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血钾的监测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俊荣[1](2021)在《体外循环术中监测血钾浓度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术中监测血钾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接受体外循环术的患者44例,在为患者进行体外循环复温时,开放主动脉前、后5~10 min对患者间断性抽取血样标本,监测患者电解质改变情况,而后根据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结果:44例患者中,出现低钾血症6例(13.63%),高钾血症4例(9.09%);经过及时有效地调整后,开放主动脉后均可以使心脏平稳复苏。结论:对于接受体外循环术的患者,及时帮助患者调整钾离子,纠正电解质紊乱情况,为患者心脏平稳复苏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是开展体外循环术的关键条件之一。
郑亦涵[2](2021)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评分模型的建立:运用R语言绘制动态Nomogram》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究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POAF)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建立OPCAB-POAF动态列线图模型,为POAF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内容:收集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发生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的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将收集的资料按POAF诊断标准分成POAF组和Non-POAF组进行统计描述和差异性分析,继而进行回归分析探究OPCAB-POAF的危险因素;根据OPCAB-POAF的危险因素,运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Nomogram),生成动态网页版,构建OPCAB-POAF的评分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研究方法:本研究系病例对照研究,回顾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择期行单纯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56例。按照POAF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POAF组(n=101)和Non-POAF组(n=355),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查。对单因素筛查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动态Nomogram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验证模型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Bootstrap内部验证法、绘制Calibration曲线以及计算C-index指数来验证该模型的校准度。研究结果:1.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总体发生率为22.15%;2.单因素筛查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史、既往PCI史、NYHA分级≥III级、左室射血分数<55%、左房内径增大(>35mm)、术中最后一次血钾浓度较低(<4.5mmol/L)与OPCAB-POAF的发生有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既往PCI史、左房内径增大(>35mm)和术中最后一次血钾浓度较低(<4.5mmol/L)是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4.运用R语言建立OPCAB-POAF风险评分的动态Nomogram模型,ROC曲线证明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Bootstrap内部验证法、Calibration曲线及C-index指数证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和区分性。结论:1.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有糖尿病、既往PCI史、左房内径增大(>35mm)和术中最后一次血钾浓度较低(<4.5mmol/L)。2.根据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动态Nomogram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王馨怡[3](2020)在《成人体外循环心脏大血管术后急性肾损伤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影响体外循环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成人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CRRT治疗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行体外循环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接受CRRT治疗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筛选后,对符合纳入条件的76例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出院时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主要疾病、手术的主要类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及指标,并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得到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另外,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中AKI的诊断分期标准,将AKI 1、2期患者归为早期CRRT组,AKI 3期患者归为晚期CRRT组,比较两组间的死亡率、CRRT治疗前24小时内APACHE II评分、术后距CRRT开始时间、CRRT持续时间;分析各组行CRRT治疗前及CRRT治疗后24、48、72小时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尿素氮、血清肌酐、血乳酸、血钾浓度的治疗效果。结果:76例被纳入本研究的体外循环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行CRRT治疗的AKI患者,其中死亡30例,死亡率为39.5%。患者手术的主要类型包括:心脏瓣膜手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心脏瓣膜手术、左房黏液瘤摘除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间、术中血浆输注量、术后入ICU 24小时内APACHE II评分、IABP使用率、AKI分期情况、CRRT治疗前血清肌酐、CRRT治疗前血乳酸、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率的自变量(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影响行CRRT治疗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入ICU 24小时内APACHE II评分、AKI分期及CRRT治疗前血清肌酐。早期CRRT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晚期CRRT组,两组间的死亡率、CRRT前24小时内APACHE II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开始CRRT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经过CRRT治疗后48小时、72小时,心率、血乳酸、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值、血钾水平均有下降,平均动脉压升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CRRT治疗后同一监测时间点晚期CRRT组患者的相同指标测量值均数均普遍高于早期CRRT组。