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肠黏膜下血管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张良宇,姜正艳,文卫[1](2021)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之肝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作为胆道出血中极为罕见的病因,了解其诊治方法,对于临床上病因不明的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1例肝假性动脉瘤破裂致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经过,旨在帮助临床内科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杨潇,王丽波,徐红,李文[2](2021)在《小肠海绵状血管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本文介绍2例临床表现不同的小肠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病例1以黑便为主诉,小肠镜下可见红色扁平黏膜隆起,行部分小肠切除术,预后良好。病例2以呕吐为主诉,行小肠镜检查可见环周弥漫型黏膜增厚伴肠腔狭窄,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
刘力源[3](2021)在《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分析及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文中认为背景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是一种极其少见的脉管肿瘤,儿童与成年人均可发病,以儿童群体较为常见。本病亦称鞋钉样血管内皮瘤(hobnail haemangioendothelioma)、Dabska瘤(Dabska tumour),其在《骨与软组织肿瘤WHO分类》(第5版)中被归类为中间性偶有转移型脉管肿瘤(ICD-O编码:9135/1;ICD11编码:XH4SY7)[1][1]。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极为罕见,与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相关的病例报道数量较少,与其有关的研究资料及诊断经验亟需进一步积累,而根据现有病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临床病理特征将对该疾病的诊疗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目的对一例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进行病例分析,并对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进行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等进行研究探讨。方法本文报道了一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右侧大腿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并对国内外与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相关病例报告进行文献复习,结合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患者的临床病史、检验报告、影像资料、病理诊断,对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性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促进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病理诊断、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工作的发展。结果检索国内外与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有关的全部文献,总共查找到97例(包括本例在内)。现总结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主要特征:(1)发病年龄:患者年龄跨度大,出生2天~83岁均可见,患者平均年龄为28岁,中位数年龄22岁;(2)群体分布: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在儿童及成年人中均可见,相对于青壮年、中年及老年群体,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在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3)性别差异:至今共发现女性患者53例,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略为多见;(4)发病部位: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既可发生于四肢、躯干、头颈部,也可见于乳腺、脾脏、小肠、睾丸、骨骼等全身其他各部位;(5)临床特点:常为发生于皮肤或皮下无痛性肿物或包块,呈缓慢性生长,被覆紫色皮肤者可出现变色;(6)肉眼观察:肿瘤最大直径范围为0.7cm~50cm,肿物最大直径平均值为6.7cm,中位数为4.1cm;多位于皮下及真皮层,切面多为粉红、淡黄或浅蓝色,周界不清,部分可有囊性变或表面溃疡;(7)病理诊断:光镜下可见真皮内血管增生,管腔内可见乳头状突起,衬覆增大的立方形或柱状的内皮细胞,呈火柴头样或鞋钉样凸向管腔,乳头状结构中央为玻璃样轴心,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肿瘤内皮细胞可表达CD31、CD34、VEGFR-3及FⅧ;电镜下可见Weibel-Palade小体;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同时需与网状血管内皮瘤、鞋钉样血管瘤、复合性血管内皮瘤等进行相关鉴别;(8)目前主要推荐的治疗措施为局部广泛切除术,怀疑淋巴结转移者可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必要时予以放疗、化疗或热疗等其他治疗;(9)随访时间:15天~17年不等,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结论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十分罕见,属于中间性偶有转移型肿瘤,可依据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及电镜超微结构进行诊断,目前首选局部广泛切除手术治疗,怀疑淋巴结转移者可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必要时予以放疗、化疗或热疗等其他治疗,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并长期随访。
