都暗含着用户对产品的改进需求。家具电商如果能快速掌握网购评论中的用户需求,就能及时改进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并找到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快速迭代找到灵感,从而牢牢把握用户黏性,提高核心竞争力。本文在文本挖掘和用户需求等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线上家具网购评论的文本挖掘的流程,初步构建了家具网购评论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实际案例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用性且得到了有价值的结论。通过实证分析,结合网购行为过程的分析及用户群体研究对线上家具产品的网购评论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得出用户的潜在需求并提出改进建议,验证了线上家具用户需求分析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具体如下:第一,构建基于家具网购评论的评价指标。通过对家具的行业背景和产品种类及特点进行相关调研来确定研究对象,构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评论内容、评论者两个一级指标,据此提出了网购评论涉及产品客观属性且为正面评论可能对网购评论的有用性程正向影响等相关假设,以便后面进行验证。第二,提出适用于家具网购评论的文本挖掘的流程。从定义、发展进程、主要研究领域及相关应用等方面对文本挖掘做学术研究和行业应用现状梳理,初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家具网购评论的文本挖掘的流程,最后罗列出现有的文本挖掘工具,进行优缺点分析,从而确定本文选用的Python作为文本挖掘工具,借助PyCharm编译器编写相关程序。第三,对家具的网购评论进行深度挖掘,得出有效的用户需求信息。采用数据获取及预处理、特征词提取、情感分析等方法和技术。具体而言,首先研究了数据获取的相关方法和流程,通过选取在线上销售家具的购物平台为数据来源,以家具产品的近期网购评论为样本数据,使用MongoDB数据库将爬取到的数据存储至并使用Jieba分词工具进行网购评论的预处理;其次研究了文本特征抽取以及文本特征评价方法,利用TF-IDF算法对采集到的家具网购评论进行关键词抽取,得出相关高频次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抽取进行共现分析,借助DataFrame获取共词矩阵表格,进一步提高准确性,并借助Worldcloud生成词云图、Networkx构建语义网络图进行可视化呈现;然后研究了情感分析的相关理论并罗列了现有的情感分析技术,选取SnowNLP作为本文研究的情感分析工具,计算出相关家具产品的每条网购评论的情感值,了解用户的态度和意见,并借助ECharts做出动态的交互图表;最后研究用户需求、网购行为的过程,从而得出线上家具用户需求分析的步骤,并结合线上家具用户群体研究,进一步分析家具用户需求的潜在需求,初步验证了网购评论的评价指标以及线上家具用户需求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张燕青[9](2020)在《松溪县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发展的浪潮从城市逐步渗透到县、乡、村三级,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农村物流配送能力的持续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及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别具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必然会成为网络交易中的爆款,电子商务必然会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推进乡村现代化进程,依靠电子商务的带动,农村地区创业创新能力将更上一个台阶,加速实现农业升级、农村繁华、农民富足的目的。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之称的国家生态县——松溪县,其作为福建省重点茶区之一,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九龙大白茶之乡,该县的茶产业发展一直面临着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供求不均衡等问题,但其拥有的价格优势和品质优势,由于基础设施和信息落后等原因,导致市场未被完全开发,松溪茶叶电商的发展空间还有许多的留白,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开发。在这种背景下,采取某种方式来发展松溪县的茶产业成为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官方文献、调查研究等方式对松溪县茶叶电商情况进行了解,从基础性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典型案例、对策建议等方面来对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进行综述分析。在对松溪县实证研究中,了解当地对发展茶叶电商的真实需求;从调查数据归纳分析发现:现阶段松溪茶叶电商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于现有电商模式缺乏创新、专业人才缺乏、茶叶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不高、物流体系不健全、产业链延伸不足等。最后,从模式构建、人才队伍、政府引领、配套设施、品牌打造、产品标准、创新营销、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可行的研究办法来推进松溪茶叶电商发展,促进茶企转型,提高农民收入。
