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语常用同义词的辨析及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冯卓[2](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认为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陈洋洋[3](2021)在《德语词汇思维导图的设计与构建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辅助工具,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探索德语各类词汇的构图方法并用实例分析说明构图的思路和具体呈现的词汇信息。
杨英[4](2021)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研究 ——以《美食与乡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产出导向法”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团队创建,是针对英语专业课程改革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为当前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学用分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应对模式。在兰州大学留学生本科高级阶段的汉语词汇学习中,“学用分离”的问题同样存在,这使高级阶段留学生的词汇学习陷入了“学而不用”的困境。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展开以《美食与乡情》为例的高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研究。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意义包括选题背景、选题目的、选题意义和本文创新点,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现状和“产出导向法”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和第三章为论文主体部分。第二章在“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对高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案例《美食与乡情》的教学背景和教学框架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案例《美食与乡情》的具体教学设计,并对教学实施片段进行了详细地展示。第三章是对“产出导向法”教学设计的评估与教学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产出导向法”下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材料层面符合留学生高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的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此的教学实践实现了产出目标达成性的预期,证明了“产出导向法”下的高级汉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第四章是对“产出导向法”教学实践的反思,分析“产出导向法”相对于当前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和运用“产出导向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五章为结语,总结全文,并提出本研究存在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万真宜[6](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文中指出观念学说在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语言学诸多分支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性。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思想的“观念学”,仍致力于揭示“语言—文化—人”的相互关系,即如何通过语言表征展现思维方式的群体性特征。为进一步揭示这些群体性心智特征相互间的联系方式和大致形态,对观念的单独阐释和描写可转向观念阈研究,即观念集合在文化空间中的运作模式的分析。对于观念阈的研究,既可从民族语言文化共体的角度进行宏观审视,也可选取特定角度,对观念阈的某一侧面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本文选取了时间观念,作为观念阈分析的具体对象。多样的时间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既具有普遍性,又携带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从而形成了各异的时间观念系统。时间观念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相对恒定和丰富的表征方式,传递着相关群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结果;而由于时间分割方式的多样性,在各民族语言中,存在多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时间关键词,但这些关键词在相应的时间体系中的地位并不均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明确这些关键词在体系中的位置与分布,及其发挥的不同作用,方可了解相应民族时间认知体系的整体特征。因此,本文尝试采用观念阈理论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鉴于时间观念的语言表征、尤其是时间词在中俄两种语言中的繁复性与多样性,为更为直观地观察时间观念阈的结构与排布方式,需采用语料库的词频数据。语料库中所纳入的文本,正符合语言学研究对语料“真实、自然”的诉求;语料库收入的大量语料则能帮助研究者从客观的角度观察观念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和使用频率;此外,观念词的文化价值不是仅靠观察一个词的词形就能确定的,而要综合考量词源、搭配和具体运用语境等因素,而在语料库中对一个词进行检索的同时也能展现相应的上下文。在正式对观念阈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观念阈与观念学说、以及语言学下诸多学科的联系。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观念研究的文脉,并对观念学说在俄罗斯和中国学界的研究历史进行概述。由此概括学者们对观念本质的认识,进而对观念阈这一概念的研究缘起、概念内涵、结构类型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我们发现,借助于观念阈的理论框架,可对时间观念这一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进行更为全面的考量和比较。其次,通过分析时间本质的多学科阐释可知,对时间的认识大多集中在时间的延续性和运动方式等主要方面,随之形成了相应的时间观念;这些时间观念在语言中具有鲜明、多样的表征方式,并具有各异的民族性。为对两个民族时间观念的整体面貌进行综合考量,本文对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关键时间词的出现频率进行归类整理;结合相应时间词的文化特性,初步构拟出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基本框架,分别对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核心区、近核心区成分的词源信息、词典释义、搭配组合和完整含义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出两种语言中时间观念阈的大致形态。最后,俄汉民族时间观念阈的结构异同、构成成分的文化特性异同,须在对比中得以呈现。因此,本文分别对两种语言时间观念阈的各个区域分别进行对比,并分析差异成因(宗教与哲学思想、社会结构、语言结构、时间切分方式等),由此展现出时间观念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特性。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释本论文的现实性(观念和观念阈的研究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材料来源。