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丘陵山区果树栽培管理

水土流失丘陵山区果树栽培管理

一、水土流失丘陵山地果树栽培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传和,贺涵,邵雪花,赖多,匡石滋,肖维强,何秀古[1](2021)在《菠萝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菠萝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包括菠萝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杂交育种、诱变选种、基因工程育种研究,以及菠萝种苗繁育、生产种植、催花、防寒防晒等栽培技术研究的新进展。此外,对未来菠萝育种研究与栽培技术研究主要方向进行展望。在菠萝种质资源精准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常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为主体,基因工程育种为辅助的育种体系是菠萝育种研究的主要方向。开展菠萝"黑心病"和"水菠萝"发生的机理研究,从生产源头降低"黑心病"和"水菠萝"发生的栽培技术措施研究,以及无损检测技术与智能化、省力化种植技术研究等是国内菠萝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牛清清,张琳,陈云峰,胡承孝,伍玉鹏[2](2021)在《生态栽培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栽培在果园面源污染防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不同生态栽培模式下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防治效果却缺少整体的认识,这制约了面源污染减排措施的制定。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73篇相关文献共1541个研究样本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果园普遍采用的"清耕制",生态栽培可使果园径流量减少59.5%,并使随径流产生的泥沙流失量减少86.9%,总氮流失量减少52.2%,总磷流失量减少65.4%;在本研究所选取的生草栽培、间作和覆盖栽培模式中,生草栽培模式在减少果园径流量及减缓泥沙流失和养分流失方面均要优于其他两种模式。进一步对生草栽培模式中的控制因子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生草在减少径流量和泥沙流失方面显着优于自然生草;全园生草在减少径流量、氮磷养分流失方面显着优于带状生草;禾本科植物在减缓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各方面均优于其他植物;绿肥翻压还田在减少果园径流量、减缓泥沙流失和总氮流失方面显着优于覆盖还田。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人工选择禾本科植物进行全园生草并适当时期进行翻压还田是减缓果园面源污染最优的生态栽培措施。

邵发琦[3](2021)在《肥水蚓坑措施下山地苹果优化施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

李中杰[4](2021)在《不同灌溉技术和灌水量的陕北山地苹果节水增产提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针对陕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及水资源匮乏且灌溉技术落后,山地苹果的产量和品质无法得到保证等问题,为探明陕北山地苹果适宜的灌溉技术和最佳灌水量,采用大田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选择8年生山地苹果树(寒富)为试材,设置4种灌溉技术(涌泉根灌技术、地表滴灌技术、微孔陶瓷根灌技术、地下滴灌技术)和3种灌水量(高水、中水、低水),采用完全组合设计,共1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山地苹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灌溉技术和灌水量下苹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苹果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适宜陕北山地苹果的灌溉技术和最佳灌水量。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果树日均耗水强度与果树耗水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全物候期内地表滴灌技术在各灌水量处理下耗水量及耗水强度等均最大,果树全物候期参考蒸腾蒸发量变化呈先升后降。不同物候期山地苹果树耗水量及参考蒸腾蒸发量大小均为果实膨大期最大,果实成熟期最小,果实膨大期为山地苹果树的主要耗水时期。(2)各灌溉技术下不同灌水量对苹果树生长变化有显着影响,其中苹果树新梢、苹果横径、纵径和果树叶面积指数生长动态变化均随生长天数的增加呈“平稳增长-快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趋势,符合作物生长的“S”型规律曲线。灌溉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中水处理能增加苹果树新梢长度和苹果果径;灌水量相同的条件下,涌泉根灌和地下滴灌技术对应的苹果树新梢、苹果果径和体积较大。Richards模型结果表明5月中旬-6月中旬为苹果树叶面积生长的主要阶段。(3)苹果树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灌水量的减少而降低,地表滴灌技术下苹果树叶片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c含量最低。苹果树叶片在中午13:00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相同灌溉技术下,随着灌水量的减少,不仅降低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还降低了叶片气孔导度(gs)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i),但胞间CO2浓度(Ci)增大。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叶片光合日均值影响显着,各灌溉技术下,Tr日均值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下降,而Ci日均值上升。涌泉根灌中水处理的叶片Pn和WUEi日均值最大,与其相比,其余处理Pn下降3.79%~27.22%,WUEi下降1.55%~18.36%。(4)苹果产量、灌水利用效率(IWUE)和耗水利用效率(CWUE)受灌溉技术和灌水量的影响显着。涌泉根灌中水处理处理的产量最高,陶瓷根灌低水处理的IWUE最大,地下滴灌中水处理的CWUE最大。同一灌溉技术下,减少灌水量会降低产量,增加IWUE和CWUE;同一灌水量下,涌泉根灌技术和地下滴灌技术能增加苹果产量,微孔陶瓷根灌技术和地下滴灌技术能提高IWUE和CWUE。(5)苹果的硬度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增大,减小灌水量能提升果肉内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苹果单果的重量、苹果色泽、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会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苹果硬度最大在地下滴灌中水处理,与涌泉根灌和陶瓷根灌中水处理无显着差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在陶瓷根灌低水处理;维生素C含量最大在涌泉根灌中水处理;果实含水率在陶瓷根灌中水处理最大,与涌泉根灌和地下滴灌中水处理无显着差异。(6)通过山地苹果产量、IWUE、CWUE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TOPSIS法中地下滴灌中水处理综合得分均最高,涌泉根灌中水处理与陶瓷根灌中水处理得分次之,地表滴灌高水与低水处理综合评价结果最低。综上所述,涌泉根灌中水处理的苹果增产提质显着,陶瓷根灌中水处理的苹果节水增产显着,地下滴灌中水处理兼顾节水和苹果增产提质,效果仅次于涌泉根灌中水和陶瓷根灌中水处理。因此,陕北山地苹果灌溉技术可选择涌泉根灌技术、地下滴灌技术或微孔陶瓷根灌技术,灌水量选择75%W1(W1:85%~95%θf)。