李琳[10](2019)在《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时代的政府组织变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通讯技术(ICT)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政府面临了更多挑战。同时,政府既是推动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者,也是主动拥抱变化、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为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正在经历组织变革。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适应性往往被视为中国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那么,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的政府组织变革反映了怎样的政府变革逻辑?通过回顾公共部门变革理论的基本脉络,呈现新公共管理与整体性政府、公共价值、数字时代治理与适应性治理视角的不同侧重点,本文发现既有研究对公共部门组织变革的讨论多附着于对工作产出的关注,或多出于批判新公共管理的解构式讨论,尚未将政府组织变革置于开放系统中、分析ICT革命特征并以此为起点建构认识。由此,本文致力于刻画ICT革命特征、组织变革表现维度,并尝试初步建立ICT革命与政府组织变革之间的关联路径。于是,本文试图融合技术驱动的客观性与组织主导的因素,基于新的理论前提推演命题并构建了分析框架。本文首先应用Nvivo12软件对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开展分析,将2011年以来的实践进展作为重点观察对象;之后,基于案例研究的理论建构方法,遵循理论抽样和复制性逻辑,在ICT革命时代中政府组织变革的“技术应用”和“任务环境”两条路径分别选取了行政审批服务案例与网约车案例,开展了案例内分析与跨案例比较。本文发现,信息通讯技术革命为政府组织变革提供了新的背景和要求,不仅政府应用于其内部的技术发生了变化,政府外部的任务环境也得以改变,由此构成了政府组织变革的两条路径。组织变革的表现反映在组织边界和组织结构两个维度上。通过比较政府在两条路径上的组织变革表现,可以看到,存在决策分权和管理集权并存、部门间的整合倾向更加突出而形式不一、组织内权威集中程度增强的现象,反映了政府将技术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与自身发展的主导逻辑相融合的过程,既体现了政府面对新时代变化时的主动适应性,也体现了其把握时代新机遇、强化权威秩序的稳定性逻辑。本文尝试刻画政府组织变革的表现维度,讨论其变革逻辑,并说明ICT革命特征与政府组织变革表现的关联。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对ICT革命时代当代中国适应性治理的理解,也将对公共部门变革的相关研究形成补充,也为ICT革命时代政府深化组织变革提供启示。
二、“所有网”提出电子商务安全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所有网”提出电子商务安全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电商外交:概念界定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商外交的概念界定 |
二、中国电商外交兴起的动因 |
(一)全球电商经济迅猛发展 |
(二)电商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
(三)国际规则建构进入关键博弈期 |
(四)跨境电商的软实力效应 |
三、中国电商外交实践 |
(一)国家领导人:宣告发展决心、实施顶层设计 |
(二)商务部:“丝路电商”合作与国际规则建构 |
1.“丝路电商”合作 |
2.制定电子商务的国际规则 |
(三)海关总署:加强通关监管合作 |
(四)地方政府:塑造特色优势 |
(五)企业:形式多样的民间外交 |
(六)中国电商外交的行动合力 |
四、中国电商外交的提升路径 |
(2)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电子商务 |
2.1.2 农村电子商务 |
2.1.3 淘宝村、淘宝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3章 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和成效 |
3.1 菏泽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
3.2 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 |
3.2.1 制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 |
3.2.2 加强淘宝村镇的培育 |
3.2.3 加大电商人才培养力度 |
3.2.4 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
3.3 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成效 |
3.3.1 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
3.3.2 推动了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
3.3.3 吸引了人力资本回流 |
3.3.4 助力了脱贫攻坚 |
第4章 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存问题 |
4.1.1 政策指导性不强 |
4.1.2 区域特色品牌培育度低 |
4.1.3 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 |
4.1.4 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 |
4.2 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职能和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
4.2.2 政府对产业发展引导不足 |
4.2.3 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4.2.4 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
第5章 菏泽市政府进一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转变职能和角色定位 |
5.1.1 扮好服务者的角色 |
5.1.2 完善部门协作机制 |
5.1.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5.2 加强规划制定和引导 |
5.2.1 提升县区政策指导性 |
5.2.2 合理规划产业生态 |
5.2.3 加强区域特色品牌建设 |
5.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5.3.1 完善物流体系建设 |
