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谢卓群[1](2021)在《列宁的党报观及其价值研究》文中指出
张子玥[2](2021)在《列宁的党报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芳芳[3](2021)在《强化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策略探究——以平凉日报为例》文中提出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媒体的职能和权利,也是地方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工具。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舆论监督随着时代发展衍生出更多的功能含义。本文基于地方党报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以平凉日报为例,具体分析地方党报目前舆论监督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探究如何在新形势下强化地方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好地方党报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
邓绍根,丁丽琼[4](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同步的。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它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与逐步成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明确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拓与统合等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零碎到系统,从抽象到具体,从浅表到深入,最终形成了包括新闻事业性质与功能作用、党性、人民性、新闻文风、队伍建设、国际传播等内容的一个有机整体,并逐渐确立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体现出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与时俱进的科学性、直面现实问题的指导性等特点。
廖若兰[5](2021)在《《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研究(1931-1934)》文中提出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的《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形势最艰难的时刻,在战局的关键阶段,《红色中华》社论最能够表达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治主张,彰显其政治目的和政治倾向,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动员功能,凝聚了根据地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是革命战争中不可多得的舆论武器。本文初步探讨了《红色中华》的创办与发展,以其1931年至1934年之间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社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文本分析以及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红色中华》特殊的历史背景,对这一时期内该报舆论动员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对其舆论动员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提炼,分析了《红色中华》的舆论宣传在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开展苏维埃建设和反围剿斗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探讨了《红色中华》在舆论动员方面的成功做法对新时代的党刊党报有效引导舆论的现实启示与借鉴。
倪颖[6](2020)在《新时期党报如何更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文中指出地方党报是区域性权威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强化舆论监督是党报的责任与使命。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党报应始终明确自身的地位、职责和作用,切实展现应有的精神风貌。本文就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内涵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做好党报出版工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原则及方法途径。
费必胜,李祖平[7](2020)在《党报以更强大内核和灵魂推进治国理政——论党报引导力提升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中研究表明党报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阵地,引导力提升已成为重中之重。从内在逻辑上来看,党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担当思想宣传与理想信念的"定盘星",担当信息传播与沟通世界的"主心骨",而且担当导向把握与凝心聚力的"指南针"。在引导意识形态、引导文化前进方向、引导人民前进中,通过加快提升以创新力为内核、思想力为灵魂的引导力,党报要建设成为举旗帜的领航地、聚民心的先行地、育新人的示范地、兴文化的策源地、展形象的新高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治国理政。
陆新多[8](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人民、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成风化人的工作,事关社会发展和党的事业不断前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立足大局,把握大势,从实际出发,分析新问题,研究新任务,吸收好经验,创新好做法,提出了一系列舆论新观点,做出了一系列及时全面的安排部署,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和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八大以来,党的舆论工作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得到了进一步推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工作在继承优良传统和紧跟时代脚步两方面的平衡与共同发展,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党的舆论观,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举措,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系统研究的角度入手,从舆论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历程和现状,立足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思想文化战线的政治现实,将框架纳入特定的历史范畴内,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的政治生态、经济形势、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大环境中,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梳理总结,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地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舆论观,力图呈现出一套对当前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完整体系。