龚家建,王锋堂,马亚龙,杨小锋[5](2021)在《南方果茶园生草栽培草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生草栽培需要注重掌握的草种特性,回顾中国南方果茶园生草栽培主要选择应用的草种(白三叶草、柱花草、圆叶决明、罗顿豆、铺地木兰、百喜草、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及糙叶丰花草)的研究进展情况,归纳出草种研究存在开发与筛选不足、研究与应用不接轨、生草建植存在困难、育种研究不够重视4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草种开发筛选应遵从外在植物学性状适宜、与杂草竞争能力强、适应性能好、省力栽培及最好兼备一些其他功能性状的原则,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南方果茶园推广果园生草栽培选择草种提供参考。

沈佳欢[6](2021)在《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结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剧烈的内外部重组与分化。景观资源评价是识别传统村落资源内在组成和外在表现的重要工具,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杭州市15个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景观资源构成要素及特征,从景观资源质量、生态环境条件、规划利用条件3方面建立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综合评价体系,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其综合评价值,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聚落资源、人文资源四大类,归纳总结出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基本特征为:景观类型与功能多样性、空间结构与形式复杂性、农业景观与经济单一性、聚落空间格局集聚型、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2)构建了由景观资源质量、生态环境条件、规划利用条件3大准则层、8大指标层、25个因子层组成的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综合评价体系。(3)基于评价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5个传统村落进行评价,得出其综合评价值,对各村落景观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吸引力”“村落环境融合度”“街巷空间丰富度”“文化内涵感染力”“非遗艺术传承度”“节庆活动丰富性”“清洁度”“交通可达性”“知名度”“景源配置”“基础设施条件”等14个评价因子得分低于评价均值,为今后重点提升对象。(4)结合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结果,针对性提出“景观资源质量提升”“生态环境现状整治”“规划利用条件改善”3项优化策略,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提供经验借鉴和定量化支撑。