5.3.2 培养和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
5.3.3 改善融资服务环境 |
5.3.4 建立市县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
5.4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
5.4.1 运用大数据强化监管和评估体系 |
5.4.2 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
5.4.3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微服务的B2B2C平台销售系统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主要创新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微服务架构 |
2.1.1 微服务概念及研究现状 |
2.1.2 微服务架构设计原则 |
2.1.3 微服务拆分准则 |
2.2 Spring Cloud框架 |
2.2.1 服务注册与发现 |
2.2.2 网关路由与过滤 |
2.2.3 全局配置管理 |
2.2.4 声明式接口调用 |
2.3 Docker容器 |
2.3.1 核心组件 |
2.3.2 总体架构 |
2.3.3 关键技术 |
2.4 Kubernetes |
2.4.1 核心概念 |
2.4.2 系统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B2B2C销售模型 |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用户管理 |
3.3.2 店铺管理 |
3.3.3 产品管理 |
3.3.4 订单管理 |
3.3.5 支付分成 |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1 安全性需求 |
3.4.2 伸缩性需求 |
3.4.3 性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1.1 系统架构对比 |
4.1.2 系统架构设计 |
4.2 业务微服务模块设计 |
4.3 业务微服务数据库设计 |
4.3.1 用户管理模块 |
4.3.2 店铺管理模块 |
4.3.3 产品管理模块 |
4.3.4 订单管理模块 |
4.3.5 支付分成模块 |
4.4 访问控制模块设计 |
4.4.1 基于Token的登录认证流程 |
4.4.2 FGRBAC角色权限管理模型 |
4.5 弹性伸缩模块设计 |
4.5.1 HPA v1机制分析 |
4.5.2 弹性伸缩概要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业务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1 用户管理微服务 |
5.1.2 店铺管理微服务 |
5.1.3 产品管理微服务 |
5.1.4 订单管理微服务 |
5.1.5 支付分成微服务 |
5.2 访问控制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Zuul网关 |
5.2.2 Token生成算法 |
5.2.3 登录认证 |
5.2.4 权限管理 |
5.3 弹性伸缩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弹性伸缩详细设计 |
5.3.2 弹性伸缩决策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6.1 |
6.1.1 测试目标 |
6.1.2 测试环境 |
6.2 业务功能测试 |
6.2.1 用户管理微服务测试 |
6.2.2 店铺管理微服务测试 |
6.2.3 产品管理微服务测试 |
6.2.4 订单管理微服务测试 |
6.2.5 支付分成微服务测试 |
6.3 非功能性测试 |
6.3.1 访问控制模块测试 |
6.3.2 弹性伸缩模块测试 |
6.3.3 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共享经济下网约工权益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文献综述 |
(一)研究内容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网约用工关系的法律属性分析 |
第一节 共享经济概述 |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 |
(二)共享经济的特点 |
二、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
(一)共享经济的发展进程 |
(二)共享经济对传统商业模式的突破 |
三、共享经济对用工关系的影响和冲击 |
(一)共享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外部运行环境的影响 |
(二)共享经济对劳动力主体内部权益的影响 |
(三)共享经济对传统劳动关系的冲击 |
(四)共享经济对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冲击 |
第二节 网约用工关系相关概念辨析 |
一、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辨析 |
(一)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学说辨析 |
(二)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关联性与差异性辨析 |
二、劳务关系与雇佣关系的辨析 |
(一)劳务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主体地位不同 |
(二)劳务关系与雇佣关系的权利义务内容不同 |
(三)劳务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主体关系稳定性不同 |
(四)劳务关系与雇佣关系的调整理念不同 |
三、“除劳动关系以外的雇佣关系”的范围辨析 |
(一)“除劳动关系以外的雇佣关系”的焦点地位 |
(二)“除劳动关系以外的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内在联系 |
第三节 网约用工关系法律属性定性的困境 |
一、网约工身份判定标准的困境 |
(一)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制约 |
(二)司法实践统一标准的缺失 |
二、网约用工关系非典型性的困境 |
(一)用工形式灵活化的困境 |
(二)非典型劳动关系难以被立法确认 |
(三)网约工自身维权意识缺失的困境 |