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对比分析和系统总结,全面观照和阐明党在各个时期舆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时代脉络和主要特征,系统思考和深入剖析新时代舆论观的理论创新,突破思维模式,创新研究方式,力图探索出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指导和发展对策,丰富和完善今后党在舆论工作领域的思想观点,尝试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工作提供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助推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张玲赟[9](2020)在《《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报纸问政、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等不同类型的百姓问政活动悄然兴起,“问政”已然成为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门词汇。百姓问政广受欢迎,恰恰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促进政府职能高效运转、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殷切期盼。同时,党和国家不断扩大“百姓问政”在内的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布的《决定》指出:“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各类百姓问政活动中,包括报纸在内的新闻媒体问政,无论在问政广度上,还是在问政深度上,都具有独特优势。质言之,新闻媒体就像一座桥梁,两头分别衔接着政府和人民群众。一方面,新闻媒体与政府部门紧密相连,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咨政建言方面的有益参考,还能帮助政府做好政策解释和宣传方面的工作,即把“干得好”和“讲得好”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它通过深入人民群众,有效传递人民群众的诉求,并在第一时间把这种诉求传递给政府部门,从而起到信息沟通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在众多媒体问政实践中,《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是一面鲜艳的旗帜。该栏目从安徽地域特色出发,把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不仅写在报纸上,也通过报纸这个载体,写在江淮大地上。它通过开放的方式,聚焦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鼓励人民群众评议政府工作,同时邀请政府部门回应人民群众的各种问题和诉求。正是在“我做你评”“你问我答”的政民互动和真诚交流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声被政府部门充分知悉,同时政府部门的工作也因为人民群众的鼓励、支持和监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质言之,通过《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能够让政府部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同时还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毋庸讳言,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的问政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说,为了更好的畅通政民互动渠道,有必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理论出发,深度发掘掣肘《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的系列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百姓问政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确定合适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而,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问政、百姓问政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从当代中国国情出发,选择支撑本文展开研究的基础理论并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的问政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出发,深入剖析该栏目的既有问政功能、问政特色和掣肘问政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是在吸收和借鉴其他类似问政栏目有益做法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提出优化《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的若干对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希望能为《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给国内其他相类问政栏目提供有益借鉴。
阳波[10](2020)在《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事业始终是党的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发展道路、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毛泽东在指导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不断总结新闻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宝贵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局势的变化,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符合时代需要、具有自身特征的新闻宣传观。深入研究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在学术上深化党的新闻宣传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指导当前新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中国舆论所面临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智能互联网时代下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是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新闻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辩证思维、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理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下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坚持党性原则、群众路线等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职责使命,讲究加强典型宣传报道、文风改进,运用全球视野的方法策略,树立政治家办报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调查研究,自觉向群众学习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等基础上,对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职责使命等方针原则进行新定位,强调加强内容建设,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提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培养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上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参与新时代思想的理论建构。从实践价值上看,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二、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3)强化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策略探究——以平凉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