高阿娟[7](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成效显示种植特色经果林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土壤养分的改良功不可没,经果林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并给当地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刺梨种植过程中存在水肥施用不合理问题,导致刺梨果实品质降低。对喀斯特刺梨植株进行不同水肥处理,将水肥耦合对土壤环境、刺梨果实品质的影响结合起来,对刺梨果实品质的提升、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水肥耦合有关研究理论、刺梨生长需水需肥规律、刺梨果实生理学理论,针对石漠化治理水肥耦合与刺梨果实品质提升、刺梨管理过程施肥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8-2020年通过对刺梨种植地野外考察、选取传统肥料与新型肥料对研究区内60株刺梨植株进行水肥配施、14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8个刺梨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及单因素、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并通过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机理-机制-技术-应用示范进行系统研究,重点通过刺梨水肥耦合试验,阐明水肥耦合下刺梨土壤理化性质、刺梨果实品质的特征,揭示不同水肥处理对刺梨土壤环境、刺梨果实品质的影响,评价适宜刺梨提高果实品质的水肥配比,提出适宜刺梨生长的水肥耦合技术,集成刺梨品质优化调控技术并进行示范验证,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经果林的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两个研究区刺梨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在水肥处理和CK下均表现出逐层递减的垂直分布规律,水肥处理可以显着影响刺梨根部土壤理化性质(P<0.05),显着影响土壤养分的含量(P<0.05),灌水、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两个研究区刺梨地土壤肥力影响显着(P<0.05):在该实验中,土壤p H基本不随灌水施肥量变化,说明灌水施肥处理均未对刺梨的土壤生长环境造成影响,除p H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他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随着施肥水平升高,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研究中发现,土壤养分对灌水的响应较为复杂且不同肥力条件下差异较大,通过传统肥料与新型肥料配施,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改善。两个研究区内,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在W2条件下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达到最大,继续增大灌水量到W3水平,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降低,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灌水、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两个研究区刺梨地土壤肥力影响显着(P<0.05),进一步说明通过灌水施肥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2两个研究区刺梨在同一灌水或施肥条件下,果实品质指标随施肥或灌水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中水、低水处理下的刺梨果实品质指标明显高于高水处理,在W2F2(中水中肥)处理下,果实品质达到最佳,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个研究区土壤养分指标与刺梨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均具有相关性,且相关性多表现为极显着:各水肥处理下果实品质指标含量增加,且均在W2F2(中水中肥)表现最高,W3F1(高水低肥)表现最低,且低于CK处理,说明适当的水分亏缺有助于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果实品质指标的积累,提高刺梨果实的糖酸比等品质。W3(高水)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增多,土壤养分随含水量淋溶至深层土壤,而刺梨植株根系较浅,吸收到的养分较少,导致刺梨植株生长缓慢,影响刺梨果实品质。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个研究区不同水肥处理下土壤养分指标与刺梨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说明通过水肥处理影响土壤环境,而土壤环境又通过影响刺梨植株生长,进而影响果实品质。3以刺梨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实含水率、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黄酮、多酚为综合评价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法对两个研究区不同水肥处理刺梨各果实品质指标综合分析,结果均显示W2F2(中水中肥)处理得到刺梨果实品质最好,W3F1(高水低肥)处理最差:水肥配施对刺梨果实指标均具有显着影响,随着水肥施用量增多,刺梨果实各指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说明在适宜刺梨生长的范围内,增加水肥施用量对果实品质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超过该范围则会对果实品质产生负效应。研究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开展周期仅一年,因此应至少再进行两年试验,结合植株不同生长阶段取样分析,考虑如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年际变化对刺梨生长的影响,综合确定适宜刺梨的水肥配比。通过构建刺梨果实销售、深加工产品流通模式,形成完整的石漠化生态治理衍生产品产业链,促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高效发展。4在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基于喀斯特石漠化水肥耦合与刺梨果实品质提升的现有刺梨施肥、灌溉技术,提出刺梨施肥改良技术、刺梨灌水改良技术等关键创新技术,并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现有施肥技术多以简易器具辅助施肥,劳动强度较大,综合效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刺梨施肥改良技术,实现翻土开沟、深度可调的目的,克服施肥量不好控制、施肥不精确的问题;对于喀斯特地区灌水多采用漫灌或人工浇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提出刺梨灌溉改良技术,控制流速和整体流量,同时解决刺梨灌溉方式中存在根系湿润范围小,不能对根系进行精准灌溉的问题。

赵珍[8](2021)在《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特征及提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晋南地域处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河东文化、尧舜禹华夏文明和晋文化历史传说汇聚于此,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兴盛于此的晋商文化活动,使得该地区形成众多独具特色风貌的传统村落。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面临乡土文脉断裂、地域风貌缺失、空间活力低下等现实问题,且缺乏有效的地域性乡村风貌指引策略。近些年国家相关文件不断提出要加强对乡村传统风貌的发掘引导,在此契机下以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总结、类型分析方法以及图示化方法揭示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乡土地域性特征,并提出地域文脉下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提升重构策略。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从地域层面概括归纳晋南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与地域特征的关联性。归纳晋南传统村落地形地貌及年代特征、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构成要素、街巷景观风貌在晋南地域背景下的生态、乡土、审美、文化、意象等特性。(2)分别从街巷空间肌理格局和街巷空间乡土景观要素两大层面深入分析。采用对比归纳、图示化方法总结街巷肌理演变、结构秩序、布局形态、尺度比例、界面以及节点风貌、街巷与院落空间联系等空间特征规律;从乡土自然植物景观、乡土物质文化景观、乡土非物质人文景观三个方面总结提炼晋南传统村落街巷乡土景观风貌特征和人文精神内核。(3)从街巷空间格局体系风貌和街巷乡土景观风貌提出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提升规划设计策略方法,并以城内村为实例探讨研究思路及提升策略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归纳总结地域文化和背景下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空间格局特征和乡土风貌特征,结合场所理论、有机更新及微更新理论,提出晋南地域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提升规划设计策略。(2)总结凝练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空间格局肌理特征和乡土要素风貌特征,建立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体系。(3)基于归纳总结的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特征内涵和现状问题,提出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提升规划设计策略,以城内村为例进行实践论证研究。