第一章首先从观念理论的学理渊源、观念分析的语言学价值等方面,对观念理论做出界说;在此基础上对观念阈的内涵、结构、类型和分析方法进行定义和界说,并阐释其与相关术语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分别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中的时间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分析俄语和汉语中的时间系统的结构和表征方式,并通过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的时间词出现频率,划定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各区域的基本构成。第三章对俄语时间观念阈的核心区构素——год和время的词源信息、历时词义演变、搭配组合和含义体系作出阐释;并对近核心区主要构素,如基本计时单位час,минута,секунда、历法单位 неделя,дни недели,месяц、短时间词语 момент,миг,мгновение、昼夜分割时间词денъ,утро,вечер,ночь,сутки和季节名等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含义进行分析。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汉语时间观念阈核心区构素——“年”和“时”的词源信息、历时词义演变、搭配组合方式和含义体系;随后对近核心区的主要构素——以“日”、“月”为构形和取义核心的昼夜、历法时间词、以及季节名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含义进行分析。第五章首先对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各区域的构素、构成方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对引起差异的成因——如地理环境、社会主导结构、文化类型、宗教哲学思想、语言结构特点等进行说明。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观念阈具有多层级的结构,进入其中的观念有序排布,承载着民族文化共体的关键文化信息,可集中反映相应群体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此相应,俄、汉语时间观念阈也凝结着两个民族时间观的不同侧面;两种时间观念阈都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其中核心区的构成成分相似,而近核心区则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虽然两种观念阈的时间关键词都包含着人们对时间之流和生命之流、时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时间的循环和线性模式的认识,但俄罗斯民族的时间观具有抽象性与分析性的特征,而汉民族则倾向于具象性与整体性。这种整体倾向,需通过各区域时间关键词共同呈现。借助俄汉语语料库相关时间词的出现频率来构拟时间观念阈的结构与成分,对于观念分析和语言文化学的研究来说,是较为新颖的尝试;将对个别观念的研究拓展至观念阈这个“全局范畴”,又将其范围限定在“时间观念阈”这种个别范畴中,使得对于观念阈的研究更具实操性。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俄汉语言、乃至文化的对比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李皓琳[7](2020)在《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如何有效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扩大学生词汇量更是教师与学生一直在苦恼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导致词汇教学枯燥乏味,而学生绝大多数采取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方法,导致其对于词义理解不够全面,词汇学习效率低,甚至影响听、说、读、写、看等各项英语技能的提高。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原型范畴理论为外语教学研究,尤其是词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论文试图将该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以期能够激发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意识与认知能力,从而有效促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在教育实习期间,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法,调查并分析目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大多数教师科研意识不足,没有精力研读教学理论,更别提去思考如何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的词汇教学相融合,导致教师词汇教学方法固化,学生词汇学习方法单一,词汇教学枯燥乏味。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教学实验法和内省法来探究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原型范畴理论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此外,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与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归纳总结出科学高效的词汇教学策略,并采用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来列举较为典型的词汇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及运用,为今后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提供参考。综上所述,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词汇学习兴趣与效率,培养他们的词汇学习意识与认知能力,从而改善和提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原型范畴理论,并积极探索如何将该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词汇教学中,归纳总结出更加高效的词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汇。
刘雨[8](2020)在《现代汉语列举类词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现代汉语列举类词语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相关的学术论文、着作、词典、教材等作为分析基础,以现代汉语在线语料库、BCC语料库、CCL语料库等多个语料库提供的相关语料为例证,分析了导致列举类词语在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并对改善列举类词语的使用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部分主要从词语的选用和搭配的使用不当等方面,分析了现代汉语列举类词语在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词语的选用不当,主要体现在人们选择列举类词语时容易出现意义的误用,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的混用等现象;搭配的使用不当,主要体现在列举类词语成员之间搭配不当或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不适宜,搭配的形式较随意,列举类词语和标点符号的搭配较混乱等方面。第二部分对列举类词语在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究。相关工具书及教材对列举类词语的释义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列举类词语搭配使用标准、以及使用者的主观因素等,是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相关工具书对列举类词语词义的解释过于简单、释义的内容相对单一,对列举类词语的色彩意义讲解的不够明确,对列举类词语的词性以及个别用法存在较大争议等,都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准确的使用列举类词语;其次,列举类词语组合使用标准、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标准、与标点符号搭配使用标准的缺乏,是导致列举类词语搭配使用不当的重要原因;再者,使用者对列举类词语的区分意识薄弱、对列举类词语搭配使用随意化倾向严重,加剧了列举类词语在使用中存在的不恰当、不正确的现象。第三部分是关于现代汉语列举类词语使用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思考。主要针对导致列举类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改善列举类词语使用状况的建议。首先,需要从扩大释义覆盖面、丰富释义形式、实现释义精确化以及深化词性探讨、消减用法分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工具书对列举类词语的释义内容;其次,要形成明确的列举类词语的各项搭配使用标准;最后,要提高使用者的语言使用规约意识。