(二)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
二、现阶段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的现状 |
(一)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的阶段性成果 |
(二)地方党报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舆论监督外部环境的过度干预。 |
第二,舆论监督自主意识的减弱。 |
三、强化地方党报舆论监督职能的策略 |
(一)坚持党性原则,树立和把握正确的舆论监督导向 |
(二)提高新闻敏感度,构建高质量的地方党报舆论监督队伍 |
(三)立足融媒体大环境,创新舆论监督报道的内容与形式 |
四、结语 |
(4)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探索与逐步成型 |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初步探索 |
1. 鲜明指出报刊的阶级性 |
2. 明确规定报刊的党性原则 |
3. 紧密围绕群众开展宣传工作 |
4. 强化党报的地位和作用 |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逐渐形成 |
1. 报纸党性原则的全面确立 |
2. 报纸群众性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
3. 反对党八股,确立报纸新文风 |
4. 提出兼具事实与立场的新闻真实性原则 |
5. 重塑党报工作者“人民公仆”的身份认同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 |
(一)报纸被认为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
(二)报纸批评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
(三)关注新闻本身特性,提倡报道短、快、准确 |
(四)关注记者个性,新闻队伍建设内涵有所拓展 |
(五)国际宣传开始展开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明确与深化 |
(一)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从“两为”扩展至“三为”方针 |
(二)阐明“福祸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
(三)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倡导舆论监督 |
(四)坚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
(五)提出对外宣传新思维和新格局 |
(六)突出职业性,新闻队伍建设认识更为全面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开拓与统合 |
(一)提出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工作方针的新论断 |
(二)在党性原则上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 |
(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
(五)提出“创新为要”的媒体融合发展新理念 |
(六)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七)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
五、结语 |
(5)《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研究(1931-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关于《红色中华》的发展历程、作者队伍、编辑特点、报道重心等角度的研究 |
2.关于《红色中华》的作用与宣传实践经验的研究 |
3.关于《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 |
一、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刊的《红色中华》 |
(一)《红色中华》的创办与发展 |
1.创刊背景 |
2.办刊宗旨与任务 |
3.发展历程 |
(二)《红色中华》的宣传机构 |
(三)《红色中华》的发行渠道 |
1.发行科 |
2.中央总发行部 |
3.中央局发行部 |
4.工农通讯网 |
5.邮政发行 |
6.红色地下交通线 |
7.其他地方性发行机构 |
(四)《红色中华》的作者群和受众 |
1.作者群 |
2.受众群体 |
二、《红色中华》社论的文本分析 |
(一)基于理论研究的《红色中华》社论舆论动员构建 |
(二)基于内容分析的《红色中华》社论舆论动员构建 |
1.样本选择与处理 |
2.词频分析 |
3.样本编码 |
4.覆盖率分析 |
三、《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主要内容 |
(一)巩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舆论动员 |
1.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
2.传播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声音 |
3.积极开展检查工作的舆论监督 |
(二)军事斗争中的舆论动员 |
1.扩红运动的报道 |
2.组织地方武装的报道 |
3.支前保障的舆论动员 |
(三)推介国内外形势 |
1.关于苏区概况的宣传报道 |
2.关于国际形势的分析 |
四、 《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特点和效果 |
(一)《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特点 |
1.鲜明的政治方向 |
2.强烈的舆论引导 |
3.现实的工作取向 |
4.广泛的群众需求 |
(二)《红色中华》在革命根据地舆论动员的效果 |
1.促进苏区民众的政治认同 |
2.点燃群众的参战热情 |
3.帮助苏区群众认清形势,树立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
五、《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现实启示 |
(一)舆论动员要强调党性原则,确保动员导向的正确性 |
(二)舆论动员要贯彻群众路线,体现群众观点 |
(三)舆论动员要坚持守正创新,打造舆论引导新格局 |
(四)舆论动员要敢于开展舆论斗争,用事实粉碎谣言 |
(五)舆论动员要提倡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报刊类 |
(三)期刊类 |
(四)硕博论文类 |
附录 |
附录1 《红色中华》(1931-1934)80 篇社论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新时期党报如何更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内涵 |
党报做好舆论监督的工作原则 |
1.坚持党性原则,关注引导 |
2.坚持真实原则,关注事实 |
3.坚持民生原则,关注民意 |
4.坚持合法原则,关注过程 |
新时期党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方法途径 |
1.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党报舆论监督作用 |
(1)大局意识:政治站位要高。 |
(2)责任意识:监督效力要强。 |
(3)阵地意识:品牌栏目要稳。 |
(4)互动意识:沟通交流要多。 |
2.坚持“两个性质”,增强党报舆论监督公信力 |
(1)关注社会热点,提升监督性。 |
(2)服务发展大局,强化权威性。 |
3.打造“三个能力”,扩大党报舆论监督影响力 |
(1)拓展监督报道形式,提升创新能力。 |
(2)建立跟踪反馈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