周娇娇[4](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郭蕾娜[5](2020)在《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是一个基于形态学的概念,凡是发生于结直肠,结肠镜下表现为凸向腔内这一形态学改变的,均可称之为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病变可起源于结直肠的黏膜层或黏膜层以下,可为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可为良性、恶性或潜在恶性。主要包括息肉、肿瘤、炎症等。结肠镜是发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最敏感的检查手段。目前对于结直肠疾病,国内外文献大多为单病研究,探讨其发病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引起某一形态学改变的多种病因进行总结分析的文献很少。对于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多研究超声内镜在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疗中的应用或侧重于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评估,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症状、病因、内镜和病理特征总结分析的文献很少。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症状、不同病因做一总结分析,描述各类疾病的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加深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不同病种的认识,为临床工作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症状、结肠镜表现、组织病理学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筛选后最终纳入本次研究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共1950例,男女比1.9:1,平均年龄58.1±12.2岁。无肠道症状患者最多见(50.3%,980/1950),腹痛为最常见的症状(18.5%,361/1950)。病因以结直肠息肉最常见(71.0%,1384/1950),其次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20.9%,407/1950)、炎症性疾病(5.1%,100/1950)、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2.2%,43/1950)、淋巴瘤(0.4%,8/1950)及其他少见疾病(0.4%,8/1950)。2.结直肠息肉是最常见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共1384例,男女比2.0:1。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95.6%,1323/1384),常为多发(68.5%,948/1384),分布在左半结肠(47.2%,653/1384),直径<1cm(76.2%,1055/1384)。病理类型以腺瘤最常见(79.4%,1099/1384),其中又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对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组和不伴HGIN组进行比较,年龄、便血、息肉部位分布、直径、病理类型在两组间的差异经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提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3.CRC 407例,男女比1.5:1,≥60岁患者占67.3%(274/407)。除3例多原发CRC外,其余404例为单发,最多见于直肠(51.5%,208/404),其次为乙状结肠(17.8%,72/404)。早期CRC在内镜下多为息肉状黏膜隆起,进展期CRC多为具有占位效应的巨大不规则黏膜隆起。组织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4.炎症性疾病100例,其中以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最常见(80.0%,80/100),其次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 7.0%,17/100),肠结核、肠白塞病、黄色瘤样肉芽肿各1例。内镜下黏膜隆起的形态多样,有时可为类似CRC的占位性病变。活检病理多无特异性,提示肠黏膜急和(或)慢性炎症,可有肉芽肿形成。5.SMTs 43例,最常见的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58.1%,25/43),其余依次为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血管瘤、淋巴管瘤。SMTs多为单发,多见于直肠,直径<lcm,表面光滑的黏膜下隆起,少数也可为息肉样黏膜隆起、占位性病变,需与上皮性息肉和恶性肿瘤鉴别。6.淋巴瘤8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熟B淋巴细胞来源。多见于回盲部(6/8),形态表现多样,可为颗粒样淋巴滤泡样增生、息肉样、结节状、片状或不规则黏膜隆起等。部分病例在内镜活检病理未行免疫组化前提示为炎症。7.其他少见疾病包括结直肠转移性肿瘤4例,结肠气囊肿症3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其中转移性肿瘤内镜下表现与CRC相似。结论1.约半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患者无肠道症状,内镜筛查对于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结直肠息肉为最常见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其次为CRC、炎症性疾病,SMTs、淋巴瘤相对较少。2.结直肠息肉多见于男性,40岁以上人群,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为主,腺瘤中又以管状腺瘤最常见;腺瘤伴HGIN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左半结肠,直径多大于1 cm,便血是HGIN的预警症状,相比较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锯齿状腺瘤更可能发生HGIN。3.CRC多见于男性,60岁以上人群,左半结肠;早期CRC在内镜下多为息肉状黏膜隆起,进展期CRC多为具有占位效应的巨大不规则黏膜隆起。4.结直肠炎症性疾病如UC、肠结核、肠白塞病均可表现为隆起性病变;内镜活检病理多无特异性,许多肠黏膜炎症未能明确病因,需随访观察。5.SMTs多位于直肠,直径<1cm,为单发表面光滑的黏膜下隆起,少数也可为息肉样黏膜隆起、占位性病变,需与上皮性息肉和恶性肿瘤鉴别;最常见的为NENs。6.结直肠淋巴瘤多见于回盲部,内镜下隆起的形态多种多样,无特异性;有时内镜活检病理可能仅提示为黏膜炎症,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确诊。7.结直肠的转移性肿瘤罕见,但内镜下表现与CRC相似,应注意鉴别。
张程[6](2019)在《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胃黏膜下病变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内镜探查到的胃黏膜下病变多为良性病变,却也存在少数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手段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进行诊断与鉴别。普通内镜对于对胃黏膜表面显示良好,但无法评估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结合了胃镜与超声技术的优势,可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大小、回声结构进行评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本研究主要探讨胃黏膜下病变诊疗特点及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2005-2017年间在我院内镜中心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资料,总结各种胃黏膜下病变内镜及超声特点、影像学检查、诊疗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随访情况。结果:2005-2017年间,我院内镜中心行EUS检查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5201例,男女比例为1:1.50,患者年龄在12-89岁之间,中位年龄55岁。EUS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者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发病率最高(60.35%),异位胰腺(21.17%)、脂肪瘤(6.65%)次之,其余病种均较少见。