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C等离子显示器50MP2

NEC等离子显示器50MP2

一、NEC等离子显示器50MP2(论文文献综述)

马晨曦[1](2021)在《基于D-A型金属共轭聚合物的有机忆阻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米炫霖[2](2021)在《2738模具钢的工业机器人激光淬火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为避免汽车模具过早失效,可以对其进行表面强化。激光淬火能使模具表面硬度提高的同时还能保持模具内部的良好强度和韧性,还可以提高模具的疲劳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和冲击韧性,最终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而影响这些性能的主要因素就是激光淬火工艺参数。本论文以2738模具钢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各项工艺参数对淬火质量的影响,构建了一定工艺参数范围内的数学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上海新时达SR20六轴柔性生产机器人、中科先为激光科技单模连续光纤激光器为基础,搭建了机器人激光淬火工作站。形成矩形光斑尺寸为2mm×10mm、最大功率为1500W的光纤激光淬火机器人。为汽车模具的激光淬火提供了基础解决方案。2)研究了光斑移动速度与淬硬层质量的关系,建立了在保持激光输出功率不变,光斑移动速度变化的情况下淬火宽度和深度的数学模型,淬硬层深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距在7.43%以内,淬硬层宽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差距在3.66%以内。3)建立了激光输出功率和光斑移动速度双因素影响淬火质量的数学模型,淬硬层深度的数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距在2.08%以内。淬硬层宽度的数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距在0.94%以内。4)建立了入射偏移角度和光斑移动速度双因素与淬硬层深度的数学模型。该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在7.64%以内。分析了激光光束入射角度发生变化时,淬火质量的改变,结果表明当激光光束入射角度发生改变时淬硬层的表面硬度出现以光束中心为界两边不对称的现象,硬度差为100HV0.1左右。当入射角度偏移大于8°时,淬硬层深度会有25%~49%的减小。5)进行了多道淬硬层搭接的实验,采用理论分析与硬度插值法分析理论底部平整度、直观显微底部平整度、表面硬度的平整性与均匀度、截面硬度的平整度和均匀性,对比了两种搭接率的整体质量,结果表明,理论上50%的搭接率淬硬层的底部平整度要优于30%搭接率,直观形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截面硬度薄板样条插值图表明,30%搭接率的截面硬度要比50%搭接率的截面硬度均匀。

任思贤[3](2021)在《彩色偏振滤光片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亚波长光栅的纳米结构偏振和滤光器件具有诸多优点:首先,其体积小,易于集成,常被用在光路中以减小整个光学系统的体积;其次,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可利用微纳米制造技术进行制备;最后,还具有光能利用率高、带宽可调的优点,使得其在绿色纳米印刷和安全防伪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严格耦合波分析法(Rigorous Coupled Wave Analysis,RCWA),对亚波长光栅结构中的光波共振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显示和印刷领域对偏振和滤光器件的性能要求,设计了不同结构的彩色偏振滤光片。通过采用RSoft的Diffraction MOD模块对所设计的彩色偏振滤光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模拟和优化,给出三基色彩色像素化偏振片优化的结构参数。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金属/介质纳米光栅结构的彩色偏振片。相比于传统亚波长单层金属光栅较差的滤光性能以及偏振特性,本文提出的新型亚波长单层金属光栅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器件的偏振滤光特性。其结构简单,制备容易,仅需在原有单层金属光栅上加工一层高折射率介质光栅。计算结果显示具有高折射率介质光栅层的亚波长单层金属光栅的性能获得有效改善。该器件结构只允许横向磁偏振光的透射,且仅需调整周期参数即可获得不同的颜色,从而得到各种颜色丰富的调色板。针对典型的三基色来说,蓝色、绿色和红色偏振滤光片的透射效率分别为74.7%、87.9%和84.5%。此外,所设计的三色滤光片的半峰宽小于58nm,具有较高的色饱和度。理论分析表明,腔模和导模谐振是金属/介质纳米光栅结构产生彩色偏振滤光的主要因素。(2)设计了双层金属纳米光栅结构的彩色滤光片。金属光栅层选择何种金属材料对器件的彩色滤光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计算比较了铝(Al)和银(Ag)两种金属材料制成的双层金属光栅,结果显示:Al双层金属光栅其在蓝绿光波段滤光性能较好,偏振片的透射效率为68.2%;Ag双层金属光栅对红光的滤光更好,其透射率达到了 63.3%。(3)本文着重研究了两种不同亚波长光栅滤光器件的彩色滤光能力,在详细研究探讨几何结构参数对滤光器件的性能影响的基础上,还进一步研究了色饱和度和色域,为了更直观地表征其彩色滤光能力,本文将随光栅线宽和光栅间隔变化的光点的颜色坐标在CIE 1931色度坐标上进行了详细表征,并将这一系列光点的颜色坐标制作成色卡图,为后期实验制备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为新型微纳结构色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可供借鉴的技术路径。