(3)注重新闻记者素质,提升专业能力。 |
4.把握“四个维度”,提升党报舆论监督引导力 |
(1)定位重大事件,追求报道深度。 |
(2)定位舆论引导,扩展报道广度。 |
(3)定位监督效果,提升报道厚度。 |
(4)定位法治界限,重视报道力度。 |
结语 |
(7)党报以更强大内核和灵魂推进治国理政——论党报引导力提升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报引导力的内核与灵魂 |
1.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
2.以创新力为内核 再造引导力新优势 |
3.以思想力为灵魂 打赢新闻舆论争夺战 |
二、党报引导力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
1.担当思想宣传与理想信念的“定盘星” |
2.担当信息传播与沟通世界的“主心骨” |
3.担当导向把握与凝心聚力的“指南针” |
三、党报如何让内核与灵魂更强大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 |
2.1 舆论概念、舆论功能作用、舆论观及舆论安全的界定 |
2.1.1 舆论 |
2.1.2 舆论的功能作用 |
2.1.3 舆论观及舆论安全的界定 |
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理论基石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革命舆论观 |
2.2.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舆论观 |
2.2.3 1978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的舆论观 |
本章小结 |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时代脉络 |
3.1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强调宣传的舆论观 |
3.2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侧重导向的舆论观 |
3.3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注重引导的舆论观 |
3.4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党的舆论观 |
本章小结 |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基本特征 |
4.1 关于舆论宣传的基本特征 |
4.1.1 体现党的领导,传播党的声音 |
4.1.2 坚持正面宣传,把握方向格局 |
4.1.3 坚持马克思主义,强化意识形态建设 |
4.2 关于舆论导向的基本特征 |
4.2.1 高度重视,坚定正确方向 |
4.2.2 大局引领,统一思想认识 |
4.2.3 以民为本,重视网络舆论导向 |
4.3 关于舆论引导的基本特征 |
4.3.1 围绕中心任务,转移舆论重心 |
4.3.2 注重引导艺术,凝聚社会共识 |
4.3.3 强化互联网思维,构架现代引导格局 |
4.4 关于舆论监督的基本特征 |
4.4.1 坚定人民立场,引导群众广泛参与 |
4.4.2 坚持适时适度,切实发挥监督作用 |
4.4.3 坚持依法监督,确保科学准确客观 |
4.5 关于舆论安全的基本特征 |
4.5.1 联系全球形势,推进战略高度 |
4.5.2 敢于主动亮剑,引领舆论斗争 |
4.5.3 强化网络建设,重视对外传播 |
本章小结 |
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创新发展 |
5.1 坚持党媒姓党,统一党性与人民性 |
5.1.1 加强党性,坚持党对媒体的领导 |
5.1.2 全党动手,构建大宣传格局 |
5.1.3 创新发展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 |
5.2 正面宣传为主,加强舆论引导 |
5.2.1 紧抓主调,强化正面宣传 |
5.2.2 正确导向,拓宽引导途径 |
5.2.3 统筹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 |
5.3 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
5.3.1 坚定政治立场 |
5.3.2 培养专家人才 |
5.3.3 确立角色定位 |
5.4 重视网络管控,抢占舆论新阵地 |
5.4.1 重中之重抓网络,打造舆论新平台 |
5.4.2 注重新媒体建设,挖掘舆论传播新模式 |
5.4.3 管好用好互联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 |
5.5 积极推进创新,推动融合发展 |
5.5.1 强调创新为要 |
5.5.2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
5.5.3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
5.6 提升国际传播力,强调国际话语权 |
5.6.1 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
5.6.2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
5.6.3 增强国际传播力,争取国际话语权 |
本章小结 |
6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舆论工作的实践启示 |
6.1 健全预警机制,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
6.1.1 强化舆情收集,触摸社会脉动 |
6.1.2 成立专业队伍,有效提前预警 |
6.1.3 健全常规性和突发性的信息沟通机制 |
6.2 完善新闻发布,塑造公众态度 |
6.2.1 完善各级新闻发布制度 |
6.2.2 建设专业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
6.2.3 丰富新闻发布形式 |
6.3 打造新媒体铁军,构建互动舆论场 |
6.3.1 积极组建属于党的网络舆论工作正规军 |
6.3.2 大力培养网络舆论领袖 |
6.3.3 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 |
6.4 .加大对外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 |
6.4.1 善于设置议题,掌握舆论先机 |
6.4.2 强化正面宣传,优化传播内容 |
6.4.3 统筹媒体资源,提高对外传播力 |
6.5 强化网络监管,净化舆论空间 |
6.5.1 公开网络政务信息,畅通监督路径 |
6.5.2 引导多方参与,加强网络监督建设 |
6.5.3 培养网络舆论监督专业工作者,建立专业网络监督管理队伍 |
6.5.4 增强网络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公民网络舆论行为 |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 |
1.2.2 公民参与问政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问政 |
2.1.2 百姓问政 |
2.2 理论基础 |
2.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 |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
2.2.3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 |
第三章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现状分析 |
3.1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简介 |
3.1.1 栏目设立背景 |
3.1.2 栏目主要板块 |
3.2 研究样本介绍 |
3.2.1 样本来源 |
3.2.2 样本说明 |
3.2.3 样本分析 |
3.3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的主要问政功能 |
3.3.1 探“需”于民——诉求表达功能 |
3.3.2 求“智”于民——参与决策功能 |
3.3.3 问“弊”于民——监督追责功能 |
3.3.4 激“力”于民——民主动员功能 |
3.3.5 融“情”于民——构建“政民命运共同体”功能 |
第四章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困境 |
4.1 诉求表达形式有待优化 |
4.1.1 基层群众直接表达比率低 |
4.1.2 诉求表达渠道较为单一 |
4.2 参与决策机制有待完善 |
4.2.1 少数主体参与决策意愿较低 |
4.2.2 各方观点需要进一步交锋和协商 |
4.3 监督追责有效性有待提升 |
4.3.1 监督追责的回应性不佳 |