颜翔琦[9](2021)在《基于水土流失-漏失阻控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施秉喀斯特黑冲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几年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落实,有关乡村景观的规划研究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重塑乡村活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乡村旅游也成了中国偏远落后地区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地处中国西南内陆贵州省施秉县的黑冲社区,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缓冲区,其优美且独一无二的白云岩喀斯特和喀斯特峰林等自然景观,以及作为山地乡村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为该地区的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景观基础。然而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的双重身份使得这里的乡村景观规划不同于一般的乡村。一方面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相关保护条例,作为遗产地缓冲区的黑冲社区相关景观建设活动受限;另一方面特殊的地表、地下二元三维侵蚀环境导致这里存在地表水土流失和地下漏失的问题,不仅影响黑冲社区的乡村环境和生态发展,同时也会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的保护和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不造成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破坏,并一定程度上实现水土流失—漏失问题的防治,是该地区乡村景观建设面临的的首要难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黑冲社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景观、世界自然遗产地及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漏失等内容的基础研究,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入手,以研究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景观和相关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为主要内容,探求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平衡关系,形成一条适合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旅游的设计规划与发展模式,具体如下:(1)研究区的水土流失—漏失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社区居民的农业活动、日常生活等行为对研究区的水土流失—漏失问题都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区的乡村生产景观以农田景观、现代农业景观、林果景观为主,通过研究区的农田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设计,发展研究区的新型农业,减少社区居民对单一农田的依赖,从而缓解传统农业活动对研究区水土流失—漏失问题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创意农业、文创农业等形式加快研究区的产业发展。(2)社区参与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的重要原则,社区发展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区的乡村生活景观以重塑社区公共空间为重点,通过建筑院落、公共绿地、街巷等空间的景观设计,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场所,从而增强社区居民对场地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加强研究区社区对乡村景观建设及遗产地保护管理的自主性,促进研究区乡村景观发展,更好地实现研究区水土流失—漏失阻控。(3)植物种植设计是研究区乡村生态景观的主要内容。根据世界自然遗产地相关保护原则,研究区树种筛选以乡土树种和先锋树种为主,并从乡村景观设计的角度在研究区内进行合理配置,以此加强研究区的生态恢复,进一步实现研究区水土流失—漏失的阻控。(4)随着研究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除社区居民之以外,游客的相关旅游活动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影响的比重也会日益增加。在研究区乡村“三生”景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的设计,主要以科普教育景观设施设计为主,通过相关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景观设计加强社区居民和游客对研究区水土流失—漏失以及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理解和保护意识,实现研究区水土流失—漏失的“防”、“治”相结合。

霍高鹏[10](2021)在《黄土丘陵区苹果-油菜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关系及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农林复合经营不仅能够协调农林用地矛盾,提高对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具有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黄土高原降雨有限且分布不均,地形复杂灌溉难度大,果园蒸发严重,降雨集中期易于形成地表径流,水分补给消耗矛盾突出。果园间作,一方面可以减少土壤蒸发,促进雨水拦蓄入渗,具有改善土壤水分环境的潜力;但另一方面,间作物蒸腾可能加剧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并引发种间水分竞争,降低系统生产力。因此,探明复合系统耗水过程,厘清种间水分关系及影响机制是实施该项措施的理论基础。由于间作对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之间的权衡受间作物种植密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种间水分关系,因此本研究将饲料油菜引入黄土高原旱作苹果园,建立了苹果树-不同密度油菜复合系统。通过对果树蒸腾、土壤蒸发、土壤水分变化、根系空间分布以及果树和油菜水分吸收时空动态监测与模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取得以下进展:(1)明确了不同密度间作情况下果园土壤水分消耗与变化过程。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均有效减少了土壤蒸发,减少效果表现为:高密度间作≥中密度间作>低密度间作。不同密度油菜单位面积蒸腾量大小关系为:高密度间作≥中密度间作>低密度间作。三种密度间作对土壤蒸发的减少量均小于油菜自身的蒸腾消耗量。油菜间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与种植密度有关:低密度间作可以有效改善非间作区60-100 cm(17.87%),间作区20-60 cm(14.14%)和60-100 cm(8.38%)土壤水分状况,而中、高密度间作则会加剧对间作区60-100 cm(3.73%和13.31%),非间作区20-60 cm(8.15%和8.95%)和60-100 cm(7.89%和8.82%)土壤水分的消耗。整体而言,相对于苹果树单作,两年间作期内,低密度间作系统平均土壤含水量提升8.16%,中、高密度间作系统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减少4.43%和4.67%,进而影响了苹果树蒸腾作用:2018和2019年低密度油菜间作系统苹果树蒸腾量平均增加了5.72%,而中、高密度油菜间作系统苹果树蒸腾量分别减少了2.23%和8.65%。(2)探明了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苹果树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所有间作处理中油菜细根超过80%分布在0-40 cm的浅层土壤中,细根根长密度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着:低密度显着小于中、高密度(p<0.05)。这导致苹果树根系在间作区和非间作区产生不同的可塑性反应:相对于果树单作,低、中、高密度油菜间作系统苹果树细根根长密度在非间作区域0-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49.06%,20.15%,52.08%,增加程度与间作密度无关,说明油菜种植密度不是其增加量的决定因子;与之相反,低、中、高密度油菜间作系统苹果树细根根长密度在间作区域0-60 cm土层中分别降低了15.42%,31.76%,42.27%,间作密度越大苹果树细根根长密度降幅越大。(3)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量化了苹果树和油菜对间作和非间作区不同土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明晰了种间水分关系。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刈割前的生长旺盛期,低密度种植的油菜吸收水分的71.2%-92.1%来自浅层(0-20 cm)和中层(20-60 cm)土壤,而中、高密度种植的油菜吸收水分的83.0%-93.5%来自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低密度油菜间作处理中苹果树60%以上的用水来自非间作区,和油菜水分来源空间错位,不存在水分竞争。中、高密度油菜间作处理中,苹果树在低降雨期超过50%的用水来自间作区,且主要吸收间作区的中、深层土壤水(44.6%),与油菜主要吸水区域(间作区20-100 cm)重合度较高,种间争水强烈。在低降雨期,各层土壤水含量与其对苹果树的贡献比例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001),说明此时土壤含水量是决定苹果树吸水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在高降雨期,各层土壤水对苹果树的贡献比例与其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无论是在低降雨期还是高降雨期,苹果树从各层土壤吸水比例与各土层根系所占比例之间均没有显着相关关系。(4)基于Hi-sAFe模型平台建立并验证了苹果树-油菜间作模块,模拟了低密度油菜间作系统中油菜和苹果树吸水的时空动态,阐明了低密度间作是黄土高原果园间作最优选择的理论依据:在高降雨期苹果树和油菜主要水分来源之间在水平方向错位,即苹果树吸收水分只有26.35%来自油菜间作区域;低降雨期油菜与苹果树水分吸收在垂直方向产生差异,即虽然苹果树吸水47.48%来自油菜间作区域,但两者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度较低。这是因为低密度间作促使苹果树改变了自身吸水策略—相对于单作,从没有油菜根系的非间作区吸水增加19.39%,从油菜根系稀疏的间作区深层(60-100cm)吸水增加33.86%。因此,果树和油菜可以协同使用油菜间作保蓄的土壤水。这在生理生长特性方面的表现为:相对于单作果树,低密度油菜间作降低了苹果树的叶水势,缓解了水分胁迫。以上研究表明,油菜间作具有协同提升半干旱地区雨养苹果园生态服务功能与经济价值的潜力,但是受间作密度的影响。不同于中、高密度,低密度油菜间作水分效应为正,整个间作期间种间水分关系均为协同,带来的直接益处是苹果树蒸腾量提升5.72%,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9.23%,最终实现果园增产23.55%,是黄土丘陵区旱作苹果园间作的最优选择。