李明[4](2021)在《POSS荧光凝胶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从硅含量丰富的农林废弃物提取的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由此可见,Si-O-Si结构的存在能极大改善材料的光学性能。多面体笼型低聚硅倍半氧烷(POSS)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多反应活性位点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其Si-O-Si刚性骨架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发光性能以及发光材料的光热稳定性。本文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原料,合成出无规则氨丙基POSS,通过酰胺化反应制备出改性配体对Eu3+进行敏化发光,并改善其配位环境来增强配体到稀土离子的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地对所合成的笼型八氨丙基硅倍半氧烷(OAP-POSS)进行酰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聚集发光材料,并将其嵌入到琼脂水凝胶中,实现了水凝胶对水溶液中离子吸附检测的荧光传感功能和良好的光热性能。1.通过在Eu3+的配位环境引入结构可控的低聚倍半硅氧烷配体来调整中心离子的配位环境以及能量转化效率,从而显着改善了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并且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将会随着Si-O-Si的形成而改变。通过估算Judd-Ofelt参数来判断稀土离子配位环境的变化,证明配体的溶胶-凝胶反应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分子内能量的转移,还可以使得稀土离子的配位环境变为低对称配位环境,增强稀土离子的发光效率。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结合研究,发现溶胶-凝胶反应将促进激发态空穴和电子的分离而导致有效的电荷转移(CT)过程,可以使配合物的荧光增强。2.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所制备的无规则低聚硅倍半氧烷具有荧光效应,为了进一步研究POSS的荧光性质,通过OAP-POSS的酰胺化反应合成了新型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PAOP,CAOP)。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结合研究,发现POSS结构几乎不参与激发态电荷转移,但其笼型骨架结构会限制发色团的π-π交叠进而增强其在稀溶液中单体的荧光发射及聚集诱导发光。进一步研究发现PAOP与氟离子(F)相互作用后单体发射增强,说明其对F-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敏感性。3.为了扩展功能化POSS分子的应用,将CAOP嵌入琼脂中制备出对分子有较强吸附作用的亲水琼脂凝胶。根据荧光探针分子与琼脂疏水区结合后的荧光发射情况,分析了荧光探针在疏水有序结构中与疏水结构的相互作用,并讨论了疏水分子在相分离的互穿网络骨架内的存在和分布。利用琼脂的吸附性,可以实现对水中离子的检测与吸附,并且吸附后的复合水凝胶具有优异的光热性能。

张雅斌[5](2020)在《钠添加剂对钼钠合金靶材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中,所用材料常以多元半导体CIGS(Cu(In,Ga)Se2)为基础设计。而在背电极中采用Mo-Na膜层,可以有效提高其光电转化效率。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对Mo-Na膜层的主要要求为:外形光滑、附着性好、均匀性好、较小的应力及异常突起等。Mo-Na薄膜通常由钼钠合金靶材通过直流磁控溅射等方法制备而成,制备高品质的薄膜材料需要以质量优异的靶材为前提。钼钠合金靶材性能的优良程度主要取决于晶粒是否细小均匀,合金本身是否高度致密,且确保Na含量及是否有其它杂质引入等。然而,钼钠合金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满足上述指标有很大难度。目前国内对钼钠合金靶材的研究及生产起步较晚,尚无成熟的钼钠合金靶材产品。因此,研究并开发出优质钼钠合金(Mo-Na)靶材成为了该领域的热点。本文以高纯钼粉为基体原料,通过采用不同钠添加剂(分别是Na2Mo O4·2H2O,Na2CO3和NaOH)进行钼钠合金制备,系统地研究了钠添加剂对制备钼钠合金靶材工艺的影响,同时参照了其它一些钼合金的靶材制备国家标准,制备加工出相应的钼钠靶材样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压力成形+真空烧结”工艺过程,分别探究Na2Mo O4·2H2O,Na2CO3和NaOH三种不同的钠添加剂对制备钼钠合金靶材性能的影响。(2)选用添加剂Na2MoO4·2H2O,Na2CO3和NaOH分别掺杂制备钼钠合金时,均能够获得密度、硬度及内部显微组织等综合性能良好的钼钠合金材料。通过进一步对不同钠添加剂制备钼钠合金样品的化学成分的测定分析、性能和显微组织对比,当选用NaOH作为钠添加剂制备钼钠合金靶材较为优良,Na2Mo O4·2H2O掺杂制备的钼钠合金次之;Na2CO3掺杂所制备的钼钠合金较差。(3)本文采用NaOH添加剂进行掺杂制备钼钠合金靶材,通过调节液压机压力来解决样品致密度问题,在1200MPa下压制钼钠合金生坯经真空烧结后致密度高且不会出现开裂。机械加工后的合金靶材样品的表面光洁度高,合金样品内部微观组织致密、晶粒均匀细小、无元素的偏析堆积现象,经工艺的优化,在误差范围内,满足使用要求。

孟凡池[6](2020)在《石墨烯负载银、铜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病原体的耐药性日益增加,公共卫生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寻找新的抗菌材料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石墨烯由于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子俘获转移能力,在抗菌材料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单一石墨烯材料并不能满足作为抗菌材料的使用要求,因此必须寻找复合抗菌材料来增强其抗菌活性。众所周知,银纳米粒子(Ag-NPs)和铜纳米粒子(Cu-NPs)自身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但是由于纳米粒子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聚集,降低使用效率,如果以石墨烯(G)作为Ag-NPs和Cu-NPs的载体,可以保持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并增强其抗菌性能。在本文中,我们通过一种简便的快速刻蚀的方法制备了介孔石墨烯(MpG)负载孪晶银(Ag-MtNPs)纳米复合材料,其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通过Ag-NPs辅助氧化刻蚀工艺在石墨烯上构建了均匀的介孔结构,同时,构建了银纳米粒子的多孪晶结构,该制备过程简单易行,可大规模应用。所制备的Ag-MtNPs尺寸分布在8-10 nm范围内,并且均匀地分散在MpG的表面上。与传统的银/石墨烯(Ag-NPs/G)纳米复合材料相比,石墨烯中独特的介孔结构以及Ag-NPs的多重孪晶结构的协同作用显着提高了Ag+的释放速率,从而显着的增强了孪晶银/介孔石墨烯(Ag-MtNPs/MpG)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活性。此外,我们将此方法成功拓展到制备铜/石墨烯(Cu-NPs/G)纳米复合抗菌材料。本论文对Ag-MtNPs/MpG和Cu-NPs/G纳米复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抗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下所示:(1)Ag-MtNPs/Mp 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首先,通过浸渍法将Ag-NPs负载在传统的石墨烯上(Ag-NPs/G)。