郭玉秀[9](2020)在《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个案研究》文中认为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没有词汇语言学习便无从谈起,词汇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国学者威尔金斯认为:“如果没有语法,人们很难表达事物;而如果没有词汇,人们可能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汉语词汇习得研究对象大多为来华留学生,对本土学习者的研究较少;词汇习得研究内容多集中于词汇学习策略的孤立研究,对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广度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词汇习得关注焦点以大样本容量居多,对小样本个体差异关注较少。以英国为例,近年来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人数增多,越来越多的英国学生从小开始学习汉语。面对如此庞大的本土汉语学习者群体,目前学界对其词汇习得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即是对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所做的研究。研究框架基于汉语学习动机、汉语词汇学习策略SILL量表,是对本土学习者接受性词汇广度、产出性词汇广度和产出性词汇深度的研究。本研究旨在解决如下三个问题。1)英国汉语学习者在英国本土学习时有哪些汉语学习动机和词汇学习策略,这些动机和词汇学习策略是否影响接受性词汇广度的发展。2)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汉语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有何发展。3)如何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教学措施提升本土汉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提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和教学的认识。研究主要采用质性与量化结合的个案研究法。受试对象为英国西萨塞克斯郡基督公学的6名高中生。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测试工具:汉语学习动机问卷、词汇学习策略SILL量表、接受性词汇测试题和产出性词汇测试问题大纲。并使用SPSS25.0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而了解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情况。首先,对被试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质性和量化分析。其次,运用Oxford SILL词汇学习策略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与分析。再次,在剑桥考试局高中词汇大纲的基础上,通过等距抽样选出样本词汇,对被试进行接受性词汇广度的研究分析。并检验接受性词汇广度是否与性别因素、汉语学习动机因素和词汇学习策略因素存在正态分布关系。最后,通过产出性词汇测量问题大纲收集本土学习者语料构建真实文本语料库,考察产出性词汇的广度与深度。基于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型动机,学习动机比较强烈,但自我效能感不高。其词汇学习策略使用频率为中频,经常使用的词汇学习策略依次为社交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为Quizlet词汇记忆法。2)英国本土学习者基于高中词汇大纲的接受性词汇广度为1000词以上,习得率为80%以上,词汇习得状况良好。无充足样本证明接受性词汇广度与性别因素存在正态分布,但接受性词汇广度与汉语学习动机之间存在低度正态相关,与词汇学习策略之间存在显着正态相关。3)基于学习者真实文本语料的产出性词汇广度共计1022个,其词汇分布、词汇多样性、词汇复杂性和词汇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词类使用全面、词汇多样、高级词汇运用合理且信息密集。其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正确率、词汇搭配性知识和词汇意义性知识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汉字层面、词汇层面和语用层面的词汇深度仍需完善。研究成果对汉语词汇的习得与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能够揭示英国本土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广度、产出性词汇广度和产出性词汇深度,为中级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依据;能够为本土汉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提供个案补充,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提供借鉴。
曹雨杨[10](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二、德语常用同义词的辨析及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语常用同义词的辨析及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
1.1.1 办学背景 |
1.1.2 学院设置 |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
2.3.3 汉字的“六书” |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
3.2.1 声调的本质 |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
3.2.6 “入声”之争 |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
5.4 本章小结 |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
致谢 |
(2)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 |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
1.6 研究方法 |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
2.1 复合式构词 |
2.1.1 偏正式复合词 |
2.1.2 联合式复合词 |
2.1.3 动宾式复合词 |
2.1.4 主谓式复合词 |
2.1.5 补充式复合词 |
2.2 派生式构词 |
2.2.1 词缀界定 |
2.2.2 词缀考察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
3.2 造词法分析 |
3.2.1 语法造词法 |
3.2.2 仿词造词法 |
3.2.3 简缩造词法 |
3.2.4 修辞造词法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
4.1 异形词 |
4.1.1 异形词界定 |
4.1.2 异形词成因 |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
4.2 同素异序词 |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
5.1 新词研究 |
5.1.1 外来新词 |
5.1.2 本土新词 |
5.2 新义研究 |
5.2.1 词汇义的演变 |
5.2.2 色彩义的演变 |
5.2.3 语法义的演变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德语词汇思维导图的设计与构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德语词汇思维导图的结构设计 |