结论:成人体外循环心脏大血管术后入ICU 24小时内APACHE II评分、AKI分期以及CRRT治疗前血清肌酐水平可能是影响其术后AKI行CRRT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AKI 1、2期)实施CRRT的干预治疗可能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吴玉莲[4](2018)在《责任制护士对心外科体外循环术后血钾的护理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析责任制护士对心外科体外循环术后血钾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017年我院救治的50例体外循环术的患者,并将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主要实行责任制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患者满意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康复指导率分别为96%、92%、96%和88%,远高于对照组的相应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高学历、高职称、工作年限长的护理人员,其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可以应对各种疑难和突发问题,其护理效果更显着。结论将责任制护理运用于心外科体外循环术后血钾的治疗,可以及时纠正术后患者的血钾浓度,促进心脏的复苏,临床效果比较显着,值得推广应用。
陈沅[5](2018)在《成人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描述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预测高危人群的模型,并进行验证,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1163例接受心血管手术患者的横断面调查,描述本组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发生部位、预后等;探析影响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的模型;以国际压疮分类标准的诊断结果作为近似金标准,通过ROC曲线绘制确定最佳临界值;并在443例接受心血管手术患者中验证预测模型。结果: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9.86%;经Logistic回归建立的预测模型:LogitP=-11.745+0.024术前血红蛋白值+0.118血钠值-0.014前白蛋白量-0.213术中平均体温-0.058最低平均动脉压+0.646术前血钾值+0.264吸烟史+0.760高血压史+0.536年龄≥70周岁;经ROC曲线绘制后得出最佳诊断界值LogitP=-1.259(曲线下面积AUC=0.751)。该模型经验证,提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即灵敏度=65.67%、特异度=79.26%、误诊率(假阳性率)=20.74%、漏诊率(假阴性率)=34.33%。结论: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本研究构建的高危人群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应用于临床。
曾婧,曾文,赵迪[6](2016)在《心脏瓣膜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心脏瓣膜病术后患者发生电解质紊乱的原因分析及相关护理经验,认为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龚丽霞[7](2015)在《小儿心脏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文中研究说明Fontan手术又称全腔肺吻合术(TCPC)是将体静脉与肺静脉连接,缝闭三尖瓣,使体循环腔静脉血液直接引流至肺,在生理上恢复正常循环,目前多采用心房内板障或心外管道Fontan术,是一种生理性矫治手术,适用于小儿无法根治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畸形[1]。该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其中最为常见且致死率较高的并发症即低心排综合征,因此,对术后患儿密切观察,预防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现将
孙云云[8](2014)在《体外循环术后高浓度静脉补钾的疗效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后高浓度静脉补钾治疗低钾血症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体外循环术后96例心脏病人的临床资料。浓度为1%3%的氯化钾溶液,以6.716.8 mmol/h的速度,通过中心静脉输注,以纠正低钾血症。结果 62例病人从中心静脉进行高浓度静脉补钾后,血清钾上升明显,基本维持在4.24.5 mmol/L,25例补钾2h后复测血清钾上升不明显,同时给予补充镁离子,积极纠正碱中毒后,血清钾上升到4.2 mmol/L以上的理想水平,未出现高钾血症。采用此种方法能安全有效提高血钾水平,未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结论高浓度的氯化钾溶液经中心静脉输注,能够快速、安全的提高其血钾水平,及时预防和纠正低血钾的发生,减少术后各种与低血钾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
孙云云[9](2014)在《体外循环术后高浓度静脉补钾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后高浓度静脉补钾治疗低钾血症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体外循环术后96例心脏病人的临床资料。浓度为13%的氯化钾溶液,以6.716.8mmol·h-1的速度,通过中心静脉输注,以纠正低钾血症。结果 62例病人从中心静脉进行高浓度静脉补钾后,血清钾上升明显,基本维持在4.24.5mmol·L-1,25例补钾2h后复测血清钾上升不明显,同时给予补充镁离子,积极纠正碱中毒后,血清钾上升到4.2mmol·L-1以上的理想水平,未出现高钾血症。采用此种方法能安全有效提高血钾水平,未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结论高浓度的氯化钾溶液经中心静脉输注,能够快速、安全的提高其血钾水平,及时预防和纠正低血钾的发生,减少术后各种与低血钾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
王颖,李美娟[10](2014)在《体外循环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总结体外循环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通过严密监测及护理,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10例严重或晚期瓣膜病变,术后易出现心律失常、心肺功能不全、低心排、心包填塞、电解质紊乱、出血、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加强术后呼吸循环心功能监测及护理。结果:8例术后26天顺利转出ICU,1例心脏骤停经心内按压,予IABP支持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低心排、心脏压塞、肾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护士认真观察病情变化,精确评定病人危险因素,快速处理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及早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使患者顺利转出ICU。
二、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血钾的监测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血钾的监测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循环术中监测血钾浓度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2)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评分模型的建立:运用R语言绘制动态Nomogram(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POAF统计描述 |
2.2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POAF的危险因素分析 |
2.3 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 |
3 讨论 |
3.1 OPCAB-POAF的总发生率 |
3.2 OPCAB-POAF的危险因素 |
3.3 POAF的风险评分模型 |