第四节 网约用工关系法律属性定性的思维路径 |
一、突破固有思维重新审视关系定位 |
(一)网约平台与网约工的利益平衡考量 |
(二)网约平台与网约工的法律关系类型考量 |
(三)网约平台与网约工的非典型从属性考量 |
二、突破既有模式重新构建调整方式 |
(一)用工灵活化对既有模式的冲击 |
(二)既有“二元框架”模式的局限性 |
(三)以弹性化调整突破既有模式壁垒 |
三、突破传统框架重新界定主体性质 |
(一)设定“第三类劳动者”的经验参考 |
(二)设定“第三类劳动者”的思维路径 |
(三)设定“第三类劳动者”的现实困境 |
(四)设定“第三类劳动者”的制度构建 |
第二章 网约工权益法律保护模式探析 |
第一节 网约工权益法律保护模式的现实困境 |
一、网约用工形式合法性确认的困境 |
(一)行政机关认定经营行为违法 |
(二)合法性判定面临多重矛盾 |
二、网约用工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困境 |
(一)固有调整模式的运行方式缺乏适应性 |
(二)网约工权利义务的配置方式缺乏合理性 |
(三)网约平台社会责任的分配方式缺乏可行性 |
第二节 网约工权益法律保护模式的选择 |
一、网约工权益法律保护模式选择的基础条件 |
(一)网约用工形式的合法性确认 |
(二)网约工权益法律保护模式的焦点定位 |
二、网约工权益法律保护模式选择的局限性 |
(一)民法保护的局限性 |
(二)劳动法保护的局限性 |
(三)民法与劳动法共同保护的局限性 |
第三节 网约工权益劳动法保护模式探析 |
一、网约工权益劳动法保护的必要性 |
二、由单一调整模式向分类调整模式转变的合理性 |
(一)分类调整模式具有包容性 |
(二)分类调整模式具有可选择性 |
三、由单一调整模式向分类调整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
(一)分类调整模式可以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
(二)分类调整模式可以避免劳动关系泛化 |
(三)分类调整模式可以增强劳动保护的针对性 |
四、由单一调整模式向分类调整模式转变的可行性 |
(一)由单一调整模式向分类调整模式转变符合现实需要 |
(二)由单一调整模式向分类调整模式转变具备理论基础 |
五、由单一调整模式向分类调整模式转变的内容分析 |
(一)立法理念的转变 |
(二)立法技术的更新 |
(三)规范适用的调整 |
(四)保护路径的架构 |
第三章 网约工社会保险权益的保护路径 |
第一节 网约工社会保险权益保护的现实困境 |
一、网约工社会保险参保质量不高 |
二、多元的用工关系与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不相适应 |
三、适用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
第二节 网约工社会保险权益保护的思维路径 |
一、网约工社会保险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
二、劳动法与社会保险法的概念对接 |
三、网约工社会保险制度建构的因素权衡 |
四、网约工社会保险权益保护的多方协作机制 |
第三节 网约工基本养老保险权益保护的实现路径 |
一、网约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类型的确认 |
二、权衡参保范围对网约工养老保险权益的影响 |
三、平衡网约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负担 |
第四节 网约工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保护的实现路径 |
一、网约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类型的设定 |
二、网约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原则的设定 |
三、网约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主体的设定 |
第五节 网约工失业保险权益保护的实现路径 |
一、网约工纳入失业保险参保范围 |
二、确定网约工失业保险的缴费方式 |
三、明确网约工失业保险的待遇给付条件 |
第六节 网约工工伤保险权益保护的实现路径 |
一、网约工纳入工伤保险保护范围的必要性 |
(一)网约工游离于工伤保险保护范围之外 |
(二)网约工的工作伤害缺乏有效救济途径 |
二、网约工纳入工伤保险保护范围的合理性 |
三、网约工纳入工伤保险保护范围的制度障碍 |
四、网约工纳入工伤保险保护范围的制度设计 |
(一)网约工工伤保险的缴费主体设计 |
(二)网约工工伤保险费的运行模式设计 |
(三)网约工工伤保险中工伤认定程序设计 |
(四)网约工工伤保险中劳动能力鉴定条件设计 |
(五)网约工工伤保险中待遇支付程序设计 |
第四章 网约工集体劳动权益的保护路径 |
第一节 集体劳动法保护网约工权益的合理性 |
一、个别劳动法调整对象受限 |
二、集体劳动法有利于促进双方协商 |
三、集体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更具包容性 |
四、集体劳动法有助于平衡双方利益 |
第二节 网约工集体劳动权益保护的制度化建构 |
一、以集体劳动权益的范围界定为制度基础 |
二、以集体谈判权的充分实现为问题核心 |
(一)促进劳资双方协商博弈 |
(二)优化劳资双方资源配置 |
(三)维护劳资双方利益平衡 |
三、以工会作用的充分发挥为重要途径 |
(一)共享经济下工会的发展方向 |
(二)共享经济下工会的作用表征 |
(三)共享经济下工会的结构定位 |
(四)共享经济下工会的功能体现 |
四、以行业规则的自我完善为内生动力 |
第三节 网约工集体劳动争议治理的体系化建构 |
一、网约工集体劳动争议治理方向的转变 |
(一)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 |
(二)由问题导向转变为系统构建 |
(三)由无序化转变为规范化 |
二、网约工集体劳动争议治理模式的改变 |
(一)适应动态化的机制要求 |
(二)符合互补性的制度需求 |
(三)形成整体性策略架构 |
三、网约工集体劳动争议治理模型的立体化构建 |
(一)横向的类型化分类 |
(二)纵向的阶段性剖析 |
(三)整体的网格化衍进 |
四、网约工集体劳动争议治理机制的完善 |
(一)信息收集与分析机制的构建 |
(二)劳资双方沟通机制的畅通 |
(三)集体谈判机制的完善 |
(四)工会机制的引入 |
(五)第三方协调机制的完善 |
五、网约工集体劳动争议治理联动关系的构建 |
(一)劳动人事仲裁机构与其他主体间的联动关系构建 |
(二)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联动关系构建 |
(三)第三方社会力量之间的联动关系构建 |
第五章 劳动规章制度规制强化的权益保护路径 |
第一节 网约用工劳动规章制度的异化 |
一、劳动规章制度性质的异化 |