三、德语词汇思维导图的内容设计 |
(一)德语词汇思维导图的主要类型 |
(二)德语词汇思维导图的设计实例 |
1.核心词思维导图 |
2.常用词类思维导图 |
3.常用词缀思维导图 |
4.主题词汇思维导图 |
四、结语 |
(4)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研究 ——以《美食与乡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及优势 |
第一节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概述 |
第二节 “产出导向法”的可行性 |
第二章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美食与乡情》为例 |
第一节 《美食与乡情》教学背景分析 |
第二节 《美食与乡情》教学设计安排 |
第三节 《美食与乡情》具体教学设计 |
第四节 《美食与乡情》促成环节教学实施片段展示 |
第三章 “产出导向法”教学设计评估与教学效果分析 |
第一节 “产出导向法”教学设计回溯性评估 |
第二节 “产出导向法”教学产出目标达成性效果分析 |
第四章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反思与相关建议 |
第一节 “产出导向法”在教学中的优势 |
第二节 “产出导向法”在教学中的局限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0.1 选题的现实性 |
0.2 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0.3 创新之处 |
0.4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0.5 材料来源 |
第1章 观念和观念阈的概念界说及研究方法 |
1. 观念和观念分析 |
1.1. 观念研究的文脉梳理 |
1.2 观念的概念内涵 |
1.3 观念分析的方法与目的 |
1.4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意义 |
2 观念阈与观念阈分析 |
2.1 观念阈的概念内涵 |
2.2 观念阈分析的基本方法 |
2.3 观念阈分析的语言学意义 |
3. 观念阈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及区别 |
3.1 观念阈与文化空间 |
3.2 观念阈与认知空间 |
3.3 观念阈与符号阈 |
3.4 观念阈与心智 |
3.5 观念阈与语义空间 |
3.6 观念阈与语言世界图景 |
4 观念阈的结构和类型 |
4.1 观念阈的基本结构 |
4.2 观念阈的基本类型 |
本章小结 |
第2章 时间、时间词和时间观念阈 |
1 时间本质的多学科阐释 |
1.1 时间的本源探析 |
1.2 时间观上的“线性模式”与“循环模式” |
2 语言学中的时间研究 |
2.1 语言中的时间系统概述 |
2.2 俄语时间系统概述 |
2.3 汉语时间系统概述 |
3 时间观念词和时间观念阈 |
3.1 作为观念词的时间词 |
3.2 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及判定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俄语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和成素分析 |
1 核心区год的含义阐释 |
1.1 год的词源探究 |
1.2 год的词义演化及词典释义 |
1.3 год的搭配组合 |
1.4 《год》的完整含义 |
2. 核心区《время》的含义阐释 |
2.1 время的词源探究 |
2.2 время的词义演化及词典释义 |
2.3 время的搭配组合 |
2.4 время的完整含义 |
3. 近核心区的构成和含义阐释 |
3.1 基本计时单位——час,минута,секунда |
3.2 泛指性时间单位——момент,миг,мгновение |
3.3 昼夜单位——день,утро,вечер,ночь,сутки |
3.4 季节单位——времена года |
3.5 基本历法单位——неделя,дни недели и месяц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汉语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和成素分析 |
1. 核心区“年”的含义阐释 |
1.1 “年”的词源探究与“岁名”意义演变 |
1.2 “年”的搭配组合 |
1.3 “年”的完整含义 |
2 核心区“时”的含义阐释 |
2.1 “时”的词源探究与意义演变 |
2.2 “时”的搭配组合 |
2.3 “时”的完整含义 |
3 近核心区的构成和含义阐释 |
3.1 “日”与“月”——时间概念基本参照 |
3.2 季节单位——“春”、“夏”、“秋”、“冬”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对比分析 |
1.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构成成素的异同分析 |
1.1 核心区构成观念异同 |
1.2 近核心区构成观念异同 |
1.3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基本取向 |
2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差异之成因分析 |
2.1 社会结构与文化取向 |
2.2 语言类型与结构 |
2.3 时间切分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原型范畴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原型范畴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相关研究评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 |
第二节 认知负荷理论 |
第三节 原型范畴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一、范畴与范畴化 |
二、经典范畴理论 |
三、原型范畴理论 |
四、家族相似性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高中英语教师 |
二、高中生 |
三、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个人访谈法 |
五、教学实验法 |
六、内省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高中英语词汇前、后测试卷 |
三、词汇云图 |
四、COCA语料库 |
第四章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现状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词汇科研意识不足 |
二、教师词汇教学方法固化 |
三、学生词汇学习方法单一 |
第五章 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验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及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第二节 教学设计 |
一、阅读词汇 |
二、拓展词汇 |
三、单元话题 |
四、课堂重点释疑 |
五、词汇过关综合训练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及分析 |
一、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
二、词汇教学效果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词汇归纳法 |
一、基本范畴词归纳教学 |
二、同义词归纳教学 |
第二节 词汇辐射法 |
一、词形辐射教学 |
二、词义辐射教学 |
第三节 词汇风暴法 |
一、音似风暴教学 |
二、形似风暴教学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情况调查结果 |
附录3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
附录5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6 高中英语词汇前测试卷 |
附录7 高中英语词汇后测试卷 |
附录8 高中英语词汇前后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现代汉语列举类词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基础 |
第一章 现代汉语列举类词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词语选用不当 |
(一)词义的误用 |
(二)色彩的混用 |
二、搭配使用不当 |
(一)同类词语搭配形成冗余 |
(二)与其他词语搭配随意 |