3.4 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成人体外循环心脏大血管术后急性肾损伤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责任制护士对心外科体外循环术后血钾的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制定护理计划 |
1.2.2 术后血钾的护理 |
1.2.3 高血钾症的护理 |
1.2.4 健康宣教 |
1.2.4. 1 体外循环术的常见并发症 |
1.2.4. 2 常用口服药指导 |
1.2.4. 3 饮食护理 |
1.2.5 出院指导 |
1.3 指标评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术后不同护理措施的效果比较 |
2.2 责任护士基本情况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3 讨论 |
(5)成人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 |
1.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研究现状 |
1.3 文献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3.1 描述性研究 |
3.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3.2.1 Logistic回归分析 |
3.2.2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4、操作性定义 |
4.1 压力性损伤 |
4.2 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 |
4.3 国际压疮分类标准 |
4.4 体外循环 |
5、理论基础 |
6、技术路线 |
7、质量监控 |
第四章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
1、研究设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工具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 |
2.3 心血管手术患者压疮发生部位情况 |
2.4 患者预后情况汇总 |
2.5 影响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的比较 |
3、讨论 |
3.1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
3.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好发部位 |
3.3 心血管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
4、小结 |
第五章 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预测模型的建立-- |
1、研究设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工具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 Logistic回归方程建模的结果 |
2.2 ROC曲线的构建 |
2.3 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佳诊断界值 |
3、讨论 |
3.1 用Logistic回归方程建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3.2 采用ROC曲线建立的临界值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
4、小结 |
第六章 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预测模型的验证- |
1、研究设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工具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 |
2.3 预测模型的应用效果的评价 |
3、讨论 |
3.1 使用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实用性及可行性 |
3.2 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高危人群 |
4、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局限性 |
1、结论 |
2、局限性 |
3、研究中构建的预测模型在临床中的应用展望 |
3.1 加强围手术期评估,鉴别高危人群 |
3.2 针对高危患者制定预防策略,改善预后 |
3.3 将预测模型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依托信息平台的智能化决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国际压疮分类标准 |
致谢 |
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心脏瓣膜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结果 |
2 术后电解质紊乱原因讨论及护理 |
2.1 低钠血症的原因及护理: |
2.2 低钾血症的原因及护理 |
2.3 低镁血症的原因及护理 |
3 小结 |
(7)小儿心脏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心排综合征 |
2 预防与护理 |
3 小结 |
(8)体外循环术后高浓度静脉补钾的疗效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补钾途径: |
2.2 确定补钾量: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低钾的原因: |
4.2 高浓度静脉补钾的临床意义: |
4.3 补钾安全性监测和护理 |
4.3.1 穿刺部位及管道护理: |
4.3.2 采用微量泵及静脉滴注: |
4.3.3 监测电解质及生命体征变化: |
5 小结 |
(9)体外循环术后高浓度静脉补钾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补钾途径 |
2.2 确定补钾量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低钾的原因 |
4.2 高浓度静脉补钾的临床意义 |
4.3 补钾安全性监测和护理 |
4.3.1 穿刺部位及管道护理: |
4.3.2 采用微量泵及静脉滴注: |
4.3.3 监测电解质及生命体征变化: |
5 小结 |
(10)体外循环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 |
2.1 低心排综合征: |
2.2 急性循环衰竭及心律失常的监测及护理: |
2.3 低钾血症的监测及护理: |
2.4 心包填塞的监测及护理: |
2.5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监测及护理: |
2.6 出血监测及护理: |
3 结论 |
四、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血钾的监测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循环术中监测血钾浓度的临床意义[J]. 吴俊荣. 中国社区医师, 2021(31)
- [2]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评分模型的建立:运用R语言绘制动态Nomogram[D]. 郑亦涵.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成人体外循环心脏大血管术后急性肾损伤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预后分析[D]. 王馨怡.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责任制护士对心外科体外循环术后血钾的护理干预[J]. 吴玉莲.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35)
- [5]成人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 陈沅.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心脏瓣膜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曾婧,曾文,赵迪.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02)
- [7]小儿心脏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 龚丽霞. 上海护理, 2015(01)
- [8]体外循环术后高浓度静脉补钾的疗效及观察[J]. 孙云云. 哈尔滨医药, 2014(03)
- [9]体外循环术后高浓度静脉补钾的疗效观察[J]. 孙云云. 海峡药学, 2014(04)
- [10]体外循环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护理[J]. 王颖,李美娟. 内蒙古中医药,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