4.3.2 缺乏前瞻性监督 |
4.4 民主动员能力有待加强 |
4.4.1 重物质动员轻精神动员 |
4.4.2 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有所欠缺 |
4.5 “政民命运共同体”建设有待深化 |
4.5.1 利益共同体中利益协调有所不足 |
4.5.2 事业共同体中地域特色不明显 |
4.5.3 情感共同体中价值观引领需要加强 |
第五章 其他省级党报问政的经验与启示 |
5.1 《浙江日报·一线调查》栏目:监督追责过程全覆盖 |
5.2 《四川日报·问政四川》栏目:开创网络问政新局面 |
第六章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路径分析 |
6.1 优化诉求表达形式 |
6.1.1 加大基层群众直接表达的力度 |
6.1.2 打造融媒体问政平台 |
6.2 提高参与决策水平 |
6.2.1 充分发挥问政者的能动性 |
6.2.2 完善协商对话机制 |
6.3 提升监督追责覆盖度 |
6.3.1 加强舆论监督的回应性 |
6.3.2 打造全流程监督机制 |
6.4 加强民主动员能力 |
6.4.1 注重物质动员和精神动员的平衡 |
6.4.2 提升先进典型的宣传动员能力 |
6.5 深化“政民命运共同体”建设 |
6.5.1 利益共同体建设中加强利益协调 |
6.5.2 事业共同体建设中凸显地域特色 |
6.5.3 情感共同体中加强主流价值观引领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
0.2.2 习近平新闻宣传观研究 |
0.2.3 习近平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1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与理论基础 |
1.1 现实语境 |
1.1.1 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 |
1.1.2 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 |
1.1.3 智能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 |
1.2 理论基础 |
1.2.1 汲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 |
1.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 |
1.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 |
第2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 |
2.1 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
2.1.1 坚持党性原则 |
2.1.2 坚持群众路线 |
2.1.3 坚持新闻真实性 |
2.2 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使命 |
2.2.1 强调舆论造势 |
2.2.2 提升马克思主义修养 |
2.2.3 执行“开”“好”“管”方针 |
2.3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法策略 |
2.3.1 加强典型宣传报道 |
2.3.2 提倡文风改进 |
2.3.3 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对外传播 |
2.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
2.4.1 树立政治家办新闻的意识 |
2.4.2 坚持为人民服务,虚心向群众学习 |
2.4.3 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业务能力 |
第3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 |
3.1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新布局 |
3.1.1 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新定位 |
3.1.2 新闻宣传工作职责使命新表述 |
3.1.3 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新理念 |
3.2 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 |
3.2.1 内容建设是互联网管理的根本 |
3.2.2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
3.2.3 提升学网、用网、管网能力 |
3.3 现代传播体系下媒介管理新趋势 |
3.3.1 遵循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 |
3.3.2 利用新技术支撑,引领推进融合新发展 |
3.3.3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到建设“四全媒体” |
3.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新要求 |
3.4.1 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 |
3.4.2 当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 |
3.4.3 做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
第4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价值 |
4.1 理论价值 |
4.1.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4.1.2 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 |
4.1.3 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建构 |
4.2 实践价值 |
4.2.1 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4.2.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
4.2.3 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列宁的党报观及其价值研究[D]. 谢卓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列宁的党报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张子玥. 西南大学, 2021
- [3]强化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策略探究——以平凉日报为例[J]. 李芳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2)
- [4]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J]. 邓绍根,丁丽琼. 新闻大学, 2021(06)
- [5]《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研究(1931-1934)[D]. 廖若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6]新时期党报如何更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J]. 倪颖. 中国报业, 2020(16)
- [7]党报以更强大内核和灵魂推进治国理政——论党报引导力提升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费必胜,李祖平. 中国出版, 2020(15)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研究[D]. 陆新多.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研究[D]. 张玲赟. 安徽大学, 2020(07)
- [10]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阳波.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舆论监督论文; 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论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文; 百姓问政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