然后,通过Ag-NPs辅助的氧化刻蚀工艺,在初始石墨烯载体上成功制备了尺寸范围为5-10 nm的介孔。在刻蚀过程中,在介孔石墨烯上同时生成了具有孪晶结构的Ag-NPs。对上述制备的材料采用TEM、SEM、Raman和XRD等进行表征。(2)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对不同刻蚀时间的Ag-MtNPs/MpG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与对比。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菌落计数法评价了Ag-NPs/G,Ag-MtNPs/Mp G-2h和Ag-MtNPs/MpG-5h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Ag-MtNPs/MpG-2h具有比Ag-NPs/G和Ag-MtNPs/Mp G-5h更强的抗菌性能,抗菌率可以达到100%。一方面,介孔结构有利于细菌的进入,石墨烯中的大表面积和介孔结构改善了银纳米颗粒与细菌之间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介孔结构有利于Ag-NPs和石墨烯之间的电荷转移相互作用,从而诱导产生更多的活性氧物质(ROS),这会导致细菌产生氧化应激而失活。较强的氧化应激和Ag-NPs的杀灭作用显着提高了Ag-MtNPs/MpG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活性。此外,Ag-NPs的多重结构可能伴随着氧空位,不饱和配位等的产生,这可以促进活性氧(ROS)的产生和Ag+的释放,从而引起更强大的抗菌活性。本文针对介孔石墨烯负载多孪晶银纳米粒子设计了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3)Cu-NPs/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能研究:通过浸渍法将Cu-NPs负载在传统的石墨烯上(Cu-NPs/G)。制备过程更简单,并且不添加任何还原剂。Cu-NPs均匀地分散在石墨烯的表面上,不发生聚集,且粒径较小。表明采用浸渍方法成功制备了Cu-NPs/G纳米复合材料。对上述制备的材料的结构采用HAADF-STEM、Raman和FTIR等进行表征,并对其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该方法为设计新型石墨烯基抗菌材料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卢明曼[7](2020)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使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收住的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截石位的摆放,试验组采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试验组在切除和修整5-7点位及精阜周围尖部增生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与水平面呈头高臀低20°斜坡状截石位;当切除和修整膀胱颈10-2点位至括约肌近端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为头低臀高20°截石位。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前列腺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对术中体位舒适度评分,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随访1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残余尿、最大尿流率、术后出血与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64例,每组32例,其中试验组因其他疾病转外院治疗而中途退出1例,对照组术后失访1例,术后大出血再次手术1例。共完成研究61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前列腺组织平均切除量、前列腺组织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术中SBP、DBP、HR、SpO2、R和患者对体位舒适度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包膜穿孔、水中毒、大出血。术后试验组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天数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24h内出血5例,4例保守治疗,出血停止,1例因出血量大,膀胱内血块填塞,采取PKRP治疗。两组拔除导尿管后无排尿困难、尿潴留和尿失禁等情况发生。全部患者随访1个月,两组内术前、术后IPSS评分,PVR、Qmax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术后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3例反复间断性出血,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和尿道狭窄、尿潴留、尿失禁等并发症。结论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大,前列腺组织切除率高,术中出血少,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出血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冯方[8](2020)在《倾斜式玻璃检测系统运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平板显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兴起使得平板显示屏生产制造规格越来越大。在液晶面板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缺陷检测,则可以在确保产品良率的前提下保证产量。倾斜式平板显示屏自动光学检测系统常用来检测液晶面板缺陷,为了满足大尺寸液晶面板检测需求,仪器设备需具备高分辨率,高稳定性等特点。在此系统中,运动控制是设备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液晶面板检测的基础。基于运动控制器MP2300S与伺服驱动模块,输入输出模块设计了控制系统,实现多轴运动控制。根据仪器检测流程,利用MPE720软件编写程序实现电机运动控制和整机逻辑控制。以PPC-3120工业平板电脑作为人机界面触摸屏,基于MFC以及多线程技术进行软件开发,实现了人机交互界面与MP2300S的数据交换,与图像处理单元和远程监视单元通信的功能。最后对整机进行测试分析,实现了系统的运动控制和时序控制,旋转电机运行速度平稳性基本符合系统功能要求。