EUS下胃GISTs主要多位于胃底、胃体,起源于固有肌层;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胃脂肪瘤多位于胃窦、胃体,起源于黏膜下层;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贲门处,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位于胃体、胃底,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炎性纤维性息肉均位于胃窦,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孤立性胃曲张静脉好发于胃底,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胃神经鞘瘤、胃囊肿、深在性囊性胃炎及胃血管相关病变因术后病理符合例数过少,难以汇总病变特征。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EUS对各类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各不相同,胃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最高(70.83%),间质瘤次之(67.14%),胃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43.75%、29.41%,其他病变因样本量过少难以进行有效的总结与统计。随访发现胃黏膜下肿瘤病灶在随访期间体积常无明显增长或增长缓慢,术后多无复发,仅少量胃GISTs病例术后随访发现复发。本组胃GISTs发病率最高,样本量最大。EUS初诊胃GISTs并接受切除治疗者中,共计378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与EUS初步诊断相一致。EUS初诊胃GISTs而术后病理结果不符合者共计185例,误诊病种达23种,以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异位胰腺最为常见。病理组织通过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获得,内镜手术成功率稍低于外科手术(P<0.001),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657)。在性别、年龄、瘤体≥3cm、病灶表面糜烂或溃疡、出血、钙化、内部液化坏死等特征中寻找与胃GISTs良恶性相关的因子,发现瘤体≥3cm(P<0.001)、表面糜烂溃疡(P<0.001)、液化坏死(P<0.001)、出血(P=0.042)、患病年龄(P=0.025)与间质瘤高侵袭风险有关。另一方面,肿瘤内部钙化(P=0.263)、患者性别(P=0.646)与侵袭危险度无明显相关。结论:胃黏膜下病变好发于中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涉及病种广泛,胃GISTs最为多见。EUS可有效评估各类胃黏膜下病变的部位、起源层次、内部回声、边界等信息。EUS的诊断符合率因病种而异,对于脂肪瘤、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相对更高,对胃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诊断价值仍有待提高。手术与内镜治疗均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有效处理方式。胃黏膜下病变多进展缓慢,临床上常表现为良性进程,但也存在小部分恶性表现。对于胃GISTs、神经内分泌肿瘤、深在性囊性胃炎,术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EUS在胃黏膜下病变的随访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可评估疾病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丁雪丽,荆雪,于亚男[7](2018)在《小肠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小肠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A)极其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容易漏诊和误诊。本文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展作一概述。
陈宏,李梅,杨茹怡[8](2015)在《结肠直肠淋巴管瘤(附2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结肠直肠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道本院收治的2例结肠淋巴管瘤病例,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医学网中有关结肠直肠淋巴管瘤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方法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共计12篇文献,15例病人(包括本院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9.1±17.5)(0.571.0)岁。所有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其中结肠11例,直肠4例。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行病变肠段切除术,3例行内镜治疗,1例合并直肠癌行Dixon手术。结论:结肠直肠淋巴管瘤极为罕见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依据术后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结肠直肠淋巴管瘤首选治疗方法。>2 cm的结肠直肠淋巴管瘤行病变肠段切除,≤2 cm者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夏迪,陆珍凤,周军,周晓军,印洪林[9](2014)在《成人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类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病理研究资料。方法复习3例成人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资料,对肿瘤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结合文献讨论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3例均为成人,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447岁。临床首发症状同为下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出血和黑便,但腹部查体均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炎性肠病。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病变位于小肠黏膜下及肠系膜内,淋巴管呈不规则丛状囊性扩张,形态不一,肿瘤性淋巴管有不连续平滑肌围绕,壁内衬扁平上皮,腔内含淋巴液,间质内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其中1例合并小肠系膜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淋巴管瘤内皮细胞CD31、D2-40和FⅧ(+),CD34、SMA、EMA和CKpan(-)。结论小肠淋巴管瘤临床十分少见,临床首发症状以下消化道出血为特征,病理上病变可以累及小肠壁黏膜全层、肌层和肠系膜,呈蔓状分布并发分叶状毛细血管瘤。治疗首选切除肿瘤性肠段。