二、劳动规章制度表征的异化 |
三、劳动规章制度载体的异化 |
(一)劳动规章制度载体的“边缘化” |
(二)劳动规章制度载体的“模糊化” |
四、劳动规章制度施行的异化 |
(一)劳动规章制度的形成缺少双方“合意” |
(二)劳动规章制度的运行缺少“明确”指引 |
五、劳动规章制度参与权的异化 |
第二节 劳动规章制度的适应性调整 |
一、针对固有规范作用的适应性调整 |
二、针对新型用工关系的适应性调整 |
三、针对现有法治环境的适应性调整 |
第三节 劳动规章制度惩戒权的规制 |
一、规制惩戒权的行使依据 |
二、规制惩戒权的行使方式 |
三、规制惩戒权的救济途径 |
第四节 劳动监察对劳动规章的监管路径 |
一、劳动监察对劳动规章监管依据的明确化 |
二、劳动监察对劳动规章监管主体的多元化 |
三、劳动监察对劳动规章监管内容的全面化 |
(一)对劳动规章的制定进行监管 |
(二)对劳动规章的合法性进行监管 |
(三)对劳动规章的条款性质进行监管 |
四、劳动监察对劳动规章监管需求的适应化 |
(一)适应共享经济的“多元化”监管需求 |
(二)适应共享经济的“创新型”监管需求 |
(三)适应共享经济的“灵活性”监管需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5)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网红经济的研究 |
1.3.2 关于盈利模式的研究 |
1.3.3 关于网红经济盈利模式的研究 |
1.3.4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网红经济 |
2.1.2 盈利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创新理论 |
2.2.2 长尾理论 |
2.2.3 公司治理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5 杜邦分析 |
3 网红经济行业分析 |
3.1 网红经济的现状 |
3.2 网红经济存在的问题 |
3.3 网红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4 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模式研究 |
4.1 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公司简介 |
4.1.2 如涵控股商业运营模式 |
4.1.3 如涵控股KOL打造孵化模式 |
4.1.4 如涵控股供应链模式 |
4.2 如涵控股盈利模式分析 |
4.2.1 如涵控股盈利模式类型分析 |
4.2.2 如涵控股盈利模式五要素分析 |
4.3 如涵控股盈利模式财务分析 |
4.3.1 销售净利率分析 |
4.3.2 权益乘数分析 |
4.3.3 存货周转率分析 |
4.3.4 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
4.3.5 2019年驱动因素分析 |
4.3.6 杜邦分析结果 |
4.4 如涵控股盈利模式缺陷分析 |
4.5 如涵控股盈利模式改进与提升的对策建议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上海市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非标准劳动关系 |
二、网约车用工 |
三、C2C模式的网约车司机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劳动关系从属性理论 |
二、劳动法分层保护理论 |
第二章 网约车用工模式及C2C模式全职司机社会保险参与困境. |
第一节 网约车用工的发展和用工模式 |
一、网约车行业发展 |
二、网约车用工模式 |
第二节 不同网约车用工模式下的劳动关系辨析 |
一、B2C模式下的网约车用工劳动关系认定 |
二、C2C模式下的网约车用工劳动关系认定 |
第三节 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困境 |
一、劳动关系认定困难 |
二、网约车政策规定不完善 |
第三章 上海市C2C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假设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访谈提纲设计 |
三、预调查实施与修改 |
第四章 上海市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实证结果. |
第一节 样本选择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样本选择和问卷发放 |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变量对C2C全职网约车司机参保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
一、各变量对养老保险需求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
三、各变量对工伤保险需求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
四、各变量对失业保险需求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
五、各变量对生育保险需求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社会保险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一、模型设定 |
二、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第四节 研究假设检验与总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完善C2C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完善上海市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
一、网约车非标准劳动关系规范 |
二、建立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机制 |
三、提高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制度认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经典贸易理论关于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解释 |
2.1.1 比较优势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