二、水土流失丘陵山地果树栽培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土流失丘陵山地果树栽培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菠萝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菠萝品种资源及选育种研究
    1.1 种质资源研究
    1.2 选育种研究
        1.2.1 杂交育种
        1.2.2 诱变育种与芽变选种
        1.2.3 基因工程育种
2 菠萝栽培技术研究
    2.1 种苗繁育
    2.2 种植与水肥管理
    2.3 催花
    2.4 防寒防晒
    2.5 病虫害防治
3 研究展望
    3.1 菠萝育种研究展望
    3.2 菠萝栽培技术研究展望

(2)生态栽培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提取及换算补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栽培模式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2.2 生草栽培模式中具体措施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2.3 果园间作和覆盖栽培模式中具体措施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生态栽培模式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3.2 生草栽培模式中具体措施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3.3 果园间作和覆盖栽培模式中具体措施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4 结论

(4)不同灌溉技术和灌水量的陕北山地苹果节水增产提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涌泉根灌技术研究现状
        1.2.2 地表滴灌技术研究现状
        1.2.3 陶瓷根灌技术研究现状
        1.2.4 地下滴灌技术研究现状
        1.2.5 亏缺灌溉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气象因子
        2.3.2 土壤含水率
        2.3.3 苹果树生理生长指标
        2.3.4 苹果产量和品质
        2.3.5 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2.3.6 苹果树物候期划分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耗水规律的影响
    3.1 试验区降雨量及日平均气温
    3.2 苹果树物候期内灌水量分析
    3.3 土壤含水率动态分析
    3.4 不同灌溉技术和灌水量下苹果树耗水规律
        3.4.1 苹果树耗水量
        3.4.2 苹果树耗水强度
    3.5 苹果树作物系数的变化
        3.5.1 参考作物蒸腾蒸发量
        3.5.2 苹果树物候期内作物系数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山地苹果树生长特性的影响
    4.1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树新梢的影响
    4.2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果径和体积的影响
    4.3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树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山地苹果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5.1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5.2.1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5.2.2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叶片光合日均特性的影响
    5.3 苹果树叶片光合特性的相关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山地苹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6.1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1.1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6.1.2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1.3 不同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关系
    6.2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6.2.1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品质物理指标的影响
        6.2.2 灌溉技术和灌水量对苹果品质化学指标的影响
        6.2.3 苹果品质的相关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山地苹果不同灌溉技术和灌水量综合评价
    7.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山地苹果综合评价
    7.2 基于熵值-TOPSIS法的山地苹果综合评价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南方果茶园生草栽培草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南方果茶园生草草种研究现状
    1.1 豆科草种
        1.1.1 白三叶草
        1.1.2 柱花草
        1.1.3 圆叶决明
        1.1.4 罗顿豆
    1.2 禾本科草种
        1.2.1 百喜草
        1.2.2 高羊茅
        1.2.3 多年生黑麦草
    1.3 其他
2 南方生草栽培草种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草种开发筛选不足
    2.2 研究与应用不接轨
    2.3 生草建植存在困难
    2.4 育种研究不够重视
3 南方生草栽培草种开发筛选的原则
    3.1 外在植物学性状适宜
    3.2 与杂草竞争能力强
    3.3 适应性好
    3.4 省力栽培
    3.5 其他功能性状
4 南方生草栽培草种研究展望