董月[9](2020)在《光学自适应场景变换及显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视觉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光学自适应场景变换及显示技术已被应用于多种商业场合。光学自适应场景变换及显示技术是指:对场景前方的观察者,根据其位置控制显示设备输出的图像信号,匹配原始场景与复原场景内容,达到二者融合的视觉效果;同时根据环境光源信息调节显示设备的显示参数,最大程度还原当前场景的真实色彩表现。针对上述背景,本文构建了自适应场景变换与显示流程,提出了基于深度相机的显示区域计算方法与基于环境光检测的显示参数控制方法,搭建了实验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相机的显示区域计算方法,系统能够根据观察者的不同位置调整显示区域,保证融合准确性。在该方法中,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的相机成像模型,发现空间坐标互成比例的两个物点在成像过程中会被映射为像素坐标系下的同一个像素点。根据以上推论,本文构建了包含三个坐标系的坐标转换模型,重点关注位置监测相机坐标系、图像采集相机坐标系与观察者坐标系的相对位置与对应关系。坐标转换模型需要观察者的三维空间坐标作为输入,因此本文使用深度相机与MTCNN人眼检测模型提取人眼位置及深度,从而计算观察者眼睛相对系统的三维空间坐标。之后,根据提前获取的各相机内参矩阵、系统中各硬件设备的位置偏差以及实时获取的人眼坐标,代入坐标转换模型,实现显示区域的计算。本文提出了基于环境光检测的显示参数控制方法,系统能够根据光源特性调节显示参数,保证复原场景的亮度、色彩接近原始场景。在该方法中,本文首先根据已获取的RGBC颜色传感器数据,结合经验公式与修正公式估计环境中光源的亮度与色温。已知光源亮度与色温,为尽可能逼近场景真实的亮度与色彩表现,显示设备的状态控制分为三步展开。第一步,使用亮度计离线标定当前显示设备的参数映射表。第二步,根据当前环境亮度与色温在参数映射表中选取最接近的显示参数。第三步,调用MCAPI函数接口自动调整设备参数。最后,本文搭建了实验系统,并从时间效率、场景融合视觉效果、匹配误差、亮度偏差与色彩偏差、复原场景与原始场景对比度这五个方面评价实验系统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自适应场景变换及显示系统能够在不同场景中准确复原场景内容,同时确保亮度与色彩的一致性,单次变换仅需283ms,显示内容错位约1%,在CIE1976L*a*b*均匀颜色空间中亮度偏差与色彩偏差分别为3.8、12.4,复原场景与原始场景对比度为15.8%。

赵凡[10](2020)在《爆炸喷涂制备二氧化硅包覆磷光粉复合发光涂层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高铝青铜合金(Cu-14Al-X)优异的耐磨蚀性能和长余辉材料(SrAl2O4:Eu2+,Dy3+)的发光性能相结合,通过爆炸喷涂方式制备的新型自敏检测涂层,可以通过手持紫外灯照射,实时监测设备和工件表面的磨损腐蚀情况,是一种具有耐磨蚀防护和检测效果的新型功能涂层。高铝青铜合金由于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磨蚀性能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加工制造、海洋防护、汽车生产等领域。长余辉材料铝酸锶的掺杂不但能提高高铝青铜合金涂层的耐磨蚀性能,也赋予了涂层发光检测功能。但是在爆炸喷涂工艺中喷焰的热效应和高动能会造成铝酸锶粉末发光猝灭,此外发光材料铝酸锶本身耐水性差的缺点,会严重影响到复合发光涂层的发光指示效果和耐腐蚀性能。本课题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长余辉材料铝酸锶粉体表面制备SiO2包覆膜层,以改善发光粉末的耐水性,降低铝酸锶颗粒在制备过程中的猝灭,系统的研究SiO2包覆前后以及SiO2包覆量对复合涂层力学性能、发光指示功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SiO2包覆量下复合涂层在酸、碱、盐溶液中的电化学特性和耐腐蚀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溶胶-凝胶法改变正硅酸四乙酯在前驱体的配比,在铝酸锶粉体表面制备包覆比为5%、10%、15%、20%的无机SiO2膜层,采用爆炸喷涂工艺制备不同包覆量下SiO2-SrAl2O4/Cu-14Al-X复合发光涂层。在复合涂层中铝酸锶的二氧化硅包覆膜层结构完整,包覆膜层可以有效增强铝酸锶颗粒的粉末硬度,20%SiO2包覆量的铝酸锶粉末硬度达到了564.5 HV。随着包覆量的增加,复合发光涂层的硬度也得到了增强,20%SiO2包覆量复合涂层硬度达到506.7 HV,比未包覆的复合涂层增强了36.6%。2.随着二氧化硅包覆量的增加,复合涂层的发射峰值明显增大,包覆膜层没有破坏铝酸锶的发光机制,还可以有效的减弱喷涂中发光颗粒的机械猝灭和热猝灭,20%SiO2包覆量复合涂层的发光指示效果最佳。3.将不同SiO2包覆量复合涂层分别浸泡在3.5%NaCl、5%H2SO4、5%NaOH溶液中,计算涂层的腐蚀速率和腐蚀深度,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不同包覆量复合涂层在酸碱盐溶液中的电化学特性。随着SiO2包覆量的增加,包覆膜层可以有效降低复合发光涂层在盐溶液和酸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增强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在碱性溶液中,二氧化硅的膜层只能起到延缓腐蚀的作用。4.通过HT-1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SiO2包覆量复合涂层进行干摩擦实验。随着SiO2包覆量的增加,包覆后复合涂层的硬度提高,磨损量减小。由于SiO2摩屑存在一定的自润滑效果,包覆后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相对稳定,15%SiO2包覆量下复合涂层摩擦系数为0.182,具有最优的摩擦性能。5.在相同发光粒子占比率下,研究热压烧结、冷喷涂、爆炸喷涂和等离子喷涂制备复合发光涂层中SrAl2O4:Eu2+,Dy3+颗粒的猝灭,等离子涂层中铝酸锶的猝灭最严重,冷喷涂制备中猝灭主要集中在深层能级。SiO2的包覆可以有效的降低铝酸锶在制备过程中的猝灭,提高涂层的发光性能。

二、NEC等离子显示器50MP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EC等离子显示器50MP2(论文提纲范文)

(2)2738模具钢的工业机器人激光淬火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模具表面质量强化技术
        1.2.1 火焰加热模具表面淬火
        1.2.2 感应线圈加热淬火
        1.2.3 激光淬火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激光淬火设备与工艺的研究
        1.3.2 激光器与整形镜头的研究
    1.4 激光淬火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激光淬火工作站搭建
    2.1 激光发生器载体选择
    2.2 激光发生器选择
    2.3 激光淬火头选择
    2.4 冷却系统选择
    2.5 激光淬火设备集成
第3章 实验设计
    3.1 实验材料
    3.2 工艺参数理论
    3.3 机器人激光淬火
    3.4 硬度测量
    3.5 金相实验
    3.6 淬硬层尺寸测量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光斑移动速率与淬火质量的关系