2.1.2 规模经济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
2.1.3 其他相关经济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
2.2 关于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机制的研究综述 |
2.2.1 跨境电商的发展降低了国际贸易交易成本 |
2.2.2 跨境电商的发展缩短了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 |
2.3 关于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综述 |
2.3.1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2.3.2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2.3.3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微观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
3.1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 |
3.1.1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3.1.2 基于新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3.1.3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3.2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机制分析 |
3.2.1 跨境电商拓展进出口贸易的深度和广度 |
3.2.2 跨境电商改变进出口贸易的格局 |
3.2.3 跨境电商提升进出口贸易效率 |
3.3 跨境电商对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
3.3.1 跨境电商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效益 |
3.3.2 跨境电商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削弱服务贸易壁垒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境电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
4.1 全球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发展特点 |
4.1.1 全球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
4.1.2 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与信息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
4.2 主要国家的跨境电商发展特点 |
4.2.1 美国电子商务市场较为成熟,集聚了跨境电商龙头企业 |
4.2.2 欧洲跨境电商市场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 |
4.2.3 日本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前景广阔 |
4.2.4 俄罗斯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逐步加快 |
4.2.5 东南亚国家跨境电商发展潜力较大 |
4.3 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快速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4.3.1 我国电子商务呈现爆发式增长 |
4.3.2 我国跨境电商近年来集中发展 |
4.4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特点 |
4.4.1 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速远高于传统进出口贸易 |
4.4.2 跨境电商出口为主,进口增速更快 |
4.4.3 跨境电商B2B模式为主,B2C占比不断提高 |
4.4.4 我国跨境电商主要贸易伙伴的新特征 |
4.4.5 我国跨境电商主要贸易品类的新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电商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
5.1 电子商务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5.1.1 相关文献梳理 |
5.1.2 模型构建 |
5.1.3 实证分析 |
5.2 跨境电商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
5.2.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2.4 稳健型检验 |
5.3 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机制 |
5.3.1 理论分析 |
5.3.2 模型和数据 |
5.3.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3.4 稳健型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跨境电商对中国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6.1 我国实施跨境电商政策措施概况 |
6.1.1 “4.8新政”前的政策以支持激励为主 |
6.1.2 “4.8新政”后政策以规范监管为主 |
6.2 跨境电商政策对我国有关试点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6.2.1 基本统计描述与平行性检验 |
6.2.2 计量方程与实证分析结果 |
6.2.3 稳健性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跨境电商对中国企业进出口绩效的影响 |
7.1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的障碍性因素 |
7.1.1 概述 |
7.1.2 发达国家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因素 |