(6)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
        1.1.2 城市化与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1.3 传统村落的景观价值日益凸显
        1.1.4 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日渐重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1.1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特征分析
        1.3.1.2 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1.3.1.3 基于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的传统村落优化策略研究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资料研究
        1.3.2.2 实地调查研究
        1.3.2.3 专家咨询法
        1.3.2.4 问卷调查法
        1.3.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聚落与传统村落
        2.1.2 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
        2.1.3 乡村景观
        2.1.4 乡村景观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乡村景观资源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人类聚居环境理论
    2.3 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2.3.1 国外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2.3.2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2.4 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2.4.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2.4.2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2.5 景观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2.5.1 国外景观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2.5.2 国内景观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2.6 研究述评
    2.7 本章小结
3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现状调研
    3.1 杭州市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3.2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3.2.1 存量及分布情况
        3.2.2 地理区位
        3.2.3 社会经济
    3.3 传统村落景观资源构成要素分类研究
        3.3.1 自然景观资源
        3.3.2 农业景观资源
        3.3.3 聚落景观资源
        3.3.4 人文景观资源
        3.3.5 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层级结构
    3.4 传统村落自然景观资源
    3.5 传统村落农业景观资源
    3.6 传统村落聚落景观资源
    3.7 传统村落人文景观资源
    3.8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总结
        3.8.1 景观类型与功能多样性
        3.8.2 空间结构与形式复杂性
        3.8.3 农业景观与经济单一性
        3.8.4 聚落空间格局集聚型
        3.8.5 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
    3.9 本章小结
4 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1.1 依据研究区景观资源特征
        4.1.2 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4.1.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2 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
        4.2.1 评价指标选取
        4.2.2 评价因子选取
        4.2.2.1 自然资源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4.2.2.2 农业资源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4.2.2.3 聚落资源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4.2.2.4 人文资源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4.2.2.5 环境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4.2.2.6 生态状况评价因子选取
        4.2.2.7 区位条件评价因子选取
        4.2.2.8 现状条件评价因子选取
    4.3 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分析
        4.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1 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4.4.1.2 判断矩阵的建立和权重结果
        4.4.2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
        4.4.2.1 准则层权重分析
        4.4.2.2 指标层权重分析
        4.4.2.3 因子层权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与结果分析
    5.1 评价方法与标准
        5.1.1 评分方法
        5.1.2 评分标准
        5.1.3 评分结果分级标准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因素集及评语集合的确定
        5.2.2 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5.2.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5.2.4 评价结果统计
    5.3 结果分析
        5.3.1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优势
        5.3.2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劣势
    5.4 本章小结
6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优化策略
    6.1 景观资源质量提升
        6.1.1 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6.1.2 建筑风貌导控,提高村落环境融合度
        6.1.3 街巷空间优化,提高空间形态丰富性
        6.1.4 民风民俗重塑,凸显文化内涵感染力
        6.1.5 创新保护形式,促进非遗艺术传承
        6.1.6 区域协同传承,提升人文景观生命力
    6.2 生态环境现状整治
        6.2.1 道路风貌导控,提升村落清洁度
        6.2.2 林相修复与改造,加强生态稳定性
    6.3 规划利用条件改善
        6.3.1 优化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构建村域慢行系统
        6.3.2 积极联动周边旅游资源,提升村落品牌形象
        6.3.3 打造特色景观游览线路,完善村落景源配置
        6.3.4 协同建设基础服务设施,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目录
附录 B: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指标因子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 C: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指标因子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 D: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专家咨询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二)喀斯特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三)喀斯特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1 文献获取与论证
        2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难点及拟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实验分析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水肥耦合处理下刺梨地土壤环境及果实品质特征
    (一)水肥耦合处理下刺梨地土壤环境特征
        1 水肥处理下刺梨地土壤物理指标
        2 水肥处理下刺梨地土壤化学指标