戴鑫,吕宗舜,王邦茂[10](2012)在《小肠淋巴管瘤: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小肠全长约600 cm,占消化道长度的70%~80%,其黏膜表面积占胃肠道黏膜面积的90%,但是小肠肿瘤的发病率较低,其良性和恶性肿瘤之和仅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5%~10%,而小肠良性肿瘤仅占小肠肿瘤的1/4左右。小肠淋巴管瘤则更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小肠良性肿瘤,每12 000个出生者中发生1例。目前相关文献多为单个病例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为小肠淋巴管瘤的
二、小肠黏膜下血管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肠黏膜下血管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3)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分析及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简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病例报道 |
2.1 临床病史 |
2.2 肉眼观察 |
2.3 病理检查 |
2.4 病理诊断 |
2.5 治疗及随访情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检索 |
3.2 病例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临床特征 |
4.2 巨检特征 |
4.3 病理特征 |
4.3.1 光镜特征 |
4.3.2 电镜特征 |
4.3.3 免疫组织化学 |
第5章 讨论 |
5.1 流行病学 |
5.2 临床特征 |
5.3 病理特征 |
5.4 鉴别诊断 |
5.5 治疗 |
5.6 预后 |
5.6.1 肿瘤大小 |
5.6.2 年龄 |
5.6.3 性别 |
5.7 随访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
4.1 经腹手术 |
4.2 经会阴手术 |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
4.4 注射疗法 |
5 小结 |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
7 小结 |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
1 明矾的概述 |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2 五倍子的概述 |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前言 |
1 研究数据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检索 |
1.2.1 CNKI检索 |
1.2.2 维普检索 |
1.2.3 万方检索 |
1.3 数据去重 |
1.3.1 数据去重方法 |
1.3.2 数据去重结果 |
1.4 数据校验 |
2 CiteSpace分析 |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
5 结论 |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
附件 |
(5)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超声内镜检查 |
2.4 胃黏膜下病变的处理 |
2.5 病理诊断 |
2.6 临床数据收集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胃GISTs |
3.2 胃异位胰腺 |
3.3 胃脂肪瘤 |
3.4 胃囊肿 |
3.5 胃孤立性静脉曲张 |
3.6 胃平滑肌瘤 |
3.7 胃血管相关病变 |
3.8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
3.9 深在性囊性胃炎 |
3.10 炎性纤维性息肉 |
3.11 胃神经鞘瘤 |
4 讨论 |
4.1 胃GISTs |
4.2 胃异位胰腺 |
4.3 胃脂肪瘤 |
4.4 胃囊肿 |
4.5 胃孤立性静脉曲张 |
4.6 胃平滑肌瘤 |
4.7 胃血管相关病变 |
4.8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
4.9 深在性囊性胃炎 |
4.10 炎性纤维性息肉 |
4.11 胃神经鞘瘤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小肠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
2 临床表现 |
3 诊断 |
3.1 实验室检查 |
3.2 影像学检查 |
3.3 消化道内镜检查 |
3.4 病理检查 |
4 鉴别诊断 |
5 治疗 |
6 预后 |
(8)结肠直肠淋巴管瘤(附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报道 |
二、文献复习 |
结果 |
一、发病年龄和性别 |
二、临床表现 |
三、发病部位和病灶直径 |
四、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 |
五、术前诊断 |
六、治疗方法 |
七、病理学检查 |
讨论 |
一、发病机制 |
二、流行病学 |
三、病理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治疗 |
(9)成人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方法 |
2 结果 |
2.1巨检 |
2.2镜检 |
2.3免疫组化 |
3 讨论 |
(10)小肠淋巴管瘤: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病因 |
3.2 临床表现 |
3.3 诊断 |
3.4 鉴别诊断 |
3.4.1 血管瘤 |
3.4.2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
3.4.3 淋巴管肌瘤病 |
3.5 治疗 |
3.6 预后 |
四、小肠黏膜下血管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之肝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诊治分析[J]. 张良宇,姜正艳,文卫.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1(12)
- [2]小肠海绵状血管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杨潇,王丽波,徐红,李文.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1(10)
- [3]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分析及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D]. 刘力源. 南昌大学, 2021(01)
-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分析[D]. 郭蕾娜. 山东大学, 2020(02)
- [6]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D]. 张程. 浙江大学, 2019(03)
- [7]小肠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J]. 丁雪丽,荆雪,于亚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8(02)
- [8]结肠直肠淋巴管瘤(附2例报告)[J]. 陈宏,李梅,杨茹怡.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02)
- [9]成人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病理分析[J]. 夏迪,陆珍凤,周军,周晓军,印洪林.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4(05)
- [10]小肠淋巴管瘤: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戴鑫,吕宗舜,王邦茂.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