7.1.3 新兴经济体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
7.1.4 我国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
7.2 我国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现状 |
7.2.1 我国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应用前景看好 |
7.2.2 我国应用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 |
7.2.3 应用跨境电商的企业出口目标市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 |
7.2.4 应用跨境电商的企业出口产品类型多元 |
7.2.5 以借助国内非自营平台为主 |
7.3 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的影响因素 |
7.3.1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
7.3.2 企业规模(职工人数) |
7.3.3 目标市场 |
7.4 跨境电商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
7.4.1 理论模型分析 |
7.4.2 实证分析—跨境电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政策建议 |
8.2.1 完善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增长新动力 |
8.2.2 推进适应跨境电商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改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
8.2.3 推动形成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国际贸易规则,构建电子商务国际框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基于文本挖掘的家具用户潜在需求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本挖掘概述 |
2.1 文本挖掘 |
2.1.1 文本挖掘的发展进程 |
2.1.2 文本挖掘的主要研究领域 |
2.1.3 文本挖掘的相关应用 |
2.2 文本挖掘的一般流程 |
2.3 文本挖掘工具 |
2.4 本课题的文本挖掘工具及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购评论的评价指标建立 |
3.1 家具概述 |
3.2 家具调研与研究对象确定 |
3.3 评价指标构建标准 |
3.4 基于家具网购评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1 家具网购评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2 研究假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
4.1 数据获取方法 |
4.1.1 网络爬虫 |
4.1.2 爬虫工具 |
4.2 数据来源及选择 |
4.2.1 线上家具购物网站的选择 |
4.2.2 家具产品的选择 |
4.3 爬取过程 |
4.4 文本预处理 |
4.4.1 数据清洗 |
4.4.2 中文分词 |
4.4.3 去停用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本特征词提取 |
5.1 文本特征提取 |
5.2 文本特征评价的方法 |
5.3 文本特征词提取过程 |
5.3.1 基于词云图的词频统计 |
5.3.2 基于TF-IDF算法的关键词提取 |
5.3.3 建立共词矩阵 |
5.4 可视化呈现 |
5.4.1 基于词频的可视化 |
5.4.2 基于词频的可视化过程 |
5.4.3 基于语义的可视化 |
5.4.4 基于语义的可视化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情感分析 |
6.1 文本情感分析 |
6.2 文本情感分析技术 |
6.3 文本情感分析过程 |
6.4 可视化呈现 |
6.4.1 基于情感的可视化 |
6.4.2 基于情感的可视化过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家具用户潜在需求的分析 |
7.1 基于网购评论的家具用户需求分析 |
7.1.1 用户需求 |
7.1.2 网购的行为过程分析 |
7.1.3 线上家具用户需求分析步骤 |
7.1.4 线上家具用户群体的研究 |
7.2 基于评价指标的相关分析 |
7.2.1 基于评价指标的产品关键词分析 |
7.2.2 基于评价指标的产品情感值分析 |
7.3 关于折叠桌的研究结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松溪县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概念的研究 |
1.2.2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3 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4 述评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特色 |
2 茶叶电子商务及特征分析 |
2.1 电子商务及其模式分析 |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2.1.2 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 |
2.1.3 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
2.2 农产品电子商务及其模式分析 |
2.2.1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
2.2.2 农产品电子商务基本模式比较分析 |
2.3 茶叶电子商务特征分析 |
3 松溪县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松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
3.2 松溪县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3 松溪县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 |