    (二)水肥耦合处理下刺梨果实品质特征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三)水肥耦合处理刺梨果实品质与土壤环境相关分析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四 水肥耦合与刺梨果实品质提升耦合机制
    (一)刺梨土壤环境对不同水肥处理的响应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二)刺梨果实品质对不同水肥处理的响应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三)喀斯特地区刺梨水肥适宜用量评价
        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刺梨水肥适宜用量评价
        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刺梨水肥适宜用量评价
        3 喀斯特地区刺梨水肥适宜用量综合评价
五 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地区水肥耦合现有技术
        1 刺梨施肥技术
        2 刺梨灌溉技术
    (二)喀斯特地区水肥耦合关键技术研发
        1 刺梨施肥改良技术
        2 刺梨灌溉改良技术
    (三)喀斯特地区刺梨水肥配置与品质提升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特征及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状问题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相关理论
        1.4.1 外部空间理论
        1.4.2 场所理论
        1.4.3 有机更新理论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5 微更新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1.5.3 研究述评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2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基础研究
    2.1 晋南地域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2.1.1 晋南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2.1.2 晋南传统村落年代特征
        2.1.3 晋南传统村落类型划分
    2.2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构成
        2.2.2 人工景观要素
        2.2.3 人文景观要素
    2.3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特征
        2.3.1 景观生态特征
        2.3.2 地域乡土特征
        2.3.3 景观美学特征
        2.3.4 文化底蕴特征
        2.3.5 景观意象特征
    2.4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重要性
        2.4.1 交通联系功能
        2.4.2 商业休闲功能
        2.4.3 文化生活场所
        2.4.4 风貌特色体现
    2.5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现状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格局风貌特征
    3.1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肌理景观风貌
        3.1.1 街巷格局肌理类型
        3.1.2 街巷结构秩序类型
        3.1.3 街巷布局形态类型
        3.1.4 街巷尺度比例类型
        3.1.5 街巷界面风貌类型
        3.1.6 街巷节点风貌类型
    3.2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院落空间景观风貌
        3.2.1 街巷—院落空间联系
        3.2.2 街巷—院落空间层次
    3.3 本章小结
4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乡土要素风貌特征
    4.1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乡土景观要素
    4.2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自然植物景观风貌
        4.2.1 街巷—乡土植物种类
        4.2.2 街巷—植物生态特性
        4.2.3 街巷—植物人文意境
        4.2.4 街巷—植物种植方式
        4.2.5 街巷—植物色彩特征
    4.3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物质文化景观风貌
        4.3.1 街巷—界面材质风貌
        4.3.2 街巷—乡土景观小品
        4.3.3 街巷—乡土技艺特色
        4.3.4 街巷—乡土文化符号
        4.3.5 街巷—乡土材质色彩
    4.4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非物质人文景观风貌
        4.4.1 街巷社会交往类活动
        4.4.2 街巷祭祀仪式类活动
        4.4.3 街巷民俗文化类活动
    4.5 本章小结
5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提升设计研究
    5.1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提升设计原则
    5.2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体系风貌提升
        5.2.1 延续街巷传统肌理
        5.2.2 打造适宜街巷尺度
        5.2.3 修复街巷空间界面
        5.2.4 建立街巷空间体系
    5.3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节点景观风貌提升
        5.3.1 交通性节点空间
        5.3.2 生活休闲节点空间
        5.3.3 礼制文化节点空间
        5.3.4 商业性节点空间
        5.3.5 民居院落节点空间
    5.4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乡土景观风貌提升
        5.4.1 乡土植物绿化
        5.4.2 乡土材质运用
        5.4.3 乡土设施完善
    5.5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活力品质风貌提升
        5.5.1 提升民俗文化活力
        5.5.2 适应现代生活品质
        5.5.3 创造安全传统街巷
        5.5.4 营建生态街巷空间
    5.6 本章小结
6 城内村街巷景观风貌提升规划设计
    6.1 城内村概况
    6.2 城内村街巷景观风貌现状分析
    6.3 城内村街巷景观风貌现状问题
    6.4 城内村街巷景观风貌提升规划设计
        6.4.1 城内村街巷—空间体系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6.4.2 城内村街巷—节点空间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6.4.3 城内村街巷—乡土植物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6.4.4 城内村街巷—乡土材质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6.4.5 城内村街巷—活力品质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基于水土流失-漏失阻控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施秉喀斯特黑冲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乡村景观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国家乡村景观建设相关政策解读
        1.4.4 世界自然遗产国内外研究进展
        1.4.5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漏失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区景观结构及特点
    2.3 研究区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
        2.3.2 旅游发展与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2.3.3 社区发展矛盾
    2.4 研究区保护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依据
        2.4.1 国际公约、指南及决议
        2.4.2 国内相关法律
        2.4.3 国内相关行政法规
        2.4.4 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
    2.5 研究方法
    2.6 技术路线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3.1.1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3.1.2 荷兰羊角村乡村景观
        3.1.3 德国欧豪村乡村更新
    3.2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3.2.1 重庆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乡村景观设计
        3.2.2 德阳市高槐村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3.2.3 江苏三台山风景名胜区