        4.1.1 淬硬层尺寸分析
        4.1.2 表面硬度值分析
        4.1.3 截面硬度分析
    4.2 激光输出功率与淬火带质量的关系
        4.2.1 淬硬层尺寸分析
        4.2.2 模型二次实验验证
        4.2.3 表面硬度值分析
        4.2.4 截面硬度分析
    4.3 激光入射角度与淬火带质量的关系
        4.3.1 淬硬层尺寸分析
        4.3.2 表面硬度值分析
        4.3.3 截面硬度分析
        4.3.4 建立模型
    4.4 搭接率与淬火带质量的关系
        4.4.1 形貌分析
        4.4.2 表面硬度值分析
        4.4.3 截面硬度分析
        4.4.4 截面硬度均匀性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彩色偏振滤光片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偏振片的分类
        1.2.1 反射偏振片
        1.2.2 二向色性偏振片
        1.2.3 散射型偏振片
        1.2.4 金属丝光栅
        1.2.5 活性不拉伸偏振片
    1.3 亚波长光栅光子器件研究现状
        1.3.1 亚波长光栅光子器件概述
        1.3.2 亚波长光栅滤光器件
        1.3.3 亚波长光栅偏振器件
    1.4 亚波长光栅中的共振现象
        1.4.1 导模共振现象
        1.4.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亚波长单层金属光栅偏振片
    2.1 引言
    2.2 单层金属光栅偏振特性分析
        2.2.1 金属光栅厚度的影响
        2.2.2 金属光栅周期的影响
        2.2.3 填充因子的影响
    2.3 高折射率介质光栅层的单层金属光栅透射特性分析
        2.3.1 光栅周期的影响
        2.3.2 占宽比的影响
        2.3.3 光栅周期的影响
    2.4 结论
第3章 亚波长双层金属光栅偏振片
    3.1 引言
    3.2 双层金属光栅偏振透射性能
    3.3 Al双层金属光栅偏振性能及滤光能力分析
        3.3.1 介质光栅厚度对Al双层金属光栅的影响
        3.3.2 金属光栅厚度对Al双层金属光栅的影响
        3.3.3 填充因子对Al双层金属光栅的影响
        3.3.4 周期对Al双层金属光栅的影响
    3.4 Ag双层金属光栅偏振性能及滤光能力分析
        3.4.1 介质光栅厚度对Ag双层金属光栅的影响
        3.4.2 金属光栅厚度对Ag双层金属光栅的影响
        3.4.3填充因子对Ag双层金属光栅的影响
        3.4.4 周期对Ag双层金属光栅的影响
    3.5 滤光能力分析比较
    3.6 结论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POSS荧光凝胶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生物质硅提取和利用
        1.2.1 生物质硅提取的意义
        1.2.2 生物质硅应用
    1.3 POSS的结构和性质
    1.4 POSS杂化材料的制备工艺
        1.4.1 硅烷水解法
        1.4.2 官能团转化衍生法
        1.4.3 顶角-戴帽法
        1.4.4 催化重排法
    1.5 POSS杂化材料的应用
        1.5.1 POSS在聚合物材料方面的应用
        1.5.2 POSS在发光材料方面的应用
    1.6 稀土材料的发光及应用
        1.6.1 稀土材料发光原理
        1.6.2 稀土材料在发光领域的应用
    1.7 琼脂水凝胶
        1.7.1 琼脂水凝胶的结构
        1.7.2 琼脂水凝胶的应用
        1.7.3 琼脂水凝胶的发展前景
    1.8 电子激发态理论研究
        1.8.1 密度泛函理论(DFT)
        1.8.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1.8.3 空穴-电子分析
    1.9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9.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9.2 本文研究内容
2 含铕POSS配合物凝胶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配合物凝胶的制备
        2.2.3 表征方法
        2.2.4 理论计算方法
    2.3 配合物结构特征分析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硅核磁分析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 光学性质探究
        2.4.1 紫外光谱分析
        2.4.2 荧光光谱分析
        2.4.3 磷光光谱分析
        2.4.4 配位环境分析
        2.4.5 荧光寿命及能量传递效率分析
    2.5 电子结构特征
        2.5.1 配合物以及配体电子吸收光谱分析
        2.5.2 空穴&电子分析
        2.5.3 前线轨道分析
    2.6 电荷转移特征
    2.7 本章小结
3 酰胺化POSS基聚集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OAP-POSS的合成
        3.2.3 PAOP的合成
        3.2.4 CAP的合成
        3.2.5 表征方法
        3.2.6 理论计算方法
    3.3 结构特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质谱分析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3.5 光学性质探究
    3.4 PAOP光物理性质
    3.5 CAP光物理性质
    3.6 PAOP离子检测及机理
    3.7 PAOP检测机理理论探究
        3.7.1 基态分子势能
        3.7.2 分子电势
    3.8 本章小结
4 POSS基分子嵌入琼脂水凝胶制备及检测机理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琼脂水凝胶的合成
        4.2.3 PAOP掺杂琼脂水凝胶的合成
        4.2.4 CAP掺杂琼脂水凝胶的合成
        4.2.5 表征方法
    4.3 结构特征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扫描电镜分析
    4.4 热稳定性分析
    4.5 力学性能分析
    4.6 CAP在琼脂水凝胶中的负载机制
    4.7 琼脂水凝胶中荧光分子嵌入发光机制
    4.8 离子检测
        4.8.1 离子响应浓度与时间
        4.8.2 离子选择性
        4.8.3 离子吸附性
        4.8.4 CAP-Fe~(3+)水凝胶的光热性能评估