3.3.1 茶叶电子商务模式缺乏创新 |
3.3.2 茶叶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匮乏 |
3.3.3 茶叶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不高 |
3.3.4 茶叶专业物流建设缓慢 |
3.3.5 茶叶电子商务产业链延伸不足 |
4 福建省典型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及启示示 |
4.1 武夷山市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
4.2 安溪县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
4.3 启示 |
4.3.1 明确茶叶市场定位 |
4.3.2 注重公共品牌营销 |
4.3.3 延伸茶产业链条 |
4.3.4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
5 松溪县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构建茶叶电商模式,以优势整合促电商发展 |
5.1.1 构建原产地品牌联盟直销模式 |
5.1.2 构建综合型网上茶叶超市模式 |
5.2 推广茶叶电子商务,以人才队伍促电商发展 |
5.2.1 提高农村电商信息化程度 |
5.2.2 全力打造茶叶电商专业人才队伍 |
5.3 健全产品标准体系,以品牌质量促电商发展 |
5.3.1 建立规范的标准化认证管理体系 |
5.3.2 注重茶叶的品牌打造 |
5.3.3 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
5.4 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以政府引领促电商发展 |
5.4.1 打造高效物流配送体系 |
5.4.2 重点帮扶和打造龙头企业 |
5.4.3 深入推进农村电商示范工程 |
5.5 创新现代营销理念,以产业延伸促电商发展 |
5.5.1 积极运用电商新业态、新模式 |
5.5.2 结合茶具、茶刀行业,延伸松溪茶产业链条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时代的政府组织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5 本文结构 |
2 已有研究述评 |
2.1 公共部门变革理论的脉络:官僚制—新公共管理—后新公共管理 |
2.2 新公共管理与整体性政府视角下的ICT与组织变革 |
2.3 公共价值视角下的ICT与组织变革 |
2.4 数字时代治理与适应性治理视角下的ICT与组织变革 |
2.5 中国的ICT与政府变革研究 |
2.6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ICT与组织变革:比较与不足 |
2.7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借鉴多学科理论资源推进公共行政问题研究 |
3.2 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特征与实现基础 |
3.3 组织变革:表现维度与阶段 |
3.4 ICT革命时代政府组织变革的路径:开放系统分析 |
3.5 分析框架与研究命题 |
3.6 本章小结 |
4 1980年代以来的ICT与政府关系:政策文件分析视角 |
4.1 描述性分析 |
4.2 主题关键词的编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ICT革命时代中政府组织变革的技术应用路径:行政审批服务案例 |
5.1 行政审批服务的性质与技术基础 |
5.2 行政审批服务信息化中的政府组织变革:组织边界 |
5.3 地方政府组织变革:技术条件、制度基础与组织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6 ICT革命时代中政府组织变革的任务环境路径:网约车案例 |
6.1 网约车的性质与技术基础 |
6.2 网约车领域中的政府组织变革:组织边界 |
6.3 地方政府组织变革:组织结构与决策基础 |
6.4 本章小结 |
7 案例分析与比较 |
7.1 行政审批服务领域政府组织变革的案例内分析 |
7.2 网约车领域政府组织变革的案例内分析 |
7.3 行政审批服务领域与网约车领域政府组织变革的跨案例比较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讨论 |
8.1 研究发现 |
8.2 研究结论 |
8.3 政策建议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ICT文件主题关键词节点编码 |
四、“所有网”提出电子商务安全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商外交:概念界定与中国实践[J]. 张锐,钱霖亮. 国际关系研究, 2020(06)
- [2]菏泽市政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D]. 殷鲁玉. 山东大学, 2020(05)
- [3]基于微服务的B2B2C平台销售系统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D]. 王建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共享经济下网约工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 李楠. 吉林大学, 2020(08)
- [5]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模式研究[D]. 邵雄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上海市C2C模式全职网约车司机社会保险参与研究[D]. 沈闻.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朱贤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基于文本挖掘的家具用户潜在需求可视化研究[D]. 瞿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松溪县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D]. 张燕青.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时代的政府组织变革[D]. 李琳. 浙江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