    3.3 小结
4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内容
    4.1 乡村生产型景观
        4.1.1 农田景观
        4.1.2 农作物种植景观
        4.1.3 林果景观
        4.1.4 现代农业景观
    4.2 乡村生活型景观
        4.2.1 乡村聚落景观
        4.2.2 传统建筑景观
        4.2.3 现代建筑景观
        4.2.4 公共空间景观
    4.3 乡村生态型景观
        4.3.1 河流
        4.3.2 水塘
        4.3.3 沟渠
    4.4 乡村旅游相关服务设施建设
        4.4.1 交通设施
        4.4.2 休憩设施
        4.4.3 卫生设施
        4.4.4 照明设施
        4.4.5 标识信息系统设施
        4.4.6 住宿设施
        4.4.7 餐饮设施
        4.4.8 公共设施
    4.5 小结
5 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黑冲社区乡村景观设计
    5.1 项目概括
        5.1.1 项目背景
        5.1.2 区位分析
        5.1.3 场地现状分析
    5.2 现状问题分析
        5.2.1 社区景观营造的缺失
        5.2.2 植物种植景观单一
        5.2.3 缺少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景观设计
        5.2.4 社区营造相关水平较低
    5.3 研究区乡村旅游规划SWOT分析
        5.3.1 优势
        5.3.2 劣势
        5.3.3 机遇
        5.3.4 威胁
    5.4 总体规划
        5.4.1 设计定位
        5.4.2 规划策略
        5.4.3 规划原则
    5.5 功能分区
    5.6 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内容
        5.6.1 生产景观规划
        5.6.2 生活景观规划
        5.6.3 生态景观规划
    5.7 相关旅游设施专项设计
        5.7.1 交通规划
        5.7.2 停车场
        5.7.3 休憩设施
        5.7.4 公共设施
        5.7.5 照明设施
        5.7.6 标识信息系统设施
        5.7.7 住宿餐饮设施
        5.7.8 科普教育设施
    5.8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黄土丘陵区苹果-油菜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关系及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1.2.2 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平衡
        1.2.3 农林复合系统根系空间分布
        1.2.4 农林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来源与种间水分关系
        1.2.5 农林复合系统数值模拟研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测试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实验方案
    2.4 模型Hi-s AFe简介
    2.5 观测指标和方法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3.1 研究区降雨分布及气温变化
    3.2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下土壤蒸发的时空动态
        3.2.1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非间作区土壤蒸发的影响
        3.2.2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间作区土壤蒸发的影响
    3.3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下苹果树和油菜日蒸腾变化
        3.3.1 种植密度对油菜日蒸腾的影响
        3.3.2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苹果树日蒸腾的影响
    3.4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下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动态
        3.4.1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非间作区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4.2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间作区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下果园根系空间分布
    4.1 不同种植密度油菜根系空间分布
    4.2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苹果树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4.2.1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苹果树细根垂直分布的影响
        4.2.2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苹果树细根水平分布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下种间水分关系研究
    5.1 种植密度对油菜水分利用来源的影响
        5.1.1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区土壤和植物木质部水同位素垂直分布
        5.1.2 不同种植密度油菜水分利用来源
    5.2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苹果树水分利用来源的影响
        5.2.1 低降雨期不同密度油菜间作下苹果树水分利用来源
        5.2.2 高降雨期不同密度油菜间作下苹果树水分利用来源
    5.3 土壤水分、根系分布与水分利用来源之间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苹果树生理生长的影响
    6.1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苹果树新梢生长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2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苹果树叶水势、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6.3 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苹果树和油菜水分吸收时空动态模拟
    7.1 模型参数化
    7.2 模拟效果评价
        7.2.1 苹果树和油菜地上生理生长模拟效果
        7.2.2 果园水循环模拟效果评价
    7.3 油菜和苹果树水分吸收时空动态
    7.4 单作和低密度间作果园中苹果树水分利用差异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水土流失丘陵山地果树栽培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菠萝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刘传和,贺涵,邵雪花,赖多,匡石滋,肖维强,何秀古. 农学学报, 2021(08)
  • [2]生态栽培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影响的Meta分析[J]. 牛清清,张琳,陈云峰,胡承孝,伍玉鹏. 生态学杂志, 2021(10)
  • [3]肥水蚓坑措施下山地苹果优化施肥技术研究[D]. 邵发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不同灌溉技术和灌水量的陕北山地苹果节水增产提质效应研究[D]. 李中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南方果茶园生草栽培草种研究进展[J]. 龚家建,王锋堂,马亚龙,杨小锋. 农学学报, 2021(06)
  • [6]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D]. 沈佳欢.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7]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D]. 高阿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8]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特征及提升设计研究[D]. 赵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水土流失-漏失阻控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施秉喀斯特黑冲社区为例[D]. 颜翔琦.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10]黄土丘陵区苹果-油菜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关系及影响机制[D]. 霍高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标签:;  ;  ;  ;  ;  

水土流失丘陵山区果树栽培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