    4.9 本章小结
绪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钠添加剂对钼钠合金靶材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钼及钼合金发展现状
    1.2 钼及钼合金的应用
        1.2.1 在传统工业领域的应用
        1.2.2 在某些领域的特殊应用
        1.2.3 在新兴领域的应用
    1.3 钼合金的种类
        1.3.1 TZM和 TZC钼合金
        1.3.2 ASK钼合金
        1.3.3 稀土钼合金
        1.3.4 钼铼合金
        1.3.5 钼钠合金
    1.4 钼合金靶材的介绍
    1.5 钼钠合金靶材的探究及发展应用
        1.5.1 钼钠合金靶材的研究进展
        1.5.2 钼钠合金靶材的制备
        1.5.3 钼钠合金靶材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实验内容
    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式
        2.2.1 粉体混合
        2.2.2 压力成形
        2.2.3 真空烧结
        2.2.4 钼钠合金靶加工
    2.3 分析测试
        2.3.1 金相试样制备与观察
        2.3.2 物相分析
        2.3.3 密度测试
        2.3.4 硬度测试
        2.3.5 表面粗糙度测试
        2.3.6 化学成分测试
3 钠添加剂对钼钠合金性能的影响
    3.1 Na_2MoO_4·2H_2O掺杂制备钼钠合金
        3.1.1 烧结温度对钼钠合金性能的影响
        3.1.2 Na掺杂量对钼钠合金性能的影响
        3.1.3 保温时间对钼钠合金性能的影响
        3.1.4 烧结样品成分检测
    3.2 Na_2CO_3掺杂制备钼钠合金
        3.2.1 烧结温度对钼钠合金性能的影响
        3.2.2 Na掺杂量对钼钠合金性能的影响
        3.2.3 保温时间对钼钠合金性能的影响
        3.2.4 烧结样品成分检测
    3.3 NaOH掺杂制备钼钠合金
        3.3.1 钼钠合金粉体潮解对钼钠合金宏观形貌的影响
        3.3.2 烧结温度对钼钠合金性能的影响
        3.3.3 Na掺杂量对钼钠合金性能的影响
        3.3.4 保温时间对钼钠合金性能的影响
        3.3.5 烧结样品成分检测
    3.4 添加剂制备钼钠合金间的比较分析
        3.4.1 合金的显微组织对比
        3.4.2 合金的密度、硬度及成分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钼钠合金(Mo-Na)靶材的制备加工
    4.1 模具加工设计
        4.1.1 模具选材要求
        4.1.2 模具加工要求
        4.1.3 模具热处理要求
    4.2 钼钠合金靶材制备
        4.2.1 靶坯压力成型
        4.2.2 靶坯真空烧结
    4.3 钼钠合金单体靶材加工
        4.3.1 加工工艺流程选择
        4.3.2 单体靶材加工
        4.3.3 清洁与包装
    4.4 钼钠合金(Mo-Na)靶检验与分析
        4.4.1 样品尺寸
        4.4.2 样品宏观形貌
        4.4.3 密度测试
        4.4.4 表面粗糙度测试
        4.4.5 内部检测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石墨烯负载银、铜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石墨烯的概述
        1.2.1 石墨烯的结构
        1.2.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2.3 石墨烯的应用
    1.3 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的概述
        1.3.1 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3.2 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抗菌剂的研究进展
        1.4.1 抗菌剂的分类
        1.4.2 石墨烯的抗菌性能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Ag-NPs/G的制备
        2.2.3 Ag-M_tNPs/M_pG的制备
        2.2.4 结构表征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纳米复合材料的电镜表征
        2.3.2 不同纳米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2.3.3 不同纳米复合材料的Raman分析
        2.3.4 不同纳米复合材料的FTIR分析
        2.3.5 不同纳米复合材料的BET分析
        2.3.6 不同纳米复合材料的ICP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2 LB培养基的配制
        3.2.3 抗菌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性能分析
        3.3.2 不同Ag担载量的Ag-M_tNPs/M_pG-2h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性能分析
        3.3.3 不同量的Ag-M_tNPs/M_pG-2h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性能分析
        3.3.4 不同材料处理后大肠杆菌的TEM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Cu-NPs/G的制备
        4.2.3 结构表征与分析
        4.2.4 LB培养基的配制
        4.2.5 抗菌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u-NPs/G纳米复合材料的电镜表征
        4.3.2 Cu-NPs/G纳米复合材料的Raman分析
        4.3.3 Cu-NPs/G纳米复合材料的FTIR分析
        4.3.4 Cu-NPs/G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7)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BPH的手术治疗
        (二)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腺体组织残留原因
        (三) 前列腺切除术的体位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择与临床资料
        (一) 对象来源