(三)与标点符号搭配混乱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列举类词语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相关工具书释义不完善 |
(一)词义解释过于简单 |
(二)色彩意义注释不够 |
(三)不同工具书对词性及个别词语用法的观点不一致 |
二、相关研究未形成明确的搭配使用标准 |
(一)缺乏列举类词语组合使用的标准 |
(二)缺乏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的标准 |
(三)缺乏与标点符号搭配使用的标准 |
三、使用者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
(一)对列举类词语的区分意识不强 |
(二)在列举类词语的搭配使用方面存在随意化倾向 |
第三章 关于现代汉语列举类词语使用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思考 |
一、完善工具书释义内容 |
(一)一般性词典应扩大释义覆盖面 |
(二)辨析类词典应增加词语区分度 |
(三)各类工具书应消减词性及用法分歧 |
二、形成明确搭配标准 |
(一)形成列举类词语之间组合使用的标准 |
(二)规范列举类词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
(三)明确列举类词语和标点符号的搭配规则 |
三、提高使用者规约意识 |
(一)增强对列举类词语的区分意识 |
(二)明确列举类词语规范搭配使用的重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词典信息表 |
附录2 十部词典对列举类词语的收录及释义情况 |
附录3 访谈实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综述 |
1.3.1 词汇知识与词汇能力的研究 |
1.3.2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理论研究 |
1.3.3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 |
1.3.4 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
2.1 英国基督公学教学概况 |
2.1.1 英国基督公学办学情况 |
2.1.2 英国基督公学汉语教学开展情况 |
2.2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情况概述 |
2.3 被试者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
2.3.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
2.3.2 被试者汉语学习动机的质性描述 |
2.3.3 被试者汉语学习动机的量化分析 |
2.3.4 小结 |
2.4 被试者汉语词汇习得策略调查分析 |
2.4.1 词汇学习策略的分类 |
2.4.2 词汇学习策略量表的编制 |
2.4.3 词汇学习策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2.4.4 被试者词汇学习策略的个案分析 |
2.4.5 小结 |
第三章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习得分析 |
3.1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习得分析 |
3.1.1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测量方法概述 |
3.1.2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研究过程 |
3.1.3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研究结论 |
3.2 接受性词汇广度与性别因素的探索分析 |
3.3 接受性词汇广度与学习动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4 接受性词汇广度与词汇学习策略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习得分析 |
4.1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习得分析 |
4.1.1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研究过程 |
4.1.2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分布分析 |
4.1.3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多样性分析 |
4.1.4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复杂性分析 |
4.1.5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密度分析 |
4.2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习得分析 |
4.2.1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测量方法概述 |
4.2.2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研究过程 |
4.2.3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正确率分析 |
4.2.4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搭配性知识分析 |
4.2.5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意义性知识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对汉语词汇习得与教学的启示 |
5.1 对本土学习者汉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
5.2 对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价值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本土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与背景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2: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策略量表 |
附录3: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策略量表答题卡 |
附录4:基于剑桥考试局中文词汇大纲的接受性词汇广度测试题 |
附录5:产出性词汇广度、产出性词汇深度测试主题式问题大纲 |
附录6:基于学习者产出性语料的词汇深度使用频次结果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凡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尹至》篇知见录 |
《尹诰》篇知见录 |
《程寤》篇知见录 |
《保训》篇知见录 |
《耆夜》篇知见录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皇门》篇知见录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楚居》篇知见录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四、德语常用同义词的辨析及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3]德语词汇思维导图的设计与构建探究[J]. 陈洋洋. 山西青年, 2021(08)
- [4]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研究 ——以《美食与乡情》为例[D]. 杨英. 兰州大学, 2021(0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D]. 万真宜. 苏州大学, 2020(06)
- [7]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D]. 李皓琳.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8]现代汉语列举类词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 刘雨.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1)
- [9]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个案研究[D]. 郭玉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