        (二) 入选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脱落标准
        (五) 样本量确定
        (六) 分组
    二、麻醉方式与仪器设备
        (一) 麻醉方式
        (二) 仪器设备
    三、干预方法与步骤
        (一) 术前访视与术前基线资料记录
        (二) 器械准备
        (三) 手术步骤与术中干预
        (四) 术后护理干预
        (五) 出院随访检查与记录
    四、观察指标
        (一) 术前观察指标
        (二) 术中观察指标
        (三) 术后观察指标
        (四) 随访观察指标
    五、统计分析
    六、质量控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研究进程
    二、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三、两组术中观察指标比较
        (一)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切除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二) 生命体征
        (三) 体位舒适度评分
        (四) 并发症
    四、两组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一) 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二) 出血
        (三) 并发症
    五、两组随访观察指标比较
        (一) IPSS评分
        (二) PVR
        (三) Qmax
        (四) 出血
        (五) 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一、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切除率和手术效率的影响
        (一)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和切除率的影响
        (二)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手术时间的影响
    二、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一) 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二) 生命体征与体位舒适度的影响
        (三)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出血的影响
    三、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效果的影响
        (一) 对膀胱冲洗、留置导尿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
        (二) IPSS、Qmax、PVR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简表
附录
致谢

(8)倾斜式玻璃检测系统运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倾斜式运动控制系统总体规划与硬件设计
    2.1 倾斜式自动光学检测仪器的基本架构与工作流程
    2.2 倾斜式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3 控制模块设计
        2.3.1 运动控制器MP2300S
        2.3.2 人机交互界面触摸屏
        2.3.3 M-II总线
    2.4 伺服驱动模块设计
        2.4.1 SGM7J系列电机
        2.4.2 伺服单元设计
    2.5 输入输出模块设计
    2.6 电源模块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倾斜式运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1 系统软件总体规划设计
    3.2 编程环境
    3.3 初始化功能实现
    3.4 运动程序和辅板程序
    3.5 正常模式实现
    3.6 工程模式实现
    3.7 与人机界面信息交互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机界面软件设计
    4.1 程序架构设计
        4.1.1 人机界面功能规划
        4.1.2 软件程序架构
    4.2 人机界面设计
        4.2.1 功能分析与总体规划
        4.2.2 布局设计与功能实现
    4.3 多线程设计
        4.3.1 系统启动
        4.3.2 线程间通信
    4.4 人机界面通信
        4.4.1 扩展MEMOBUS协议
        4.4.2 数据结构
        4.4.3 通信网络
        4.4.4 socket编程
        4.4.5 IMP指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倾斜式运动控制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输入输出量测试
    5.2 软件功能与开关量测试
    5.3 电机运动性能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9)光学自适应场景变换及显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适应场景变换及显示系统研究现状
        1.2.2 人眼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1.2.3 深度相机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与创新点
2 自适应场景变换及显示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组成及基本工作流程
    2.2 设备选型
        2.2.1 位置监测相机
        2.2.2 图像采集相机
        2.2.3 RGBC颜色传感器
        2.2.4 显示设备与处理器
    2.3 关键技术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深度相机的显示区域计算方法
    3.1 相机成像模型
    3.2 坐标转换模型
    3.3 基于深度相机的人眼检测与位置提取方法
        3.3.1 MTCNN人眼检测算法及实现方法
        3.3.2 观察者位置计算方法
    3.4 显示区域计算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环境光检测的显示参数控制方法
    4.1 基于RGBC颜色传感器的亮度色温估计方法
        4.1.1 RGBC数据估计亮度
        4.1.2 RGBC数据估计色温
    4.2 显示参数映射方法
        4.2.1 手动标定
        4.2.2 自动映射
    4.3 显示参数调节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结果
    5.1 实验验证装置
    5.2 算法流程及时间效率
    5.3 场景融合实验
        5.3.1 相机内参矩阵标定
        5.3.2 人眼检测实验结果
        5.3.3 场景融合实验结果
    5.4 匹配误差评价实验
    5.5 亮度偏差与色彩偏差评价
    5.6 复原场景与原始场景对比度评价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

(10)爆炸喷涂制备二氧化硅包覆磷光粉复合发光涂层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铝青铜合金
        1.1.1 铝青铜合金简介
        1.1.2 铝青铜合金在涂层领域的研究现状
    1.2 发光复合涂层
        1.2.1 发光复合涂层简介
        1.2.2 发光复合涂层的研究现状
    1.3 发光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
        1.3.1 发光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简介
        1.3.2 包覆改性材料的选择
        1.3.3 包覆工艺的选择
        1.3.4 发光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复合涂层制备技术
        1.4.1 复合涂层制备技术简介
        1.4.2 涂层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SiO_2包覆磷光粉复合涂层制备及实验方案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1 铝酸盐磷光材料
        2.2.2 金属基质材料
        2.2.3 实验设备
    2.3 SiO_2包覆磷光粉体制备
    2.4 爆炸喷涂制备发光复合涂层
    2.5 检测与分析
        2.5.1 显微硬度测试
        2.5.2 松装密度检测
        2.5.3 粉末粒度检测
        2.5.4 扫描电镜分析
        2.5.5 发光性能检测
        2.5.6 静态浸泡分析
        2.5.7 电化学工作站分析
        2.5.8 摩擦磨损试验
第三章 SiO_2包覆磷光粉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和发光性能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3 SiO_2包覆磷光粉性能分析
        3.3.1 SiO_2包覆磷光粉表面形貌
        3.3.2 SiO_2包覆磷光粉粒径及物相
        3.3.3 SiO_2包覆磷光粉发光性能
    3.4 SiO_2包覆量对复合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复合涂层表面形貌
        3.4.2 复合涂层截面形貌
        3.4.3 复合涂层显微硬度
    3.5 SiO_2包覆量对复合涂层发光性能的影响
        3.5.1 复合涂层发射光谱
        3.5.2 复合涂层余辉衰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O_2包覆磷光粉复合涂层的腐蚀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复合涂层在盐溶液中的腐蚀性能
        4.3.1 静态浸泡腐蚀
        4.3.2 电化学腐蚀
    4.4 复合涂层在碱性溶液中的腐蚀性能
        4.4.1 静态浸泡腐蚀
        4.4.2 电化学腐蚀
    4.5 复合涂层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性能
        4.5.1 静态浸泡腐蚀
        4.5.2 电化学腐蚀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O_2包覆磷光粉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复合涂层摩擦系数和磨损量
        5.3.2 复合涂层摩擦磨损形貌
        5.3.3 复合涂层发光指示效果
    5.4 分析与讨论
        5.4.1 磷光粉SiO_2包覆量对复合涂层磨损形貌的影响
        5.4.2 磷光粉SiO_2包覆量对复合涂层摩擦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制备工艺对复合发光涂层中铝酸锶发光性能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3.1 发射光谱分析
        6.3.2 复合涂层中铝酸锶的电子浓度
    6.4 分析与讨论
        6.4.1 热压烧结对复合涂层中铝酸锶发光性能的影响
        6.4.2 冷喷涂对复合涂层中铝酸锶发光性能的影响
        6.4.3 热喷涂对复合涂层中铝酸锶发光性能的影响
    6.5 SiO_2包覆对涂层中铝酸锶电子浓度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NEC等离子显示器50MP2(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A型金属共轭聚合物的有机忆阻器研究[D]. 马晨曦.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2738模具钢的工业机器人激光淬火工艺研究[D]. 米炫霖.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彩色偏振滤光片的性能研究[D]. 任思贤. 扬州大学, 2021(08)
  • [4]POSS荧光凝胶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D]. 李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5]钠添加剂对钼钠合金靶材性能影响研究[D]. 张雅斌.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6]石墨烯负载银、铜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D]. 孟凡池. 辽宁大学, 2020(01)
  • [7]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D]. 卢明曼. 苏州大学, 2020(02)
  • [8]倾斜式玻璃检测系统运动控制技术研究[D]. 冯方.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光学自适应场景变换及显示研究[D]. 董月. 浙江大学, 2020(02)
  • [10]爆炸喷涂制备二氧化硅包覆磷光粉复合发光涂层工艺及性能研究[D]. 赵凡.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NEC等离子显示器50MP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